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9 17:39:52浏览:749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1

[关键词] 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 DEA 综合评价

民营科技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实现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实体。对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的发展时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民营经济占温州经济比重高达76%,民企成为温州自主创新绝对主力。

一、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

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主要由国内私人个体(机构)创立并经营,以不断创新为主导思想,以新产品不断开发、原有产品功能质量不断改进、或工艺设备不断改善为主导策略的科技型企业。

二、DEA评价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Charnes和Cooper等以“相对效率”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运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进而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估。

将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看作一个DMU(决策单元),记。设A代表决策单元集,代表DMU每年投入代表DMU每年产出,则为第j个DMU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量,为第j个DMU当年投入向量,为第j个DMU第k种类型输出的产出量,为j个DMU当年产出向量,。定义|产出Y能用投入X生产出来}为决策单元集A所有可能的生产可能集。

又设为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权,为对第k种类型输出的权,则权系数向量为。对应于权系数,每个DMU都有相应的效率评价指数

(1)

由公式知,对于A,当为已知数据矩阵时,则可以适当地选取v和u,使得。如果想知道某评估单元在A中是不是“最优”,就需考察当尽可能地变化v和u时,最大值是多少。这样,如对进行评价,就可构造模型:

将()化为一个等价的线性规划问题,同时引入非阿基米德无穷小的概念,并求其对偶规划为

其中,。

若的最优解满足,则称DMU为弱DEA有效的。若的最优解满足并且,则称DMU为DEA有效的。

三、综合评价

利用DEA法对创新投入评价指数、创新产出评价指数、创新效率评价指数归一化后用加权法得到综合评价指数,对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最后的综合得分(见下表)。

表 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综合评价

综合得分排第一的都发燃具设备虽然创新投入评价指数最高,但它的创新效率没有达到1,即它的创新产出和创新投入比例不当,有待进一步改进。排名第二的东方轻工实业创新效率为1,投入和产出的评价指数均位居前列。排名第三到九位企业虽创新效率为1,但它们的创新投入评价指数不高,它们可以通过改进创新投入获得更大的创新产出。排名第十的德力西集团效率不为1,投入和产出均不高,需合理配置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孟复: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2005-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3]王小兰赵弘:提升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力.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莫剑芳:DEA方法在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中的应用.系统工程,2001(3):18~21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2

关键词:新媒体;科技创新;因素分析

一、 引言

“随着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生产力系统的出现,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生产领域”。①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杠杆,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创新型社会目标下,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知识形态生产力大量物化,人类认识资源、开发资源的能力不断加强,随着科技研发成果的不断涌现,使得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文化是科技进步的母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科技则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插上翅膀。两者的互动共进是现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显著特点。“科技对文化产业种类、形式、格局始终产生着极为深刻、从某种意义上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文化作为商品进行生产和消费古已有之。但文化产品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文化产业的业态、种类和格局发生深刻的变革,则往往有赖于科技进步之功”。②技术的更新必然带来观念的革命,新媒体的建立基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而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新媒体反映着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的渗透和影响,而这种渗透和影响正体现了文化与科技融合。

二、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新媒体是科技创新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是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1. 新媒体的概念特征。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一般认为,新媒体的定义从狭义而言为:基于数字基础的,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具有互联传播特性的媒体。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以电视、电脑、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连系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

“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其发展呈现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原生的新传媒形态不断涌现;二是是基于新信息网络技术与传统媒体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日益丰富”。③新媒体所谓的“新”字是主要体现在技术上和形式上的,新媒体的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有些新媒体的出现是前所未有的或者说崭新的,比如互联网等;其二,有些新媒体是在旧媒体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后,新旧结合的媒体形式,比如电子报纸等。

2. 科技创新的理论描述。“创新”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A.Schumpeter)提出的。1912年,熊彼特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所谓创新,是指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以下内容:引入新产品;引入新工艺;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从熊彼特的定义可以看出:创新首先强调的是一个“新”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创新的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拓展和提升,相继出现了“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等概念。科技创新一词常见于政府报告、规划与文件,主要从政府宏观管理的层面提出。钱学森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认为科技创新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它包括以科学研究为先导的知识创新、以标准化为轴心的技术创新和以信息化为载体的管理创新三大体系。

3. 新媒体产业科技创新的社会作用机理。创新就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活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与发展学院的国家竞争力模型认为国家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两者互为补充,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在于企业竞争力;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国家竞争优势》一书的作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产业竞争力决定国家竞争力,同时,国家又通过“环境的塑造”来影响产业竞争力,而企业作为产业经济、国民经济的基本承担者、具体参与者,其竞争力决定产业竞争力,最终决定国家竞争力。体现新媒体特征的相关企业为了更好的发展和盈利,不仅具有强烈的自主创新要求和愿望,而且也具备相应的条件进行自主创新,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由这些企业涌现出的科技创新能力反映着文化产业竞争力。发展经验表明,只有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依靠创新获得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并带动更多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一个行业或一个地区才能真正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三、 科技创新对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的影响

