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10 11:23:52浏览:573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12-0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教育部规定在普通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之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实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包括教育者自身素质亟须提升,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不够科学,以及教学方法僵化、滞后。为了更好地达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预期目标,我们必须对以上弊端进行改革,做到“一个提升、两个转变、三个结合”。

一、“一个提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能否成功进而能否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成败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第一,坚定信仰,提升政治素质。什么是信仰?就是一旦确立了对一种理论或东西的信仰,信仰者不仅会让这种理论或东西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甚至为了维护或实现这种理论或东西宁愿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传播者,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必备的基本政治素质。现实生活中,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未能取得预期教学目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自身就不相信马克思主义,没有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众所周知,要想让别人相信你讲的东西,首先自己必须相信或者信仰你讲的东西,唯有如此,讲授者才能发自内心地去信仰自己讲的东西,才会积极主动地想尽一切办法去传播或实现它。反之,如果让一个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去担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授课教师,不仅不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授课实效,教师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须把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的入门关,切实把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思想先进的人纳入教师队伍,把那些不合格的人堵在这支队伍之外。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管理,切实提高现有教师的思想觉悟,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实行淘汰制度,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不合格的人清理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队伍。

第二,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理论素质。当前,世界正处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包括学生在内的社会成员获得知识和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更加快捷。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从课堂上的“埋头族”变成“抬头族”,必须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授课艺术。过去有句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过去对教师知识储备的要求。现在,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教师有一桶水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否则,这样的教师将会被时代淘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首先要向书本学习。书本是知识的载体,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基本工具。教师必须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之余,挤出一定的时间,静下心来潜入书本之中,掌握最新的理论,了解理论和学术的前沿,并把最新的知识带进课堂。其次要向同行学习。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向同行学习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捷径。同行中的每位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也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方法。通过学习同行中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艺术,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要向学生学习。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生长的环境与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周围的社会生活面时刻在发生变化,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速度更加快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仍然只停留在课堂上,或没有用心与学生交流,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变化,或者仍带着固有的陈旧观念和思维定式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在思想上不能与学生沟通,就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2]为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当前学生的所需、所想,了解他们的成长规律以及个性差异,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最后要向社会学习。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细胞。要了解社会发展的现状,关注社会热点、难点,回应社会关切,实现课堂与社会的有效衔接,达到“课堂小社会,社会小课堂”的效果。

第三,增强担当意识,提升社会责任。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承担两种基本职能:教书和育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三种职能: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所有教师而言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专业差异和教师要求不同,不同专业和不同教师在这两种职能之间的侧重有所不同。与其他专业的教师相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育人方面的责任相对要大一些,要求要高一些。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传授本专业的知识,更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责任,肩负着学生毕业后能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类服务的责任,肩负着培养出大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必须跳出个人利益的小圈子,跳出本专业的狭小范围,要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清醒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提升社责任意识,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应有的作用,担负起自己应当担负的责任。

二、“两个转变”: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转变

科学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授课内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发挥着导向作用。为了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实现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的转变。

第一,教学目标从单纯重视知识目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协调推进转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基本教学目标,应是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尤其是掌握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然而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都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以掌握碎片化的理论知识为教学重点,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看来,反正这门课不好教,我只要把其中的知识点讲到位,不影响学生考试就行;在学生看来,反正这门课比较枯燥,我只要记住教师讲的重点,考试能过关就行。于是,在实践中就出现了这种现象:教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埋头于知识点的死记硬背,课程学完后,教师出题一考试,学生考试只要过关,这门课程就算完事,再过一段时间,学生连考试那点东西也忘得差不多了,完全背离了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初衷。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革以往的教学目标,由单纯注重知识目标向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协调推进转变,以知识目标为基础、能力目标为重点、情感目标为升华,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努力达到既掌握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又升华了情感,坚定了信念的效果,进而明确了今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目标。

