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维训练范文
小学思维训练篇1
【关键词】小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思维;训练
当前,教师都认识到“满堂灌”“满堂问”等教学方法的弊端,但在从事教学实践时又常常难逃其缚。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教学过程认识不清,曲解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怎样才能让教师自己从彻底地“满堂罐”“满堂问”的误区中走出来呢?有步骤地启发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就可能走出误区。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问,学生答,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方法。但仅停于此,学生的思维处于被动,受到压抑,就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设法变教师问为学生自己问。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过程,为学生创造探讨的自由天地。那么学生提不出问题,乱提问题和提不好问题怎么办?要求在备课时,不仅要“依纲扣本”,精心设计足以启发思考的问题,更要创设一些激发学生产生疑问的条件,诱导他们产生疑问,激活他们的思维。
1. 布置预习,引导产生疑问
学生已有的思维水平,是学生提出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教授新课前布置预习是产生疑问的根本。要求学生预习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看预习提示,看课文,看课后思考和练习,查工具书,提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疑难。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开始,学生的疑问往往只在文章字词表面,经过耐心引导,经过一段时间,慢慢就可以深入到篇章之中,把课文的前后段落联系起来思考。不同水平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不搞千人一线,对学生的疑问,无论是“深”还是“浅”,一般都肯定,这样才能保护他们不断生疑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学生一下子提出了十几个问题,其中有三个问题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有那么多的人来送总理,作者为什么偏偏只重点写了老奶奶,一对青年夫妇,一群红领巾的动作和神情?(2)课文4个自然段,哪几个段落是重点段,我弄不清?(3)“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作者写这句话和送总理有什么关系?这不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表现吗?对这三个问题,我做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对有的同学提出的“庄严,肃穆,矫健是什么意思”的问题同样做了肯定,还请别的同学帮助他们解决。
2. 抓住关键,启发产生疑问
课文中有些段落和词句,学生一读而过,不觉得有问题,而这些地方又往往是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教师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生疑,“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难,学生思维怎么能活跃起来呢?如教《高粱情》第五自然段时,在三、四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学生很易了解了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并能勾画出有关句子。这时候,大多数学生便觉得这一段自己完全学懂了。我问:“高粱根的第三个特点和作用搞明白了吗?”齐声说明白了。我紧追不舍,又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呢?请再读读这段,想想,看谁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沉默了一阵,终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不明白,这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就已经写清楚高粱根多而扎得深的特点和作用,为什么还要写我小时练摔跤时,教我的伯伯说的话?”多有质量的问题!一下子学生又仔细读起书。不一会儿,纷纷举起了手。
3. 利用矛盾,激发产生疑问
对立的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是如此。抓住课文本身外露和内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矛盾来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例如《穷人》写桑娜一家很穷,却又说他们的小屋“温暖而又舒适”。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挑起矛盾,学生的脑子里产生了疑问,“死”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通过再次仔细读书,他们解答的广度和深度令人膛目。请看他们的回答:(1)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和外面又黑又冷相比较而言的;(2)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因为屋子里地很干净,炉火未熄,橱具闪亮;(3)他们习惯了这种生活,他们觉得“小屋温暖而又舒适”,依据是:孩子们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者,如果是我们,根本睡不着;(4)说“小屋温暖而又舒适”是因为桑娜和丈夫的感情很好。依据是: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中写到,当渔夫催促桑娜赶快去抱孩子时,桑娜故意一动不动;当渔夫更加着急时,房子再豪华也不会感觉它温暖而又舒适的。多么精彩的发言啊,多么富有创意和个性特色的理解啊!一旦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定会有出乎意料的发现。
小学思维训练篇2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的基础教育,所进行的教学为他以后的学习奠定的坚实的基础,而尤其是小学的数学教学,而小学教学主要的使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所谓思维,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和内在联系在人脑中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的发展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思维特点,并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地教学目标,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成为数学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策略
1.思维训练策略
1.1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对思考的重视
