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4 16:46:09浏览:226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1

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是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课程设置内容及教学模式要与企业岗位需求、就业准入标准的要求相衔接。

城市轨道交通属于市政交通,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交通政策。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不同于铁路旅客运输管理。铁路旅客运输管理是在铁道部的统一领导下,依照《铁路旅客运输管理规程》来统一作业标准。而城市轨道交通有很强的地方性特色,每个轨道交通公司都有自己的运营管理办法,如:《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广州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成都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重庆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等。为了能让受到职业教育的学生一进入轨道交通企业就能独立顶岗,城市轨道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就有了一定的必然性,从2003年开始,就有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我校下单,至今已有8年的“订单”培养经验,为职业院校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做了有益的实践探索和收获思考。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根据岗位需求与学校签订用人协议后,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组织教学、选拔学生、考核上岗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式的一种。

(一)轨道交通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共商培养方案。

在专业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材选择、师资等方面充分尊重轨道交通企业的要求,在广泛听取轨道交通企业对一线技术型运营管理人才智能结构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理论够用,能力为主”的原则下,提出课程设计框架,经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和轨道交通企业领导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专业课程、制定教学计划。

(二)加强师资力量,聘请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家参与教学和学生管理。

师资力量的确定上,专业师资除了本校的高级讲师、讲师及助讲(均为铁道运输管理专业)外,还聘请了轨道交通企业的专家在该专业任兼职教师。同时每年的假期,专门将专业老师安排到不同的轨道交通企业进行跟班顶岗实践学习,加强老师们的理论知识与现场实践工作的关联性,能更好地、有针对性的专业教学。

(三)轨道交通企业与学生互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班的学生,一进校就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本轨道交通企业的文化教育,使他们能迅速完成企业的文化认同,树立自己的职业使命感,在开班仪式上由轨道交通企业的领导向学生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公司每学期至少一次派人来学校举办针对性强的讲座或报告,如轨道交通线路的规划、线路目前的修建情况和公司将来的发展趋势等。由于校企互动,使教学更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现实,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改变了学校的整个风气。

(四)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自信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提前为学生预订了就业岗位,使学生感到毕业后能去国有企业工作,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劲头十足,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从而也增强了学生各方面的自信,有益于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职业院校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思考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技能零距离对接最有效的一种培养方式,但实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首先,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合作有一个从了解到信任、再到合作的过程,有一个从培训员工到培养员工由浅到深的过程,有一个从单纯的人员互动到项目互渗,实验室共建的由点到面的过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培养也不仅仅是轨道交通企业的一张用人的预定单,而是涵盖整个轨道交通职业教育流程的一整套培养安排。学校与不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双方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实训、职业操守、就业心态等有一个磨合、协作、探索的过程。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的局限性,我校对进一步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也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信息库的建设与订单企业合作相结合。

校企合作是基于互惠互利,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原则,以实现校企“双赢”为目的的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你冷我热”的现象,学校对校企合作很热心,而企业对与职业院校的合作冷冰冰,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信心,主动出击,做好基地建设,

1.建立基地信息库。通过政府搭台、社会搭台、专业搭台、中介搭台及项目搭台等途径、走访行业协会、相关企业以及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掌握哪些城市规划了修建地铁,这些城市的地铁规划详情、就业信息、地方特色等的相关信息建立信息库,为开办不同城市的地铁订单班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2.寻求潜在的“订单源”。我们要对信息库里的基地进行一番分析,物色与自身办学实力相当的基地,主动与他们接触,寻求合作的结合点。随着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对人才消费的认识越来越理性,他们也急需物色最适合自己企业的员工,不再一味追求学历越高越好、能力越强越好。职业院校需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合作的企业,在不断提高自身实力的同时,不断地去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深化与下单企业的合作。项目互渗是合作的平台,校企共同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实验室建设、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项目合作;人员互动是合作的基础,高讲下车站,站务员上讲台,学校对企业在职员工及未来员工的培训;工学交替是合作的方式,从教学的时间上和内容上进行工学交替,职业意识上学生与学徒的交替。

(二)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与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相结合。

