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所掌握的有效教学技巧和方法,运用不同教学策略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方式。接下来是一些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案的总结和反思,希望对教师的品德教育工作有所启示。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一、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小学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角的度量和画角。让学生能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这确实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于用量角器度量一个角的度数时,很容易出现拿不准到底是选择量角器内圈的度数还是外圈的度数来量角或画角的现象。如要画一个60度的角,有的学生会因画成120度而错;本来是一个125度的角,有的学生量出来却是55度。以往的学生都会有这种现象出现。为了让学生掌握量角器量角与画角的技巧,我觉得关键是让他们懂得以下操作的要领: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4)注意:与零刻度线重合的一条边指向哪个圈的0°,就读那个圈的刻度。
以前的教材比较重视概念的教学,有现成的总结性概念,而现在的新教材却给省略了。上面的要领,我觉得还是帮助学生总结一下比较好。
再说,开学以来很不巧,我们班电教设备的线路有问题,上课时电脑,课件,投影什么都用不了。我只好利用以前的教学挂图,图上的量角器放得很大,角很清晰(这些挂图都是以前人家丢掉准备当废品卖了的,是我舍不得捡回来收藏的),讲完课后就贴在教室比较显眼的地方,让学生课后再多看看,边看边想,加深认识和理解,效果还不错。因此,我觉得并不是没有电脑就上不好课,以前没有电脑出现时,那么多人材也不是这样教出来的吗当然,时代在进步,教学设备也在更新换代,这是好事,但我们也不能全依赖它,有个什么意外,多做几手准备还是好的。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概括出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多媒体课件。
口算。
25+7512×416+4+2325×4×2。
回忆我们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说说你知道些什么?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通过复习,回忆以前学习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进行计算的规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设计意图:四则混合运算应该是用来记录情境问题的步骤或解题计划的,是情境问题的另一种表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是数字化的情境问题,所以从情境图入手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每个条件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交流的同时,多媒体课件展示已知条件及其意义)。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展示计算过程)。
2.做一做: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上面各题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从现实的问题情境中抽象概括出运算定律,便于学生理解和应用,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师:“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师:想想,怎样列出算式?在小组中说说你的算式的解题思路?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
全班交流。
987÷3×66÷3×987。
(根据学生的交流展示两种解题思路的算式,并以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两道算式的解题思路)。
师:说说综合算式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设计意图: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做一做:一箱12瓶橙汁48元,芳芳要买3瓶,需要付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开始只能列出分步算式,就依据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并引导学生今后尽量采用综合算式;如果有人列出综合算式,就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并注意递等式计算的格式。)。
师:这几道题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设计意图:教学中选择解决实际问题,是为了避免将四则混合运算题视为单纯的计算问题,产生数学与日常生活无关的错觉,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使用四则混合运算帮助解题的例子。
根据下面的分步算式,把它们改写成综合算式。
200÷4=5050×3=150。
28×2=5656÷7=8。
判断并改错。
=75=2。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辨析,完成练习,加强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说明原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养成认真完成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所学内容属于分数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切实让学生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六年级共有24名学生,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能力也还有待加强;大多数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敏感,喜欢动手操作,但思想不易长时间集中;有30%的`同学基础相对薄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经历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根据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推导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学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验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整数的简便计算方法(先约分后相乘)。
教学难点:分数乘分数或分数乘整数先约分再相乘的书写格式。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本单元具体例题安排如下表:
1. 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验探索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特性,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 通过分类、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知道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3. 联系生活实际并通过拼摆、设计等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数学美。
4. 使学生在探索图形的特征、图形的变换以及图形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1.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他们的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为使儿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他们自己新的知识与经验,教材的编写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例如: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教材根据学生已懂得了角的分类,能区分锐角、钝角、直角、平角与周角这一基础,设计了“给三角形分类”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了解和把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2.重视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说,都比较抽象。要解决数学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特点之间的矛盾,就要充分运用其直观性进行教学。基于这样的考虑,教材在提供大量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加强了数学问题情景、操作探索活动的设计。例如“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部分内容,创设了“我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这是什么原因呢?”这种学生熟悉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实验、去发现。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教学内容的呈现不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给学生留有充分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
