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9 17:30:17浏览:245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1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QQ、微博、微信的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而传统媒体明显与这种传播方式不相符合,不能很快地使得信息进行流通,只有与新兴媒体的快速融合,才能加快传统文化信息的流通速度,进而使得传统文化更好地进行传承与转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实现交融地过程中,首先,要改变传统文化的传播理念,不仅仅只是为了传播而传播,要以更加真实地态度来对待传统文化的传播。各类媒体要切实负责地对传统文化的传播理念进行客观、详细、负责的解读,使得更多的人能通过媒体来了解到传统文化。其次,利用新型媒体传播信息的快捷性优势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转化。传统的媒体,大多数借助报刊、书籍等进行文化传播,要先对其内容进行写稿、编辑、修订、印刷等过程,慢而不可听,图像也大多不可视,妨碍了信息的流通速度。而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的新媒体技术在传播过程中,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可以让受众即时获得第一手资料。传统媒体应积极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有效发挥媒体的即时性,更快地将信息传播出去。

二、在媒体交融中积极拓宽传统文化传承的渠道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外来思想在不断充斥着中国人的传统观念,越来越多的人更容易接受外国先进的、简易的思想文化,这使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严峻危机。但是,传统文化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绝不能失传,也不能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媒体等的发展而失去本根,改变基因,只能借助媒体的力量来拓宽传统文化的流通渠道。如今,正处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借助此趋势,来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媒体是一块肥沃的土地,首先,要紧紧把握住媒体发展的方向,从以往的借助个人博客、个人贴吧、节目来传播传统文化的发展,而转变到现在流行的微博、微信、QQ等,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发展来推动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更新。其次,各种媒体应借助网络,多开展一些宣传传统文化的节目。例如,可借助传统的文化节日来开展一些文艺节目,以此来吸引更多的人投入其中。再次,媒体应多推广一些传统文化活动。例如,端午节举行赛龙舟比赛、中秋节举办制作月饼比赛等,对比赛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以此来激励更多的人投入到传承传统文化活动中去。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更多的人更加全面的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只有借助媒体的力量,拓宽传统文化的流通渠道,才能使得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传承。

三、利用媒体打造传统文化的专属品牌

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唯有如此,才能可感可视,在人们的心目中树立起鲜明而美好的形象,而传统文化的发展亦是如此。如今,媒体的功地位日显重要,传统文化须打破以往的封闭式发展,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品牌,借风使力,因利乘便,以此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其实传统媒体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地域的阻碍,使得传统文化信息的流通受阻,使得传统文化难以打造出自己的专属品牌。所以,媒体应采取合理的经营模式来打造传统文化的专属品牌。媒体在传承文化的活动当中,应运用新兴的技术来宣传传统文化思想,以此来获得更多人的接受、认可。只有使得更多的人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打造传统文化的专属品牌,进而引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现在,大多数人都比较注重精神消费,很乐意为文化标志买单。所以,传统文化要想永久流传,就必须不断维护自己的品牌,并对品牌进行授权,使其真正形成一种资产。例如,完全可以将一些传统文化地区的产品进行包装,对这些产品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后再借助媒体的力量,将这些蕴意深厚的文化产品销售出去,以此来打造出属于传统文化的品牌。文化产品如能赢得更多人的信赖,那么它就会拥有更多的顾客,其文化品牌的知名度自然也就诞生了。再如,一些广播电台,他们可以与一些网络客户进行合作,以此来提升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空间,进而运用网络来开拓自己的传统文化品牌。由此,不但使得文化产品得以销售,还可以确保传统文化得以永久传承。

四、媒体应抓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潮流

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可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这些观念逐渐被一些新的思想观念所取代。就拿传统节日七夕节来说,大多年轻的人更倾向于过2月14的情人节,而将传统的7月7日情人所节忽略。还有如圣诞节之类的节日,以前中国的传统节日里,哪有这些节日,而如今这些外国的节日却大受中国人的喜爱,更有甚者将本国的传统节日抛之脑后。由于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传统文化的发展受阻,所以,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融之际,要使得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下去,媒体就应该抓住文化的发展潮流。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能使得传统文化遗失。这就要求媒体在宣扬文化时,要紧紧坚守以传统文化为中心。例如,电视台在做节目时,应邀请一些具有深厚传统文化修养的人士来参加,以此来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而后,媒体应扩大宣传范围。媒体工作者就可以将这些节目视频传到各个网站,通过此方式来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而对于外来文化则要以谨慎地态度去选择,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在这个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还要注重收集民意,看大多数是否乐意接受外来文化,而后媒体再根据调查结果来看是否需要宣扬此文化。虽然媒体是一个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但它必须要适时更新一些旧的东西,这样才能保证其自身不落伍、不被抛弃,进而才能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前景。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潮流。

