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教案反思(汇总20篇)
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学工作计划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撰写教学工作计划的技巧和步骤。
《父母的爱》作文教案及反思
《父母的爱》是小学5年级第6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课中,我更多的投入不是课本知识点的强化,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感恩,懂得爱,会去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受益很大,自己也受到启发。
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下面我就从优缺点两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利用课前序曲,渲染亲情。先刺激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表达爱的欲望,利用情感上的延伸,把学生带进浓浓的爱的氛围中。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就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了。紧接着再提问“你感受到了什么?”就更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理解规律。
在指导写文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提问,将事情说具体。
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群文阅读,我有些迷茫,这么多篇课文,这么大的容量,一堂课如何能落到实处,大脑一片空白。还好有前辈们创造的模式,我可以沿途前行。
“父母之爱”这一单元的主题思想明确,又因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理解起来不难,平时学生基本可以体会到自己是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而学习了本单元后,学生认识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升华了父母之爱的主题思想。
“父母之爱”在三维目标的达成上,重点是在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了主要内容,体会到表达父母之爱离不开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而体会到人物描写的一些习作常识,好像在文本与学生的习作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桥的一头是文本,另一头是习作的生成,这样一来,困扰学生写人习作的瓶颈变得顺通无阻啦,“父母之爱”也就有了阳光般的走向,走向教育的绿色春光。
通过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会看病》阅读课本的《父爱安全网》《鼾声》《秋天的怀念》《母亲的故事》的教学,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见地,在以新的眼光重新发现父母之爱深沉和宽广后,体会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润物细无声般激起了感恩父母,用积极健康的学业成绩回报父母,也回报社会的情感表现,顺应心脑对行动的可指挥性,表露于外的则是言行举止的具体行动,真可谓文本之石激起了父母之爱这湖的千层浪,透过每朵浪花,而每朵浪花都在闪烁着涟漪的笑靥,这笑靥正是语文教育最为珍贵的成功之处。
习作最容易折射小学生的心声,一位学生在《做饭》中写到自己忙左忙右,总算做出了一顿饭,可看看时间,几乎忙了一个早上,唉,平时自己还会对妈妈的厨艺评头品足,真是不应该啊!我以后会记得“劳动创造了美”,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母亲为我感到骄傲自豪。学生习作能如此认知,实属难能可贵,既是对单元文本主题的领会,又是学以致用的最好应验。字如其人也好,文如其人也罢,最要非人云亦云的克隆文化,最要原生态的习作,这样的习作是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师得悉心呵护,百般珍视。
父母之爱是教育不变的话题,也是教学中永恒的主题,是文明传承和发展不竭的动力。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这节作文课上,我对《父母的爱》这篇习作进行了讲评,讲评的重点是:
1.认识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2.通过修改,使自己的作文更加生动、具体、真实、感人。课后,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我将问题习作的讲评作为重点。这同其它作业讲评一样,学生的错误之处是需要重点讲评以起到纠正和巩固的作用的。典型性问题更需作为重点来处理。讲评前,我将学生的习作加工了一下,把多篇习作整合为一篇,将需要讲评的问题糅合在同一篇习作里。这篇特殊的习作,看似是教师所作,其实还是来自学生的。这样就避免了同一问题需要多篇习作来讲评,还可以保护"被讲评"学生的自尊心,学生会看到自己习作的影子,但都认为这不是自己的习作,没有被批判的感受。
2.落实全员修改。我认为,普遍的问题一定要落实全员修改。使全体学生都动起脑、动起笔来。才能见到实效。在全员修改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先明确修改作文的步骤和方法。我将要修改的问题习作印发给学生,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明白了修改要点后,小组内分工合作,进行修改。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缺失这个实践环节,学生的修改能力是无从培养的。3.通过“专家会诊”这样一个环节,师生合作修改展示,把修改的全过程呈现在大家面前,起到了示范作用。同时,通过教师在修改过程中的讲解,使学生更进一步明白了斟词酌句的必要性、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4.在课上,我还注重让学生练习有条理地说话、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意识和能力等。让作文课不单是写,而且还有听、说、读等方面的训练。
二、不足之处:
1.修改问题作文时没有突出重点,修改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耽误了不少时间,导致当堂修改自己作文的环节没有进行。
