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4 18:01:40浏览:912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1

关键词:经济;对外直接投资;就业;尝试性研究

一、 导言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内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asay (1960),他最早提出了就业替论,即在母国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投资将代替一部分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如果资金流出没有出口增加和进口减少来匹配,就会产生就业的负效应; Hawkins(1972)在Jasay的基础上提出就业补充理论,他认为当投资属于防御性投资时,对外投资将补充或促进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这类投资往往对国内就业产生正面效应; Hamill(1992)从公司战略角度出发研究就业问题,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具有不确定和不稳定性。

随着中国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大力实施,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蓬勃发展,截止2011年年底,我国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8万家,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 220亿美元①。在此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就业产生的影响也逐渐成为我国学者深入研究的对象,刘红忠(2001)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取决于对外投资之前母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内资本的形成的影响,张耿庆(2007)提出对外投资使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强,国际市场的扩大拉动了母公司产品的出口,必然给国内就业产生拉动作用。

同时近年来云南省的对外投资发展格外迅猛。据云南省政府统计,截至2012年1月底,云南省境外投资企业已达341家,中方协议投资102.5亿美元,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18.9亿美元,增幅居西部地区第一全国第十②。云南省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对外投资,《中国—东盟投资协议》也对云南境外投资产生了积极影响。投资平台的安全化,投资机制的便利化加速了云南企业的境外投资。然后由于云南省的对外投资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专门研究云南省对外投资对其经济和就业问题影响的文献还比较空白。因此,本文对云南省对外投资对其省内就业影响的尝试性研究便更具理论意义。

二、 云南省在对外投资方面的现状

1. 云南省企业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

云南省的发展阶段决定了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主要是处于国际直接投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国家,越南、印度、孟加拉、缅甸、泰国、印尼、老挝和柬埔寨是云南省对外投资可能的选择。近年,云南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且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技术,具备了对周边国家投资的能力,云南外经企业相继进入周边国家投资,成功实施了一批大项目,与周边国家间建立了有效合作渠道。2011年,云南与东盟国家贸易额为59.9亿美元,同比增长30%。其中,出口35.5亿美元,同比增长22.4%。根据近几年云南省对东盟国直接投资的成果,云南省商务厅对外投资处分析认为,“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是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主体市场,是中国连接东南亚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云南又地处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中心,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扮演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开展经贸合作的重要角色。

选择东盟国家作为云南中小企业的首要跨国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具有许多重要的优势,其一可以增强云南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为云南省内供过于求的产品提供了广大的销售空间;其二在资源上云南与东盟国家具有互补性,资源和产业的互补可加速云南省内经济发展等。由此可见澜沧江——大湄公河次区域五国是云南企业实现对东南亚“走出去”的战略通道。

2. 云南省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成效。

研究云南省的对外投资发展历程发现,云南省的对外投资发展相对于其它省份起步较晚, 2000年由政府和企业自愿相引导,对外投资才逐步规范,特别是近几年云南省在对外投资方面取得了的巨大成效。目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约占云南对外投资总额的60%。2011年,云南省属国有企业更是抓住桥头堡建设机遇,不断提升对外投资的国际化程度。其中,云南省属企业在周边国家投资128亿元,云南建工、昆钢进入东南亚、南亚国家的步伐明显加快,不少企业走出国门到非洲、澳洲、美洲拓展发展空间。云锡公司、云冶集团依靠雄厚的实力通过并购、股权融资、境外上市等方式进入了发达国家矿产资源市场。云治集团到澳洲的发展收购爱维尼亚公司10%的股权取得澳洲矿山铅精矿12年的采购权,促进云南省矿产资源做大做强;云锡公司在澳大利亚设立YTC资源公司在澳大利亚成功上市,并通过融资再投资的方式拓展到澳大利亚的其他矿产资源。云南海投也积极通过在老挝投资建设万象赛色塔综合开发区,以部级标准建立了境外经济合作区,推动产业集群“走出去”③。与此同时,云南省努力吸引省外外经企业落户云南,为他们在周边国家实施投资项目提供便利条件。目前,华能、中电投、大唐等大型企业以及浙江、广东、江苏等东部沿海省区实力较强的一批企业,先后在云南设立分公司或与云南企业合作,依托云南区位优势及优惠政策实施对外投资项目。

通过对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可知,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云南省内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云南省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使得由于地理导致在技术和产业上相对落后的云南省,扩宽了产业的销售与发展之路,同时还对外展现了民族特色。在某些方面也可以吸引外商对省内的投资,从而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促进省内的就业率。

三、 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2

2016年7月21日,商务部2016年上半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情况。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58.7%,其规模超过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00多亿元(见图1)。对外投资迅猛发展、全面提速,引起了市场和业内人士广泛关注。

2016年1月-6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802.8亿元人民币(折合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作为对比,2015年该项增速为14.7%,2014年为14.17%。虽然一直以来,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都以高于GDP增速的速度发展,但出现今年上半年这样高的增速,还是自2008年以来首次。

与此同时,2016年上半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至2.8%,对外投资迅猛上升与国内民间投资增速下滑之间,是否有关联,是否存在一种“跷跷板”关系,也引起了市场讨论。

面对“民间投资外热内冷”的猜测,商务部政研室主任、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称,“我不能说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至少现在没有数据来支撑这种观点。”

动力何来

上半年对外投资发展如此迅速,业内多位专家称,这并非是由某一种因素主导,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结果。