学生一进校门就按“订单”进行全程培养的模式,周期较长(2-3年),优点明显,但局限性也明显,如:企业和学校投入大的同时,企业和学生本身都变数很大,存在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针对这一模式的不足,我校在单一的全程“订单培养”的同时,推出了灵活机动的多层次“订单培养”模式,企业可以选择在学生进校后,毕业前一年下单。如我校的“宁波地铁订单”与“青岛地铁订单”均为全程培养,而“广州地铁订单”、“成都地铁订单”和“重庆轻轨订单”均为学生在毕业前一年进行“订单”培养的多层次培养方式。

(三)单一的招生模式“订单培养”与多方式招生模式“订单培养”相结合。

单一的招生模式是指在我校范围内或本省范围内与轨道交通企业选拔相对较优秀的学生进入订单班培养,如我校的“广州地铁订单”和“成都地铁订单”班。这种单一的招生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生,如:学生不愿到外地工作,或者去工作后不能适应外地的生活习惯,从而造成学生不能长久地为企业服务,浪费了企业和学校的培养资源。针对这种局限性,我校对订单培养学生的招生范围扩展到地铁所在城市,与地铁所在城市的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完成招生任务,如我校的“青岛地铁订单”班的学生均为青岛生源。这样既能解决当地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又能改善前面所述的局限性。

(四)教学质量评估与学生的跟踪调查相结合。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为了让城市轨道交通企业获得合格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标准,进行评估。学校还应对已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的岗位变化和薪酬状况以及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满意程度,从而为今后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

实践证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订单”模式培养,从根本上做到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对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来说,这是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我们必须努力探索,不断总结,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订单”培养成为职业学校与轨道交通企业之间最直接、最紧密、最有效的合作形式,并使这种形式更趋完善,充分发挥它在社会教育和经济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的实践和理性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4).

[2]姚丹,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鸡西大学学报,2007,4,(2).

[3]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物流科技,2010,(9).

[4]李立斌等,高职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1,(2).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问题;对策

城市交通体系中,城市轨道交通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其在城市交通发展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地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对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情况具有一定的作用,同时,它也能够有效提高城市交通的管理水平。为了更好的发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作用,在对其进行管理时需要结合城市的部分规划,从而更好的提高城市的全面发展。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不仅能够促进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升,进而我国城市现代化的建设。

一、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问题

(一)管理标准不太统一

我国的城市大小不一,经济能力和投资渠道的获得都是不同的,所以在对地铁以及轻轨系统建设时,其规模、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线路的具体形态以及技术等都是存在差异的,这直接影响不同城市对于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管理标准。此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在管理标准的不统一性还体现在同一城市中不同交通轨道的线路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不利于城市轨道之间的协调沟通工作。虽然,目前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相关单位已经加强了对轨道交通运营的网络化管理,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自成体系的现象,使得行业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态势,不利于先进管理理念的树立与推广。

(二)管理模式不太完善

当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其系统主要是一种投融资体制,各个城市有着不同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大部分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主要是实现融资建设以及运营和物业开发统一的一种管理。同时,部分城市在对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仍然采用分项管理及总管理等模式。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多种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统一监督管理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这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交通事业的发展。

(三)管理制度不太全面

不健全的管理制度同样也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运营的地铁和轻轨系统中,往往有着不完善的管理体制。一旦矛盾凸显,才会对其补救措施进行探讨,这种管理制度往往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极不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四)安全评估不太到位

为了使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运行,就需要做好安全评估工作,这是存在于整个系统的全过程的。城市轨道投入运行前需要运营企业需要让安全监管以及消防部门对交通项目进行检测,并做好安全评估。在城市轨道交通正式运营之后,为了确保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该定期对其运营情况进行检查。然而,在城市轨道的实际运营过程中,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却没有充分的对其交通轨道进行监督及管理,缺乏一定的安全评估体系,从而直接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行的安全评估效果。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竞争机制及统一规划管理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竞争机制及统一规划管理有利于我国城市轨道事业的良好发展。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不统一的管理标准以及不全面的管理制度,为了做好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效果,相关管理单位就应该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并且对城市轨道的运营实现统一及规范性管理,从而保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有着相对完善的市场经营机制。现阶段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经营者垄断的局面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者的效率意识全面增强,对城市轨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从而提高城市轨道的盈利能力。