第二,授课内容由系统性、完整性向重点性、针对性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师都非常注重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希望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将教材上的内容按部就班、一节不落地给学生讲授完,生怕遗漏了哪节内容。于是,经常见到这样一些教师,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始终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从这个教室到另一个教室,随处可听见他们滔滔不绝的讲课声。不可否认,这样的授课方式确实保证了教材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它却忽视了教材内容的重点性和针对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句话说得好,千条万条,抓住关键几条就行。一本教材、一门课程,在编排时肯定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这并不是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必须按部就班、面面俱到,那样的话,就会出现教师讲课讲得累死,学生听课听得困死,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授课方式,在授课内容上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师生关系上,必须兼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切实凸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教师心中有数,教学主次分明,有的放矢;学生神采奕奕,既学到了知识,又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三、“三个结合”:注重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

果、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内容与形式、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方法。

第一,授课方式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中,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和表现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内容变化了,形式迟早会发生变化”;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不适合内容的形式,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它告诉我们,一个事物要想在公众面前展现出美好效果并被受众认可和接受,必须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结合。同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想赢得学生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必须坚持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教材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授课过程中做到凸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把科学理论传授给学生。其次,为了取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教师还需要借助有效的形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的作用,增强授课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用具体的事例阐释抽象的理论,从而引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避免两种错误趋向:一是只重视内容而忽视必要的形式,二是片面强调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这两种趋向都是要不得的。

第二,评价方式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结合。长期以来,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在内的许多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都是在课程结束后一考(考试或考查)定成绩。不可否认,这种考核方式对于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利于教学计划的安排。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其中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它偏重知识识记能力的考查而忽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并且在学习的导向上也起了一定误导作用:告诉学生平时学不学、学好学坏没关系,只要考前突击背背书就能过关。于是,在这种学习导向的影响下,高校就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每学期期初、期中教室和图书馆里冷冷清清,好多学生都在忙着从事各种社交、兼职、上网等其他活动,校园里难得看见几个埋头看书的学生。即使迫于课堂纪律不得不去上课,也是“身在教室心在手机”,认真听教师讲课做笔记的只是少数。然而,一到期末,教室里、图书馆里就热闹起来了,背书的、补抄笔记的,学生们起早贪黑,只争朝夕,忙得不亦乐乎。等考试一结束,一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这种状况的存在,显然不符合高等教育的要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由原来的只重视结果考核即期末一考定成败转向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把平常的提问、作业、讨论、实践以及操行考核纳入学生的综合考核,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科学设置过程与结果考核所占比例,同时规定平时考核不及格则综合成绩就不及格。通过考核方式这个杠杆,切实转变学生的学风,克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坏习惯。

第三,实践形式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既有课内实践,也有课外实践。课程实践是深化理解理论知识、检验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素养的重要渠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为了充分实现课程实践的目标,应把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实践。所谓课外实践,既包括课堂以外的校内实践,也包括校外社会实践,主要是校外社会实践。开展课外实践,要有明确的主题、合理的规划,做到有的放矢。要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科学设置社会实践主题,通过考察、参观、访谈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感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学习先进人物的高尚情操,反思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写出相关的社会实践报告,从而深化对课堂上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初步学会认识世界、分析社会的能力。另一方面,围绕问题开展课内实践。教师要通过调研,把学生在课外实践和课堂以外遇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找出共性问题、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展开热烈争论,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总结,从而廓清迷雾,提升认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39.

[2]李秀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模式探索

[J].教育探索,2008,(10).

[3]马克思主x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2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辩证 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12-01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在各大高校中纷纷设立,与此同时也受到了国内相关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研究成果陆续而生。在上述基础之上,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了深化研究和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况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

当前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多是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基本原理整体性,以及主要内容进行探索。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这一研究是在探讨该学科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关于其内涵,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可以将其理解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及理论表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髓的继承和发扬。然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其基本观点的开展,正是建立在基本立场与基本方法上。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是一个庞大丰富的思想体系,包含了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精华。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在其探索过程中,时刻值得我们注意。关于其科学性、实践性以及意识形态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学界在探索研究时形成一致认可,此外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整体性的的研究,也将关系到这一门学科的成立,及其未来发展的命运。通过不断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的特性除了内在的统一性外,还有整体性,至于整体性,也就是将其与所组成整体的组成部分脱离开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方面,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第二方面,指的是由经典作家提出的重要观点或者相关的结论,而这些重要的观点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得出,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中存在的任务,以及分析社会发展趋势,最终总结出的结论;最后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的个别结论和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形成了以上结论和观点,并且是革命导师,根据历史事件冷静判断和做出的预测。

