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技术创新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4 17:58:15浏览:1177

建筑技术创新

建筑技术创新篇1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

一.施工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和长盛不衰的源泉,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识。近年来国内建筑施工企业纷纷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如何增强企业的成长性,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面临的最大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谈谈一己之见。

1.1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建筑企业同样存在技术创新与市场、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孤立地看,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先有市场后有创新,但如果把投标过程和施工过程贯穿起来看,还是先有新技术成果后应用于生产和开辟新市场,这一点和工业企业完全一样。因为投标时技术难题在招标文件中已经反映出来,企业提交的施工方案必须能够满足项目成功建成的需要,技术难题必须先解决好并得到评委的认可才能中标,这本身就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过程和鉴定过程,中标后的施工过程就是把技术开发成果结合实际运用于生产,保证进度、安全、质量,实现利润的过程。

建筑企业也需要专门的研发机构。它的职能包括两个方:第一是领导和组织在建项目技术攻关,提高常规作业的技术含量,改进现有的服务产品;第二是选择有商业价值和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开发项目进行研究,开发新的服务产品为承揽任务进行技术储备。一方面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在建项目施工需要,另一方面引进或开发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领先优势的技术成果,推出新的服务产品,形成超出对手的服务能力、有自主知识产权或独占性的核心技术,依靠技术上的跨越实现服务产品的升级换代,在一定时期内形成垄断或独占优,创造出高额的利润。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任务。现代企业制度是能使企业自我发展的制度,而企业的自我发展首先就是指资产增值和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应当开发利用而且必须是在“以资产增值支持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来资产增值”的循环中不断壮大起来的。不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是现代企业,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的企业制度不是现代企业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能够使企业成为有技术创新内在要求,有创新战略、有筹资能力、有自主开发能力、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实现从创新设想产生,直到创新决、创新投入、技术开发、市场创新、提供服务、再次创新等一系列环节的一体化运作,真正解决技术创新主体缺位的问题,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市场竞争的一般规律是,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比对手有优势。要取得优势越来越依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较竞争对手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一是它是以企业独有的核心技术或产品为主要特征,也包括管理、营销、团队素质、企业文、政治优势、操作工艺诀窍等方面的因素。二是它是对手在一定时期内难以模仿、破解或者模仿、破解起来成本太大的优势。三是核心竞争力一般都能带来市场优势,形成稳定的垄断或独占性的利润。四是核心竞争力也是不断发展的。谁停止创新,就意味着落后和死亡。

1.2 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能力

建筑企业是建筑产品生产经营的承担者,我国建筑企业主要是从事建筑产品的施工任务,企业的经济目标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无论是在生产符合设计定制的建筑产品方面,还是在建筑企业资源转换效率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方面,建筑产品技术创新都对建筑企业起着直接和重要的作用。同时建筑企业也应当是建筑产品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受益者之一。通过研究开发和应用新的建筑施工技术,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人才素质的提高,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建筑企业经营利润的提高,从而从技术能力、市场能力、组织能力、盈利能力等各方面增强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实现建筑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建筑技术创新篇2

关键词:建筑;技术创新;节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lso has reached unprecedented level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innovation of architecture has is imperative. This paper will be to our country build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building energy problems are discussed.

Keywords: architecture;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saving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建筑学在城市化进程表现的尤为突出。但是,日前建筑耗能的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城市化进程,在推进城市化建设的同时节约能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建筑学的改革、转型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建筑技术创新与建筑节能设计以及施工时应做的考虑进行探讨,例如:在墙体设计时对墙体的保温与构造,屋面的创新设计与节能,透光型围护结构的设计与节能问题,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等等。我国建筑技术创新与建筑节应坚持“以科技为主要依托,积极进行实践创新”才能推进我国建筑学的良性发展。

一、对墙体的保温设计

第一,对墙体进行外部保温。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对墙体进行保温建筑时在外墙的建造保温层,如同给墙体穿上了一件“保暖衣”。其技术的优势在于:(一)能有有效的降低热导率,并且不影响建筑物自身隔音、隔热的物理特性。(二)不占用建造物的内部空间,降低了对建筑物的空间占用。(三)在墙体外对墙体进行包围的同时对墙体进行了保护延长了墙体的使用寿命等优点。其技术创新的核心是在对墙体进行外部保温中对新型高科技建筑材料的发明和运用。

目前早墙体进行外部保温中,最为人们看好的是聚苯板抹灰保温系统,其技术特点采用一体化墙体保护新型模式,以新型建筑材料EPS和XPS为核心建筑材料。能够对墙体进行良好的整体保温效果,降低墙体导热系数,并且在新型材料应用中发现,其耐久性远远优于传统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EPS和XPS自身重量很轻,有效的减少了建筑物墙体自身的外部承重能力和地基的承重能力,减少了对建筑物的抗震预防和基础费用的支出。

此项技术不但增加建筑物自身创造性价值,结合我国特殊的国情,在对建筑物进行维修改造时十分便利,不影响建筑物屋主的正常使用,并且不减少原建筑物的使用面积,在家庭装修中也能得到应用。

第二,对墙体进行内部保温。此种技术主要采取在外墙的内侧使用保温砂浆或者夹板等保温性材料,在保温层上涂上涂料等。对墙体进行内部保温的优点在于,(一)不需要对保温层进行防水、防侵蚀性保护等。(二)对墙体的建造结构简单。(三)在对墙体进行建造时对墙体自身的垂直度要求不高等。