2.在修改问题作文之前,按照预设有一个环节就是让大家介绍一下“使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体”的方法,由于教师的疏忽,只叫了一位同学站起来简单地说了一下,然后就将幻灯片打出来,匆匆走了一下过场,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利用作文讲评为学生开创一个正常的自由表达空间,是语文教师面临的难题,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将继续钻研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写作技巧,在作文讲评中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父母的心》教案及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这篇教学设计是我的教学过程的实录,课结束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一、对整体设计的反思。
这份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能针对当今中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体谅父母的现状,通过故事《一袋父母心》引导学生进入父母的内心世界,通过分析揣摩课文中父母的心理体会父母的不易,通过续写表达学生的愿望,通过观察日记《懂你》教育学生懂得父母对自己的浓浓的爱心和深切的期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走好成长路上的每一步,既是教书,也是育人。
在这份设计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层层铺垫,循序渐进。如导入中的复述故事为后面的复述课文情节做了很好的铺垫和示范,导学过程中的每个问题也都是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现与探究。教师的话无需多说,答案自然水到渠成。学生的学习也不会感到什么困难,并能在发现与探究中找到自信,学习的兴趣也会倍增。
备课时,有好多相关的故事都涌上心头,因为父母为我们做得太多太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可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只好忍痛割爱,其他故事只得不了了之。这或许是我的一大遗憾吧。
分析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引入情境——整体感知——探究情节特点——体会语言风格——拓展延伸,不难看出,这个过程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能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方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以先学到的东西为基点,步步为营,不断加入新的内容,既注重思维训练,又注重语言表述。从细节体现教学理念,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进步的赏识者,而教师的引导和赏识正好又成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以课本为纲,又不局限于课本,将语文学习于生活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教育的目的也就很顺利地达到了。
另外,教学目标的出示我一直不赞成详尽地展示,很多时候,这会使不少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他们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套用教师提出的目标中的语言来答,无形中减少了思维过程。
三、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运用的反思。
在这堂课的组织中,导入和导学过程都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设的环节,省时高效。多年的教学,我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可以做学生的老师,学生也可以做学生的学生,课堂上人人都可以是老师,谁都不必怕说错,“欢迎出错”是我上课常说的话,因为“错了我们大家都有了发表见解的机会。”事实证明,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主动学习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在不断地纠错中实现了飞跃,学生的回答偏题率也越来越低。
因此,我对我的教学策略充满自信,至于我的学生,我更是相信,他们个个都是高情商的天才!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1、教学时间分配不太合理。主要是前松后紧,学生演一演的时间没控制好,占用时间太多了。导致后面的几个环节进行的太紧张,特别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个环节还有几个学生想说但是没时间了。
(后来在第二节课时,我又让三名学生讲了讲自己与父母的故事。作为改进措施。)。
2、板书有点简单,在板书设计方面还要再充实一些。
3、对学生的评价过于简单,语言不够丰富。
4、又一部分学生在交流时,不敢说,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
《父母的爱》作文教案及反思
1.能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写好一段话。
2.通过回忆、表达,感受父母的爱,及我对父母的爱。
二、教学过程。
1.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上个星期天是什么日子吗?(母亲节)。
(师:你能记住这个特殊的日子,真是孝顺的孩子。从大家一脸茫然的表情看出你们不知道,那老师告诉你们,是上星期母亲节,每年的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
2.你为没能记住母亲节并献上自己对妈妈的祝福感到遗憾吗?
(师:那反你的这种遗憾深埋心底,来年一定补上,不过父亲节还没有错过,是在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今天正好六月日。到时一定要向你的爸爸问好哦。因为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二、激情拓思。
1.同学们拿来了几张自己和爸爸妈妈在一起的温馨照片。想不想和老师一起欣赏?(课件出示温馨照片。学生自己简单描述画面内容。)。
2.再出示校门口接着孩子图,一边让学生看,师一边描述画面内容。
3.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打开你的记忆大门,搜索一下,选一件印象最深的事来说说吧!