五、媒体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来传承传统文化

当前,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给媒体的发展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的发展速度快,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前景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阵地不断萎缩,规模不断缩小。而如今,大多数的年轻人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故要想传承传统文化,新兴媒体必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新兴媒体的传播速度快,应充分利用其这一特性来提高传承传统文化的力度、速度。例如,电视台可以在传统文化所在地举办一些活动,而后再通过各大媒体将这些传承传统文化的活动传到网络上,以此来引起多人的关注。其次,新兴媒体的传播范围广,可以使其在各大网络上宣传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文化节目,只要在某一网站上一开播,其就可以在各个网站上得到迅速流传。此外,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互动性强这一优势,将以往传统媒体由单向传播的方式变为借助新媒体互动传播的方式。因为传统媒体只是为了传播而传播,而从根本忽略了受众的心理感受,使得受众缺乏互动性。而新兴媒体的传播,受众就可以将自己对节目的想法,发表到网络上,以此来引起媒体的关注,同时受众还可以与网络上的其他观看者进行自由交谈,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受众的互动性。媒体借助自己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来传承传统文化,可以使得传统文化不被遗失,永久流传下去。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热;文化自觉;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体来说,是指以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为首的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不仅包括其物质形态,更是指一种观念、一种价值取向。它就像基因一样长久地保留在民族意识深处,决定每个人认识世界的态度、视角、进路、分类和解码方式。它倡导人文精神和道德完善、正义正气、求实精神、发展和应变精神,这些内容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现代化过程也只有有了民族精神的支撑,才会免于食洋不化。

一、当下的传统文化热

近年来,品读、研究经典成为热门话题,传统文化再次“热”起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公众层面,传统文化复兴的活动此起彼伏:国家开展“汉语桥”工程,在海外建立百所孔子学院和对外汉语教学基地;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电影《孔子》票房过亿,央视同步播出动画片《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从少儿读经班到公司老总班,从于丹说《论语》到易中天讲《三国》,一时间市场上有关传统文化经典的书也浩如烟海,传统文化热俨然成为新世纪备受人们关注的人文景观。

面对传统文化的复兴,社会上争议声也很大。有的人认为以往我们丢失了太多的传统文化,现在应捡拾回归传统文化。有的人则认为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发生改变,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甚至与现代的主流价值观存在冲突,对传统文化热持批判态度。孰是孰非,莫衷一是。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当下的传统文化热?传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

二、传统文化热的原因分析

传统文化备受推崇和追捧,就拿很火热的百家讲坛来说吧,它的热却是一个传播学无法解释的现象。百家讲坛播出的时间是电视的垃圾时间(晚上11:30、早晨6:40、中午12:30),但在这样的时间段播放,结果居然会在中央电视台变成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的节目。不乏有炒作这方面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传统文化热的兴起更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与文化多元化有关。所谓文化多元化,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形成以本国或民族文化为主,外来文化为辅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和谐社会氛围。用费孝通先生的话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文化多元化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识、互识和共识),为传统文化热提供了可能。

2.与文化大众化有关。传统文化经典以前大部分局限在精英文化的藩篱中,只能为少数人所接触理解,不能以市场为导向,与现实存在距离感。但近年来,在媒体和部分学者的推动下,传统文化逐渐从精英文化走向大众文化,通俗易懂中让人们开阔了视野,革新了观念,这样,人们对传统文化就产生了兴趣,又基于大众文化涉及的主体范围广,消费人数多,使得传统文化变得炙手可热。

3.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有关。主要是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方面造成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和人与人的异化,比如环境污染和一些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人们的幸福指数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人们虽然钱多了,但也多了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担忧,没有办法很安宁、很愉悦的享受现代生活。活的很机械、很忙碌,没有停下来思考自我的时间,精神世界很干瘪,失去了寄托。因此,人们迫切地希望通过重拾传统文化来缓解或解决这些问题,以慰藉自己的心灵。

此外,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自信心增强,西方文化大肆来袭时,他们也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况且,西方现代文明带着问题而来,需要通过融合东方文明来纠正、补充和调整西方文明的不足,从而创造出一个既能超越西方现代性指导下的工业文明,又能解决当今人类所遇到的生存发展危机的新文明形态。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中的出路

传统文化主要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政治基础是封建等级制度,如今传统文化存在的基础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决定了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境遇中复兴不能是简单的复古,更不能是全盘照搬。那么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中的出路究竟在哪?下面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1.辩证分析,提炼精华。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既存在与时俱进的内容,又存在落后腐朽的东西。传统文化要在现代境遇中站稳脚跟,只是简单分类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现代化的标准对其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分解,真正的剥离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意识形态,抽出最一般最普遍的成分,发展其与时俱进的内容。比如“修身”,若能剥离封建政治因素,可能更能保障人权,更具有现代性的价值和意义。