对墙体进行内部保温的技术主要是在建造建筑物时,使用新型的高效保温的建筑物材料。其缺点在于对墙体自身的表面有平整度标准,占用建筑物室内实际使用面积,施工时影响建筑物用户的正常使用。

第三,墙体自身保温节能。墙体自我保温系统是指在建造墙体时使用具有阻热保温效果显著的节能新型建筑材料。当前普遍运用的是粘土空心砖或是经过改进的加气混凝土切块。在这些建筑材料中,他们自身用都有许多封闭的空洞,能够很好的对建筑物进行保温阻热,其性能满足墙体对温度的保持达到节能的要求。在近些年人们对建筑学的研究,新型建筑材料的研究从未停止过,稻草板墙体新型墙体材料的走俏与粘土空心砖或是经过改进的加气混凝土切块相比较,不仅仅能够有效的对室内进行保温满足需要,同时环保、节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建筑技术创新与建筑节能集中体现。

二、绿色节能屋面节能设计

在屋面建筑设计中,为提高屋面保温隔热的性能,减少用户在夏季对空调的依赖,改善室内酷热环境,减少耗能是绿色节能屋面节能的设计理念。当前社会最为普遍的设计是利用生态技术,进行墙面种植,蓄水节能、日光节能等生态绿化系统。其特点在于利用新型建筑技术不仅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还能为用户提供休闲场所,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建筑物使用面积的浪费,解决了建筑材料的能耗问题,不但能够净化城市空气而且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诸多优点。

三、门窗部结构的创新与节能

第一,为改善门窗部的保温性可以在门窗结构处采用新兴技术,例如在门板的夹层出填入具有隔热性能的材料;在窗户和玻璃墙出为增强其保温隔热效果可以采用双层玻璃或者多次玻璃。考虑到采光为问题,可以在门窗处玻璃处建筑材料的采购上选用新型透光性材料,如Low-E镀膜玻璃、中空玻璃等等。

第二,降低门窗部与外界的缝隙沟通,也称做“建筑部透光型的围护部的气密性”,指减少室外空气同室内空气的交换。门窗框与门窗的扇叶之间可以采用泡沫、塑料等密封条的形式;在门窗框与墙体之间可以填充聚乙烯泡沫等新型的密封性材料进行密封。

第三,设置室内室外的中间层减少室内外空气的直接交换。利用设置中间层的方法阻止室外空气对室内空气的直接交换,以此来减少建筑物内的热损耗。例如:在阳台处采用多层隔离方式。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室内室外温差较大的时候,可以让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形成多个独立的空气带,以此来切断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交换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

四、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第一,太阳能的利用和开发。太阳能作为最易于获取的洁净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对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已经成为建筑设计中最为主要得科目。国内目前对太阳能的利用依然处于前中期发展阶段,如今社会上最为普遍的的就是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随着太阳能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Tri-tube”管中管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太阳能的利用率。此外,在国外多采用的是太阳能光点系统,是指将太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电能,一次来满足生活中的局部用点,起到节能效果。

第二,通风节能的科学运用。自然风的形成基于风压和热压的作用或者结合,当然有人机械制风。良好的通风可以保持建筑物内的空气质量,改善生活温度舒适条件,通风降温可以减轻制冷耗能和良好的生态作用。

第三,水源热泵系统轻松达到“冬暖夏凉”。改系统利用地下水、河流等中获取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形成的低温可利用资源,可以利用水源热泵系统结合高位电能输入,通过辐射的方式,来达到建筑物内地暖和吊顶的冷辐射。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兴的创新型建筑技术为建筑节能体系提供科学基础理论依据。在建筑节能的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建筑节能体系对社会的进步,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论是对建筑墙体、门窗结合部、建筑体的间架结构、新型材料的运用还是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等,建筑节能的投资方面可能耗资较大,但是建筑节能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却是用再多的金钱也无法获取的。因此我过建筑节能体系改革势在必行,不可撼动。

参考文献:

[1]周轶兰.恒温空间――外墙内、外保温技术分析[J].建筑和装饰材料世界,2006(7):56-61.

[2]周晓燕,周定国,李健.中国农作物秸秆墙体材料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英文)[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9-113.

[3]周琳琳.创新节能技术打造绿色家园――住宅建筑节能新技术浅析[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06(3):44-47.

[4]黄文胜,罗清海,汤广发.建筑通风的历史与未来[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6(4):28-33.

建筑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TU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109-02

1 引言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建筑业一直保持着22.6%的年平均增长率,2010年建筑业总产值为9.52亿元,实现增加值2.64万亿元,占GDP的6.78%;2011年,首次突破10万亿元,实现总产值11.8万亿元;2012年建筑业总产值更是高达13.53亿元,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作用持续加强。“十一五”期间建筑业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在部分工程领域的建造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完成了一系列全球瞩目的重大工程。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持续多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高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建筑企业普遍处于承接任务逐年大比例增长、营业收入不断创出新高、但利润增长少及来自施工的利润比例不断降低的状态,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十一五”期间徘徊在2.6%-3.6%,几乎不到工业企业的50%。建筑业虽不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却是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场所。由于诸多原因,我国建筑企业科技含量和水平的提高一直比较缓慢,劳动生产率低,科技贡献率只有20%-30%,与发达国家的70%-80%相距甚远,劳动生产率只有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30%-40%。当前,由于欧债危机和我国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建筑业发展增速减缓,国际、国内重要资源价格普遍抬升,国内物价上升势头持续推高建筑人工、材料、设备价格,建造成本难以控制,给建筑企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建筑企业要逐步改变单纯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盈利能力,技术创新是必由之路。

