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0 11:22:00浏览:205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1

《沂蒙情》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捧,也获得首都专家的一致好评。《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看点新、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题 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同时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他们精心编排了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现代柳琴戏《沂蒙情》,通过声光电等现化表现手法,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这一临沂文化创新的微小视角,可以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以改革创新促使文化发展始终拥有源头活水的思路与努力。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受?

解析 本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从材料看,“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体现了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临沂“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必须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临沂精心编排历史剧,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答案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可以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②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之中,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

点拨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 只有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特点新变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新就有坚实的依托。这是因为(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臾离不开新的文化创造。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 只有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新的灵感才会不断涌流。这表明( )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 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 ③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  ④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等6位我国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新看点、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思考《沂蒙情》的成功对于创作红色现代题材剧有何启示?

1~4 BAAA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2

关键词:《文化生活》;第四单元;内容调整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0-0230-02

人教版《文化生活》遵循党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在热莺途咛骞鄣闵细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这也可能造成教材相关知识逻辑体系的不清晰,尤其在第四单元最是让人感到体系混乱。为改善这一单元的教学,我对这一单元做了比较大的调整。这里把改动的具体做法做以下总结,请各位同行给予指导。

一、第四单元存在的问题

1.第95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一框,此框题问题有以下几个:(1)部分内容编写不合理。在96页,教材前3段在讲中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但是,到了该页的最后一段,却突然插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意义一段知识;在97页,教材的专家点评部分讲述了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但是在后面,教材又开始讲为什么此道路是发展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政治教学一般要讲明三个维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按照逻辑习惯,最好是讲明白一个维度再讲下一个维度。但是教材全部不按照这一思路来编写,让人感觉不断跳跃,逻辑混乱。(2)部分文字表述不清,容易引起歧义。98页第2段文字中,有这么一句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一段话信息量好大:增强文化创造力,到底是走文化发展道路的关键,还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还是两者都是;树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是走文化道路的需要,还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需要,还是增强文化创造力的需要。同样的问题在第99页又一次上演,该页这样编写:“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这里,用特色理论指导工作,到底是树立文化自觉的要求,还是发展中国文化的要求,还是走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要求,又给人以禅师讲经的玄幻感,让人可笑又抓狂。

2.第100页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一框,该框题的问题有以下几个:(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什么关系,两者到底是一个概念还是从属关系,让人费解。第103页讲述了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人民群众的作用以及立足实践的问题。这里让人困惑的是,这两点到底是在讲建设精神文明的主体和途径,还是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的主体和途径。(2)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否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任务来编写。第105页第一段最后一句话这样表述:“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从这一叙述来看,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似乎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措施。那既然如此,为什么把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讲述,这就把它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培养四有公民放在一个层次上了。(3)两个自相矛盾的说法,第98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二、优化重组和调整

为了方便教学,我做了这样的处理:把该部分整理为两个知识点:(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该知识在96页最后一段。(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问题是这两课以及第四单元的主干和核心知识。经过重新整合,我把这一知识整理为:主体、途径、道路、任务四部分。

1.主体和途径。该部分知识在103页讲述。这里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际上是一个概念的两种不同表述。所以,103页编写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体、途径也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和途径。另外,讲述这一部分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二单元,文化如何发展创新的相关知识。并指出,第四单元如何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第二单元的文化如何发展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让学生深化知识间的联系,做到真正理解。

2.道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讲述时,首先讲述这一道路是什么,教材96页第2段阐明了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未来、世界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另外,在讲述这一知识时,要把113―115页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的知识有机结合进去。然后,讲述为什么这一道路是必由之路。教材的97页的大字段就是在讲述这一问题。之后讲如何坚持中国特色文化道路,教材的97页的专家点评部分首先阐述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在98、99页,又讲述了其余两点:(1)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2)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指导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有:首先,这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顺序讲明了问题,符合基本的逻辑习惯。其次,这能将前文指出的歧义的问题基本弄清:树立文化自觉自信,是坚持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需要而不是增强文化创造力的需要,树立文化自觉自信和增强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关联;用马克思主义和特色理论指导工作是坚持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关键。在教材99页阐明了特色理论和文化道路之间的关系。当然,从逻辑上来看,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特色理论的指导对于树立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当然也是有帮助的,但是,本段文字所在段落和框题是在讲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非讲如何树立文化自觉自信的问题。所以,在该段应该着重指出坚持特色理论指导和文化道路之间的关系,而不要画蛇添足,使文章的脉络不清。还要指出的是,这里是把113页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整合了过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坚持特色理论的指导合在了一起,都作为坚持中国特色文化道路的要求。应该说,这是合理的。因为,特色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我党的指导思想。