2.双层推进,融入现代。一方面,从内容上讲,把剥离出的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融入到社会主义现代文化中,对其进行补充、纠正和完善,建立一个新的完备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另一方面,从形式上讲,传统文化用现代化的东西改头换面,做到与时俱进。具体来说,既需要对剥离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现代价值的内容进行现代语言范式、逻辑思维的转换,又需要对之加入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元素,丰富其形式和表达,进行文化再创造。简言之,使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时代的要求发挥其时代的价值。

3.耐心宣传优秀文化。我们宣传的是去粗取经、去伪存真的精华部分,甚至最好是结合现代修补完善好的具有普遍性的东西。比如说“和”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到今天的“和谐社会”,保留了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宣传传统文化还要有耐心,人们接受传统文化需要过程。已经接受传统文化的人要精心研读,找出精彩的部分,帮助没接受的人慢慢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化他们,扩大宣传传统文化的队伍。

4.净化传统文化的传播。宣传传统文化本意为让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中的人们有精神上的寄托,如果像有些人把它视作牟利的手段,那么传统文化让人们接受的难度可能很大,很多人可能还没入门就闻声而逃了。歪曲了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其反噬作用会很大,会让人们更加反感。只有让宣传传统文化走上正规的渠道,看作一种文化事业,才能还传统文化以清白,让那些心存疑虑、门前徘徊的人敢于尝试接受。

总之,传统文化在现代境遇中的出路就是要在尊重文化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去粗取精,融入现代,耐心宣传,净化传播。在当代中国面临价值重构、文化转型的大背景下,需要我们文化自觉,重新选择、梳理、反思、整合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把眼光放长远,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使现代化的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宝库。(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参考文献:

[1]彭恒礼.传统文化热中的冷思考[J].学习月刊,2015,(5).

[2]任丽梅.“国学热”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

[3]钱文忠,陈青山.在中国传统文化热的背后――钱文忠访谈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4).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3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文化建设 意义 问题 应用

一、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导向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它既包含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民族的思想文化精华和智慧,又借鉴和融合了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它倡导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重义轻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己安人、贵和尚中、忧国忧民等基本精神和价值理念,直接影响和塑造了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和行为,成为人们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大力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的需要,更是我们今天重建道德高地和伦理秩序,传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很多都取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各高校的校园传统都是以古为鉴,积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高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励志名言等一般取自中国古代经典;学生组建的国学社、非遗青年社、文学社、琴棋书画社、曲艺协会、中医与养生协会、武术协会等都是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致敬;校园环境的设计都以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和”与“美”为其内涵,不仅强调布局和谐,更强调寓意深刻,以物言志;高校主导开展的很多校园活动都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积极鼓励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大学生也是弘扬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主要力量,他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与接受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延续性以及中华文明未来的性质与走向。因此,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并提升其质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如在德育方面,以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见利思义、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德育的方向和价值,更为道德宣传和教育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案例;在智育方面,《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两宋理学、明清实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不仅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文化气息,更是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夯实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在美育方面,中国传统曲艺、雕刻、书法、绘画、武术等,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充实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涵养了学生的气质。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题

(一)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运用的载体单一

当前,大学生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公共选修课这两类课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载体较为单一。并且,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方面大都还没有形成常态化,大多只是在相关活动周或者重要节日之时才会组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活动。另外,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选择和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是,从目前来看,部分高校还未将互联网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有效结合起来,使互联网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兴阵地。

(二)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不足

当前我国一些高校的实际情况表明,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师在从课程教材体系转化为教育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大多只是运用教育部统一颁发的教材、学校统一备课的课件资源和几本教师参考书作为备课资料,而其中的案例鲜有能够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更没有突出强调要与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之前所接受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衔接。

(三)大学生自身运用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不佳

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也不尽如人意,这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令人不太满意。部分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他们平时浏览通俗文学、卡通漫画、时尚杂志等比较多,而阅读文史哲类书籍、中华传统人文经典比较少,主动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营养更少。毋庸置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存在差异的。

三、贯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部署

(一)立足校园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始终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新的历史时期,以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明确提出了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要求,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所谓“创造性转化”,就是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其价值的当代转化;所谓“创新性发展”,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简言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秉持发展的思维和综合创新的原则,积极推进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进而为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与发展提供特有的文化场域和文化动力。

(二)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由高校主要领导挂帅负责校园文化建设事宜,聘请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专长的教师担任校园文化建设指导老师,编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同时对宣传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

其次,纠正校园文化建设偏重宣传现代潮流和科技文化甚至西方文化、忽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做法,务必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再次,积极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住,避免在宣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复古倾向和形式主义,努力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鼓励师生积极创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方法。

因此,作为培育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载体的校园文化,必须承担好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三)立足校园文化建设,健全和完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形式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信息化时代最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延续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的同时,也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发展校园网络文化,探索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现代传媒手段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建立宣传传统文化的网站,精选优秀古典文化开拓学生的野;组建 QQ群或微信群,选取学生关心的文化热点,邀请学生参与讨论;开展网络动漫节,将传统文化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搬上荧屏;购买传统文化电子出版物,让学生随时随地尽享阅读的乐趣等。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我们还可以做好以下工作:首先,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教育手段向学生灌输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大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其次,高校应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校园活动,创建相关的社团组织,并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大力扶持,让学生乐于投身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再次,动员大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积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做一个真正懂传统文化、学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人。