经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为感受、理解抽象的概念,自主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理念与意图,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具体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地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这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例如,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等,均是让学生在操作、探索中发现,形成结论。
4.加强对图形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本单元增加了“图形的拼组”,让学生再次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
1.三角形的特性。
(1)情境图。
教材提供了一幅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的直观图,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并说一说“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激发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而且引起学生对三角形及其在生活的作用的思考。
(2)例1。
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在已学的垂直概念的基础上,引入了三角形的底和高。最后,教材说明为了便于表述,如何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3)例2。
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设计思路是“情景、问题—实验、解释—特性应用”。
(4)例3。
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规律。
2.例4。
教学三角形的分类。用集合图直观地表示出,三角形整个集合与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之间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三角形按边分类,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3.例5。
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先通过让学生度量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并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和,使学生初步感知到它们的内角和是180?。在此基础上,教材再提出用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做一做”应用这一结论解决问题。
4.图形的拼组。
(1)例6。
用同样大小的三角形拼四边形的活动,让学生体会三角形与四边形的关系。具体活动时,不一定只按教材提供的思路拼,可以让学生自主拼,看用同样的三角形可以拼出哪些四边形,并说一说是怎么拼摆的。
(2)例7。
用三角形拼出美丽图案的活动,进一步感受三角形与其他图形的关系,同时享受创作的快乐,感受数学美。
1.适度把握本册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目标。
这一学段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有关“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和经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空间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探索图形及其关系的愿望不断提高,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可以在比较抽象的水平上认识图形,进行探索。因此,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因此,在进行本单元的教学,如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2.重视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取知识。
“数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过程”,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是在活动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推理想像等都是学习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教学时,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给予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抽象出几何图形的、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对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3.注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几何图形的直观性为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各种教具、学具和现代教学技术,可以使学生认识和探索图形的过程更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也是进一步发展学生空观念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在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时,要注意切合实际,易操作而有实效。一些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困难,不能配备丰富多彩的教学具,教师必须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资源,积极发动学生制作。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不但可以激发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草塔镇小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初步感受运筹思想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2、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生活中运用优化思想解决问题。
3、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探讨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
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学生议论。
学生议论后汇报。
2、小组活动,探讨方法。
(小组活动,教师参与研究活动后汇报交流辩析。)。
学生汇报时老师用图把学生的意思一步一步表示出来。(图略)。
3、讲求策略,优化方案。
4、师:到底分几组,每组多少人才能最省时间呢?请同学们分组计论,画一画,算一算。
(小组活动后汇报)。
5、大胆猜想,有所创新。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想了很多办法。我们回顾一下,为什么能一次次地节省了时间呢?
师生一边讨论边修改示意图。
6、发表见解,评选方案。
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呢?请说说理由。
三、发现规律,应用规律。
师:你们的见解都有道理。在安排好先后顺序的情况下,后一种方案的速度是很快的,当中还隐含着数学规律,你们找找看。
(小组讨论后汇报)。
四、教学结束,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反思。
四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问题解决思想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节课在列表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类似归一、归的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学好本节课知识,将为学习用列表等方法解答求两积之和(差)等实际问题奠定知识和思想方法的基础。
1、本节课是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例题从三个小朋友买相同笔记本的信息,分两次提出要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找出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条件并进行整理,通过呈现表格让学生思考怎样解决问题。随后学生很自然的自主分析数量关系,解决第二个问题。