出示句式:
当我胃口不好不想吃饭时,妈妈(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顺学而导。
指名交流,教师从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1)清楚。
当发言的学生能把这件事原原本本说出来时,引导其他学生体会怎样说清楚一件事:一步一步说出来,让人听了觉得清楚。
(2)感人。
1)当发言的学生已经能清楚地说一件事时,教师站在一个倾听者的角度,在询问中让学生自己发掘这件事的细微感人之处。
2)如果发言的学生在说一件事时,已经把一些细微感人之处表达出来了,那可以直接引导学生谈听后感受,再顺势点出细微感人之处并板书。
师:妈妈说时是什么表情?妈妈又是怎样做的?你听了妈妈的话心理是怎么想的?(随机板书)。
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有一次我生病人,没胃口不想吃饭。妈妈在一旁很关键,很我想能多吃一口饭,拼命地劝我:“孩子,你就再吃一口,看,这有你喜欢吃的菜。来,张嘴,再吃这一口。”在妈妈不住的劝说下,看着妈妈一直举着筷子要喂饭给我的情况下,我只好再吃了那么一小口。我心想:妈妈实在太烦人了。后来妈妈把我吃的剩饭都拿去吃了。)。
师:瞧,我们只要通过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等方面,就可以写好一段话啦。刚才我们谈到的一些事,如旅游时、生病时、学习上、生活上等方面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中都能体会这种伟大的、无私的爱。我想:此时此刻有一首诗最能代表我们共同的心声。(课件出示《游子吟》,学生齐声朗诵这首诗。)。
四、激励习作。
同学读得美,表达的情感更美!小作家们,还等什么!赶紧拿起我们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事写下来吧!在写的时候,把事情写清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来写,尽量把感人的地方都写出来。如果能用上这首诗或词语,你的文章会增色不少。
出示词语:
生动笔写。
师生共同点评。
3.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懂得感受爱,也要懂得回报爱。请看一段录像。(课件:公益广告“洗脚”的录像)。
(1)学生观看后,师引导:你为爸爸妈妈做过什么事,送过什么礼物吗?
(2)你们看,爸爸妈妈真是太爱我们了!我们为他们做一点点事儿,都会让他们那么感动,那么高兴!
板书:
生病语言。
学习神态。
饮食动作。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心》是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五的文章。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叙述的是为生活所迫的一对穷夫妻把孩子送给贵夫人领养后三次反悔,最终一个孩子也没舍得送走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品格。
对本课的目标设计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通过练笔让学生达到语文知识、言语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
教学流程是首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填空的形式,教给学生概括内容的方法;抓住几次送孩子,几次反悔,由送到悔这一文章的脉络,让学生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最后设计小练笔,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达到由读到用的目的。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今天在网上聆听了一节习作讲评课,收获很多。尤其是孩子们的感人至深习作,让我很感动。本节作文讲评课进行了作文后的讲评,教师结合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旨在帮助学生习作水平的再次提高。
课中,重点指导学生如何修改作文,在学生自己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专家会诊。教师亲自示范,选一篇习作,放在投影仪上,让学生自由发言,边修改边让学生简要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把主要问题梳理出来。同时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修改符号。重点通过修改问题作文的细节描写,过渡段以及结尾,从而使作文内容更加具体生动、真实感人。付老师的教学,给了我很多启迪:从习作前的交流来看经历了同桌或者小组交流后,学生已经汇集或者说选择了一些写作素材。这些素材是不是可以直接进行习作了呢?当然是可以的。但是考虑到班级授课,五年级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已经很明显,还是需要对习作的核心目标有所撷取和展现。全班交流的目的就在于此。
学生讲故事,用口语表达,是陈述性的语言表达,难以达成书面表达中所需要实现的目标。于是就需要教师追问、点拨和指导。指导什么?凸现细节,也就是动作、语言等。学生讲述的“故事”中可以交流的点无处不在,比如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啊?仅仅是考试成绩吗?还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或者不仔细而后悔啊?诸如此类,这样就把核心话题遗落了,看似深入交流,实则离题万里。教师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然后集中一点,寻求凸现或者突破。
二创造了同学间合作学习的机会。
在修改作文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切磋,各抒己见,既独立又合作的学习思考,促进了同学间的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品评作文,写得好的同学,由于作品的不断被认同,会对其写作形成良性的刺激,从而激发起更浓厚的写作兴趣;而对于作文水平差及日常懒于动笔的同学,则会形成无形的压力和鞭策,促使其产生向好意识、竞争意识。这样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体感觉余翔老师的课上的真实,学生的基本功也很强,是一节值得学习的课。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作文教学也是如此。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只有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文。通过本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激起学生写作的情感和欲望。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两篇例文的分析明确抓住细节能使作文之花更美,使文章更感人,富有真情。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学生的情感一般来自于直接的体验,观察是最根本的。没有观察就没有积累,就没有作文的素材。重要的是让学生用心去观察,既抓住事物现象,又能充分感受和体会。
不要限制学生的想象,生活是学生想象的源泉,他们创造的语言都与生活有千丝万屡的联系,教师要抓住这个特点激励他们敢于探索。
教学中应主张信息的立体交叉,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老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是学生的老师,平等互动的关系促成了民主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体现。
学生作文自由不等于没有教师的主导,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教师应给予充分的指导、调控,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现有的教学手段、场景、资源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愉快中得到真实的体验。