三个不同层次的基本原理,它们的关系表现为,第二层次基本原理的形成,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普遍实践结合,而第三层次的基本原理的形成,则是第一层次的基本原理与人类社会中具体实践相结合。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

作为一个科学理论体系,其内部各个观点之间相互联系、支撑以及存在着首尾连贯的逻辑关系。在上述我们已经详细的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各个内部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才构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当前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研究的现状,国内学者多数认为需要站在其的总体性范畴,或者在其内在逻辑主线、中心线索等角度来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体新范畴包括实践与人类解放两个内容,而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是其的逻辑主线。

二、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需掌握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一门科学体系,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不断的追求与探索,然马克思主义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人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换而言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与研究过程中,人们需坚持唯物辩证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学习。不然,绝不能正确的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也不能够体悟到其真正的魅力所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和发展,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一)原则一:遵循坚持和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属于一门科学体系,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思想。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需要遵循要将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发展,要以坚持作为前提,而坚持最终是将发展作为最终的结果,决不能将坚持与发展两者分离。

(二)原则二: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今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探索,需要遵循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将社会主义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而将两者的奋力,通常导致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偏离正轨。对现实的裁判,要防止用个别原理,也要防止用局部的事实来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两种评判都是片面不正确的。

(三)原则三:坚持整体和部分相统一

关于探索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可以从整体着手,也可以分门别类从部分入手,总之不管用什么方法研究,都应该讲整体与部分实现统一,才能完整和准确的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

(四)原则四:科学与意识形态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并对社会未来的发展,做出科学预测,因而进一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特别是在当前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化的背景环境下,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人们更应该坚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表现的科学性与真理性,将其科学性与意识形态行实现有机的统一。

三、结论

本篇论文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现状,为其的顺利发展找到遵循的原则。不过,其作为一项将抽象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科学原理,具有极大的复杂性,所以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不能简单的照搬理论,而是需要对实践中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唐昆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现状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2期

[2]刘丽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总体性方法应用研究》.《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曾狄.《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兼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3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教学改革

On《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Educational Reform

Li Nyanja;Fluxion Laying; Tan Jauntie; Ganglia Xiaoping; Song Yuan; Chao An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Changsha,410128)

【Abstract】The paper sums up experiences recently five years Of 《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Educational Reform from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ey words】《The Fundamental Tenets Of Marxism》 Educational Reform

我们湖南农业大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有些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经济相对困难些,见识和阅历也要少一些;部分学生如自费生、预科生等在入校时就比其它学校的学生录取分数线低一些,文化基础要差一些;还有学生虽考分很高,但属于调节录取而来,由于受社会上“学农没出息”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总有种“走对了路,但入错了门”的失落感;大部分学生相对于其它学校的学生而言,家庭背景弱一些,社会关系薄一些,社会活动能力差一些,随着高校招生的并轨, 找工作也更困难一些,前途更堪忧一些,内心深处总隐藏着一种自卑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也就差一些。因此,我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师肩上的担子更重,课程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难度更大,教师更应该调整教学设计,淡化内容的理论性,采取合适方法组织教学。鉴于此,最近五年来我们进行了大胆的教学改革和探索,具体做法如下。