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对于学什么都是一样的,只有从心底里感兴趣了,才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迎难而上,坚持到底,对于小学中思维训练也是一样的。就现在的小学生而言,本身由于他们自己身心发展的问题,本身思维能力就很薄弱,小学生习惯性的进行直观思维,而此时老师针对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进行思维训练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口头上的文字,还是需要老师从教学的各个方面对于学生进行相应的兴趣上的吸引。比方在教授乘法口诀的时候,不要简简单单的直接进行,而首先需要的是吸引学生的兴趣,思考为什么老师会算的比较快,让他们思考一些有没有什么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的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思考的重要性,只有学生主动的去思考问题,老师再利用学生好奇心的基础上,激发他们对于知识的一种渴望,只有在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兴趣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相关的思维训练才是有效的。
1.2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环节,引发学生思维锻炼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人翁的地位,但是,并不是说老师是没有作用的,相反的,老师仍然对于整堂课进度起到了一个掌控的作用。老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的组织,如何有效的进行教学的组织,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说,教学环节的设定是老师进行整个思维训练的框架,让老师明白,应该在什么方式对于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当然了,老师在进行思维训练的时候,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组织的方式,不仅仅依靠老师的一个多年的教学的经验,同时还应该考虑到整体学生的一个思维发展的状况,能够进行一个有针对性的训练。小学生整个思维能力的锻炼,最为有效以及直接的方式便是进行相应的课后的练习,特别是一些课后习题的选择,应该针对学生思维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不应该进行一些盲目的训练,这种情况,不仅仅对于学生整体思维能力的一种限制,更有可能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阻碍。
1.3鼓励学生多层次思考,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综合的能力,因为思维能力包含了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也是目前打击都比较重视的一种思维能力,这也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追求的一种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的深入,老师对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也是越来越重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学生一个多向的探究,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对于问题的解决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应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所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多进行一些有创造性的、开放性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问题的解决方式不要给出唯一的答案,让学生在整个问题的解决的过程中,能够自己积极主动的进行问题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方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式就是一个很好的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方式,对于圆柱进行一定的分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解决,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或者是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可以利用的点,而在整个的教学活动中,远远比老师进行枯燥的讲解有效的多,同时还能够在某一种程度上对于学生进行一定思维能力的锻炼。
1.4明确各阶段目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思维培养
在每一个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学生整个思维能力的训练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每一个阶段老师,老师应该明确自己此时对于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的重点在哪里,不要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或者是说,整个思维能力的训练是脱节的。这两种情况的出现都是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连贯性的培养的。比方在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就应该注重学生的一种引导工作,因为此时学生的思考的方式,对于以后数学的学习影响是很大的。
2.结语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对于学生数学的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对于以后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都是有极大的帮助的。而小学生在各方面都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对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所以说,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应该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出适合每一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训练的方式。同时能够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
作者:唐超慧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中心校
参考文献:
[1]肖海波.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新课程(小学),2008(12).
[2]王志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9(01).
[3]曹英芳.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5]陈茂香.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6).
