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 口译;信息处理机制;思维训练方法
口译的历史并不长,但它是一项重要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职业。目前,它己经在国际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便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交流顺畅进行,口译人员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努力,在言语交际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以自己的才干与技巧,帮助人们克服语言上的障碍,并且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有关口译的研究才得以逐步开展。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翻译以及口译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口译的著作、论文的数量迅速增加。然而,同西方的翻译研究相比,中国的翻译研究仍然存在着差距。我国的口译理论和教学研究在翻译学研究中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口译方面的研究多以实践经验为基础,缺乏足够的理论性,因此我们有必要继续深化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
1 口译的信息处理机制
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类似于一个“黑匣子”,信息在人脑中是如何被处理的这一课题引起了包括认知科学、心理学和翻译学等各个领域学者们极大的兴趣。目前,认知心理学家们在此领域的研究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了深入了解口译过程中记忆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利用当代认知心理学在人的记忆和心理过程等方面业已取得的研究成果。
人类的信息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一感觉信息系统,短时信息系统和长时信息系统。其中,短期记忆的能力对于口译译员而言尤为重要。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语言转换与信息传递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观点看,语言是最基本也是最复杂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形式。翻译的本质就是通过双语的转换把一种语言所承载的信息转移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口译是通过口头表达,将信息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语言交际行为。在口译过程中,译员必须调动自己全部的语言和知识资源,运用各种口译技巧,准确到位地把讲话人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因此,口译对译员的理解、记忆、记录、推理、归类、概括表达和沟通能力、对译出语文化的了解、心理素质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口译“不是单纯地从语言A 到语言B 的解码和编码,它涉及到思维机制的运行;满足于传授经验不行,因为经验是别人思维机制运作的结果,而不是思维的动态过程,无法解释怎样才能获得类似的经验,不能提供到达彼岸的方法”。
根据图式理论,思维理解有两种加工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的加工,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加工。在实践操作中,两种加工方式是同时进行的。
因此,图式理论的这两种加工方式对于口译译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尤金,奈达将信息理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交际,并且指出,任何语言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语义上都有50%左右的冗余。在口译过程中,译员要善于区分关键信息和冗余信息,及时处理关键信息,合理分配注意力,以提高口译的工作效率。
2 口译的信息处理特点
口译信息处理的特点之一是表述具体、简练、结构不繁复。因此翻译中应当尽可能的删繁就简,能用一个词表达的就不要用两个词,比如汉语中既可以说调查、讨论、研究,也可以说开展调查、进行讨论和从事研究;同样英语里既可以说to make an investigation,to carry out a discussion ,to engage in research 也可以说 to investigate ,to discuss something and study something,前者常见于书面语,而后者则是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口译中,不妨使用抽象的、名词化的词语,多使用具体的、简洁的口语化的表达形式。另外还要注意句子结构的解析,英语的句法比较严谨,句子结构有时也会更复杂一些。在演讲时,演讲者的发言稿是事先写好的,结构复杂,排比对仗,句式冗长。按照原话逐字逐句地翻译,往往不得要领,费力不讨好。这时候就需要译员采用变通的方式,把话语表达清楚。例如:
原文: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风格各异的古建筑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是国家重要的历史遗产,是点缀在中国大地上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金碧辉煌的故宫,神圣庄严的布达拉宫,雄伟逶迤的万里长城,世界闻名。
参考译文:China is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civilizations .Its varied-styled buildings of the past are an important heritage of its five thousand years of history ,scattered over the country like shining pearls. The magnificent Imperial Palace of the Forbidden City ,the holy Potala Palace and the majestic Great Wall ,are world-famous for their grandeur .
翻译这段话用了三句话,译员并没有严格地词对词、句对句译地翻译,而是抓住其核心意思,用平实、简洁的词语和句子来再现原文的意思。第一个短语中按ancient civilizations 这一英语中通常的说法译“四大文明古国”,简洁、自然。译文中的第二句话,是将原文中的三个排比,用英语中的一个常见的主从句再现出来。第三句中的故宫、布达拉宫和万里长城这些名胜英文中都有现成的译法,照搬过来就是了,但是这些名词前又用了金碧辉煌、神圣庄严、雄伟逶迤三个形容词,其实在口译时来不及就可以略去不译,也不会有什么大碍。为了更加准确和完整地再现原文的信息和风格,译文选用了magnificent ,holy 和majestic 来对应,以达到等同的效果,另外又在world-famous 一词后面加入了for their grandeur 这个短语,做一点补偿,来加重语气,突出这些建筑共有的宏伟气势。
作为一个口译译员,其语言知识必须精深,思维必须敏捷,因此有必要对口译思维进行训练。
3 口译信息处理思维训练的内容和方法
口译训练因其对时效性的要求较高,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有其针对之处。在口译中,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必须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对译出语所承载的信息迅速反应,而不能仔细斟酌推敲。因此传统的语法分析方法虽然具有准确性,却占据过多的译员的精力,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从而影响译员精力的合理分配,最终影响口译效果。口译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要求学生经过训练后能把相关的知识、技巧转变为自动化、程序化从而腾出其他精力来处理更繁复的信息。为在双语理解方面能够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我们必须寻求一种更为科学和可行的思维训练方法。笔者认为,在进行传统翻译思维训练的同时,可以借鉴同声传译的一些规律来进行口译思维训练。其中,“顺句驱动”和“酌情调整”是最重要的两种训练方法,主要介绍一下“顺句驱动”。
顺句驱动是同声传译的一个最基本的规律,被认为是同传的最大特征。顺句驱动的方法要求译员按照听到的原文的顺序,不停地将句子切分成个别的意群或概念单位,再通过关联词的增减把这些单位比较自然地连接起来,翻译出整体的原意。
例如下句按顺句驱动的原则来翻译::
所有人// 都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 来学习,不论他们是哪个民族、// 何种性别、// 何种肤色,/ / 只要他们可以接入互联网。
All can by relying on internet resources study/ / regardless of their race ,nationality and sex/ / providing that/ / they could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在交替传译教学中,笔者发现,尽管交替传译不象同传那样,要求译员的翻译与讲话人的发言几乎同步进行。但是,作为口译的两大类型,无论是交传还是同传,对其时间性的要求都是相当高的。将同传的这一规律应用在交传训练中,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快速反应机制,始终使其大脑保持高度紧张的运作状态。
