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内涵范文
乡土文化内涵篇1
关键词: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意义分析;教育内涵
0 前言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乡土美术,它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只有将乡土美术教育做好,才能够向世界更好地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没有结合当地的乡土美术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识不够充分,在创作过程中无法将这些乡土民族文化元素加入其中,使得我国美术发展历史上失去一笔宝贵的财富。
1 乡土美术教育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1.1 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中各民族形成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并且他们将这些文化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出来。乡土美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它包含着许多民族文化元素,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可以说乡土美术是民族的精神记忆。以往的乡土美术传承都是通过世袭来实现,所以乡土美术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而且对当地民族的文化心理有着深刻影响。人们通过对乡土美术的分析,可以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从而分析出民族的发展历史。尤其是对于我国少数民族来说,他们自身的乡土美术承载着许多民族史诗和历史神话故事,并且这些乡土美术世世代代在传承,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1.2 能够提升民族文化心理稳定
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这些语句无不包含对乡土人情的眷恋,而乡土美术作为乡土民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以更加固定的形式来进行传承,从而增强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为民族文化心理稳定奠定良好基础。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将人类现有的文化分为外在文化和内在文化,乡土美术作为外在文化的表现,同时它对内在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引导,使他们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情感等都发生改变,从而使其更加贴近本民族的心理,在民族文化上有更深的认同感。所以说,乡土美术在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可以提升民族心理结构的稳定性,能够团结民族人民,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1.3 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乡土美术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有着自身的特点,需要教师站在民族角度上分析问题,找到与美术相对应的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些美术作品,从而提升民族美术教育质量。进入新时期以来,乡土美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关系到本民族的发展状况,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的文化安全。通过乡土教育,人们可以提高对自我的认识,而乡土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对所属群体进行肯定和认同。只有将乡土认同上升到一种民族认同,才可以保障整个社会的稳定,才能够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例如,蔚县剪纸,它作为河北省汉族乡土美术的代表之一,采用明快绚丽的色彩来展现出北方民族豪放、热情的民族性格,同时该种乡土美术作品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在情感表达上能够给人更多的想象,对于大部分汉族人民来说,它有一种淳朴的气息,让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好地实现民族认同。在几百年的历史传承中,这种乡土美术成为一种古老的技艺,但是它也在不断吸收新鲜血液,从而为它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正是千千万万这种乡土美术的组合,才构成了我国多彩的民族文化。因此说,乡土美术教育是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乡土美术教育内涵分析
2.1 为现代美术教学提供科学借鉴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美术教育,它都源于民间美术的发展,也正是民间美术形式的多样化,才为世界美术创作提供更多的元素。乡土美术教育的绘画理念以及艺术表现形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通常情况下它的造型比较夸张,在色彩运用上比较鲜明,而且色调之间的对比效果也比较明显,在表现上一般会呈现出多角度、多时空的状态,从而给人更多的遐想,在情感的表现上更加自然。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乡土美术的创作特点,结合本土民族美术形式,将其融入现代美术作品中,使其在现代美术与民族美术表达上有更加良好的表现。尤其是对于我国这样的历史文化大国,在进行现代美术教育时,应该要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特点,充分运用我们的民族文化和乡土美术,提高我们本民族美术教育的质量,为今后我国美术发展提供更多思路,增强我们的乡土美术的艺术性。
2.2 丰富美术课堂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我国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现代美术知识的讲解,从而忽视了乡土美术以及民族美术教育的重要性,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导致我国的美术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应该要重视乡土美术与现代美术的结合。例如,教师可以在原有的美术课堂上为学生展现一些乡土美术作品,感受到这些作品与现代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性,从而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乡土美术。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当地民族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去感受到民间艺术文化气息,让他们认识到乡土美术形式的多样性和民族性,并且能够将这些民族元素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应用其中,增强自身作品的艺术魅力,使其更具有民族色彩。同时在这样的教学中,也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校的美术教育增添更多活力,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水平。
2.3 使美术教育更加贴近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创作中需要学生深入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更具有灵性。乡土美术作为历史的产物,它既是历史的承载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展现者,所以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而且还有这浓重的地域色彩。当前我国大部分的美术教育都在学校的课堂上实现,这样使得学生无法真正去观察生活,他们只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去完成“创作”,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利于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通过乡土美术形式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提高自身观察力,为学生以后美术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3 总结
乡土美术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增强对它的认识,人们才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认同,才能够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水平。同时通过乡土美术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深入生活,认识到中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以后的美术创作中将这些元素融入其中,提高自身作品的民族特性,实现其乡土美术教育意义,也可以为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 肖微闻,董劲峰.论乡土美术与高校美术教育的融合――以云南乡土美术为例[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4(02):82-83.
[2] 郭建国.乡土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美术教育研究,2014(08):108.
[3] 张亚玲.民间美术渗入高师美术教育对人文精神培养的探索[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5):79-82.