在新兴的文化产业价值链中,新媒体最具创新性,其高科技依存度最高,对日常生活的覆盖、渗透最直接,并辐射到相关产业之中。

1. 科技创新催生新媒体为代表的新的文化业态。新的文化业态是相对于传统文化产业而言的,主要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下呈现出的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是以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通讯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科技与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文化与科技融合,不仅有助于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水平,也有助于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文化的传播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催生新的文化业态。互联网载体的出现,带来网络文化产业;数字技术的出现推动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兴起;计算机信息技术促进新媒体产业。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3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人才;激励;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1

我国自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开始,国家加大了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投入,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项目的突破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不管是国内高科技人才对外的流失,还是国内企业间人才的频繁流动,都一直居高不下。

一、我国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激励的问题

(一)社会大环境下的激励问题

第一,政府激励流于表面,只在形式。由于目前的创新指标以及评价标准的确定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政府层面的激励只能是流于形式。一般来说,政府一直都以申报的知识产权的数量来比较分析科技创新贡献的多少,或者是注重于申报的科技成果的项目数等等,而甚少对项目是否创新,对社会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成果是否具备其他的社会价值等这些方面加以可行性分析的研究。导致我国是理论上的科技创新大国,“首创”、“独创”等科技成果的报道不少,然而真正能带来更多业界和社会影响的项目却不多。

第二,科技研发资源的分配不合理。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科技资源的社会分配是以实现科技资源的最优效益为目标来进行分配的。目前我国的科技人才的培养中,没有设定好资源分配时的规则,大多还是依赖推荐、评估获奖记录等评审方法来判定的,而一些初出茅庐的科技人才,经验成就累积不够,不能得到更多的科技资源。像这种科技人员的建设,非常容易造成人才培养的断层,不利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出国留学科研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出国留学的科研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我国的科研条件还不够先进,科研条件不仅包括硬件,也包括科研氛围、科研理论等软件;二是政策吸引力度不够,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激励,许多国家纷纷改革移民政策,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留在自己的国家。我国对学有所成归来报效祖国的科研人才的力度已经有所加大,因此应当继续保持这份势头,出台更多的政策留住人才。

(二)企业内部的激励问题

第一,激励手段传统单一,拉不开收入差距。教育讲究因材施教,因此管理员工也应当“因才激励“。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来说,除了生存必须的物质激励外,他们相当注重个人的成就感。许多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薪酬系统的改革,对不同类型的人才给予不同的薪酬和补贴,但是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把握的不到位。如果只是单一的基本工资加个人绩效相组合的物质激励,根本达不到激励效果。

第二,缺乏针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果考核体系。尽管许多企业已经有意识的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机制加以改革,提高了收入差距,形成了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但是一些科技成本本身难以量化,或者是知识技术的评价局限性,在绩效考核、奖惩兑现的过程中难以克服。因此,至今很多企业都尚未建立起一个严格的、标准的、系统的科技创新成果考核体系。

二、激励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对策

1.对政府的改进建议

(1)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相比从前,已经大有改进了,但是跟国外的产权保护相比,还是差之千里。如上文所说,我国正走在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而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不断发展,每年的科研成果也居于世界前列,但是人才流失的情况却颇为严重。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结果,往往是一件发明,对社会的进步或大或小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应当尊重每一个创造者的劳动成果,给予他们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同等的回报,应当完善知识产权立法,在使用他们用知识为我们带来的财富的同时,合理、合法的表现社会对他们的感谢。

(2)强化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度

当今世界的人才抢夺战争一直都硝烟弥漫,国外诸多发达国家对于吸引高科技型人才的政策力度一直都没有放松,不断通过改革移民政策等等吸收世界各国人才,因此我国也必须制定出更加有吸引力的政策积极参与吸引国际人才的竞争,同时也为了吸引我国广大的出国留学的青年科技人才回来报效祖国。

2.对企业的改进建议

(1)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激励体系

人本激励是当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概念,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层面的一系列激励模式。人本激励,要求企业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关爱员工。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绩效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拥有最终的科技成果和没有结果。如果企业一味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的话,就很容易流失人才。对于这类人才而言,除了物质激励和必要的荣誉激励、成就激励等等,最重要的人本激励还应该包括关注这类人才的职业发展,给他们提供知识充电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以科研成果来给予奖惩,应当是从正面激励他们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科研价值。

(2)建立开放式的薪酬体系

建立开放式的薪酬体系是如今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但是在薪酬体系改革前必须要先进行公司内部人才的需求调查,通常来说,现在的企业已经有了按照人才的需求来激励的理念,但是不同公司,不同类型的人才,甚至是同类人才不同个体之间的需求都存在差异,因此公司在对激励机制进行改革的时候,最好可以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问卷调查或者访谈法等等,先深入了解人才的需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再来调整解决方案。确定好员工的需求之后,开始根据重要性程度对这些需求元素进行定价,主要是将他们量化出来,赋予不同的点数,再将点数与货币建立起一个对应的关系,就是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假定一个点数等于多少薪酬。员工获得点数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自由组合,比如说对于科技创新型人才来说,可能更注重技术性的培训,那么当他有7000点的时候,他可以选择4000现金、2000培训、500个人补贴和500福利或者其他随意的组合方式。这样一来,相当于企业赋予了员工一种虚拟的货币来购买自己想要的福利,员工可以自由选择哪种需求的被满足重要程度了。