小学思维训练篇3
一、浅析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思维训练背景
1、活泼教学气氛。尽管信息技术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或基本操作能力为目标的,呆板的放羊式的教学太枯燥,信息技术学习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教学辅助工具,提高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幸福和思维,营造课堂活泼的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盘活思维能力。呆板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思维的拓展训练、实践训练更是促进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黄金阶段,在信息技术学习中以学生的智力挖掘、思维训练为出发点,把思维培养作为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更好的盘活学生思维能力。
二、简读思维训练在信息技术学习中的表现形式
1、巧设疑问激活思维。疑问是学生阶段最大的基点要求。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开启往往都是从疑问开始的,可以说,疑是学习过程中启动思维的起点。巧妙设疑,常常可以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获取网络信息的策略与技巧”这一课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每个搜索引擎网站都会介绍相关的搜索技巧,为了达到信息查询的目的,我们应该不断地总结经验,找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方法,同学们谈谈自己已经积累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一番讨论,学生们这样回答:直接访问要找的网页;查询在线数据库;尽量少用通配符与含糊的词语;用进义词代替关键词;改变关键词。这样就能更好的启发学生自我思考的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思考的方法和习惯。
2、勤于实践突破思维。动手操作能力是信息技术学习的思维发动机,许多思维的开启都是从劳动与实际操作中发展而来的。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熟练对键盘、鼠标等操作基本技能。适当培养信息技术上左右操作能力,让左右脑共同发展。同时强调双手协同配合,增强大脑与双手协调动作有关的神经联系,加大思维的训练。举个例子来说,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关于画笔圆和椭圆的工具教学,可以在操作的同时加入思维训练,要求学生在画一些简单的圆或椭圆图形诸如太阳、气球、五环旗等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物的相关性联想和表述,培养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3]。
3、目标训练方法思维。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对思维训练采取通过课例教学的形式,展开对探索――思考――训练――再探索――提高的训练过程,教师只充当理论指导员的角色。譬如在教学“集合画板”时,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形、图象、计算、图形变换等功能,教师在教椭圆定义时,先用《几何画板》形象生动地表现椭圆形成的过程,然后教会学生画椭圆,并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描述椭圆定义的教学策略。学生在计算机环境下的操作实践及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间的讨论,学生根据所感知到的现象,抽象概括上升提炼出一个完整准确的椭圆的定义,进而再利用发散思维来来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离心率概念等,学生掌握知识效果明显地提高。这里,《几何画板》起到“搭脚手架”作用,用“支架式教学法”将学生的概念理解从一个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水平,帮助学生顺利地来突破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探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思维训练模式
1、过程细化。信息和思维密不可分,信息技术学习更是建立在思维训练的基础之上,适当的把思维当作一种对知识进行吸收、分类的工具。比起思维来说知识要容易教得多,知识可以通过考试客观地进行测验。教材上的问题通常是封闭的,也就是说,都有一个确定的已知答案,而且给出了所有必须的信息(像数学中的已知求解)。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却往往是开放型的,没有确定的解答,还会缺少很多相关信息。
2、启智训练。信息技术学习是培养思维的温床,信息教学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放在重要位置,可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思维,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还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并弄清概念产生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教学时,把握好信息技术学习的优势,提供各种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观察、比较、概括等多种手段和学习方式达到启智的理想效果[1]。
3、以练促思。中小学生学习电脑的一半以上时间应该是操作,这是中小学生学习电脑关键的实践活动,也是训练学生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上机操作时,更要给学生提供机会,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品尝到学习的艰辛与乐趣,不断地思考。例如:在LOGO语言中,介绍画正多边形这一类图形的方法时,有的同学上来就套用公式:REPEAT 边数 [FD 边长 RT 360/边数].这样,虽然他们也能画出正多边形,但是如果问一问他们:重复次数为什么是边数?转角为什么用360/边数?不少学生还是说不清楚,还是不理解,独立运用时就会错误百出[2]。因此,在介绍这部分知识时,学生用重复命令画等边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引导他们观察所画图形的边数与重复次数及转角度数之间的关系,在讨论分析之后,得出画正多边形的公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习是一种培养思维,加强思维训练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加大思维能力的提高,提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这些思维能力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小学思维训练篇4
关键词:语文 课堂 思维训练
一、前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也是思考的主要工具,是思想的直接实现。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而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因此语言是人类用以表达思维成果的符号载体。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增长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促进思维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训练可以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增强思维的条理性、发挥思维的迁移性、开掘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思维训练,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做法