乡土文化内涵篇2
【关键词】社区教育 乡土文化 探究与实践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对于社区教育发展来讲,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区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如何通过有效机制,发挥好乡土文化的优势,是社区教育特色发展、突破瓶颈的重要路径。社区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过去提出的社区教育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的观念,到当前树立社区教育保障人民对文化教育合法权益的法制要求,在观念上是一个重要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区教育能形成学习型社会氛围,启迪人们的心灵,使老百姓有权利分享改革开放和文化建设的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其价值表现为:
(一)理论价值。社区教育是社区成员的社区生活、社区发展与教育融合一体的教育共同体。社区教育依托社区文化,才能有效提升社区教育的影响力,才能深化社区教育的底蕴,而社区文化融化为社区教育形态,才能有效地提升社区的文化特色与文化品位,有效提升社区的人文素养,从而实现社区教育的教化价值。这是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关系的规律性价值所在,也是乡土文化得以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原因之所在。
(二)应用价值。乡土文化是社区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更新的过程中,乡土文化以各种载体的形式保存了下来,而也有些却因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非物质”的特征、社会变迁以及人为破坏,被后人所遗忘的文化流失或扭曲现象。这个现象呼唤社区文化与社区教育互动融合的迫切性。丰富的乡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运用好这些宝贵的资源,为社区教育发展服务,提升市民人文素养服务,是发展社区教育特色化、本土化、内涵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弘扬和发展本土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拓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弥补现有社区教育形式单一和缺乏特色的不足,使得社区教育形式更丰富,内涵更深刻。
乡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土文化作用于社区教育发展
乡土文化在领导层面促进社区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政府对社区教育发展方向进行决策的影响与把握上。我国开展的社区教育是以乡土文化为主体、政府主导的社区教育。因此,在政府开展社区教育、创建学习型居民学校的过程中,必定会考虑乡土文化。只有政府重视、特色引领,乡土文化才能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融合、协调、激励、辐射的作用,也才能使社区教育充分体现乡土文化的特征,使其在各具特色的社区教育中明确发展方向。
二、乡土文化在战略目标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作用于社区教育
乡土文化在战略目标上促进社区教育发展,主要体现在乡土文化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指向,从而丰富社区教育发展的内涵。为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发展,全国许多社区教育都在战略制定上融入乡土文化发展的元素,如沛县地区打造社区教育“刘邦故里”品牌,塑造刘邦塑像,设立刘氏公馆等游览观光地带,致力于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融为一体新型的融合文化;丰县地区设立了“一镇一品、一乡一特”的新理念,如丰县赵庄镇,精心实施,塑造赵庄文化旅游大镇新景观。一是开发建设汉皇祖陵景区、袁集百鸟园、金刘寨百果园、太行水街、汉韵公园五大旅游景点;二是新建汉源文化广场、秀水街文化广场、数字电影放映广场、太行生态园演艺广场、聚源路文化体育广场五处群众文化娱乐广场;三是新建汉韵园、人口文化园、水韵园、太行堤餐饮文化生态园、迎宾园五个镇区游园;四是以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康王赵构、清康熙宰相张玉书、清进士蒋兆鲲五大历史名人的传说典故为载体,用文化墙以石刻的表现形式,再现赵庄深厚的历史文化。把丰县的乡土文化打造成富有城乡结合独有特色的新型城市文化
三、乡土文化不断促进社区教育向前发展
利用乡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整体规划,全面推进,以点带面,共同提高,不断放大社区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优势,形成全辐射效应,促进社区教育内涵和外延发展,进而促进社区教育目标的实现。政府在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时,也要合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使得乡土文化在社区教育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提升乡土文化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理论高度
对乡土文化的知悉是弘扬特色文化与社区教育相互促进的基础。通过收集文献资料、走访、调查等多种研究形式,深入县、镇文化馆、县图书馆、走访众多群众了解、查看历史遗留古迹等,利用各种途径发放、回收问卷,了解村民对乡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感,尽我们最大的力度了解虺王文化的知晓率和认同度。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深入研究,充分讨论,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提升理论高度,为建设社区学习资源、实施社区教育实验项目和开展社区文化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扩大乡土文化与社区教育成果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乡土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人。社区教育是以人为本,实现终身教育,提升民众素质的社会性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之一。所以两者相容并存、具有兼容性。就社区教育而言,无论是其教育对象、教育手段,还是其服务范围,都远远超出了普通学校的常规教育范围,社区教育队伍应该是涵盖了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力量,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开展全方位的教育,涉及的层面较广,比如活动、培训、宣传、管理、协调、学习型组织创建等等。
乡土文化内涵篇3
关键词:民俗;民间;地域;乡土;乡土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0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6)05-0044-04
Abstract:By apply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comparative analysis,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cognition of rural sport, this paper extracted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rural sports and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cal sports and folk customs, folk, ethnics, and traditional sports.Logical classifications are made on rural spor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he analysis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sports and reveals the attributes of rural sport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 of rural sports.
