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0 17:56:11浏览:588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1

中西医结合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西医结合的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使中医院校培养更好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是每一所中医院校所面临的问题。温家宝总理2003年题词:“实行中西医结合,发展祖国医药学”。为推进我国中西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全国有30几所中医院校和综合性医科大学开办了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本校1988年开办中西医结合专科专业,骨伤学院2006年开办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本科。目前已拥有中西医临床本科、硕士,今年中西医临床医学获得一级博士授权点。首届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了解首届中西结合骨伤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的感受,为学院今后修改培养方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掌握第一手资料,笔者在学校教改项目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的支持下进行了本项研究。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1年5~7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骨伤科学方向)首届毕业生,共121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女65名,男56名。

1.2?调查的方法与内容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法,由专门人员在毕业生毕业返校期间组织全体毕业生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调查内容:毕业生基本情况、对本专业教师的评价、对本专业教学要素的评价、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评价、总体评价,评价标准为好、一般、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全部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次毕业生调查问卷,共发出问卷121份,收回问卷121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份数121份,有效率为100%。

(1)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认为好的87.60%,一般的12.40%。

(2)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态度,认为好的95.86%,一般的4.14%。

(3)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认为好的81.82%,一般的16.53%,比较差的1.65%。

(4)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好的82.64%,一般的12.39%,比较差的4.97%。

(5)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认为好的81.82%,一般的16.53%,比较差的1.65%。

(6)毕业生对本专业教学设施,认为好的97.53%,一般的2.47%。

(7)毕业生对本专业师资力量,认为好的80.99%,一般的12.39%,比较差的6.62%。

(8)毕业生认本专业实习实训安排,认为好的79.34%,14.87%,比较差的5.79%。

(9)毕业生对本专业课程设置,认为好的80.99%,一般的13.22%,比较差的5.79%。

(10)毕业生对本专业教材选择,认为好的92.56%,一般的7.44%。

(11)毕业生对本专业整体学习氛围,认为好的82.64%,一般的10.75%,比较差的6.61%。

(12)毕业生对本专业总体办学质量,认为好的85.12%,一般的14.88%。

(13)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应增加课时的课程是,外语计算机课53.71%,专业基础课47.10%,实训实习课42.15%。

(14)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应减少课时的课程是,公共人文课44.63%,专业理论课41.32%。

(15)毕业生认为通过5年的学习,收获最大的是,自我学习能力66.94%,心理素质64.46%,专业知识57.85%。

(16)毕业生认为本专业还需加强的是,社会适应能力58.68%,创新创业能力56.20%,临床实践能力49.59%。

3?讨论

3.1?对教师的评价

以上1~5条是对教师的评价,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对教师的评价还是很高的,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认为好的都在80%以上,这与骨伤学院这几年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是一致的,目前骨伤学院以年青教师为主体,大部分为博士或在读博士,平均每人有一项以上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目前有在研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每人主讲二门主干课程,在连续三年全校试卷检查评比中名列第一,所有的老师均爱岗敬业,2011年骨伤基础教研室被福州市总工会授予五一先锋岗荣誉称号。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年青老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这与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的检查结果是一致的。针对学生对于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方面评价中还是有一定比例认为较差的情况,以后将在今后教师培养上,尤其是青年教师上加大培养力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3.2?对本专业教学要素的评价

对教学设施、教材选择、师资力量、实习实训安排等教学要素认为好的也在80%以上。这与骨伤学院近几年狠抓学科建设是分不开的。在教学设施等硬件建设方面,经过新校区近几年建设,教学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教室实验室设施先进完善。在教材选择上,骨伤学院是骨伤专业三门主干课程教材主编单位;近几年来主编参编了骨伤专业大部分的教材,所主编的教材曾获得全国优秀图书奖。针对学生提出专业实训时间、课程设置较少的问题,学院给予了极大重视。目前,骨伤专业专门配置了二间学生专用的骨伤实训室,配备专门的骨伤实训器械;同时积极开拓包括全国著名的洛阳正骨医院、文登正骨医院等二十几所实习医院,实习床位数已达3 000张。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3.3?对专业课程设置的评价

大部分毕业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认可的。经过近几年的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中西医骨伤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日趋完善,课程设置中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临床专业课、实习实训课、选修课几大模块,但部分毕业生还是认为公共人文课课时太多,而外语课时太少,这可能和近年来英语过四级与学位授予脱钩,英语学时减少,学生的英语水平有所下降,但社会上招聘时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有所要求的有关。

3.4?对中西医临床骨伤专业的总体评价

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总体学习氛围好,办学质量高,这和骨伤学院的精品定位是吻合的。骨伤学院是省内骨伤学科教学科研的龙头单位,在办学层次上有本科、本硕连读、硕士、博士,在办学专业方向上有中医骨伤、临床医学骨伤方向、中西医临床骨伤方向[1]。