2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分析

技术创新包括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生产及其它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1 技术创新文化缺乏

大部分建筑企业都已经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但在企业内部并不注重员工创新价值理念的培育,没有形成企业的创新文化。实际工作中偏重以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取得效益,对技术创新在企业长远发展中的重要性还没形成共识。

2.2 技术创新投入不足

我国建筑企业年度科技投入约占年度营业收入的0.3%,而发达国家建筑企业科技投入达到年度营业收入3%-5%。据统计,日本建筑企业每年要将相当于公司利润的30%或年收入的1%投资于技术创新。我国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利润水平过低,一是由于建筑市场是买方市场,业主在交易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投标价格几乎成为中标的唯一因素,而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本必须包含在投标报价中,这种竞争模式致使企业难以及时收回技术创新成本,获取利润;二是目前我国建筑业处于过度竞争阶段,这种市场结构导致建筑企业陷入利润低下和无序竞争状态,企业的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如何压低竞标价格以获取合同。

2.3 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业主对技术创新认同不够,设计单位使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业主关心的是在投资控制范围内按时、按质完成工程建设任务,缺乏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和重视。同时,由于建筑产品的单件性,企业之前的技术创新难以完全复制到以后的工程项目中,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创新和企业创新能力的积累。这些因素导致建筑企业采用新工艺和心技术的积极性降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2.4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同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国建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较弱,主要体现在高素质的技术研发人才较缺乏、专利和专有技术拥有数量少、转化效率低、一线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企业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较弱等,我国建筑企业还未建立较完善的适应建筑活动特点的技术创新体系。

2.5 政府重视程度较低

目前政府科技创新重点关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建筑业这种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关注度和支持力度不够,目前虽然也出台了一些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和指导意见,但是缺乏对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扶持政策和措施,在科技立项方面支持也不够,另外政府主导的建筑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也是滞后的。

2.6 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

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对创新保护不完全的溢出效应,许多建筑企业缺乏自己特有的技术创新理念,更愿意等他人创新之后再跟进,这种采用模仿战略的建筑企业在现实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另一方面,由于建筑质量关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技术受到政府各级主管部门的严格控制和把关,一项新的技术要通过严格的审批才可以应用,而一旦该技术被批准,则可能很快成为行业标准,竞争对手完全不需要任何额外的付出就可以采用这项技术,这也大大挫伤了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3 提升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活动,是一个科技、经济一体化过程。它开始于技术,最终体现于市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来源,是企业可持续发展得重要保障。如何提升建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可通过如下途径:

3.1 大力培育企业创新文化

建筑企业技术创新是在建筑企业特定的创新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创新文化是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创新文化哺育和决定了创新理念、创新导向和创新能力。建筑企业创新文化建设应重视科技人才创新精神,支持教育和培训,应建立和完善以知识共享、能力和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倡导具有不同知识结构成员之间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度的共享和交流,鼓励以提高企业技术能力和效益的技术创新,建设一种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宽松的创新环境。

3.2 切实制定企业技术创新战略

建筑企业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国内外施工技术发展动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确定技术创新目标时一是选择企业的优势领域和特色技术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点,注重专有技术和专利技术的获取;二是选择最能提高企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技术,重点实施技术创新。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能力。对技术创新过程中产生的阶段性成果,及时以专利和技术保密的方式予以保护,同时将研究成果提炼为工法、标准等固化技术。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时应高度重视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来实现差异化,确立产业领域内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

3.3 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提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筑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一是需要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整合人力资源,组建企业技术中心,使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得到组织和人员保障,以其为核心统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二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制定技术创新有关管理制度、建立行之有效创新人才管理及激励机制、探索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三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与转化机制。

3.4 构建新兴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

技术创新是企业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扩大市场份额的一种长期的战略活动,企业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评估不能以技术创新项目的投资回收期为评价标准。建筑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确保长效投入,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一是加强企业的自有投入,提高企业科技投入指标,形成以企业科技发展基金、企业专项科技经费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投入体系。《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定,至“十二五”期末,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年度科技经费支出占企业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0.5%;二是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企业应组织力量积极申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种技术创新科研基金,展开应用或基础研究;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3.5 加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是指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就是要通过推动创新主体间的深度合作,有效集成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显著提升创新驱动能力和效率,破解现存的科技资源共享难和科研成果转化难问题。建筑企业技术人员对建筑业最熟悉,对施工工艺最了解,提出的科研课题比较符合实际,更有针对性,研究成果更具有推广价值,但往往缺乏实验手段和理论支持,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正好具备这方面的优势。建筑企业通过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可以共享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提升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

3.6 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信息保障体系

信息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保障,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是建立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信息平台,为技术创新提供信息交流和信息服务功能;二是建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适应施工项目管理对信息量的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整合和利用。通过信息系统建立全面预算机制,缩短预算周期,同时通过严格的项目成本管理,做到质量有依据、消耗有定额、管理有规范。将企业施工生产各环节用计算机进行及时信息处理,并在企业内部形成网络,做到企业人员流、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科学管理,使企业组织整体高效运行。