Key words: folk custom; folk; regional; rural; rural sports
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乡土体育课程大家越来越耳熟能详,而“乡土体育”究竟是什么,大家却很难说清楚。只有弄明白什么是“乡土体育”,什么是“乡土体育课程资源”,才能够更进一步地挖掘、开发和利用乡土体育,才能更最大化地传承乡土体育文化这个独特的文化种类。因此,有必要对乡土体育的概念及其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的比较、分类方法、特性等问题进行研究。
1乡土体育的概念认知
1.1乡土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乡”字的解释有4种:城市以外的区域,多指农村:~间。~村。世代所居住的地方或原籍:家~。离~。老~。回~。处所,地方:水~(多水的地方)。鱼米之~。政府组织的基层单位,属县、市或区领导。对“土”字的解释有9种:其中故乡,本地的:~籍。~话。乡~。年老思~。~生~长。以及民间生产的,出自民间的:~产。~布。~专家。这两种解释比较适合“乡土”一词的释义。近代学者王伯昂认为“乡土是属于吾人所居住之本乡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为的环境[1]。”朱典馨认为“本土本乡,乃是指学校所在地区,针对学生的家乡而言[2]。”吴明清教授就曾这样概括“乡土”的定义:“乡土是以自我为圆心,以情感为半径,画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织成绵延不绝的历史和文化[3]。”吴教授关于“乡土”定义的解释,从目前可查的文献来看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从本质上说乡土是对应于城市或发达地域的一种表述,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变化,乡土已逐渐演化成为城镇和城市。因此,乡土在某种意义上早已变成了一种带有精神寄托的社会文化。
1.2乡土体育的概念
综合思考乡土的代表性定义,结合体育广义概念的内涵,将乡土体育这个复合词定义为:儿时的故乡或长时间居住地域内的一切体育元素、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总称。这个复合词中的“乡土”既包括儿时的故乡,同时又包括后来工作、学习和生活长期居住的地域、社区或城市……。这就决定了乡土体育严格意义上说既包括浓郁乡土特色的体育,也还应涵盖现代社会中某个地域或地区长期形成的稳定的、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现代体育。当然,乡土体育内涵更多描述的是非现代体育成分,但并不排斥现代体育部分。从乡土体育定义的内涵来看,乡土体育具有地域性、活动性、民族性、民俗性、民间性、情感性等乡土特征,这里的地域、民俗、民间、情感等是有别于其他体育的原味特性。
1.3乡土体育与民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的相互关系
民俗体育是民间、民族体育的主要构成要素,与百姓民生的风俗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主要集中在节庆日、家乡民俗、宗教、祭祀等生活中,是民生生活传承的民俗活动文化形态,具有非个体性、延续性和规模性等特性。民间、民俗体育不是简单地等同,也不是相互代替。两者隶属上下级关系,不能简单地并列。“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重叠交叉更多[4]。”乡土体育则更多地来源于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从民俗体育和民间体育的隶属关系来看,乡土体育多半来源于民间体育,也有一定比例的乡土体育独立于其他几种形式的体育分类。乡土体育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相互交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这几种分类的体育总的关系是相互交叉又相互独立,有彼此隶属关系、并列关系,又有独立和不交集的关系。真正把这几个概念排个清晰的上下级隶属关系,从目前的研究文献和实际来看很难做到。
2乡土体育的分类认知
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乡土体育的类别进行逻辑分类,可以对乡土体育的丰富文化内涵有透彻的认识,分类的视角不同其内容也呈现出异样的类别归属,当然,不同的分类方法在具体的分类过程中也会出现相互交集等现象。
2.1从乡土体育外延的角度分类
2.1.1民俗体育类
中国幅员辽阔,民俗活动多彩多姿,在各种传统节日、民间信仰、祭祀活动等民俗活动中体育元素与传统体育项目拥有一定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乡土体育的形式和内容日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民俗体育中的乡土体育活动逐渐占据了各类民俗外在表现的主导地位。
2.1.2民间体育类
通俗地说民间体育是指来自于老百姓生活、劳动的实践中间,更多地来自偏远、闭塞的山区等落后地域,民间体育是乡土体育的根,乡土体育是民间体育魂。民间体育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项目资源的重要土壤。民间体育项目来源于老百姓的劳动和生活,动作有劳动和生活的印记,难度一般不高,趣味性浓厚,老百姓乐于参与其中,它具有极丰富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近年来,民间体育活动频繁,民间体育分类中的竞技健身类、嬉戏娱乐类和节庆习俗类中均含有丰富的乡土体育。
2.1.3民族体育类
民族体育简言之是指各族人民在漫长历史发展长河中,通过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逐步发展和积累起来,极具民俗和乡土特质的特殊体育文化表现形式。其主要特点有传统性、集会性、节庆性、游艺性、风俗性、表演性等,主要有强身、健身、娱乐等表现形式。从其特点和表现形式来看,民族体育极具乡土体育的特质,与乡土体育存在着隶属、并列、交集的多种关系,因此,某种意义上说民族体育是乡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1.4传统体育类
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具有各民族独有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的根基同样是乡土体育,只是民族体育经过历史的发展与积淀,已逐步脱离了乡土体育的原本含义,其体育文化的色彩更加浓重,但仍有部分特色不太鲜明的民族体育与乡土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一些娱乐活动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很难与乡土体育割舍。因此,从乡土体育宏观分类的角度,仍然将其作为分类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从乡土体育项目属性角度分类
2.2.1民俗游戏类
民俗游戏是老百姓在余暇时间内玩耍、消遣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娱乐事项,是构成乡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类别上看,主要包括智能、体能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游戏等。
智能游戏主要是以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的智能为目的的民俗游戏活动,表现为规模不大,适合在人数数量较小的集会人群中开展,玩耍操作简便、灵活,且趣味性浓厚,以口头语言表达和表述为主,以游戏者在玩耍的过程中共同裁定游戏的成败,共同对失败者进行“惩罚”,从中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和愉悦心灵。