综上所述,由学生对专业教学工作进行评价,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结果要能够完全真实反映专业教学状况,具有一定难度,但本调查是在首届毕业生办完毕业离校手续后,由学生自愿填写,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内心真正的看法,调查表每个问题后均有非常好、好、一般、比较差、差5个备选答案,但非常好和差这两个极端的选项没有学生选择,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心态还是平和真实的。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2

目的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方法选择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2009级实习大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习大纲按新计划。实习结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计划实施合理性,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结果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新的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

关键词:

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方案;问卷调查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适应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在中医学专业基础上分化发展起来的一个新专业,它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长期实行的一项工作方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从2007年招生,从当前实际出发,着重培养临床实用人才,面向基层培养中西医全科医师与专科医师。以“中医与西医并重、能力与素质协调、人文与科学兼顾、医德与医术相长”为专业教育特色。本专业截止2014年有四届学生完成全部培养计划,第一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2%,从事医疗技术职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88.9%,基本完成培养目标。调查研究前四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实习基地少、中医专科特色实践少、学生自主选择机会少等。针对实习安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安排进行了调整,并进行调查研究其合理性,以便不断优化实习方案,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参加实习的2009、2010级学生共95名学生。其中2009级32名,2010级6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入学成绩及前期基础课成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009级实习大纲按旧计划,2010级实习大纲按新计划。

1.2研究方法对2009级的学生应用原有的实习方案,其资料作为空白对照。对2010级的学生实施新的实习方案。原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医门诊6周,中西医内科病房18周;西医内科14周,外科4周,妇产科3周,儿科3周,传染科2周;选科2周(急诊科,皮肤科,影像科,心电图。)新方案:实习时间共52周,中西医综合科12周,中西结合内科8周,中西医结合妇科4周,中西医结合儿科4周,中西医结合骨伤科4周,针灸科4周,西医内科4周,西医外科4周,传染科2周,急诊科2周,选科4周(影像科,心电图,其他)。实习结束后收集学生对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专业轮科安排、实习基地条件等进行反馈,提出建议等。评价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实习学生参与调查。结合毕业考核成绩分析两组差异。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ANOVA分析。

2结果

2.1毕业考核成绩比较两组同学的毕业考核成绩中总成绩、理论成绩、操作成绩经分析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

2.2问卷调查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提高专业能力和实习安排合理方面,2010级的同学认为更有利于提高专业能力,安排更合理,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习医院总体满意度、基地设施及安全管理、管理制度、指导老师教学效果方面两个年级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各高校虽有开展中西医结合专业,但培养模式各有不同,加上目前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医和西医是在两种异质的文化土壤和社会背景中发生发展起来的科学,属于典型的不可通约的理论框架,培养绝非简单的将知识相加。中西医研究的对象都是人体与疾病,但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很大差异[1]。因此目前在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中西医并重,相互取长补短”,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医、西医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更好地应用中西医两套知识及技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毕业后可以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需要,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国内各高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培养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模式,根据各自的优势及特点有“两个基础,一个临床”模式,也有“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模式,在实习的安排方面也各有特点,如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等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附属医院为主的优质临床教学资源已相对紧缺,因此有的院校[2]利用设计模型求解的错位生成算法,在确定附属医院对实习生的最大容纳量后用该算法制订实习轮转安排表,使附属医院的临床教学资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有的院校[3]根据教育部、卫生部新近下发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院针对实习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比如医学生缺乏职业规划意识、工作中擅离职守、缺乏锻炼机会、心理问题等,积极开展对临床实习教学模式及管理工作的改革,加强学生入科前思想教育及技能培训,优化实习轮转安排,增加了康复科、社区卫生中心、老年病科、肿瘤科等科室的轮转,并在实习期间有3~4周机动时间供学生考研复习。总结各院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培养的安排,大都结合培养目标以及各院校实际情况,依据“以人为本”的原则,规范学生的实习行为,全面提高实习质量,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理论联系实际,获得实际工作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观念、工作作风和敬业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实习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毕业生走向社会和上岗前提高全面素质的必经阶段。在实习教学中要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解决临床问题相联系,培养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向合格医师成长奠定基础。在调查研究前两届实习生实习情况后,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第一,由于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为新专业,而我校是以西医教学为主的综合医学院校,因此实习基地以西医教学基地为主。前两届实习生的实习基地较局限,以目前广州医科大学三间附属三甲医院为主。第二,由于实习基地的限制,实习轮科安排以西医科室为主,中医科室轮转时间上虽然没有减少,但中医科室以门诊为主,一些如骨伤、康复、妇科、儿科的中医特色不明显。第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的机会不大,大多数时间已经按规定排满,而有的学生如果对某个专科感兴趣,希望将来朝某个专科方向发展,选择在相关科室轮转的时间自主性不大。随着近几年中西医临床医学学科的不断发展,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结合以上实习安排中出现的不足,对实习方案进行了一些改革,突出“临床实用型”目标,从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拓展实习基地、强化专科技能、提倡因材施教等方面优化实习方案,并推行建立实习生档案,尝试进行实习后调查追踪机制,分析实习改革结果,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具体措施如下:

①融合中西医并重理念: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师资优势特点,培养方案中按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进行教学,即中医基础、中医临床、西医基础、西医临床等分别由学校附属临床学院的中医教师和西医教师进行授课,在原实习方案中的具体安排也是按照中医临床和西医临床进行轮转实习。只有在中西医结合病区实习生才可以体会到中西医融合的理念。虽然中医、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取长补短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故两套理论如何互补融合是优化实习方案的一个重点,新方案中增加了中西医结合内科、妇科、儿科的实习安排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合中西医并重的理念。

②拓展实习基地:由于我校中西医临床专业为新专业,所以前两届招生人数每届为30人,实习基地为学校附属的医院。而附属医院均为西医为主的综合医院,所以学生的中医技能实习机会少,不全面。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和专业依附学科的发展,我们拓展了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山中医院等几间以中西医并重的实习基地。给学生选择锻炼的机会更多,更有利于培养“实用型”综合人才。

③强化专科技能:原实习方案中除中医、西医,内、外、妇、儿外,急诊、皮肤为选科,又根据目前临床中对医师急诊技能的要求,以及部分专科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的发展较好,市场需求大的现实,在新实习方案中增加了专科实习的时间,如中西医结合骨伤科、针灸科实习时间各为4周,急诊为必选科室,时间2周。这样的调整有助于增加专科技能,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符合实际临床需求。

④提倡因材施教:每位实习生除了要掌握基本的临床技能以外,均有自身的发展需求,因此在新方案中西医综合科室、中西医内科、西医外科等科室轮转中,设定了总的时间,具体的专科轮转时间可由学生选择,如中西医结合内科总实习时间为8周,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中西医结合呼吸科、中西医结合肾病科、中西医结合消化科和中西医结合血液科等科室中选择2个,每个科室4周。这个情况可以根据实习基地医院的实际情况,如可选择基地医院的重点专科科室,也可结合学生的实际兴趣进行选择。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也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到更实用的知识,也为学生今后专业兴趣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果显示两个年级在毕业成绩上没有明显差异,调查问卷结果显示2010级同学对新的实习安排、对专业能力的提高方面比较满意,与2009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新方案的实习安排较合理,新增的实习医院在管理、实习基础设施及指导老师的安排方面也基本可以满足同学们的需要。另外,同学们也提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如在实习期间加强师生互动,增加动手能力;实习讲课增加实用性内容;实习安排上对重要科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等等。结合培养目标,通过与同学们以及实习基地老师的沟通,我们会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提高实习生整体素质和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实用型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宁,李文剐.用比较的观点看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J].北京中医,2004,23(6):365-367.

[2]郭煜,孙思文,朱晓霞.基于目标规划的临床实习轮转安排优化设计[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6):669-671.

[3]赖亚宁,姚巡,卿平.新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下临床实习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8-11.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3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教学方法 教学现状 设想

20世纪50年代,党和国家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倡导走“中西医结合”道路,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我国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与西医是两套完全不同的体系,但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科学观,到目前为止,我国中西医结合现状并不是很令人满意,明确教学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改进势在必行。

一、中西医结合教学的现状

1.培养目标含糊,教学体系不完整。

目前开设的中西结合偏于中医方向,还不能独立建系,只是一个专业,甚至只是一个专业方向,难以明确区分中西医结合与中医学教学的差别及优势所在,对学生教学培养目标笼统而抽象。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足,中医与西医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医的学习更讲究学生的悟性,西医有一个量化、客观、具体的标准,在如今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西医更易被接受,从而在学习中以西医为主,忽略中医,导致基础不扎实,为以后临床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

2.专业师资队伍的缺乏。

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教学主要是中西分隔,虽同步开课,但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教师各自“授之以鱼”,很多中西医出身的优秀人员都进入临床或科研,走进中西医教学的少而又少,中医教师对西医知识掌握得不够,不能及时更新一定的知识理念,对最新科研动态了解不够,没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而西医教师对中医的理论也模糊不清,两者没有结合点,学生更难以找准中西医的结合点。

3.中医“四大经典”的解读不够重视。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精华之所在,但目前教学中对经典的学习不够深入,授课内容一再压缩,学生和老师都不够重视,课堂不够生动,课件不够吸引人,大部分经典老师没上临床、照本宣科。如今不再是师徒制,若经典文献的课时再减少,则学生中医水平难以取得明显进步。

4.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不够。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越早接触临床,以后临床经验越丰富,能力越强。但目前授课与临床实践的比例不协调,学生普遍只有一年的实习机会,见习的动手机会更少,而中西医结合本身就有一定的难度,每个科室都需要实习,转科时间有限,对每个科室疾病的认识浅显,而有些学生忙于求职和考研准备,不重视实习过程,导致临床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差,从而出现求职困难。另外,国内综合的中西医结合医院数目不过几十所,实习生难以都分配到综合医院,有一定的偏向性,大大降低中西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可能性。