4 结语

建筑技术创新篇4

[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6-0041-02

1 技术创新的含义

自“创新理论之父”熊彼特在20世纪30年代开创技术创新理论以来,经过众多学者的补充和丰富,技术创新理论日渐完善。美国伯格曼等定义技术创新是指由技术的新构思、经过研究开发或技术组合到获得实际应用,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的商业化全过程的活动。技术创新管理专家、清华大学傅家骥教授定义“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从而推出新的产品、新的生产(工艺)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或建立企业的新的组织,它是包括科技、组织、商业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动的综合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将技术创新定义为:“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营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并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不同的学者或组织对技术创新的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主要的分歧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技术创新中的“技术”的限定斯科恩(Schon)认为,技术是指扩展人类能力的任何工具和技能,包括有形的装备或无形的工作方法。费里拉(J. Friar)等人认为,技术是指一种创造出可再现性方法或手段的能力,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导致产品、工艺过程和服务的改进。这直接影响到技术创新的范畴。麦凯(K.G.Makey)认为,技术创新是以有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为顶点标志的创新性活动过程。而凯密(M.I.Kamin)等人则认为技术创新应当包括与技术产生和应用有直接联系的那些基础研究和市场行为。

(2)关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强度的限定关于“创新”强度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本性创新,也称为激进性创新,即建立在新的技术原理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另一类是渐进性创新,也称为增量性改进或边际性改进,即建立在原有技术原理上的技术的渐进性改进。争论的焦点在后者,即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是否属于技术创新范畴。本人认为,企业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许多技术创新就是企业自己通过不断的量变最终达到质变,技术创新是新设想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等一系列的活动,技术上的渐进改进导致规模效益增长就是这一系列活动中的一部分。

(3)关于技术创新在市场上成功实现的“成功”标准技术创新的关键环节是在市场上的成功实现,那么这里的成功指的是商业赢利,还是市场份额,或者是技术优势呢?这一点一直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关于技术创新的“成功”标准有两个:一是实现了商业利润,二是扩大了市场份额。

2 技术创新管理的内容

吴贵生教授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基本内容由五个方面构成:

①技术创新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概念、分类、过程和管理要素等。②技术创新决策。技术创新决策贯穿于技术创新管理的各个部分,但集中的、影响大的决策主要是技术创新战略制定和技术选择。③技术创新活动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开发管理、新产品生产和营销管理、技术转移管理。④技术创新的要素管理。主要包括技术信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创新能力管理。⑤技术创新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的组织和激励。

夏保华、陈昌曙等人认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每一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要素的管理;第二层次是从整体上对技术创新流的管理。企业应自觉地对每项技术创新的持续性要素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对技术创新机会的管理;对技术创新学习的管理;对新企业家精神的管理;对技术创新资源共享的管理;对技术创新收益的管理。

3 建筑业企业创新的特点

建筑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支柱产业,其最终产品是建筑物,而非一般的普通商品,消费者的付款是在产品形成之前,而非产品销售之后,这就决定了建筑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同于其他行业的企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正外部性

外部性是来自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某种外部性是指在两个当事人缺乏任何相关的经济贸易的情况下,由一个当事人向另一个当事人所提供的物品束。”依据作用效果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溢出效应。负外部性,行为人实施的行为对他人或公共的环境利益有减损的效应。建筑技术包括建设工程的规划技术、设计技术、施工技术和项目管理技术,其中的设计技术和施工技术为建筑工程技术,是建筑业的核心技术。由于建筑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最终会主要集中表现在建筑工艺上,这种工艺可视性使得建筑技术很容易避开专利的限制而广泛传播开来,为其他建筑企业提供了“搭便车”的机会,技术创新的效益实现了“外溢”。由于首度进行技术创新的建筑业企业不能借助专利等手段实现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私人受益小于社会收益,导致创新投入不足,首创者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势必会大大降低。

3.2 独特性

建筑工程绝大多数是以业主为主导、以项目的形式进行建设的,因此建筑产品具有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一次性。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建筑物与其他建筑物都是不尽相同的,是不能够完全实现重复出现的。在开展建设的过程中,建筑业的核心技术不仅要受到业主意愿的限制,同时还要结合建筑物所在地的土地、资源、气候、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实施,不但难以将以前的建筑技术创新经验完全复制到当前项目中,而且还要结合全新的情况进行全新的技术创新研究和设计,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多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以及材料学、地质学、灾害学、环境科学乃至生态学等)自然科学原理,为有效满足建设需求而提供新知识和新技术。

3.3 外部导入性

所谓技术导入就是指企业主动地将独立于企业外的技术资源引入企业中并加以技术融合的活动。建筑业的技术导入就是指建筑企业在生产建筑产品活动时主动地将游离于建筑企业的外在技术资源或技术的物质载体吸引到企业的内部生产活动中来,并加以融合的过程。建筑业技术创新的内容主要为四个方面,即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其中,新材料、新设备是建筑工程技术(新工艺、新技术)的基础。建筑技术的重大创新,多半由新材料、新设备的出现以及IT技术的渗入所引起。

4 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的问题

4.1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由于建筑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外部导入性,其技术创新所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包括材料工业、设备制造业等各个行业。由于建筑企业开发新工艺的失败产生了建筑活动的研发瓶颈,使得其他增值部门所实施的研发活动的优势被弱化了。因此,在没有政府的干预下难以进行有效的技术交流和合作,限制了技术在产业链的扩散和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

4.2 行业竞争过度

建筑业的绝对集中度通常指的是在市场上前几位建筑企业的产值占全行业产值的比例,下面选取建筑市场前N家企业集中度(CRn)从这一指标对我国建筑业的市场集中度进行分析。从目前我国建筑业的绝对集中度来看,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ENR)统计,中国前十大建筑承包商的国内营业额为403.23亿美元,以1美元兑8.276元人民币的汇价,折算人民币3337.13亿元。按2005年27745.4亿元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前十位企业国内营业额总和占12.02%。②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CR10在40%~70%为高、中集中寡占型市场结构,CR10在20%~40%为低、中集中型市场结构,CR10在0~20%为非集中竞争型市场结构。因此我国建筑业目前处于典型的非集中竞争型阶段,即过度竞争阶段。

