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实验探究范文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1
关键词:实验探究;氧化铝;氢氧化铝;学习乐趣
作者简介:谢清秀(1984-),女,福建莆田,大学本科,中教一级,主要研究方向: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获得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素质.实验探究也很自然地成为化学课堂教学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最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何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实验的重要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呢?以高中化学苏教必修1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为例,来谈谈探究实验的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教材分析
对于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的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对于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与盐酸的反应,学生学习没有障碍.氧化铝和氢氧化铝与强碱溶液反应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点必须用实验加以突破.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应用.据此提出基本要求:掌握氢氧化铝的性质及其制备方法.基于此,该部分内容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对社会的奉献精神和当今社会成员间所必备的人文精神等.
二、课堂分组实验准备
试管架、胶头滴管、试管、2mol/L的AlCl3溶液、6mol/L的氨水、6mol/L的盐酸溶液、6 mol/L的NaOH溶液
三、课堂教学过程及评价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胃药广告引入新课,让学生根据中和反应的原理思考胃药中添加氢氧化铝的目的,写出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时思考为什么胃药不能用氢氧化钠或者氢氧化钙而用氢氧化铝的原因,在分析胃药中和胃酸原理的过程中初步认识氢氧化铝的弱碱性.
设计意图:(1)通过视频播放广告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通过具体问题检测学生对初中所学酸碱中和反应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通过生活实际引入化学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化学价值观.
2.活动设计――分组实验
活动一:认识氢氧化铝
将2mL~3mL2mol/L的AlCl3溶液注入洁净的试管中,逐滴加入6 mol/L的氨水.观察实验现象.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1)从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并认识氢氧化铝及其物理性质;(2)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活动二:认识氢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氢氧化物
将活动一反应后的混合液分成三份,分别滴加6 mol/L的氨水、6 mol/L的盐酸溶液、6 mol/L的NaOH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1)从动手操作实验,使课堂探究程度逐渐开放,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操作逐一分析,能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2)通过对比实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氢氧化铝的两性,使学生在探究氢氧化铝的两性的过程中形成氢氧化铝的第一种制备方案DD可溶性铝盐和弱碱反应,同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发现氢氧化铝能与强碱溶液反应而体现酸性,从而完善学生对氢氧化物的分类观.
活动三:认识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
往活动二中滴加NaOH溶液的试管中吹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设计意图:(1)从实验中探究氢氧化铝的第二种制备方案,并引导学生通过酸与盐反应制备氢氧化铝实验的探究中,认识盐酸、碳酸、氢氧化铝酸性强弱的变化规律,得出制备氢氧化铝的另一种制备方案DD可溶性偏X酸盐和弱酸反应.从该实验中让学生学习到制备化学物质的常用方法DD酸和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转化观.(2)在实验中,好几个小组的学生并没有观察到白色沉淀,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探讨交流得出未观察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滴加氢氧化钠过量了,从而让学生反思实验操作的同时,感受到控制试剂用量的重要性.(3)在本活动中,用呼出的气体代替二氧化碳,不仅能省去了二氧化碳的制取简化实验,而且增强了实验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享受化学给他们的乐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三个探究实验中设计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的最佳实验方案
三个活动探究中,学生有能力提出制取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氨水
方案二: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教师在学生方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提出方案三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往混合液中滴加适量氯化铝溶液
设计意图:(1)在过去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元素观、转化观、分类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等在内的学科观念,通过对氢氧化铝的性质和制备的学习,能够在巩固学生原有学科观念的同时,使他们对物质的转化观、分类观等形成辩证的认识.(2)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从中体会“碱与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酸与盐反应生成新的酸和新的盐”的化学反应规律,为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制取做知识储备.
4.进一步认识氢氧化铝的另一性质和用途
介绍氢氧化铝的热稳定性及实际应用――阻燃填充剂,介绍氢氧化铝胶体可以净水,但铝元素在人体内积累对健康有害,逐步被含铁净水剂代替.
设计意图:(1)通过氢氧化铝在生产生活中重要应用的介绍,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和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以提升学生的化学价值观.(2)从生活实验入手,激发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强烈欲望,进一步增强健康意识.
5.由氢氧化铝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铝的性质,过渡到氧化铝的性质学习环节,认识氧化铝及其两性
(1)从金属氧化物的角度认识氧化铝与酸的反应,并书写氧化铝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由氢氧化铝的两性猜想氧化铝的两性并提出验证方案;(3)学生分组实验:对比打磨和未打磨铝条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现象.
