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1
一、进一步加强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今年的特大旱灾将导致小麦条锈病、小春蚜虫、马铃薯晚疫病的流行发展趋势;水田保水差,造成水田普遍失墒开裂,破坏了药膜覆盖层,使除草剂不能起到封闭土壤的作用,严重影响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喜高温的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发生危害将加重;玉米由于墒情差,气温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将面临出苗差,草害、地下害虫、锈病、蚜虫、粘虫等危害加重;蔬菜蚜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也将加重发生。为此,各级植保部门要一步增强病虫害防治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做好田间调查,预测预报病虫发生动态,结合病虫发生实况及时编发简报,提前做好农用物资储备,指导各地开展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二、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农药用药安全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用药的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利用各种培训会、防治现场和走访农户等形式,做好农民群众病虫草鼠害的防治指导和用药安全工作,深入防治现场,指导农民什么时候用药,用什么药,怎么用药,不得多种农药同时混用。要加强稻田水浆管理,提高稻田杂草防除效果。要注意科学用药,适时用药,漏水田、台田不可用药,施药后保水是确保防效的关键,切忌漫灌、串灌,田间缺水时可缓灌,但不要淹没心叶;施药后保持水层3-5公分,一定要保水4-5天,这样才能起到比较好的除草效果。
三、对症下药,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一)稻飞虱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进行科学肥水管理,适时烤田,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后期贪青徒长,创造不利于稻飞虱孳生繁殖的生态条件。
2.生物防治:稻飞虱各虫期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种类较多,除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瓢虫等外,还有蜘蛛、线虫、菌类等,对稻飞虱的发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应保护利用,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3.化学防治:根据水稻品种类型和稻飞虱发生情况,采用压前控后或狠治主害代的策略,选用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农药,尽量考虑对天敌的保护,掌握在若虫盛期施药,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000头,及可进行防治,必须进行统一防治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稻纵卷叶螟防治
寄生性天敌卵期主要有拟澳洲赤眼蜂、稻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主要有纵卷叶螟绒茧蜂、螟蛉绒茧蜂、菲岛瘦姬蜂。捕食性天敌有蜘蛛、隐翅虫类、蛙类、蜻蜓类、瓢虫类等30余种,其中草间小黑蛛和表翅蚁形隐翅虫等捕食力最强。设置诱集田,缩小发生和防治面积,选用抗虫高产良种,减轻或避免受害。孕穗至灌浆期受害损失最重,蜡熟期次之,分蘖期最轻,因此孕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重点。常用农药有杀螟杆菌、杀虫脒、杀螟丹、辛硫磷、敌百虫、杀螟硫磷、杀虫双等 。
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也可以通过品种布局设(来源:文秘站 http://)立诱杀田,减少施药面积。
2.生物防治:天敌对稻纵卷叶螟有强烈的控制作用。我国采用人工繁殖赤眼峰防治稻纵卷叶螟已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目前已建立了赤眼蜂生产线,为大面积生物防治打下了基础。生物源农药b.t.乳剂防治效果也较好。
3.化学防治:应严格按照防治指标,掌握在防治适期(孵化高峰至3龄幼虫前)施药。注意选择高效长效,对天敌影响小的化学农药。
(三)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1.发病条件: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大的地块,或氮肥施用过多,发病较严重。温、湿度适宜时,其病迅速扩展蔓延,病株成片枯死。
2.症状表现:发病叶片,最初在叶尖和叶缘产生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大型病斑,湿度大时,病健交界处有一圈白色霉层。受害茎部,产生稍凹陷褐色条斑,潮湿时,产生白霉,受害薯块,产生褐色稍凹陷病斑。
3.防治方法: ①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②重病田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春马铃薯与番茄地,应间隔300~500米。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配施氮、磷肥,增施钾肥,以增强植株抗病性。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及时清除田间病株,并将其集中烧毁,以减轻发病。④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立即喷药,控制其扩展蔓延。每隔5~7天喷1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有64%的杀毒矾500~750倍液,或80%的大生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四)地下害虫防治
1.预测预报:认真做好虫口密度调查工作,掌握成虫发生盛期,及时组织防治。
2.农业防治:结合春耕,随犁拾虫;避免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减少成虫产卵;合理灌溉,促使蛴螬向土层深处转移,避开幼苗最易受害时期。
3.药剂处理土壤。50%辛硫磷乳油每亩200~250ml,加水10倍,喷于25~30kg细土上拌匀成毒土,顺垄条施,随即浅锄,或以同样用量的毒土撒于种沟或地面,随即耕翻,或混入厩肥中施用,或结合灌水施入。
4.药剂处理种子。可用50%辛硫磷乳油l00ml,兑水2~3kg,拌玉米种40kg,拌后堆闷2~3小时,或用种子重量2%的35%克百威种衣剂拌种,对蝼蛄、蛴螬、金针虫的防效均好。使用种衣剂时最好选择防地下害虫、兼治玉米丝黑穗病的专用种衣剂。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2