体能游戏以培养和发展未成年人的综合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通常在室外开阔地带进行,以身体行为为主要特征,有一定的危险性,能够引起参与者的强烈身体反应,深受参与者的喜爱。
智能与体能结合的游戏兼备两者的优势,参与者乐此不疲,口头和身体语言同时或依次进行,具有身体练习和智力练习的双重属性,这也是该类游戏在现代体育当中得以传承的主要原因所在。
2.2.2民俗竞技类
民俗竞技是以各种激烈的民俗活动为主要竞赛内容,以争夺胜负结果为目的的乡土游戏活动,主要特点是伴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从表现形式看,包括身体素质型、技巧技艺型。
身体素质型是以比拼身体素质为主的竞赛类游戏活动习俗,有个人竞技和集体竞技两大类。
技巧技艺型是以娴熟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决高低为最终结果的游戏活动。
2.2.3非遗类
非遗类是指各地、各级别、各类别的立项项目中内含音乐和舞蹈的成分,而这些项目某种角度看其同样具备乡土体育的特性。因此,在划分时将其单独归为一类,丰富和弥补了乡土体育的内涵,同样是乡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集中于民间舞蹈、传统戏曲、曲艺、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
2.3从乡土体育存在的形式角度分类
乡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和传统体育之间的交错关系,造就了乡土体育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其表现形式大致有庙会活动、节俗活动及民间艺术活动等。
2.3.1庙会活动类
各地庙会是指在某一特定日期举行的以寺庙为物质依托,以某一圣神祭祀对象为载体的精神崇拜活动。如滁州正月初九琅琊山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既是玉皇大帝的诞辰祭日,同时也是碧霞仙姑的生日。千百年来,滁州及周边地区的百姓一直以琅琊山内的道教庙观和佛教寺院作为精神祭坛,举办盛大庙会。庙会期间的表演多为旱船、秧歌、舞龙舞狮、花鼓等乡土体育活动。
2.3.2节俗活动类
节俗是指我国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约定俗成的每年一度、有特定丰富文化内涵的民俗活动。如妈祖诞辰和“升天”纪念日、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初六晒龙袍、重阳登高、端午龙舟等等,在这些节俗期间均要举办一些以体育活动为表现形式的表演,充分反映了我国各民族特有或共有的乡土体育文化底蕴。
2.3.3民间艺术活动类
我国地域辽阔,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尤其以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艺术最具乡土体育特征,诸如龙舞、狮舞、麒麟舞、竹马舞、打春牛、打铁舞、荷花灯、菊花灯、旱船舞、高跷舞、秧歌舞等,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乡土体育的丰富文化特色。
3乡土体育的特征认知
3.1乡土性
[JP2]从乡土体育的定义看,其首要特征即是乡土性。这一类体育多数是原汁原味的,来自城市或城镇以外、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非正式的体育游戏或竞赛项目。乡土性表达更多的是来自乡野、群众自发组织和开展、有一定基础的、传统的、别有韵味的原生态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内容,其特点是原汁、原味、原色,很多项目难以改造和创新,有的项目依赖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的依托于社会环境,在其他地域传承和推广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乡土体育显著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的鲜明特性。
3.2地域性
每一类文化均有其特定的生长土壤,这就是地域性。乡土体育也是如此,各地各民族人民生活的地域、习惯、传统、习俗等各不相同,在这样的环境下所孕育出来的活动方式自然也不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生产劳动与创造过程中,人民的活动烙下了明显的地域痕迹。地域性体现在活动的项目、内容、形式、规范、变换方式等,这一类项目在特定的地域和人们心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其价值体现在特定的时间或时间段内,人们根据生活、劳动、休闲的需要开展的浓厚地域特色的游戏或竞赛活动,具有不可替代性,其他地域即使有类似的活动,其形式、内容、内涵也不尽相同。
3.3娱乐性
人类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伴随着生产、生活、娱乐这三大主题,娱乐是从生产和生活中逐步产生出来的,也就是说乡土体育从出现的一开始就具备了娱乐性的特质。乡土体育的娱乐性是其另一特质,人们通过乡土体育活动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在辛苦的劳动之余给自己和别人,给参与者和观众带来无穷的乐趣,一方面可以缓解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
3.4文化性
伴随人类的进步和文明的出现,经过长期生产、生活、劳动的加工和再创造,人类社会创造和构建丰富的文化体系,体育文化就是自始至终陪伴人类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是乡土体育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哪一类乡土体育项目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3.5传承性
传承的前提和条件是事物的吸引力,而乡土体育是千百年来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极具魅力的文化大餐,每逢节俗、庙会等重大的祭祀与庆典活动,乡土体育都如影随形。乡土体育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项目经过发展,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大量吸收现代元素,变得更加适合表演,也更具观赏性。乡土体育及文化的传承是对传统的一种认可和接受,是对其特有文化价值的判定与肯定,在继承的基础上,人们经过挖掘、收集、整理、恢复、改造、创新等环节的不懈努力,经过现代科技手段的改造,使得传统的乡土体育和乡土体育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4小结
4.1乡土体育可以定义为:儿时的故乡或长时间居住地域内的一切体育元素、体育活动和体育项目的总称。某种意义上说乡土体育同样涵盖现代体育的成分,只是它更多地体现的是非现代体育部分。同时也决定了乡土体育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民间性、情感性等特征。
4.2乡土体育与民俗、民间、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是比较复杂的,既相互交集,又有各自独立的部分。
4.3从乡土体育外延、项目属性、存在的形式等不同的视角出发乡土体育的分类相对应有不同的内涵种类,在实际分类时出现了部分交集的现象。其特性主要包括乡土性、地域性、娱乐性、文化性及传承性等。对乡土体育的概念、分类和特性的研究,可以极大地丰富乡土体育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伯昂.乡土教材研究[M].上海: 商务印书馆,1948.