总之,本次习作围绕如何抓住细节这一个教学点指导学生习作,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运用抓住人物的细节进行描写,写出真实的人物,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1、写父母对自己的爱或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别的感人事迹.。
2、根据内容自拟题目。
3、要表达真情实感,语句通顺。
其一,写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关怀是无限多的,也是最令人感动的,你可以选择爸爸、妈妈关怀你的小故事来写一写。比如,你生病了,爸爸、妈妈给了你无微不至的关怀;你遇到困难时,爸爸、妈妈宁愿自己受苦也要给予你最大的帮助等等。
其二、写与父母之间有趣的事。在生活中,我们接受父母的教育、关爱,这之间还可能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比如与爸爸、妈妈在一起游戏、活动,或者你们之间闹的小笑话。这些故事虽然不是催人泪下,但是写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其乐融融的故事,也会打动和感染别人的。
其三、写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在我们的身上,父母往往寄托了厚望,一定倾注了爸爸、妈妈很多的心血。爸爸、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开导,也可以作为写入我们习作的素材。
其四、写跟父母之间的小误会。在生活中,不仅有父母的关爱,还有父母欢乐的时光,我们与父母之间难免也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误会发生,可能有些小摩擦。还可以让我们与父母更好进行交流,更好地解除误会,加深感情,和谐相处。
我用生动的语言勾起了学生父母对他们爱的涟渏,激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欲望。他们纯纯欲动,想把父母对自己爱的故事一吐为快。但此时我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父母对自己疼爱的事例,其意图是让学生在组内互相启发,让学生获得多的习作材料。然后各组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汇报这一小组的集体成果,让全班学生获得更多的素材。但学生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不可能在这很短的时间内涵盖各个方面。于是我通过课件展示更多的事例,让每个学生接受到更多的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
有了充足的写作素材,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来选择典型的事例如何来记述的问题。我采用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来探讨如何来写的问题。学生在交流,同时如何来写的方法也逐渐明晰。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在班上汇报小组的成果。学生代表说出了许多表现父母关爱自己方法:有的说抓住父母关爱自己的语言;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疼爱自己的动作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心理活动来表现;有的说要抓住父母的神态来表现;还有的说要抓住一些细微的但又典型的事例来写。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在不经意的交流中获得了如何来写好本次习作的表达方法。其实,三年级的学生能够说到这么多的内容和方法,却不易。但要把这些内容很好地写下来,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此刻我利用课件展示一篇下水文表现的是:一位生病的妈妈在雨天为自己的孩子送雨伞的故事,故事中抓住妈妈的动作、语言、神态,表现了妈妈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疼爱自己孩子的典型事例,突出了母爱的博大与无私。学生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情境朗读时,很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眼泪。这时他们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要将自己父母疼爱自己的事例赶紧跃然纸上。
1、采取了小组合作交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获得了许多感性的和理性的材料。为这次习作教学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作文教学合理地使用课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氛围中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3、教学中教师亲自拟写下水文,能够体会到学生习作时的艰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和自己一样,都享受着那博大而无私的母爱。从而拉近了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从而间接地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同时让学生领悟习作其实并不是太难,只要平时善于积累素材,写作时就可以轻松应对。
虽然有所收获,但也不尽人意,好多地方值得我反思:
从作文看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令我堪忧,这不能不说是我语文教学上的一大失误,所以我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应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从自身到学生都真正树立起大语文观的思想。本次的教学没有留给孩子们足够的写作时间,所以没来得及让学生互评和个别点评。
自信心是小学生很重要的心理品质,也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三年级学生习作刚刚起步,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学写作的过程中失败过,他们的确有一种望“文”生畏的心态。我在打开学生心里的这个“结”时做得不够,如果从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入手效果可能会更好。只要能使学生攻破这一关,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作文教学就更能顺利进行了。如果长此以往,学生作文兴趣也将越来越浓厚,作文自信心将不断增强,作文水平将有质的飞跃。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彭素英《父母的爱》是小学5年级第6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描写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
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孩子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四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的一些收获吧。再对三个故事谈看法,我让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形式多样有同桌说、小组说、班上说。同时,让学生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引导,表扬说的好学生。
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5、8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偏题。接下来就是选材指导,因为有所借鉴,所以。