(二)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

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是确保城市轨道安全运营的重要前提条件,只有提高对轨道的安全运营管理,才能够有效促使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城市轨道交通具有较强的封闭性,车厢拥挤,行车间距大,并且客流量很大,一旦发生事故,在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会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目前,全国有很多城市开通地铁运营,使得很多特大城市的客流量激增,一些车站不得不采取限流的措施。所以,为了稳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长期发展,应该对相关管理人员进行监管意识的强化,提高轨道运营监管能力,从而确保城市轨道的安全运行。为了更好的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安全运营相关的安全管理机制及法律体系进行不断的健全及完善,对于新开通的线路,必须规范开通条件,严格执行验收程序。对于已经运行的线路,应提高运营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加强突发事故处置、设备运行和管理办法,确保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同时,为了加强对城市轨道的管理效果,相关单位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安全评估体系,并且将其积极落实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

三、结语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对策的研究分析,明确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在城市交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提高轨道运营管理效果,相关单位应该从强化竞争机制及统一规划管理、强化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等多个方面开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城市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3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线网指挥中心

中图分类号:TN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206-01

随着国内许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延长,路网规模的扩大,客运需求的快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的任务在逐步加重,风险要素也在增多;同时,同一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有多种形式多个运营商,各条线路之间也需要进行有效和及时的运营联动,这就迫切需要成立一个城市轨道交通的线网协调指挥机构线网指挥中心来担负起这一艰巨的使命,担当线网统筹管理这一重要的角色。

1 运营组织的协调性

1.1 各线运营的影响

线网指挥中心对于各线运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线网指挥中心在运作上,原则上不干预各运营主体的日常运营管理,在行政上也不存在隶属关系。各运营主体负责管辖线路的日常运营,指挥中心授政府委托,从网络层面协调各线路的运营,以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网络的整体优势,为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1.2 各线运营的协调

线网指挥中心的建立既可以有效地组织制定各线网的运力配置计划,并对各运营商进行监督,同时又可以制定合理的线网调度规则。

线网指挥中心的运营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突发事件情况下或运营主体有需要时,指挥中心代表政府行使指挥权,指挥线路控制中心,启动相应预案。

(2)在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发生时,指挥中心协调不同运营主体的线路间的配合。

(3)为城市轨道交通各运营主体提供相邻线路及对轨道交通有用的公共信息,为其制定合理的运营计划、客运组织提供依据。

(4)线网指挥中心通过整合各条线路的客运和行车数据,计算得出路网各断面分时断面流量,对路网运能运力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全路网的运输组织方案、运力配置和调整计划。

2 运营主体的监督管理

在政府的授权下,线网指挥中心对各运营主体的服务标准进行监督管理。指挥中心成立后,根据政府授权的相关职责,及时协调解决路网日常运营中多家运营企业间、不同线路间存在的问题;根据市政府的《轨道交通路网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办法》等制度规则规定,组织运营企业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处置预案,组织编制符合线网运营的《轨道交通路网调度规则》、《轨道交通路网突发事件信息规则》、《路网运营统计指标管理办法》、《路网运营协调管理规定》、《列车运行图编制管理办法》、《共管换乘站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配合预案》等规章制度,明确路网调度指挥中心的运营协调管理和应急指挥系统与各运营企业、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外部单位的职责分工及业务流程。

3 突发事件的快速处置

线网指挥中心日常负责审查各运营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组织和制定线网各运营商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配合预案。当突发事件发生后,线网指挥中心协调指挥路网内各线路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置,同时向市政府应急指挥中心及政府相关部门报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信息。

3.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针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原则

(1)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可以内部解决时,由指挥中心负责协调指挥,市交通应急指挥部总体监控。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内部无法处理时,由市交通应急指挥部负责协调指挥,指挥中心配合指挥。

3.2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应急处理的主要功能

线网指挥中心内设置一个集运营监视、数据共享、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指挥系统。该系统具有综合监视、数据共享、应急处置和辅助决策功能,主要应该包括通信系统、路网综合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同时,指挥中心与市公安公交总队、市消防局、市急救中心、市交通委应急办等单位建立了热线电话,并将视频图像接入市公安公交总队,为轨道交通安全运营及突发事件处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3 城市轨道交通部分区段中断后的公交摆渡支援应急处置

