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9 17:40:34浏览:1118

体育运动训练学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1

一、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理念的转变

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准备一般性中学生比赛,地区局限性很大。在全国范围内,各个地区的学校课余训练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但是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代表学校赛出水平,为学校争光、为自己争光,为以后升学打下基础,因此造成学生的课余训练压力很大。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阳光体育运动理念的落实,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指导思想的转变,在为比赛服务的基础上,以学生自身的体质健康为主,让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享受课余体育训练带来的乐趣,规范了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思路。

(二)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转变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项目存在很大的地区局限性,地区性的运动竞赛项目决定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项目。在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中学出现训练项目单一、训练不系统、体育成绩不突出、目标不明确等现象,大部分地区中学只开设田径、篮球等易操作项目。

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性给课余体育训练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中学体育设施的完善,也促使各级政府加大对学校基础建设的投入,在校本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不同地区中学因地制宜,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特色体育项目。

(三)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保证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时间

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落实的是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各级政府在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同时,首先要求学校确保学生的锻炼时间,因此课余体育训练的时间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在阳光体育运动开始以前,基层中学的活动课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减少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延长,活动课时间达到45分钟至1小时,基层中学教练不用再为训练时间和学习时间冲突而烦恼。

阳光体育运动保证每天锻炼时间的固定,基层教练可根据实际比赛情况更加合理地安排体育特长生的课余体育锻炼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真正实现高效的体育训练课。同时,训练时间的增多,也加长了学生训练周期的变化,促使中学课余体育锻炼的周期性更合理,对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体育特长生今后的成绩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保障。

(四)阳光体育运动促进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及落实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训练计划一般依据地区比赛周期而制定,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前,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造成训练时间紧张,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内,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计划都是短期的,都是在赛前使用,比赛后的训练一般都停滞或者不系统。为确保取得优异的成绩,在短期的训练计划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强度、密度往往超过学生自身承受能力,只是为了应付一般性比赛,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之后,发展空间不大,高水平学生出现较少,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体育运动规律。

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学校锻炼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体质状况,积极探索适应青少年特点的体育活动形式,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计划应该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肌肉力量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根据地区比赛周期,针对参加训练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体育竞技发展规律的长期训练计划,确保对学生健康负责以及日后运动成绩的不断提升。

在实际生活中,中学课余体育训练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因此要严格执行科学的训练计划,才能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达到学生锻炼的目的与要求。

(五)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鼓励更多的学生走向操场,参与锻炼的人数多,对于课余训练选材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前因怕参加体育训练耽误学习,一些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不愿参加课余训练,阳光体育运动促使学生放下课业包袱,引导学生发扬不怕苦累的精神,在全体中学生参与的感召下,学生的锻炼自主性得到了提高,更多有一定特长的学生意识到在课余体育训练队能更好地发展。因此,中学课余体育训练选材的范围更广泛,以前需要教师重点做工作,现在是学生自己找教师要求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带给学生尝试不同项目的机会,同时也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中学体育训练队科学选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六) 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效果的影响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之前,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是在教练督促之下,学生按照要求完成训练。参加训练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特长,成绩优异的学生进入重点体校或专业训练队,课余体育训练的对象仅仅是为了应付比赛,或者迫于升学压力而参加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训练自主性,学生完全从兴趣出发,教师起引导、指导作用,学生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主动性增强。在实际训练中,师生完全是在享受训练带来的乐趣,从而也带动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上主动性增强,为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落实具有促进作用

中学课余体育训练方法在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科学的训练方法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阳光、健康”的理念,在课余体育训练的基础之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行之有效的举措。课余体育训练的竞赛机制对阳光体育运动效果具有检验性,通过课余体育竞赛检验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的锻炼效果。

在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前提下,各地区中学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以校为单位定期组织面对全体学生的课余体育竞赛活动,以检验学生参加锻炼的效果,确保阳光体育的真正落实。

三、思考与建议

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近几年体质健康调查说明我国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国家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青少年体质。我国在世界上属于大国,但不属于体育强国,要真正实现体育强国,必须认真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新课程的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体教结合”这一模式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推广, 一些条件好的学校积极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中学课余体育训练会逐渐承担起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的重任。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2

摘 要 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初级中学的开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本研究针对某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为初级中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初级中学 体育训练 发展

一、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

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是指学校组织学生在业余时间里由教练员执教的对具有一定运动天赋学生进行的专门性的技能训练,它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后,学校体育从片面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向“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发展观念转变。抓好学校体育课余运动训练工作,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初级中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开展进行理性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二、初级中学开展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主要问题

因为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是针对具有一定运动天赋的学生所进行的专门技能训练,它的涵盖面相对狭隘,对学校的年终考评与中考体育加试的影响不大,所以,一般学校领导对其并不重视。

其次,从“课余”二字不难看出其本身具有的业余性质。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参加课余训练必须以不影响学习为前提,这是区别于专业运动员训练的一个特点。所以,初中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存在着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矛盾冲突。

