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1
【关键词】遗传学 网络 课程
【基金项目】《遗传学》精品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南京师范大学重点项目)和遗传学研究性教学(南京师范大学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1-01
1. 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重要性
(1)遗传学教学的重要性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一门学科,是生物科学中一门体系十分完整、发展十分迅速的理论科学,对探索生命的本质,推动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学科,对动物、植物、微生物育种以及遗传疾病防治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必要性
从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至今,遗传学已从个体水平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和基因层次纵深发展,衍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学科和交叉学科。目前生命科学发展迅速,人类和水稻等基因图谱相继问世,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出现,遗传学的研究范畴大幅度拓宽,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尽管传统遗传学教材为了适应其发展,也作出了相应的内容扩充,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时数的安排上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光靠书本教材组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遗传学应该按照其自身的发展和固有的内容体系进行组织,应体现遗传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这样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及时地更新其内容,然而传统教材很难满足如此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在专家学者的努力下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网络课程逐渐成为高校遗传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趋势,因此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有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轻松呈现教学内容,同时还具有容量大,可供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又为协作化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遗传学网络课程的作用与特点
随着遗传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建设遗传学网络课程在遗传学的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改善教学质量
借助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交互性,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被压缩、内容相对局限、师生交流少等缺陷。例如:教师将授课讲稿要点放到网上,供学生在线浏览,解决了学生不能同时兼顾听课与记笔记的难题;教师也可将一些参考资料、补充习题或辅导材料放在网上供学生自学,既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邮件或网上论坛,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并获得解答,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互动。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加上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已使学生具备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条件。而且,网络教学形象生动、图文并茂、色彩鲜艳、信息量大、视听一体,比较符合新一代大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是他们乐于接受的一种知识获取方式。因此,开展网络教学将网络引入课程的教学体系,已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效补充教学资源
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阅览室、图书馆、图书资料等硬件设施在不断改善,但是这种改善与招生人数快速增加相比,显然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遗传学网络课程是解决遗传学教学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既能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也适合在学校内开展网络选修课程,使更多的学生能选修到遗传学这门课程,学到更多遗传学的课程知识,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是提高遗传学教学水平和适应教学发展的一种手段。
(4)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网络课程的建设,不仅方便了本校学生的学习、师生之间的交流,也能通过网络课程开展远程教学,交流教学和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分享用于教学的各种资料,而且使教学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也能够分享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把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同行进行交流,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实现优势互补。
3.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建立了遗传学的网络课程,但是我们在比较、调研和分析之后发现,这些网络课程在促进和推动遗传学教学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网络课程、网络课件、网络教材的混淆
在已经建设的遗传学网络课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错误地将网络课程与网络课件的界定混淆,有时被认为是同一个概念;更有人把网络课程理解成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未能根据遗传学的需要,及时地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2)缺乏互动性
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更是能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然而目前的一些网络课程仍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师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够完善,互动平台上很少有人发问,回答问题的老师就更少了,讨论版块也没有讨论的话题,没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表现形式单一
教学内容的呈现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电子书本,二是PowerPoint课件,三是主讲教师的讲课录像及讲稿。就是这么一些简单的资源,打开时还需要密码,或者只能打开其中的一部分。既没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没有实现资源共享。
4.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上面的调研分析,我们认为在遗传学网络课程建设方面应该突出如下重点:
(1)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帮助教师改变观念