(3)营造企业内部崇尚自由创新的氛围,激发工作热情

创新型的工作一般都需要比较轻松自由的工作环境,才能激发创作灵感。科技创新型人才常常需要打破常规,突发奇想,不断地钻研。因此,特别是以高科技为导向地公司,一定要建立一种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动力,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激励。这种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文化核心既要强调创新,也要强调自由合作,因此也要给予人才一定的自由选择权,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允许他们自由选择研发领域。

参考文献:

[1]苗宇.所有权、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的思考[M].财会研究,2012(16).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4

关键词:地方科技创新 困境 出路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42-02

1 科技创新的含意

创新理论最初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熊彼德提出来的。而“科技创新”这个概念在我国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说法[1]。综合我国多位专家的观点,该文将科技创新的概念定义为:在以技术研究为基础的前提下,有效运用科学领域新知识,对原有的技术和工艺进行创造改良的活动。科技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既包含了科学研究也包含了技术创新,它既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创新是国家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因素。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国家,经济都相对地较为发达;而从国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来看,科技研发投入较高的地区和省份主要集中在首都北京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与一些偏远地区如新疆、西藏等在科技投入方面和产出上面形成了巨大的差距。

2 地方科技创新的困境

十八大以来,各地政府为了适应新型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扩展科技创新领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必须正视的现实是,我国科学研究的基础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说还比较薄弱,科学研究的条件也受到许多限制。作为一个传统的文明古国,千年来的教育理念是:求全、求稳,缺乏创新的思维和冒险的精神,对新鲜奇特的事物常持否定甚至打击的态度,这就造成了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因此不管是在观念层面还是技术层面,都还面临着不小的困境,科技创新的能力依然不强。大多数产业依然属于经济价值的中低端产业,而一些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原有体制对科技创新的制约

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里,我国一直实行计划分配型经济,形成了一套以政府行政为主导的固有模式,严重地制约了科研部门创新的动力和积极性。政府部门权力、职能分配不清,一些重要的科研项目由完全是“门外汉”的政府官员作决策,项目资金的落实需要送礼请客才能完成,这将使得科研人员的信心受到打击。

2.2 科技创新的环境氛围尚不成熟

我国虽有着深厚的传统人文文化,却相对缺乏西方文明的理性分析的思想和科学探索的精神。由于长期以来科学教育的不足,以及受传统经济和文化体制的制约,造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原创能力明显较弱。虽然从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就目前砜矗我国仍然相当一部分地区政府和企业并没有完全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由于科技创新从基础研究到最终的成果转化不是一个短时间就能完成的过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其结果能否有效促进经济发展持怀疑的态度,宁可追求短期绩效,而放弃了科技创新所能够带来的长远发展。

2.3 地方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有差距

一般而言,科技研发投入要占到一个国家GDP总值的2%以上,才具有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从相关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科技研发投入资金占GDP的2.1%,相比建国初期已经提高数百倍,但是整体的科技研发成果却不能令人满意,与高强度的财政投入极不相称。例如,汽车工业领域和医疗设备方面,最新的最尖端的机械设备,我国几乎都不能自主生产,绝大部分依靠从国外进口。客观地说,虽然近年政府在科技创新研究上投入巨大资金,但是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在核心科技技术领域依然受制于他人。

2.4 地方科技创新体制不够完善

地方科技创新管理体制上的不完善是一直以来扼制科技创新的瓶颈[2]。科研管理体制保守、僵化、虚浮于事,并没有跟上国家经济改革开放的步伐,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势必造成科研成果产出不足、转化不顺的结果。目前我国科研项目审批制度的弊端显而易见,大量的科研任务被政府科研机构承包,使得众多科研机构形成垄断,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竞争的机制,而中国文化数千年来形成的靠人情、拉关系的思维依然普遍存在,多数科研人员为获得项目,顺利通过审批而将精力过多地用于人际关系的奔走,真正能致力于科学技术研究、用心钻研的人却寥寥无几。

3 地方科技创新的出路

科技创新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手段,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都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使我国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由上至下,从国家到个人各方面的齐心协力。

3.1 改变思维,完善体制

科学研究必须支持一切符合基本科学原理基础上的奇思妙想,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我国教育最缺乏的[3]。从根本上提高全民创新意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几千年的思想教育形成的求稳、求全、求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要改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首先要从学校教育抓起,改变过去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培养学生大胆创造,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才能造就大批符合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科技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氛围。而现行的科研体制必须进行改良,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只有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才能使科研人员专心致力于科技创新活动。

3.2 制定政策以鼓励各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要提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必须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地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政策,尽量消除原有体制之下对科研活动的不必要的约束与限制,并且对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必要时应提供最大力度的支持。同时,还需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只有在科研成果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企业和个人才会有持续的研究热情和动力。

3.3 优化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2016年3月出台的《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该法的出台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提供了便利通道,所以各级部门和企业都应当认真贯彻和执行。各地政府也应适当调整税收等政策,对使用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为科技成果的转化提供便捷途径,使科技创新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4]。

4 结语

历史证明,世界上综合国力较强的国家,大多是创新型国家。因此我国政府下决心要“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对于我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我们可以借鉴和学习一些创新型国家长期以来对于科技创新的态度和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逐渐改善的科技创新氛围中,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们必定能顺利地从“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参考文献

[1] 芦苇.新常态下科技创新的困境与出路[J].经济问题,2016(6):19-24.