第三,学生家长望子成龙,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文化成绩上多下功夫,以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他们对体育运动训练的认识都比较片面和消极,一般都并不支持孩子参加课余体育训练。

第四,初级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在为人处世发面还不成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片面与粗浅,未能建立正确的训练动机,有待教练员等的正确指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训练观念。

第五,一般初级中学并无自己的产业产出,各项经费需要政府财政拨款与补助,在体育训练经费上并不充足,运动员训练基本上没有补贴,也很难保证营养恢复;教练员的经济补助也并不充分。

三、初级中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发展思路

(一)政府牵头,实施升学优惠政策

学生运动员面对着学习与训练的双重压力,在训练的同时难免会对文化学习造成影响,这是可以理解的。政府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关于优秀运动员初升高的相关优惠政策,联合本地区高中配合实施,以鼓励和促进本地区初级中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健康有序开展。

(二)端正指导思想,转变重学轻训观念

一些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存有偏颇,大部分学校还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学轻训的观念长期存在。某些领导对学校开展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艰巨性、系统性、长期性认识不足。在对学校领导层的培养上,应注重对相关文件的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正确理解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作用与意义。通过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协作精神等现代社会的品质,满足部分有运动天赋的学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需求,开辟体育竞技人才培养渠道,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

在改变各级领导指导思想问题的同时,也要针对各学生运动员班主任及其家长对课余运动训练的态度问题进行有效开导与调整。结合地区初中升高中的相关运动成绩优惠政策转变他们对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态度,同时在行动上给予支持,加强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辅导。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训练水平与选材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执教能力和训练选材水平是搞好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关键。教练员基本都有提高自身专项能力的欲望,因此,领导要从战略眼光出发,合理安排教练员的工作,关心他们的成长,多组织他们学习现代运动训练的理论知识,掌握运动训练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并积极为教练员创造参加学术报告会的机会,提高教练员对科学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对优秀科研人员进行奖励,提倡科研兴教、科研促训,进一步提高教练员的科研水平以及科学选材的能力。同时,教练员也要加强自我培养意识,总结经验,善于实践和学习,勇于探索、创新,能够克服工作中的各种困难,有为体育事业而献身的敬业精神。

(四)按课次制定训练计划,遵循灵活多变、易操作的原则

运动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运动训练过程的中心环节,是训练活动中的重要决策,贯穿于运动员与教练员的全部训练实践活动中,它可以使训练目标进一步具体化,统一运动活动参与者的认识和行动,为有效地控制运动训练过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教练员应提高对制定课时训练计划的认识,按时制定课时训练计划,以期保证训练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同时,教练员要考虑到参加初级中学课余田径训练的运动员的第一身份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所以,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此之后才能进行课余训练,训练的时间要服从学习时间。因此,训练计划的制定就要遵循这个特殊要求,要按学校的作息时间规律安排,特别是要灵活具体易于操作,以科学训练、提高效率来减少训练时间。

(五)加强运动员思想教育,提高认识

初中学生因受年龄阅历限制而多不成熟,很多时候不能正确看待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之间的关系,对训练动机也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们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与引导,从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的结合上提高学生的动机水平,帮助学生解决训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巩固学生训练的积极性。应充分利用中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文化师资力量的优势,妥善解决运动员文化素质偏低的难题,对在训学生实行双重管理,为他们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

同时,学校可安排专门的教练员和思政教师对学生运动员进行引导,让学生运动员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田径训练后备人才的候选人,是肩负着实现“奥运争光计划”神圣使命的新一代。通过学习教育,使训练参与者树立正确的训练动机。

(六)增加经费投入,提供保障措施

课余训练经费的严重短缺,教练员、学生训练没有训练补贴,这些都不利于调动训练参与者的内在动机,给课余训练工作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应加强对学校课余训练工作重要意义的宣传,以提高各级领导对体育工作的思想认识,保证必要的学校财政拨款,使训练条件得到保证。学校领导要关心带队教师的疾苦,给予相应的工作量和补贴,职称评定要与工作成绩挂钩。对多年来在课余训练中做出了较大或突出贡献者,评优评先时应优先考虑,以此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教练员工作的积极性。

(七)重视营养补充,注重恢复性训练

参加课余体育训练的运动员受到学习与训练的双重任务压力,需要消耗更多的体能,若不及时给予补充和训练恢复,很可能会形成过度训练,从而影响训练和学习。校领导应重视营养补充等对于疲劳恢复的作用,确保营养补充的费用占整体训练经费的一定比例,满足运动员的营养供给。教练员要重视训练结束部分的整理放松过程,应对运动员明确指出其是训练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敷衍了事,要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结束时的放松练习;同时,要正视训练恢复的作用,安排一定比例的恢复训练,调整运动员的状态。