3.任务。这一部分比较复杂,大致有关键任务、根本任务、基本任务、中心任务四部分。在讲述时要首先说明,关键任务和根本任务是接近的任务,基本任务是完成和实现根本任务和关键任务的手段,中心任务是基本任务中的某一个任务。(1)关键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样处理使得98页的“关键在于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与113页的“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两个说法之间不再矛盾。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关键任务,而不是如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要求和措施。在逻辑上,增强文化创造活力和坚持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之间很难建立联系。当今世界,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世界各国的共识,并不只是中国的特点。走何种文化发展道路是在讲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所以,增强文化创造活力显然不适合作为如何坚持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措施,把它作为发展文化的关键任务倒是合理的。(2)根本任务:培养四有公民,提高两个素质。(3)基本任务: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第一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需指出,这一基本任务旨在实现根本任务中的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关键任务: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第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里要指出,102页的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宜作为基本任务,它只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具体措施而已。这一点,从105页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这一段所在的框题是在讲述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显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思想道德建设之间是从属关系。(4)中心任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里要指出,中心任务是基本任务中的较为核心和突出的任务。这一部分,可以整合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措施两部分。意义:在104页,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发展社会主x文化的中心环节。措施:包括:①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一知识包括102页最后一段的文字和105页第一段的文字。概述为: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学习道德模范常态化。②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培育核价观。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在讲述第三点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时,要把108―112页的知识合并进去,整合为:a.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建设;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c.在科学文化的陶冶中升华;d.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参考文献:

[1]白暴力.思想政治必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3

关键词:文化馆职能 社区文化大发展 途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5-0060-01

居民的社区文化是我国人民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馆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元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辅助等相关功能作用,结合社区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措施,深化创新精神,全面发挥文化馆在中国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文化馆在引领社区文化发展事业上的措施以及成绩

以现在我国社区文化的发展情况来看,文化馆的指导力量和地位在不断增加,并且已经获得了明显的效果。第一,针对不同社区设立文化活动联络点,便于对文化活动信息的随时接收和反馈,适时派出文化骨干深入到社区,积极参与和组织团体性文艺演出,这样就为社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第二,在居民文艺社团开展文艺活动时,主动帮助居民处理相关所有问题。第三,引导各社区将居民文化活动提上重要事务的议程,指派专业人士积极组织相关文化活动,全面确保组织领导、经费投入以及活动场地等各方面条件都能够达到发展要求。现在居民社区内基本都设立了对应的文化活动点,其文化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不但给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还为全面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民族团结、提高居民文化水平以及文素养发挥了很大的积极作用。[1]

二、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其成因

虽然我国社区文化现阶段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可是就其具体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社区文化干部专业文化素养不达标。社区的文化干部是社区文化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民族聚居、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尤为突出的国家,对于社区内文化骨干的活动组织协调能力和文化专业素养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可是就相关调研材料分析,很多社区文化骨干都没能够全面发挥自身职能、积O引导和组织居民进行社区文化活动,反而使社区文化活动处变成了一个“空壳”。第二,居民社区的文化活动覆盖率不达标。材料表明,社区活动的参与人员基本都是老年人与青少年。因此,怎样才能有效激发青年人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三,社区活动表演者的专业素质不达标。很多文化活动团体往往都是组织内部人士进行自娱自乐,缺乏有效的交流,也就不能使自身表演技艺得到全面的提升。[2]