[2] 聂莉.刍议当前区县科技创新工作的困境与出路[J].泸州科技,2016(1):21-22.

[3] 顾建亚.试析地方科技立法的困境和出路――基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视角[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5(1):68-72.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5

【关键词】协同创新 四螺旋 优化路径 高校科研院所

1引言

在互联网+的大潮下,知识更新更快的条件下,持续创新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保障,以及保持和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创新理论已经历数展,已经形成了从线性模式到非线性模式的发展。

线性模式即第一代模式(也即技术推动)和第二代模式(即市场拉动),从理论上看该模式难以解释知识与技术的转移,也就是没有描述真实的世界;第三代模式(即链联系模式)、第四代模式(即集成模式)和第五代模式(即系统整合与网络模式)都认识到创新系统中存在一个发生在所有部门、具有连续反馈和复杂交互的过程,这类模式称为非线性创新模式。创新的非线性模式是在线性模式基础上扩展出来的,它成功借鉴和利用了互动以及回归等现代社会学的能动概念,即非线性意味着因果关系的已经发生改变,即制度之间因果关系并不是完全确定不变的,三螺旋创新理论属于非线性创新模式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利坚合众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亨利・埃茨科威兹以及荷兰阿姆斯特丹科技发展学院的教授罗伊特・雷德斯多夫在一九九七年第一次提出“三螺旋”理论的概念,并用以解释大学、企业以及政府三者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学者们都一致认为,作为社会中主要机构的企业、大学、政府三方都应积极合作与协作,这样可以使每一个机构都积极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而同时又保持各自独特的身份;这样在合作过程中每一个机构都可以起其他机构所发挥的作用,都可以在“三螺旋”理论创新模式下相互合作,政府、大学以及企业都可以是创新的主体、组织者以及发动者,在创新的全过程中务必要遵从开放创新的理念不变,务必要强调三个社会主要机构保持相对独立并且以功能互补、成果共享、利益互惠为原则进行持续互动与合作,机构间只要互动与合作做得到位,就非常有希望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呈现快速持续的健康发展。

科技中介机构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技术转移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四螺旋理论模型是在三螺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在政府、企业和大学基础上增加了科技中介(机构)。“四螺旋模型”是要求以“市场需求”为纽带的,以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的关键主体组成,并形成四股力量交叉的非线性螺旋关系,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包括技术、信息、知识、人才以及资金等,促使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素达到良好的协同效果使网络绩效得以显著提升。

2.协同创新网络

如图1所示,创新网络主要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等行为主体构成,这四个行为主体构成四股螺旋。科技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创新的程度日渐深化,以单兵创新为主体的模式,已经很难甚至无法超越特定的“网络”来独自完成整个创新得过程,科技发展的综合环境的变化从客观上要求创新主体一定要不断提高合理规避创新风险带来的影响,加强培养新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现有稀缺创新资源以及提高创新效率,正确的驶入协同创新的道路。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驱使各个主体之间进行竞争和合作。从创新网络的本质上来看,创新网络的定义就是各个行为主体在交互作用以及协同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关系总和。各个创新主体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联合来实现知识共享以及合作创新,这样既可以持续地开展技术创新,同时又能形成相应的连锁反应机制,这样也可以加快创新传播的速度,而且可以在整个创新系统内实现本地区产业创新和新一轮的绿色发展。

2.1政府

政府则是协同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首选推动力量。各级政府都可以通过宏观调控、资金支持、政策制定、关系协调、法律保护等对本区域的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政府则是指支持创新网络的政策制定和相关执行机构。政府一般情况下通过宏观政策的制定控制着本区域发展的宏观方向,拥有人力、资金、信息、土地等资源的实际掌控权力,可以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相关制度的制定来保障本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使本区域综合获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位一体且良好的发展;可以通过实施政策鼓励,使其成为企业和科研学术界的纽带,提升本区域的综合创新能力;政府可以通过调研制定科技型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的基调,在考虑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调整的条件下,出台相关创新政策来支持创新企业,保护科技中介市场以及促进高校综合创新发展;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额度,来以此促进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及高效利用;政府应该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人才引进筑路搭桥,尤其需要出台优厚的人才引进政策及相应机制,来以此吸引高层次研发型人才加入,还要创造良好的综合环境留住人才。

2.2高校科研院所

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是协同创新发展的支持力量。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处于知识前沿阵地,教育资源相当丰富,本身又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新技术研发,新方法研究应用,新产品研制的任务。在创新方面,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具有协调技术创新要素的能力,且拥有人才、信息和科技等创新发展的必备要素资源,是协同创新的最主要的支持力量。