(八)结合社会力量,推动课余体育训练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日益密切与频繁。我们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可以考虑结合社会力量,走社会化的道路,与周边企业及机关事业单位等组建共建单位,学校体育活动和比赛的开展寻求社会的赞助与支持,减轻政府与学校财政负担。其次,要更新观念,促进学校体育产业化,向社会开放体育运动场馆收取合理费用来增补训练经费。依靠社会力量和帮助,改善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条件,促进运动训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 盖宏鸿.无锡市高级中学课余田径运动训练的调查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3] 姜国钢.浙江省中学课余运动训练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9(5):396-400.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3

摘 要 文章针对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在进行体能、技战术训练中易出现的身体和心理疲劳现象,得出恢复训练是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提高成绩的关键。通过查阅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中长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与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 体育运动学校 中长跑运动员 恢复训练

一、运动性疲劳

自1880年莫索研究人类的疲劳开始,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著名学者从多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冠上了不同概念。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1982)上对疲劳的概念取得了统一认识,即疲劳是:“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定水平上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定义的特点是:(1)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2)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摄氧量和输出功率等。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身体变化的综合反映过程。

疲劳一般分为心理疲劳和身体疲劳,心理疲劳是由于心理活动造成的一种疲劳状态,其主观症状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理解、推理困难,脑力活动迟钝、不准确。行为改变表现为:动作迟缓,不灵活,动作的协调能力下降,失眠、烦躁与不安等。

身体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活动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的下降。身体疲劳分为全身的、局部的、中枢的、外周的等类型。身体疲劳常因活动的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

在运动竞赛和运动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

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客观上加重了运动性疲劳的发生,运动性疲劳处理不当,将引起过度疲劳,过度疲劳会影响到运动员的健康状况、运动能力和运动训练的连贯性。产生运动性疲劳的主要原因是运动负荷,但运动负荷是由多因素组成,如:次数、距离、时间、重量等。不同的组合将形成不同的刺激信号,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将发生不同变休,这需要根据训练目的选择不同的刺激信号。因此,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综合性概念,然而该概念在实际运用中造成混乱,却只要某一运动性刺激信号刺激身体,引起机体疲劳,机体将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各种症状,致使选择判断运动性疲劳标准缺乏专门性,最终导致恢复手段缺乏针对性。

(一) 肌体的疲劳

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由于肌肉细胞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二) 神经系统的疲劳

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位是大脑皮质,传入的各种信息(包括肢体运动信息)在此做最后的分析与综合,并产生相应的感觉,由骨骼肌收缩实现的人体运动在其调节之下完成。当肌肉运动加强时,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消耗也加强。虽然,在工作过程中恢复仍不断进行,但依然抵不过消耗量,当消耗达到一定限度时,皮质细胞的代谢过程就发生障碍而出现疲劳,疲劳又引起抑制加深,从而制止神经细胞的过度消耗,当局部或大部分皮质细胞因训练负荷负担过重或时间过长,而消耗神经能量到一定限度时,细胞内部的代谢变化就引起抑制过程的发展,这样皮质细胞的工作强度将减弱,避免神经能量过度消耗。

二、体育运动学校学生与中长跑项目特点

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年龄大概在13-17岁之间,在体育运动学校主要是发觉学生的运动潜能,提高运动能力过程,向高一级体育运动队输送队员或向高校输送专业队员。

中长跑属于体能类项目,归属耐力项群。一名中长跑运动员成功与数百种因素有关,但与以下三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即心血管系统(含血液指标)、下肢支撑器官、意志品质。竞技体育对三者提出极限要求。“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桶水的容积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木板,而是决定于最短的一块。这三要素是任何中长跑教练员都不能回避的,是训练成功的关键,任何训练方法的运用都依据于这三要素是否处于良性状态。马俊仁能在中长跑项目上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一条重要原因是消除疲劳手段较好,较好的疲劳消除手段能有效地提高训练效果,提高运动员的机能水平。

三、恢复训练

(一)恢复训练的内容

恢复训练的内容是以恢复训练与体能训练,技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比赛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主要目的和任务。系统的恢复训练可分为三大部分;其一为基础训练,指在运动员疲劳后的基本恢复过程。其二为心理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耐力跑时出现心理疲劳后的心理恢复过程。其三为针对性恢复训练,指中长跑运动员进行某项素质训练使身体局部疲劳后的恢复过程。基础、心理和针对性的恢复训练包括具体的内容见表1。

系统的恢复训练已成为当前体育运动学校教练员和运动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国内外一些高水平的教练员已经将恢复训练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科学训练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现代运动训练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使现代运动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恢复训练、体能训练与技战术、心理训练的关系