基本的思维方法主要是分析和综合的方法,还包括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方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是具备科学的认识能力的前提条件。思维方法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工具。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这种思维训练呢?我觉得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做文章:
1.分析和综合
在认识中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和把部分重新结合为整体的过程和方法。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部分、侧面、属性,分别加以研究,是认识事物整体的必要阶段。综合是把事物各个部分、侧面、属性按内在联系有机地统一为整体,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是其他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两者是互相渗透和转化的,在分析基础上综合,在综合指导下分析。分析与综合,循环往复,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一切论断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结果。综合以分析为基础,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或者只重视分析不理会综合都是教师教学中常犯的片面性毛病,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上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
2.想象与联想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而联想则是由某人或某事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由某概念引起其他相关概念。语文教材中的大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作者创设的意境以及塑造的形象,不少都依赖想象完成,而教师讲授这些作品时,又必须凭借想象对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进行讲解,才能比较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涵。至于学生作文,就更需要有想象的配合,才能有声有色再现生活中的人物和事物。另外丰富的想象活动对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当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其思维如行云流水,更包含着宝贵的创新精神。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性的特征,而舍弃其非本质的特征。语文阅读时从作品中总结写作方法,这是抽象;概括则指把事物的共同点归结在一起,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文学是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揭示生活本质的。要了解文章的内涵就需通过对外部形象的分析,找出事物的本质。然而事物的本质往往被复杂的外表掩盖。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在教学中,处理抽象与概括时有两个偏颇:一是局限于“点”的抽象,而缺少“面”的概括,无法形成规律认识;二是图省事,只单纯灌输,而不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去进行抽象和概括的实践,没有体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内涵。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文章都是培养学生抽象和概括能力的好材料,记叙文和小说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刻画,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并进行抽象和概括,是提高学生迁移能力的好方法。
4.分类和比较
分类是把无规律的事物分为有规律的。按照不同的特点分类事物,使事物更有规律,这是认识和揭示事物间关系的过程。分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是作文练习中,分类更是不可或缺的。凡是取横向思路来谋篇,必以分类为基础。不少学生习作时,只知堆砌处在同一个平面上的材料,却不会分类。如果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选取不同类别的材料叙述和议论,那文章的层次就明显得到了提高。比较是指通过对事物差异变化的确定来认识事物的方法。教学中可以通过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的比较、同一类型不同课文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比较等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读写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古今、新旧、正反等截然不同的方面,从中得出好坏、正误、美丑的结论,通过不断地比较,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将分类与比较结合起来发现异同,在学习课文时。引导学生以一篇为主,结合数篇进行分类比较,从而发现异同,找出不同文章的共性和个性,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5.对应
对应比喻在一个系统中的某一项在性质、作用或数量上等情况中,同另一系统中的某一项相当。其实,对应在言语活动中是用得很多的。如果忽视了对应的思维方法,语言运用就会出现疏漏。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文章的文题呼应、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都有助于对应方法的培养。
6.观察与体验
观察是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或对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查看体验活动,简单讲就是用眼睛“采访”。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相结合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寻求细节之处,找出特点,发现规律。学生观察的主要途径有:自然景物的观察、实物的观察、人和事的观察、图画的观察等。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鲁迅在《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中说:“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的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从阅读中获得信息,认识世界,更为重要的是包括审美、情感、伦理的体验。诸如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每当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生活中的至真、至爱,自然就会提笔抒写心灵之言,情动而辞发。
7.质疑与反思
质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维训练方法。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赖之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三、小结