高校每年毕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不但可以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注入新的活力,而且可缓解企业人才短缺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既可以为科技创新型企业提供人员综合培训,又可以为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其他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技术转让等方式来与科技创新型企业建立协同创新的网络关系。另外一方面,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产业化方面具有更丰富的实战经验,其在与企业协同创新方面更能发挥其专业化的水平,使创新网络更趋完善。

2.3企业

企业是则协同创新的主角,本区域经济运作的主体力量。协同创新发展关键因素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协同与整合效应方面的发挥。企业需要与市场对接,且具有创新的压力,才能有创新的意愿,才能产生创新的行动。企业既可以自主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信息而进行研发,也可以通过与高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的沟通交流,从而获得科研成果的共享以及其进行创新所需要的政策支持,使企业长久生存和不断创新发展、壮大。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科技创新型企业都可以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脱离与相关企业(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以及同行竞争企业)的协同互动。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与同行企业之间都存在着知识溢出效应,这些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不但可以站在同行企业已有的创新成果之上,而且可以以较低的创新成本和创新风险来获得自己的新的创新成果。与此同时各企业之间又可以形成联盟或协议合作,采取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提升产业水平。

2.4中介

科技中介机构是协同创新发展的协调力量。科技中介机构是技术创新整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力量,是协同创新网络环节中的“耦合剂”。它既是沟通科技创新型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桥梁,又对搞活科技市场非常有利,而且可以非常有效的促进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因为其凭借所拥有的诸多的人才、知识、信息、社会关系和其他资源,特别在技术的创新、传播与交易过程中,可以专门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用以支撑和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推动技术传播的机构和由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主要是向行业机构提供创新方面的决策咨询、科技评估、技术创新、技术交易、技术传播、成果产业化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的社会型组织。科技中介机构服务体系是从科技研发到实际应用,从生产到消费必不可或缺的服务和联系纽带。协同创新的诸多要素资源需要借助科技中介机构组织比如金融支持、行业协会、物流服务、科技孵化器等将创新要素扩散和传播到市场中去以及消费者那里,这样才能真正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发展区域经济,为人民服务。

3.优化路径

协同创新网络的主体既是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经济实体,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存在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可以分别从各个主体自身发展的角度以及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出发,开展合作和进行竞争。四螺旋理论为协同创新网络优化路径研究提供了崭新思路和具体的方法,采用四螺旋理论分析方法,试着尝试从企业、政府、高校所属的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机构四个主体出发探寻符合创新发展的四螺旋模式的路径,如图2所示。创新主体(企业)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对方(或合作方)的异质性资源,而且可以提高本行为主体(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另外,竞合节约了行为主体(企业)在资源方面的投入,减少了行为主体(企业)的沉没成本,提高了行为主体(企业)战略的灵活性,通过互补各种协同要素(如:人才、资金、信息、知识和技术等)获得1+1>2的协同创新效应。

图2中协同创新优化路径的构建主要基于四螺旋模式的良性经济循环,能否实现的重点在于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的是否协同发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将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每个主体作为主螺旋线进行路径探索,发挥各自优势与作用,共同推动和实现创新协同效应的良性循环。四螺旋系统中,协同创新优化路径中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中介机构凭借各自资金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和科技市场优势支撑促进着创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Viotti, E. B., & Macedo, M. D. M. Indicadores de ciência, tec

nologia einova. c.o no Brasil[J].Unicamp. 2003.

[2]Barbieri, J. C. Organiza c.es inovadoras: Estudos e casos

brasileiros[J].FGV Editora. 2003.

[3]Rothwell, R., & Zegveld, W. Reindustri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J]. ME Sharpe. 1985.

[4]Kline, S. J., & Rosenberg, N. 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 In R.

Landau, & N. Rosenberg (Eds.), The positive sum strategy:

Harnessing technology for economic growth [J]. National A-

cademies Press. 1986.

[5]Chesbrough, H.The logic of open innovation: Managing intel

lectual property[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3),

33C58.

[6]Fabiana Matos da Silva, Edson Aparecida de Araujo Querido

Oliveira Marcela Barbosa de Moraes.Innovation development

process in small and medium technology-based companies [J].

RAI Revista de Administra o e Inova o, 19 June 2016.

[7]Leydesdorff, L., Ivanova, I.A.. Mutual redundancies in inter-

human communication systems: steps towards a calculus of

processing meaning [J]. J. Assoc. Inf. Sci. Technol. 65 (2),

2014, 386C399.

[8]Leydesdorff, L., Park, H.W., Lengyel, B.. A routine for measur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6

关键词:创新型经济;科技创新;金融创新;耦合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2

一、文献综述

CarlotaPerz最早发现了科技创新与投入资金融合发展的模式:风险投资者在较高利润的激励下,会持续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使得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达到高度耦合。Thompson、Chardchales等(1993)对比研究发现获得了风投的高科技公司要比未获得风险投资的高科技公司发展更有利。Berger和Uden(2002)研究显示银企之间不易量化的软信息交换可以相互促进;陈迅等(2009)研究了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互相影响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在二者耦合发展的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金融风险。曹东勃,秦茗(2009)研究了技术和经济的进化路径,认为金融创新是得到了技术创新创造的利润,而技术创新也获得了金融创新的资金支持,从而扶持技术的发展。刘红忠等(2003)认为促进较好的科技资源可以激活金融资本,同时金融资金也可以产生科技产出;而张憬安(2010)认为在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影响关系内,各个部门要协同配合。