遗传学网络课程的建设如情境设立、学习策略的选择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指导。因此要建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首先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师对新信息技术的态度问题,让教师了解新信息技术,了解网络教学,并积极参与网络教学。如果教师不能接受新的技术、新的事物,很难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也难以实现大规模的高质量的网上教学。
(2)及时更新,加强管理
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固然重要,但之后的更新更为重要。学校在开发网络课程后,需要安排专门的团队对此课程做定期的维护,各任课老师也应该定期上网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答,最大化地利用网络资源。
(3)表现形式多样化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2
[关键词]网络课程; 分层抽样; 描述性分析;交叉分析;因子分析
[DOI]10.13939/ki.zgsc.2016.51.217
1 引 言
大学生是网络课程的主要使用者,在当今“用技术支持学习”的潮流趋势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迅速发展,教育生态也在向开放性转型。很多高校都投入大量财力、人力用于网络教学建设,争相打造优秀网络课程。然而真正有效利用率如何还未知,且大量涌出的网络课程质量也参差不齐,网络课程建设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目前也有很多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如中所说的无序化管理和重复性建设等,中指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仍沿用传统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率,中提出的学习资源匮乏、个体化差异等。但对于课程的满意度和如何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缺少具体意见。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网络课程使用效果,我们从其使用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展开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文以武汉市高校调查数据为基础。学校的选取运用分层抽样法,按“985”“211”和普通高校分类进行1∶3∶4的比例抽取了8所高校,然后制作带有校名的球随机抽取具体学校,共发放800份问卷,回收780份,其中有效问卷732份。
2 调查分析
2.1 网络课程的使用现状分析
网络课程宣传和使用情况分布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不同学校学生对网络课程的了解、使用情况不同。经常使用网络课程的人占极少数,大多数人都是知晓却并没有使用,所以网络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2 不同专业网络课程使用满意度分析
不同专业对网络课程的满意度也体现了网络课程在该专业设置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专业及打分的数据进行了交叉分析,卡方检验p值小于0.001,说明不同专业满意度有显著差异。
从具体打分情况来看,文史类中,51.8%使用网络课程的学生得分在80分以上,说明目前网络课程在文史类较为优质,除此之外,经济类、法学类得分为80分以上的比例为42.7%和41.7%。相比较而言,数理类得分为优秀的仅为23.7%,而工学类为27.8%。总地来看,文科得分普遍比理科高。
2.3 影响网络课程使用因素分析
为更好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平台使用时会考虑的影响因素,我们搜集并拟定了多条网络课程建议以供打分,其中赞同度由1~4依次递增。
利用SPSS 19.0软件对网络课程建设数据进行KMO和BARTLATTz验,其中KMO值为0.926>0.9,从Bartlett检验来看其p值显著小于0.001,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
(1)因子的提取
解释总方差如表1所示,由特征值大于0.8可以从9个变量里提出三个潜在因子。
(2)潜在因子解释
第一个因子在交流答疑上载荷为0.578,课件下载为0.624,增加离线为0.649,以及纳入教学体系为0.701,主要是反映课下可以学习的建议,故可以看成是离线学习因子。
第二个因子主要在延伸读物及课程推荐上载荷较高,分别为0.641及0.703,反映除了自己目前所学,也很愿意接受其他好的课程进行深度研究,因此可以看成是延伸学习因子。
第三个因子在奖惩措施、个人在线笔记和承认学分上载荷都很高,均超过了0.5,这部分均是采取某种措施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反映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不高,需要措施来监督,故可以看为监督学习因子。见表2。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网络课程在学生中的使用率极低,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网络课程自身的缺陷,课程质量各有差异,如文科类课程较为优质,但理科类打分普遍较低,亟须改进。另外,70%以上的同学觉得在碰到不懂的地方时不能及时反馈并得到解决;其二,各高校对于网络课程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很多老师都没有使用过网络课程。由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网络课程宣传力度。鉴于很多大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和需求,但缺少引导,学校应该加大对网络课程的宣传并给予学生一些选课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课程建议。
(2)文科类课程因其本身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而满意度较高,理科类因其本身的难度较高而有较大争议,因此理科课程应该在丰富网上资源的同时,优化资源,提高课程的精度,并注重反馈。
(3)可以设立“离线学习、延伸学习、监督学习”三个模块供学生自主选择。针对学习效率较低不能完全集中注意力,缺乏自制力,可设计一些监督机制,如打卡和计时等;并针对反馈不及时和不能因材施教的弊端,建议增加交流直播间,提供“面对面式”的交流教学。
作为新型的教学方式,想要获得一定的市场,需要具有自己的特色,以更好地达到学校的需求,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课程 实验教学 弊端 完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85
1 计算机网络课程日常教学中的弊端
计算机网络课程既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基础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应用课程。可以说,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集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课程。该门课程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建立起网络体系的基础概念,为日后开设的相关课程打好基础。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直接关系日后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然而,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的“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即:教师普遍重视理论部分,而忽视实验部分。课堂上,老师机械死板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往往不能够建立起网络体系的相关知识链接,学习效果不尽人意。
2 成因分析
2.1 受制于传统观念束缚,实验人才方面的建设力度欠缺