[2]吴明清.学校生活与乡土教育[EB/OL].http://163.20.86.22/articles/data/051.doc.2008-04-30.
乡土文化内涵篇4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间、村落原有景观肌理逐渐被蚕食,乡村原始环境逐渐受到破坏。乡村景观价值愈发引起景观设计专业人士的关注,本文探讨乡村景观价值,并提出乡土符号在乡村景观中的应用。
[关键词] 乡村景观特色价值符号应用
一、大地景观与乡村景观特色价值
20世纪60、70年代迈克哈格和约翰•O•西蒙兹在著作中提出,大地景观充分体现、发展了大地景观规划的思想,把国土和区域景观规划纳入到大地景观规划体系。20世纪80年代,该思想引入我国,但因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落后的思想、经济现实,并没有引起较大的反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城市化进程引起的巨大冲击,在许多地区开始关注大地景观规划。乡村环境是以大地景观为背景,以乡村聚落景观为核心的景观环境综合体。
乡村景观具有明显的田园特点,人口密度小,是具有特定行为内涵的景观。其聚落形态包括分散农舍以及提供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乡村景观是被人类开发的“第二自然”,其景观表征反映现阶段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从流变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处于历史不同时期的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人们留下的痕迹成为乡村景观遗产,具有历史性价值。乡村景观特色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乡村景观结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为改造自然行为较少,景观自然属性较强;②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拥有人类聚居及相关行为的空间,典型的空间如傣族村寨;③乡村景观涵盖自然、人文、聚落、民风民俗等,是综合性景观;④乡村景观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
当代环境设计可以从乡村景观中汲取营养, 同时乡土文化中渗透的民族感情和民族精神也为环境设计提供了积极的经验和有益的因素。充分发挥乡村景观特色价值,能够带动乡村的产业发展,摆脱旧有观念对乡村发展影响与束缚。景观设计师在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对乡村环境趋利避害、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不仅有利于乡村新型景观的塑造,而且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发展。
乡村环境中的景观资源具有效用性和稀缺性两个特征。景观资源的稀缺性,需要景观设计师协调设计目标与设计资源之间关系。景观规划的目的需要设计师对不同地域的景观特征和价值拥有正确的理解,通过规划的手段对原有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保护,减少改造环境的不确定性。乡村景观设计,应该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乡村地域文化和产业型景观。 根据自然景观的生态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将保护、规划综合考虑,在设计中注入乡土文化符号,使得乡村景观、行为体系、保护与发展之间呈可持续状态。
二、乡土文化符号在乡土景观中的应用
乡土文化符号在乡土景观中中的有效转换,必须建立在理解乡土文化的前提下,融入当代社会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方式,体现时代风貌与艺术创新原则,从而赋予乡土景观新意义。
(一)借用乡村环境,唤醒乡土情怀
乡村景观能准确地传递乡土环境丰富的自然景观,充分展现乡土环境的地域特点,创造返璞归真的环境体验。匆忙的城市生活和压力,使得人们渴望去乡野里放松紧绷的神经,与自然亲近、互动。乡土景观本真化符合该心理特点和情感需要,这种设计的特征就是本真化地借用特定的地域、时间与景观布局,按照特定的设计主题,将乡村的生活环境、乡土材料和空间结构,还原到新的空间当中。人身处乡野感受乡土情怀,从而更深的理解乡土环境深刻的文化内涵,唤起人们对乡土环境文化的心理感知。
(二)解构乡土符号,创造空间语言
解构手法是一种对空间的新注解,扩展了原有文化资源的可能。对乡土文化符号的解构,就是在乡土元素的基础上,对元素进行分裂、片断、不完整和持续变化的创作手法,使原有的视觉元素产生新的形象与新的语义符号。对乡土符号的解构与重新整合应体现其朴拙、大气的文化内涵,或以浓烈的色彩,体现其强烈而浑朴的生命本质,加之动感丰富的空间构架,形成全新的空间语境。但是解构手法精心处理的相互分离的各部分之间,往往存在着本质上的内在联系和严密的整体关系,而不是无序的杂乱拼合。
解构的设计手法打破环境设计中传统的设计观念与方法,以多元的、非同一化的原则,形成新的空间语境。解构的设计手法的运用应结合环境的特点,对乡土文化符号的吸纳,也要与其文化内涵、结构特点相适宜,形成空间强烈的视觉张力与聚合效果。通过解构的手法把传统和时尚成功地融合,也使空间具有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浓烈的个性色彩。
(三)新旧元素交融,表达朴素情调
当今设计语汇丰富多样,时尚是特定的审美样式,是对结构、节奏、色彩等相关元素符合时代审美特点的界定方式。乡土元素的融入就是在限定的框架之内,把乡土文化符号纳入具有现代感的架构之中,以现代的审美标准赋予空间新的内涵。
乡土元素与空间的形式结构形成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同时也打破了乡土元素的地域性特点,所有相关的乡土文化符号皆可以使用。同时也是对乡土文化的特定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选择与空间相适应的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形象。这是一种脱离了乡土情境的乡土化处理,是现代与乡土的重新整合,从而使空间具有了更为独特的个性与面貌,典雅与现代中透着乡土的朴拙成为其特征。同时,在对乡土文化的运用中,应恰如其分。空间结构的开合与层次的恰当把握是其精要之处,乡土元素的点缀才能显得朴素而典雅,增加空间的特别情致。
乡土文化内涵篇5
1、按学生的村落、社区,亲自去寻找乡土文化
不同的村落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要鼓励学生亲自去寻找并体验自己村落的乡土气息。探寻所处村落名胜古迹的文化内涵,找寻所处村落的历史名人或是英雄先烈,追寻名人足迹,弘扬先辈精神,从而加深对所属村落乡土文化的理解。不同的村落或者社区在礼俗上也存在着差异,具体体现在婚丧嫁娶等方面。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亲身体验,能够深切感受乡亲之间的情感维系,以其体现出的淳朴民风。
2、老师带队,全员、全面探索重点的人文景点
通过学生自主寻找之后,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导游的角色,让学生对所属村落蕴含的乡土文化进行解说,学生在解说的过程中既深化了对深化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在同学之间也分享了更有关乡土文化的内容。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对重点的人文景观进行游览,带领学生深入体验乡土内涵。
3、利用网络、多媒体、系统地体验乡土文化
并不是所有的景点我们都能,足之所及;并不是所有的景观我们都能,目之所及。所以我们要借助多媒体为我们展示更加全面的人文地理资源。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系统地体验乡土文化,激发热爱大自然之情。
二、精心设计教学模式,激发欲望,描绘广博的乡土人文景观
乡土作文的突出特点就在于“乡土特色”,“乡土特色”蕴含在乡土文化之中,因此在乡土作文教学中要力求依托乡土文化,优化作文教学模式,从而描绘出更加丰富的乡土人文景观。
1、课内拓展:让学生有“源”而写,养成自主探究的精神
乡土资源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只有在学生对乡土文化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才能更好地对乡土作文的写作进行指导。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态度,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了整体感知,下一步就是如何将对乡土文化的理解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中。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激发兴趣、亲近自然、融入社会,从而开阔视野。针对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教师要重点做好课程内外的延伸。例如,在讲解《回乡偶书》时,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借助“离家”、“乡音”等词语通过积极的自主探究,能够深刻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同时也激发出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作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同一题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切入,可以以乡土文化加深对家乡的爱,也可以在乡情和亲情中突出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在对比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教师在课堂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有助于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从而形成自主探究的精神。