4.3 政府重视度低

国家对于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政府的宏观调控是支持建筑业企业技术创新、创造有力环境的最关键因素,但政府目前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企业和生物、航天等领域,对于建筑业这种传统产业的关注相对薄弱。在国家现有的三大产业化科技计划中(863计划、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很少有直接与建筑技术相关联的计划项目。据初步统计,除了盾构机国产化项目外,目前上述科技计划中,还没有与建筑技术相关的项目存在。2004年全国科技经费筹措789亿元,其中来自政府的经费591亿元,占75%。而整个建筑业的科技经费为7.752亿元,其中来自政府的经费 1.57亿元,只占20.25%,这个比例表明政府对于建筑业的科技投资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建筑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市场发展呈现一片良好的发展态势,各种房屋建筑工程如雨后春笋般,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成为一个影响房屋建筑业整体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施工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施工技术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努力探寻房屋建筑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促进施工技术的创新发展等成为一项比较重要的课题研究。、

我国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屋建筑施工技术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房屋应力承载技术以及钢结构安装等工程施工技术。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各个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并从施工原理、技术细节等方面对各项技术进行细化和发展,最终达到改善工程施工技术的性能、提升施工效率的目的。目前,我国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工程施工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的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不断增加的房屋建筑工程,技术隐患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出,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甚至引起到社会对国内房屋建筑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怀疑,一些影响较大的房屋建筑安全事故甚至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一般的施工安全隐患主要是由这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工程施工人员没有按照相关的建筑规范和工程设计来进行施工,使得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不符合规范,留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二.部分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比较薄弱,同时也不具备足够专业的工程施工技术和比较专业的职业素养;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制度不健全,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比较低,导致房屋建筑施工的现场管理陷入混乱,使得工程施工留有安全隐患。

2.施工技术管理不当

施工技术是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能否实现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撑。施工技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施工的质量,也是能否杜绝安全隐患的一个关键因素。而目前虽然我国的房屋建筑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在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方面还存在技术粗糙、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整体偏低等情况。施工技术管理不当给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带来的安全隐患无疑是巨大的。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工程施工流程管理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是有效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重要环节。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工程进入正式施工之前的工程图纸设计、建筑工程施工方案的确定、工程施工的相关材料准备、工程施工技术准备、工程监理按时到位以及特殊的高层建筑施工工程需要的大型起重设备到位等。

2.加强对相关建筑材料的管理

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相关是施工企业或单位还要对工程施工的水、电等必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安排,如要选择合理的节电节能系统、完善施工夜间照明系统、保障施工现场的工程用水等。尤其是工程施工单位要对从整体上来考虑这些因素,以此来为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运用提供一个比较好的施工基础和环境。与此同时,对建筑工程现场的施工材料、施工设备等进行合理的物资管理,能够有效提升工程的施工效率,避免工程浪费,节约成本。

3.加强对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目标。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工程施工前的准备工作的质量控制、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程竣工后验收环节的质量控制。一:施工前的质量控制主要是指工程资源的准备、施工技术准备、施工方案准备等环节的把握,施工准备工作是保证工程技术质量达标的重要环节,它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起着决定作用;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各个施工环节的控制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管,是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最重要的内容;三:工程竣工控制主要是指在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对建筑工程进行竣工验收,对完结工程进行各项的质量达标检验,根据相关的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评估标准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要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最根本的是要从完善其施工技术这方面来着手,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技术创新,改善施工技术固有的弊病,以此来努力提升房屋建筑工程的品质。加强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创新,应该从这几个方面来加强:

1.建立健全工程施工技术机制

加强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首先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的创新机制,通过建立合理的创新机制来推动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将施工技术进行推广和扩散。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建筑企业自上而下地形成一种技术创新理念,即能更好地通过施工技术的创新来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回报。同时,技术创新机制的建立,也使得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得到更好的体制保障,才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表现更加突出,技术创新反映在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效果也才更加明显。

2.建立专业的施工技术创新平台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还需要有关建筑施工企业为其建立一个专门的创新平台,通过技术创新平台来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分析,为施工技术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也为施工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平台支持。与此同时,技术创新平台可以利用已经取得的施工技术方面的的研究成果,与建筑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并且投入规模比较大的研发力量来对施工技术进行专门的创新研究。

3.把握关键技术的创新

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核心是要把握其核心技术的发展。钢筋混凝土的浇筑是房屋施工非常关键的一个环境。加强混凝土浇筑过程的改善以及在细节上对浇筑技术进行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要更加规范,工程施工人员要随时观察钢筋、模板以及预埋件的情况,保持混凝土浇筑过程的稳定性。加强对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创新,除了要从施工细节上把握之外,还要从施工技术的方法上来加以创新和发展,例如通过改善振捣频率来减小混凝土浇筑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采用两侧振捣的方式。

4.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强施工技术创新,还要从提升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这方面来加强管理。建筑施工企业要大力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施工技术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等,努力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同时,还要努力加强工程技术人员创新思维的开发,使其能够将创造性思维积极运用到施工技术的创新上去。通过提升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来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拥有一个持续的人才供应链。

参考文献:

[1]周伟.建筑施工企业技术创新[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6)

[2]赵海艳.房屋建筑施工的关键问题探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2(13)

建筑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建筑产业;低碳经济; 技术创新;低碳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90-04