[关键词] 小麦病虫害 防治误区 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5-0089-01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对于小麦种植业而言会产生抑制性影响,难以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率,基于此,小麦种植业管理部门必须针对病虫害防治误区的分析,积极应用综合防治技术开展防治工作,提升其工作质量。
1 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分析
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误区主要包括防治时间方面、药剂选择方面等,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误区分析。在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掌握最佳的防治时间,在科学合理的时间之内开展小麦病虫害防治活动。但是,目前部分区域在小麦病虫害防治时间选择方面,还存在较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农户对于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而言,缺乏足够的认识,不能根据小麦病虫害特点等把握防治时间,经常会出现防治时间过早或是过晚的现象,影响着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果。例如:小麦纹枯病是在每年立春之后出现的,因此,在立春时期就要对其进行防治,然而,此类病害在小麦生长中的潜伏时间比较长,农户很难发现此类疾病,部分农户为了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不对其进行防治,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间。其次,部分农户为了提升防治效率,过早施加病虫害防治药物,或是没有全面考虑小麦病虫害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对小麦病虫害防治,甚至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影响着小麦的正常生长。
第二,小麦病虫害防治方法误区分析。对于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方法而言,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气候特点与温度情况等,针对每一种病虫害发病时期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然而,部分农户缺乏对病虫害的认识,例如:红蜘蛛等,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无法使用相应药物防治病虫害,导致病虫害防治成本提升,防治工作效率也有所下降[1]。
第三,小麦灌输误区分析。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中,灌水量的多少也影响着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如果小麦田地中积水量过多,就会导致小麦植株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不利于防治小麦病虫害。如果小麦灌水量过少,就会导致小麦生长效率降低,难以提升小麦的发展有效性[2]。
2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分析
在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积极应用各类综合防治技术,提升小麦病虫害的防治效率与质量。具体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2.1 播种前期防治技术
首先,在小麦播种之前,一定要对前期的麦茬进行清除处理,消灭麦田中的杂草与麦苗,有效减少麦田中的细菌数量。其次,农户应该在播种之前,对小麦田地进行综合考察,区分其等级,科学选择小麦品种,以便于根据麦田特点等提升品种的质量,对于一些容易感染病虫害的田地而言,必须选择抗病能力较强的麦田品种,逐渐优化小麦病虫害防治体系。最后,农户必须科学选择小麦播种时间与病虫害防治时间,对于小麦纹枯病多发的田地,要对其进行药物的喷洒,减少小麦病虫害发病效率,同时,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播种数量,科学设置小麦播种密度,为小米生长创建良好的田间环境[3]。
2.2 播种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播种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些地下虫,例如:金针虫等,在此过程中,农户要将预防工作为主,在小麦种子中添加一些化学药剂,减少病虫害对种子的破坏,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率[4]。首先,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科学选择化学药剂,根据病虫害种类选择化学药剂,针对性的用药。其次,在小麦种子发芽的时候,防治工作人员需要选择甲基异卵磷乳油等防治金针虫。最后,在播种小麦的时候,必须慎重处理小麦种子。
2.3 小麦返青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小麦返青阶段,容易出现的病虫害就是枯萎病与红蜘蛛等,对于小麦植株的生长而言会产生不利影响,难以提升小麦种植经济效益,因此,在此期间,小麦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对枯萎病与红蜘蛛进行预防与治疗,把握小麦返青时间,提升病虫害防治质量。同时,农户要根据病虫害特点,制定针对性的防治制度,适当使用药物,合理控制药物剂量。
2.4 小麦灌溉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灌溉期病虫害防治需要灌水的配合,在此阶段,很容易出现白粉病与白穗锈病,防治人员可以利用喷雾器喷洒药物开展预防工作,也可以在灌水过程中添加预防药物,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合理控制药物比例,同时,技术人员还要科学选择灌溉时间,提升灌溉工作质量。
2.5 小麦穗期管理技术
在小麦穗期,管理人员需要积极应用先进管理技术,提升穗期病虫害防治效率与质量。首先,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使用无毒或是低毒的药物开展防治工作,遵循高效防治的原则,提升防治工作质量。其次,小麦管理人员需要合理选择农药,根据相关规定科学预防小麦蚜虫与赤霉病,减少疾病的发生次数,同时,技术人员需要应用先进的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减少病虫害防治问题。最后,小麦病虫害防治人员需要根据小麦穗期实际生长特点,制度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小麦穗期管理工作质量,优化小麦穗期管理体系,增强其发展效果。同时,小麦种植技术人员需要创新技术应用方案,提升技术发展效率,优化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体系。
结语
小麦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完善的防治方案,创新病虫害防治方式与技术,合理控制病虫害防治时间,减少小麦病虫害的危害,提升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赵福军,胡文刚.小麦病虫害防治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京农业,2015(24):50-51.