首先是国内投资渠道有限,国内投资者手里拿到钱却不知道往哪儿投;其次是海外出现了比较好的投资机遇,无论是欧洲市场动荡、美国放宽市场准入门槛、加大招商力度,还是人民币贬值,都让投资者把眼光放向全球,寻找合适的投资标的;再次,2016年上半年出现了一些大的并购案例,对对外投资增速也有所贡献。

国内方面,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黄颂平直言,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双重挤压。他解释,近年来,我国多项生产要素成本持续攀升,部分发展中国家正在加速融入世界经济,并凭借劳动力、土地等低成本优势加快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欧美日等发达市场也在实现再工业化的战略,部分中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

这让我国传统制造业腹背受敌,国内投资者亦不敢轻易将资金投向传统制造业。

而服务业尤其是公共服务领域,则是我国发展的短板,投入严重不足,民间资本想要进入这些领域则面临着垄断和市场准入的阻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对《财经》记者表示,像医院、养老院、托儿所、停车场、幼儿园、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还处于短缺的状态,但是民间资本想要将资金投向这些地方不是那么容易。

国内民间投资增速下降与对外投资增速扩张之间,到底有无直接联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两者之间在某些产业部门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种跷跷板的关系”。比如像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原来在东莞设厂做服装,可能现在就不会在国内投资,而是跑到境外投资。

沈丹阳在7月19日的商务部例行会上则称,“没有数据来支撑这种观点”。他解释,海外投资增长虽然很快,但是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的金额还是有限的,占国内投资规模也仍是非常小的比重。所以这应该不是主要的原因,海外投资增长快也有一些短期因素。

2016年上半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虽然增速很快,但是总规模占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和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确实较小,分别为3.65%和2.24%,不足以支撑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和对外投资增速迅速上升之间的明确因果联系。

穆迪高级副总裁Marie Diron回复《财经》记者时称,从业务运营层面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可互为补充或可相互替代。但总体而言,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之间并无重大且稳定的联系,分析显示各国不同时期的情况错综复杂。

国内投资渠道有限的同时,海外却不乏好的投资去向。Marie Diron直言,中国企业为了实现其收入和利润多元化的意愿,充分利用了境内融资渠道宽松,而境外资产价格较低所带来更多的收购机遇。

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逐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给有意愿去美国投资的企业以更多的机会。

上半年人民币对美元累计贬值2.67%,也使得境外资产对于资产寻求型的投资者更加有吸引力。梅新育对《财经》记者分析称,人民币贬值对工业制造业企业去境外设厂投资是有阻碍作用的,因为会减少中国投资者以东道国货币或美元计价的资本,也会削弱东道国的成本优势;但是对于企业去海外配置资产、投资避险,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秘书长和振伟则认为,去海外配置资产,尤其是持有房地产和物业,以求保值增值,具有投资避险功能,但这是企业比较消极和被动的做法,不会是海外投资的主流。

多位专家均提醒记者,上半年出现了一些大的海外并购案,可能会对2016年上半年的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有所促进。比如信达集团以约87.66亿美元收购香港南洋商业银行,于今年5月完成,该笔并购占当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65.4%;还有海尔集团以55.8亿美元收购通用家电,6月7日完成交割,占当月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36.27%等等。

这类金额巨大的收购对上半年对外投资确实有贡献。但总体看来,2016年上半年完成海外并购107起,涉及交易金额1764.46亿元,占同期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30%。这个比例与2015年和2014年的26%相比,只能算是略有上升。与此同时,2016年1月-4月,中国企业在境外的绿地投资总额占同期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48.98%,与2015年的50.6%和2014年的59.79%相比略有下降。

由此可见,2016年上半年海外收购确实相比往年有所增加,对对外直接投资的贡献也在加大,但上半年对外投资激增并非是由海外并购主导拉动的。

也有专家认为,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增多是上半年投资加快的原因。但根据商务部合作司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相关的61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68.6亿美元,同比下降2.7%,占同期总额的7.7%。

和振伟提醒《财经》记者,增速快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数比较小。我国从2002年开始统计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起步晚,所以每年的增速都很快,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绝对值和国际相比并不大(见图2)。

新特征浮现

随着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对外直接投资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2016年上半年,对外投资行业分布格局进一步优化,对制造业投资增长迅速,对租赁服务业的投资也大幅增长;国家与地区分布也出现变化,对亚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速加快,对拉美的投资增速降低;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对外投资高速增长,这三个省份对外投资规模占全国对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迅速扩大。

对外投资全面提速,甚至超越外商直接投资,是利是弊?其可能导致的担忧是产业空心化和资本外流;可能带来的益处则是中国企业更加融入全球化,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获得的利润支持中国GDP的增长,支持中国经常项目平衡及外汇储备平衡。

据商务部披露,上半年,对外投资主要流向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及采矿业,分别占上半年投资总额的24.6%、19.8%、16.4%和4.7%。流向制造业的投资额达175.9亿美元,同比增长245.6%。其中,流向装备制造业120.4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5.4倍,占制造业对外投资的68.4%;对文教美工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医药制造业等四制造业领域的投资均实现4倍以上高速增长,国际产能合作呈现良好势头。

《财经》记者根据Wind资讯中的数据统计得出,2014年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向的行业和2006年的相比,采矿业占比大幅下降,从48%降至15%;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大幅攀升,从26%升至34%。此外,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均有所上升,而且行业分布更加多元和均衡(见图3)。