各种风险导致的轨道交通区段运营中断事件发生后,大量乘客在站外滞留,如再遇恶劣天气等不利因素,情况将更加急迫。应对这种由于区段中断运营导致的乘客大量滞留的典型突发事件,需要由指挥中心牵头组织,协调各运营企业及公交总队、公交集团等单位,快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尤其是保持轨道交通与公交联动,利用公交进行接驳和摆渡,安全及时地疏散乘客,尽力维持路网运营秩序,以杜绝由于协调措施不当和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造成的公众负面影响。

(1)部分区段运营中断后,运营企业应尽快组织短交路折返作业,在此前提下,以公交摆渡作为必要的补充措施,正确实施。

(2)轨道中断运营区间较长,短时无法恢复,道路交通正常,可以提供支援。

(3)指挥中心需明确掌握中断运营的站点,位置;明确已经在车站滞留和正在进行区间疏散尚未到达站台的乘客数目;根据道路路网情况,确定将乘客疏散至本线的正常运营区段,或就近疏散至路网其他正常运营地铁线路。

4 多种资源共享

4.1 空间资源共享

线网指挥中心通过建设容纳多条线路指挥大厦,达到线路控制中心的“物理集中”,从而实现同厅调度指挥,改变了传统 “一线一中心”建设模式。

4.2 人员和设施资源共享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出发,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存在着人员及设备重复设置的现象,线网指挥中心的设置可以实现一岗多线的综合管理的方式,同时在整个线网内人员和物资也可以统一调配。

5 票款收入清分清算及信息统计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指挥中心设置了票务清分系统,票务清分系统从各运营线路中央系统接收所有交易和票务数据,根据票务清分规则,及时对各线的票务收入进行清分。同时票务清分系统将及时对客流、票务收入、车票使用等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

线网指挥中心的建立要符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现行体制特点,也就是“统一指挥、逐级负责、协调动作”的运营管理特点,实现调度指挥“从线向网”的转型。指挥中心承担着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日常运营组织监督协调与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指挥、票款收入清分清算及信息统计等工作。因此,在许多城市的轨道交通系统中建立一个线网指挥中心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朱军,宋键.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共享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3(2):5.

[2] 朱沪生,毕湘利.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2):1.

[3] 朱沪生.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管理思考[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7(4):10-1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4

鉴于城市轨道交通的优越性,近年来我国一些城市开始兴建或快速扩建城市轨道交通。以北京市为例,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2015年北京轨道交通将超过560公里,市民在三环路内平均每步行一公里便可到达一座地铁站。但是,我国目前快速发展的轨道交通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和突出问题,其中有五个方面最为突出:

一是城市轨道交通的工程质量问题。目前我国一些城市在大力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甚至要走一条超常规发展之路,最终导致施工中出现塌陷事件或建成运营后的站台漏水渗水、顾客“踏空”、屏蔽门伤人等问题。因此,从城市轨道设计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施工的质量保证等源头上确保工程质量至关重要。

二是城市轨道交通的社会安全问题。目前影响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自然因素不多,而且发生概率极小。从国外来看,地铁内发生人为的爆炸事件、恐怖袭击、纵火事件、放毒事件、跳下地铁站台自杀事件等社会安全事件最多,所以,综合研究国外地铁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的经验教训,是提升地铁内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捷径之一,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的重点应该放在社会安全事件方面。从国内来看,目前要特别注意乘客大量滞留导致踩踏事件、火灾事件。把城市轨道交通按照高危行业的标准对待,强化重点地域的安检措施,全时段加强城市轨道监控能力,合理布局自动报警系统,完善地铁突发事件疏散预案,定期开展疏散演练,编制和发放地铁紧急安全指南,帮助乘客了解地铁的安全设施、安全知识,提供保护乘客的安全预案,避免突发事件发生时产生恐慌行为和衍生事件。

三是城市轨道交通故障快速抢修能力问题。从总体上看,城市轨道交通发生突发事件是难以避免的,其安全保证还在于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还必须有故障快速抢修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效果不是很理想,急需改进的空间很大。在城市轨道交通内部管理上,不断强化和提升故障快速抢修能力是其常态性的核心工作之一,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停电导致停运、意外脱轨、地铁车祸等事故的应对,避免因技术性或偶然性事故造成“大瘫痪”,重点开展地铁脱轨救援演练、突发性停电演练,提高先进科技的运用水平,同时强化电力保障措施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能力。