【参考文献】

[1].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4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也是湖南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经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是中国古代地位最崇高的艺术,被列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又于2003年经我国申报在法国巴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性文化瑰宝。

不容忽视的是在现代文化繁荣之时,湘剧和古琴仍被众多的人们给遗忘。常常被人问到“湘剧是什么?”“古琴是什么?”“湘剧是不是就是花鼓戏啊?”“古琴是不是就是古筝啊?”面对这些疑问号,在给提问者详细的解说之时伴随而来的却是更大的失落,做为从小学习这两门传统艺术的我们要怎么样才能给那么多的人解惑?怎么样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一门极有意义的,极具民族特色的,具有高度代表性的高雅艺术?

从本人现就职于长沙市湘剧院乐队担任扬琴演奏员及再度受聘于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古琴专业教师的位置,在古琴老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李祥霆先生的启发之下,引发了诸多的思索。

在具有远见的文化系统领导们的领导之下,在一代表演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之下,我们院团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青年表演艺术家,现在又每周都在“湘江剧场”演出传统的经典剧目。树立起了长沙的一个文化品牌:有外地的客人来长沙,可以在白天的观光日程之后再到湘江剧场欣赏具有浓郁湖湘特色的湘剧。这一举措的实施,在给从事湘剧艺术表演的表演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实践的机会的同时,也是对外宣传长沙湘剧文化,了解长沙湘剧文化,打造长沙湘剧品牌的大好机会。

果然,报纸媒体一“好戏天天演,欢乐满星城”的消息后,每天晚上的票都被抢空。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但是,随着演出的增多,发现每晚来的都是同一个群体的观众,即都是些年纪较大的“老长沙”们,而前来看戏的年轻人却寥寥无几。无奈的却是与湘江剧场一墙之隔的酒吧里却人潮涌动,大都是一些80,90后在狂欢!。

为什么这些年轻人愿意在酒吧里泡着却不愿意来看戏?应该是普及的力度还不够,可能也有方法如何得当的问题。传统艺术要想让大多数的人了解须另辟蹊径,打破常规!国际上一直有种说法:“一流国家输出文化,二流国家输出人才,三流国家输出产品。”推动传统文化走出去势在必行。传统艺术一般都是在一些知道其重要性的有识之士的邀请下出去演出的,大部分的人都不了解,那么现在就必须主动把湘剧艺术推销出去。对国际交流如此,对国内传播也应如此。

比如可以主动走进大学校园,当代大学生是宣传传统高雅艺术的最佳窗口,因为他们都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对传统艺术已多少会有些了解,会比较容易接受。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似乎更符合当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认知习惯。虽然被冷落多年,但毕竟我们有着数千年的人文基础,一些东西已经融入血液,唤醒也就更容易。而且每一种传统艺术的背后都蕴含着极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它能促进大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自己的修养。传统艺术可以在全省的大专院校做宣传,比如可以定期由一些专家们做讲座,在讲座中穿插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湘剧片段,唱上一段有代表性的湘剧唱腔,讲讲长沙湘剧的发展史。湘剧的经典剧目包括折子戏,每个剧目都有其历史典故,在重温这些历史典故的同时又可以领略艺术家们的风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去推广湘剧,这样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因为湘剧和古琴都是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传统的文化,不可能一下子就让大多数人了解并接受,这需要一个必要的过程,要在潜移默化之中慢慢地被了解再被接受!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近日做客山东卫视接受采访时认为传统文化要想走出去要戒急功近利。中华民族本来是很有耐心的,但今天中国有很多人很急,耐心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认识自己。几千年的历史,留给我们的是什么东西?中华民族的支撑是几千年的中国文明。第三,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了解对方,要知道怎么讲人家才听得懂。在大家都了解了后再定期地在各个院校演出经典剧目,这样就不会让大家看着这些剧目后“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了。

这些,本人已有些实际体会。在我曾应邀在湖南省的一些高等院校做过的古琴艺术专题讲座中,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以讲座的形式,从3000多年前古琴的产生一直讲到现在,期间穿插演奏,并播放了一些经典的有代表性的琴曲,在大家欣赏这些有代表性的琴曲之前,跟大家讲这个琴曲的典故使来听讲座的的人都热情很高。在大学做讲座之前,大学里校方都是做了宣传的,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所以在我去讲座的时候,发现来听讲座的不只是这些学校的在校学生,还有这些学校的一些老师和老师的家属们,甚至还有外校感兴趣者。这就证明了,其实并不是传统艺术没有市场,而是大部分的人都没有途径去了解。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和高等院校直接地配合,去主动联系,让当代的大学生们能够有机会受到这些传统艺术的熏陶!