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直接导致实验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滞后于理论人才的建设。[1]这就直接导致理论课教师和实验课教师水平良莠不齐,学科整体师资力量发展不均衡。实验室教师的水平跟不上理论课教师的水平,学生往往是理论听得明明白白,而落实到实验的环节就会变得糊里糊涂。这样,对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来说,无疑是阻碍其发展的桎梏。因此,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将理论和实践放置于同一水平线上去发展,应该说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克服现实弊端的第一步。
2.2 忽视网络课程硬件建设,实验教育环境亟待改进
目前,各高校囿于学科建设经费的限制,很多实验室的实验条件早已不能满足学生们的学习需要,比如:实验设备数量不足,设备配置落后,新专业领域的实验室建设严重滞后等等。这些都实实在在的制约着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发展,同时也真真切切的影响着学生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方面的专业学习。因此,这是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现实弊端的第二步。
2.3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
在当前计算机专业培养方面,教师教学方式方法墨守成规,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学习状况不佳几乎是老生常谈的问题。理工类老师受制于专业限制,其上课方式大多比较严肃死板,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显然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其教学效果如何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当然,理工类教师也不能为了取悦于学生而人为去声情并茂的“演绎课程”。但是,最起码需要改变的现状的一点就是务必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在实验教学方面的互动,唯有如此才有希望改进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现实弊端,此第三步也。
2.4 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合理,考核形式单一且效果欠佳
针对实验课内容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由于理论课教师的普遍业务水平高于实验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导致学生在理论课程学到的知识与实验课运用的知识之间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实验课的内容完全不能起到帮助学生诠释和消化理论课内容的作用,更有甚者实验课形同虚设也是比比皆是的现象。另一方面,即便个别高校是理论课教师“双肩挑”的承担实验课的教学任务不存在教师差异导致的课程效果与目标偏离,但受制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思想的禁锢,教师普遍存在忽略实验课重要性的现实弊病。教师如此,学生更是如此。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实验课程考试方式单一化。目前的实验课考试方式普遍采取以实验报告的考查方式代替正规的考试方式。这样直接导致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要性的“双重忽略”。实际上,实验课也有考试的必要和适合该课程的考试方式(无论闭卷还是开卷)。总之,以往的单一考核形式已经被现实否定,因此增加实验课的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势在必行的,也是能够从根源上加强教师和学生对于实验课重视程度的治本之策。
3 完善方案
针对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日常教学中存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通过增加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内容的考核方式,实现其考核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议将其考核权重提升至与理论部分相同的程度,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和学习的主动性。具体做法就是:将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大量增加实验课内容。在该门功课的结课考试方面,将实验课内容的考核提到可以与理论课相提并论的程度。
第二,建议将理论部分的相关内容按其教学进度适当增加与之配套的实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2]可以适当引入“案例教学法”等先进生动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真实生动的现实应用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动手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建议将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建设为“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指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坚持以“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具备多样化的评价方式,通过崭新的方式来处理教学或生活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理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并且熟练应用到实践当中。[3]这种模式是一种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成功教学模式,是改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现实弊端的有效途径,也是计算机网络课程值得借鉴的立体化全方位的教研教改的良策。
参考文献:
[1]蔡文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计算技术与自动化,2006,(12).
[2]龚怡祖.计算机网络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科技信息,2010,(15).
[3]张学文.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J].技术应用,2012,(11).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4
关键词: 课程设计; 项目教学; 任务驱动;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05-55-02
LAN security and maintenance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design
Chen Chunyan
(Beij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Beijing 100018, China)
Abstract: Due to its particularity, institutions of high vocational education must focus on the actual request in actual working process. Through systematic setup of curriculum, teaching is organized according to real situ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author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 integrated teaching method in the "LAN security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course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teaching resources of college should get reintegrated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urriculum should be designed based on project and tasks.