5.教学材料的缺乏与重复。

不论是中医课程还是西医课程,均存在教学内容的大量重复及基础理论课和临床课的脱节,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比例、中医与西医课程比例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中西医结合专业一般都是一套中医教材加一套西医教材,在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科中,学生更难以将两者相互贯通。许多所谓的中西医结合书籍只是简单地把中医病症与西医疾病相对应,然后把各自内容拼凑在一起[1]。每个学院所采用的教材可能不一致,但大体模式相同,没有优秀的中西结合的新型教材,缺乏创新。

6.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教学软件的应用不多样化、新颖化,教师仍然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课堂互动不够,忽视对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7.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课程有限。

对医风医德的教育不足,学生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不够深刻,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院建设和发展由依赖型向经营服务型转轨。由于多方面原因,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医德存在多面性特点,因此加强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建设很有必要。

二、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的设想

1.建立完整、独立的中西结合体系。

明确中西医结合教学培养目标的靶向,提高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具体细化标准[2]。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进、课程的精简整合都是建立在优秀的教材基础上,因此需要修订教学大纲,优化课程,重新编写教材[3]。开设拼盘式课程,放开制度,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培养其独立创新的意识。

2.建立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师资队伍。

适当引进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的硕、博士生人才,在政策上加以扶持,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举办中学西、西学中两种形式的临床课程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中西医理论和临床水平,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另外还可组织副高职以上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活跃学术气氛,达到学术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4]。

3.提高对中医的认识。

活跃中医氛围,加强对中医特质内涵的分析。加强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学经典、取精华,指导临床,把职业目标与学习内容有机结合在经典的学习上,采用生动形象的说课方式,课堂授课时采用启发式,结合临床实践,做好医学教材横向层次和纵向层次,充分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和主动能观性[5]。课件形式多样化,图文并茂,提高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利用相关教学软件,可帮助学生学习和分析。在实验中求索真理,把握中西医的精髓。开设中西医结合桥梁课程,这类桥梁课程可以是《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医学史》、《中西医比较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学》、《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方法学》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系列讲座等[6]。

4.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增强教学效果。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疾病的能力。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以病例为引导,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方法。

目前PBL和CBL教学模式得到了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PBL教学程序基本遵循“提出问题―资料查阅―讨论―再提出问题―再查阅资料―班级交流与讨论―总结反馈”的周期进行,每个周期内有数次课堂讨论。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提高教学的速度和深度。如此滚动进行,实现完整讨论与分析。在辨证论治教学部分应用CBL教学法:在讨论时多采用临床真实案例为主线,形成以自我完善为基础,以“头脑风暴”为特色的教学形式[7]。老师布置病例讨论,课堂不够,课后探讨,查资料,最终拟出解决方案,再汇总、分析总结。

5.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

循证医学意指遵循科学证据的医学,其核心内容是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即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从日新月异的医学科学发展中获取最新、论证度最高的论据,从而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临床创造能力、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科学、求实、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工作作风。从单纯的理论到具体的病例,最后到基本的临床思维方法,增强活力临床教学效果,达到临床教学目的[8]。

6.加强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学生见习实习的机会,从基础知识学习开始就安排一定的见习周期,临床上的疑难病症会启发学子的思维,有利于以后临床学科学习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模式的建立。见习地点除了附属医院外还可以设在学校附近的医疗点或社区,除任课老师和本科室的在读研究生带领外,邀请有经验的临床医生指导。见习完成后,要求学生整理好病例记录,并写出见习心得[9]。

7.增加中西医结合学制。

增设中西医结合八年制专业,修订培养方案,达到理想效果,在技术层面上教学培养出高质量人才,因此在选拔学子时强化标准,控制人员数目,择优录取。另外,增加选修课程,丰富学子的社科知识,发散教学思维。

中西医结合任重而道远,只要找准结合点,注重教学改革,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致安.中医院校教学将如何面对中西医结合[J].新疆中医药,2005(23):58.

[2]王炜,朱虹,钱静.境外医学教育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2009,7(05):92-96.

[3]黄冬梅,刘艳娟.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园地,2013,9(02):105-106.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5]董芸.中西医结合教学应加强中医学的特质内涵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4):110.

[6]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05):864-865.

[7]Jane Jackson.Case-based learning and reticence in fl bilingual context:perceptions 0f business students in Hong Kong[J].System,2003(31):45-46.

[8]黄仁发,滕久祥.循证医学在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05):158-159.