小学时期是人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小学阶段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必不可少,我们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语文课堂这一平台,积极拓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路,运用多种科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努力。
参考文献:
[1]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小学思维训练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位老师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有效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通过实物操作等手段,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一种情况推出另一种情况,就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敏、更清楚、更深刻、更正确。
一、贴近生活实际,突出训练的目的性
联系生活实际,是蕴涵于知识教学之中的,而不是孤立于课本教学知识之外的。“只是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现有的书本知识是前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现、积累、创造、总结出来的。一旦我们引导学生将一些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之印象深刻,理解渗透,又能培养他们想象、创新的思维能力。
二、借助实物操作,突出思维训练的直观性
理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感性认识的生活。由于学生在平时对周围事物有意识的观察很少,而个别的、偶尔的无意识的观察、发现又缺乏一定的目的性,所以就很难将其感知所得到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审视,有时无意识的发现,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只观其表,不想其里,从而得出片面的错误理性认识。小学生在学习、理解知识时,往往需要在感知中认识、理解并运用它。
在教学行程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相向”、相背“、“相遇”、“相距”等词时,我们可以借助幻灯的动画片,或让两个学生实地表演等手段,让学生在感知中去理解他们,要比语言表述的效果强若干倍。在解行程类应用题时,他们会很容易理解的运用这些感性认识帮助解题。
再如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要利用学生原有的平角的表象认识。将硬纸板剪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发给学生,让他们想办法得出它们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当发现有些学生用量角先量角度在相加时,不要去干扰他们的思维活动,待学生活动完,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说说他们的思维过程、结果。用量角器测量的学生,由于测量的误差,所得的结果可能是多样的,用剪、移、拼的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直观的平角。教师在利用幻灯片演示给学社看,他们就很容易将其感性认识上升到普遍的理性认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抓住知识共性,突出思维训练的有序性
数学知识相互间的联系是相当密切的,在很大程度上总是用以前获得的相关知识和经验来理解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教师必须努力让学生对各个部分知识间的内涵与外延,共性与个性做到心中有数,把握住他们之间的切入点,在平时教学中,应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有步骤地对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或依据某些知识进行推理,使学生从中得出新判断,形成新知识,达到纲举目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时,可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有关倍数应用题的相关知识,因为它们之间的共性。(1)从关系句中找准单位“1”的量,找出解决问题相关的,正确的关系式;(2)单位“1”的量知道的用乘法计算,单位“1”不知道的用方程或除法计算。它们的个性:几倍的关系值大于等于1,几(百)分之几的关系值一般小于1,有时也可以大于等于1;分数、百分数的应用提示倍数的应用题的外延。清理关系,夯实基础后,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只要将倍数应用题中的关系值转换为分数,再借助线段图,学生就能很容易把握分数应用题的解法。
四、运用线段图,突出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就是通过感性与理性、抽象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例如,学生在解“某商场进来彩色电视机340台,比黑白电视的2倍少20台,黑白电视机有多少台?”这道题由于受低年级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的知识的影响,有很多学生在解决这道题时,很容易列成(340-20)除以2的算式,这时不能埋怨学生,否则,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观察现象,直观的线段图,学生就很容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2倍的对应台数,做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出错误的根源。
五、剖析字、词、句,突出思维训练的准确性
在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时,抓住题中的关系句,关键字、词、句认真剖析,是我们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应该注意的首要问题。特别在定义、法则、性质等概念教学中,抓住关键字、词、句去理解概念尤为重要,可促使学生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这些抽象的、概括性的知识。三角形的认识,必须引导学生去理解“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句话中“围成”的内涵;平行线的认识,应抓住关键句“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去理解、认识、掌握平行线的概念;正反比例的概念,应抓住“相关联的量”、“随着变化”“商(或积)一定”这些字词句去理解。正、反比例相同都是研究“相关联的两种量”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正反比例是“正向变化”,正比例是“商一定”,反比例是“积一定”我们从这些方面去分析、对比,学生就能理解正、反比例的感念。
小学思维训练篇6
一、思维训练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主要处于具象阶段,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应从动手操作开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和思考,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在整个小学数学思维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却经常被教师忽略。很多教师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导入,但是很少有教师认识到,一个好的教学开场白,是一堂优质数学课的基础。教师在导入时采用的提问方式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一是让学生自己提问。如在四年级“大数的认识”一课中,为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并学会数字的概括与推理,教师让同桌的两个学生一个写,一个说,同时进行交流。在动手写四位数以上的数字时,学生能够初步感知数字规律,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学生对这样的小组合作形式很感兴趣。