[2]李彦峰.小麦病虫害防治的误区及综合防治技术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7(19):75-76.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3
超前谋划部署,及早制定防治工作方案
年初,市农委为全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组织召开由各县(市、区)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负责人参加的专项会议,安排部署全年工作任务,提出了重点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监控、防治工作,要求全市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紧密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案,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随即全面深入展开。
准确预测预报,指导科学病虫害防治
市农委根据农作物病虫害活动状态、气象条件和实地调查情况等综合因素,组织技术人员及时中期、长期预测预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为有效防治病虫害提供了科学指导。3月21日,市农委根据各测报点数据、相关气象条件、历史工作资料等综合分析,向全市“2011年吉林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并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起到了较好的宣传发动作用。4月28日,根据水稻育苗期间的天气特点及农民育苗时存在的共性问题,了“关于做好水稻立枯病防治工作的通知”。6月21日,根据测报点提供的信息和实地调查,在粘虫低龄期及时了“我市部分农田发生一代粘虫为害”的指导简报,引起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采取了有力措施,使得这一具有群聚性、迁飞性、杂食性、暴食性的害虫得到及时控制。7月6日,根据水稻二化螟的发育进度,适时了“积极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准备工作”的指导简报。此外,市农委还在病虫害发生期间,把周报与即时上报相结合,将调查结果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为指导全市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提供了可靠依据。
召开现场会,实施大面积统防统治
为加快推进全市城区生物防螟工作,指导农民掌握正确施放赤眼蜂蜂卡,7月5日,市农委在船营区大绥河镇柴家村,组织召开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虫现场会,来自昌邑区、船营区、龙潭区、丰满区等四个城区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的相关负责人和近百名农民代表参加现场会,全市生物防螟工作正式启动。全市68个乡镇的285万亩进行了赤眼蜂防螟,平均防效达到70%以上,挽回虫害粮食产量损失率7%左右。7月中旬,市农委组织各县(市、区)农技推广人员,会同农祥专业技术合作社,在昌邑区孤店子镇举办了稻瘟病防治现场会,会上展示了WPH-62型低空无人直升机喷施药剂,农技人员向农民群众详细讲解了稻瘟病严重危害性、稻瘟病的防治关键时期、开展统一防治的根本原因和有效方法,为打好稻瘟病防治硬仗奠定了基础。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防灾减灾效率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4
关键词:桑树;病害;虫害;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88871文献标识码:A
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桑树病虫害的种群格局发生了变化[1-3],传统的综合防治措施已不能适应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要求[4-6],为此我们根据江苏省盐城市桑园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基本情况,在充分研究其发生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计划》,在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在盐城市蚕桑重点乡镇射阳县的特庸镇、盐城市东台市的富安镇、盐城市盐都区的郭猛镇进行实施,节省了防治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有效地保护了桑园生态环境,取得了满意的综合防治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点
设在盐城市射阳县的特庸镇、盐城市东台市的富安镇、盐城市盐都区的郭猛镇,综合防治试验选择病虫害发生较重的田块,以病虫害发生较轻的田块作对照,由课题组编制常年综合防治工作计划,通过广播通知、开设专题讲座、印发宣传材料、开现场会等方式贯彻到各农户,具体综合防治措施见表1。
表1桑树病虫害常年综合防治实施方案
12病虫害损失统计方法
每个乡镇分春、秋两季测定产量,春季在5月中旬测定,秋季在9月中旬测定,每乡镇随机抽测15块桑园,每个样本桑园5点取样,第个样点抽取5株桑树,测定产量,折算每公顷桑园的产叶量,以一般肥培管理水平标准的无病虫害田块作对照,损失产量0%~09%,计为0级,损失产量1%~10%,计为1级,损失产量11%~20%,计为2级,损失产量21%~30%,计为3级,损失产量31%以上,计为4级,病虫害严重指数=(0×0级田块面积+1×1级田块面积+2×2级田块面积+3×3级田块面积+4×4级田块面积)×100/(4×调查总面积)。
2试验结果
在基层乡镇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帮助下,3年的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园满的成功,从表中调查数据看出,通过综合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桑树病虫害的发生,节约了农药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防治效果,有效地保护了桑园生态环境,可为其他地区的桑树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计数据为各乡镇基层技术人员提供。3结论与讨论
313a的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推广实践充分说明,只要充分深入研究桑树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针对性的综合防治计划,就能有效地控制好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保证桑园的优质、高产、稳产。只要各级政府生产管理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基层技术人员认真负责、广大蚕农积极实施,不但能够保护好桑园的生态环境,还能节约病虫害防治的农药成本,节约劳动力成本,更能取得满意的防治效果。
32本文所述的综合防治计划,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如果某些地区某种病虫害没有发生,涉及到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简化或免予执行。参考文献
[1]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等.两种增效复配农药对桑螟的防治效果试验[J].蚕业科学,2008,34(04):737-741.
[2]蔡国祥,孙永军.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对部分桑园害虫的毒力及田间防治效果[J].蚕业科学,2011,37(03):538-543.
[3]蔡国祥,申小军,王连芳,等.若干因子对桑螟防治效果的影响[J].江苏蚕业,2007,29(04):45-47.
[4]王建新.桑树害虫的系统预测及其方法[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163-194.
[5]段均团.桑树害虫鞍象(Neomyllocerus hedini Marshall)的生物学特性及化学防治[J].蚕业科学,2009,35(01):131-133.