此外,在同声传译中,还有“进退适度”、“整体等值”这两条规律,在思维能力训练中,也可适当进行应用。
在口译教学中,人们通常把同传训练和交传训练相对分割开来,认为同传训练方法相对而言比较独特和唯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作为口译的两大种类,交传技能训练是同传技能训练的前提和基础。在思维训练中,应将两者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对待,将交传思维培养视为同传思维能力的前期训练。其思维训练是渐进的,由慢渐快,由易渐难,由简渐繁,但两者的思维机制应该是完全一致的,适用于同传的思维训练方法也应该是适用交传。如此,学生在完成交传技能训练后在进一步接受同传技能训练时,更容易感受到两者的紧密联系,从而获得较快的训练效果。
综上所述,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有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笔译教学还是口译教学,都应该将其作为思维能力训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掘两者的共性和个性,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同时,由于口译的特殊性,在口译思维能力训练中,除了跨文化的比较之外,还应该根据口译认知模式,运用独特的训练方法,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准确的分辨能力和到位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红卫.口译中的“顺句驱动”原则及“视译”和“听译”教学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133-135
[2] 王慧.信息理论对汉语外来词翻译的影响[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2(2):87-90
[3] 王育伦、姜振军.奥地利的翻译学院[J].中国翻译,2004(2):49-51
[4] 吴琼.口译中的精力分配[J].集美大学学报,2002(4):81-86
[5] 徐亚男、李建英.外事翻译:口译和笔译技巧[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6] 杨铭.冗余信息、修辞格反复及其翻译[J]外语教学,2002(6):59-63
[7] 姚秋琳.英汉翻译中的信息处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l):124-126
[8] 易宏根.从朱基总理的中外记者招待会谈口译员的若干基本素质[J].上海科技翻译,2000(4):25-32
[9] 仲伟合.英汉同声传译技巧与训练[J].中国翻译,2001(5):39-43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 语言文字训练 问题 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树立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核心的思想,并以此为主轴来协调实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思想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既是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又是小学语文发展的必然。
一、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的问题
有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把语言文字训练与语言文字练习等同对待,混为一谈,把语言文字训练变成语言文字的练习;有的教师把“语言文字训练”与“理解课文内容”在有意无意中对立起来,为了强调语言文字训练,千方百计回避课文内容。为了避“内容分析”之嫌,这也不敢讲,那也不敢谈,课堂上干脆就一黑板接一黑板,不让学生喘一口气地完成各种形式的练习题。这种各式花样翻新的练习令人眼花缭乱,训练是充实了,但一堂课下来,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没有进行情感的熏陶,更没有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语文课变成了纯形式的语言文字练习课,使阅读教学由“架空分析”演变成了“架空训练”,由一个误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二、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是对语言文字理解的偏颇,导致阅读教学的畸型发展。有的教师把“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片面理解为“只抓语言文字训练”,模糊了阅读课与练习课的区别,甚至把内容理解情感熏陶一概排斥在语言文字训练之外。试想连课文写了什么内容都不甚了解,思想感情上不能与作者沟通从而吸取教益,这怎能算读懂了课文呢?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呢?因此,正确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必须兼顾思想教育、思维训练、情感体验等,几者有机渗透,才能提及语言文字训练的整体效益。
其次是没有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念,使语言文字训练落不到实处。有的教师认为语言文字训练就是让学生多做多练,练得越多获得的知识越多,全然不顾方法的传授,这实在是一种无的放矢的行为。其实“语言文字训练”的“训练”包括“训”与“练”两个方面的内容。“训”就是“教导、教诲”之意,主要是指教师的活动,包括教师的讲、读、点、拨、指导等;而“练”主要是学生的活动,包括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动脑、动手、动口的实际操作活动。因此,“训练”必须兼有两者。
三、小学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对策
1.明确训练目标。阅读教学要统观全篇,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的提示与学生的实际,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大纲”要求、教材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点”和训练“度”,使训练要求到位。要围绕目标的实现,设计精巧、有梯度的训练环节,分步实施、层层逼近教学目标,而且各项训练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2.训练方法要科学。训练方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注意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由理解进而到积累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如《捞铁牛》一课第四段的内容涉及到水的浮力知识比较难,教学时,我通过实物演示、电教媒体等帮助学生感知,加深理解。
3.整体着眼训练要有层次。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提问,要从整体着眼,设计好训练层次,围绕带动全文的大问题向部分辐射。我在教学《葡萄沟》一课时,一是抓住中心句读懂全篇文章,这课的结尾句正是全篇的中心句,即“葡萄沟是个好地方”,然后指出重点:葡萄沟这样好,为什么?接着让学生逐段理解,第一段认识“出产水果多”,第二段“葡萄好,老乡好”,第三段认识“葡萄干好”,从而体会是个好地方。二是抓重点句,让学生读懂重点段《葡萄沟》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要求学生理解的重点内容,我从二、三、四句使学生了解葡萄“长得好”、“又多又美丽”、“甜”体会人们为什么喜爱葡萄。三是抓重点词,读重点句子。最后训练写段,仿照课文写一段话“――真是个好地方”,这是训练的第三个层次。
4.与思维训练相结合。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际上就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交互作用,伴随始终的过程,语文学习本身就是语言和思维相结合的训练过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两条训练线,在听、说、读、写训练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寓思维训练于语言训练中,在训练的同时,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养成勤于思考、多思善想的习惯。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3
教师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不断使艰辛的劳动化作丰硕的成果,换回学生深情的问候,在学生身上使自己的信念、理想、人格、力量得以实现和延伸,为师者绝不能玩忽职守、误人子弟。
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天职。怎样才能对儿童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呢?