多位专家表示,原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是找矿产资源,但是随着国内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国内经济结构不断调整,而且矿产资源价格下跌,对矿产资源的投资急剧下跌。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之所以大幅上升,和振伟解释说,有一些国家贷款利率非常高,比如俄罗斯,企业想从银行拿到贷款进行生产,利率可能高达20%以上,俄罗斯企业可能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因此对融资租赁业的需求大幅攀升,即不需要出钱购买设备,只需要通过类似按揭的方式,每月付给融资租赁企业钱。而中国企业由于资金雄厚,且国内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去到类似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从事融资租赁业有利可图,因而近些年对外投资中融资业大幅增长。

对外投资中服务业大幅上升则是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呈几何数地发展,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而然有需求向外走。

梅新育补充称,以酒店业为例,原来中国企业去国外开酒店,基本上没有国内的客源,面对外国客人没有独有的优势。但随着中国因私出境游客突破1亿人,中国的企业去国外做酒店业,服务中国客户更有先天优势,因此对外投资的酒店业也发展得很迅猛。

通过Wind数据对比,从2005年和2014年对外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可以看出,对外投资的资金流向亚洲的比重迅速增加,从32%上升到69%,流向北美洲的比重也有所增加,而流向拉丁美洲的资金占比则大幅下降(见图4)。这与对外投资行业分布变化密不可分。

商务部透露,2016年上半年,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外投资活跃。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对外投资301.2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2倍,占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9%,占地方对外投资的37.3%。其中,上半年投资流量超过10亿美元的省级行政单位有5个,分别为上海市(145.2亿美元,同比增长162%)、浙江省(55.6亿美元,增长173.8%)、江苏省(38.6亿美元,增长52.5%)、湖南省(11.7亿美元,增长20.7%)和重庆市(10.6亿美元,增长35.8%)。

对比2003年和2014年对外直接投资省及直辖市可发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占比均有所增长,而北京的对外直接投资占比下降,省份分布更加均衡(见图5)。

和振伟解释称,长江经济带作为战略被提出来,在国内的重要性和发展程度都和以往不一样了,而且无论是上海、江苏还是浙江,民营经济发展在全国领先。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当中的重要性和主导地位愈发凸显,因此民营经济活跃的地区对外投资增速较快,便在情理之中。

据悉,2015年前十个月的对外直接投资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占比较高,占总量的72%。另外根据瑞银的研究报告,2015年单笔超1亿美元的并购总额中,民企已占40%。

对外投资发展势头迅猛,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业内普遍对产业空心化和资本外流较为担心。徐洪才直言,如果局部地区因为产业海外转移导致产业空心化和经济的坍塌,对国内经济平稳增长将会有负面影响,对国内就业市场和百姓消费也会有很大影响。

梅新育举例称,温州就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情况。原先很早就发展起来,后来企业要么纷纷跑到外地,要么背弃实业投身房地产、股市等“金钱游戏”之中,现在温州号召全国各地的温商回来投资。“我们不希望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也变成温州。温州只是一个城市,即便空心化,只要整个国家大局稳定,温州就不会差到哪里去,但是如果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出现空心化,这就涉及国家的生存问题了。”梅新育直言。

Marie Diron则称,对外直接投资构成资本外流,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消耗外汇储备,可能会支持外汇储备平衡和经常项目平衡。但若对外投资的增长成为资本外逃的一种形式,则表明企业对政府管理中国经济和财政状况的能力的信心不足,因而可能会对中国主权信用造成负面影响。

更多的观点则认为对外投资加快利大于弊。Marie Diron分析,对外直接投资未来所获利润可支持GDP增长,因为通过建立新的利润来源,部分利润可汇回国内。其次,对外直接投资能够令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多元化,从而增强经济的抗冲击能力。

对外投资加速,尤其是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加速,是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然阶段,是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化、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手段。

“我对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是乐观的,但还是要适当加以监管,走得太快还是有问题。”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霍建国对《财经》记者说。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3

关键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392(2010)04-0056-04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宽。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87.6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对外直接投资额的7.5倍。2008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高达193.4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353%。截至2008年3月底,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1131亿美元,经过商务部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超过1.2万家,投资范围已扩展到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带动了国内机器设备等资本货物出口,而且能有效地利用国外资源,缓解国内某些资源供给不足的压力,对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和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

(一)扩大市场,在国外建厂或收购相关厂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投资追求的是其产品在国外相关市场份额的扩大。在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国家,建立自己产品的设计、生产和营销三位一体网络,从而回避因国际市场波动造成的影响和风险。将工厂设在东道国,这种投资可以绕过关税,增加当地就业机会,产品可享受国民待遇,避免非关税壁垒。如海尔、TCL等企业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模式。海尔集团在全球已建立13个生产基地,在美国、巴基斯坦两国分别设立了工业园。TCL除在越南投资过亿,2002年,又以82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德国的施耐得公司。

(二)追求低成本,国内生产、国外销售模式

跨国企业的利润增长主要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来实现。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宗旨,因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是寻求低成本型的。中国的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中国企业逐步出现一些来料加工的合作形式,原材料来自国外,产品市场也在国外。如福耀玻璃生产汽车玻璃的主要原料90%以上从印尼、泰国等国进口,产品60%以上销往国际市场。它的制造、研发等基地均在国内,海外直接投资均为贸易型公司。

(三)资源型投资,以资本换资源的模式

这种海外投资的目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被投资国的战略资源,以满足本国所缺乏的稀缺资源的需要。典型的是跨国公司在海湾国家投资以控制石油的供给。我国如中信集团80年代对北美森林纸浆的投资,中化在90年代对美国佛罗里达磷矿的投资,中国石油公司2002年在印尼油田和天然气的投资。