二是教师引导提问。在情境中教学,是思维的起点。比如在教学“整万数”这个概念时,教师用电脑课件显示一滴血中有多少个红细胞和白细胞。这看似是多余的导入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激发了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产生了对“大数”的兴趣,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研究问题
除了问题的提出要讲求技巧之外,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教师将数学问题转化为例题,使被抽象出来的数学问题再回到实践中,是引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关键。
如在乘法运算以及竖式运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出示问题“特快列车每小时行驶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行驶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驶多少千米?”然后请不同算法的学生分享自己的算术思维和经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讨论出竖式运算中0和非0的对位。这种方式下,教师不是自己在讲解,而是通过例题让学生去思考与实践,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对于“路程=时间×速度”这一公式的掌握程度。除了解题训练之外,教师还要多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如在“对称轴”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引导学生认识对称轴以及对称图形的特点;也可以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图形的各个边长,用直观量化的手段掌握对称图形的概念。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动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主动研究、探索、分析、归纳、推理和判断等数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3.解决问题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学习会受到前摄抑制的影响,即旧知识对于新知识的干扰,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因此,在数学思维训练中,教师要变换角度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
如在学习分式时,教师最先教的是分式的简化,因此学生往往只会分式简化,却难以进行分式运算。教师可以通过“3/4可以变为八分之几”这样的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再比如应用题的计算,教师将“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吨,运来面粉多少吨?”变换为“金湖粮店运来大米6吨,比运来的面粉少1/4,运来面粉多少吨?”,以此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训练形式
1.转化型思维
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常会遇到条件太多、太复杂的题目,导致思路堵塞。此时,教师需要训练学生的转化型思维方式。
比如计算“63×2.4+76×6.3”,按照常规的算法显然有计算难度,但是换一个角度,将其转化为“63×2.4+76×6.3=6.3×24+76×6.3”,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除了简单的数字转化,还可以进行条件转化。比如“有一批货物,第一天运了这批货物的1/4,第二天运的是第一天的3/4,两天共运了60吨,问第一天运了多少吨?”教师应引导学生先统一标准再做题。算出第二天运的比例占据总数量的百分比,然后再进行运算,这样能够将陌生的问题熟悉化,提高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思维转化训练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适当的练习,才能变成学生的一种数学思维能力。
2.系统型思维
系统型思维就是将事物或者问题作为一个系统,从不同层次和角度去把握的一种思S能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恰当安排课时内容,做好章节之间的内容衔接。比如“认识正负数”以及“比较大小”,前者就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延伸与巩固。
与此同时,培养系统型思维还可以通过对比方式。比如通过对正方形与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的对比发现各自的规律。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两者的相同与不同,从而形成较为稳固的思维体系,有益于学生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
3.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与一般思维方式完全相反。比如司马光的机智其实体现在他变换角度思考问题,他将“人离开水”转变成“水离开人”,这种思维方式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非常实用。
比如“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该问题适合引导学生采用逆向思维。问题的突破口是12千米,如何表征出12千米的分数表达式即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考的顺序是:
(1)相遇的时候,两车之间的行驶距离比值是多少?
(2)那么对于全程而言,甲比乙多走了全程的多少?
(3)那么全程的距离是多少?
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用已知与结果相关的分数表达式步步反推,最后得到想要的结果,这就是逆向思维。
三、结束语
小学思维训练篇7
关键词:数学思维 训练 培养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00-01
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指明:学生应见证知识的产生和发展,教师应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方面的思维。
我们开展“思维训练与探究”的目的,旨在: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调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将先进理论运用于新课程实践操作的水平,培养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教师。
1 数学思维概述
目前,数学思维研究是我国数学家乃至世界数学界都关注的一个活跃的研究方向。
1.1 数学思维的涵义
数学思维即数学地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如果把数学思维当做是人的心智的一种内部活动,那么数学知识就是这种内心活动的的外观表示。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菁华,也可以说成是数学思维的宏观归纳。
1.2 数学思维的特点
对于数学思维的特点,其一,指的是数学本身的 “逻辑的严密” 与“高度抽象性” 与“结论精确性”与“广泛的应用”;其二,正如徐利治教授指出的:类似于自然科学,数学思维有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等特征。
2 数学思维的训练
数学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活动的训练。
例如,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这是数学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形成数学构思就是数学思维。例如,树上有8只小鸟,又飞来4只,飞来的比原来的少几只?