一、教师要对儿童倾注无私的爱和满腔的情
黄金虽有值,师爱却无价。师爱,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是一种比母爱、友爱、情爱更深邃、更宏大、更辽阔、更具穿透力的爱,爱往往影响、教育、渗透人的一生。教师关心爱护学生的身心,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客观要求,又是教师工作成功的主观需要,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因此,热爱儿童是开展思维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成功的重要条件。
二、教师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其现代化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总的特征是启发式精神。2.以学论教,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3.以发展学生智能为出发点,力求传播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最佳结合。4.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发展。5.以导为主,杂取百家所长,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和相互配合,力求教学方法的最优化组合。6.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含学生和教材)施教,循序渐进。
三、教师要创设条件使儿童有施展才干的机会
注重教育思想的改变,设计与儿童正常生活中情景贴近的活动,使儿童在这些活动中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四、不懈地开展学科思维训练
学科教育的核心是认识学科教育思维规律――按照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激发儿童的思维兴趣,培养儿童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训练儿童的思维能力。1.学科思维训练内容。它属于育人思维训练的范畴,包括对儿童思维器官的训练、思维基础心理训练、思维形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思维品质训练等。2.学科思维训练规律。其规律是“四律”――适应律、统一律、适时律、适度律。3.学科思维训练方法。①训练指导,以本课、本单元、本章节内容为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知识,阐明训练方法与程序。②分课时按程序进行训练。③辅助训练题配合训练。
五、努力培养儿童创造能力
其途径是很多的,主要是:1.加强记忆,积累知识。“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一个人的知识经验积聚越多,则其创造能力越旺盛。当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灵活地将知识、经验进行模式变换,以形成新的技术思想的时候,其创造性便增强了。2.培养想象力。①要掌握现代高科技。②要以科学实验、实践经验为基础。因人们的创造欲在大脑中储存着新技术与常见产品的信息,当受到某种特殊刺激时,开发想象力,凭借想象及思维能力的发挥对其形成一种新的综合并加以改造、组合、冶炼、融汇,再度产生新的创造。3.提高触发联想力。触发联想能促进创造思维能力的提高,并产生新设想。法国化学家别奈迪克在实验室里发现摔在地上的一支玻璃烧杯虽布满裂纹却无一块碎片,由此他受到启发而研制出了防振安全玻璃,这便是很好的一个实例。
六、启迪儿童创造发明
其思维方法是:1.用图将胡思乱想的东西绘出来。2.把几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硬组合在一起,看会有什么结果。3.碰到不顺眼、不方便的事物,先别杞人忧天,而是赶紧设想一下:“该如何办就可以顺眼、方便一些呢?”4.针对目前的许多物品,逐个问自己:“难道就不可再改变了吗?”5.在市场上到处都买不到的急需东西,就应想:为什么我不能造一个出来呢?6.对传统思维认为不应该如何的事物要敢于大胆设想:改变一下会有什么结果?7.善于举一反三,把一个领域里才冒出来的新玩意推广到另一领域。
七、求同求异,相辅相成
儿童求异思维的发展是以求同性为基础和前提的,同时求异思维的发展促进认识的深刻性和新异性,通过教学中“求同――求异――求同”的循序训练,不仅使儿童加宽、加深对课文所蕴含的结论的认识,而且有利于促进儿童思维的抽象概括水平的提高。
八、加强对儿童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学法指导的途径很多,但采用诱导渗透式会事半功倍。所谓诱导渗透式,即从教材的实际出发,在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相互诱导、渗透学法,达到教法与学法的同步发展。1.注意学习思维过程,概括学法。2.教师示范,展示学法。3.触类旁通,迁移学法。4.紧扣教材,指点学法。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4
语文素质的提高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中心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增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本文试从两个方面对阅读教学中语文素质的培养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训练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反复强调:“有效的教学始于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践证明,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属。所以我们进行素质教育时,更要以制订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为首要条件。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阅读能力,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思维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懂得课文“写了什么”“为什么写”,这是阅读教学的起点;二是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认识作者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规律和方法,懂得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教学的终点。因此,要统观全篇,以确定训练目标,要按照新课标对年级的要求,按作者的编写意图、本册教材的内容和课后作业提示与学生实际确定训练目标。训练目标的确立要准确、科学、鲜明、突出;确定训练目标时要注意连续性和阶段性,按新课标要求,系统把握好每项训练的“点”和训练的“度”,使训练要求到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确定四项训练目标:①读的训练,通过范读和自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和篇章结构特点。②段的训练,重点讲解第2段,结合课后第2题理解作者如何按四季的顺序分别描述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根据段的特点进行分层的训练指导。③句子的训练,结合收尾两个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和课后第3题进行指导,学习作者比喻手法的运用及用准确的词句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二、注重训练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必须通过训练来实现,每节阅读课都应以文字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从广义上来讲就是“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听、读训练旨在提升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听、怎么读”的问题,老师要在听读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吸收说、写训练所需的营养。说、写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解决“怎么说、怎么写”的问题,要在说、写训练中指导学生恰当运用听、读训练中所获取的材料和方法,把握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设计训练方法,使之有机结合,互相渗透。
1.训练方法要讲求科学性
训练方法、程序要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学习语言的规律,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理解到运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训练步骤。如在单元教学中,讲读课文是示范篇,担负着“揭示规律”的任务;读写例话是桥梁和纽带,担负着指导读和写的任务。只有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抓好重点训练项目,总结出方法规律,在二、三类课文的教学中才可能将以上知识巩固运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将读与写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顺序组织教学的方法。实践证明,这种变序教学法比常规的顺序组织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效果要好得多。
2.语言训练要和思维训练相结合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5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思维训练 前理解 元认知监控