A Literature Review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LAI Xiao-dong, SHI Qi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literatures research status with the topics regard to 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industry of China based on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on greenhouse gas control and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 It presents an overall review for the journal literatures in China with a methodology by classifying the literatures based on five aspect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oadmap, research theory, low carbon building assessment and energy efficiency with technology progress. To a further step, it has given a brief summary with some recommendations and directions of low carb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with the purpose of aiding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rateg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construction industry;low carbon economy;technology innovation;low 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1 引言

建筑产业高投入、高能耗与低增值性的行业特征与现行能源危机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表明,全球房地产及相关领域造成了70%的温室效应,建筑施工、使用以及建材生产过程都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据统计,目前中国建筑能耗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且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个比例将继续扩大。在高能耗行业中,建筑业成为能耗之首,建筑业已经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领域 [1]。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要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探索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推进低碳试点示范”。“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

本文选取高能耗建筑产业,对国内外有关低碳技术和绿色、低碳建筑有关文献进行梳理。从低碳技术的技术路线、研究理论、绿色建筑、低碳建筑、生态建筑、能源效率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让相关从业者或研究人员对与建筑产业相关的低碳技术创新有个全面了解,以便更好地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和助力“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2 低碳技术路线图的研究

2.1 低碳技术路线图的发展

什么是低碳技术?国外主流的观点是,以可再生能源技术为主体的低碳技术相对于传统化石能源技术而言,是一种突破性创新。“新的能源技术是对能源生产技术的革命性变化”,而现有的技术(传统能源技术)“具有严重缺陷,无助于稳定全球气候” [2]。低碳技术创新是一个通过技术范式的转变来实现对原有技术经济系统进行解锁的过程。他指出“真正的革命性创新起于毫末,但最终将通过技术与社会系统的共同进化为自己创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经济系统”。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等。另一类是无碳技术,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第三类是去碳技术,如碳捕获与埋存技术等[3]。

文献研究发现,有关低碳技术、低碳产业的技术路线图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思路:即以情景分析为核心和以技术预见为核心,这两种制定低碳技术路线图思路的主要区别在于关键技术选择方法不同。情景分析法主要通过模拟政策措施和技术发展情景对未来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发现关键问题,对技术发展路径提出建议,如文献[4];而技术预见则在综合考虑保障能源安全的需求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前提下,以技术预见结果为主要依据,得到的关键技术发展目标和实现路径,如文献[5]、[6]。

2.2 主要国家的低碳技术路线

低碳技术种类繁多,各国家和地区对低碳技术的侧重点并不相同。欧盟注重走清洁能源技术优先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7],日本侧重于节能技术[8],美国则选择了全面发展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9](见表1)。

国家技术前瞻课题组就低碳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大规模应用时间做了预测,其中建筑节能和能耗输配系统被列为关键技术之一[6]。吴昌华(2010)针对中国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进行分析,分析了各产业技术发展存在的障碍和成本,提出了一个低碳技术创新链条概念解决模型。并指出目前建筑产业技术创新路线的研究仍然停留在建筑节能、能效提高和新能源开发的第一阶段,未来新概念低碳建筑还处于探索阶段[10]。能源与环境的巨大压力已经不允许中国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转型走低碳节能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的低碳发展之路[11],有学者采用情景模拟对我国低碳经济技术路线图进行分析,透过对28种低碳技术的模拟分析,认为我国2050年实现减排任务是有可能的 [12]。

由上分析,以低碳技术路线图作为脉络发展低碳经济在国内外都受到推崇。清晰的能源技术战略、产业结构规划和明确的减排目标和任务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低碳经济的一个前提。从文献的研究看来,未来的低碳技术创新趋势应该是走“减碳”、“碳中和”、最后到“负碳”的技术发展路线。

3 低碳技术研究理论

学界较著名且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低碳技术体系研究理论包括史帝芬·巴克乐的稳定楔理论、麦肯锡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和乌恩鲁的碳锁定理论等。

稳定楔理论[13]是目前被公认的处理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策略之一。其创立者史帝芬·巴克乐和罗伯特·索克罗从各种可能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中筛选出了15种关键技术,将其命名为“稳定楔”,认为这15种技术的应用可以像楔子一样,在稳定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把15种“稳定楔”技术分为5类,即:①提高能源效率,加强管理的技术;②燃料使用的转换与CO2的捕获及储存技术;③核能发电技术;④可再生能源及燃料技术;⑤森林和耕地对CO2的吸收作用技术。稳定楔理论第一次全面审视了人类现有技术与碳排放之间的相互关系,按照不同技术的碳排放贡献及其减排潜力对各种可能的气候变化减缓技术进行了筛选,为人类的减排行动指出了重要方向。

温室气体减排成本曲线是麦肯锡在全球10个领军企业和组织支持下开发出的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数据库[14]。该数据库包括了至2030年的时间范围内,对10个经济部门和全世界21个地区的200多种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和成本的深入评估。该成本报告不仅包括了对低碳技术发展的最新评估和宏观经济评价、对不同地区和行业减排潜力、投资和融资需求均做了详细的评估及成本估算,同时采用情景模拟动态性地阐述了如何才能实现减排,包括对建筑产业的分析。

与“稳定楔”理论不同的是,麦肯锡评估报告不仅注意了各种气候变化减缓技术减排潜力,而且分析了各种减缓技术的应用成本与投资需求。这对政府和投资决策者具有极重要的参考价值。

碳锁定理论是由格利高里·乌恩鲁最早提出来的,他在《能源政策》陆续发表了三篇重要论文[15~17]