设计意图:(1)通过回顾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的性质,不仅巩固了旧知识,还能培养学生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学习同类物质的化学性质;(2)通过分组实验,复习了铝与氧气的反应,从中学生也能体会到铝抗腐蚀性能好的原因;(3)通过对比探究实验验证猜想的正确性,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对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巩固学生的实验观.
6.通过PPT展示,认识氧化铝的存在及用途
O计意图:利用丰富的图片,增加教学直观性,激活学生感受性;以境促知、情知交融,能突出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并提升学生的化学价值观.
7.课堂小结
建立知识网络,构建出铝及铝的重要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关系图
设计意图:以铝的重要化合物为载体,深化认识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让学生从物质类别角度构建铝及铝的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反思
1.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一步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案,在学生的思维中产生自我生成、自我构建的过程.改变以往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模式:结构性质用途.从日常生活和实验探究出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将探索推向深入,也就是“在思中学”.
2.从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出发,使学生意识到试剂定量控制的意义,既突出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学生对氢氧化铝的两性的认识;增设铝和覆盖有氧化铝的铝与碱反应的对比实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的同时,理解科学实验的意义,从而强化自身的实验观.
3.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在实验探究中学习,在协作交流中学习,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上升到理论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体会成功的成就感,享受化学课堂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
[1]俞叶.《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教学及反思.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06):29-31.
[2]施俊芳.《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教学设计.读写算:教研版, 2013(11).
[3]陈天云.指导发现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践行与反思――以“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教学设计为例.化学教与学, 2016(6):86-88.
[4]孙丽梅.《铝的氢氧化物》教学设计及反思.新课程・中学, 2015(7):17-17.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2
关键词:对比实验;学生能力;课堂教学;收获与反思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突出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根据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时,由于事物的性质和变化受多方面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单因素比较,设法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因素,然后通过对比实验及分析,验证实验假设.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说:“比较是人类最珍贵的宝藏”,因此,如何进行对比实验的教学,从而培养学生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师值得探讨的问题.现就笔者设计的教学案例作范本,力图能将观点作具体化和操作化的展示.
一、对比实验及分类
对比实验也叫对照实验,它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实验时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可知,对比实验的方法是进行单因素比较.要进行单因素比较,则必须设法控制其他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因素,尽量使这些因素完全相同.这是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比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对比实验的分类方法有如下几种.
1.直接对比
直接对比就是将两个或多个不同条件下的实验同时做,适合比较反应的快慢或生成物的多少等问题.其特点是实验设计容易、趣味性强、直观性好,感性的东西多,理性的东西少.
2.先后对比
这里的“先后”一语双关,既指两种物质,又指两个实验.
对比的两个对象同时出现,固然有其优点,但有时为了突出两对象的不同和性质的差异,将实验先后出现,学生可能会更加容易理解.
二、对比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1.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在学习某些化学知识前,由于先入为主和生活经验等原因学生会形成错误认识.为了纠正学生已形成的错误认识,建立正确的概念,巧妙恰当的应用对比实验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研究“微粒间存在一定的空隙”这一观点时,书上的实验是:取一端封口的细玻璃管,先往玻璃管中加入滴有红墨水的水,使其充满玻璃管容积的1/2,再滴入无水酒精,使其充满玻璃管,用手指堵紧开口的一端,颠倒数次,观察体积的变化.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不先注入酒精,再注入水呢?针对学生的疑问,我引导学生再做一个对比实验:在细玻璃管中先注入酒精再注入水,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颠倒数次后体积无明显改变.这是为什么?学生本以为两个实验的现象是一样的,但现在……
有了这样的矛盾,学生开始讨论并分析提出:那是由于水的密度比酒精大,在水倒入酒精的过程中,水分子、酒精分子就相互渗入对方的空隙中,从而无法观察到体积的改变.
2.利用对比实验,培养学生总结规律能力
为了弄清影响化学事物的内外因素与事物本身的关系,就必须通过实验对影响物理事物的内外因素一一进行探究,比较并加以确定.实验方法就是进行单因素比较,在实验中进行只有一个因素不同,其他因素相同的实验,这就是对比实验探究法.
比如,在讲授“定量认识化学变化”这一节时,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归纳采用了对比探究的办法.