5、8班的学生选材也没出问题。重难点在于指导写具体。因为考虑到时间,所以在指导写具体方面时间还是有些仓促,因此好几个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所以我认为,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避免存在的问题。
这次作文教学,我受到不少启发:第一,为了提高效率,环节应该尽量简洁。第二,需要深入细致指导的地方(把文章写具体几乎是我们每个单元作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间绝不可以少。第三,学生的文章现在我可以拍下来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大小可以进行调整,那天因为制作成了幻灯片,所以不能调整。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的爱》是小学五年级第九册教材第六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本内容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同时,通过活动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听他人说话时,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何谓真正的父母之爱,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其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
在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做到表述流畅,感情真挚。
1.多媒体课件。
2.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我们在父母的爱中成长,“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的承诺是父亲对阿曼达的爱;一本《青年近卫军》是贫穷、慈祥的母亲给梁晓声的爱;“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父母给巴迪的爱……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同。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板书课题)。
1、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中几则发生在生活中的小故事。
2、小组讨论: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妥当,说说自己的理由。
3、组织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确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冯刚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讨论爱。
1.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先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2、讲述故事。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
)、拓展延伸。
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这节课就让我们用手中的笔来书写父母给我们的爱,让我们借这次习作的机会,和他们交流、沟通一下吧!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内容。(通过具体的事,从对父母的不理解到理解,体会到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劝说他们改掉不良习惯;同父母再说说其他心里话。)。
2、选择自己的习作话题。
3、交流自己选择的话题。
1、教师以具体事例讲述自己的故事,述说父母之爱。
2、引导学生评价。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老师这个故事讲得怎样?
3、读诗歌,感受母爱。歌词略。
4、每个人都有疼爱自己的母亲、父亲,请你也讲一讲父母爱自己的故事。
1、读一读书中的习作要求。(选择最想给爸爸妈妈说的话,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2、教师的建议:运用本组课文的写作方法,通过外貌、语言、动作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动笔写作。
第三课时课后拓展。
一、回顾习作要求:学生回顾,师板书习作要求。
二、作品赏析选取内容不同的习作让学生赏析、评价。
三、例文评改学生读例文,集体评改。
1、小组交流,互相评改。
2、自己修改习作。
1、小组推荐优秀习作,让大家赏析。
2、作者谈自己在修改习作过程中的收获。
3、朗读作品。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我在教学《父母的爱》时,采用了“体验型”作文教学,从辅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入手,努力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尽可能广泛地获得直接和间接经验,力求作文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生活,形成大作文的教学理念。体验型作文教学是一种生成的学习,需要学生整个身心投入,需要创设氛围,把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看、听、说、画、写、想象等,激起学生写作的冲动,习作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基础。
创设符合作文训练要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生活体验,一般设计在上课时进行,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进行。在课堂开始时,我们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音乐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把爸爸妈妈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一一再现出来。丰富的情境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父母的爱,爱的力量使学生心中涌起了一桩又一桩的往事。有的就写出了“妈妈下岗了”,“爸爸在医院的日子”等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体验评说体验型作文教学的关键。
所谓体验评说是指在学生动手作文前,让学生说说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或看到的新鲜事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环节,也是作文教学指导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教师的课堂语言不宜过多,教师的语言并不是学生作文的“圣旨”,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捕捉思维火花(灵感)的手段之一。教师要尽量给所有学生练“说”的机会和时间,形式要多样而新颖,在评说中我们注意指导学生要说得有理、有重点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参与“说”的质与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评说主要是使学生有话要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思考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一般有谈话式、讨论式、演讲式、表演式等几种方式。
三、自由抒写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核心。