三、文化馆促进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的问题

(1)加强文化馆的引导以及示范功能。文化馆不但应积极协调相关社区组织进行相应的文艺表演活动,更应以示范的层面对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以开展表演技能比赛的形式全面激发文化骨干的活动积极性,进而有效将其自身表演技能以及活动组织能力进行提升。伴随着社区活动内容的日益丰富,文化馆以引导居民进行团体性文化活动的方式把居民文化发展和社会的局势进行关联,确保居民社区文化在新型历史时期得以更好地发展。

(2)全面发挥文化馆的辅导培训作用,全力构建具有较高水平的社区文化团队。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核心力量,具有极为丰富的个人爱好,文化馆就应积极对其提供专业性的辅导,进而确保其专业技艺得到不断的提升。馆内的文化活动工作人员要积极深入社区内部,和居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专业指导,加强与文化骨干的联系,共同致力于社区文化团队建设工作以及相关能力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其活动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聘请相关活动专家专门为社区开展对应的各种专业技术水平培训与居民文化活动的协调能力培训,有效加强其领导能力的建设。

(3)全面发挥文化馆的调查和研究作用,与社区共同进行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在目前进行的社区文化活动方面,存在少数社区领导并不能够对相关理论进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更加不懂具体的理论应用方式,这时候就需要文化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结合不同社区的自身发展实际,制定对应的指导策略,保障其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居民社区当中不乏一些学校、部队以及企业,他们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馆工作人员要注意和社区和辖区内各单位的有效交流并相互合作,共同举办社区文化活动,且最大限度地为文化发展提供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支持,转变传统形式中由国家单独提供资金支持并且组织和引导相关文化活动的模式。文化馆还要全面协调社区和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提高机关企事业单位内的场馆、硬件设施对社区群众开放程度,为社区群众充分享受相应基础文化设施创造条件。[3]

四、结语

居民的社区文化作为我国人民精神文明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文化馆目前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多元文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文化馆应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与辅助等相关功能作用,结合社区文化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对应措施,深化创新精神,全面发挥文化馆在中国社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楼国华.充分发挥文化馆职能作用 积极助推社区文化大发展[J].中国市场,2012(40):117-118.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4

徐悲鸿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以画马著称于世。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并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因此他的作品融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手法发展了中国的绘画艺术,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在: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浏览教材内容)

(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的两种观点:

观点一:中国古代的教育“重人伦、轻物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师生关系上,主张师道尊严,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死记硬背,不利于开发人的智力。所以,发展教育必须摆脱古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观点二: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如“文化成俗,其必由学”的重教化思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学态度,“诲人不倦”的育人风范,教学相长的教学法等。所以,发展教育必须回归古代教育思想。

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请说出理由。(学生讨论发表看法并由教师总结)

分析:对待传统文化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将继承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什么关系呢?我们应怎样对待两者的关系呢?(学生概括由教师总结,展示课件)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2、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2)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以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

根据上述两个知识点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题:(展示课件)

例1:当前形势下,我们既要进行文化继承,又要实施文化创新。应如何看待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①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③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④对传统文化应辩证地继承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

分析:根据题干的要求是让我们选出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因此,④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是A。

但是,在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重要因素有以下四个: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那么,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如何影响文化发展的呢?下面我们来看这个图示:

因此,我们说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影响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的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那么,哪位同学能举一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呢?(引导学生举例说明此观点,而后教师总结“造纸术”、“芯片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现代社会中芯片的发明,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时代。人们可以在家中,通过网络这种现代化的手段来交流各种文化,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在列举上述两个事例时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讲解,而后展示思想运动的图片。)

下面我们来看这样几幅图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世纪末的“文化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运动。在这些思想运动中,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交流、激荡,催生着社会的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就是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下面我们来看这幅有关教育变革的图片,思考:在“由私塾到课堂教学再到网络学习”的过程中,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起到了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说明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并总结)

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也起了重要的影响。(展示课件的结论)

那么,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起了哪些作用呢?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这种与我们最近的教育方式来理解。