实验1:盐酸与大理石在敞口锥形瓶中反应.
实验2:铁粉在敞口试管中加热.
实验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学生完成三组实验后得到:实验1总质量减少,实验2总质量增大,实验3总质量不变.
大家一起分析:实验1总质量为什么减少,实验2总质量为什么增大,可能是实验1中产生的气体逸出了,实验2有气体参加了反应.
改进实验:将实验1的瓶口用气球封闭,将实验2的试管口用橡胶塞塞上,再进行实验,实验2的总质量不变了,但实验1的天平读数还是减少了.
再分析讨论,可能是气球膨胀,浮力会增大,从而导致系统质量看似减少.于是有学生提出了改进实验:在锥形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用澄清石灰水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碳.经实验后发现质量不再改变.
再由科学家尝试过的很多实验,得到质量守恒定律.
这样,在对比实验中发现问题,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愿望,总结出化学规律.
三、设计对比实验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对比实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巨大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得到了真正的体现,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化学课堂成了讨论式、开放式的课堂,通过师生间的相互讨论,可以对对比过程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以更加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3
关键词:实验探究 自主学习 提高能力
一、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
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中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感到化学课活泼生动,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活学生的探究热情,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些过程要求教师实行全程跟踪指导,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问题给予个性化指导,做到点到为止,切不可越俎代庖,应该留给学生充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如学生学完《爱护水资源》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调查了解“龙江河、下枧河的水质,并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何在?”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到汽车加油站、仓库观察“严禁烟火”标志,到车站了解哪些物品严禁带上火车等等。这些活动在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兴趣、爱好的基础上,适应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殊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反思实验探究的过程
实验探究,最看重过程,属于教与学中最纯粹最美好的一部分,它诠释了梦想、勇气与探险精神,也意味着新奇、执着和成功,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在我上《氧气》一节时,有少数学生呼吸到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共热得到的氧气,发现有明显的异味。同学们展开了讨论,大家都得出集气瓶中不是纯净的氧气。我由此引导他们去探索这个分解反应可能出现的副反应,而不再是以往只注意反应的某一局部,应从事物的全局来考虑。从而培养了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全局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延伸实验探究的广度
新的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实验探究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是训练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条件和教学实际情况,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做实验,或补充一些探究性、开放性的实验,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探究,掌握书本上的基本实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再用学到的化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以实验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如学生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用稀盐酸滴到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时,善于观察的同学发现当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各实验组所用稀盐酸体积各有不同,由此质疑,哪些组酸碱完全中和呢?各组得到的溶液成分是否完全相同呢?针对这个问题,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1.提出问题:(教师操作)向一个小烧杯中先加入10mLNaOH溶液(已滴有2―3滴酚酞试液),又加入10mL稀盐酸,此时溶液由红色变成了无色。问溶液里的成分(水、酚酞除外)是什么?2.学生讨论提出了假设:(1)酸碱完全反应,生成NaCl和水;(2)可能酸过量:有NaCl、HCl和水;(3)有微量的碱过量不足以使酚酞变红:有NaCl、NaOH和水。3.学生自行设计方案:(1)鉴定溶液中的阴离子;(2)测溶液的酸碱性;(3)鉴定溶液中的阳离子;4.教师提供有颜色变化的反应及其操作的相关知识,完成本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样,实验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增强了;5.学生总结、汇报鉴定结果,最后讨论:完成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在进行该实验时,为什么要逐滴加酸、反应之前为什么要加酚酞等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样将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化学知识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化学现象和问题进行探究,有效地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进一步延伸,充分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应用性”,让学生在知识“消费”过程中进行创新;同时,这种开放性的问题还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也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水平高的学生,也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
四、提高实验探究的能力
在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各种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方案进行实验创新,以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能力。如在讲授“物质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程序:先做了一个实验,向烧杯(底部用石蜡粘有一小木块)中注入半杯水,加入三匙氢氧化钠固体并不断搅拌,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作出思考。学生会发现烧杯底部粘着的小木块脱落,而想到可能是氢氧化钠加入水中溶解时,水溶液的温度升高,使烧杯底部的石蜡熔化,因而木块掉下来。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后觉得很惊讶,在惊讶之余又产生了疑问,是不是所有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都会升高?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为什么会升高呢?这样,使得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索其中的道理,学生的实验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4