当今世界处于激烈竞争之中,主要是经济力量的竞争,科技水平的竞争,而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考察一个人智力高低的主要标志。一个人能否成才,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他是否进行有效的思维能力的锻炼。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凝结着人类优秀的思维成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可谓是得天独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由来已久,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到现在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发展思维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的研究在逐渐深化,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改进的问题,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主观随意性强,缺乏统一的训练计划和目标,没有明确的操作流程。笔者在已有的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提出一套可操作的训练系统。以下将从思维训练准备、备课及课堂训练、课外实践巩固三个环节展开论述。
一、思维训练的准备阶段――宏观准备
(一)了解中学生思维的基本状况。
教师除了要对中学生思维的共性特点有所了解外,还可通过平时的教学观察及有关思维特点测试问卷等手段分析所教班级学生的思维个性特点,甚至是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建立学生思维特点档案。
(二)确定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主线。
思维训练的内容众多,包括思维能力训练、思维品质训练、思维策略训练、思维模式训练、思维方法训练等,这几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为了使思维训练更加有序、有效,必须确定出一个思维训练的主线,其他内容以训练点的方式作为训练主线的有益补充。点线结合,才能使思维训练既有序又全面。
(三)根据思维训练主线,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划分。
作为学科思维训练,教材依旧应该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最主要的材料来源。但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往往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并不一定满足思维训练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已设定的思维训练主线,去挖掘教材内容背后隐藏的思维训练价值,从整体上做出一个大致的划分和安排。比如:
初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不可避免还带有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特征,而初一的课文主要是记叙文,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是重点训练学生形象思维。
初中二年级,是思维发展的飞跃期。这时期是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的开始,也是逐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的开始。初二的教材刚好有两个说明文单元,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准确的含义、恰当的论断、合理的区分、明确的解说,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或者条分缕析地阐明事物的内在联系。因而,可借这类文章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些逻辑思维的方法。
初中三年级学生可能很多已经具备了高中生的理论型抽象思维的萌芽,初三上学期教材中的议论文居多。议论文往往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抽象、分类、比较、概括等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因此,可借这类文章继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掌握抽象思维的方法。另外,初三下学期的教材中出现了许多文学名著,而这时期学生的思维较刚入学时已有明显的发展,这时可着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大凡文章,都是形象性与逻辑性的统一体。因此,在进行思维训练时,还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讲读文学作品,在侧重训练形象思维的同时要辅之以抽象思维训练;讲读议论文、说明文,在侧重训练抽象思维的同时要辅之以形象思维训练。这既是文章自身的要求,也是思维训练的要求,同时又是阅读教学根本目的的要求。
(四)丰富学生的“前理解”。
“前理解”是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观点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学生在理解作品时的全部前提条件,包括经验、思想、心理、思维等因素。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种敞开的状态,不断地形成、不断地发展着。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对文本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不人云亦云,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为什么有的学生分析作品能如此深入?为什么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呢?那是因为每一个人的前理解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存在差异。可见,前理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理解水平,影响文本对读者的价值。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水平与能力,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引导学生丰富前理解。其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大力推行课外阅读,使学生广泛涉猎,丰富体验,不断积累,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备课及课堂训练阶段――微观设计
根据思维训练主线,对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划分,确定了每一学期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目标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备课及课堂训练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尽量挖掘思维训练点,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在此以七年级上册《春》为例。
思维训练目标:
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方法的训练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让学生初步形成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训练方法包括联想法(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想象法(想象出画面、填补作品中的艺术空白、传奇性编创等)。抽象思维训练方法包括(概念法、比较法、推理法等)。
思维训练具体实施步骤:
1.导入课文。
通过联想关于春的诗句,谈个人对春天的感受。――联想法(相似联想)
2.整体把握文章结构――概念法。
3.品味语言――想象法(想象出画面)、比较法(字、词、句的比较)。
体会作者笔下的春,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发挥想象,说说自己喜欢的春之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要求他在描述时渗透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畅谈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在学生畅谈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字、词、句,运用比较法去感受原字、词、句的美妙之处。例如,“小草偷偷地钻出来了”中的“钻”换成“长”好不好?“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小草”前面修饰“小草”好不好等。
4.课外拓展――比较法(文章之间的比较)。
向学生推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告诉学生《春》与《荷塘月色》写于不同时期,让学生比较两篇文章不同的情调及风格。
三、课外实践巩固阶段――元认知监控
叶圣陶曾说:“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要想让学生真正提高阅读水平,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想仅靠课内教师指导下的训练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我进行训练。具体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元认知策略给予我们很大的启发。
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三种成分。这里说的元认知监控,即监控策略。监控策略主要是学习者对自己应用策略的情况进行监控,保证该策略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运用。具体做法有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是学生自我提问法。使用自我提问法,首先要制定一个有效的应用学习策略的“问题单”,这个可以由教师制定提供给学生自学时使用:
(1)我能否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
(2)文章有无我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填补的“空白”之处?