[6]蔡国祥,刘桂州,贲坤杰,等.桑黑枯型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蚕业科学,2008,34(01):111-114.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5
关键词 桑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21-02
桑园是一个独特的、以多年生桑树为主体结构的、以优质高产桑叶产出为目的的农业生态系统,与所有的农业生态系统一样,桑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也常受自然因素(如生态系统组成、气候变化、病虫害发生)和人为因素(如管理不当、过度掠夺)的影响。
近年来,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使得桑园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已成为破坏桑园生态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如何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科学合理防治问题已成为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理论与应用问题。
1 桑树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1 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
桑毛虫、桑螟、艾尺蠖、桑尺蠖、野蚕等主要鳞翅目害虫虫口密度居高不下,这可能由以下2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是秋蚕收获结束后,农户对桑园病虫害的防治有所松懈;二是冬季气温逐年升高,害虫越冬死亡较少,存活基数高[1]。
1.2 枝干病虫害呈上升趋势
由于养蚕周期较长,导致桑园郁闭,田间湿度大,病菌繁衍较快,种类增多,尤其桑膏药病、桑白蚧发病率超过10%。
1.3 桑花叶型萎缩病局部上升
桑树病害多发,出现一些新情况,近2年绩溪县上庄、长安等乡镇相继发生桑花叶型萎缩病,发生较严重的桑园约有26.67 hm2,株发生率达70%,桑叶减产60%以上。
1.4 桑疫病发生较为普遍
桑疫病以缩叶型为主,约占80%,黑枯型也较常见,约占20%,发病重的春叶产量下降50%以上。
1.5 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
为增加收入,蚕农常在桑园内套种多种农作物或蔬菜,利于杂食性害虫遮蔽、取食、繁衍,从而使原为次要害虫的艾尺蠖、斜纹夜蛾等成为间作桑园的重要食叶害虫。此外,卷叶蛾、稀点白灯蛾等次要害虫在局部地区上升为主要害虫。
2 桑树病虫的发生原因
2.1 自然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显现等无规律性的气候变化对病虫害的发生产生了难以预见的影响,也增加了人类认识病虫害发生规律的难度;气候、土壤、桑园生态环境及周边作物布局也对桑园病虫的发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2.2 人为因素
影响桑园病虫害发生的人为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苗木调运。桑苗桑籽的调运检疫工作因近年蚕茧市场而有所弱化,根结线虫病、萎缩病等检疫性病害在新蚕区蔓延;二是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受养蚕收益的影响,蚕农对桑园的管理粗放,不施肥不除草,杂草丛生,为越冬害虫提供了有利的温床与寄生场所。有时为了追求桑叶产量偏施氮肥,导致桑树抵抗力严重下降,病虫害严重发生;三是采叶不当。晚秋采叶不当或过重不留叶,会导致树势减弱,树体受伤,枝干病害得以流行;四是对病虫害的防治不及时。桑树病虫害迫切性较差,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有些病虫若错过防治关键期,再加以控制就较为困难;五是防治体系不健全。目前,桑树种植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形式进行,治虫防病的时间、技术、药剂等有所差异,造成防治失时、失效[2-3]。
3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理、目的与意义
桑树病原微生物和桑树害虫是桑园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组成成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病原微生物和植食性昆虫从寄主植物中取得能量以维持自己的生命活动,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从生物生存的角度来说无可厚非,如果它们的生存不足以造成作物的严重损失,即它们的种群和数量能保持在经济为害水平之下,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不是要彻底消灭病原微生物和有害昆虫,而是要学会与这些生物的相处之道,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如农业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措施等,经济有效地将它们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与这些有害生物相处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从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的关系,采取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须坚持3个基本观点,即生态学的观点、经济学的观点和社会学的观点,把握3个层次,即以单一防治对象为内容的综合防治;以桑树为主体的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以作物生态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多种作物、多种防治对象的综合防治。在制订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搞清当地桑树和主要作物田间生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病虫害种类及数量,以明确主要防治对象和兼治对象以及保护利用的重要天敌类群;二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的主要生物学特性、环境因素对其发生消长的影响作用,与作物物候关系等生物学、生态学问题,以明确病虫害种群数量变动规律和防治的有利时期;三是研究不同防治对象与寄主作物、天敌生物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害虫种群密度与危害损失程度的关系,结合防治成本、作物产值等经济、社会因素,制订科学的经济阈值或防治指标;四是在对各种防治对象的防治技术研究试验的基础上,按照综合防治的策略原则,协调组建成系统防治措施;五是方案的实施采取试验、示范、检验、推广的程序,并对其反馈信息加以分析总结再行改进。
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的:从桑园及农田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对桑树整个生育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通盘考虑,充分利用自然抑制因素,协调地使用必要的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有害副作用,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达到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桑、蚕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高产、优质、低成本、无污染、少公害。
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意义:彻底改变病虫害防治的传统观念,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桑园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条件、生物多样性和自身调节能力,有效保证桑园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蚕桑生产的安全、持续、稳定、优质、低成本、少公害。开展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必将为环境友好型蚕业生产体系的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4 桑树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抓住防治关键期,综合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多种防治措施,确保栽桑养蚕的经济效益[4]。