(四)战略联盟型投资,以控股的方式获得利益的模式

这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不是完全与企业的效率直接关联,可能放弃短期的利益,以获取长期或其他方面的利益。对企业而言,由于目标和背景及战略的不同,可分为收购国外上市公司或控股国外大型企业两种方式。如新疆德隆集团控股若干个拥有庞大推销网络的大型企业与美国毛瑞公司合作开发欧美电动工具及户外机械工具市场。

二、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小,投资水平低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很多,但所建企业规模偏小,投资水平较低,缺乏规模经济效应和竞争能力。造成海外投资项目规模偏小的原因是:(1)从参与海外投资的主体看,多数为中小企业,即使后来有一些大企业加入跨国投资行列,这些大企业也只是相对于国内中小企业而言,与国外的大企业无法相比,因此这些大企业的规模依旧有限。(2)从投资动机看,95%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国外的信息。目前,我国从事跨国投资的企业大多都是内向型企业,其产品销售的主要市场在国内,他们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是为了捕捉最新的国际市场信息,经过处理、反馈回国内,使国内的产品、技术能跟上国际市场的变化,在国内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因此这些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只求“投资少,见效快”。(3)从投资地区看,大多数的企业向外投资,主要选择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或者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4)从资金来源看,一方面,企业大多数是初次涉足国际市场,对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多种资金来源既无经验,又无手段,只能依靠微薄的自有资金,从而限制了投资规模。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没有海外筹资和融资的自主权,由于受到贷款额度和担保额度的限制,海外投资企业得不到足够的银行贷款。由于海外投资企业的融资能力弱,难以达到利用外资的目的,这就限制了海外投资企业的发展。

(二)贸易型企业居多

从投资产业看,海外投资的贸易性企业占全部海外投资企业的60%多,但是真正具有实力、建立起信息网络、开辟国外市场并促进国内大量出口的企业很少。而非贸易性企业中,真正凭借技术优势和资金实力对外投资的工业企业更少,大部分只是投资于一些加工装配、交通运输、工程承包等。这说明我国的经济技术实力并未达到对外直接投资的程度,虽然走出国门,也只能为他人做嫁衣。

(三)不熟悉涉外法律导致中方投资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对法律知识不了解,或在签订合资合同时,没有请有涉外法律知识的有关律师介入,导致所定合同条款不明、仲裁条款不可行的后果。例如,上海某国营企业与国外某公司签订一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合资企业合同,合同规定企业在国外兴办,双方各出资50%,其中外方以现金的方式出资,中方以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实物形式出资,经协商双方同意在合同生效后的一个月内将各自的投资汇入该合资企业账户上。由于合同中未写明中方投入的机器、设备和生产工具等投资标准和应先使用的条款以及发生纠纷的具体仲裁机构,让外方钻了空子。就在中方根据合同规定的时间将实物投资运到国外后,外方突然提出中方提供的实物是否先进、能否投入使用、应当有试用期等问题,并说在试用期内,外方不能将现金投入合资企业,应在试用期后,确实没问题时,才将现金分三次投入等。结果不但在试用期内所创造的利润中方没有得到,试用期结束后,外方竟违约没有将现金投入。由于合同定的“仲裁条款只在第三国仲裁”未指明具体哪个国家,具有不可行性,中方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保护。

(四)多采用新建方式,而非并购方式

我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大多数选择新建方式,少数企业选择购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新建方式虽然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创造新的海外企业不易受到东道国法律和政策上的限制,创建新企业的资金可以准确估价出来等。但新建也有不利的一面,而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新建方式越来越表现出其先天不足。首先,新建一个海外企业常常需要一段项目建设期,投资开业比较慢,面临新产品有马上被竞争对手抢先登陆和被淘汰的风险。其次,新建一个企业,没有可以利用的现成的销售渠道,不利于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不利于迅速进行跨行业的经营和迅速实现产品与服务的多样化。最后,新建方式的投入资金比较大。

(五)利用金融衍生产品防范风险的经验不足

由于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起步晚,而且投资主体又以一些初次涉足国际市场的中小企业居多,他们对衍生金融工具还不了解,没有很好的金融知识,怕运用不好反而造成更大的损失。这种保守的做法虽然比较稳健,但也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当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违规操作衍生金融工具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这个教训一定要吸取。

(六)产权关系不明确,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侵蚀

由于体制原因,某些国内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之间的资金往来管理混乱。通常资本投入和公司产权是密切相连的,作为资本投入,不管是运用母公司的自有资本,还是利用母公司的信誉担保贷款投入作为资本,不按产权关系却按借贷关系来处理母子公司关系,有意识地将国有资产转为法人资产,不承认公司资产归母公司所有,使国家财产成为小团体财产,导致国有资产权益受到侵蚀。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防范

(一)重视对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通过科学决策规避投资风险

随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投资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海外投资。与新建投资方式相比,跨国并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有许多特点,最为重要的是选择合适的并购对象即目标企业。在此基础上,选择切实可行的并购模式和交易方案,使企业有效规避并购风险,实现预期投资目标。