等。其中,《理解碳锁定》一文系统地提出了碳锁定概念。他认为,对化石能源系统高度依赖的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一直存在,并与政治、经济、社会结合成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并不断为这种技术寻找正当性,为其广泛商业化应用铺设道路。形成了一种共生的系统内在惯性,导致技术锁定和路径依赖,阻碍替代技术的发展,即“碳锁定”。其来源主要来自技术、机构、产业、社会和制度等五个方面。

碳锁定理论对于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高能耗产业,研究指出,受益于长期递增报酬的以碳为基础的能源系统可能会产生“锁定效应”,进而妨碍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的创新。同时,受益于现有制度的参与者将试图维持该种制度,这就进一步强化了现存技术系统的锁定。目前工业化国家以碳为基础的能源和运输系统形成了锁定的技术—制度复合体,相应地也是碳锁定。

文献[18]认为,由于内部惯性,解除碳锁定需要外生事件的冲击。如相关技术的危机、政府规制、技术突破、消费偏好的改变、“缝隙”市场和科学发现等6大方面。长远来看,可再生能源如生物能源和碳封存技术可有效解决高能耗产业的碳锁定僵局[19]。

4 低碳建筑、绿色建筑评估

4.1 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和低碳建筑演变

早在19世纪,“生态建筑”就出现在西方建筑理论与实践中。“绿色建筑”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或更早

[20]。9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一经提出,即被融入了绿色建筑理论中,以1993年国际建协在芝加哥通过的《芝加哥宣言》和美国出版的《可持续发展设计指导原则》一书列出的“可持续建筑设计细则”为标志,形成了现代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理论体系。2003年英国首次提出低碳概念[21]。低碳建筑随之出现,学界开始从能源、环境、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对低碳建筑和低碳技术进行研究[22~24]。

国内对建筑业创新研究也经历了生态、绿色、可持续和低碳建筑的演变过程。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低碳建筑”为“标题”关键词分别检索,其时间序列统计见表2。经分析发现,以“低碳建筑”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起步较晚,内容多集中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建筑机械、智能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绿色建筑和节能技术创新等方面。对表2数据基础进一步分析发现,以低碳技术为主题的文献只有17篇,发表时间集中在近2年(发表在国际期刊的未作统计)。说明有关低碳建筑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

4.2 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实现路径和评估体系

在绿色低碳建筑的实现途径方面,文献[25]指出, 很多大型建筑公司采用技术创新是基于成本竞争和服务考虑,而未考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从个人、组织和制度上解决目前存在的社会和心理障碍,如“总框架、目标人群、教育、结构调整、激励改革和风险补偿、绿色建筑标准的改进和税制改革”等七大方面来解决。建筑技术研发创新也可通过跨学科的研究努力来进行[26]。文献[27]研究发现,要有效解决建筑产业的脱碳,减少碳排放问题,最好的途径是推行低能耗、零排放的新标准综合建筑。低碳技术集成系统(如环境控制、LED节能、节能技术集成网络等)的应用可有效减少建筑能耗,减少国家对能源的过度需求[28]。如文献[29]基于英国建筑产业评估状况,指出建筑高能耗产生原因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整合和技术集成,解决方案是要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专家团队,采用垂直整合设计、价值管理、全寿命周期管理、教育培训、信息传递和研发工具政策支持、文化教育的改革以实现低碳或零碳建筑,环境政策的制定要与建筑产业的改革密切结合起来。

也有学者从建筑产品创新、设计创新、新型建筑技术应用等方面论证建筑产业的低碳可行性。文献[30]以山西建筑产业为例,指出“产业节能和减排弹性脱钩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的因素,政府应大力支持技术创新”。好的绿色建筑项目是组织管理和效率管理的典范[31],地方政府在绿色建筑的推行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32]。低碳建筑的实现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如设定碳排放基准线,促进行为节能和行为减排,分析可行资源,建立高效的系统调适和运行管理体系,才能有效实现低碳节能的目标[33]。

国内外比较知名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有美国的LEED,英国的BREEAM、加拿大的SRTool、澳大利亚绿色之星、德国的DGNB、日本的CASBEE评估体系等和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这些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基于全寿命周期为主轴构建指标,内容多集中在绿色节能和绿色宜居等方面。权重则根据评价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碳排放和设计中创新的评价指标很少,目前只有LEED和“绿色之星”体系中有单列指标对建筑的技术创新进行评估。

对建筑评估体系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绿色建筑等方面[34,35]。有学者在现有绿色评估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建筑评估内容[36], 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联合的《中国绿色低碳住宅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37]为我国低碳建筑社区减碳技术提供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但在国家统一的低碳建筑评估体系未权威公布之前,有关低碳建筑评估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论证和探讨。

5 技术进步与建筑能源效率提高的研究

5.1 建筑产业技术创新与能效提高

随着能源问题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能源效率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有学者把能源效率称为“第五类能源” [38]。国际性的能源强度比较越来越受到关注,因为国际性比较可以帮助了解各国能源强度降低的潜力。文献[39]认为建筑节能和能效提高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尽可能地减少设备或设施的使用,这也是节省成本,提高能效的有效途径。科技创新与建筑的能效关系密切,要辅之以必要的政策支持[40]。