4.1 农业防治
4.1.1 加强检疫。按照植物检疫相关法律法规,对桑苗、穗条等产品调运进行严格检疫,禁止带病虫的苗木等产品相互调运,这是防止危险性病虫传播蔓延的重要措施之一。
4.1.2 加强栽培管理。通过改善桑园的环境因素,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一是选育抗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如湖桑、嘉陵20号;二是培育无病苗木,以无病菌、少虫的地块作育苗繁殖基地,防止通过种苗进行传播;三是培土翻耕,破坏病虫的栖息场所,使越冬的虫体暴露于土表,减少来年的虫口密度;四是科学栽植,合理管护,桑树栽植时要科学规划,使桑园通风透光良好,合理配方施肥,忌偏施氮肥,促进桑树生长发育健壮,增强树势及抗病虫害的能力。
4.2 物理防治
通过各种物理因素如温度、光线、声波、电力及人力、器械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该法成本低,取材方便,不污染环境,简便易行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人工器械捕杀,手工摘除虫叶、捏死桑螟幼虫;二是食料诱杀,将杀虫剂添加到毒饵中诱杀蝼蛄、地老虎等;三是阻隔法,将树穴、蛀孔、裂缝等用石灰与黏土进行封口;四是温热法,用温水浸渍苗根一定时间,对部分桑树病虫害有抑制作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是绿色环保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等方式。目前,利用寄生蜂防治桑树鳞翅目害虫取得良好的效果。
4.4 化学防治
4.4.1 加大病虫预测预报工作力度。农业植保部门应加强对桑树病虫害的检测和预报,通过信息互通平台及时准确地病虫发生情况,对蚕农的防治工作进行指导。
4.4.2 改革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联防联治。这是开展桑树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组织保障,在组织和实施必要的化学防治工作时,要实行4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药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进度。
4.4.3 化学防治注意事项。化学防治仍然是目前病虫害防治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尤其应急能力表现出色,但如果应用不当,容易污染环境,使病虫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生态环保。因此,化学防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症施药。根据不同药剂的防治对象,在认真侦查病虫种类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施药防治;二是合理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以减少药害的发生,增加天敌的抑害能力;三是注意药剂的交替和混合使用,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但注意酸性农药不能与碱性农药混合使用;四是施药方法要得当,施药时要均匀周到,以保证防治效果;五是根据天气情况巧用药,由于药效与多种气象因素如光照、温度等有密切关系,因此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不适宜喷药的时候尽量不进行施药。
5 参考文献
[1] 赵芬,刘春隔.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2,29(9):1050.
[2] 许伟超,何振水,胡坤文,等.浅议桑树的病虫害防治及措施[J].农业与技术,2012,32(6):44.
[3] 黄礼平.浅析农村桑树病虫害发生的因素及预防对策[J].现代园艺,2012(6):75.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6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生物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22-0231-01
前言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占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但我国也是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农作物病虫灾害是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为保证农作物的生产,防治病虫害显得尤为重要。
一、农作物病虫害的重要原因
就目前而言,导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现象日益加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为了确保农作物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环境,而长期过量的使用磷肥,导致土壤出现大面积的板结、盐碱现象;农药使用的方法的不规范,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不断增强,从而破坏了土壤内部结构的平衡;连年的重茬种植使得土地没有足够的时间恢复,也是造成病虫害危害上升的主要因素。
二、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认识
大多数农民对全面、综合防治的认识是比较狭义的,仅仅是认为采用多种的防治技术与手段就行了。但是现在对全面、综合防治的定义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农作的生长规律、农作物的耕作制度、农作物的生长环境等等,从而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进行全面而有效地防治工作,以达到保护农作物安全生长,实现农民增收的效果。
所以,在进行全面、综合的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时候,必须要从农作物生长情况的全局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要注意各种措施与手段之间的协调,确保各自的有效性。
三、 新时期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几个重要措施
1、制定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
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方案的制定关系到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明确责任,召开实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直补实施的乡(镇)分管领导、农业中心主任等参加工作会议,层层落实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农业主管部门成立防治病虫工作领导小组,分区分片进行督察防治,小组领导应定期到各个乡(镇)检查病虫是否施药以及防治效果,了解信息反馈,解决防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植保站负责病虫测报、技术培训、药剂配方、机器操作使用与维修、防治效果调查等;乡(镇)负责组织、发动、宣传,落实直补配套药剂到村、社;村、社负责登记、造册、公示、收机防费和把药剂直补到农户手中。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根据农作物的种植环境、农作物自身生长的特点以及病虫害的特点,在农作物种植之前以及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定期的对农作物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如对种子进行提前的药物浸泡以及对田地进行提前的种植清理等,以此确保种植环境的卫生,预防虫害的滋生。与此同时,在每年的秋天定时的对耕地进行翻新,不仅可以有效增强耕地的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的活性,还可以加快落叶枯枝在土壤中的腐烂速度,有效降低病虫害的成活率,从而促进农民的增收。在农药的使用上,要严格按照药物使用要求、注意事项、病虫害特点、农作物特点以及土壤性质等进行喷洒,在确保农作物安全的情况下,有效杀死病虫害。
3、科学使用农药,有节制地合理用药