(二)完善对外投资企业的治理结构,加强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建立健全海外企业的法人治理机制,形成以董事会为主的所有权决策体系、以监事会为主的监督协调体系、以总经理为首的经营权执行体系,三者之间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分工。在完善企业内部约束机制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国内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的关系。依据国际经验和我国海外企业发展现状,国内母公司应把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权和管理权集中于公司总部,在一些战略性问题上加强控制、监督与协调,并随时掌握海外企业的运行状况,把海外企业的发展纳入母公司国际化战略范畴。与此同时,把需要灵活做出反应的职能和经营业务的权限分散在各分支机构,适当扩大海外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使其能够按照东道国的惯例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及时地、灵活地调整其生产经营策略,以便有效应对海外投资风险,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为了有效提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控制的水平,应该着重强化投资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根据当代跨国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及其海外投资风险的复杂性,我们设想构建集成风险的组织管理体系,该体系主要由三个层级构成:第一层级是母公司集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它直接隶属于母公司董事会,对整个总公司的风险管理活动进行统筹与协调;第二层级是海外子公司风险管理部,它独立于子公司各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海外企业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第三层级是海外子公司业务部门的风险经理,其接受风险管理部门的指导,对本部门负责人和风险管理部双重负责。构建这种扁平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既可以保证风险管理覆盖跨国企业所有的风险领域,又可以综合协调各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实现风险管理的横向与纵向协同,从而更好地满足对外投资企业集成风险管理的要求。

(三)积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

为了减少或规避对外投资风险,中国企业一方面要实施本土化的经营战略,另一方面要在投资区位上实现多元化。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虽然涉及170多个国家或地区,但重点是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从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看,亚洲占63.9%,拉美占26.3%,两者合计高达90.2%,而非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合计仅占9.8%。在亚洲和拉美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聚集了投资存量的81.5%。由于投资区位过分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和经营风险。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多种行业、多种经济主体不断加入和扩大投资者队伍,应该突破目前投资过分集中的格局,逐步实现更为多元化和全方位的流向分布。

(四)构建对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消除风险隐患

当今国际市场风云变幻莫测,传统风险和非传统风险相互交织,为了有效防范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必须建立健全科学的风险预警系统。对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主要由五个子系统构成,分别是风险信息系统、风险测度系统、风险报警系统、风险矫正系统和自动更新系统。这五个子系统既按照顺序逐层推进,又通过自动更新系统形成一个闭环结构,共同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可靠保障。

(五)完善对外投资的法律监管,加强政策扶持和信息服务

首先,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在总体上还没有一个规范化的约束,还没有一部系统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法》。根据我国对外投资发展情况,要适时制定对外投资基本法的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的单行法规,如《对外投资企业法》、《对外投资审查法》、《对外投资所得税法》、《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等,逐步形成一个以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法为主、各种单行法规和相关配套法规为辅的法律体系,确保我国对外投资有法可依。

其次,健全对外直接投资的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对外投资往往“重审批、轻监管”,使某些境外企业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防范风险的能力明显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改革现行的投资审批制度,适当简化审批手续;另一方面要完善对外投资的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有关部门对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督。应在国有大中型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明确国内投资主体与其境外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重点强化对外投资企业风险的监管,明确各层次负责人及员工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和作用,使其增强风险管理的意识,努力实现境外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再次,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在财税、信贷、外汇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对外投资的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外投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应尽快设立对外投资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扶持基金、重点产业对外投资基金等,构建和完善我国的基金支持体系。这些基金可以由财政部、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组成,根据企业申请,按照一定审核标准,向对外投资企业提供风险贷款。与此同时,应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使其能适当扩大优惠贷款和贷款贴息的规模与范围。要进一步拓宽对外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和外汇额度限制,对国家重点鼓励的行业和项目在税收上给予优惠政策倾斜等。

此外,做好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服务。根据我国现实情况,可以设立对外投资委员会,联合驻外使领馆和国际商会等机构,形成庞大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网络,定期国别投资环境报告和投资风险评价报告,为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技术、法规和社会文化等信息,使企业有效规避对外投资风险,大幅度提高投资经济效益。

(六)完善对外投资保险制度,发挥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

从国际上看,对外投资保险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分离制,即分别设立审批机构和经营机构;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同一制,即统一由单一的对外投资保险机构行使审批和经营职能。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可以采用分离制模式,由对外投资委员会负责审批事务,保险业务则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具体承办。待条件成熟时,逐步过渡到同一制,并成立隶属于对外投资委员会直接领导的中国对外投资保险公司,该公司不以盈利为目的,专门开展对外投资风险的保险业务。在保险范围上,应根据近年对外投资风险的变动特点及发展趋势,将蚕食式的征用风险、政治暴力风险、恐怖主义等风险纳入保险的范畴,为对外投资企业设计更加适宜的保险品种。国家应该设立对外投资保险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投入,也可加强与商业性保险机构合作,还可吸引民间资本参股,以便增强保险机构的实力,扩大保险覆盖范围,适当降低保险费率,更好地帮助企业规避对外投资风险。

在完善本国对外投资保险制度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双边投资保护机制的功能。迄今为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与外国政府签订的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却只有110多个,覆盖率约为67%,也就是说还有1/3的国家尚未与中国签署投资保护协定。多年来,由于我国重视引进外资,忽视对外投资,以往签署的大多数协定内容主要是保护外商在华投资的权益,而没有将保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列为重点,即中国是以东道国身份、外国则以投资母国身份签署的协定,使双边投资协定在事实上演变为中国政府的单方面承诺。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外交途径,积极推进同更多国家商谈并签署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此外,我们还应积极利用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的功能,该机构是根据《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公约》成立的一个国际投资保险组织。要加强对该公约的宣传力度,使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加深对多边投资保护机制的认识,熟悉整个保险程序、投保要求和保险措施,善于利用该公约的有关条款及承保机制减少和规避投资风险,以便进一步提升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安全系数。