[9]周俊琴.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本硕班中医诊断学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03):46-47.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资助课题(GJ2011-508);2013年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资助课题(2013-JG043);湖南省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资助;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资助。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4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专业; 临床教学; 探讨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6)01-141-001

中西医结合专业成立以来,对于中西医理论如何有效结合并应用于临床中,成为了众多学校和医院临床带教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与带教中,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专业的教学核心是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对学生加以教导,让学生们在临床实习中加深对中西医两套基础理论的理解,每天将临床中遇到的各种疾病诊疗过程相互联系起来,加深对疾病诊疗的认识与掌握,逐步做到西医辨病、中医辨证,病证结合,有效提高中西医的互补性,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等等。为了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水平与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根据个人经验,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办好中西医结合专业的临床教学讲座

此类教学讲座涵盖各科目的重要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点,比如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规范(或要点)、某些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进展等等。讲座及内容都必须经过详细探讨和安排,符合学生的相关带教要求与学习能力,全部由各个相关高年资主治医师、科室的(副)主任医师、外院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教授来进行授课,将复杂难懂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疑难点简约化、易懂化,易于学生理解,同时穿插融入各位授课老师的个人临床诊疗经验,加强授课的生动性和灵活性,在进行讲座的过程有效地和学生进行互动,答疑解惑,开阔视野,易于学生们掌握相关诊断与治疗要点等等。此类讲座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生动形象的学习中深入理解各种基础理论和疾病的诊疗要素,学以致用,以点及面,举一反三,将理论紧密联系于临床之中,对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初步形成一个良好的的临床思维,同时对某些疾病的最新医学诊疗动态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与掌握。

二、通过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听取学生的学习观点

以往的临床教学查房与病例分析通常是以学生做病史汇报,带教老师分析病例的方式来实施。而如今,应该改进过去那种单调而枯燥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要注重学生对于各类疾病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汇报病情后加以有效提问与指导,点出其认识误区或者相关疑难点,教导学生们如何通过正确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有机结合,做出西医的正确诊断,即西医辨病。同时应用中医的整体观念、四诊合参等方法对病情加以判断,即中医辨证,然后对两者的诊疗过程进行有效结合与验证,体现出中西医的各自优势之处并相互补充,提高各种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有效率。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分析交流可以恰当地运用中医经典,或者利用循证医学研究结果,甚至可以拓展阐述医疗管理与护理学科或者是二级临床学科,从纵横向方面深刻探讨[1]。为此要求学生不但应该对中医基础理论包括四大经典等能够熟练背诵,还应该学以致用,逐步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日常临床诊疗之中,使学生在教学查房以及病例分析中对相关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加强临床辨病辨证的积极性、灵活性和主动性,逐步在临床学习中增强对于疾病的诊断与分析思维、钻研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

三、提倡学生积极和病人沟通交流

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实践过程中,刚开始上临床的学生心理都比较紧张,对于各类疾病的认识通常停留于书本上,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和病患的沟通容易紧张不知所措,病史采集带有片面性和不可靠性,常遗漏既往病史和病情特点发生发展变化等重要情况的询问。因而带教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刚进入临床上的学生,一开始可能要用老师带、学生学的方式,使学生初步认识如何做好每日查房、检查、病史询问工作,明白临床上的规范[2]。然后学生就要积极主动实践,多让学生和接诊病人接触开始,知道如何与之沟通交流,询问病史,并自主独立地思考,给出诊疗方案,最后和老师交流诊疗方案,并在老师的分析指正下不断获得新的实践体验。通过主动性转化,让学生更好地进入临床医生角色,使之逐渐形成自己的诊疗观点,不要总是被老师牵着走,而是不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一直以来,中西医结合临床上都与其它医学一样很注重平等对待病患,都要求医生对病人要有仁爱、慈悲之心[3]。随着如今医患关系的日渐紧张,医务工作者对“贵贱贫富、远亲善友”一视同仁,可是他们却越来越对医务工作者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其不同文化、性格和背景的不尽相同,学会医患沟通技巧是势在必行的。让我们的学生学习沟通技巧,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患者,倾听患者,帮助患者,了解患者疾苦和需求,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得医患交往达到较好的效果,这也是良好的完成医疗救治行为的前提,更是在中西结合临床教学中学生们必须要深刻认识并努力践行的重要内容。

四、结语

总之,由于现代医疗模式的与时俱进与深刻变化,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的职业素养要求越来越高,要真正实现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突破性发展,那么关键就是要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和强化学生们对于基础理论、重要理论的掌握,同时要求有效应用于临床之中,不断完善辨病辨证相互结合,提升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疗效,以疗效为最终的检验标准。因而努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反复研究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加强临床教学改革,探索科学的临床教学体系就显得日益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中西医结合能力强、素养高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白钰,吕书勤.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模式初探[J]内蒙古中医药,2013(2):37

[2]蔡冀民,丁英钧.浅谈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及教学体会[J]全国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40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5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 研究生 环节培养量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C-0102-02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包括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结合中医理论知识和方法,探讨人类增进健康和保持健康的护理过程。中西医结合护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和护理学的一部分,是我国独有的护理方法。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有利于护理事业的发展。广西中医药大学从2013年开始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并且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两类。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将会是大学护理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广西中医药大学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已有三年的时间,但尚未形成一个固定的培养模式。笔者通过多年护理的临床、教学经验,结合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提出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的“环节培养量化”方案,即“理论学习临床技能学习教学带教科研工作”的方式并将其量化,其中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现将此方案阐述如下,以供参考。