多讲究防治策略;修改偏严的防治指标,贯彻达标用药;合理安排农药,采用对天敌影响少的选择性农药,提倡有效低剂量,抓好挑治、兼治,减少用药面积和用药次数。通过综合防治技术的组装,协调地发挥农业防治压基数,保护天敌促平衡的作用。最小限度地使用化学农药,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天敌作用,把病虫危害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并使病虫发生量维持在低水平的生态平衡中。
4、推广非化学防治
4.1 推广有效的农业防治法
对环境的合理利用,土地的合理轮作种植,是预防土壤病态的有效方法。例如土传病害大豆疫霉根腐病、小麦纹枯病、炭疽病等,同一农作物的多年栽种是对土壤的过度使用,导致农作物病害的频频发生,对于这种病虫害用药施肥的效果是不理想的。轮作种植的方式,能够达到在短时有效的控制的目的。种植大豆的土地改种植花生、玉米;种植小麦的土地改为种植油菜豌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实行水旱轮作,土地深翻、休耕来抑制病虫害。比如对水稻螟虫的防治,可以在下一季耕作的时候深耕灭茬灌水,p少越冬虫源的存活率,也可以在冬季休耕淹冬水田几个月,将水稻茬内的越冬源淹死大部分,减少来年虫口密度。对于间作套种进行科学合理种植,农作物种植区域化,减少种植区域的种类,合理搭配间作作物的品种,对病虫害集中防治管理,精细化管理农田。
4.2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
借助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进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通过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然后综合使用各种基因产品,来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以达到防治目的。
(1)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病虫害的天敌
在农业病虫害的治理过程中,要对生态系统中病虫害的天敌加以保护,利用它们来控制病虫害的数量,以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力度。在对农作物病虫害进行前期防治时,可以使用药性较强的化学药剂,这是为了从根源上杀死有害生物。在农作物生长一段时间后,就要改变策略和施药手段,对一些仍然有病虫害威胁的局部地方施药,不能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实施隐蔽施药。
(2)加强使用各种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是一种对农作物危害较小的农药,要加强生物农药的使用力度,同时也可以使用各种微生物和有益生物的新陈代谢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这种方式由于比较科学,所以也在日渐普及。在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通过使用生物农药,例如阿维菌素、BT农药等,也使病虫害的防治水平得以提高。农民通过养殖青蛙、专吃害虫的小鸟,或者在稻田中养鸭来治虫,也能够减少病虫害对农业的危害。
5、增强应急防治病虫害的能力
农民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秉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基本原则,另外也应该构建社会化、专业化的病虫害防治系统作物虫害防治的依据。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该根据作物生长的区域条件,不断扩大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物质储备,将防治病虫害工作逐步提升到专业化的水平,尽量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剂量与频率,增强对物理防治与生物防治的重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药的使用效率,还可以降低作物生产成本、降低环境污染、提高作物品质的效果。
6、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
近几年,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管理及技术推广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等综合措施,合理使用化学农药,确保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示范县,保证向市场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
四、 结语
综上,在实际的种植生产中,及时进行耕地卫生的处理、适当选用抗病性的作物品种以及对作物实行一系列的防治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机地结合,建立高效的综合防治体系。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性品种、科学研制高效生物制剂以及更加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 钟乃扣.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建议[J].南方农业,2014,8(24):21-22.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7
关键词:核桃;病虫害;监测;生态防治
中图分类号:S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4202
1 引言
核桃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其营养价值丰富,近年来受到人们的欢迎程度逐渐提高,很多地区的核桃呈现供不应求的状态。在核桃种植过程中,各种病虫害是影响核桃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原因,常见的病害有腐烂病和核桃黑斑病,如果对一些病虫害不能进行积极的防治,则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病害现象。由于各种病虫害对药物会产生一定的抗性,因此在预防的时候,要加强对各种防治手段的应用,才能提高核桃病虫害防治的效率,使得核桃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核桃的产量与质量。在核桃种植过程中,要对核桃的病虫害进行随时监测,并且要尽量加强对生态防治技术的应用。
2 核桃病虫害防治原则
在进行核桃病虫害防治时,并不是单一的利用药物将病虫害杀死即可,病虫害也在随时发生变异,药物使用的量逐渐增大,病虫害的抗药性也增强,单靠一项技术进行防治,效果并不是太好。核桃种植过程中,生态防治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生态防治不仅可以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还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化学农药的使用,对核桃的病虫害会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同时对核桃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生态防治技术在核桃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变得十分重要。进行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时,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综合整治”。例如,可以创造一个不利于病虫害生存而利于核桃生长的环境,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效率,并且也有助于核桃的生长。再如,可以采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加强对微生物、抗生素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利用,一方面加强对病虫害的抑制,另一方面减少对核桃和环境的污染等。现代化的病虫害防治是进行综合防治,结合生态文明的要求,在进行核桃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该要尽量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3 核桃病虫害的监测与生态防治
3.1 核桃病虫害的监测