Key words: curriculum design; project teaching; task-driven; integration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紧紧抓住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需要,通过系统化的课程设置,以行动为导向进行课程教学组织[1]。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课程小组在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根据职业教育的要求重新整合教学资源,以项目为依托,以任务驱动为导向,运用一体化的模式进行了课程教学设计。
1 课程总体设计方案
本课程小组经过企业调研,招开实践专家研讨会等多种途径,确定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职业能力。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用户终端设备的安装与调试”和初步的“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采用核心职业能力。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与框架结构,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培养学生具备小型企业局域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以及计算机网络应用和信息安全核心职业能力。整个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体系,以教、学、做为核心开展一体化教学,将教学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个项目设有多个教学任务。
以教、学、做为核心开展的一体化教学,体现了由“职业分析”到“课程定位”的纵向一体化,以及从“项目导向”到“任务驱动”的横向一体化。如图1所示。
[职业分析] [教] [学] [做] [课程定位][项目导向
项目1
项目2][任务驱动
任务1
任务2
任务3
…]
图1 模块化教学体系
2 能力目标的确定
我们为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课程设计了两个教学项目――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和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与维护,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与框架结构,了解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能够正确合理使用计算机网络,安全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培养学生具备小型企业局域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获得计算机网络应用和信息安全核心职业能力,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⑴ 能对计算机系统进行安全备份和恢复;
⑵ 能合理选择、安装、配置、使用防病毒软件;
⑶ 能对系统进行访问控制,同时能修补各种安全漏洞;
⑷ 能采用加密技术保证信息安全;
⑸ 能把计算机正确连入计算机网络;
⑹ 能将几个局域网加以相互连接;
⑺ 能通过网络提高办公效率;
⑻ 能对小型局域网进行日常维护。
3 教学内容的设计
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本课程从“项目导向”到“任务驱动”的“一体化”教学模式符合本课程实践性强的教学要求。“一体化”教学设计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2]。本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以两个具体的项目为依托,共设计了8个具体的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企业局域网及计算机信息安全系统的管理能力。教学内容设计如图2所示。
[项目][计算机系统的主机安全防护][小型计算机网络的组建与运维][子任务][计算机系统的信息备份与恢复][计算机系统病毒的防护][计算机访问控制欲安全漏洞修复][加密计算机数据安全][计算机网络的接入][局域网互联][计算机网络在办公室的应用][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
图2 教学内容设计
项目1是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即局域网中主机系统的安全管理。保证主机安全是局域网安全中的重要内容。在主机安全的基础上,如何组建小型办公网络,通过办公网络提高办公效率,同时能够有效的管理小型办公网络,进行网络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是项目2的主要内容。
项目教学框架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项目1教学框架
[[学习任务\&学习活动\&教学方法\&1.计算机系统进行安全备份和恢复
(4学时)\&1.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1.2 学习备份原理和备份方法\&讲授\&1.3制定备份与恢复方案,选择、安装、配置备份工具软件\&任务实施\&1.4计算机系统安全备份与恢复检查,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2.计算机系统病毒的防范(8学时)\&2. 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2. 2学习计算机病毒原理与常见病毒的分析\&讲授、实操\&2.3 U盘病毒与宏病毒的仿制与防范\&教、学、做一体\&2.4制定计算机病毒防范方案,选择、安装、配置、杀毒软件\&任务实施\&2.5计算机系统病毒防范方案的检查与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3.计算机访问控制与安全漏洞的修复(8学时)\&3.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3.2用户帐户安全管理与文件系统的访问控制\&教、学、做一体\&3.3利用典型漏洞的攻击与漏的检查和修补\&实操\&3.4单机操作系统平台的安全方案制定与配置\&任务实施\&3.5 计算机访问控制与漏洞修复安全检查与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4.加密技术与信息安全
(10学时)\&4.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4.2 常用加密算法介绍与典型解密原理和实现\&教、学、做一体\&4.3加密系统的安全性保障\&教、学、做一体\&4.4 安全加密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任务实施\&4.5 安全加密方案的检查与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
表2 项目2教学框架
[[5.计算机网络的接入
(8学时)\&5.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 讲授、讨论\&5.2 学习计算机网络基本原理\&讲授\&5.3 学习配置计算机网络系统与压制双绞跳线\&教、学、做一体\&5.4 设计组建小型局域网\&教、学、做一体\&5.5小型局域网的检查与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6.计算机网络的扩展与互联(6学时)\&6. 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6. 2学习计算机网络互连原理与计算机网络互连设备\&讲授、讨论\&6.3计算机网络设备的连接\&教、学、做一体\&6.4计算机网络互连方案的设计与实施\&任务实施\&6.5计算机网络互连方案的检查与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7.计算机网络在办公中的应用(8学时)\&7.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7.2 互联网访问方法,浏览网页\&教、学、做一体\&7.3收发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即时通信应用\&教、学、做一体\&7.4使用网络提高办公效率\&任务实施\&7.5 任务验收、答辩,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8.计算机网络的日常维护(8学时)\&8.1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安排进度\&讲授、讨论\&8.2 学习网络测试命令和管理工具\&教、学、做一体\&8.3 测试网络系统,判断并修复网络故障,进行简单的网络管理\&实操、师生交流\&8.4 网络测试与故障排除检查与验收,提出改进建议\&师生交流\&]]