首先,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动性活动,对文化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自身的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次,教育使用“传道、授业、解惑”方式,把文化传递给受教育者,是人类世代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最后,教育是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

以上就是教育对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文化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将越来越大。

这就是影响文化发展的四中重要因素。下面我们根据这四重因素来做以下的练习。

例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自然环境的变化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分析:根据教材基本知识可以得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社会制度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故选C。

例3:我国已将“数字图书馆”纳入国家“863”计划和国家“十五”重点项目,大量的文化遗产已经转化成数字化形态。如古老的“北京人”已经有了宣传网页,“故宫文化遗产数字化应用研究”和“敦煌数字化虚拟洞窟”计划已经启动。这说明()

A、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的继承和发展

C、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D、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因素

分析:通过题干我们可以得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被进一步传播和继承。故选B。

例4: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C、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

分析:根据教材基础知识我们知道,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传承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小而是越来越大。根据题意选D。

例5:“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表明()

A、科学技术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B、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C、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D、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

分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说明文化得以传承,而传承的主要手段是通过教育。因此,“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表明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选C。

通过练习的结果来看,大家已掌握了教材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知识。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有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才能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但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其中,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思想运动和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节课的重点是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关系,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下面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标记清楚重点,然后巩固一下基本知识。

(几分钟后做练习)

根据我们的学习,下面我们来做这么几道习题。

[跟踪练习]

(一)选择题

1、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A)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③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④继承与发展是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经历了工业革命之后,西欧各国普遍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大力鼓励科学理论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19世纪因而被称作“科学的世纪”。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确定了电磁感应的基本定律。上段文字主要说明(B)

A、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B、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D、社会生产力推动了文化进步

3、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这段文字表明(A)

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B、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C、生产力推动了历史文化的发展

D、社会实践是文化变革的决定力量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5

一、十六大以来党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科学依据

理论创新是为了适应理论自身发展的要求和一定时展的需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所进行的文化理论创新,就是适应当今时展对先进文化的要求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现阶段我国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而进行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造,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

(一)文化理论创新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

任何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所进行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先进文化就是在批判继承和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着社会进步的目标和方向,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同时也是对前人思想认识的升华。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既是一个批判继承前人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超越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属性,也是先进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先进文化是代表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反映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形态,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承载起自身所担负的文化使命。文化创新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它方面创新的重要条件。文化属于思想、意识和观念领域的范畴,文化创新能够为其它各方面创新提供必要的思想动力和精神支撑,是实现其它各方面创新的必要前提和保证。先进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葆其先进性,才能在全体人民中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引导人们投入创新实践,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提供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对文化创新提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从国际上看,随着全球化势头的迅猛发展,世界上各种不同的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一个缺乏文化创新能力的民族,注定是一个缺少竞争力的民族,这样的民族势必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从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从国内来看,我国目前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国文化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要求我们党必须按照“三个面向”的指针,对我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冷静的审视和反思,认清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及文化建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方面的创新,使我国文化能够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不断增强文化自身的实力与竞争力。而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文化创新的关键首先在于文化理论的创新,只有进行文化理论创新,才能正确引领文化创新的实践,揭示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规律,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途径,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文化创新与文化的发展变革开辟正确的道路、指明前进的方向。正如胡锦涛所明确指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1]这实际上也揭示了理论创新在文化创新中的重要地位。

(二)文化理论创新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必要前提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先进文化变革和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进行文化建设事业和其它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满足群众在文化方面的利益和需求是党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只有不断进行文化理论创新,才能用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理念指导文化的创新实践,推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从而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方面正是准确地把握了人民群众新的精神文化需求,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才提出和创立了一系列科学的、正确的文化理论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性的特点,审美情趣、欣赏习惯、评价标准等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不同。这要求我们党必须把握社会文化生活的新特点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文化内容、形式、手段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创造。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洞察全局,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既从具体的政策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创新的具体政策,如文化建设要实行“三个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创作出更多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等等;同时,又从宏观战略的高度提出了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关于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等。这些政策思想准确、充分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及其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愿望和需求,因而获得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