还可以定期地举办一些音乐欣赏会。这些音乐欣赏会可以是传统戏曲的欣赏,也可以是一些有影响力的民族音乐演奏家们的专场音乐会。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现场看到并欣赏到平时只能在电视里和录音唱片里才能欣赏到的乐曲。

我在外面参加一些文化活动演出时就有很多的听众来点曲。点的都是一些名曲,比如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的一些代表性的经典曲目,听完以后反应很是热烈。说明其实这些传统艺术大家都是知道的,大家也都想欣赏现场演奏。因为现场演奏可以和听众们互动,现场演奏更具有表现力,其感染力是其他两种方式,即只在电视里看到和只在录音中听到的所不能比拟的,更是不可替代的,这也是宣传传统艺术的有效手段!

湘剧和古琴现在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两门高雅艺术便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在推出去的时候,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合理的吸收和进行现代性的转化,要表达现代人的观点和文化,绝不能落入“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状态。我们要立足当代,以当代人的角度诠释传统文化。只有做到了好的普及,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并接受,才能让这两门高雅艺术不断层。

相信在文化部门的关心及推动下,在从事传统艺术工作的文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支持下,传统高雅艺术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 小学生 走进生活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代表,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个人都有义务来了解、接纳与传承传统文化。而在这危急时刻,让传统文化走进人们的生活是很有必要的。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见识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让小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吸收到宝贵的知识,培养个人高尚的品格与情操,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做一个社会的可造之材。那么我将针对小学教学,浅谈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

一、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谈到如何让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其中最直接的无疑就是积极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切身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直接看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再是死板的纸上谈兵。相比过去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真正地给予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的机会是少之又少,学生往往是从课本上知晓这些传统文化,通过纸质的媒介自然会使文化的魅力大打折扣。这样的教学方式很难完全地还原传统文化的真实性与独特性,学生一旦不能正确地理解好传统文化,更不用说要爱上传统文化,来传承传统文化了。并且对小学生而言,精神世界的建设也同样重要,因此在课外教师积极开展丰富的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既可以帮助学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教师可以在每周末选定一定的主题,然后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活动,让学生更加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此前,韩国“端午申遗”被炒上风口浪尖,那么学校可以借此机会,就以灿烂的端午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参加主题性活动。比如学校可以以端午知识为题库,开展一个知识竞猜大赛,对答题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在参与比赛的同时,了解更多灿烂的传统文化。

二、有效结合社区推广工作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任务还不是特别重,所以学生在学校待的时间不是足够多,学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家,那么要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生活,切记不能放过社区工作,学校必须有意识地结合社区工作,让学生能够双向的吸收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中,学校往往是一个独立的工作单位,习惯性地把工作范围设定在校园内,因此校园宣传工作的实效性受到限制。反观社区宣传工作,也不能够有效地结合其他单位,使得宣传工作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针对这样的情况,把这两个重要的单位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展推广工作,不放过学生的空闲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在假期,学校往往会安排一定的社区实践活动,那么这个时候学校可以有意R地与社区做好沟通工作,把传统文化作为主题开展实践活动。比如在假期中,学校可以结合社区开展传统文化汇演活动,组织学生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彩排一些精彩的节目,开展文化汇演,以表演的形式宣传传统文化知识。既丰富了学生的日常生活,还真正地让传统文化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三、科学借助家长辅助

家长在学生的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所以为了帮助学校让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了解和接纳传统文化,教师有必要科学地借助家长的辅助,让学生能够在教师难以辅助的时候得到家长的帮助。我对此做过一个专项的调查,发现很多家长在学生的生活中能够承担的辅导责任十分有限,由于工作时间的限制,使得很多家长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很难做到有效地辅导。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说,学校有必要建立一定的机制,科学地借助家长的辅助,让家长在生活中辅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以及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尤其对小学生而言,家长的角色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借助家长的力量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话说“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那么学校在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中,可以把家长作为一个宣传单位,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接受耳濡目染的影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学校可以借助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并且制定相应的宣传工作,对家长部署相关的工作,让家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这样下来,学生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能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接班人。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6