2、课外延伸:乡土资源整合、深化
学生根据乡土文化进行作文,习作中的情感流露是建立在对家乡文化深深的爱的基础上的。家乡的特产是学生引以为傲的,家乡的新变化也足以让学生振奋不已。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对生活的亲身观察、体验,写成的乡土作文是非常珍贵的,是一个地方乡土文化的缩影。教师应该积极把利用学生、学校等引入课堂教学而生成的新资源进行整合。对有价值的资源进行汇集、保存以方便进一步的研究、交流和实现资源共享。
三、总结
乡土作文教学打破了封闭的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走出了“四角”天地,让学生自由充分地去接触自然,体验自然之美:去贴近生活,观察生活之真。乡土作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也能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力。总之,乡土作文教学为我们注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
乡土文化内涵篇6
一、乡土化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1.乡土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在社会上广泛地兴起了保护乡土文化的热潮。乡土文化是我国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体现当地特色的宝贵资源。乡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高中生承担着社会文化的传承责任,更加要重视乡土文化资源。高中教师在进行高中实践课程时,要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带领着同学们积极地探寻乡土文化中的宝贵资源,将乡土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传承能力。
2.乡土化资源面临的课程困境
高中教师在开展乡土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第一,乡土化资源开发不到位。乡土化资源在社会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认识不够深入,在进行实践活动中感觉无从下手。第二,内涵过窄。乡土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教师不能正确地理解乡土文化的内涵,甚至有的教师并不知道本地区的乡土文化到底有哪些内容。这就导致了高中实践活动中乡土化资源利用率低,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3.采用多种形式开发乡土资源
首先,学校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认识到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学校要形成良好的乡土文化资源意识,带领教师和学生主动的收集乡土资源,丰富本地区的资源库。其次,教师在进行高中实践活动时,要做好学生动员工作,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乡土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地投入到乡土资源建设中。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丰富的资源库,提高实践活动的效率。
二、乡土化高中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利用
1.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高中实践活动是一项开放性、实践性、综合性、生成性很强的活动,要将信息技术、科学知识、传统文化、道德建设都纳入到活动中去,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活动和教学效果。乡土资源建设原本就是高要求的工作,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能够主动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积极地搜集乡土资源,丰富教学活动。教师首先要做好动员工作,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乡土资源收集活动中,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明确乡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向,在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建设。最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完成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
2.师生共同建设乡土资源库
在我们生活学习的空间中,乡土资源体现得非常具体,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到了乡土文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乡土资源库,丰富乡土资源,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提供帮助。教师要明确教学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分析高中实践活动中涉及到的乡土素材,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教师要和学生收集整理乡土资源,让这些资源能够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服务。在进行整理过程中,要不断地更新信息、完善信息、补充信息,形成系统化的乡土文化资源库。
3.大胆创新乡土化课程资源
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地观察本地区的特色,善于积累和观察,因地制宜地选择恰当的资源,拓展乡土化教学的空间。教师在利用乡土资源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创新乡土资源,带领着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欣赏传统的文化,赋予文化崭新的含义。教师要带领着学生深入民间生活,把握时展的趋势,寻找新的资源新的内涵。学生还可以到本地旅游局,向有关的专业人员咨询本地的风土人情以及本地独有的乡土资源,将这些资料分类整理,按照生活方式、节日庆祝、家居建筑、饮食文化、地理人情等板块进行汇总,使之在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得以使用。
4.积极进行乡土化资源实践活动
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社会生活能力,对社会人情世故有自己的主观看法。所以教师要带领着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乡土实践能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文化水平,按照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选择最佳的课题,让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探究学习。教师选择的课题口子要小,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具体的知识,在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在情感方面和心理方面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充满了对家乡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意义重大,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带领着学生收集整理乡土资源,加强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完善学生的教学实践效率,提高自身的素质。