(三)文化理论创新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课题的迫切需要

理论的价值和和功能,主要在于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没有理论创新及其成果的指导,就没有实践的创新和发展。理论创新必须立足于解决重大的现实课题,这是理论创新的生命力和意义所在。从实践前提来看,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是适应我们党在新世纪提出的关于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而展开的,是为了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新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此,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先后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就总体上来说,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远远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文化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从国际上来看,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还不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我国文化还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威胁,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正是针对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中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而展开的,它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和变革的现实要求。这一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我们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二、十六大以来文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内涵及内在逻辑

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的内涵十分丰富,这些创新成果分别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这些成果不是分散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片面的,而是完整的;在地位上也并不是完全并列的,而是有层次的。这些文化理论创新成果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即创新主题、创新的战略思想、围绕创新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观点。这三个层次的文化理论成果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表明了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一)十六大以来文化理论创新的主题

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自建国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所一直为之奋斗和追求的目标。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世情、国情的变化,进一步把发展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提高到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胡锦涛反复强调,必须从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地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和任务,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这一文化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提出,实际上揭示了我们党在现阶段进行文化创新的主题,即要围绕着如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进行文化理论和实践创新。十六大以来党进行的文化理论创新,就是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其目的是通过文化理论的创新,推动我国文化又好又快地发展,以更好地实现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二)实现创新主题的两大战略思想

新的文化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思想,是实现一个创新主题的两大战略思想,二者分别从文化发展创新的思想理念及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为实现一个创新主题提供了科学思路、指导原则和正确路向,构成了实现创新主题的两大战略支撑点。新的文化发展观是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是与和谐社会建设要求相统一的文化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关于文化地位和作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发展动力、文化发展思路、文化发展格局和文化发展目的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坚持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的地位、方向、动力、思路、格局和目的的认识,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做法、规定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协调发展。”[2]新文化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发展的新认识,在文化发展创新的思想和理念上,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指导原则。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文化建设,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3],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出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什么是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建设和谐文化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阐述。关于建设和谐文化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的提出和形成,明确了我们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文化使命,反映了我们党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它在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总体部署,为我们认识和解决我国现阶段文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推进我国文化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指明了正确的路向。

(三)围绕创新主题而展开的一系列基本思想观点

十六大以来的文化理论创新成果紧紧围绕着实现一个创新主题,在两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展开论述,共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基本思想观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文化改革创新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论、国家文化安全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论、网络文化建设论、廉政文化建设论。这些基本的思想观点是对一个创新主题和两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展开。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创新所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取向,为我国文化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文化改革创新论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的动力和途径;保障人民文化权益论体现了文化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揭示了我国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之源;而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论、国家文化安全论、网络文化建设论、廉政文化建设论则是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以及我国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文化创新思想,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上述思想分别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为实现文化创新主题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途径。三、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基本特征分析十六大以来党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背景及依据,梳理其理论成果,可以看出,这一创新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鲜明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

以创新的理论引领文化创新实践,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十六大以来党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主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4](P32)。这不仅阐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要求,而且在实质上明确了我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以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创新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只有通过推动文化创新,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推进文化创新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激发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而进行文化理论创新,以文化创新理论引领文化创新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关键所在。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把握了文化理论创新这一关键,因而在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正确指导了文化创新实践的发展,使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充分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始终保持了先进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坚持正确的创新原则