1.着重哲学素质的培养,突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

1.1 深化基本原理,分析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因此,我们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过程中,立足于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立场、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将其加以深化,联系当前的重大社会实践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讲授“社会基本矛盾理论”时,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的观点,去引导学生分析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相统一”的方针,理解这一方针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状况决定的。讲授“社会意识形态”时,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我国现阶段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认识到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定的程度。讲“否定之否定”时,用辩证的否定观引导学生去分析当前社会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观点和看法,辨别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反对肯定一切、顽固不化的“国粹主义”和复古主义,又反对否定一切、全盘西化的崇洋媚外和文化虚无主义。讲“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时,运用这一原理,给学生打“强心针”,引导他们用发展的眼光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处理好个人理想同近期内全民族共同理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要求这一共性与结合自己专长、发挥个性的关系,找准个人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巩固专业思想,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克服自暴自弃,实现自我超越。讲“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时,阐述商品经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一家一户几口人几亩田几亩地几亩山,自己吃饱穿暖就够了,用不着与社会、与市场发生联系,完全可以“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但商品经济就不同,它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取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说白了就是赚钱——不是满足自己的消费需要,而是把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获取差价,赚取利润,榨取剩余价值。这样一来,生产者就必须了解社会、了解市场,同时让社会、市场了解你能够生产某种产品,才能赚钱;就不是怕人家知道你,而是怕人家不知道你。同学们学习知识,在很大程度上也并不纯粹是为了自娱自乐,而是为了把知识作为商品卖出去,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一定要转变“皇帝女儿不愁嫁”、“人怕出名猪怕壮”的传统观念,敢于和善于推销自己,主动地、广泛地让社会、让市场了解你有真才实学,能够给企业和单位创造效益。

1.2 坚持党性原则,坚定理想信念。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教学 实效性 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237-02

根据2005年3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规定,将原来在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程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并增加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从而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在高校中面向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原理》课的开设能够帮助大学生准确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该课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显现的教学效果与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严重地影响着《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切实提高《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一位授课教师不得不面临和思考的问题。

一、《原理》课的教学现状

2010年开始笔者所在的潍坊医学院进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相应地对《原理》课的教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等方面都有了新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校和大多数高校一样,《原理》课的教学是以大班授课的形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和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师生之间缺少主动积极的交流。所以在《原理》课的课堂上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看其他书籍,有的玩手机,有的干脆趴在座位上睡觉,个别的学生甚至基本不来上课……课堂上能自始至终认真听课的只是一部分学生,学生也缺乏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很少能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老师在课堂上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课堂气氛不活跃,授课情绪自然受到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原理》的教学实效性。

二、《原理》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针对《原理》课教学存在的种种现象,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影响其教学实效性的因素,以使我们能够认清问题的实质所在。

(一)学生对《原理》课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我们每年在上课期间都要召开学生座谈会,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反映学生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等的要求,以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水平。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从每个上课班级抽取一定的学生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师生对话交流。从学生的发言中我们听到了对《原理》课肯定的声音,当然也有学生认为,《原理》课内容枯燥难懂,且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前途没有多大关系,只要在考试前突击复习就能过关,自然也就认为《原理》课不那么重要;有的同学还认为由于《原理》课是研究生政治理论课考试非常重要的课程,希望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与研究生考试结合起来等等。可以看出学生对《原理》课的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这直接影响着《原理》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教师的专业素质存在差异

《原理》是整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而授课教师基本是由原来的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教师调整过来的,教师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背景参差不齐。比如我们教研室的教师有哲学背景的,有思想政治教育背景的,有伦理学背景的,这样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注重自己的研究领域,将授课重点放在与自己的专业背景相关的内容上,不利于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有时由于授课教师较少,而教学任务又比较重,我们不得不聘请其他教研室的教师讲授《原理》课,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性不够

我们对《原理》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教师也都采取多媒体教学,但是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是相对落后,不少教师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在课堂上主要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形式不仅不能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且挫伤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有些年轻教师拘泥于书本的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相对较少,理论分析也不够深入,不能及时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从而也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的考核方式单调

目前,我们通过改革虽然改变了原来一张期末试卷“一锤定音”的课程考核方式,但也主要是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有了一定的改进,对学生平时出勤、课堂纪律与参与教学情况等都有所反映,但是由于大班授课的模式影响,教师并不能够真正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当然也不能保证完全公正地给予学生平时成绩。