一、化学实验探究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是九年级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化学教学是以实验探究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具有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现象,是唤起学生对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学习“一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引导学生分析一个生活中的“怪”现象:烧开的水不小心溅泼在煤炉的火焰上,炉火不但没有减弱,反而窜出一股火苗使得燃烧更旺。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对学生已有的认识产生了冲突,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探究问题的欲望。又如,在生活中常用的热水瓶,用久后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很坚硬不溶于水。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怎样把热水瓶中的水垢处理掉?我们如何用厨房中的调味剂食醋来探究鸡蛋壳的主要成分?用什么方法能够证明溶在可口可乐饮料中的气体是二氧化碳?等等问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先提出与学生身边、日常生活实例有关的问题,然后指导他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化学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化学实验是很生动、很直观的,实验探究中千变万化的现象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强调学生观察要有目的,即做实验前,要明确实验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例如,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碳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黑色的木炭粉末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使澄清石灰水变为白色浑浊的二氧化碳和亮红色的铜。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引导学生从生动的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的思维能力,从而发挥了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积极性。
三、探究课本中的演示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现行九年级化学课本中规定的演示实验数量较多,这体现了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课前要进行周密的准备,尽量使演示实验的现象明显,效果良好。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实验目的、原理、要求和注意事项等,还要解释出现的异常现象。
例如,笔者在实验探究碳的还原性的教学中,对课本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不直接用氧化铜粉末和木炭粉末进行反应,而是先用一小片铜片放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烘烤使铜片表面氧化变成黑色,然后再把表面变成黑色的铜片和木炭粉混在一起高温加热,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后,移走导管,停止加热,待试管逐渐冷却后,用镊子把铜片夹出,洗净铜片表面的木炭粉。演示实验前,笔者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演示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思考3个问题:1.为什么铜片的表面变成黑色?2.澄清石灰水为什么变浑浊?3.表面变成黑色的铜片为什么又变成了亮红色?最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由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归纳总结出实验结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了答案。这样,既可以发挥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四、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
化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探究学生还没有认识的化学世界,又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做“酸和碱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的实验探究中,设计了两个学生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的方案,合作探究一:(1)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2)硝酸银溶液和稀盐酸反应;(3)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每个小组在实验结束后思考:以上三个实验是否发生反应,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合作探究二:利用给出的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锌粒等药品,由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出几种实验探究方案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之间发生了什么反应。通过这样的学生探究实验,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思考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学生敢想、敢做,敢于创新,突破课本原有实验设计的束缚,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5
关键词:化学实验;生活化;真实性;科学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38
生活化实验是指人们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资源,通过人为的控制条件、有目的地实施观察与探究化学规律的实验活动。
化学新课程基本理念明确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而生活化实验是将该理念落实到化学教学中的有效措施。
一、选取学生身边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体会化学的真实性
1995年,印永嘉带领一批知名科学家编写了《21世纪的中心科学――化学》一书。印永嘉在前言中写道: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吃、穿、用及身体健康)有密切关连的学科。化学是真实的,是和我们的关系最紧密的一门学科。
以学生身边常见的物质作为实验用品,可以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真实感,感到化学并不神秘,就在身边,充分感受化学的真实性。
在平时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我尽量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物质进行实验,例如:沪教版教材第一章《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的教学,我让孩子从家里带来一些碳铵(农村学生)、生锈的铁器、陶瓷、塑料等一些材料,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了解这些物质,第一节课就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来就是研究身边的物质。
学习“物质溶解的现象”,我让学生从家中带来面粉、蔗糖、味精、食用油、食醋、洗衣粉等等进行溶解实验。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既认识了溶解的现象,也对身边常见物质的溶解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不需要老师一一讲解。
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学生实验”我让学生选取自己找到的石灰石或大理石进行制取实验,学生找到的石头各不相同,实验的效果也各不相同,实验中有快有慢,有的根本没气泡产生,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跟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为什么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学生探究兴趣高涨,课堂实验效果很好。