体育运动学校中长跑运动员的系统恢复训练与体能及技战术和心理训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现代运动训练完整的科学体系。充沛的体力和饱满的精神可以有效地促进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和提高技、战术水平,同时也是中长跑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或超常发挥的前提和保证,如有人把中长跑训练比作骡子拉磨,一圈一圈不见终点,既单调枯燥,能量等消耗又大,无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疲劳都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中长跑运动员、教练员必须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合理地安排练习量和强度,把各种练习有机合理的组合与搭配,并且经常改变训练的环境,这样才能提高训练质量,延缓疲劳的出现,是促进机体恢复积极而有效的措施。

(三)中长跑运动员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

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运动训练过程,这里主要论述训练课后的恢复过程。从疲劳产生的原因来看,在恢复过程中主要解决好两个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掉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协调平衡被破坏,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调节能力。

由于中长跑运动员训练的时间长、耗能大、内容单调,导致了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中极易产生疲劳现象。因此,教练员在安排训练计划时就应把恢复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安排在每次训练课中。例如,在进行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时,把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反复训练法、法特莱克训练法、高原训练法合理地安排在训练课中,并不断变换训练方法和训练内容,同时组织队员到野外进行训练。而对运动员训练后一些肌肉的局部疲劳,采用相互按摩和自我按摩、电动按摩等手段效果好。相反,对于大运动量训练后出现的全身疲劳,则结合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等手段效果甚佳。同时,根据运动训练负荷的性质、量和强度。可用综合性恢复的手段和方法。比如,在训练中,如果是全身大负荷主要由一部分肌肉群承担,就采用起局部作用的手段,如听优美的音乐、热冷水浴和中西营养药物相组合。通过以上这些恢复手段和方法,运动员就能在下次训练之前得到完全恢复。

1.营养手段

营养是运动后被消耗物质恢复的物质基础,营养疗法既是一种恢复方法又是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主要途径是高糖膳食和肌糖恢复,补充适量的动物性蛋白质,定时定量的服用维生素C,此外,每天还需补充适量的脂类、矿物质等。

2.物理手段

主要是利用光、电、温度、压力等物理刺激,以加速体内微循环进而达到活血化淤的目的,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理疗、热水浴、高温疗法、桑拿、蒸汽浴、吸氧疗法等。这些物理手段有利于中长跑运动员的恢复。

3.中医药学手段

采用中医补益药进行食补调节机能是我国传统医学的宝贵经验,补益药物有助于加速激素和免疫调节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提高运动能力。

4.心理教育手段

常用的教育手段有:一是严格的作息制度;二是积极性休息;心理手段有:心理诱导,生物反馈训练、呼吸调整、神经肌肉心理训练等。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恢复必须在专门人员指导下进行。

四、结语

科学训练是当今竞技体育的必要手段,机能评定是科学训练的重要组成成分。本文从疲劳的界定、发生及恢复手段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综合的介绍,其目的在于使中长跑运动员,在了解运动性疲劳的同时,能掌握一些简单易行的科学的机能评定和恢复方法,最终达到提高训练水平的目的。

由此可见,中长跑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量和强度,不断改变训练环境,采用综合恢复过程的手段和方法以及全面地营养恢复手段,已成为当今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普拉托诺夫.现代运动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95-196.

[2] 华北区医学院校体育研究会编著.体育保健与健康医学[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1.

[3] 肖洪凡.浅析田径短跑运动员训练恢复的手段及方法[J].运动训练与竞赛.2010(9).

[4] 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5] 李宏强.浅析足球运动员的疲劳恢复与运动营养[J].安康学院学报.2009(2).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4

摘 要 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对此进行探索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研究了发展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具体对策,以期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 影响因素 对策

随着我国高校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及其效果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目前仍有一些因素制约着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探索,并找出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有效对策,从而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运动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较好的发展。

一、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因素分析

(一)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经费不足

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校在体育运动训练方面的经费来源主要都是学校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学校要兼顾学校的整体建设,投入到体育建设中的资金就相对而言比较少,而体育运动训练又产生巨大的消耗,因此,我国很多高校都存在体育运动训练经费不足的问题。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经费不足造成了我国高校体育运行训练的持续健康进行出现了困难,更别提系统训练了。

(二)体育运动训练场地的优劣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训练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场地设施等,在我国的一些高等院校中,有些体育训练器材设施等由于年久失修而存在一定的损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因害怕而不敢参加体育运动训练,进而影响了训练的效果。另外,体育运动场地不安全、整洁以及没有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教练的职业精神及业务水平有限

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体育教练的职业精神与业务水平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实中,由于人们对于体育运动训练的认识不充分,体育教练的劳动价值得不到充分肯定等,体育教练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挫伤[1],因此,其操练职业精神及提高业务水平的积极性也降低了,进而影响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四)片面的金牌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地区的体育组织领导都对荣誉产生了过渡的追求,这导致各地高校也投入到了争夺地区荣誉的争夺之中,它们为了提升自身的业绩与荣誉,在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输送片面的金牌意识,而这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高校体育运动训练项目的不断减少、学生参与人数的不断缩减,不利于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提高。