参考文献:

[1]刘晴辉:《我国海外投资保险发展问题探讨》[J]《投资研究》,2007。

[2]孙玉凤:《海外投资风险防范的探讨》[J]《宏观经济管理》,2006。

[3]刘红霞:《中国境外投资风险及其防范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

[4]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4

近日,商务部等部门联合《2015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下称《公报》)显示,经过连续13年的快速增长,去年我国对外投资达1456.7亿美元,首次超过同期实际使用外资额,成为了资本净输出国。

“从资本净输入过渡到净输出,标志中国对外投资进入全新的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宋泓表示。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逐步推进,将大幅拉动中企对外投资,规模“未来三到五年很可能超过美国。”

结构性嬗变

根据《公报》,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1456.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金额仅次于美国,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

“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是国内外环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张向晨认为,国际市场有需求,中国有能力,政策有效应,企业“走出去”有动力。其中,“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引领、推动以及国内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以助力转型升级的愿望强烈,这两大因素至关重要。

魏建国表示,2015年中国对外投资呈现诸多新特点。

首先,连续两位数的增长非常不易。尤其是2013年,全球经济持续波动,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十分谨慎,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较上年仅增长1.4%,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078.4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2.8%。

其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已遍布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而且投资领域广,不仅涉及传统的采矿业、房地产、制造业,目前已经拓展到信息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

第三,领跑的对外投资行业正在从传统的能源资源领域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变。2015年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108.5%、52.3%、115.2%,远高于对外投资整体增速。

第四,对发展中国家投资比重在加大,且带动了全球投资。《公报》显示,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

第五,并购活跃,占整个对外投资份额三分之一以上,说明中国企业正在通过对外投资获取当地销售渠道、创新技术、品牌、专利等优质资源。

“对外投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之前以央企为主,现在地方企业占主导。”中国社科院国际投资室助理研究员王碧B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公报》显示,2015年,地方企业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正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力。去年非公经济境外企业的数量占80%,在境外并购金额中占比达75.6%,数量和金额上都首次超过公有经济企业。

对此,王碧B分析认为,一方面,民营企业所处行业竞争非常激烈,为了企业转型升级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它们有更强烈的动机走出去进行全球资产配置并向价值链更高端迁移,而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近年来海外资源类的投资变得更加谨慎,民营企业的海外布局自然凸显。

另一方面,与简政放权的政策相关。2014年10月,商务部实施新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不再对所有单笔1亿美元以上的对外投资进行审批,只要求交易备案。企业对外投资流程大大加快,加上不少地方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大幅增长。

除了诸多新气象,中国对外投资也存在隐忧。张向晨表示,海外并购的数量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开展并购具有盲目性、缺乏充分论证;少数企业境外并购面临高债务财务风险,贷款投入比例过高,承担高杠杆风险;国外安全审查的干扰增加了中企海外并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加速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此外,对外投资区域过于集中,不利于分散投资风险。《公报》显示,虽然2015年我国对外投资已遍布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约80%的投资额流向了中国香港、荷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

5年或将超美

“中国对外投资很可能在未来三到五年内超过美国。”魏建国认为,主要动力在于,一是“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对中企走出去的推动作用将逐步显现;二是今年的G20会议达成的诸多促进全球投资的政策举措将进入落地阶段;三是人民币正式被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有助于拉动中企对外投资。此外,从当前美国经济现状看,未来几年美国对全球投资增速将放缓。

目前,我国对外投资的高速增长态势依然在延续。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8月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1180.6亿美元,同比增长53.3%。中企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达617亿美元,已超过2015年544.4亿美元的并购总额。可以预期,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再次创下新的历史高点。

在王碧B看来,未来中国对外投资依然会保持高速增长,但过去十多年超过30%的年均增速可能很难持续。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基数已经相对较高,高增速难保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在海外并购中面临沉重的债务负担和经营风险,潜在的资本外逃问题可能会引起监管部门加大对海外投资审查,同时国内企业自身透明度问题也会使其海外投资面临东道国更多监管和审查,这些因素都将限制企业海外投资能力。

“未来,利用国内企业的品牌、技术、生产网络的优势,以境外生产、销售为目的的制造业领域海外投资还会增加。”宋泓表示,国内制造业领域积累的优势正在逐渐发挥,制造业投资会越来越活跃,并逐渐分化成两类,一类是像华为、海尔这些企业在海外建厂建研发中心,通过并购获得战略性资产为主的投资,另一类是在国内丧失比较优势或成为过剩产能的制造业也将转移海外。

根据商务部数据,今年1-8月,流向制造业的投资额达211.1亿美元,同比增长209.3%。

“中企赴海外投资数量猛增、形势大好的同时,整体投资经验还不足,尤其是不熟悉国际规则和相关投资法律,这样的失败案例举不胜举。”魏建国表示。调查数据显示,中企海外并购的成功率不超过50%,海外矿业收购的失败率更是超过80%。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5

1.投资规模.截止2004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近370亿美元。但与同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仅为1:0.0597,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1:1.55和世界的1:1.093的平均水平,与发展中国家1:0.206(注:本文的数字统计均来自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也有很大的差别,这些数字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规模仍然很小。尽管我国对外投资的绝对规模仍然有限,但增长十分迅速,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