4 结束语
优化整合后的课程项目涵盖了局域网安全管理与维护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通过课堂授课、任务实施,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 科学出版社, 2003.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5
关键词: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303-02
一、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土壤肥料学是我校园林、园艺专业的学科基础平台课程,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学习各门专业课程之前必修的一门先导性课程。目前,课堂教学已不能满足不同年级的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需要,故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符合课程发展趋势。
土壤肥料学教学资源上网,方便了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资源上网也方便了本地从事农业工作人员自学,并通过与学校教师在线交流,促使教师了解驻马店地区农业生产现状、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土壤、施肥等问题,并组织学生到农田中实地调查、取样分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补充丰富了理论和实践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彰显出地方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
我校办学目标是“开放式、国际化、地方性、应用型”,努力培养和造就“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响应学校办学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随时随地能够自主地学习、复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尤其是作为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教学网络开发非常必要。
二、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内容建设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学资源上网提供了便利条件,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网络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使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外得以延伸,实现网络资源有效辅助课堂教学。
课程网络资源是课堂教学的复制及延伸,因此,首先要提供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相关内容,包括课程信息、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课件、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等。其中,课程信息主要使学生了解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和涉及的内容,让学生对该课程有个初步认识并以自身的条件制订学习计划;教学大纲、教案和课件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理论教学的重点,必须完整清晰地体现在网络课堂中,作为学生预习和复习的核心内容;习题、模拟试卷和往年的考试题有利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复习与检测。其次,课程网络资源还要提供一些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一些开放性实验、实践,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实践(实验)的类型和项目,结合实验室现有的实验仪器、指导教师的建议,设计出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实践(实验)。最后,上传学生进行实践(实验)后整理的科研文章及图片,以供师生有效交流,促使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
三、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步骤
土壤肥料学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共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制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网络教学资源内容分模块进行组织、编写、上传材料。该建设阶段包括六个方面:
1.首先,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征求学生对网络课程教学资源模块的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实验)教学、网上交流等方面的要求及建议;第二,从网上学习同类高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借鉴其先进经验;第三,研究国内与土壤肥料学课程相关的行业、企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及所需人才的要求条件,并与本地农业专家座谈听取他们对网络资源如何与行业接轨,如何能体现出应用型教学的本质等建议,对土壤肥料学网络资源建设内容、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使网络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师、学习者、企业、农业生产者的共同需要。
2.教学团队的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讨论网络教学资源的模块设置,每一模块的内容及要求、每位教师所要完成的内容、网络维护、管理、教学内容的更新等进行讨论,制定该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详细计划。
3.根据设置的模块分层次、分步骤上传网络教学资源内容。
4.组织学生对上传的教学网络资源内容进行学习,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进一步完善网络教学资源。
5.邀请校内外农业专家、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对本课程网络资源内容进行评价、提出修改建议,使网络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和社会。
6.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宣传及推广,使企业、社会相关人员、学生参与进去,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在线交流为使用者、管理者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使用者从网络教学资源中获取知识,管理者能够不断从交流中了解网络教学资源某些方面的不足而加以完善。