学生有了对生活的强烈体验后,自然而然地要表达出来。语文新课标对作文教学要求是淡化文体训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激发练笔兴趣,鼓励个性化的作文;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实用的书面表达能力。“在写作的时候,愈不把阅读的文章放在心上愈好”(叶圣陶语)我们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以自拟,体裁可以自定,内容可以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反对用任何的框框及所谓的写作方法去束缚学生的思想。
四、交流赏析是体验型作文教学的保障。
作文后的交流欣赏,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作文成效的重要保障。课堂交流要注意两点:
(1)以鼓励为主。
在学生作文交流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公开讲评。为了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作文是佳作,懂得佳作“佳”在何处,教师要拿出1--2篇充分符合本次作文要求的习作,作为佳作进行赏析。原则上不公开批评差生作文,以免伤害其自尊心。
然后请佳作作者谈谈写作思路,或与发表意见的同学进行答辩。对于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对于“病”文,要引导学生按评改要求,逐个“病例”进行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并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最后让学生结合作文的要求,并根据本节课的欣赏和剖析,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更满意的佳作。
(2)以自评为主。
作文交流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先让作者自评,说说为什么这样写。再引导其他学生互评,让他们说出所评作文好的.地方和应该修改或补充的地方,也可让佳作作者与发表意见的同学进行答辩。对于精彩片断可让学生自读、议读,再感情朗读去体会感悟;对于“病”文,要引导学生按评改要求,逐个“病例”进行剖析、诊断、找出“病症”,并对症下药,进行口头修改。最后让学生结合作文的要求,并根据本节课的欣赏和剖析,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作文,使其成为更满意的佳作。
体验型作文教学解决了作文内容学生无话可写的矛盾。通过创设许多教学情景,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有具体内容可写。在情景体验中,由尖子生开路,中下学生也得到较为深刻的感情体验,能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当堂成文、当堂讲评、当堂修改,能及时反馈、及时纠正,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取长补短,学会修改作文的本领,提高作文水平。体验型作文教学让学生置身于兴趣盎然的演、说之中,一改过去分析型作文教学的单调枯燥之感。
学生跃跃欲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更使学生重新确定了自我认识,树立了自信心,体会到作文的乐趣,做到了“我手写我心”,写作成为自身的一种需要。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洋洋是从幼儿园本部转来的孩子:还没见到她,我就听同事介绍她在总园的表现是如何好,老师对她如何喜欢,简直可以用“百里挑一”来形容。我对这个素未谋面的孩子,多了一份好奇。一洋洋终于来了。她长得漂亮,伶牙俐齿,能说会道,特别讨人喜欢。再加上先前我对她默认的好印象,洋洋几乎成了我眼中唯一的“好孩子”,甚至有时还会得到我默许的“特权”。
直到有一天,发生的那件小事才让我彻底醒悟过来。那天早上孩子们还像往常一样去操场玩。我静静地观察着每一个孩子的举动。突然墙角边传来的争吵声吸引了我的注意。原来,洋洋和莹莹为了争玩“羊角球”吵了起来。只见洋洋对莹莹说:“你快点下来,让我骑!”莹莹不甘示弱地说:“我才骑了一会儿,每天都是你抢着玩的,我才不下呢。”洋洋见说服不了她,就横跨一步挡在前面,插着腰说:“你要不下来,我就不让你走。哼!”说完伸手就想抓球。没想到莹莹一转身就逃走了。洋洋生气地站在原地猛跺脚。忽然她看见我站在不远处,于是就像看到“救兵”一样飞快地向我跑来。只是她还不知道,我已经目睹了全过程。
洋洋“委屈”地对我说:“老师,莹莹抢了我的羊角球,不还给我。”我诧异地看着眼前的她,惊讶于她早熟的虚伪表演,不敢相信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好孩子”。突然间,从心底产生了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于是我严肃地说:“真的是这样吗?”洋洋似乎是被吓着了,又似乎是心虚了,小声地说:“真是……是这样的。”“我知道了,你去吧。”说完我扭过头,不再看她。洋洋失落地走了。
事后,我冷静地思考着:为什么洋洋会有这样的表现?难道这只是洋洋的错吗?我反复问自己。
傍晚时候,我拉着洋洋的手来到了安静的操场。边走边说:“洋洋,老师讲一个故事给你听。”于是我把早上发生的事情编成了故事。听完故事,洋洋忐忑不安地看着我,轻声说:“对不起,老师,早上我说谎了。”望着她清澈的眼睛,我知道她是善良的。于是轻轻抚摩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说道:“一个好孩子,应该在任何时候都是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答应老师,永远不再说谎好吗?”洋洋郑重地点点头说:“老师,我不会再撒谎了,相信我。以后我一定会做大家的好榜样的。”“说得好!”我高兴地拉起洋洋的手,欢快的笑声回荡在操场上。
以后的日子里,洋洋真的改变了很多。从她的眼神中,我能感觉到她在用心帮助别人、用心学做大家的榜样。看着洋洋一天天的进步,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爱孩子是每一位老师的天职,但决不应该把这份爱,仅仅肤浅地放在脸上,甚至让它变成纵容孩子学会虚伪的“罪魁祸首”。这份爱应该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只有用关怀和严格才能诠释它的真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教材解析:
《父母心》选自教科版语文教材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诠释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深情地赞颂了无比珍贵的亲情与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
设计理念:
课文感人至深,文笔流畅,语言朴实。以“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名言为线索,以情感教育为依托,再结合学生的亲身经历,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课文大量的记叙了人物的语言,以此来反映人物心理,揭示故事主题是其写作特点。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去揣摩、领会人物心理,从而体会人物情感,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概括生活组织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发现与创新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父母爱孩子是极其高尚的情感,这种情感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教学重、难点:理解当有人要领养穷夫妻的孩子时他们内心的痛苦。他们同意领养出于被贫穷逼得迫不得已,并不是不爱孩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觉得谁是最疼你们的人?家中最牵挂我们的人是父母,“可怜天下父母心”呐。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文章《父母心》,来感受父母对儿女的那颗挚爱的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汇报交流)。
2、学生根据教师出示课文填空,学习概括课文内容。
三、探究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默读读故事发展这部分,感悟文本内容。
边读边思考:
1、这对穷夫妻起初为什么忍心把孩子送给贵夫人,是他们不爱孩子吗?是他们冷酷吗?