乡土文化内涵篇7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土共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2)乡土文化是一种农耕型的文化。这种形态的文化,不仅在意识形态上使农民群众形成了重农、尚农的思想,而且在社会心理和行为上也产生了深刻影响。3)乡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它总是能够积极地吸纳和融合异质文化,而不是盲目地排斥或应付。4)乡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
1.3乡土文化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关系
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乡土文化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之间的联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新农村人居环境受乡土文化的影响,又是乡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是乡土文化的写照。由于乡土文化具有延续性的特质,因此可以根据需求从乡土文化当中找寻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素材来获得设计的思想源泉。同时,乡土文化作为乡土生活方式的一种载体,在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时也是对新的乡土文化的创造和完善。即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一旦形成,就会对该地域人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生活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新的乡土文化情景。不同的乡土文化反映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上会产生不同的人居环境风格。
2乡土文化的作用
乡土文化使设计者在认识理解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转化为设计理念,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记录着乡土文明发展的轨迹和特殊性,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和传统,聚集并沉淀为一定的社会密码,是传统农业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原生态文化。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必须从中吸取营养,寻找设计灵感。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模式或载体的选择,只有与当地的乡土文化相结合,才能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由此可见,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根基。
2)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导向作用。
乡土文化导向功能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乡土精神文化,发挥着无形的导向功能,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向和方法,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他们面向农村美好未来,以农民、农业、农村即“三农”整体利益为重,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业为重,使设计者自发地去遵从,把“三农”与设计者的意愿和愿景统一起来,从而促使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更加符合“三农”的实际需要。其次,对农民、农业、农村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引导农民、农业、农村树立大局观念,支持和配合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的设计。因此,乡土文化就像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使设计者自觉的按照农民、农业、农村要求去设计人居环境。
3)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
乡土文化具有传承的作用。乡土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薪火相传、稳定延续下去。今天的乡土文化,是建立在对传统乡土文化的传承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优秀的乡土文化凝聚了乡民世世代代的智慧,是乡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乡土文化的传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传承。所以,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不能无视这些宝贵财富的存在,不能离开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否则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对乡土文化的传承要批判继承,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对于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又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应继承和发扬,对不符合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4)乡土文化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具有指导调适的作用。
乡土文化中有乡土奋斗目标、乡土的行为规范和乡土的共同价值观,这些都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有着强烈的指导作用。它让设计者明白自己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哪些地方该发扬,哪些地方该规避,为设计者指明了调整和适应的方向。通过这些指导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设计者明确工作意义和工作方法,从而提高设计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挖掘乡土文化元素,尊重当地自然与人文印迹,坚持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实现人居环境设计与人的天人合一。乡土文化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具有巨大的利用价值。
3.1对乡土物质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物质文化中有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民间民俗工艺品以及乡土地貌、乡土气候、乡土植被、乡土材料、乡土色彩、乡土符号等元素。它是在乡土地域范围内自然产生,且能被设计者利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带有乡土文化的真实性和朴实性,对节约新农村人居环境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如对乡土色彩的运用。设计者在进行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前要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的风情民俗,体验当地的生活环境和场所精神,运用乡土地貌色彩、土壤的色彩、植物生态、人文内涵、天空、大地、山林、水体等自然物质实体固有乡土色彩,挖掘出当地的乡土色彩,并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去,使得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富有乡土气息,创造出独具匠心的色彩映像。乡土色彩对整个造型赋予了乡土个性语言,它是造型要素无法取代的。又比如对乡土符号的运用。设计者将乡土符号作为物质载体,再结合当地的风情民俗,并以艺术的造景手法运用到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从而设计出能真正体现乡土文化特色、个性突出、生态和谐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还比如对乡土材料、植被的运用,呈现出的是自然美。取材于大自然的石材、植物、木等自然材料,通过造景手法处理使普通的材料变得不普通,利用地产的瓜、果、梨、桃等水果或蔬菜作为绿化设计素材,使之成为新的景观观赏对象。同时那些乡土建筑凝聚了历代民间建筑设计师的灵感,体现了民俗风情与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设计者应重视保护乡土建筑,注重从乡土建筑的布局、墙体、屋顶、门窗和其他细部中吸取地域元素,让新农村人居环境与乡土建筑和谐共生。