四是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制问题。例如北京市有的地铁线路已经运行多年,乘客的手机在运行过程中没有信号,对此乘客怨言很多。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信号盲区的溢出效应就会迅速放大,影响恶劣。手机信号盲区的长期存在暴露了我国目前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中体制不顺的弊端,因此,理顺管理体制,推进综合监管,实现无障碍接听手机等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五是城市轨道交通法制问题。2003年以来,我国开始加强城市轨道交通方面的法制建设,2005年6月28日,建设部颁布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2006年1月23日又了《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在地方层面,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4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布了《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制定和修订了《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但是就目前而言,大部分政策法规都是以“通知”形式下发的,其权威性不足。今后应该提升到立法层次,充实最新内容,同时注重和国家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规中的条款相对接,为充实轨道交通安全提供更强有力的法制保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5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 安全管理 对策

我国有20多个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地铁等轨道交通项目,在建线路总长度超过390公里,有1500公里线路正在规划建设中,同时有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处于运营或试运营中。长期以来.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问题一直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也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企业进行管理的重中之重,安全管理对于轨道交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1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因其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的现实,在建设和运营管理中留下了以下七个方面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1.1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城市轨道交通要从前期论证、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的全过程抓好安全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各个环节上相互脱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1.2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地铁安全管理法规,是实现地铁建设、运营和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基础,也是实现地铁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建设部已于去年制订颁发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1.3相关的安全标准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地铁行业安全标准的建立,对规范企业的安全运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地铁行业安全标准,既要考虑地铁行业可能达到的水平,更要充分考虑乘客和社会各界的期望值和认可度。如何制定统一的安全标准,确定事故分类、事故等级及其划分办法,进而形成完整的安全标准体系这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1.4没有形成一种全民的安全意识

地铁运营安全直接关系到乘客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要实现地铁运营安全有序,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基础上,必须对广大乘客进行宜传教育,要大力向乘客宜传并任促其遵守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在形成全面的安全意识方面尚有需要做大量的工作。

1.5地铁事故应急预案不够细化与缺乏演练

由于地铁运营环境的特点使得事故发生时危险性和紧迫性较高,因此对地铁事故的处理.预先制定各种预案并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新建成的地铁线路,在投人试运营期间更应该进行起复、救援、抢修、抢险、消防、突发事件等不同类型的演练。目前大多数地铁公司都制定了一些应急预案,但突出的问题在于既不够细化又缺乏定期演练。

1.6安全评估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开展和推广

安全评估是保障系统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贯穿于系统寿命周期的全过程。在轨道交通项目投人运营之前、运营企业必须通过安全监管部门会同消防等部门对系统进行初检和安全评估;进人运营阶段,安全监管部门必须定期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检查,还可以指定专业科研或咨询机构对运营企业进行安全评估,责令运营企业对检查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从而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我国轨道交通行业在建立科学有效的安全评估体系,确定统一、规范的安全评估标准方面还须进一步推广和深人。

1.7各地对于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的投入不够

安全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技术、资金等。安全标准与人、财、物的投人成正比,要实现可控的安全标准,一定要加大投人。我国的轨道交通在安全的投人方面还很不够。

2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对策

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涉及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的各个环节及众多部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抓好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生产管理,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要从强化安全意识、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人手,从体制、机制上确保安全生产。

2.1加强城市轨遗交通规划、建设、运管管理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

理顺城市轨道交通管理体系,加强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协调一致和相互配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提前参与到涉及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施工阶段的安全性论证工作;施工审查部门要加强对有关安全强制性条文的审查力度;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也应将运营安全保障前移,提前参与前期各项安全审查工作。

2. 2制定完善相关的安全管理法规

认真总结国内外地铁建设和运营的安全管理工作经验,针对我国地铁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和完善统一的地铁法律法规,明确地铁规划、设计、施工、监理、运营单位的安全职责,依法规范乘客行为,保护地铁安全设施,使地铁建设和运营管理走上依法管理的更高层次,确保地铁系统安全运营。

2. 3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推进设备技术国产化

设施设备的可靠性是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重要保障。应通过制定统一、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使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各类运营设备符合接口的技术要求,切实满足运营的实际需要,为运营安全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运营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大国产化的推进力度,强化运营设施设备保障,不断提高运营安全质量。