第二阶段是该课程教学团队的负责人应组织主讲教师录制教学视频,并上网;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要相互检查教案、相互听课,对每位教师上课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整改建议,使教学团队中的每位教师教学质量都有较大的进步,接着组织教师对自己主讲部分的教学内容进行录像、修改、整理并上网,接受学生、专家对讲课的质量进行监督及评价。
第三个阶段是把土壤肥料学课程中一些涉及化学反应等的难点以动画形式进行演示,辅助教学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组织教师把所讲内容中要做动画的部分内容进行汇总,并聘请动画专业的老师讲授并协助动画制作,把土壤发生演变的过程、有机质的矿化与腐殖化过程、胶体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置换过程、植物吸收并运输养分的过程、不同植物不同缺素症状等制作成动画,辅助学生对这些难点的学习及理解。
第四阶段是对该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教学团队应经常召开会议,畅谈教学方式、手段上的创新、发现,课堂上对教学环境的有效把握及调控,课堂中一些突发事情的控制及处理。把这些交流心得写出来并进行整理成为教改论文进行发表,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勇于发现、创新及积极申报校级、省级的教改项目,为申请精品课程做准备。
四、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网络资源平台建设是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环节。其每个模块的功能如下:
第一,教师队伍模块,主要介绍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教学与技术专长、教学情况、技术服务。教学与技术专长主要介绍教师研究方向;教学情况主要包括主讲课程、所承担的实践教学、教学研究论文情况;技术服务主要包括教师在本地为从事农业生产人员授课情况及所承担的课题和获得的科研奖励。通过这三方面的介绍使学生及其他人员对该课程教师队伍有所了解,使教师接受社会监督、评价的重要窗口,也是外界对教师教学能力、技术服务能力的了解,有利于教师利用技术专长服务于地方经济。
第二,课程建设模块,主要包括本课程的介绍、教材建设的过程、教学改革获奖情况。通过这些方面的介绍使学习者对本课程建设过程、发展情况及在教学活动中进行的教学改革等获得的成效有所了解。
第三,工学结合模块,主要包括校企结合、实训基地、制度规范、实训成果。校企结合主要向外界展示与本课程相关企业、单位联盟及学生实习实训情况。使更多企业对我校学生能正确认识,有利于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同时也为新的联盟企业合作创造条件,为学生今后就业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四,实践教学模块,把实践(实验)的教案、大纲、指导、实验项目上网,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实践(实验)进行预习、了解所要上实践(实验)的内容、方法、步骤、注意事项,有利于实践(实验)教学环节的顺利进行。
第五,在线教学模块,包括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情况来进行预习、学习、复习该门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心得可在网上交流平台中进行分享。试题库、试卷模拟、往年试题及参考答案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了解自己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掌握程度,有利于学生有重点、有目的地进行复习。学生通过在线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其能够做到对土壤肥料学教学内容全面了解、整体把握。
第六,在线交流模块,包括学习心得、学习和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及科研动态等。网上交流主要为学生、其他使用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供平台,教师较能随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增加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科研动态主要向外界展示教学团队及学生课题申报、结项、情况。
五、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网络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使用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辅助课堂教学为目标,故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我校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土壤肥料学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还不太完善、不系统化、还缺乏一些具有创新性模块,并且各模块中的内容有待完善、网页制作水平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教师及学生科研动态不能得到及时更新,在线交流平台教师不能及时回答学生对土壤肥料学课程学习、实践、科研等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鉴于土壤肥料学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对负责管理各教学资源模块的教师建立考核制度,定期检查各模块的更新情况,尤其是在线交流平台;再者,土壤肥料学课程教学团队要经常召开会议,探讨各模块内容的建设及创新;第三,教师应结合本地农业、土壤、肥料施用的现状、土壤与植物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出一些创新性实验(实践)让学生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完成研究,并及时上传学生科研动态,促使学生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土壤肥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保荣.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思考[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3(31):52-53.
[2]向守兵.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初探[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8.
[3]谭玮.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1,12(31):92-96.
[4]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6):62-65.
[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网站[EB/OL].http:///new/.