3.2对乡土精神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看得见的东西是它的物质文化存在形式,那些看不见的是乡土精神文化,它飘离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载体之外,隐藏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形式的背后,透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物质文化所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心态、审美情趣、设计理念、设计思想、创作手法、设计方法等,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乡土精神文化。而这些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乡土精神、农耕传统、地域风情和民间技艺是乡土精神文化的精髓,可以作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主题和设计理念,通过新农村人居环境载体设计,去营造空间环境,不仅能体现乡民的意识观念、审美情趣、心理需求和行为方式,同时还将反映蕴含在其中的深层次的乡土精神文化内涵。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乡土精神文化特征的表达,重在意境、神韵、场所精神的塑造上,在潜移默化中将地方的风俗遗存、生活模式、传统空间格局传达出来,作为一种乡土精神文化特色的见证。
3.3对乡土制度文化元素的运用
乡土制度文化介于乡土物质文化与乡土精神文化之间,相对于乡土精神文化而言,更具有外观的凝聚性、结构的稳定性和时间的延续性,它既起着规范乡民行为和办事规程的作用,也起着规范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作用。乡土制度文化为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提供了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设计规范,这些共同的设计准则和规范反映了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共同意愿。同时,乡土制度文化是非物态文化,它的乡村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土纪律制度、乡土道德准则、乡约村规等,有利于增强设计者的文物保护意识,了解乡村的发展历程,知晓先人留下的文物古迹,促使他们增强保护文物的意识,使之合理利用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资源,以乡土制度文化为切入点,引导设计者对新农村人居环境进行设计。如以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为物质载体,引入当地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等乡土材料,如古井、水车、石磨、古树等器物和农耕文化的簸箕、斗笠、锄头、风斗等原生态的生产农具经过艺术化的处理,充分展现乡村特有的艺术美。
3.4对乡土生态文化元素的运用
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应有效利用乡土生态文化元素。因为“环境的背后蕴含着千百年来生态演进的历史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是人与自然共同的作品,经过了千百年来的改造,深深打上了人的实践的印记,成为‘人化的自然’”。然而,目前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缺乏对生态文化必要的尊重,对其运用还比较薄弱,大多以损害乡土生态文化为代价,过度的设计已造成乡村资源浪费。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发展乡土生态文化、建设乡土生态文明的需要,设计者必须站在国家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有效地运用乡土生态文化资源,在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中遵循生态的原则,遵循生命的规律,把地形、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动、微生物、土壤、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土地、人口、体制、文化、历史等组成一个多维的复合生态体进行设计。也就是说,设计者要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去充分考虑,合理安排乡村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创造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优化和美化的乡村人居生态系统,为农户创造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
4结语
总之,乡土文化是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的灵魂,是设计者永远肥沃的土壤。凡是优秀的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总蕴含着浓厚的乡土文化内涵。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是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统一体,体现了乡土文化精神,反映了乡土文化的面貌。因此,新农村人居环境设计就其本质意义来说,是一种乡土文化再创造行为,设计师则承担了乡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
乡土文化内涵篇8
关键词:小学生;习作;乡土文化
写作属于一种文学艺术,它高于生活却也源于生活,只有最为真切的生活感受才能创作出最真实感人的文字,当写作也如同理论知识一样局限在书本上时,写作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唯有将生活视为写作的源泉,使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写作才能体现出价值。写作的风格和语言表述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要在小学阶段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在小学阶段较为有效的做法就是将乡土文化融入小学习作教学中。那么,在小学习作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有哪些益处呢?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使文字更加真实
任何人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才能产生深入接触、持久探索的动力,因而兴趣不论在任何层面都是最好的推动力。位于四市五县交界处、大樟溪干流航运上行终点站的永泰嵩口是自古以来的重要商埠,而嵩口镇则在2009年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在古镇中至今保留着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既有气势恢宏的古民居,又有神秘莫测的古寨堡;既有印满苍苔的古码头,又有出神入化的彩绘泥塑。在这历经风雨沧桑的千年古镇中,渐行渐远的岁月凝结着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每一处古迹都有着动人的故事,每一处景色都有着自己的风情,每一个角落都展示着神秘的色彩。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当采取有效的方式,例如带领学生对乡土文化景点进行实地参观,把握好教学的契机,将这种美好的乡土文化恰到好处地转化成学生写作的素材。小学生时期对于语言文字的表达还不是很熟练,这时候教师能够做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敏锐的观察力,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在关注乡土文化、描写乡土文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感,才能使学生在习作中保持热情,写出更加真实感人的文字。
二、有利于挖掘作文的思想内涵,使习作更加富有深度
对于很多文学大家来说,乡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文学素材;对于小学生来说,乡土文化也同样是学生写作素材中的重要来源,小学生习作不能够只停留在简单的日常事件描述中,而是应当在思想内涵上更加深入。小学生习作首先应当学会的就是脚踏实地而不是浮于表面,要善于关注生活并将生活中有思想价值的事物用开阔的眼界、敏感的心灵、细腻的笔触表达出来,透过具有历史韵味的乡土文化来感知过往、享受现在、触碰未来,使学生能够在习作时自觉地承担起传递历史文化的责任,赋予作品以足够的深度。对于小学生来说,作文思想内涵的体现不仅要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掌握不同语言表述方式带来的不同表达
乡土文化内涵范文
本文2023-11-09 17:27:2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