(3)读了这篇文章,我能联想到什么人或事?能联想到读过的什么文章?我能试着从多个角度比较这些文章吗?
(4)我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为什么?
(5)对这篇文章有无疑问?至少向老师问一个问题。
学生起初要借助问题单不断自我提醒,当熟练后,则可以自动化地进行,实现有效的策略监控了。
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要在学识、文化上打功底,以知识的清泉滋养自己;要在思想、情操上锤炼,升华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感情;要优化自己的思维。于漪说:“打铁要靠自身硬。要对学生思维能力有效地培养,教师自己就要爱思、善思、辩思、多思,就要具有较高的思维培育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杜威提倡的具有“反思性思维”的教师,可在思维训练过程中,经常追问自己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这样设计思维训练?
(2)我的教学实践是否体现了我的设计?
(3)我是否达到了设想的思维训练的目的?
(4)我在训练中遇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5)我是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的?
(6)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通过不断反思,及时地发现思维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保证思维训练有效进行。
(二)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进行思维的训练,就得有思维的氛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良好的思维环境与土壤。一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学生的错误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不但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得到更多的反馈信息,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与提出自己意见的勇气。二要坦然面对、积极应对学生的质疑与不同意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常常无视学生对自己所下结论产生的质疑与不同意见。一方面他可能认为学生在捣乱而不想理会,另一方面教师的权威性使他们误认为自己的思维在各方面总是高于学生的,不自觉的惧怕心理驱使他们完全采取防卫态度,排斥新观点。这样的训练气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师的宽容还应表现在坦然地、积极地让自己的观点接受他人的挑剔和批评,鼓励学生“挑战权威”。一个拥有宽容品质的教师,他的学生将能在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下更自由地、大胆地、有创见地思考。
参考文献:
[1]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夏晓.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卫灿金.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2,(2):27.
[4]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连瑞庆主编.形象思维与中学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 《现代汉语》教学 思维训练 方法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中文、文秘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其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其着力点往往放在知识的讲解和传授上,结果不仅导致教学方法陈旧、呆板,而且导致学生感觉的枯燥、乏味。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教学局面?我认为,必须从转变教学思想入手,把教学的着眼点从单纯的传授知识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来,让学生在思维的训练中能动地学习现代汉语知识。
一、思维训练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忽视思维训练,就知识讲知识,学生的思维受限,当然听得枯燥无味,学得消极被动。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智力得不到发展,知识的掌握也会障碍重重,少慢差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存储信息―输出信息”的思维运作过程。所以,知识的接受、理解、掌握、运用都离不开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更需靠思维的训练来进行。这不仅仅是因为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范畴中的其他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等)也与思维密切相关。没有思维的观察是盲目的,没有思维的记忆是机械的,没有思维的注意是散乱的,没有思维的想象是模糊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现代汉语知识主要是抽象的理性知识,而理性知识又多以概念的形式反映事物(语言)的本质和规律的,必须通过思维才能正确地理解、掌握它们,所以,重视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不仅有助于学生整个智力的发展,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系统掌握现代汉语知识的条件和武器。可以说,学生的思维愈发展,其学习探求知识的兴趣就愈浓厚,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就愈顺利。例如,同是教“元音和辅音的区别”,以前我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着眼,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如下表格让学生记忆。
表格语言简明扼要,内容对比明显,学生固然也能当堂记下,但这种设计,没有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时间一久,或混淆或完全忘记。为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我尝试从发展智力的角度,即从思维训练入手,让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说气流受阻与否是辅音和元音的区别?辅音和元音中的各表象之间有无内在关联?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积极的思考和热烈的争辩后得出答案:气流受阻与否直接规定了声音的特性,所以说是最主要的区别;发音过程中各自呈现出来的一些表象之间内在关系紧密,以辅音为例,正是因为辅音发音时,从肺部呼出的气流在发音器官的局部受的阻碍,所以受阻碍的发音器官感到特别紧张;要冲破阻碍,呼出的气流必然增强;气流一强,声门大开,气流从声门冲出,声带来不及颤动或偶有颤动,所以发出的声音一般不怎么响亮。这种精心设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最后得出结论的教法,满足了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更使他们弄清了概念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了现代汉语知识内容。
二、结合知识教学的思维训练方法种种