[6]蒋炳伸,宋丽,李鸿雁等.园林专业土壤学实验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2011,8(231):127-128.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6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的数量和质量是当前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我国目前网络教育学院开发和使用的网络课程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结合对“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络教育学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的调查分析,对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同时提出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设计、开发、应用等相关的一些重要问题。
从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试点现代远程教育至今,全国已有67所普通高等院校建立了网络教育学院。随着网络教育试点实践的实施,对我国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认为制约远程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因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课程问题。调查显示,现有的网络课程无论从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适应网络学习者的需求;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始终处于非主流的辅助地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当前网络课程的现状作一调查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网络课程之角度对远程开放学习做一反思。
本课题调查与分析的对象,涵盖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第一、二期的部分网络课程以及部分网院自行制作使用的一些网络课程;涉及网院的母体学校包括,清华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学科包括理论力学、日语初级教程、刑事诉讼法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电脑广告设计与制作、机械原理、针灸学、财政学、画法几何和工程制图、动物生物化学等等。
一、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体评价
课题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课程的总体评价如下:
1.几乎所有的网络课程都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演示”环节,不同院校不同学科各展所长,如流媒体视频、文本、Flash动画等,更有使用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以尽可能将课程知识讲全、讲细、讲系统,且大部分教学内容皆按印刷课本章节顺序编排。
2.网页的设计在布局、风格、色彩、链接、超文本等诸方面已相当专业化,基本不存在什么问题。
3.学科特点非常突出。不同学科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及内容安排上皆能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符合学科特点。比如,语言学科能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各种图片、虚拟现实技术、Flash动画等演示与讲解原理与过程;其他学科如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医学的各种病理图片、体内器官动画,药剂配方图表等。
4.常用的几种教学方式归纳如下:
文字+图片+表格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多以Flash为主)
文字+图片+表格+视频(流媒体、其它格式)
文字+图片+表格+多媒体动画十教师的电子讲稿(PPT)
5.网络课程基本栏目包括:导航、课程介绍、课程教学、练习。
6.基本上都注意到了综合使用多种媒体,有的教学信息的表达更活泼、更有效。
7.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其一,从整体上讲,这些网络课程共同存在着重教学内容的呈现与讲解,轻学习环境与学习活动的设计。其二,相当一部分网络教学内容的讲解与呈现仍以大量的文字阅读为主,个别的仍存在着文字教材搬家的现象。其三,缺乏研究性学习的环节。其四,缺乏协作学习的设计,及组织与实施的指导和建议。
二、具体指标项的分析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三、困惑与反思
在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的同时,也引发了笔者的诸多困惑与反思:
1.网络课程是一种什么类型的课程型态?是从什么角度提出的课程理念?追寻媒体用于教学的历史,曾经出现过“广播课程”、“电视课程”等说法,今天的“网络课程”,是否可以看作是它们的延续?是否有质的不同?从教材到课程,从课件到课程,其根本区别在哪里?今天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所谓网络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属于“网络课程”还是属于“网络教材”?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是否还会出现新的“媒体+课程”的组合?
2.在对网络课程进行界定时,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参见(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认为,“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对于“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学者认为其“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基本上同意这种解释与界定。但在对网络课程进行设计、开发与分析评价时,对于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关系的理解和把握上我们仍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新世纪网络
程建设工程立项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充分利用教学支撑平台已提供的功能,实现与教学平台的挂接”。由于目前国内缺乏比较成熟的教学支撑平台,因此如何做到网络课程开发时既基于平台,同时又独立于平台,这是我们在开发和制作网络课程时感到比较困惑的问题。
——网络课程与教学平台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二者之间的功能如何互补?哪些是平台支持的功能?哪些是网络课程应有的功能?特别是涉及到交互、协作、答疑、讨论、测试、搜索等功能时,网络课程在开发与设计时如何与教学平台配合?
我们认为,在依托教学平台有效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课程的责任教师根据学习者的特点与课程教学要求,并结合教学平台对教学和学习活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与开发,这样才能对远程学习者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
同时,我们建议在设计与开发网络课程时,将其分为核心模块与扩展模块。扩展模块依托于课程实施过程中责任教师对网络课程的扩展与创造性实践,特别是在网上答疑、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测验、实践操作等环节,一门网络课程的完善和成熟是需要经过长时期的教学实践的。
3.网络课程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吗?或者说是否有必要成为主要的方式?它可以是唯一的方式吗?如何解决某些特定课程中实验与实践操作的环节?
4.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反之,什么又不适合网络教学?