二、选取生活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认识化学的科学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科学性贯穿整个学科体系之中,刚刚学习化学的学生这一方面往往认识不足,因此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通过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或问题作为实验的内容,以增强学生对化学科学性的认识。
“天火”是指某个地区莫名其妙的失火现象。没有学过化学的人是不知道原因的,无法理解,甚至迷信地认为是天神对该地区的惩罚。学过“燃烧与灭火”我联系“燃烧”的条件解释了什么是“天火”,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化学上所讲的“自燃”。
学习“奇妙的二氧化碳”我联系学生喝汽水会打嗝的现象,开展了“为什么喝汽水会打嗝”的探究实验;学生发现熄灭蜡烛会产生一缕白烟,我设计了“白烟是什么”的探究实验。学习了“铁生锈条件”的探究,有学生提出铜会生锈吗?我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探究铜的现象以及铜生锈的条件。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平时遇见的一些常规现象或问题,学生通过探究既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又进一步认识化学学科的科学性。
三、积极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的化学情感和学习化学的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指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用品作为实验仪器和药品,由学生在家中完成的一类实验,这样的实验既有利于巩固学习的知识又利于认识化学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实践性。
1.开展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学生学习化学往往开始兴趣很浓,但是随着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会逐渐减弱,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不断来激励学生,让他们的兴趣得以保持,开展家庭小实验就是不错的方法之一。如:学习“石灰石的利用”我让学生自己回家用鸡蛋和食醋制无壳鸡蛋,第二天到学校展示。学习了“水的净化”我让学生回家自己制作净水器,在第二天的实验课上赛赛谁的净水器净水效果最好。
2. 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
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让学生多多的参与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开展家庭小实验可以弥补学生在校动手实验的不足,克服时间上、地点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和实践机会,更有利于探究能力的培养。
学习了溶液的酸碱性,我将学生三人分为一个小组,设计两份实验表格,让他们回家自制酸碱指示剂,并检测家中常见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设想、制定计划、动手实践、得出结论等,增强了对科学探究的认识,很好地培养了自己探究的能力。
3. 开展家庭小实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是学好化学的前提,学生自己自主地动手、动脑,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开发的一种重要形式,家庭小实验中蕴藏着极其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激发思维灵感大有益处。
家庭小实验的大部分器材是学生自己挑选,方案由自己设计,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过程。
大部分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培养了学生概括归纳能力。
完成的家庭小实验我会让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互相比较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的准确性,成果的优劣等,培养了学生比较分析能力。
生活化化学实验,节约了实验资源,增多了学生体验,促进学生“知、能、情”有效结合与发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设计出更多的生活化的实验,就能将我们的学生一步步引进化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6
一、单元结构
(一)本单元在全书中的地位
初三化学是一门起始学科,第一单元作为起步阶段的化学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第一单元作为化学的启蒙教育,它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逐步掌握在化学学习中紧密联系实际,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积极的学习方式获取化学知识等方面也起着先导的作用。
(二)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包括三个课题的教学内容,内容丰富多彩,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注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方面,体现了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新成果;并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以丰富具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化学是一门有用的科学,以及学习化学的价值;并从中认识到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用一些重要的历史史实介绍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学科的历史和方法,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有力地展示了化学的重要作用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中安排了两个由生活实际活动中所提炼出来的“活动与探究”,通过活动来加深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认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能力。进一步明确了化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课题3:走进化学世界
在课题2的基础之上,结合具体的实验和“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药品的取用、加热和仪器的洗涤等基本操作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一些必要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化学以及化学有什么用。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的交流和评价能力。
(2)引导学生明确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课题3:走进化学世界
(1)知道一些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并学会一些基本实验操作。
(2)初步体验科学的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三、教学建议
(一)课时安排:建议用8课时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课题12课时,课题22课时,课题32课时,单元小结2课时。
(二)教学方法建议
课题1: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师收集、筛选、编辑有关的媒体资料,将它们制成相应的媒体教学材料(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等)展示给同学观看。学生看完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我对化学这门学科的认识”,在讨论的基础上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全班交流。交流完后,再请同学通读全文,并对本课题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生完成“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要求同学在实验中要进行认真全面的观察,详细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评出小组内观察得最仔细、最全面的同学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则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再在此交流、分析、引导的基础上,学生继续完成“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实验;在再次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并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课题3:走进化学世界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7