如上所述,现代汉语知识教学必须把思维训练特别是思维能力放在首位,并把它和知识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因为思维能力训练不能凭空进行。如果单纯地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教和学的关系就变成了知识的授受关系,反映到教学方法上就会表现为照本宣科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反之,如果从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着眼――因为思维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列化过程实现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知识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就会随思维方法、思维内容的复杂多样和思维品质的丰富多姿而不断地有所调整,有所改进,有所创新。这些方法,笼统地称为“思维训练法”,具体说来,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自学发现法。为使学生“学以自得”,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叶圣陶语)的目的,我在教学中把一些较易理解的内容或课内或课外布置学生自学,并在课堂上提纲挈领地归结,让学生掌握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反复读、反复想,提出所发现的疑难及模糊不清的问题。如在学习“轻声”时,有的同学提出:“轻声也是一种声调,但为什么又说普通话中只有四种声调?”在学习“动词”时,有的同学提出:“‘游泳是一项体育运动’中的‘游泳’在这里是动词还是名词?”“动态助词‘了’附着在动词之后表示动作已经完成,那么‘他哭了’中的‘了’是动态助词吗?”这些问题是语音和语汇教学中的一些难点,不经过反复阅读、反复思考难以发现。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就会收到拨云开雾的效果,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思索。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如果课堂上一味地由老师讲,学生对知识是听懂的而不是读懂,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渐次泯灭;而运用自学发现法,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就会崭露头角,而且思维的成果就多少带有创造性了。
(二)比较辨析法。这是一种最常用的思维训练方法,适合于现代汉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在现代汉语知识教学中运用比较辨析法,就是以语例作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通过对语例的观察、分析和综合,即通过“作比较、辨异同”这一手段,使学生作出准确判断,得出结论。它的好处在于:由于比较是一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过程,它合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因此,可以使学生逐渐加深对语言的概念和规律性的认识,有效把握它们的基本特点。这样,获得的知识容易记忆、巩固和掌握。同时,它又能较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探索知识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方法。比较有性质比较、类型比较、数量比较、层次比较等。如“同音词与多义词”是词的性质比较,合成词里的“重叠式”与单纯词里的“叠音词”是语素数量上的比较,“把字句”与“被字句”是句式类型的比较。单句和复句是句子内部的层次比较,等等。用什么方式比较什么,要根据知识的内容和思维当时面临的任务加以确定。常用此法,学生的思维就会逐步变得精确、灵活,并具备一定的批判性。
(三)讨论法。设置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开动脑筋,在认真观察语言现象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也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方法。如副词的归类,可提问:“有人主张把副词放在实词里,有没有道理?”合成词的辨析,可提问:“合成词能否用‘添加虚词(和、的、地、得等)法’进行分隔展开?”单宾语句和双宾语句的区别,可提问:“请问,表示‘取得’意义的动词(如:买、借、要、收、租等)能像表示‘给予’意义的动词(如:给、送、教、派、告诉等)一样带双宾语吗?”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质,并且大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乐意思考和讨论。如此,可以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便于相互启发、开阔思路、集思广益,寻求尽可能满意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四)类比法。即由此及彼,让学生去思索和感悟。如在划分多重复句和句群时,学生往往搞不清内部的结构层次关系,教师可以在帮助学生弄清分句或句子的个数后,让学生先找出第一重,即最根本的层次。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可从生活中举例,如,你是一个记者,到一个人数众多的大家庭里去调查,要弄清辈分,先要找到年龄最长的一对,然后一辈一辈地往下找,直到找完全部。多重复句和句群的划分也是一样,先找出谁和谁是一对,然后从最大的层次往下捋,直到全部找完。学生由此得到启发,划分起来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五)动态生成法。句子既然是由词、短语逐步扩展而来的,因此,与其静态的对各种类型的短语和句子进行语法分析,倒不如根据短语和句子的内部规定让学生创造生成。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由词组成各种类型的短语(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等),再由简单的短语根据要求组成较为复杂的短语,最后根据要求生成各种类型的句子(名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等)。以此类推,一重复句、多重复句乃至句群都可依据各自的内部规定让学生自行建构。这样以创造性地生成短语、单复句、句群为手段,活学活用语法,最终在实践中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方法,不仅语法知识掌握得牢固,而且学用结合,对培养学生的造句能力大有裨益。同时也特别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即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逻辑性、批判性等。
另外,还有一些方法,如“形象暗示法”、“举一反三法”、“引申扩展法”等,也都是一些训练思维、发展智能的常用方法。但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都不能脱离发展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即全面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顺着这个目标去训练,并且做到教学得法,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学生的智力发展就会有保障,且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也变得驾轻就熟。
参考文献:
[1]张念宏等.教师手册[M].档案出版社,1986:196-197.
[2]杨秋泽等.现代汉语[M].齐鲁书社,2000,5.
[3]陈家麟等.学校心理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110-111.