2、在练习中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的实际问题,学生都能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
3、在解答第二个问题时,有大部分同学想不到方法,要从小明的信息算出单价,再用除法求出小军能买多少本。这是本节课的障外点。
1、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学生经历提取信息,发现问题,列表整理条件,解决问题的知识获取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收集并整理信息,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问题情境中的信息,用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难点:正确整理、分析数学信息关系,学会通过所整理的信息决策问题解决策略,并内化成自己的问题解决策略。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在教学较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我是这样设计本节课教学过程的:
1、复习时我设计了找单位“1”和写数量相等关系式的练习,是为了学习新课做准备。
3、根据线段图,写关系式。
4、根据关系式列算式,并解答。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了两种不同的数量关系式,根据不同的关系式,列出了两种不同的算式。但是,在讲解算式的每一步算的是什么时,有一部分人对第二种算法中括号部分算的是什么,有点模糊,不能清楚地表述出来。在教学后,我真正感觉到,要让学生理解一个分率表示什么量的重要性,虽然在教学中也注意到了这点,但因为单位1加几分之几这样的分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因此要更为重视与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本课通过教学设计与实践操作,并反思教学过程,颇有收获。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地研究理解教材,把握其重难点,更深入地研究理解学生,考虑他们的学习方式,理解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成长的利弊,力求使教学设计得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去理解,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情感的培养,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思维品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学教案设计
一、计算题(共30分)。
1、直接写出得数。(8分)。
240÷6=。
120÷30=。
24×5=。
90÷18=。
560÷70=。
6×15=。
2、用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10分)。
627÷33=。
224÷28=。
720÷68=。
966÷42=。
3、脱式计算。(每题3分,共12分)。
(2)38×(480÷16)。
(3)130+70×16。
(4)(240+760)÷40。
二、填空题(共18分)。
1、754÷63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商是()位数。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小的两位数,积是()。
3、一个数除以16,商是20,余数是10,这个数是()。
4、40×□161,□最大填()。
5、15商是(),商是最大的()位数。
6、一个数除以5,商是12,有余数,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7、()÷40=14……39。
483÷()=9……6。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呈现了世界文化遗产北京颐和园图片。图中包含的主要信息是:北京颐和园由昆明湖和万寿山组成,其中昆明湖占地219公顷,万寿山占地面积仅是颐和园的1/4。借助问题“颐和园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公顷”引入对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问的学习。这节课主要解决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时,从游览世界文化遗产的话题引入文字信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数据信息提出与本节学习有关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本节课是在简单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首先设计三道找单位“1”的复习题,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辅垫。因为学生有了学习简单分数应用题的经验,因此在理解题意之后我放手让学生画线段图分析、解答试做,做完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讨论,讨论完成请学生上台展示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分析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学生展示时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围绕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提问,并充分利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理清题中数的关系,抓住解题关键,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并通过对两种不同的解法对比及课后小结,进一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虽然在教学设计中我作了充分的考虑,也重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但在教学中还是显露出了一些问题:反馈形式比较单调,缺乏激励性的语言和形式,学生明白但表述不清楚,个别学生表述单位“1”加几分之几,表示什么意思时,发现还很有点模糊。因此,我觉得今后在常态教学中更应注重学生个体表达,并且不必一定按照教师给的固定模式,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用自己的语言来述说解题思路帮助分析问题。
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新标准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确实落实充分地尊重、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例2及做一做。
1、根据《标准》提出的“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的要求,在加法的教学中按照先估算,再计算的顺序,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并结合例2,体现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2、能进行三位数的加法,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本节内容涉及到两次进位及三位数之间的加法,这些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独立计算、口算、估算等方式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
2、本班学困生多,在学习时,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和学习计算方法;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讨论和交流。
3、通过对加法计算的教学,使学生养成谨慎仔细的办事态度;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计算是学生学习的障碍。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1、列竖式计算:
59+77。
85+68。
59+89。
问:谁还记得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列竖式时要注意些什么?你注意到了吗?
2、口算:
600+800+900+100+1000+100。
3、估算:
599+800+900+101+989+112。
问:不用笔算,你能很快地算出大概的答案吗?你是怎么想的?
1、估算。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把数字转化成整百整千的数字进行计算,很快估计出了上面的3道算式的大概得数,这也是一种估算的方法。下面让我们再估算一道算式的得数。
爬行类376两栖类284。
师:你能估计出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吗?
四人小组讨论,要求每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方法。
师:376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400)。
师:284最靠近哪个整百的数字?(300)。
问: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大约一共有多少种?(700)。
问:如果精确计算,你认为会比700多还是比700少呢?为什么?