(五)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

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也是造成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得不到提高的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在面对需要较高的耐力与速度的高强度训练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他们就会逐渐地抗拒体育运动训练,从而影响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

二、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对策分析

(一)完善高校体育管理

要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效果,就需要建立起一个比较完善的高校体育管理制度。在建立高校体育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密切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推动我国的政府政策与社会权益之间的关系更加趋于明朗,使高校体育运动训练模式不再受到政府管理的制约,并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以使高校各项职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促进高校体育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定期检查体育设施,科学安排训练场地

由于体育场地及器材等设备在高校体育运动训练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必须要对体育运动训练场地及器械设施进行定期的仔细的检查,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要进行及时的修理,及时替换到那些不能用的,这样,才能保证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顺利进行。另外,还要注意保持体育运动训练场地及器材的整洁与美观,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训练的积极性。

(三)提高教练训练水平

在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方面,还必须要注意提高体育教练自身训练水平。要提高体育教练的训练水平,需要做到三个方面:首先,要安排对体育教练的定期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其次,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体育教练的竞争机制[2],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是体育教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积极自主地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另外,还要使体育教练的地位与待遇得到一定的提高,这样才能激发其工作的热情与积极性,促进体育运动训练的高水平发展。

(四)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人施教

学生是体育运动训练的主体,其是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一群人,并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时,要做到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要以学生看作训练的主体,让学生进行自主的体育训练,对训练中的乐趣进行自我体会;另外,还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条件,进行具体的训练内容、时间及方式等的合理安排。这样,才能提升其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也才能够使学生的体育能力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有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寻找提高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就能够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的进一步提高,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范彬.影响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训练效果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9(S2):157.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5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中职体育;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91-02

1 前言

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管理。中职体育承担着向社会输送优秀身体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运动训练作为中职体育教学中的组成环节,则需要为国家培育专业体育人才。但是,竞技体育技术不断发展,运动训练成绩和人体极限越来越接近,几乎很难刷新体育运动纪录。为了更接近人体极限,刷新运动训练成绩,再创体育极限成绩,各界都加大对体育运动训练的科研力度,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体育运动训练。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中职体育运动训练管理,是提高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有效路径[1]。

中职体育运动训练是在科学运动训练理论指导下,应用先进科技对运动训练活动进行全程定量科学控制,如运动训练科学论断、训练目标、训练手段、训练恢复、训练反馈等。信息技术作为先进科技,是中职体育运动训练的技术手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科学选材,建立正确清晰的视动表象,准确分析运动技术,科学监测体能,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体育运动训练数学模型,提高运动训练成绩。

2 信息技术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采集运动训练数据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系统,要确保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必须采集、分类、储存、检索相关运动训练数据,基于运动训练数据的采集,实现对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目前,在体育运动训练数据采集方面已经有一定的研究成绩,如运用传感设备、各类测试仪器等计算机系统设备,对运动训练实行全程跟踪管理[2]。

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采集运动训练数据是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对后期运动训练科学性有直接影响。所以必须基于有效、真实的原则,可以结合不同的运动训练项目选择差异化的采集方法,如在篮球运动训练中,可以利用视频图像、传感器等远程指导监控可视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

存储和处理运动训练数据 在采集中职体育运动训练数据后,还需要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鉴于采集到的数据类型繁多,如专业数据、数字、视频、图像等,想要顺利进行后续数据处理,就需要统一各类型数据格式,如应用DAO数据访问对象和DATA空间形成的数据访问技术,既可以存储各类型数据,还可以使用各类设备进行存储。

处理中职体育运动训练数据就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从繁多的数据中有效提炼运动训练中的科学方法和合理信息,尤其要提取处理那些易被忽视的潜在且有用的信息,剔除有噪声和模糊的数据。

3 信息技术促进中职体育运动训练科学化路径

信息技术促进科学选材 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选择合适的中职生作为专项运动训练员,进行系统的科学训练,可以实现科学有效的训练成绩。所以,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前第一任务就是科学选才。中职体育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从生物学、遗传学、数学等各学科综合计算的优秀运动训练员的定量数学模型,提炼出科学选才的各项训练标准,按照标准选才,科学确定运动训练员。

信息技术建立正确清晰的视动表象 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正确清晰的视动表象,利用多渠道的试听媒体提供训练信息,将训练运动变化特征以直观真实的时空变化呈现出来,是优于传统运动训练方法的。中职生运动训练新动作,在其过去训练中往往将新动作和习惯动作混淆,而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中职生将训练新动作的运动冲动和视觉形象有效结合,尤其是那些运动技术复杂、需要瞬间完成的非常态动作[3]。