一、理论学习

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首先需要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术学位的理论学习时间为一年,专业学位为半年。学习内容有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公共课,即政治理论、研究生英语等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相关临床科研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程既包括护理心理学、护理学基础、护理管理、健康评估等传统的护理研究生课程,同时也增加中医护理、中医基础理论等中医相关课程。这些课程都有一定学时和学分,比如研究生英语要求有100个学时6个学分,中医护理课程设置为30个课时1.5个学分。选修课则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修。选修课程包括医用统计学、DME方法学、计算机应用、循证医学、实验动物学基础等课程。要求学术学位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研究生选修课达到20个学分以上,专业学位则要求达到16个学分以上。每一位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研究生均需要完成相应课程的学习,学满该课程的相应课时,然后经过考核并达到60分以上的成绩才算合格,合格即可完成该课程学习,否则需要补考或者重修该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不仅可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中西医结合,为患者服务”的理念,而且可以掌握扎实的中医和西医临床护理理论知识,同时提高科研能力,掌握常用的实验方法、统计学知识、英语水平和论文写作要求,等等。这样可以为下一步的临床技能学习和科研能力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临床技能学习

理论要指导临床。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需要到临床上进行临床技能的学习。临床技能学习是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所有的理论学习也是为了服务临床。学术学位的护理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转两年时间,专业学位的护理研究生则需要轮转两年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研究生需要轮转相关内科、外科、急诊、门诊、手术室等科室,学术学位要求轮转10个以上科室,专业学位要求轮转13个科室以上。轮转时要求掌握该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在轮转期间,要求研究生参加临床各班次工作,参加日常交班及护理查房,参加科室组织的业务学习,负责分管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工作,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每个科室至少完成10例病人的护理病历,专业学位研究生则每个科室至少完成15例护理病历。另外,在临床实践过程中还需熟练艾灸、中药涂擦治疗、烫熨治疗等中医疗法的操作。通过临床技能学习这一环节,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学会“望、闻、问、切”采集病史评估资料,采用辩证施护的方法,确立护理诊断,施具体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完成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加强护患合作关系,学会规范书写中西医结合护理病历。

三、教学带教

研究生不仅要学会相应的临床技能,还要有一定的教学带教能力。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研究生在通过理论学习和临床技能学习后,需要完成一定的带教任务。带教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无形中对研究生在理论学习阶段和临床学习阶段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掌握到的操作技能进行系统的考核。带教又分为课堂带教和临床带教两类。课堂带教是在课堂上给低年级的护理专业学生授课,通过课堂讲授课程可以促使研究生不断学习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理论知识,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可以掌握各类教学方法,包括PBL教学法、循证教学法等。课堂带教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完成至少10个课时,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完成8个课时带教,并做好任课记录作为考核依据。临床带教则是要求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要在轮转科室内担任一定的临床带教任务。研究生的临床带教,可以说是对其临床思维、临床操作能力和现场教学能力的考验,通过临床带教可以促使研究生主动学习新的临床知识,掌握新的临床操作技术,主动考虑自己在临床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并加以改进。其中,临床带教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至少完成15个课时,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完成20个课时,并由科室负责教学管理的老师做好相应记录作为授课依据。

四、科研能力

研究生需要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研究生虽然分为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但科研能力则都是相当重要的考核部分。研究生需在第二学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开题报告,展开课题研究。认真完成课题任务,不弄虚作假。其中结合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原则上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课题方向偏重实验与基础研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题方向偏向临床应用。研究生毕业,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和答辩。研究生提交学位论文,先由学校外聘2-3位校外专家进行盲审把关,再组织5-7名校内外专家作为答辩委员会,就研究生论文及相关问题进行提问,研究生对委员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之后答辩委员会委员对研究生论文选题、研究设计、研究方法、数据图表、实验记录、论文结果、结论、讨论分析、论文创新性、论文写作水平和答辩情况进行全方面评审。答辩委员再针对研究生论文进行不记名投票表决,超过2/3答辩委员同意则表示研究生通过答辩并授予硕士学位证书。另外,还要求学术学位研究生在校三年期间至少发表学术论文3篇,专业学位研究生至少1篇,并且积极参与导师课题。

五、小结

随着中西医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扩展和加深,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我国最具特色的优势学科,“中西医并重”“实行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方针的重要内容。中西医结合护理较之传统的护理方式,有促进疾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医疗费用、提高病人的满意度的优势。培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是推动中西医结合护理的一个有力措施。

目前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广西中医药大学虽然已经有三年的培养经验,但是以往该专业都是在中西医结合临床下,2016年才分出单独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目前尚未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既往的类似中西医结合临床的培养模式又多类似临床医师的培养方式,不能体现出护理专业的特点。因此,笔者提出的“环节培养量化”方案是根据中西医结合专业护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和专业特点而设,各个环节相互紧扣密不可分,希望该方案可以为广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闫翠环,陈金金,刘云肖,等.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学生竞争力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9)