坚持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建设实践创新相结合,文化理论创新与当今时代主题和文化发展潮流相结合,是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所坚持的两个基本原则,也是这一创新所体现出的一个基本特征。第一,文化理论创新与文化建设实践创新相结合。无论是文化创新还是其它方面的创新,都必须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事业的进程,就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过程,就是使先进文化理论在实践中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创新的过程。把创新的文化理论与创新的文化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总结文化建设新的实践经验,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再运用创新的文化理论指导新的文化建设实践,这是十六大以来文化理论创新的一个鲜明特点。例如,建设和谐文化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的一个重大战略任务。如何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这在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迫切需要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结合新实践,进行新探索,做出新的理论回答。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和谐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关于和谐文化建设的理论。这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文化理论创新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和谐文化,怎样建设和谐文化的问题。第二,文化理论创新与当今时代主题和文化发展潮流相结合。文化理论创新必须具有宏观视野和世界眼光,洞悉国际风云变幻,了解世界文化发展态势,才能高瞻远瞩,提出符合人类文明发展大势、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反映时代进步要求的文化方针和政策,推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判断时代条件的发展变化,根据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的现状,进一步提升了对文化建设战略地位的认识,把文化理论创新与当今时代主题和文化发展潮流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进行文化理论创新。胡锦涛反复强调,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4](P32),并首次明确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全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明确提出,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是根据时代形势发展变化和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对我国文化建设在理论上做出的全新部署,充分反映出我们党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文化发展潮流的准确把握,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地位的科学认识,体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宏观视野和世界眼光,也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

(三)正确把握创新中各种要素的统一

文化理论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党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一创新过程中的各方面关系,坚持和把握好创新中各种要素的统一。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比较好地坚持和把握了“四个统一”,即:坚持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继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成果的统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统一;延展性创新与开拓性创新的统一。

1•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创新精神与科学态度是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两个必要条件,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统一。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理论创新过程,从实质上来说就是坚持创新精神与树立科学态度相统一的过程。即一方面强调弘扬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追求真理,打破旧的传统观念和因循守旧思想的束缚,提出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另一方面又注重树立科学态度,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讲求创新的方式方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十六大以来的文化理论创新过程及其成果,生动而鲜明地体现了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的有机统一,如关于构建和谐文化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关于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等等。这些思想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突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文化发展的一般认识,在新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形成了全新的文化思想,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继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与学习借鉴外国先进文化成果的统一。任何先进文化都应具有传承性和开放性,即任何先进文化成果的形成都离不开对本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对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关系的思想,在领导全党进行文化理论创新过程中,既注重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又注重对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先进文明成果的吸收和借鉴,以此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理论的创新。例如,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思想,既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思想传统,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文化中“民主平等”、“多元共存”等价值理念。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思想才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底蕴,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精神支撑。

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统一。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的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注重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胡锦涛反复强调:“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4](P15)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表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对文化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发展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开拓了我们党进行文化理论创新的新视野。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6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前进方向;基本要求;新高潮

党的十八大报告站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认真贯彻中央部署,更加自觉、更加主动的推动文化发展繁荣,必须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向上。

一、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我国而言,文化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我们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加快文化发展步伐,更好的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陕西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先后制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影视、文学、戏曲等艺术门类异彩纷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丰收”。

秦风楚韵、多彩山阳。山阳县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考古表明,早在公元前三至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山阳县境内即有人类定居,历史悠久,除已挖掘的地下古文化遗址,现存唐宋以来的人文景观不胜枚举。山阳县还是一块红色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是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李先念、贺龙、徐向前、徐海东、程子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山阳从事革命活动。特别是山阳县古为秦楚之界,今为陕鄂之边,秦楚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风情的地域特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加之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经济社会较快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为加快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但由于受到思想观念、经济因素,以及文化产业开发市场化程度低、文艺作品创作乏力等多种因素制约,资源优势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我们要积极抢抓机遇,在发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重要作用的同时,把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文化市场,提高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贡献。

二、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高举旗帜,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坚定团结在这一旗帜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把理论观点和要求转化为促进文化发展的新举措,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必须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灵魂,更加主动的唱响时展进步的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努力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讴歌人民,弘扬正气,凝聚力量,鼓舞人心,不断创作、开展能揭示和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艺作品和文化活动,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必须坚持服务人民,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根本宗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准确把握群众精神文化的新期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服务群众的有效形式,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人民群众作为服务对象和表现主体,全面反映、真实展现各级组织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

第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为不断开创文化工作新局面提供强大动力。推进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大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和工作方式创新,以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的不断突破,通过改革激发文化发展活力,用文化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大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范文

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篇1《沂蒙情》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捧,也获得首都专家的一致好评。《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