学生通过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心理。感受父母送走孩子时肝肠寸断的心情。教师指导朗读,通过读来体会情与血的交融。
2、穷夫妻一共几次反悔?每次的理由是什么?理由充分吗?几次反悔能说明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师生评价。
3、把“与其……不如……”这句话用“宁可……也不……”再说一遍。
教师小结:看来你们真正读懂了父母的心。父母的心就是对孩子的爱。这对父母最后选择全家生死永远在一起,这样虽苦犹乐。
四、总结学情,拓展延伸。
2、小练笔。
续写课文内容。
教师总结:“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尚知回报,我们更要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孝敬父母,我们要把父母的爱转化为动力好好学习,回报父母,报效祖国。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今天的的这节课上的,按照生本的理念来说比较成功,但按照我设想的还有很多没做到。本李课许校长推门听课,听后给我指点,更多的是鼓励我,使我深受感动,感谢领导的支持与认可,我会把它当做鞭策我的动力,一如既往的做好本职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这节课呈现出这样一些亮点:
一、营造出了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课伊始,学生课前一分钟讲关于父母之爱的故事为本课拉开了序幕,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围绕父母之爱的主线层层展开。
二、施昊洋小组的学生在读书中锻炼了朗读水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升华了情感。
三、张文文同学溢于言表的真心表白催人泪下,是她的真情流露。
四、李文琪小组设计的板书别出心裁。
不足之处:
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偏低,有待于今后的课堂上加强训练,提高他们的发声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表达习惯。
二、课堂上我设计了几个科学、艺术的提问,准备引导学生自学、引发学生想象、引起学生思考。如设计“想象一下,夫妻俩回到简陋的客舱,面对孩子们,孩子们会问些什么?父母的心情怎样?”“送走三岁的女儿,当时女儿会怎样,请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进入情境,体会父母之爱。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汇报完,只能“生”到下节课了!
父母的心教学反思
《父母的心》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颇具特色的一篇文章,它是日本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一篇小小说。文章充分体现了小小说的写作特点:情节上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结构严谨,而且也展示了作者的个人写作风格: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愁。
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课堂的主宰者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去感受、品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础,品味感悟为主导,尽展学生的心声。
学生的思维是由感知向感悟过度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情感升华来来获得新的感悟。当然在此过程中,以一些感性知识作为依托,借助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情感的感染,便于学生理解。且使学生在品读文本方面有所收获。基于此,本节课按照“层层剖析、梯级感悟、情感升华”来设计。达到工具性教学和人文性熏陶的双重目的。
1、引导学生通过“如果文章开头就写贫穷夫妇拒绝财主夫人的要求一个孩子也不送,好不好?”这一问题的讨论,体会文章构思的精巧。
2、拓展延伸,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情境,用一两句话说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让学生进一步去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心。
3、仿写训练,口头小创作:父母的爱是??