(376不到400,284不到300,所以它们的和肯定不到700)。
2、笔算。
师:请同学们列竖式做精确计算,看看中国已知的爬行类动物和两栖类动物一共有多少种?
指明学生板演,集体讲评。
教师强调: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计算到前一位的时候不能忘记加进位1。
学生自由找出表中的数量关系,形成问题,并列竖式解决问题。
2、做一做:课本18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从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为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几点来体现:
1、创设情境,从学生熟知的投篮比赛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初步体会统计的意义。体育比赛中的统计得分用到的就是统计知识,学生对于此已有一定的感性经验。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小动物投篮比赛的场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统计的目的非常明确,为下一个环节的调查统计指明了方向。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探索统计的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统计的过程,分析统计的结果。在教学中,我先和学生一起用小方格来表示红花的盆数,然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这种表示方法,为下一个环节正式的统计图的出现奠定基础。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时我要学生用写“正”字的方法来统计数据,对学生来讲是个比较生疏的方法,要指导练习。我给学生推荐了用写“正”字的方法,就让他们来统计,结果发现有的学生无所适从,所以在这里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今后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才是。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准备更充分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需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也许每节课不能面面俱到,但我们教师应该争取。
对考试的反思。
1、本次考试可以明显看出基础好的学生与差的学生的差距,这次考试部分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是对学生基础知识,计算及看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全面的检查,基本上能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状况,从考试情况来看,两个班落后面都比较大,尤其是90分以下的学生还有不少。
2、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反思。“态度决定一切”。其实学生的试卷很能反映出孩子的真实水平、真实态度。这一次考试可以看出平时学习态度不认真,做作业不专注。
3、从填空题的失分原因来看,学生认字量少,读题不认真,数的概念不清。
下阶段的教学措施:
1、继续做好常规教学工作,深入备课,认真上课,及时批改作业,积极听课学习他人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进一步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进一步强化。计算教学中要坚持口算堂堂练,注意量与质的统一。要面向全体,兼顾速度要求,同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
3、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书写的指导,在学习态度和书写规范上提高标准并持之以恒地教育和训练。
4、加强关注学困生,做好辅差工作。多给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多给予鼓励,使学困生重拾学习的信心,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多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每位家长的支持,使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教育下学好数学,为今后中、高年级的数学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班学生有36人,但后进生占有一定的比例,将近20%。
因年龄小,小孩子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课堂上如果老师的课有趣,是他们感兴趣的,他们才愿意专心听,而且兴致会很高。如果老师没有把知识点转化为在活动中进行,比如动手操作、小游戏或者比赛活动,当老师把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学习中来;反之,他们好多人都会各玩各的,比如玩橡皮、铅笔或者发呆,如果老师凶他们,他们也会显得很无辜,并不会专心去听课。
课堂上的作业,大多数孩子会专心做,注意去听,去思考,去独立完成,有一部分孩子思维活跃,在做作业过程中会边思考,善于发现,因而做题快又对。但也有几个孩子因没掌握所学的知识,不会做,爱转头去看别人的作业,抄写别人的作业。
在书写方面,因为在上学期我都让孩子们在田字格上写数字,经过一个学期的坚持,孩子们的书写大多数都是很工整、漂亮。对于那些后进生,则需要老师多利用课余时间去辅导,多让他们练习,他们才能跟得上。
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搭建自主探究的平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数学学习成功的体验,点燃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在本课中,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如何设计一个自己喜欢而又简单的图表。然后,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展开生生互评、师生互评。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引发思维的碰撞,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从中领悟集合的数学思想。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地追求意念和力量。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重大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因此,在本课中,我通过引起学生参加50米跑的、参加跳绳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是哪些同学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不断克服思维障碍,自主探索设计韦恩图,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感悟集合的数学思想,获得成功的体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四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1、能在阅读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能读准词语“渑池、鼓瑟、击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语境中理解“勃然变色、声色俱厉、负荆请罪”等词语的意思。
2、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知道渑池之会的功劳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结果;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句。
3、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1、能了解“将相和”的故事;能转述“负荆请罪”中将相二人的话,体会“和”的含义。
2、感受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的智勇双全,面对廉颇挑衅时的宽阔胸襟;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体会两人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之情。
预习课文,查找关于廉颇、蔺相如的历史资料。
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1、揭示课题:35《将相和》。
2、理解课题:课题中将指谁?相指谁?和是什么意思?从课题知道课文讲什么?