一、传承传统文化进行全民教育的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浑涵汪洋、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的人类宝贵财富,它在历史上曾经大放异彩,而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礼义廉耻,仁德善孝”是其核心内容。明末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廉耻》中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他认为“礼义廉耻”是人立本的根基,是为学做人的根本,一个人若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义廉耻”则这个国家就失去了立国之基;国将大乱而招致灭亡。因此,他认为,要保持国家不亡,就要让社会全体成员保有礼义廉耻以使社会道德不沦丧。为此必须重视良好社会风气的培育。为构建良好的社会风气,重建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他主张开展全面社会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净化人的心灵,洗炼人格修养,是人的心灵永远处于澄清真实的状态,不为庸俗、低级丑恶的思想玷污,进而能主动排除有违传统文化,及阻碍社会发张的可耻思想的干扰。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为此,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在学校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目前教育部正在启动修订高中阶段课程标准,将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列入修订内容之中,小学至初中阶段的课标修订工作也会适时启动。同时,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中,将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在高等教育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在教育内容上,《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人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经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着力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和健全人格。在小学低年级,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在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在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舒张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从源头上净化民心民风,培育新一代的社会公民。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的界定存在不同看法。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指周秦到清中叶这三千年时间里,中华民族的创造文化;有的学者认为,这是自古至清晚期以前,中华民族创造的文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涉及到全社会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国民,每一个单位息息相关。因此,要想搞好这项工作,必须发动和各个机关单位,把一切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群策群励,努力做好这一工作。

二、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

高校图书馆是知识储存器,蕴含丰富知识。当然也蕴含大量传统文化的宝库,它既可以为学生学习提供充分自主也可与社会沟通,为全社会学习传统文化提供充分条件,使传统文化教育得以长期坚持下去。其次,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形式多样,种类齐全,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多样性,以及良好的学习环境,文化氛围浓厚,拥有一批对传统文化学有专长的专家教授队伍等优势。

1.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高校图书馆得天独厚,拥有丰富的馆藏资源,内容广泛,种类齐全。既包含文史哲教育等方面的社会科学,也包含数理化、生物、天文等的自然科学方面的书刊。既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包含外国的文化,构成了高校文献信息的信息资源中心,能充分满足高校师生以及社会成员学习创新文化的需要。

2.拥有系统性和多元性的丰富馆藏。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丰富,且在引进书刊,资料时视野开阔,资料先进。由于读书层次不同,所从事的专业不同,查阅文献资料的目的不同,因而,高校图书馆馆藏的传统文化书籍层次不同,种类各异,数量丰富,足以满足全校师生及各种社会成员学习传统文化之需。3.良好的阅读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近年来高等学校,经过新建改建工程,使校园环境变得更加宁静、优雅、舒适,更宜与从事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同时馆方为重视读书并爱读书的人提供宽裕和谐的人文环境,有利于人们潜心钻研学问及互相交流,大有益于人们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4.拥有一支客观的专业队伍。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支数量大、质量较高的专业队伍,经过长期工作实践及不断学习有关知识,他们文化及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升,可以较好地帮助读者使用检索工具,使读者能更深入、更迅速准确地查阅所需内容,达到事半功倍之效。为了更深入地学习传统文化,高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开展知识竞赛;不同层次的讲座、读书演讲、专家专题讲座,以及开展论坛等活动,激发人们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从而促使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化教育中能够充分释放出正能量。

三、高校图书馆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1.以大力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来助推传统文化教育的进行。为此,高校图书馆应采取一切可行的方式、方法,全方位的宣传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以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气氛,诸如可通过报刊、电视、网络、博客、QQ群、微信等多种方式来进行宣传,也可面向社会进行组合字各种各样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讲座、演讲比赛、好书推荐等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使社会成员充分认识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以助推其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此外,为了提高广大读者、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可以有选择地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句,及千古不朽的警句写成条幅张贴在图书馆阅览室及学生自习室的墙壁上,亦可将相关座右铭置于学生阅读桌上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知识铭刻在读者脑海中,经久不忘。

2.高校图书馆应与社会各界互动,来助推全民的传统文化学习。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馆藏和现代化的阅读设施,且环境优雅学术气氛浓厚,并拥有一批有着一定造诣的专业人才,这些条件都令人刮目相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慕名前来就读,产生令人瞩目的学习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有必要与有关政府部门,宣传媒体,教育机构,各级公共图书馆和社会各界加强互动、沟通交流,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发挥自身的优势。

3.通过向社会开放,助推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图书馆虽然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但相对来说却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而不为社会人士了解,这对图书资源实在是一个不应该浪费的浪费,因此,高校图书馆迫切需要向社会开放,吸引更多的社会成员走进图书馆,认识图书馆,更好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高校图书资源的社会认知度。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由于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使它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无论是对于学校师生还是对于整个社会成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全体成员,要积极努力工作,为传统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正能量。

作者:佟潇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李清华.中国传统人文教育思想〔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7

【关键词】传统文化;图片报道;文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实施建设文化强国的文化发展战略,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弘扬。文化事业呈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新闻图片报道同样肩负宣传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国人思想文化素质方面做着积极努力。

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口头上的,而是作为炎黄子孙应有强烈的意识和责任;其次是宣传,宣传的方式有很多种,动画,电影,电视,音乐都是很好的传媒,当然,新闻图片报道也是一种较好的表现形式。