[4]吴小秋,董崇礼.现代汉语解疑辨析[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78-179.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 能力培养 解题技巧 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一、九年级学生能力培养,应重视思维过程
九年级学生思想品德学科应试能力集中表现为: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凋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提高这四大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思维、归纳、演绎、发散思维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校情生情。
1.加强思维能力训练
加强逻辑思维能力,重点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过程,辩证思维能力需要联系地、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
2.归纳能力的培养
训练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由矛盾的特殊性到矛盾的普遍性;逻辑方法:下位概念追溯至上位概念;由种概念到属概念。如下是对一道中考开卷试题进行的分析。
材料一:2008年7月8日至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了日本北海道举行的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八国峰会如果没有中国等经济快速增长的“新兴大国”的参与,就缺乏对世界发挥影响的效力。在八国峰会国际新闻中心的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峰会新闻节目,其中就有中国与会官员接受采访的内容。
材料二:2008年10月31日新华社电,联合国粮农组织经济和社会发展部官员、中国问题经济学家方成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中国农业发展对世界粮食安全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方成指出,中国农业发展两大重要因素,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二是增加对农村公共投资。依靠科学技术使农业粮食单产提高很快,相应提高了包括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
(1)国际舆论为什么高度关注中国声音?
(2)看完材料二,你觉得我国的农业发展需要采取什么国策和实施什么发展战略?
(3)材料二中指出,中国农业发展两大重要因素之一是依靠科技进步,作为中学生,你如何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引导学生分析:这是一道国情、国策、发展战略方面的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对九年级教材第二单元第三、四、五课有全面的了解,将课本知识与时政相结合,对计划生育、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整合,针对第三问做负责任的公民,要求学生放开思维并能快速提取答案要点。
答案:(1)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当今世界,中国是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中国形象已经为国际社会所公认。
(2)采取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多听有关科学技术的讲座和广播;多看有关科学技术的杂志和资料;多读有关科学技术的报纸和文章;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多参加有关科学技术的活动。
训练方法:以本质为根据,寻找或诠释现象。从综合国力提升到负责任大国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
3.加强主体思维训练和多层次发散性思维训练
加强主体思维训练能明确“角色”。因为开卷,要求学生对四大单元板块(承担责任服务社会,了解祖国爱我中华,融入社会肩负使命,满怀希望迎接明天等)知识内容了如指掌,结合校情、生情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能力的学生能按题目的要求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觉立场”上回答不同的内容。多层次发散思维指认识事物含义、内容、性质、目的、原因、地位、意义、条件等不同层次的思维方法。复习中加强多层次发散思维训练不仅使学生审题时要缜密、全面,避免要点遗漏,还可从纵深把握知识。
二、强化解题技巧。提升学生应试能力
1.选择题
(1)分析材料的要领:准确、全面、深刻、有效。
(2)把握题干规定性要领:抓“关系词”、“限制词”和“关键词”。
(3)审读被选题肢的要领:首先排除绝对错误题肢,其次删去混淆视听题肢,再次选出与题干主旨相符的题肢即可提高命中率。
(4)解答选择题要领:细心审题、静心思维、剔除错误、准确作答。
2.非选择题解题方法
(1)审材料:研读材料,提取信息。(1)把握不同材料的特点及分析方法;②把握多个材料之间的相互关系。
(2)审设问:把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①明确知识范围;②弄清问题指向;③明确思维类型(收敛性设问、开放性设问)
(3)解题:运用知识分析论证发现并建立知识与试题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运用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①运用知识解读信息,发现信息的意义,并结合信息分析和论证问题;②运用学科原理和方法,结合相关信息,探讨和解决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近年来文科试题比较强调对提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通常要求描述、分析材料所包含的信息。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思维训练;竞赛教学;学习型团队;实践教学
本文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为宗旨,对大学生实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剖析,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力求从创新思维培育、拔尖人才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等方面探索一套适于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范式。
一、创新型、研究型实践教学范式构建
为了培养训练有素的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实践教学范式以科学研究为主线,沿着感知一抽象一应用这样的逻辑脉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完成科研体验的全过程(如图1所示)。
在此过程中,着重提升大学生两方面素质。一是能力素质,即思考、学习及研究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业务能力强的创新性人才。二是行为素质,即在学习生活中与人相处、做事做人、应对挑战、自我实现的能力,注重情商隋感的培养,旨在训练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能力素质的培养中,可以辅之以多种实践教学手段,如思维训练、团队构建、竞赛教学等;在行为素质的培养中,我们更多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心智发展,从最初发现问题时可能遇到的挑战、未知、不安,研究问题时可能遇到的兴奋、挫折、低谷到最后解决问题后的成功、喜悦,通过不断的关注,总结和辅导,协助其完成研究心路历程的一次升华,进而实现自我的价值,更加增强了研究的兴趣与信心。
以下,分别就三种实践教学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简单介绍。
1.有效应用思维训练教学法