一、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及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便有了学习的动力,便能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好化学,获得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笔者认为对高一的教学一定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和深度,尽力避免学生在高一就出现对化学的厌学情绪。
我们知道,高一教材必修Ⅰ是要求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旨在促进高中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因此,教师在必修Ⅰ?的教学中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切忌在教学中随意拔高、加深。旧版高中化学教材,因没有这两个“基础”模块的设置,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的缺陷,使得学生上完高一后,大部分学生基本失去了继续学习化学的热情,给后续化学的学习带来了极大障碍。本人在教学过程中,接触过不少高一级学生,说高中化学难读,怕学,我甚感奇怪,细问之下,得知其老师,因担心必修Ⅰ内容较浅,从往届高考内容看,认为不能适应高考要求,而把很多选修模块中的内容,渗入必修Ⅰ中,提早进行教学,致使化学教材内容又重复到旧教材“繁难偏旧”上来,致使学生望化学而生畏。这其实是教师对新教材模块设置的理解产生了偏差,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笔者从初三所学的得失氧讲起,再简介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只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电子转移的数目即可。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及氧化还原性的强弱判断等内容坚决不作介绍,留待学生在以下高二及高三来学习,坚持按课本偏排的内容,循序渐进进行教学,使得我的学生在上完高一必修后,仍能对化学感兴趣,较好地避免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畏难情绪,为后续化学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的结构等知识均是从实验中得来的,通过化学实验,能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体验到化学实验的乐趣,学习到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研究化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并形成实事求是,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对实现高中化学新课程的总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学生“经历探究实验,学习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
我在教学过程中,一是积极创造条件,使化学实验从“讲实验”转到“做实验”上来。以往局限于学校的条件,如经费短缺、设备不齐、人员缺乏等诸因素,化学实验往往以讲代做。这样做,似乎也能把课本中相关实验内容弄清楚,也能应付高考了,但这样做,由于学生缺乏亲身实验的体会,动手能力往往很差,遇到实际情况,往往束手无策。这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应该面向未来这一宏伟的教育方针是格格不入的。为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怕麻烦,创造条件,真正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坚决杜绝以讲代做。依目前情况看,就我校而言,可说大部分实验是可以完成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实验的认识程度。
二是加强指导,大胆组织探究实验。探究实验往往费时、费力,但只要指导明确,组织得当还是能够完成的。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先进行预习,了解探究的目的、过程和方法,克服探究时的盲目性,缩短探究的时间;其次,教导学生体验课本中探究实验的设置目的、基本思路,使学生学会利用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的方法;第三,探究过程中注意指导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第四,在探究完成后,帮助学生总结探究结果,处理所得数据,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成与败,以保证知识的科学性。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大体掌握了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总体上较好地实现了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联系实际,使学生亲切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真正实用
教材中,有很多STS教育素材,这些内容,大都为描述性内容,从以往高考的角度看,不算重点、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从来不曾轻视这些内容的教学。相反,遇到自己较不熟悉的内容,还积极查阅有关资料。如“食品添加剂”部分,本人就不大熟悉,通过查阅《健康》杂志。对相关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讲课时,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要求。还有如“光化学烟雾”内容,以前亦接触不多,通过上网查找,才知道是美国洛杉矶市于1946年首先出现,对其产生的原因、成分、危害等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给学生介绍时才更得心应手。正是因为重视了这些内容的教学,我的学生才更清晰地认识到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相关,深切体会到化学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与主动性,从而树立起学好化学为人类造福的远大理想。对实现学习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四、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化学的实验探究篇8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8
一、问题的提出
眼下,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可借鉴的来源较多,如教参、录像视频中的课堂实录、名师发表的教学设计等等。2012年我参加南通市中学一级教师晋升中学高级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考核,执教的课题为人教版初中化学“绪言”,评审组给出的评定结果为优秀(执教人数的20%为优秀)。
面对此节内容的零散,面对眼花缭乱的备课资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有独到的见解,如何让自己的设计给他人留下回味,这需要教者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去超越教材。故此,我对此课题的教学设计定位为:立足于现行教材,并将相关教材资源进行合理整合,挖掘出隐性价值,引领学生走进教材,再走出教材。
二、教学设计
1. 导入
[师]新的学科,新的期待,老师现场进行一次“民”意调查:你想知道关于化学的哪些话题?
[生]畅所欲言。(投影:有趣?定义?作用?学习方法?发展史?)
设计意图:本题课的教学主干借助于“民意调查”这一形式从侧面抛出,其实只是换种角度呈现学习目标。
2. 魔术表演
[师]将小刀的银白色金属部分插入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几秒后拿出)
[生]惊诧,好奇。
[师]请给这魔术取一名字。
[生]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实验成功,课堂气氛开始活跃)
[师]若想把酒精灯点燃,你用什么方法?