5.当网络课程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时,传统的教育、教学、课堂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参考文献】
[1]桑新民,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阶段性总结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1(11)
[2]丁兴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3]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2年5月
[4]林君芬,余胜泉.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北京师范大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研究所/20020305/3021721.shtml
网络课程的建议篇7
1.关于导航
导航应该包括软件使用导航和课程内容导航。在被调查的网络课程中,基本上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课程内容导航,而提供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的有60%,其中只有33%的课程提供了较为系统、完整、规范的软件使用联机帮助系统。有53%的课程使用了路径导航。
我们认为,导航并不是越细越好,对于界面设计清晰、层次结构简洁的网络课程,用户无需花很大功夫就能够熟悉和掌握。导航应简洁明了,但必要的导航是不可或缺的。
2.关于教学/学习目标
调查显示,67%的课程有明确的教学/学习目标陈述,而只有13%的课程对目标做了细化,清晰地告知学生各章的目标层次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而设置的)。
学生借助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学习。在远程学习中,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分离的,而网络课程作为教与学之间的桥梁,应该承担起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许多角色与任务。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环节在网络课程中应该通过相关栏目体现出来。远程学习者面对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对于教学/学习目标的了解是最起码、最基本的。远程学习者不但要清楚整个课程的总体目标,而且也要明晰各章节,各知识点,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依据桑新民教授提出的学习目标层次化、阶段化、可视化原则,我们认为,网络课程目标的设置应该实现从课程目标向学生学习目标的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化:即,从共性目标转化为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符合学习者个性特征的高效个性化学习目标;从教师制定的抽象课程目标转变为师生共同制定的,具体、明确、可操作、可检测的学习目标;由单一目标向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目标的转化——一门网络课程不但要有教师统一制定的课程目标,还要有小组的学习目标及个人的学习目标。总之,要注重学习者目标意识的培养,努力培养学习者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学习计划的意识和能力。
3.关于教学对象和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与说明调查显示,有47%的网络课程对课程的教学对象给予了明确的说明,40%的网络课程对学科起点知识、技能的要求也给予了说明。
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它的学习者的开放性。如果远程教育发展到准许学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能自主、自由地选择课程的话,那么作为一门网络课程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者来学,须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与能力才能够学,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且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了。
4.关于课程的教学/学习安排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0%的课程为学习者提供了此项信息。
远程开放学习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决定了借助于网络课程的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灵活的学习时空,个性化的学习安排和计划
(建议),对远程学习者来说可能只是一个参考,但其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们是学习者个人学习安排和计划的依据与指南,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把握与安排的前提。
5.关于学习指导与建议调查显示,有67%的课程提供了不同程度的学习指导与建议,而仅有27%的课程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学习指导与建议。
对于绝大多数的网络生来说,他们并不是现行教育体制中的优秀者,他们在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并没有为进入远程学习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说,他们是因为无法进入传统高等院校校园进行学习而求其次才选择网络教育学院的。因此远程学习中的学习指导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它是影响远程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远程开放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的学习,它的学习方式、方法、策略是有其自身特点的,对远程学习者的要求不仅高且还特殊;而现阶段的远程学习者基本上都是传统课堂学习中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学习方式方法基本上是适应于面对面教师讲授的,是基于传统的校园文化、教室文化的。对于远程学习这种方式,大多数的学习者一开始会很不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感到盲目与茫然,感到孤立无援,因此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与指导。
6.关于网上学习资源调查显示,有73%的网络课程设立了网上学习资源的栏目,但内容的设计差别甚大:有的只是简单地列出了网址,没有任何介绍;有的进行了分类,且每一类中都给出了相关的网站;有的还为学习者提供了相关专业的搜索引擎。
7。关于形成性练习(测验)
调查发现,除了一门课程外,几乎所有课程都设置了练习/测验栏目,但其设计与实现却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只是将书上练习变成网页形式,并附上简短的答案;有的以思考题形式提出,没有提供答案;有的自带题库,可以自动生成各类题目;还有的有栏目,却无内容(其将该项功能留给了平台)。
8.关于流媒体视频的运用调查发现,有33%的课程使用了流媒体视频,但主要是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讲解,也有对实验及操作过程的演示。
9.关于课程评价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没有关于课程评价的说明与介绍(只有一门课程在导航中列出了“教师评价”、“评价教师”的栏目标题,但内容却是空的)。
作为一门完整的网络课程,也应该包含泰勒原理中的四要素,即目标、内容、策略(活动、媒体、资源等)和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的趋势体现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如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者的自我评价、形成性评价、学习者的成就性评价和学习者之间的相互评价。当前,我国大部分网院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仍依赖于传统的集中式的一次性书面考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网络课程可能只是传统方式的补充或可选择项。大多数的网院都通过光盘、教学点(学习中心)的集中听课、面授辅导、印刷材料等方式进行教学。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的自我评价及相互评价,使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化、民主化,则是我们亟待探索、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0.关于协作学习的设计调查显示,所有的网络课程基本上没有协作学习的设计。
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在于交流和沟通。对于协作学习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大多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和论述阶段。网上的协作学习如何设计与实现?协作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是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还是属于平台的功能?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1.关于网络课程学习中的交互
调查显示,大多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者并不清楚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如何操作与实施,哪类交互是网络课程本身能够实现的?哪类交互则需借助平台的功能?
据美国远程教育学者穆尔的观点,远程学习中的交互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Moor,1989)。网络课程中的三类交互如何设计与实现?我们认为,网络课程中的交互设计应侧重于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和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需要借助远程教学平台得以实现。
二、对网络课程进行分析后的总
网络课程的建议范文
本文2023-11-09 17:40:3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