思维训练教学方法,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方法,核心理念认为“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代表人物有英国著名心理学家T0nv Buzan。在课程中通过一系列思维游戏、智力测验、情境设定等活动,诱发学生思考,可以训练培养创新思维的态度,系统地应用思维训练方法。首先要明确目标,确定不同专业类别思维训练的重点。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为例,应将思维训练的重点放在拓展开放思维方面,着重解决现实问题,再辅之以逻辑思维方面的训练,使其在分析问题时有较为清晰的研究脉络。然后是总体规划,整合课程体系,设计思维训练的全套系统方案。仍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将管理学、运筹学、统计学、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综合构成理论一实践类课程体系,总体设计规划思维训练重点和内容,分别从策划、分析、建模等方面制定思维训练的系统方案,以实现全方位思维突破。最后具体落实,针对不同课程实施差异化思维训练方法。以统计类课程为例,适当加强数字方面的训练内容,增强对数据分析的敏感度和洞察力;而对于“管理运筹学”课程,更多偏重于规划建模,适当增加全局思维训练:营销相关的企划类课程则注重创意思维的设计,以突破常规的思维定势。
2.设计竞赛式课程实践
竞赛是按照人们的自尊需要、成就需要而激发人们努力向上的一种策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利于鼓励进取、消除懈怠,达到实现自我的目的。在实践环节中引入竞赛,着重于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并培养他们灵活应变、统筹规划及团结协作的能力,要求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竞赛内容点面结合。可以由学生主导自拟题目,进行“知识点”考核。通过角色转换,由学生自行设计竞赛题目对垒,竞赛内容紧紧围绕课程内容“知识点”进行。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扩展相关领域阅读量,发现并整理学习问题,以探索方式学习课程内容。教师需给出竞赛的具体要求,题目类型、题目难度、数量等总体信息,并在实际竞赛前审核题目,合理分配时间,组织竞赛。考核标准既包括出题得分,也包括答题得分,从而避免了小组间题目过难,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也可以由教师主导设计命题式综合研究型竞赛,实施“知识面”考核。为了使学生对本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由关联课程的教师组成某一学科组,集成各知识点,设计学科相关的复杂命题,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参考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的形式,提出现实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通过建立各种数量模型,运用自行研发的“管理运筹学”软件以及其他分析工具进行分析、预测等,优秀成果还可整理为研究论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3.构建学习型团队,强化大学生心智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努力构建学习型团队,展开深入讨论,交流观点,彼此借鉴产生更有建设性的意见,发挥团体智慧,有助于提炼出高于个人见解的团体智力。此外,学习型团队重在培养集体协作能力,不断关注大学生的心智变化,培养身心健康的研究者。
在学习型团队组建中,我们强调方式方法多样化。可以实现随机组队的方式;可也由班级学生民主选取核心组长,再由组长指定组员;还可以招聘会形式选拔,形式内容不限。通过开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自由发挥,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施展才能,这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在团队学习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大学生的心智成长。观察他们如何进行团队合作,以及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反应,并在适当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培养他们不怕困难,知难而进,团结协作的探索精神。同时,还应注重学习型团队的整体效果评价。鼓励学生在实践任务结束后认真总结,从知识掌握及心智体验两方面做综合评价。通过总结学习型团队中的经验教训,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提供借鉴,也为教师改进团队学习方式提供参考。
二、实践教学范式的教学应用实例
下面结合北京理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安排及课程设置,以具体课程为例简单说明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
北京理工大学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春季与秋季学期衔接的时间段集中安排了小学期实践环节,为期3周左右,通常以实践课程为主,注重技能、操作的训练。这为我们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机,通常会在这一集中时间,以小组为单位,采用研究竞赛形式,综合以往课程中学习的知识,完成相对复杂的综合性研究命题。待进入正式学期以后,进入长时间系统的课程学习阶段,分课程穿插课堂实践环节,如课堂热身,以lO分钟为宜,安排思维训练题目,活跃思维。改变以往小测验的形式,以学习型小组为单位完成组间对垒竞赛,以检验各章节的学习内容,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之后,再进入下一轮小学期实践,综合应用以往学过的技能、理论,组织团队学习或研究竞赛,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训练。如此循环往复,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图2所示)。
1.课程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应用
基于创新型、研究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范式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设计的衔接至关重要,这就要求
课程组、学科组之间充分沟通,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紧密配合。以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实践教学依托的课程如图2所示。正是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可掌握必要的数理分析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了初步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正式学期课程中引入思维训练进行课堂热身。以“统计软件应用”这门应用性较强的选修课为例,统计学分析并非简单的数学推导,强调学生多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同样的数据,不同的分析角度会产生新的科学发现,数据是不变的,而分析却五花八门,丰富多彩,具有“横看成立侧成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昧。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统计软件并非只是传授统计方法,更重要地是提升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充分调动他们对数据分析的深度和数据挖掘的潜力。因此,思维训练环节贯穿于课程始终,通过直观演示,动手操作,质疑问难等形式来启迪学生,培养学生观察辨析能力,发现事物有关属性和规律的能力,概括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
在最初的数据分析阶段,为了拓展学生对数据分析的维度,课程引入二维平面向三维平面扩展的思维题目,即必须通过三维分析才能解释的问题。通过变换思维模式,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其更加活跃,实现了对数据的多角度分析。
在多选题分析时,课程引入了“重复计算”的谬论题目,加深了学生对应答次数(Response Number)与样本次数(Case Number)的理解。在相关分析时,为了避免学生机械地理解数据间关系,而是发掘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课程引入了关于“伪相关”的题目,如何理解日本谚语“风一吹,卖桶的会赚钱”,力求使学生掌握数据逻辑中的相关关系,并不能解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若想发现真正的影响因素还需更多的理论分析与科学验证。
2.理论课与实践课中的竞赛设计
在正式学期的课程中定期穿插“竞赛式对垒实践”,学生们几人一组(5人为宜,视班级人数调整),互出题目分组对垒,出题测验某些章节的学习内容,由于要对试题难度进行控制,通常教师会事前检验题目信息,必要时进行试题替换。由于出题环节也作为考核指标,因
科学思维训练方法范文
本文2023-11-09 17:30:1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