[生]燃着的火柴引燃。
[师]老师不用明火引燃它,而用这根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硫酸,再沾上高锰酸钾粉末,接触灯芯。(演示实验,成功。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能给这魔术取名吗?
[生]魔棒点灯。
[师]从本质上来讲,这两魔术都是化学实验。从同学们的表情来看,化学实验给大家带来的“好奇”冲击很大,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揭示真相原理。
设计意图:感受化学的有趣是绪言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是表现化学有趣的最佳手段。选择的实验素材不在于多,而在于实验的高成功率,以及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引发兴趣。实验选材来源于化学教材,说明教材是最好的资源之一。
3. 追溯化学的发展史
[师]化学的发展历史包括了古代、近代、现代3个阶段,各个阶段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请大家阅读课本第2、3页。
[生]古代:人类发现和利用了火;制造了陶瓷、铜器、铁器、纸、火药、酒、染料。
[师]投影图片(略)。正是人类利用物质的不断变化,才制得了有实用价值的产品。(板书:变化)
[生]近代: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人们发现了物质组成的基本成分——元素;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师](投影: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的人物图片)原子论和分子学说的科学地位是什么?
[生]其奠定了近化化学的基础。
[师]100多种元素组成自然界中五彩斑斓的物质世界。(板书:组成)这些元素之间存在着一些规律,并按照规律排成一张表。(投影:元素周期表)同学们阅读教材之后,知道表中的规律对于学习化学有什么意义吗?
[生]让物质的性质变得有规律可循可以分类学习。
[师](板书:性质)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元素周期表也不例外。请看这样一段小故事:(投影:“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有一天,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来……”)你有什么启示?
[生1]机遇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生2]伟大的科学发现有时需要灵感;
[生3]科学家的钻研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师]那现代化学研究的对象指向了哪里呢?
[生]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
[师]现代化学借助分子、原子等理论,利用先进技术或仪器揭开了物质的结构奥秘。(板书:结构)(投影:苯分子图;金刚石中碳原子排列图;硅原子图)
设计意图:化学史具有教育性,是“绪言”中必不可少的学习素材。走进化学的发展历程,学生初步感知3个阶段的化学事件和化学人物,从中学到有形的和无形的知识,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得以潜移默化。将各种素材整合到化学史中进行教学,学生感受到了物质之美、人物之美、粒子之美、排列之美、精神之美,形成了对化学的初步感知“化学之美”。
4. 尝试归纳化学的定义
[师]同学们,有了这段历史的感知,你觉得化学的发展史是怎样的历程?化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生]化学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化学的发展是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由浅入深的过程。
……
[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设计意图:教材中“化学”定义的呈现是在化学史之前,且有硬塞给学生之嫌。而从化学历史中总结出科学思想方法、提炼出科学价值观念、归纳出某一概念,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思想。教学时,将教材顺序作颠倒处理,“化学”这一概念的得出显得“水到渠成”。
5. 交流化学的作用
[师]化学有哪些实用价值呢?请阅读课本第1页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生产经验来交流化学的作用。
[生]略。
[师]同学们能够从生活中寻找化学,发现化学,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长感悟。老师从化学与材料、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三个角度来补充谈谈化学的作用。
[师]给力的破冰斧柄。(投影:图片)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斧柄具有的特点是什么?
[生]轻巧,不易折断,强度大等。
[师]泰然自若的小猫。(投影:图片)“烈火焚烧若等闲”,小猫脚下的新材料隔板具有什么性能?
[生]隔热。
[师]煤和石油是化石燃料,不可再生,人类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如:可燃冰(来自于海底的甲烷水合物),太阳能,风能等。(投影:图片)
[师]环境的恶化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手段来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如通过化学、生物学原理研制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投影:图片)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思考、交流、表达,我们可以感知到化学的作用已经渗透到哪些方面?并用一句话表达化学的作用。
[生]体现在生活方面,如衣、食、住、行、环境、健康方面。
[生]体现在工农业生产方面。
……
[生]一句话: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寻找身边的化学学生表达交流师生互动学生归纳总结”等环节对教材进行整合设计,特别是将化学与材料、能源、环境等主题融入了师生互动环节,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体现了“用教材教”的处理观。
6. 探讨化学的学法
[师]好的学习方法使人终身受益。你觉得该怎么去学好化学呢?请各抒己见。
[生]多看、多听、多说、多想、多写。
[师]老师赞同你的观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生](抢答)需要做实验。
[师]在初二物理和生物学科中,我们学会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叫作什么呢?