[2]蒋娟,施永敏,马先军,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卒中单元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31)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6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而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是各大医学院校目前的重要课题,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从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善所采取的措施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为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型;实践教学;改革

社会需求的是实践能力强的医学人才,具有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融合背景的中西医结合人才更是社会需求的热点。我们应在人才培养上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构建应用型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应用型人才。笔者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与管理多年,对如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人才略有思考,现阐述如下。

1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以培养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课程设置着眼于三基一创(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有创新思维)。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西医学临床的基本诊疗方法与实践技能,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能够对临床多发病、常见病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并具有对急、难、重症进行常规诊疗的能力,能够从事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1],中西医结合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继承中医宏观、整体的思维优势,能够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开展中西医结合临床相关工作,解决临床医学的常见诊疗问题。培养过程中必须强调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并重,因此重视临床实践教学成为当下医学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2]。

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现状

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经过20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校已摸索出了一套比较系统完整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经过我校多年的这种培养模式经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目前比较适合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的模式。现在该培养模式已在全国十多所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应用,受到了全国从事中西医结合教育工作者的肯定。无可置疑,“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是目前比较适合于五年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但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目前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中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学制较短,只有五年。

短学制导致教师在教学中不能系统地传授中西医学知识,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中西医学的知识。结果就导致了学生“中医没学好,西医也没有学好”的局面。在有限的时间内,培养出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满足日益发展的临床医疗工作的专业人才成为各医学院校培养的难点[3]。

2.2部分医学院校由于没有固定的实践教学附属医院

一线任课教师长期脱离临床,临床课的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临床经验缺乏,教学质量低下。

2.3在实践教学方面

目前在全国真正的中西医结合医院还不多,而在中医医院,虽然绝大部分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方法,但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为学生传授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同时,在学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绝大部分是在中医医院实习,不能充分地接受到现代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训练,导致学生中医、西医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够牢固,动手能力不强。

2.4求职和备考研究生对临床实践产生影响。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许多本科毕业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将大部分精力、时间花费在求职或备考研究生上。实习期间,学生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研究生考前辅导班,不能安心在临床实习,严重影响了临床实践的效果[4]。

3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临床实践教学的思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当进一步重视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训练,真正做到为社会培养能中会西、具有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应用型中西医结合高级专门人才。

3.1增加临床课程的比重

在课程体系中,增强中西医学临床课程的教学力度,特别是增大中医临床课程的比重。加强学生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培养,让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中西医学的临床基本技能。

3.2增强临床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

建议将各临床教研室教师医师资格证注册在实践教学附属医院。以两年为一阶段,根据教学培养的实际需要,各教研室青年教师进入实践教学附属医院进行轮科或专科培训,实践教学附属医院科教科监督并协助青年教师完成培训。培训期间,医院按照同等职称的临床医师薪酬待遇,教师待遇,青年教师达到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核要求的,可以进行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并聘任。实践教学老师熟悉医院、医生、病人情况,有利于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学实践的质量。

3.3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5],深入开展中西医临床案例教学、PBL教学、床边教学工作[6]。加大临床实习基地的开拓力度,扩大床边临床教学的科目及规模。

3.4对实习计划进行调整

建议实习安排如下。中医院和西医院各实习半年。西医院实习六个月,其中西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西医急诊科实习1个月,西医外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功能科实习1个月(B超、心电图、放射科)。中医院实习6个月,其中中医内科(在两个不同的三级学科)实习2个月(每个三级学科实习1个月),外科、妇产科、儿科、针灸科各实习1个月,另外1个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眼、耳鼻喉、骨伤科中自行选择实习1个月。

总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中,我们要注重后期临床实践教学,采取各种措施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促使其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西医结合实用型人才。

作者:王国佐 杨梅 成绍武 廖君 刘林 龚盛强 葛金文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

参考文献

[1]万生芳,李应东.中西医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西部中医药,2012,25(3):41-43.

[2]雷鸣,杨雪,黄海斌.论医学院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4):131.

[3]田锋.临床实践教学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5):145.

[4]韩建宏,孙珏,范忠泽.中西医结合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5):86-101.

[5]王茹,杜惠兰,姬承武,等.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26(6):619.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7

关键词: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19-03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零散走向规范,不断发展。但是,目前,仍然面临一些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问题,比如中西医结合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本身也存在阶段性和一定的不成熟性,有初级的结合,也有高级的结合,中、西医医术之间的相互弥补,理论上的相互结合等,这就给学生的教育带来了不明确性,“两个基础,两个临床”的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保证中、西医两个医学体系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教育,其缺点在于部分临床课程重复教学,中西医结合特别是中西医临床结合的新进展、新成果未反映于教学,缺乏中西医结合的特点、特色与优势,因此,能充分反映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发展现状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培养模式[1]。基于能力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对中西医临床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优化设计探讨,并在2009级中西医结合专业中开始实施。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本次研究的实验对象,全班共有学生80人(目前均已经进入临床实习半年),有效参加人数68人,男25人,女43人,平均年龄(23+2.1)岁,该班学生年龄、教育背景、学习环境都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临床教师均选择一线带教教师60人,年龄,职称,所在科室等数据无统计学意义,不影响调查结果。