3、默读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又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了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4、指导朗读廉颇的话,引入渑池之会。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二、深入文本,品读感悟。
渑池之会。
1、自渎3——8小节,想想:渑池之会这个故事围绕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根据提示简要概括渑池之会的内容,介绍乐器“瑟”和“缶”。
3、再读3——8小节,划出蔺相如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想他问什么这样说?
4、理解蔺相如说的两句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出示句子:“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听说大王善为秦声,请为赵王击缶。”
(结合学生的交流,随即联系前文秦王的话和第二节蔺相如劝赵王赴渑池会的内容。)=。
句二:“你我现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补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内容)。
(能从蔺相如的话中知道他这么说、这么做的原因,感受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导朗读。
5、小结:蔺相如是不是没有能耐,就凭一张嘴呢?看来廉颇说错了。
负荆请罪。
1、齐读廉颇的话,并指名转述。
出示句子:“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我碰见他,非得叫他下不了台!”
(提示学生在这里转述要有称呼,用敬语。)。
2、自由读10——14小节,找找:蔺相如听到这话怎么做?怎么说的?
3、理解蔺相如说的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正确转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国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闹不和,别人不是就有机可乘了吗?”
4、过渡:原来蔺相如对外不甘示弱;对内却处处示弱。不是因为怕,而是以国。
为重。
5、联系上下文说说:廉颇“不应该”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负荆请罪”的意思,感受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出示句子: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来到蔺相如门上。
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负荆请罪。“负”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说话。
廉颇二人见面会说什么?展开合理想象。
三、总结全文、合为一体。
从此两人结为知己,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你、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结合在一起构成了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板书设计:
35、将相和。
(完璧归赵)蔺相如(渑池之会)。
以国家利益为重。
(不服气)廉颇(负荆请罪)。
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小学空间与图形学习的核心目标,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单元是在学生二年级已学过的“从三个方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二年级学习时以观察简单的实物为主,而本册教材是以观察较为抽象的立体图形为主,并要用语言表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教材设计了“搭一搭”的两个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学习用上、下、左、右等语言表述物体的位置。活动一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要求发出指令者认真观察用正确语言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搭立者充分领会指令的意思,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搭要求的图形。
活动二是先搭好一个立体图形,然后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同样的立体图形。
这一活动要求学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然后根据需要尽可能的少提问,搭出正确的立体图形。教学时让学生亲自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了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在交流中锻炼学生言语交际的能力,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在练习中对所学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按计划基本完成了预订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绝大多数学生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学效果良好。
四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这一单元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法的应用。内容不仅多并且较抽象,学生理解较难。
分数乘法的意义在整数乘法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特别是对一个数乘分数的理解上是这一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图形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重要了。
数量关系的理解,要紧紧依托于图像的直观性,这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图形与数量的结合。变抽象为直观,用直观的图示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表述,再逐步使学生脱离直观上升到抽象语句的规律性理解和掌握。例如在教学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图示的方式方法理解把一个数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反之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直接用乘法来列式即可。同时引导学生直观的感知到了积小于被乘数的道理。下一步教学计算时更是要借助图示来帮助理解等于几的道理。用图形表征让学生充分观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这一比较复杂的计算过程。引导归纳得到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分子相乘做积的分子,分母相乘做积的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才比较简便。分数乘法的应用,则要用画线段图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数量与分数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明确分数乘法的应用就是对分数乘法意义的拓展和深化。
数学的理解是离不开图形的辅助的。图形和数量是数学学习的一对相互依附的对象。要学好数学就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用一定的符号、图形来翻译抽象的数学内涵,变深邃为简约,更有利于学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的学习数学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吧。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主题图练习本。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
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练习一第1、2、5题。
课题:一、二级混合运算。
教材第6、7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第5、6、7题。
1、使学生初步掌握较典型的两级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1、级运算由高到低。
2、理解两边高级、中间低级的混合运算的灵活算法。
1、媒体演示复习题。
请四名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2、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1、学习例3。
(1)多媒体出示例3的挂图。
(2)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4)这道题应怎么列式解答呢?在小组内说一说。
(5)放开让学生独立解答。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较这个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不同?