[生](抢答)探究法。
[师]请同学们来断一断下面的案例:小明的爸爸是一个仓库的管理员,仓库里堆放了一批袋装的化肥——碳酸氢铵。过了一个夏天,主任来检查,发现有些化肥袋里的碳酸氢铵变少,就认为是小明的爸爸工作不力有人偷了化肥,甚至怀疑就是小明爸爸干的。小明到现场勘查,发现:这种化肥特有的刺激性的气味很浓,地上没有撒落,也没有其他人来过,包装没密封!摸摸包装袋外壁有点潮!而又是夏天。小明大胆的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揭开碳酸氢铵变少之谜。聪明的同学你的猜想是什么?
[生1]可能是碳酸氢铵在空气中发生了变化。
[生2]夏天温度较高,可将碳酸氢铵放在碗中用酒精灯加热,看看现象如何。(其余学生质疑:不能用吃饭的碗。)
[师]我们吃饭的碗并不是化学仪器,化学中专门的受热仪器,比如:试管、蒸发皿等。请同学们来观察演示实验:取少量碳酸氢铵样品于试管中加热。
[生1]我闻到了难闻、刺鼻的气味。(这是一名前排学生)
[生2]我看到了试管壁上有一层水雾。
[生3]我看到碳酸氢铵变少了。
[师]同学们,上面这则案例的真相,你们明白了吗?
设计意图:过程与方法有时比结论更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学好化学是开启化学之门的一把钥匙,比教会学生几个化学知识意义更为深远,因为学法是一种学习力,尤如“汽车的发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不竭动力源。借助一则案例,来体会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从而在化学第一课中,播下“探究法是解决化学问题的有效方法”的一粒种子。
7. 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①请同学们从化学的视角对水提出问题。
②谈谈你对未来化学前景的看法。
③网络查询“化学给我们带来什么”。
三、教学反思
1. 增设趣味实验,填补教材“绪言”的空白
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生命”,而教材在“绪言”的编排上“抛弃”了实验,这无疑是“遗憾”的做法,更没有彰显出化学学科的特点。。因此,我在对教材内容整合时,安排了趣味实验,目的是激发学生感性层面上的好奇,期待着学习化学来揭开事实的真相。增设的实验不能繁琐、深奥,应定位于实验的趣味、神奇,因此,我选入课堂的是简单、易操作、成功率高、现象明显、抓住学生眼球的两个实验:(1)银白小刀插入硫酸铜溶液;(2)魔棒点灯。课后,多名学生过来向我询问,这两个实验到底是怎么回事?我想,这应该就是“余音绕梁”吧!一节课的成功之一便是学生想把课堂中好奇的东西在课后想方设法的去理清它的事实真相。
2. 变通教材顺序,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
“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什么的一门学科?”这是学生学完“绪言”后应该明白的重要概念,但教材对“化学”概念的界定显得突然,笔者在处理时,将“化学的发展史”调至“化学的概念”之前进行探讨,从而把概念中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寓于每一段的化学史中,当学生学完化学史后,概念的得出自然水到渠成,同时也遵循了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样的教材处理策略,使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对象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
3. 取材贯穿教材始末,丰富教学资源
进行“绪言”教学取材时,力求做到新颖性、时效性,而图片,化学热点问题等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素材。在“化学的发展史”、“化学的作用”环节中,引入了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上、下册中的大量图片,以及化学与材料、资源、环境等热点问题融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同时也告知学生,化学必须用来给人类造福,扬长避短。
4. 他山取石,相得益彰
在“探讨化学的学法”环节中,“探究法”是化学入门课必须介绍的一种方法,而选择怎样的案例来体验探究的过程是有讲究的,学生能用已有的知识去发现探究的问题,解决探究的问题。沪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一节中的“断案——碳酸氢铵夏天减少之谜”取材于生活,能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亲历探究的过程,事后证明,这一环节教学的达成度是很高的。进行教学设计取材时,可从其他教材版本中获取教学资源,“他山之石,亦可攻玉”。故此,作为教者,身边不应只有执教版本的化学教材,还应备有其他版本的教材,其实,不同的版本教材是不同的教学资源,只有将其相互融通、整合,取长补短,才会将教材资源的作用最大化。
化学的实验探究范文
本文2023-10-24 17:58:1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