二、研究方法

从2009级中西医班级大学一年级开始实施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待进入大学五年级实习阶段(半年后),按事先设计的调查表,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向该班学生和临床带教老师下发问卷,并及时回收问卷。问卷分为培养方案调查表(学生填)和学生临床能力调查表(教师填),突出调查学生使用新版培养方案后临床能力的提高情况,同时,问卷还搜集了学生、老师对新版培养方案的意见建议,对今后计划的调整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

三、结果

本次问卷资料可概括出四大方面的内容。

1.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专业课程,增加限选课程。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整合中医、西医课程,克服课程叠加,学时过多,学业过重的矛盾。经过整合,进一步加强专业基础课,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新开设限选课,以凸显中医人文学科背景,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促进基础于临床之间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一方面增加中医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学生中医学系统深入的研究与学习,提高中医技能与理论水平;一方面增加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类课程,着重提升学生的人文、自然科学素养;一方面增加临床实践课程的开设,着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与临床课程的衔接更加紧密。体现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实践教学。建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利用中医医院、西医医院的教学资源,在课程进程中设计夜间见习,暑期实习,跟师门诊等实践环节;增设毕业前中西医临床技能考核。提倡案例式教学,编纂出可供使用的案例式教学范本和部分音像制品与多媒体课件,提倡临床课程床边教学,让学生真正做到早临床、多临床与反复临床,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3]。

4.与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接轨。必修课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的知识板块、知识点保持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相链接。为了保证中医学毕业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独立获取知识能力,确保能够成为临床合格的中医高级人才,整合过的课程保留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规定的内容和知识点,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卫生需要,适应市场对中医人才的要求。

四、讨论

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自1991年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中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方向起步以来,至今已有15年历程。通过10多年的中西医结合高等本科教育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人才,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求,所取得的成就已充分说明中西医结合纳入正式高等本科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优化的教学方案必须要有优化的教学方法,要求结合临床,采用PBL等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方法,同时开展精品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各自的教学方法,使各个方法合理衔接,突出整个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整体性[4]。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太满意,因此,我们在以后的方案改进中将增添科研创新课程群,并将科研创新的理念贯穿到各个科研实验室,综合整体资源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优化的教学方案是否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要通过教学评价来衡量。为该套课程体系,我们在每学期形成与评价指标项目严格对应的阶段性和总结性测试资料,根据期末考试成绩、临床技能考等方法收集资料,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挖掘,判断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案的效果。最后,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更新教学方案,最终建立优化的中西医临床专业课程体系[5]。

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在培养模式问题上,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主张,但是,既要吸取中医学专业办学的经验,强化中医学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更要加强西医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要使中、西医临床相互结合,实行一体化;要重视强化学生中西医结合的创新能力、诊疗思维、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学习;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所以,该文旨在探索出一条中西医专业教育的优化课程体系,为培养合格的中西医专业人才做出贡献[6]。

参考文献:

[1]戴慎,章茂森.关于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74-75.

[2]吴薇,卢传坚.深化临床教学改革促进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0-1752.

[3]明海霞,刘喜平,金戈,等.中西医结合模式机能实验学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1,28(6):69-71.

[4]孙志孔,令斌.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64-865.

[5]谭勇,车念聪,吕爱平,等.中医专业本科主干课程教学方案的优化设计[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2):64-65.

[6]王炜,张艳萍,朱虹.现代医学发展对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影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60-61.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项目:关于中西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研究(JGXJ200910)。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8

关键词:新时期;中西医结合;教学

0.引言

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教学的发展是处于一种同步互动的状态[1]。在社会市场需求不断饱满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实施就需要和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紧密联系,只有适应了社会的发展需求,才可以使教学的目的更好的应用到实际之中。中西医结合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门传统医学,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中西医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中西医结合教学中还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严重的阻碍着中西医结合教学的发展和实施。

1.中西医集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清晰

从目前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来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是隶属于中西医学和中药学名下的,从很多的医学院校中可以发现,中西医结合这一学科在医学院校中还尚不能独立设置一个系别,目前还是属于中医学系的一个专业或者说只是一个专业方向。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教学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如何更好的培养中西医结合的专业性人才在教学目标上还不是十分清晰。教学目标的不清晰,在某种程度上就阻碍的了教学的实施。

1.2教学体系不明确

目前,中西医结合教学体系中的很多个环节依旧是中西学或者西医学的翻版,中西医结合还尚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2]。而在其学制设置方面是否涵盖从中专教育到博士生教育阶段还尚不明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范文

中西医临床专业分析篇1中西医结合教育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医学教育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中西医结合的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如何开展中西医结合教学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