5.2 建筑产业供应链技术创新与能效提高

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产业,其供应链的碳排放控制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关注,文献[41]对建筑产业上游钢铁行业的能源效率及节能减排潜能做实证分析发现,只有技术创新,提高行业技术水平,才能真正提高我国钢铁行业的节能减排率。利用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将显著降低我国钢铁行业能耗和CO2排放量;我国钢铁和水泥企业碳减排潜力还有很大空间[42,43]。 建筑材料产业采用精益生产的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和能耗[44];文献[45]通过对我国6大产业的能源消耗、经济增长和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发现,从能源效率的长期或短期分析结果看来, 建筑业的能源效率都是最低的,加快产业结构和提升技术进步势在必行。

6 结论与展望

低碳技术创新研究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系统研究,而作为集成多技术的建筑产业的低碳、控碳技术的创新管理更是一个复杂系统。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涉及社会、经济、能源和环境等多方面要素,目前的文献研究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缺少一个从系统的、全面的角度来分析整个建筑行业的特征和在当今高能耗产业“碳锁定”状态下如何从技术、政策和操作层面来实现低碳建筑产业的革新,即从技术创新的本身规律上来解决当前能源紧张和碳排放问题,以综合集成、多维度和多种技术系统集成管理的创新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以控碳技术、提高能效为绩效指标的评估机制和管理模式也是未来建筑产业低碳技术创新管理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世界自然基金会.低碳经济影响四大产业变革[J].北大商业评论,2010, 68(3):2-4.

[2]MI Hoffert,et al. Advanced Technology Paths to Global Climate Stability: Energy for a Greenhouse Planet [J].Science, 2002,298 (5595):981–987.

[3]Berkhou t F. Technology Regimes,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nvironment[J].Global Environment Change,2001:1-4.

[4]姜克隽, 胡秀莲,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14(6):1-7.

[5]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M]. 科学出版社, 2009.

[6]钱祖. 我国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路线图[R].创新科技,2008(31):54-55.

[7]Malko J. Roadmap to Low-carbon Economy[J]. Rynek Energy, 2010,4(8):26-30.

[8]Ashina S, et al. Japan Roadmaps toward Low-carbon Society by Backcasting: Optimal CO2 Reduction Pathways and Investment Timing for Low-carbon Technology[J]. 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2010, 2 (3).

[9]Paster MD, et al.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Program on Hydrogen Production[J]. Nuclear Production of Hydrongen, 2004:57-71.

[10]吴昌华. 低碳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图[J].中国科学院院报, 2010, 25 (2):138-145.

[11]Zhang ZX. China in the Transi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J].Energy Policy, 2010, 38(6):6638-6653.

[12]Liu HW, Gallagher KS. Catalyzing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n Economy: a CCS Roadmap for China [J].Energy Policy. 2010, 38(1): 59-74.

[HJ1.55mm][13]S Pacala, R Socolow. Stabilization Wedges: Solving the Climate Problem for the Next 50 Years with Current Technologies[J]. Science, 2004(305):968-972.

[14]McKinsy. The Carbon Productivity Challenge: Curbing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R].McKinsy Global Institute, 2008.

[15]Unruh GC. Understanding Carbon Lock-in [J] . Energy Policy, 2000, 28 ( 12) : 817-830.

[16]Unruh GC. Escaping Carbon Lock-in [J]. Energy Policy, 2002, 30( 4) : 317-325.

[17]Unruh, GC. Globalizing Carbon Lock- in [J]. Energy Policy, 2006, 34 ( 10) : 1185-1197.

[18]Cowan R, Hulten S. Escaping Lock-in: The Case of the Electric Vehicle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1996,53 (1):61-80.

[19]Vergragt PJ, Markusson N, Karlsson H.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io-energy with CCS, and the Escape from the Fossil-fuel Lock-in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Human and Policy Dimensions, 2011, 21(5): 282-292 .

[20]BStone. How Building Green Got Its Start [EB/OL]. http:///environment/green-living/articles/51601.aspx, 2012-07-02.

[21]DTI. 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 - 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M]. The Stationery Office, 2003.

[22]Williams J. The Deployment of Decentralised Energy Systems as Part of the Housing Growth Programmer in the UK[J]. Energy Policy, 2010, 38 (12): 7604-7613.

[23]Nemet GF, Baker E. Demand Subsidies Versus R&D: Comparing the Uncertain Impacts of Policy on a Pre-commercial Low-carbon Energy Technology [J].Energy Journal, 2009, 30 (4) : 49-80.

[24]Glass J, Dainty ARJ, Gibb AGF. New Build: Materials, Techniques, Skills and Innovation [J].Energy Policy,2008, 36 (12): 4534-4538.

[25]Hoffman AJ, Henn R. Overcoming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o Green Building[J]. Organization & Environment, 2008, 21 (4): 390-419.

[26]Changyoon Kim, et al. Developing a Technology Roadmap for Construction R&D through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Efforts[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2009(18):330-337.

[27]Newton PW, Tucker SN. Pathways to Decarbonizing the Housing Sector: a Scenario Analysis [J]. Building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2011, 39(1): 34-50.

[28]Cho S, et al.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Operation, Low-end Energy Building Engineering Technology in Korea[C]. KC2008: Proceedings of the EU-Korea Conference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ies: Springer Proceeding in Physics, 2008(124):123-133.

[29]S Sorrell. Making the Link: Climate Policy and the Reform of the UK Construction Industry[J]. Energy Policy, 2003 (31):865–878.

[30]李忠民,韩翠翠,姚宇.产业低碳化弹性脱钩因素影响力分析—以山西省建筑业为例[J].经济与管理, 2010

建筑技术创新范文

建筑技术创新篇1关键词:建筑企业技术创新中图分类号: C29 文献标识码: A一.施工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企业兴旺和长盛不衰的源泉,这一点越来越成为企业界的共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