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软件等信息技术,采用重放、停镜、慢动作等手段,将训练动作的技术环节以影像、动画形式清晰示范给学生,并辅以示范表现和讲解,让训练员不仅可以清晰观察训练动作技术细节,还可以领悟每一动作环节的要领,抓住训练动作的关键环节,突出运动训练的重难点。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运动训练中的运动技术尤其是常见错误动作、动作技术重难点,制作课件、视频,向中职生进行讲解观看,在体育运动训练前和中职生分析对比训练动作,提出运动训练中的常见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分析解决运动训练问题。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中职生快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深化对训练动作的认知,在较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运动训练水平,提高运动技能。

信息技术准确分析运动技术 信息技术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分析诊断运动训练技术,准确分析诊断学生运动训练动作技术,利于学生提高训练成绩。尤其是信息技术中的计算机辅助运动训练系统,有机结合计算机和体育训练,利用计算机各类辅助系统帮助教师采集、存储、处理中职生运动训练数据,帮助教师日常运动训练管理,仿真运动训练结果和做出运动训练决策,实现对中职生运动训练的全过程控制管理。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计算机训练系统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生物学、运动学、信息科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规避传统体育训练中的经验缺陷,在运动训练中按照系统训练最佳目标进行训练,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训练系统结合中职生个体特点进行专项运动训练,突破中职生专项训练成绩,大大提升运动训练成绩,实现最优运动训练程度。

信息技术科学监测体能 在中职体育运动训练中,利用信息技术对中职生训练员的体能进行监测是重要的训练环节,如训练员的心电、心率等生理指标和生化指标,同时利用计算机及时反馈中职生在运动训练中的负荷,结合体能监测结果和运动训练负荷及时调整合理的运动训练强度,实现科学的运动训练效果。

体育教师提高信息技术技能 信息技术背景下对中职体育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在运动训练中应用信息技术,不仅需要具备基础运动训练理论和技能,还需要掌握信息技术,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运动训练内容直观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新型教学理念将信息技术正确应用于中职体育运动训练[4]。

4 结语

信息技术作为中职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现代化手段,也要传承传统体育运动训练模式,有机结合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模式,基于时展要求完善中职体育运动训练教学系统。这就需要中职体育教师熟练掌握运动训练技巧,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教案,真正反映运动训练内涵,将运动训练中的重难点和技巧环节直观呈现给学生,强化运动训练动作技术,挖掘信息技术优势,提高体育运动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刘波.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模式中的有效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6).

[2]程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教育,2014(2).

[3]胡炜.体育运动学校理论课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研究[J].电子测试,2014(3).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6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制约因素;途径

中图分类号: 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函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身体素质越来越重视,这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同时近年来在竞技体育中,运动训练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指导竞技体育屡创辉煌,填补了运动训练学的空白。但我们也应看到,运动训练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但整体发展中还存在不协调的地方,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制约其快速发展。本文从分析体育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入手,探讨体育运动训练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体育运动训练学发展现状

过去,运动训练被认为是培养运动员的,由教练员和运动员组成,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成绩。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很多人如服务人员等都成为运动训练的参与者。运动训练学就是在阐明运动训练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运动训练规律的。近年来随着我国运动训练水平的提升,与之相应的运动训练理论也开始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育运动训练理论体系。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既吸收和借鉴了国外优秀的运动训练成果,也结合了我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如将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分为一般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等,这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研究虽然较晚,但发展迅速。运动训练兴起后,很多专家开始对运动训练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此后又从宏观和微观方面拓展我国运动训练理论,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理论也应与时俱进,满足竞技体育快速发展的需求。只有不断改进运动训练方法,才能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而运动训练方法的完善又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推动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我国运动训练学主要包括训练的目的、任务、内容等,随着运动训练的发展,运动训练的内容也应得到拓展,延伸到与体育相关的生理、心理等方面,促进体育运动训练的完善。

总的来说,当前我国体育运动训练水平有所提升,理论体系也相对完善。但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运动训练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存在不平衡,对专项训练理论的研究还比较滞后。这与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不相适应,运动训练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应该大力发展,为运动训练提供动力支持,从而推动竞技体育能力的发展。但在发展中还有一些因素会制约运动训练的前进步伐,为此必须深入研究并找出解决的途径。

二、运动训练学创新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教练员知识结构问题

运动训练主要涉及到教练员与运动员,教练在训练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是整个训练的指导者、组织者。教练员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训练效果,进而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这就必须提高教练的整体素质。教练员知识结构主要包括训练理念与知识水平,训练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会影响训练方法、训练模式的选择。由于我国运动训练学起步较晚,教练训练时多借鉴西方先进模式,把西方的理念变成我国的理念,这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教练员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深入思考。同时教练员的知识水平也会影响训练效果,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单一的训练方法是无法适应的。应综合多种方法,确保竞技体育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高水平的教练员极其匮乏,虽然一些教练员水平较高,但对整体需求来说还远远不够。