三、提升《原理》教学实效性的创新路径

(一)提高学生认识,注重素质教育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第一次上课时,我们就给学生布置了“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讨论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目的不仅仅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二)整合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

《原理》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这样我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使当代大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为了较好地解决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我们主要是采用了集体备课的方法,不仅自己教研室的教师参加集体备课,还邀请其他专业和其他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参与到集体备课中来。通过集体备课使不同知识背景的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给予授课教师以理论上的指导,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提升了《原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讲授《原理》课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的很大挑战是如何解决理论与实际的相结合问题。理论只有同现实相结合才能被大部分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社会的新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社会上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为教学提供现实的素材,使教学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提升《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我们把《原理》总学时分割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教学占2学分,实践教学占1学分,即课堂教学学时为36学时,实践教学学时为12学时。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教师从课程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实际出发,设计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具体做法有:撰写课程小论文,如“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阐述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组织课堂讨论,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题目“宗教与迷信的异同”、“大学生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能趋同吗?谈谈你对‘趋同论’的看法”等;运用影视音像教学资料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有声有色,结合教学内容,我们选择《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和《货币》等电视纪录片的部分内容在课堂上播放。实践教学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提高了《原理》课的实效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

《原理》课程涵盖的内容多,知识范围广,加之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学生。而当代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较强,获取信息的渠道比较多,知识面比较广,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等等,客观上要求我们《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新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经典案例教学法。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课堂教学环节,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原理去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比如我们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的原理时运用了“蝴蝶效应”和“六度分割理论”,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在学习价值规律的原理时,运用现实中“菜贱伤农”的实际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价值规律发挥作用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案例的选择和编写是关键,案例要有典型性、新颖性、时代性和启发性等特点。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已经编写适合《原理》课堂教学的案例50多个。

2.重点问题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难懂的原理性问题,通过提出问题,以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延伸引出相关问题,使学生专注于教学过程,不断地去思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学习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时设计辨析题“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以引起学生思考并进一步正确理解这一原理。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在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学习中设计一些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以有利于帮助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比较难懂的理论通过习题的形式也容易让学生接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使较为难懂的理论问题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3.课堂互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问题,以课堂讨论、学生走上讲台、主题发言、学生辩论等形式进行,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例如,在讲授商品的二因素原理时让学生思考并讨论问题“商品交换的实际比例取决于对异种劳动的估价和对商品的需求迫切程度等主观因素吗”。在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的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时首先布置题目让学生准备,制作课件,挑选几名学生走上讲台主讲,然后学生和教师进行共同点评。课堂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原理》的积极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自然也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原理》的考试内容应该能够反映学生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在考试的题型上力求多样化,注重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要有联系实际的分析题和材料题,在论述题和分析题中给予学生以选择的机会。比如论述题,可以出三个题目,让学生选作其中一题或两题。在考核机制上建立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能力、课堂发言等全面考核的综合考核制度,从而全面提高《原理》的认同度和吸引力。平时成绩占40%,由平时考查(考勤、小测试、回答问题等)、课堂讨论、课程论文或读书报告等成绩组成。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60%,以闭卷的形式进行,我们也设想用口试的形式,把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但是《原理》大班授课的方式,使口试的形式很难推行。我们力求探索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基本原理的掌握水平,又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课程考核方式。

综上所述,《原理》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多方面的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教学主体的转换,教学环境的不断完善等等,需要我们授课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前提下,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升《原理》教学的实效性。

[基金来源: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改革发展思想的哲学基础研究》(批准号:14CXJJ12)]

参考文献:

[1] 江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105

[2] 张晓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中的互动式教学法[J].经济师,2011(6):123

[3] 杨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新探[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58

(作者单位:潍坊医学院 山东潍坊 261053)

[作者简介:秦瑞霞(1969―),女,山东昌乐人,山东省潍坊医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原理研究。]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5

大学生群体的自身分析问题能力偏弱,较为容易被外界影响,甚至受到无用和错误资讯的误导,进而产生严重的负面情绪。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但近年来在《原理》课中推行案例教学法却效果甚微,究其主要原因是案例选择性缺陷导致学生积极性不高。