二、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耦合机制的内涵及原理分析

物理学的耦合是指多个系统或体系之间互相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联动起来的现象,借助于这一概念,可以对创新经济中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二者既不是包含关系,也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这符合根据美国学者维克的松散耦合理论定义。金融创新的发展哺育促进了科技的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的发展,而反过来科技创新也会通过政策、制度的传递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因此二者是相互推动、彼此影响,耦合发展的。本文利用这个概念对创新型经济的发达省份-江苏省的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情况来进行分析。

三、江苏省科技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1.江苏省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

截至2015年底,江苏的研发(R&D)费1801.2亿元左右,占江苏GDP的比重约2.55%,比2014年提高了0.05%,2015年授予的专利有25万件,里面有发明类专利约3.6万件。2015年江苏省总共签定各种技术协议2.5万个,各类技术协议的成交金额达700亿元,比14年增长6.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为57 277亿元,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比2014年提高1%。江苏省企业共申请专利27.5万件,新确认的省级高新技术产品9802项,已经建设部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39个,高科技企业累计达1万家。全省从事科技活动研究人员约120万人,其中研发人员约8万人。全省有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95家,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近10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3 000个,科技服务平台290个。

2.金融创新情况

各商业银行积极探索金融创新,如江苏省农行主要根据高科技信贷特点,设计了“担保+创业投资+贷款”模式、除此之外,还有“政府推荐+保证+信贷”方式以及“统贷支持”等推动研发新产品,如“点金石”、“金科通”和“好帮手”三大系列产品,起到了很好效果;江苏银行省行开发了名为“科技之星”小企业贷款业务,这类贷款主要投向那些从事高科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业务的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而浦东发展银行根据科技型企业担保资产缺乏的弱点,通过银行保险合作、财政补贴质押、联保联贷等业务,以及探索开发诸如集合票据、中期票据、信托债权基金等业务。交通银行的科技支行采取股权质押方式来授信,设计出“科贷通”、足额纳税企业的“税融通”、“基金宝”、“股权质押”、面向创业期高科技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创业通”、“订单贷”、“债权保险融资”、“应收租金保理”产品等业务品种。

金融创新的发展也促进和带动了江苏省金融的发展,2015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0 7873亿元,比年初增加11766.8亿元,比2014年末增长11.7个百分点。居民的储蓄存款额相比年初增长2 861.5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这一项比15年初增长3 961.9亿元。年末在苏的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78 866.3亿元,比15年初增加9 290亿元,比2014年末增L了约13个百分点。全省在境内、境外上市公司有276家,通过IPO、增发、可转债、配股、公司债在沪深两个交易所筹集资金约1 200亿元,比上年增加约510亿元。江苏企业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2 154亿股,比上年增长35个百分点;市价总值36 720.5亿元,增长87.1%。2015年末全省共有期货公司10家,期货营业部135家;证券营业部683家,证券公司6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2家。

3.江苏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金融体制不够完善

这里的金融体制指影响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的体制,比如信用体系不完善、担保公司政府支持力度依旧不够、僵硬的金融体制和机制、缺乏政府的大力支持、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还没有建立有效的金融生态环境等。

(2)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不够深入

江苏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缺乏个性和灵活性,这可能由于受法律制度、技术环境、社会环境、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产品创新自主研发能力偏低,并缺乏整体规划,根据调研数据显示,大部分金融机构对金融产品的开发不够,存在诸如品种有限,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前瞻性等问题。

(3)创设科技支行或相应机构的金融机构数量仍不多

目前江苏省只有部分商业银行如南京银行、农业银行、工行、交行等成立了专门的分支机构,而其他的商业银行对于扶持科技型企业的措施还是比较缺乏、进度比较缓慢或管理依然不够科学,例如邮政储蓄等面向连科技型企业的贷款都很少,创新型科技型企业贷款没有专门的管理,分类到中小企业贷款之中,缺乏细致化的服务。

(4)服务科技金融的社会中介机构有待完善

调研显示当前江苏针对无形资产的登记、评价、交易流通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对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专利权、专有技术、期权、股权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交易体系和市场还不健全;缺乏专业的相关无形资产价值评估及鉴定方面的组织和机构,缺乏较为发达的无形资产交易市场,这使得各金融机构在开展无形资产抵押担保贷款方面比较审慎。目前专门服务于创新型科技企业的金融担保机构还是比较缺乏,由于风险控制等因素,对高科技企业的担保条件较高,而且还要收取担保费、评审费等,担保成本也较大。

四、促进江苏省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耦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1.依托优势,优化体制,加快科技金融发展

要引进借鉴已有的好的经验与做法,依靠江苏省科技创新企业较多、基础好和毗邻上海金融业相对发达等有利条件和优势,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政策支持,充分利用好现有政策资源,探索把江苏建设成为科技金融发展创新试点省。政府部门还应该在体制建设上下大力气,以适应现代科技创新为出发点来加强金融体系建设。