(二)运动员自身能力问题

运动训练中,运动员的素质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其能力会影响到体育运动训练的整体水平。对运动员来说,必须有创新能力,包括自我创新与接受创新。运动员每天都要接受同样的训练,同一个动作要反复练习,如果没有兴趣与热情,机械的重复练习,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厌烦心理。如果运动员有练习的热情,并结合自身实际改进训练方法,不仅能避免训练的枯燥乏味,还能提高训练效果。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接受能力与创新能力等存在差异。有的运动员创新能力较高,有的运动员能力显得不足。其实接受训练不是单纯的吸收,还有将知识内化的过程,只有将里面的精华变为自己的东西才达到了相应的效果。否则就是单纯的模仿。

三、体育运动训练学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

体育运动训练对教练与运动员素质都提出了高要求,要提高运动训练水平,必须加强教练员管理,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引进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比较优秀的教练员,让他们传播先进的训练方法与里面。选拔教练员时严格程序,对专业与素质、能力等严格要求,层层选拔。同时应重视教练员的创新能力,促进其在训练实践中不断丰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知识,推动运动训练学的快速发展。

(二)提高运动员自身能力

运动训练周期长,不仅要求运动员有坚强的毅力与吃苦的精神,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当今社会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运动员要融入世界,需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而仅靠单一的训练是无法实现的,必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所以运动员训练中应用心体会,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总结训练方法,探索新的训练方法,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进而推动运动训练学的创新。

总之,运动训练学的发展道路是漫长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需要不断研究。运动训练不仅仅是为竞技体育服务的,还关系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应努力将运动训练学发展成为符合全民需求的社会性学科。

参考文献:

[1]叶诗敏.运动训练学未来发展的展望[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2]杜晖.体育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与创新探索[J].当代体育科技,2014(32).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7

关键词:运动训练;基本原则;高校体育教学

1.体育运动训练基本原则

(1)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必须要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采取训练措施,以健康为前提去发展体能,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综合素质。从广义上而言,体能指的就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它包括与运动有关的运动体能以及与健康有关的健康体能。一个人可利用的体能取决于其健康状况。因此,在体育运动训练中,健康是发展体能的前提,只有如此方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贯彻该项原则具有以下几点要求:

首先,贯彻健康性原则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围绕这一目标,运动训练则必须应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进行。其次,在思想上,健康性原则始终应处于首要地位,尽管我们提倡体育训练应不畏困难、挑战极限,但是必须控制在健康的范畴之内。再次,在体育运动训练的始终都必须要贯彻健康性原则,在训练项目的选择和实施过程中,都必须要时刻关注健康。最后,健康性原则不仅需要思想上引起重视,同时还要体现在体育运动训练之中,比如,训练过程中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训练设施也要具有安全性,确保训练是在卫生、健康、安全的环境中进行。

(2)全面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进行体育运动训练时,为使受训者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那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训练活动。由于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只有全面地进行训练,才能够提升使身体各个部分的机能,因此,发展体能应确保在训练方法以及内容上身体的各个部分都可得到有效训练。贯彻该项原则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

首先,全面发展是前提,强化薄弱环节是关键,要做到强弱兼顾。人们的运动喜好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身体状况互有差异。从对高校新生的体能检测来看,其体能发展并不平衡,为使其能够全面发展,那就必须要突破弱项,克服短板,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所以,强弱兼顾可以更好确保受训者的全面发展。其次,要协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提高了运动能力提高了,身体素质也会随之提高,同样,身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增强运动能力。所以,二者需协调训练才可实现全面发展。再次,训练内容必须科学合理。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才可更好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必须要循序渐进,遵循科学原理。否则就容易造成意外伤害,这对全面发展显然是不利的。所以,高校体育训练也必须如此,做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讲实际、讲科学、有步骤、有计划,方可实现全面发展。

(3)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

个体化训练原则。体能训练具有个体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使个体体能得到有效发展。不同的受训者,其运动能力、健康状况以及身体素质是不同的,所以,我们应确立适合于受训者自身实际情况的训练模式与方法,因材施教。按建制施训这样的群体模式是大方向,只有对不同个体进行的个体化训练,才可促进群体发展。

针对性训练原则。它指的是平时的体育运动训练必须与应对复杂多变环境以及作战要求等相结合,从而使受训者的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得到提升。针对性训练是体能准备的一个重要措施和必经环节。

2.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从我国高校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来看,高校体育教学的运动训练内容和体育训练内容的相应标准还相差甚远。目前各高校大都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这和运动训练具有诸多共性,但其中的差异性也十分明显的,具体而言,体育运动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1)训练内容和训练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而进行的,从广义上而言,竞技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从狭义上而言,它又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因此,竞技具有其娱乐作用,同时人们还能从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若人们能够全身心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满足和愉悦。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能够对观众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并让人们有想参与体验的强烈愿望。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者是不同范畴内容,并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锻炼健康的体魄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和最终目的,德育仅仅只是体育教学的附属,这一点和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运动员在长期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可以掌握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和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从而可提供科学依据以便人体进行锻炼。尽管当前我国的运动训练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它能够有效指导高校的体育教学。