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要按部就班地落实在数学教学的各个层面。
2.1 激发思维动机
最佳的教学动机是学生对知识萌生内在的兴趣。比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先让学生明白学习按比例分配的目的:只有平均分配不合适或不合理,才出现这种新的分配。教学时可以这样设计:把搬10000个部件的任务交给李师傅和王师傅,完成后要把1000元劳动费分给他们,结果李师傅完成了6000个和王师傅完成了4000个。这时将钱均分公平吗?可见,创建思维情景,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方式。
2.2 理清思维脉络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紧跟着知识发展。教学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的思维脉络变得清晰。著名数学家波利亚可以将学习分为三个阶段:一为探索阶段,二为阐明阶段,三为吸收阶段。下面遵照三原则来分析一道题:
已知六条棱,求作四面体。
(1)首先,让学生观察一下用“机械制图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形;(2)引导学生讨论:用直尺和圆规精确的解决这一问题时,四面体的哪些元素必须在图上作出来,试着把它们也作出来,其中AM=AL,BL=BN,CM=CN;(3)将此图复制在硬纸板上,糊成一个立体模型。
学生思维可能“卡壳”,教学时可通过“迁移”、“转化”对学生加以疏导,使学生思维更加清晰。
3 数学思维的培养
解决问题经常需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应根据具体情况合适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形式。
3.1 分析与综合
思维主要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开展的。如:一工厂要生产一批零件,计划每天生产30个,5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50个,按这种速度,会提前几天完成?此题就应该用到分析的方法。
恰当地利用分析或综合,条件与问题会越来越近,从而形起清晰的思维脉络。
3.2 具体与抽象
具体与抽象在人的认识中互相联系和转化。如:在学习“圆柱体展开图”时,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并让学生自己剪开后,观察展开后对应关系,很快地归纳出侧面积的等公式。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记住了而且理解了圆柱体侧的面积公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操作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把抽象化为具体的思维方法。
3.3 求同与求异
求同与求异就是找出共同点或找出不同点。如: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到括号外面,将多项式写成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提公因式法就是求同的方法。
通过求同与求异的思维方法,不仅使学生知识体系得以完整建构,对学生多极化的思维方式也很有帮助,避免思维定势。
3.4 一般与特殊
学习往往遵循这条认识规律:特殊――一般――特殊。儿童学数时:两个苹果,三支钢笔……非常特殊且具体,他们是容易接受的。到了初中,学习了“代数式”。这里面,从数量到数,又从数到文字,再从文字到代数式,就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
4 结语
中小学数学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思维训练,不但对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很有好处,对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也大有作用。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将目前的研究成果落到实处。马克思说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只要有益于人才培养的思维规则就应该好好的去贯彻,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掌握。
参考文献:
[1] (日)米山国藏著.数学的精神、思想与方法[M].毛正中等译.成都:四川出版社,1986.
[2] 王仲春等编著.数学思维与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3] 朗拷≈鞅.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4
[4] (美)G.波利亚著.怎样解题[M].阎育苏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5] (美)D.A.格劳斯主编.数学教与学研究手册[M].陈昌平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小学思维训练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思维
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的载体,因此概念教学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很多东西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展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切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1根和7根、2根和6根、3根和5根、4根和4根。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转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论文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三、要让学生精确表述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所谓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在概念的讲解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和精炼。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甚至给出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无论是描述式概念或定义式概念,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严谨、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或表述。例如:讲梯形时要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中“只有”二字的含义。而不能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在讲方程的概念时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中的“等式”二字要加以强调,而不能说成“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在表述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表达方式去理解概念。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有效手段。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去描述,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用不同的图形去演示。如最简分数可以说成是“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也可以说成“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等边三角形可以说成“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可说成“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还可以说成“三个角都是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方式来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运用于生活实际,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概念来源于生活,只有再回到生活中去,才能体现数学概念和数学学习的价值,教者精心设计练习或活动引导学生运用概念去解决数学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各种数学能力的过程,并且也只有让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概念拿到生活中去运用,才会使学生学到的概念真正得到巩固,进而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运用技能。在概念教学中,教者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掌握小学数学教材逻辑系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深化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概念的理解。
小学思维训练范文
本文2023-11-09 17:30:1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