1.一般案例教学的瓶颈

案例教学法在国外以及国内诸多教育领域取得不俗成绩,却在融入《原理》课的教学中无法取得显著成效,遭遇运用模式的瓶颈。首先,《原理》课程的案例缺乏时代性。各高校《原理》课教师使用的教辅材料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我国全面改革的推进,这本随课本下发给教师的案例内容过于陈旧,不能反映出我国新时期的时代特色,使得教师在课堂中运用案例教学时出现选择性困难。其次,《原理》课程的案例缺乏引导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案例解析》中案例都严格遵循“案例——要点剖析——综合点评”的模式,每一个案例只对应一个理论知识点,使得学生在接触案例时无法切入,不适合于新时期大学的思想发散性的需求,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2.时事热点案例的优势

时事热点案例与普通案例相比较,拥有自身独特而无法复制的优势。新时期的大学生并非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而是关心国家大事和关注国际局势的,在《原理》课堂中引入贴近时代脉搏的时事热点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重大问题的正确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其一。其二,时事热点都是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将时事热点作为案例引入《原理》课堂,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以在案例分析与讨论中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并学以致用。

二、时事热点案例教学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运用

在《原理》课堂教学中推行案例教学法已经是各高校教师的共识,由于种种因素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发挥其功效,而通过把时事热点融入进《原理》课教学实践中,则能改变这种困境,切实提高《原理》课的到课率、听课率和抬头率,增强《原理》课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选择时事热点案例的标准性

创立时事热点案例的教学体系,建立时事热点案例集是进行时事热点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根据《原理》课的自身特点,选择时事热点案例时需要确立其标准:一是时代性,案例的选择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展的脚步,体现鲜明时代的气息。二是整体性,不仅要关注国内热点也要触及国际焦点,尤其是敏感的重大社会政治问题,学生的关注度高,应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三是客观性,案例的甄选要坚持真实可信的原则,拒绝网络谣言信息。四是针对性,结合地区、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搜集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性或者身边案例,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主动参与案例讨论与原理学习。

2.讲授时事热点案例的全面性

新形势下面对新时期的大学生这一教学主体,推进时事热点案例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其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坚持“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案例,当好引导者,给予学生充分自由,主动思考并阐发观点与看法。其次,坚持“理论为中心,案例为辅助”的原则。时事热点案例是《原理》课的教学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案例的探讨与分析是要让学生从生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中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理论成果的更新,这些都应第一时间成为《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本质上就是《原理》课的一部分,在《原理》课中创设时事热点案例体系,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特色,也满足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需求。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6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3〕马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设计探讨———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107-110.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7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工科学生 学习主动性 求知需要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Discussion on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How to Enhance the Learning Initiative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WANG L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hui, Ma'anshan 243002)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takes on dual mission:imparting knowledge and shaping world view. Its importance is self-evident. The educational plan and training objective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re particular, focusing on the pursuit of operational capacity and the practical effect, causing the emotion and tendency of ignoring the course. In actual teaching, first, teachers should face and understand the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students as well as o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Then,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eaching content that correspond to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guiding them gradually to enter and penetrate into the course, enhancing their learning initiative.

Key words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engineering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learning needs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涉及、综合哲学的一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和学说,是对人类思想精华的总结和再思考,从而也成为提高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帮助其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于工科院校学生来说,其培养体系和职业规划都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类别学生的特殊性,因而其求知需求也有自身的特殊性。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的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该课教师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对挑战,分析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途径,是负责传授“原理课”这一重要知识体系的教师应有的教育理想和职业精神。

1 了解学生求知需求

工科学生是将来要从事工程实践的高层次人才,未来的实践需要影响和决定着他们的知识体系建构和行为方式养成,并以此影响到他们对某门课程、某类知识的接纳态度和学习热情。为切实提高他们学习“原理课”的主动性,就不能流于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范文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篇1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模式;高校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