一、图片报道要为饮食文化摇旗呐喊

我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我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异彩纷呈。我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新闻报道以图片的方式加以展现,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效果,让观者过目不忘,记忆深刻。从2002年合肥首届龙虾节开办至今,笔者的镜头始终聚焦活动现场、销售现场,用海量图片报道人们养龙虾、卖龙虾、吃龙虾及相关活动情况。为了将报道引向深入,记者还奔赴农村,拍摄养虾过程、虾农辛苦劳动的图片;还进入龙虾销售店,拍摄“特色龙虾美食”并见诸报端、杂志,如具有合肥地方特色的“四大名旦”系列龙虾品种,助推龙虾节,为其成为城市餐饮文化的品牌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合肥的地方菜很有特色,可外地人知晓者甚少,特别是三河百年土菜。为此合肥2002年就开始举办本地名点名菜评比活动,推广合肥名点土菜。笔者正是从那次活动中了解到百年三河土菜鼻祖仍健在,进而萌生跟踪报道合肥土菜的念头,并多次前往合肥三河等地深入采访,先后拍摄推出《百年土菜三代掌勺人》、《土快餐叫板洋快餐》等图片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一定反响。笔者当年了解了三河土菜的历史,三代掌勺人制作土菜的用料、方法等,并用整版的篇幅加以报道。此篇报道在本地晚报登出后,即引来关注。《扬子晚报》以半版篇幅加以转载,并引发南京人游三河的热情,他们找到百年土菜三代掌勺人所开的饭店,排队等候品尝正宗土菜,为当地传统菜肴传承和发扬光大起到积极作用。

二、图片报道要为古建筑保护振臂高呼

我国古建筑泛指在中国古文化主导下产生的建筑物、构筑物、建筑方法和相关体制。中国古建筑的影响范围遍及半个亚洲和众多少数民族地区。近年,我们开始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角度综合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问题,这对历史文化名城(包括文物古建筑)保护、规划、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新闻报道运用镜头能够更好地揭示出我国古建筑在历史、艺术、科学等方面的巨大价值,同时进行广泛的直观宣传,唤起社会各界对古建筑的重视。2005年9月笔者偶然发现,位于长江中路的晚清建筑、市文物保护单位——高家祠堂,屋顶部分瓦片缺损,便在报上刊出老宅亟待维修的图片。接着合肥各大媒体争相报道此事,随后的几年,热心人士一直为高家祠堂的保护及大修发出一次次呼吁,终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2009年6月高家祠堂开始封闭大修。记者从大修之初到大修完工,自始至终予以连续报道,终使这座具有古徽文化的建筑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市民面前。在肥西县铭传乡有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的故居,记者2008年路过那里,所见景观破旧不堪,令人心痛,当即拍下一组图片在本地晚报发表并呼吁:不能让我市这一知名旅游文化景点因破旧而被毁。不久,报道起了效果,有关部门于2009年对刘铭传故居进行全面维修,并按原样恢复,记者又追加报道。现在,人们去那里参观,见到的已是修旧如旧的老宅景观。近十年来,记者将关注合肥市传统文化当成己任去鼓与呼,同时此类报道还延伸至安徽省内,涉及到古徽文化的保护,如《留住古徽文化》、《保护古徽文化在行动》等专版图片报道,都在省内产生一定影响,对皖南古建筑的保护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三、图片报道要成为景观文化宣传的铺路石

所谓景观文化,是指人们在与景观长期互动的实践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与该景观相适应的精神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具体地体现在景观建设、维护和适度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之中。我国各地都有许多古老的景观文化,为当地的传统文化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当地旅游观光的重要资源,比如亭台楼阁、古桥壁画等等。可前些年,个别城市只抓经济,忽视了对传统景观文化的保护,致使一些老景观年久失修,毁坏严重。1998年,笔者去浙江绍兴出差,想顺便看看那里的古纤桥,没曾想,到了柯桥,见了古纤桥,却令我大失所望,这座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的长长纤桥破旧不堪,连国家授予的一级保护文物石碑也倒在一边。这样毁坏景观文化的行为让人看了倍感心痛!于是笔者拍下此桥被毁画面,连同文字寄给了《中国青年报》,不日,这家报纸的“经济蓝讯”头版以较大篇幅、图文并茂的形式刊登了题为“古纤桥不该失去保护”的报道,引起了有关方面的关注重视,开始了这方面的保护行动。同年,该组图片报道还获得了全国晚报好图片铜奖。另一方面,一些新建的描述历史人物、故事的景观文化,也不能因为城市建设需要而加以毁坏,即便是因为市政建设需要拆除,也应在他处或就地恢复。合肥包河公园景区东面,曾建起一个长长的“包公园流韵图”浮雕壁画,是游客观光必看的景观,后因市政建设,将其拆走,几年没有复原,市民反映较大。笔者得知情况后,拍下空空墙壁的现实图片与几年前人们观赏壁画的图片作比较报道,报纸以半版篇幅刊出后,引起相关部门重视,达到了促进整改的目的。