2.促进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深度融合互助发展

大力创新产品与信贷模式。激励各个金融机构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流程、金融产品和服务等,积极研究和推进科技金融服务。根据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原则和风险可控前提下,为创新型科技型企业信贷支持开辟畅通通道,围绕“创投+担保+贷款”模式、“政府推荐+担保+贷款”模式以及“统贷支持”等模式积极研发金融新产品,增强向高新技术企业的金融支持。

3.促进科技型银行或部门、科技类信贷的创设与研发

要积极支持人民银行加快“中小企业信息体系试验区”创建,促进科技企业信用信息的整合和落实,减少金融支持与科技发展的信息不对称。积极推进建设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平台,并加大科技金融财政投入暴涨和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应该把科技金融投入作为财政预算保障重点,以保证科技金融的支持经费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4.进一步完善科学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提高科技产权的流动性,积极推进设立比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产权交易平台,为高科技和新兴产业企业提供股权融资服务。江苏省科学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应该加快与国内其他各个产权所联网,优化流程,提升功能,扩大交易量,形成区域性科学技术产权交易市场。

参考文献:

[1]Gennaioli N,Shleifer A,Vishny R.Neglected risks,financial innovation,and financial fragility[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2,104(3):452―468.

[2]Henderson B J.The dark side of financial innovation:A case Study of the pricing of a retail financial produc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11,100(2):227-247.

[3]童藤. 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3.

[4]李海申,王雪祺,苗绘.河北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耦合发展现状及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67-73.

[5]吴先满等. 江苏科技金融发展与创新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64-68.

[6]林乐芬 张 昆 丁 i.银行科技金融创新现状分析―基于江苏八家银行的问卷调查[J].学海,2012(1):40-47.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7

一、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涵义及其特点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人才的定义为:“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在这个人才概念中,突出了“人才”的价值性,即人才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产生新增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这个人才的概念,是我国人才思想的又一次突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对原有人才概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新型人才是人才的子概念,一般指创新型科技人才。目前,国内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定义不尽相同,但主要是指直接参与、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人员。一般来说创新型科技人才不仅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而且具有较高的创新创造能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则是指创新性人才队伍的高端部分,通常是指具有创造力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这些科技创新人才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是人才中的出类拔萃者。其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学历高。“高层次”人才一般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接受过高等教育,一般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二是能力强。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敏锐地捕捉所从事行业或者领域的最新动态,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一定影响。三是社会贡献大。在本行业或本领域有一定的作为或建树,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显著的贡献。尤其要强调的是,对于创新型人才,只有能力,沒有作出较为突出的贡献,通常不被视为“高层次”人才。

二、欠发达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困境

(一)创新型人才资源快速发展,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规模依然相对较小

近年来,随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教育水平的提升,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受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地区相比,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人才数量依然偏少。如耿相愧在《西部大开发的人才需求与解决途径》中提到,“西部十二省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仅为全国总量的15.5%,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国的15%。”以广西为例,根据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统计资料,截至2010年底,广西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约为120万,但其中仅有两院院士1人,院士人数占全国两院院士总数的0.07%;长江学者2人,占全国聘任总数的0.1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占全国的0.89%;“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占全国的0.66%;博士后研究人员占全国的0.05%。可以说,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已经严重影响了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二)现有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科技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领军作用不明显

企业是市场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建构区域创新体系的过程中,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由于种种因素,欠发达地区的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现有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领军作用也不明显。一方面是欠发达地区大多数企业沒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难以吸引和集聚高层次研发人才;另一方面已有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或研究机构。同样以广西为例,近年来专利申报数量虽逐年增长,但与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一年动辄几万件专利申请量相比总量仍不高。据《广西统计年鉴2011》显示,2010年广西专利申请量为5117项,其中主要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仅为488项,主要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当年专利申请量的比重为9.53%。同时,在全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中只有约10%的人员在企业中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工作,绝大部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和企业沒有申请专利。

(三)集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载体数量不足、力量薄弱

良好的创新创业载体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载体数量不足,力量也相对薄弱,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和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可以承载、吸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载体,这使得欠发达地区不仅无法培养和吸引更多高层次创新人才,也无法创造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以广西为例,莫冰云在《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中提到:“截至2009年,在已经认定的31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广西仅有1家列入建设计划。21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广西只有2家。636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广西只有8家。至今沒有P3实验室。”无国家“985”院校,国家重点建设的211高等院校也仅有一所。

三、欠发达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路径探讨

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在生态环境与人居条件、经济建设规模与发展空间、地方财力与物质待遇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这导致欠发达地区不仅在吸引高层次人才、智力方面严重缺乏竞争力,而且在稳定现有高层次人才、智力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无法突破区位条件和自然环境等客观条件瓶颈。当前,特别是在全国统一人才市场的大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只要人才工作找准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发挥出比较优势,就能有大的突破。

(一)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人才政策是欠发达地区吸引、建设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核心。目前,从全国各地与人才相关的政策体系建设程度总的比较来看,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人才政策无论在完善程度和创新程度上都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在创新方面,欠发达地区人才政策一直处于追赶状态,在发达地区的后面亦步亦趋,这对缩小人才发展差距效果不大。因此,欠发达地区只有制定出具有竞争力、激励性强的人才政策,才能吸引外来人才,激活现有人才。具体来说,包括:

1.创新高层次人才使用及分配等核心人才政策。当前,在人才争夺战中,外延发展不如内涵发展、“铺摊子”不如“抢尖子”的发展理念,已为多数人所接受。因此,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政策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对待高层次人才与一般人才上,要区分体现出特惠与普惠的差异程度。高层次人才政策要体现出更强有力的竞争性,其核心要充分体现“能力导向”和“业绩导向”的人才使用与分配机制,真正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使人才的价值在收入分配、职务晋升、荣誉表彰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充分发挥出政策的吸引、激励功能,制造出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愿来、愿留、愿干,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的人才、智力竞相迸发的局面。

2.加强政策配套和集成支持。“木茂鸟聚,水积鱼集”,发达国家吸引和造就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其致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工作和创业制度环境。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对高层次人才除制定专项使用与分配政策外,还要注重为人才提供优良的制度环境。即要从与人才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保障、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支持,并加强各政策间的衔接,形成有机的整体,以强化政策实施的效果。

3.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人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做好工作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首先,要做好中长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规划和紧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信息工作,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导向。定期编制重点产业人才开发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需求目录,发挥引才目录在人才开发中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高层次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其次,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即要进一步加强人才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支持用人单位以项目合作、人才租赁、联合设立研发机构等多种柔性灵活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并引导其向生产一线流动。

(二)瞄准需求,多管齐下,建立完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成长培养体系

目前,领军人才的明显短缺已经成为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突出制约因素。因此,必须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要更加重视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研创新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从源头抓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紧缺人才需求及市场对创新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趋势,鼓励支持高校加强同企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合作,扩大办学规模,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实现产学研更紧密结合。同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成长培养体系,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快培养各领域的领军人才,适时调整重点资助的范围和对象,把培养各领域特别是企业领军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高层次人才带动关键优势产业,以人才的集聚与培养引领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三)大力发展创新载体,拓展高层次人才集聚和创新平台

实践证明,创新载体是吸引、集聚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式。因此,欠发达地区首先要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载体建设,在风险投资、科技基础设施、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方面提升水平。抓好重点实验室和试验基地、重点科研机构建设;要更加重视企业创新人才的开发培养,落实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增强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吸纳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能力。其次是结合实际,整合各类创新载体和创新资源,集中可用的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建设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的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行业创新平台、区域创新平台,形成若干行业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区域创新集群,着力建设一批国内外一流的科研机构、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部分地方、部分领域上实现突破。第三是探索建立各级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载体资源共享、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的融合互动机制。在继续加大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种形式的“人才特区”建设及贯彻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契机,发挥先行、先试,着力加强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服务的软件建设,吸引国内外各类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服务资源在载体内的集聚,把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载体建设成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育基地。

(四)加大力度,多元投入,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支撑。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回报最高的投入。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树立人才投入收益最大化的观念,逐年提高发展性投入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强化研发投入,建立以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要更加深刻理解和贯彻“人才优先”,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改变“重物不重人”的经费使用方式,保障人力资本投入增长快于物质资本投入增长。

参考文献:

[1]马斌,李中斌.中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年第10期。

[2]莫冰云.广西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对策[C].广西人才发展报告,2010年。

[3]胡跃福,马贵舫.西部人才政策:何去何从[J].开发研究,2008年第3期。

[4]毛瑞福,徐露辉.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挑战与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08年第12期。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8

进入新世纪,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创新,特别是原始性创新已经成为区域间科技与经济竞争成败的分水岭,成为决定国际产业分工的一个基础条件,成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区域发展的根基所在。2006年年初,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科技大会,确定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宏观背景下,从省市乃至乡镇,各级政府陆续开始了建设创新型区域的探索,创新型区域建设方兴未艾。在创新型区域建设的热潮中,逐渐形成了“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县———创新型城(乡)镇”的创新型区域建设格局。在这种格局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就是创新型城镇的建设,这不但是因为创新型城镇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能否真正覆盖和惠及基层,更源于当前对城镇如何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研究相当缺乏。事实上,在当前科技、教育和人才等创新资源高度集中于中心城市,作为创新型区域建设基层载体的城镇如何建设,不但是当前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重大现实议题,更是一个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亟需积极探索和争取有大突破的重大研究领域。正是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广东开展了创新型城镇的研究,旨在通过对鲜活的实践范例进行分析,积累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探索形成比较系统的创新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全国各地的城镇贯彻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区域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性的实践经验。

2广东建设创新型城镇的实践分析

创新型城镇建设在广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但在近年广东大力实施“双提升”战略的政策推动下,不少经济强镇纷纷通过推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工作,正在积极践行创新型城镇的建设,并在实践中形成如下的发展模式和主要做法:

2.1发展模式

在实践中,由于各城镇自身条件的差异,其创新型城镇的建设往往具有不同的创新元素,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范文

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概念篇1[关键词] 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 DEA 综合评价民营科技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实现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经济实体。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