2.投资主体.就境内投资主体的所有制性质而言,我国境外投资正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但大型国有企业在投资中仍占据主导地位。就境内投资主体的行业分布来看,从初期以国有外贸商业公司和工贸公司为主,转变为目前以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为主的结构。这些行业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行业,自然也成为中资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3.投资方式.从海外投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看,我国海外非贸易性企业,采用合资方式的企业约占80%左右,独资的中国企业相应还相对较少。目前,虽然新建投资还占有相当比重,但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取跨国并购及股权置换等方式对外投资。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4.投资地域.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从20世纪80年代集中于美欧日、中国的港澳等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到周边国家和亚非拉等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格局。但是从另一方面,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分布看,高度集中在亚洲国家和地区,我国的港澳地区仍是投资的热点,但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而其他地区的投资有所上升。

5.投资行业.我国的投资领域不断拓宽,由初期的进出口贸易、航运和餐饮等少数领域拓展到加工制造、资源利用、工程承包、农业合作和研究开发等国家鼓励的领域。就我过对外投资的存量来看,集中分布在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采矿业;制造业。从近期的发展态势看,采矿业、商务服务业和制造业是我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行业.

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模式分析

1.建立海外营销投资模式,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渠道,有单一的国内市场走向全球性市场,如我国的三九集团.

2.境外加工贸易投资模式,直接在境外设厂,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如华源集团.

3.海外创立自主品牌投资模式,如海尔集团,由中国名牌成为世界名牌.

4.海外并购资产-品牌,通过并购国外知名品牌,借助其品牌影响力开拓当地市场的海外投资模式.例如我国的TCL.

5.海外品牌输出投资模式,指我国那些具有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企业,例如,北京同仁堂,品牌誉满海内外,商标已受到国际组织的保护.

6.国家战略主导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开展海外投资主要是政府的推动,注重的是国家的宏观利益,例如,我国三大石油巨头即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是解决能源瓶颈的重要问题。

7.海外研发投资模式,指我国一些高科技企业而非传统的制造企业或资源开发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利用海外研发资源,使研发国际化具有居国际先进水平的知识产权,例如我国的华为集团。

截止2002年9月,中国对外投资企业已达到6800多家,投资范围扩大到160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165亿美元。其中,中方企业投资91亿美元,主要是对我国港澳地区和美国。其次是东南亚地区,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0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将达到一年40亿美元。主要是在确保能源及家电行业的对外投资。就世界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而言,1999年全球FDI流出流量8000亿美元,其中6360亿美元流入发达国家,约占世界FDI总流量的75%,20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只占FDI总流量24%.国际直接投资趋向于流向经济规模大、增长速度快、产权明晰、金融管制松、企业运行状况良好、市场准入限制小的国家和地区。

由于中国主要的优势是劳动力资源,且政治稳定,工业基础较好,国家外汇储备充足,政策性限制逐渐减少。格兰仕、德隆等企业坚持国内生产、国外销售,充分发挥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的优势,通过国际间的商业运作,将过剩的劳动力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进而转化产业优势,提升国家的竞争优势。福耀和万向的选择除了利用劳动力优势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国家的“反倾销”,及一些国家设置了较高的贸易壁垒,这种模式不但加大了国外市场开发力度,而且可以避免壁垒,不受反倾销法的限制,减少征税风险。而海尔的自建营销体系模式就是坚持“世界品牌战略”,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竞争力的焦点就是以品牌为核心的企业形象的竞争,含品牌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国际化的形象及包装等,在经营自有国际品牌的同时,利润也随之而来。

中国的企业除了要了解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利用优势产品,如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力度,建立国际化生产网络,还要规避各种风险,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适当的时机,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

三、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选择方向及原则

从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来看,企业投资的金额不大,范围却过于广泛,平均每个国家只有几千万美元的投资。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规模不相称。特性是不同发展阶段的并存性、技术结构的多层次性、投资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投资空间的全方位性,这就使得投资的区位选择获得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海外投资规模的加大,投资主体将逐步由国有企业转变为私有企业主导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资源性和政策性投资除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成为对外投资企业的首要课题。中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原则:避免盲目投资,选择投资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选择产品导入型,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依据不同行业的性质和进入国家的政策导向,确定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他条件相同时,采取由近及远的策略,优先考虑周边国家;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优势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及发展阶段,坚持一元化发展和横向发展,对多元化发展要慎重;出资方式尽量灵活,多筹集国际金融货币市场资金,选择理想的投资伙伴,采用合资企业的方式;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专利及商标的使用,维持自有的技术优势;实现经营管理当地化,真正融入被投资国的经济运行体系中。

鉴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资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国际投资经验少,我国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和保护政策,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还是存在诸如多头审批管理问题,管理政策导向不明,对外投资项目审批繁琐,缺乏有效的对外投资监管、制约体系,导致在一些热点市场上出现某些国内企业无序竞争,信息咨询服务欠缺,境外逃资增多等问题,到目前为至,中国还未明确跨国投资经营的整体战略、行业规划、产业倾斜政策、投资行业导向。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和流出量呈现极不对称性,比例为1∶0.0597,而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比较状况为:1∶1.55,发展中国家平均是1∶0.206,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外不均衡发展,使经济增长失去强大的拉动力。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管理体制应以项目审批为主要手段的微观管理方式改为以管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由直接的管理逐步过渡到间接的监控、监测,最终形成以企业为投资主体,中介结构为服务导向,政府宏观监控的管理体系。

四、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防范

大力提升中国跨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垄断优势。如技术垄断优势、产品差异优势、品牌及营销优势、产品成本和价格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等。提高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跨国企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调整优化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组织方式。拓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渠道。(国内、东道国、国际三种筹资渠道)。中国的经济增长,既要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又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这是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必要的战略举措。