核桃病虫害的预防是核桃种植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当前在很多核桃种植过程中,对病虫害的预防认识不到位,因此使得核桃的产量较低,果实的质量也较低。加强病虫害的预防,是核桃种植的重要内容。在预防过程中,可以从多个方面着手,当前核桃种植区都在积极探索核桃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预防策略,选择抗病品种,做好种子处理,采用药剂防治,合理的运用绿色防治等手段进行病虫危害的预防等,都可以对核桃常见的病虫害现象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核桃的抗病能力。无论采用那种防治方法,都应该要对核桃病虫害的情况进行了解,因此必须要加强核桃病虫害的监测,对病虫害严重程度有所了解,从而才能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在摸清本地病虫危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对流行蔓延性的病害的发生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得到一个更加长期的预测结果,并且借助各种平台对病虫害的监控结果进行分享,使得核桃种植户能够对病虫害情况有所了解,能够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防止病虫害不断扩散。在进行监测的时候,对于一些不便于人工检测的地区,可以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和机械,进行监测。比如无人机技术就可以应用在核桃病虫害的监测过程中。
3.2 加强生态防治技术的应用
核桃生长过程中,病虫害是威胁产量与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的病害有细菌性病害,比如细菌性黑斑病、根癌病;真菌性病害,比如炭疽病、枝枯病、腐烂病、根腐病、锈病、膏药病等。主要虫害有蛀干蛀梢害虫,比如豹纹木蠹蛾、芳香木蠹蛾、云斑天牛、桑天牛、吉丁虫等;食叶害虫,比如棕色鳃金龟、樟蚕、刺蛾、叶甲、核桃瘿螨等。同时还容易出现鼠害,有穗尾巴鼠与飞鼠两种。在进行防治的时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制定相应的病虫害防治方案。核桃病虫害防治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由于传统的防治方式主要是药物防治,很多农户的观念还比较传统,因此在未来的核桃种植过程中,应该要加强对农户的教育,从而使得农户能够加强对核桃病虫害生态防治的认识,而且要在此基础上对具体的方案进行制定。核桃的病虫害很容易出现感染,因此对病虫害进行治疗的时候,涉及的范围也比较大,进行病虫害的防治时,根据监测显示的病虫害情况,可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一般说来,是由农业部门成立相应的病虫害防治领导小组,再进行分片区地督查防治工作,并且要定期到各个区域进行走访,了解具体的防治进度和效果。在农业部门统一防治的过程中,也应该要加强对农户的引导,使得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及时加强对病虫害防治情况的了解,并且及时采取其他的生态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对于防治技术的培训、药物和器械的使用等,要及时做好预先准备工作,做好宣传与组织工作,真正将防治技术教给每一位农户。
(2)对于不同的病虫害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在对核桃病虫害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病虫害采取的生态防治技术是不同的,比如针对炭疽病,可以清除病僵果和病枝叶,集中烧毁,以减少发病来源。对于毛毡病,可以结合施肥,清理园内落叶,与肥料一起深埋。在病情萌发前可以进行修剪,集中烧毁病虫枝叶,来对病害进行控制。针对核桃霜点病,可以采用人工防治的方法,清除落叶烧毁,发病初期及时将病枝及其着生的大枝一并剪除。另外,天敌防治也是一种生态防治手段,当害虫未达到防治指标时,可以不用进行药物防治,利用一些对核桃的病虫害具有抑制作用的其他生物,进行绿色防治。还可以借助灯光诱杀的方式,对一些害虫进行治疗。
4 结语
核桃核桃病虫害的预防是提高核桃种植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核桃核桃病虫害预防主要采用人工药物防治,效率低、周期长。在当前的核桃种植过程中,应该积极加强对各种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应用,加强对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从而使得核桃的病虫害防治水平得到提升,而且能够减少药物防治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
参考文献:
[1]罗秀丽.核桃主要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J].河北果树,2012(11).
[2]柴启洪,郭 剑.浅谈核桃病虫害的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J].科技研究,2014(8).
[3]高智辉,翟梅枝,王云果.核桃病害标准化综合防治方法[J].陕西林业科技,2009(8).
[4]邹大敏,邹 波.山核桃的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15(9).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篇8
关键词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成效;安徽蚌埠
近年来,随着蚌埠市水稻种植模式的改变,优质粳、糯稻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使水稻条纹叶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重大病虫害的发生逐年加重,给水稻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1]。20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首次在蚌埠市大面积发生,发生面积8 000hm2,造成早栽粳、糯稻田出现较重的成株死苗现象,造成稻谷实际损失29.8t。2004~2007年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发生程度达中等偏重以上。由于防治措施不力,防治时间不当,造成稻谷平均损失1 320kg/hm2。
1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措施
1.1示范区选择和设置
2007年组建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3个,面积200hm2。2008年水稻重大病虫综合防治示范区扩建至7个,面积3 700hm2。示范区选择在以粳、糯稻为主的怀远县找郢、荆芡和兰桥3个乡镇,以杂交稻为主的五河县小圩、浍南、沫河口3个乡镇,以及邻近市区的淮上区梅桥乡梅桥村。示范区交通便捷,沟路渠通畅,排灌条件好。示范区内设置综合防治示范区、非综防区(农民自防区)、不防区(空白对照区)3个小区。梅桥村示范区结合推广机械插秧技术,增设机插秧区和人工移栽区。
1.2成立组织机构,强化预测预报和宣传,开展统防统治
为确保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开展,蚌埠市成立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由市、县农委分管副主任任组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任副组长,植保、农技、土肥站负责人参加。技术指导组由农技中心副主任任组长,市县区植保站长为副组长,市县全体植保技术骨干、乡镇农技站长和示范村村长、村书记为成员。市植保站负责示范区的组织实施、病虫情预测预报、技术方案的制定、指导培训和检查督促工作。在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会商研究制定防治对策,并组织实施,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县区植保站做好协调联络、病虫预测预报、防治技术指导培训。乡镇农技站、村长、村书记配合病虫情调查和技术措施的落实。按照《安徽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技术规范》,认真开展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准确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召开会商会,结合气象预报和历年病虫害发生资料,通过会商分析,准确把握了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的防治最佳时机,及时制定病虫防治技术方案,病虫情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广泛宣传防治技术,使群众充分认识水稻病虫的危害性、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召开防治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和张贴发放明白纸等形式,提高技术入户率。每个示范区都保证有1名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及时解决防治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确保防治效果[2]。通过组织开展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推广高效、低毒对路农药,做到统一药剂、统一时间施药,提高防治效果。示范区共组建统防统治队20支,拥有机动喷雾机280台。由种粮大户、乡镇农技站、乡村级基层组织组建统防统治队。采取代防代治、全程技术承包、集体统筹形式为农民提供有偿服务。每支机防队都与示范区内农户签订服务约定合同。2007年自筹资金1万元,组织建设示范区。2008年争取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1万元支持,自筹资金4万元,进一步完善示范区建设。