4、在学生理解父母之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文中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现,各不相同,从眼含热泪到无精打采,再到失魂落魄最后痛哭失声。思考:若有第四次换子女,穷夫妇会有怎样的表现,又会怎样把孩子要回来让学生写下此时此刻最想对父母说的话,进而让他们懂得如何去感恩父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内涵,体会文章所表达的真挚感情。
5、课堂练笔。
让学生为文章续写一个结尾,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本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课堂上没有照顾到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教师在课堂上只起到了组织、引导的作用,教师的点拨、倾听、矫正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另外,由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受、体验不同,对课文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他们常有许多问题,需要质疑问难。教师在讲课时缺少激情,教学内容设置过多时间紧张。
在今后的学教中,我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总之,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堂教学中。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中介,有目的、有对象地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父母的爱。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学完本组课文后,学生对父母的爱有了一定的可理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节课再让学生对三个小故事谈看法,通过学生互动,为孩子提供了语言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学生主动与他人交际,在互评互说中提高了语言修养,培养交际能力。接着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把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交际中全面认识和体验真正的父母之爱,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规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让每位学生能在虚心的听取和尽情表达中体现交际目的。
最后布置回家后让学生给父母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这一环节我把课堂延伸到家,意在为孩子创造一些与父母直接交流、沟通的机会,让学生在日常活动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父母的爱》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作文。围绕这单元的主题,首先在教学这单元课文时对课文的描写方法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地指导,同时在口语交际课时也让学生谈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作文教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次“口语交际习作”是本组教材“父母之爱”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同学生生活联系非常紧密。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是这次“口语交际”的编排意图。安排体现了三个层次:
先通过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引出话题,让学生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小故事,妈妈的包办,使刘明养成了丢三落四的不良习惯。应该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第二个故事中的爸爸教育方式不当,使孩子畏惧考试。爸爸应该帮助他找出失败原因,鼓励他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提高。第三个小故事中,李路杰的成功是爸爸正确引导的结果。“口语交际”的另一个话题,是把自己与父母之间发生的小故事讲给同学听,并谈谈看法。这是前一个话题的拓展,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文切入话题,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这四篇课文,也许大家对父母之爱,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和感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聊聊读了本组的一些收获吧。再对三个故事谈看法,我让学生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口语交际过程中,让学生打开思路,充分交流。形式多样有同桌说、小组说、班上说。同时,让学生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及时正确引导,表扬说的好学生。
最后是给爸爸妈妈讲三个小故事,请父母谈看法。促使父母正确教育孩子。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打开思路,第二是沟通要真诚,只有真诚,才能做到表达真情实感。把自己的想法说给爸爸妈妈听,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好,目的是让孩子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增进了解,融洽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这也是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为生活服务的最直接体现。
对这堂作文课,首先是通过复习本单元课文引入作文主题,然后对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回顾。因为先在一班上了,发现有学生还是不会审题,所以我就想到先要对学生进行审题训练。因为我校的学生有些和父母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不多,所以难免感情用事。果然二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偏题。接下来就是选材指导,因为有所借鉴,所以二班的学生选材也没出问题。重难点在于指导写具体。因为考虑到时间,所以在指导写具体方面时间还是有些仓促,因此好几个学生作文写得不具体。所以我认为,只有指导到位,学生才能避免存在的问题。
这次作文教学,我受到不少启发:第一,为了提高效率,环节应该尽量简洁。第二,需要深入细致指导的地方(把文章写具体几乎是我们每个单元作文需要解决的问题),时间绝不可以少。第三,学生的文章现在我可以拍下来借助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展现,大小可以进行调整,那天因为制作成了幻灯片,所以不能调整。
《父母的爱》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习作指导课。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通过习作前交流指导,使学生感悟到要真实表达,学会把内容写具体,还要表达出真情实感。通过这次课,我收获颇丰。
首先在开课导入的环节,我用了一一系列图片将学生导入情景。让学生感觉到不是为了写作文而写,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爱而自然进行交流。
在指导写作的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将自己想写的事写具体。我也将本环节作为了教学的重点,但从学生的成文情况看,仍有一部分学生只用几句话简单的描述了事情的经过,个别还有重点写了自己当时的`表现的。通过反思我认为,问题主要出现在指导之前对学生的问题预设不够充分,针对问题设计突破方法不够具体有效。如果再次教学这篇习作,我会在此环节指导中将要求提得更细一些。让学生虽然反复练习讲同一件事,但每次都讲得都有激情,因为要求细致明确了,讲的内容就更精彩了,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就更有兴致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事情说具体。最后,让学生在交流过程能够自己总结出说具体的方法。虽然本课是习作指导课,但指导中评改也是不应缺少的一个环节,边写边纠正,边写边改。对学生评文的方面,角度的训练,也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扎扎实实的做好。
三年级学生的作文还是起步阶段,因此要像爬山一样,有针对性的一步步去引导,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
父母的心教案反思(汇总20篇)
本文2024-02-12 18:15:1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8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