五、企业对外投资的企业战略

1.巩固的国内市场是国际化战略的基础。中国的国内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对选择跨国经营的国内企业来说,如何巩固国内市场份额是个重要的问题。

2.制定明确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强调跨国经营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相协调,把国际化发展与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结合,企业的每项投资和经营必须服从整体。

3.在海外投资项目选择上,要合理取舍产业链条,确定经营方向,从资源重组角度出发,以降低成本为基点,开拓海外市场或寻求海外资源和技术,将资源开发、技术开发、耗能高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转向境外相关地区。

4.着力完善跨国经营管理制度。跨国经营的战略管理和控制制度,是实现企业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

5.加强成本管理和战略控制

6.高度警惕和防范跨国经营可能遭遇的各类风险,建立风险评估和风险防范

预案,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应对风险的发生并降低风险带来的损失。

7.企业对外投资离不开充沛的资金来源。

结论:中国对外投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虽然总体规模尚小,但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地区分布逐步扩大,行业流向重点突出,经营层次逐步提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合理的战略安排能促进中国企业更有效率的进行对外投资,这包括对外投资产业、区域和方式的选择,政府的服务和促进措施能够为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

参考文献:

1.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车耳。投资西方[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3.罗华兵,何永利。中国企业公民海外投资指南[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3

4.钟朋荣。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五种模式比较[J].2003

5.明娟老师上课课件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深化,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眼光瞄准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为了加快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促进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政府也放宽了企业投资在政策上的限制,同时我过提出”走出去”战略.到2004年底,我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近370亿美元.与此同时,一批有实力的制造业企业,如海尔、金城、中集集团等,到境外投资办厂,在国际市场也占有了一席之地,而且还形成了有效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模式,为其他中国企业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文章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行模式进行分析,提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及应注意的原则,对企业的投资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提供防范策略。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6

一、我国对外投资现状和问题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较为落后,并存在投资主体单一、区位与产业结构失衡等问题。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趋势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始于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之后各年对外投资输出流量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2年至1991年的起步阶段,在这一时期,我国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规模都处于10亿美元以内;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2004年的平稳发展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平均规模为27亿美元;2005年以后是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5年对外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23%,2006年1-9月份,对外投资流量为140.6亿美元,同比增长175.7%。

但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较小,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2005年全球外国投资流出流量为7787亿美元,存量为106718亿美元,中国只占1.574%和0.536%。2005年底美国、日本、丹麦、巴西、俄罗斯和新加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182、3075、996、644、819、1009亿美元,我国仅为572亿美元,不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其他发展中大国。

2、对外直接投资境内主体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境内主体呈如下特点:理企业所占比重依然较大。2003年中央企业占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的比重为73.5%、90%以上,2004年为82.3%、83.7%,2005年为83.2%、81.8%。

(2)国有企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比重增加。2005年,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为32%,而国有企业则下降至29%,有限责任公司首次超过国有企业跃居投资主体首位。

(3)地方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北京、山东、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2005年,以上5地对外投资流量和存量分别占地方总量的63.4%、75.4%。相反,中西部各省对外投资所占比重很小。

(4)私营企业投资数额较小,且大多集中在福建和浙江两省。2003、2004年,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都只占当年流量的1.5%。至2005年底,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总的来看,近几年投资主体单一问题依然较为严重,其中私营企业、中小型企业以及中西部地区对外投资比重偏小等问题尤为突出。

3、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分析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失衡十分严重。2005年底,香港、美国、俄罗斯、日本、德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地集中了我国境外企业数量的45.6%。从2005年底对外投资存量来看,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存量占90%以上,其中亚洲地区为406亿美元,占7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流向发达或较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一是流向周边地区,如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地;二是流向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这种失衡的区位格局的不利之处是:一、境外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理想。发达国家要素成本高昂,市场竞争激烈,我国在发达国家的境外企业并不具有垄断优势与内部化优势,相反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这种局面的必然结果就是投资效益低下。据统计,我国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企业近半数不盈利。二、忽视发展中国家市场,放弃自身优势。相对于大多发展中国家而言,我国在适用技术、成熟技术、劳动密集的生产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忽视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实质上就是放弃发挥自身优势,也不利于国内产业的升级。

4、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分析

200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商务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的比重依次为40.3%、18.6%、18.4%、13.7%、4.7%。到2005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如下行业:商务服务业占28.9%,批发和零售业占20%,采矿业占18.1%,交通运输和仓储业占12.4%,制造业占10.1%,房地产业占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主要是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投资)占2.3%,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占2.3%,建筑业占2.1%。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行业分布失衡问题:一、境外商务服务型企业投资比重过高,生产型企业投资比重偏低。一般而言,生产型境外企业更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利用国外资源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也更为明显。我国生产型企业投资比重偏低使得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技术与产业结构升级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产业层次偏低。我国对外投资较大的项目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加工业和采矿业(包括石油开采业),这对我国企业走出国门学习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不利。三、传统产业和成熟的制造业对外投资不足。我国制造业和许多传统产业,在国内市场上早已成熟,其独特生产技术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甚至在发达国家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目前这样的产业开展对外投资的现象并不多见。四、高新技术产业对外投资比例较低。尽管从区位分布来看,我国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或较为发达国家,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很小,并没有起到技术学习的预期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范文

国内企业直接对外投资篇1关键词:经济;对外直接投资;就业;尝试性研究一、 导言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国内就业的影响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最早的研究可以追溯到Jasa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