1.3主要技术措施
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统一育秧措施,供种单位与每户农民签订供种育秧承包合同,在水稻秧苗期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和指导。采取适期播种、塑料软盘育秧、统一施用育苗营养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增施有机肥,做到促控结合,防止后期贪青晚熟和倒伏。实行浅水勤灌,够苗烤田,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增强稻株的抗性。移栽活棵后,施尿素150 kg/hm2,抽穗前15d,根据苗情施尿素30.0~37.5kg/hm2作保花肥,齐穗后施穗粒肥,结合病虫防治用磷酸二氢钾2.25~3.00 kg/hm2加尿素7.5kg/hm2,对水750~1 050kg喷施。7月初以前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为稻田蜘蛛及卷叶螟绒茧蜂等天敌群落创造适宜生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梅桥村示范区推广机插秧技术,通过选好秧地、整好秧苗床、均匀施肥、适当减少播种量(机插秧苗的播量一般比手工栽插苗少1/3左右),达到壮苗和减少“败苗”。机插后的秧苗根系盘结好,秧苗壮,植株密度合理,通风透光,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及时掌握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明确防治适期,实行达标施药防治。水稻播种至秧田期,重点防治种传病害和灰飞虱。播种前指导农民做好选种及种子消毒处理。麦收期间秧田普治灰飞虱,预防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穗期,重点防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穗颈瘟、稻曲病等。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治多效”[3]。水稻秧苗期针对粳、糯稻区的水稻条纹叶枯病,确定以控制灰飞虱为主的“治虫防病”技术策略。采取“治麦田,保秧田”、“治秧田,保大田”的技术路线。防治麦田灰飞虱是减轻秧田虫源的有效途径,结合小麦穗期的病虫防治,加入噻嗪酮、吡虫啉等药剂,压低虫口基数。对所有秧田实施全程监控,把灰飞虱群体数量降到最低,减少传毒几率。大田期适时防治。病害常发区分别于灰飞虱第2、第3代卵孵至低龄若虫盛期防治,选用毒死蜱、混灭威或吡虫啉防治,重病区移栽前3~5d再补治1次。防治稻飞虱药剂使用噻嗪酮、吡蚜酮、毒死蜱、敌敌畏等农药。对足水量900kg/hm2,喷准部位(稻株中、下部),保持水层(3cm深水层5d),无水田块加大用水量或于晴天中午用敌敌畏熏蒸。四(2)代稻纵卷叶螟选用生物农药bt、阿维菌素等药剂(bt农药防治适期掌握在卵孵高峰期)。五(3)代、六(4)代稻纵卷叶螟用丙溴磷、阿维菌素、毒死蜱等药剂。稻瘟病于破口前3~5d喷药预防,用75%三环唑、40%稻瘟灵等药剂。稻曲病于水稻破口前7~10d第1次施药,破口期再补治1次,使用井·蜡芽、井·烯唑、戊唑醇等药剂。水稻纹枯病分蘖至拔节期病丛率达20%的田块,用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井·蜡芽水剂防治[4]。
2防治成效
2.1经济效益
2007年综合防治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为8 913kg/hm2,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774.9、5 913.0kg/hm2。示范区水稻平均产量比2006年增产2 010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 239.9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37.5次/hm2,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00元/hm2,节约人工费375元/hm2,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1 914.9元/hm2。2008年粳、糯稻综防示范区产量为9 003kg/hm2,分别较自防区和不防区增产954.0、3 547.5kg/hm2。按稻谷收购价1.60元/kg计算,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增加经济效益1 526.4元/hm2。综防示范区较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施药45次/hm2,平均减少农药成本360元/hm2,节约人工费450元/hm2,则综防示范区农民实际增加经济收入2 336.4元/hm2。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2.2社会效益
通过综防示范区建设,提高了广大农民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危害性、综合防治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提升了水稻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平,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水稻病虫害科学防治水平,从而整体提升了全市防治技术水平。同时,通过推广新农药和统防统治的实施,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防治成本,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保障了人身安全,示范区内无中毒事件发生。基本实现了“控害、稳产、安全、增效”的目标,有利于社会和谐和稳定。
2.3生态效益
综防示范区开展以科学管理肥水、实施健身栽培、保护利用天敌等农业和生态控害手段,促进水稻健壮生长,恶化水稻病虫害的生存环境,增强稻株的抗性。7月初以前尽量少用化学农药,营造稻田天敌群落的适宜环境,充分发挥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减少了农药的施用次数和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强了生物控害的能力;同时,杜绝了高毒农药的使用,示范区内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的覆盖率达到100%,提高了防治效果,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农业环境污染,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稳定。
3参考文献
[1] 吴建明.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防止对策[j].上海农业科技,2008(4):107-108.
[2] 祝剑波.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的做法和发展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08,28(6):43-44.
[3] 胡秋桂.衡阳市南岳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组装技术的推广应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7):27-28.
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
本文2023-11-10 17:56:2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