图片报道除了担当上述三方面传统文化的宣传任务外,还应注意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的宣传,这些人大都是普通人,不被重视,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2010年,笔者闻听安徽宣城水东古镇有一位皖南皮影传承人还在保护这门老手艺,很是佩服感动。随即前往了解拍摄,对皖南皮影在传统文化中的独树一帜、传承人制作皮影的继承和创新及他的说唱演独特性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采访拍摄,回来在报上用一个版的篇幅加以宣传报道,目的就是为了不让这一门老手艺因后继无人而失传、消亡。此外,1995年,本人去皖南歙县采访,得知那里有一位鞋匠不光鞋修得好,国画更是画得出色,觉得应该为这样执着传统文化的小人物鼓与呼。于是拍了他修鞋、作画的新闻图片,又对他多年坚守边修鞋、边作画的艰难岁月给予深入探访,得到第一手资料,寄往《人民日报》海外版,也以较大版面刊出图文,名为《鞋匠丹青》,揭示了普通人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终能成就一番事业的道理,激发了普通人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发展最终应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这么一段话。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正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现阶段仍有许多难关需要我们去攻克,有许多社会矛盾需要我们去化解。这个时候尤其需要一种精神的动力和智力的支持。所以,目前提出建设文化强国,就是要用文化来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因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社会的反映,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社会。所以,建设文化强国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全面实现我们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是我们几代人的追求,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到205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还取决于文化的发展。

(作者单位:合肥晚报社)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8

一、活动主题

青山秀水时尚行,重阳登高敬老情

二、活动设想

总体设想:以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为契机,深入挖掘重阳节登高的文化含义,结合全市“九养”政策的实施,弘扬敬老、爱老、孝老的优良传统;深入研究户外运动类、志愿公益类青少年社会组织的活动方式和组织特点,倡导绿色环保、文明健康、志愿公益等新风尚;围绕“人文、科技、绿色”建设理念,结合世界城市建设目标,积极传递国际文化名片。为此,推出“‘九九重阳节’青少年社团组织九项行动”:

具体体现:

1.“遍插茱萸登高,共扬重阳传统”——文化弘扬行动。所有活动参与者佩戴茱萸,并在活动手册中解读传统,弘扬重阳节传统文化。

2.“老少携手同上,共享健康人生”——健康生活行动。青少年户外运动社团与老年登山队结伴登高,强身健体,共同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3.“社团进养老院,共襄敬老盛举”——敬老爱老行动。举行青年社团与城乡社区(村)养老院共建仪式,以养老院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4.“青年老人结对,共倡志愿行动”——志愿服务行动。青年社团向老人赠送重阳节礼物,并与老人结对,推出敬老爱老志愿服务。

5.“重阳公交出行,共推低碳节能”——绿色出行行动。以车友会“少开一天车”活动为载体,要求乘公共交通参加活动,倡导低碳出行。

6.“山区设立路牌,共发环保

提示”——环保引导行动。在山路上树立环保

提示牌,号召户外运动参与者亲近自然、保护自然。

7.“登山捡拾垃圾,共护青山秀水”——文明登山行动。登山者随地清理垃圾,并宣传节水观念,为户外活动做示范,倡导文明登山。

8.“联合倡议,共宣公益风尚”——公益宣言行动。发出敬老爱老、绿色环保、公益志愿等行动倡议,营造青少年社会组织公益氛围。

三、组织机构

某户外探索俱乐部

四、活动时间

2014年10月2日

五、活动地点

六、组织规模及范围

以定向邀请为主要方式,动员组织100家青少年社团,规模在300人左右。主要类型为户外运动类、志愿公益类及其他骨干青少年社会组织等,并邀请部分老年社团参加。

七、活动内容

(一)启动仪式

时间:上午8:30-8:45

地点:停车场内

议程:

1.介绍领导来宾;

2.宣读《青少年社会组织志愿公益行动倡议书》;

3.举行青少年社团和敬老院结对共建仪式;

4.向老人赠送青少年社团志愿服务联系卡和重阳节礼物;

5.揭开“户外运动绿色环保

提示牌”;

6.为青少年社会组织代表插茱萸;

7.领导致词;

8.领导为登高活动发令。

备注事项:

1.检录登记时,发放活动手册(用于活动留念,内容包括活动介绍、检录打点盖英传统文化解读等)。

2.仪式开始前,由青少年社会组织作垫场表演(名篇诵读、仪式展演、古文今唱等活动);

3.主会场周围设展板,展示社团风采,宣传传统文化。

(二)登高活动

时间:上午8:45-11:30

地点:香山玉皇顶停车场为出发点及终点,附近山区4.5千米环形山路为主要路线。

内容:

1.出发地点发放茱萸;

2.青少年社团共同登山,并清理山区垃圾;

3.沿途分布4个工作站,发放相关材料,宣传节约用水理念,并在手册上盖纪念章;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范文

宣传传统文化的方式篇1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是QQ、微博、微信的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而传统媒体明显与这种传播方式不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