1、完成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5题。
今天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练习一第6、7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雪天地”游玩。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算法一:24+24+24÷2算法二:24×2+24÷2。
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2.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难重点:四则运算顺序。
教具:挂图。
1、师准备扑克牌,带领学生玩“算24点”游戏,分组竞。
教师抽出四张牌,根据扑克牌上四个数用加减乘除把它列为得数为24为胜。
2、有24个苹果,每6个苹果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1.出示挂图及例4(板书后)。
2.分析题中数量关系,从问题入手,先要求什么,再求什么……的思路独立思考。
3.交流解题思路(引导说出第2种解法)。
4.如何把上式列成一个算式呢?(板书后)。
问:每步算式表示的意义。
对含有小括号的运算,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练习p11做一做。
3.出示例5。(板书后)。
请生在书上的算式里标出运算顺序号。两名学生板演,同桌互评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师问:观察两小题有什么相同地方?有什么不同地方?两题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最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每小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师:给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以小组合作形式总结四则运算顺序。
师整理板书四则运算顺序。(板书后)。
4.练习p12做一做1、2题。
5.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42+6×(12–4)=。
2.42+6×12–4=。
总结四则运算。
1、掌握0在四则运算的特性。
2、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3、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和概括能力。
1、通过归纳分析总结0在四面八方则运算中的特性。
2、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特征。
1、通过学习进一步对在生活中的意义以及0在运算中的作用。
2、掌握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
3、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4、教具准备。
5、教学过程。
1、出示口算卡片。
0+50=0×135=0÷12=。
学生口算后两题时可能有些困难,教师可以结合前两道已学过的含有0的加减法算式来对乘除法算式中含有的0的算法进行归纳。
“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任何一个数加0或0加任何一个数和0减任何数或任何数减0,它们所得的结果都是原来的那个数而不是0,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呢?它们的结果又是多少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教师:“这个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会进行探讨。”同时并夸讲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好。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
(1)小组合作交流并举例。
(2)全班交流。
老师结合学生的概括,整理出板书内容。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例5+0=5。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5-5=0。
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0×5=0。
0除以任何数都得00÷5=0。
(1)老师提出问题:如果用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板书:5÷0=□0÷0=□。
(2)引发思考。
(3)小组交流。
(4)举例说明观点。
观点1:如果被除数不等于0,如5÷0,它的高商不论等于几,与除数0相乘后的结果都不等于5。
观点2:我们来讨论“0÷0”,它结果是多少呢?可能有的同学认为“0÷0=0”。也有的同学认为“0÷0=1”(相同数相除,商是1)。实际上“0÷0”的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的积都来等于0,也就是说“0÷0”的结果有无数个。
观点3:根据上面同学的分析,我认为如果0作除数,要么没有确定的结果,要么有无数结果,没有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0不能作除数。
(1)教师让学生先明确题意。
(2)分组探究。
(3)交流反馈。
0+8=22+17×0=0+7+7=。
3300÷25=1320×500÷250。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想一想应注意什么问题。
四年级数学单元教学反思
《垂直与平行》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
在课的开始部分,通过摆一摆让学生在白纸上去画不同位置的两条直线,然后从学生的`。
作品中选出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分类,从而引出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再通过让学生去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的互相平行与互相垂直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垂直与平行的理解。最后通过找、摆等环节,在学生进一步认识垂直与平行的同时,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感受数学的意义。
四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及反思(汇总19篇)
本文2024-02-11 05:20:09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