(2)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过程中实际上具有很多的教学因素,因此,在进行某项运动训练时,其采用的方法以及遵循的原则都和体育教学有共通指出,此外,通过不断地总结训练方法和训练原则,运动训练还可将其专业的训练方法用来指导高校体育教学。比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演示法、语言法等,这些都逐渐变成高校体育教学中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而运动训练中的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全面性原则等,也都演变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由此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同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是由于运动训练具有很强的“竞技”性质和专业性,从而可以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并有效地指导高校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

(3)先进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中所采用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知识也可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借鉴,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进而实现其育人的目的;尤其是运动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一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以及一些器材等等,这些为运动员整体水平的提升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在指导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样的,这些科学方法以及器材等等都可以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来,使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并更好实现其教学目标。

结束语:

体育运动训练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须遵循健康性原则、全面性原则以及针对性与个体化训练原则,同时,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运动训练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它所采用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训练原则以及其相关器材等,都能够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从而帮助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实现其教学目的,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军体部)

参考文献:

[1]程橙.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教育,2014,05:65-66.

[2]邓运龙.运动训练基本规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关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07-112.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8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排球运动技术高峰的运动员十年前就要开始系统训练,未来的世界冠军,就产生于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之中,如果现在我们不重视对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训练,那么我们就会贻误战机,落在竞技体育大国的后面。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事体育训练的孩子,每天都有较大强度的身体训练,现如今我国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非常强,但同时心智又不成熟,因此在体校的训练过程中,教练员在加强技术训练的同时,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例如高度高,爆发力强,力量足的队员让他们发挥进攻拦网的优势;脚下灵活、反应速度快的的队员让他们向多变的二传手和自由人方向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在集体中不能没有自己的力量。

二、狠抓基本动作技术的规范

排球运动技巧性很强,学生入门这一关不好过。如果一人传球众人看,球落地下才去管,捡球的时间比打球的时间还长,那么学生训练的兴趣就会不断下降。足球、篮球一般人都能对付几下,而排球初学者往往一开始就摸不到门,技术动作重点与难点常常掌握不好,影响练习的连贯性,弄不好还会挫伤手指。每种排球技术都有自己的基本动作,各种技术的基本动作(也即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动作)大致如下:发球:抛球与击球;接发球:手臂对球的控制与脚下移动的位置;二传:传球手指手腕处球动作与身体协调用力;扣球:起跳、挥臂和击球点;拦网:对来球的预判位置与起跳时间;场上防守:提前预判、快速移动与手臂处球动作。加强基本动作训练重点如下:

1.按正确技术规范训练基本动作,有球动作与无球动作相结合以便形成合理的动作定型。

2.反复地、系统地、刻苦地磨练基本动作,以便练就扎实的功底,使其达到运用自如的熟练程度。

3.以完整动作与分解动作相结合,使技术动作掌握正规与完整。

4.结合身体素质、战术、作风和心理素质,训练基本动作,以求达到一流水平。

体校学生年龄小,因此基本技术动作要反复长期训练才会有效果。基本技术掌握不仅程序性强,而且技术动作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肯苦练基本功,在以后动作成型集体配合练习和比赛中毛病都会显现出来。

三、注意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注意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强意志的前提是有志,学生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才能激发火一般的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我将学生的志向分为远期、中期、近期目标:远期目标是为国家效力成为奥运金牌得主;中期目标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三年后自己是要进专业队,还是要上高一级的体育院校;并且集中起来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所谓“三年目标”早知道,以此不断激励学生。近期目标是学生制定近期训练和比赛要达到的成绩,使自己有明确的方向。

2、树立坚持的观念。“坚持”本身就是坚强意志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练体育的学生都因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半途而废,归根到底就是缺少坚持。有了坚持他的意志也就坚强了。体校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什么时候能真正坚持了冬天不怕冷、夏天不怕热、受伤不喊疼就练出了顽强的意志,坚持对练体育的学生培养意志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培养学生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感。遇到复杂的情况学生能保持清醒的头脑,鼓足勇气,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获得成功之后,则能更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遭受挫折时能不灰心,不气馁。不管什么样的比赛,每次都要让学生自我总结,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从内心得到升华。

四、教练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者胜,保守者败。体育竞赛史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比赛,教练员只有创新才有所进步,才能夺得比赛的胜利。可以说创新是衡量教练员水平的主要标准之一。教练员的创新活动不仅表现在竞赛技术、战略上,而且也涉及到管理教育,训练技术等方面,排球比赛的风格取决于教练的训练风格,尽管俄罗斯的打法和美国的打法截然不同,但都是世界强队。我们教练员只有自己进行创新性的思维,才可以求得赛场上的主动权,争取比赛的胜利。

体育运动训练学范文

体育运动训练学篇1一、阳光体育运动对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影响(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理念的转变中学体育课余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准备一般性中学生比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