2. 4完善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体系,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地铁运营安全需要相应的监控和评估体系来保证。应逐步建立起包括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运营安全评估体系及安全控制体系等方面在内的大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形成职责清晰、层次分明、衔接紧密、覆盖全面的安全生产责任制体系,把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个工作岗位和每一个员工。

2.5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多种形式的演练,提高应急应变能力

按地铁运营的具体特点,完善各种事故情况下的应急处理预案,建立与公安、消防、医院、公交、供电等单位沟通联系的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与指挥体系。通过演练,达到各种设备与各级员工之间的“联调”,提高多工种共同配合抢险作业的能力及地铁运营管理人员紧急应变能力,同时也检验设备维保质量和应急功能状态。

2. 6加强运营设施保泽,提高运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一方面应用新技术、新设备,采用白动化程度高、安全性能好的系统设备,提高运营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采用先进的检测手段,建立维修管理信息化系统,对维修过程中的工时、物料、定额、检修规程等进行全面监控,保证维修计划的落实,全面提升设备设施维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维修质量,保证设备设施的质量状态。

2. 7开展公众安全宣传教育,致力于建造“安全型社会”

大力开展公众安全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建设运营安全文化,努力提高全体地铁员工和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通过培养安全型的地铁员工、地铁家庭、地铁乘客,将地铁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全员”概念延伸为“全民、全社会”,致力于建造“安全型的社会”,从而确保地铁运营安全。

参考文献:

[1]建质防函[2005]74号.关于印发王铁宏、徐波同志在全国地铁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联络员会议上讲话的通知.

[2]谢正光.北京市地铁运营安全管理[r].北京: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讨会.2004.7.

[3]卢光霖.广州市地铁运营安全管理[r].北京:全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研讨会.2004. 7.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6

关键词:城市轨道;运营模式;发展研究

城市轨道交通因其具有大运量、速度快、污染小、能耗低的交通特性,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简称“城轨”,以下同)已步入快速发展轨道,其投融资模式从政府单一投资向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资多元化发展,其运营管理模式除政府主导的传统模式外,委托经营和特许经营大力发展。科学、系统、全面分析各种运营管理模式的优缺点,针对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1我国城轨运营管理模式特点分析

1.1传统模式

北京、上海、广州城轨发展较早,其管理模式代表了中国城轨的传统模式,如表1所示。

1.2国内城轨运营管理新模式

近些年,在国家大力倡导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政策引导下,以北京、深圳等城市为代表,城轨建设出现了BT、BOT、BOOT等多元化投融资模式,尤其是在党的十大届三中全会以后,各地掀起了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高潮,城轨运营出现了特许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但多数项目尚未进入运营期,投融资多元化、运营模式多元化和市场化是其主要特点。

2城轨运营模式优缺点分析

2.1传统运营管理模式

传统模式在管理上高度集中,有利于网络化运营和资源共享,但不能实现市场化配置资源,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2.2特许经营模式

特许经营模式采用市场化配置资源,必然能够“增加供给、优化风险分配、提高运营效率、促进创新和公平竞争”,但目前国内城轨PPP项目的社会投资人除京港公司、杭港公司外,均无运营管理经验,同时PPP项目商业模式会产生新的问题急需解决:一是同一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和设计时,对运营模式的研究深度不够,给市场化、多元化运营带来先天缺陷;二是同一线网内各运营商之间的协调难度大,资源共享、应急联动将是政府今后监管的核心;三是多数社会投资人无城轨运营管理经验,培养和壮大运营人才队伍是关键;四是PPP项目运作刚刚起步,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和规范。

3解决发展中问题的建议和思路

3.1系统规划城轨线网运营模式

传统线网规划和线路设计重城轨线路本身功能和性能研究,对其今后的运营模式尚未做深度研究,如何实现同一线网多种运营模式下,线网功能最大化、效率最高化、成本最低化是目前城轨运营的新课题。建议各地政府对城轨线网运营模式进行统筹规划和设计:一是,将城轨线网商业运作模式纳入统一规划,以便各线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不同商业运作模式的需求;二是,引进有序竞争的运营市场秩序,合理确定本地运营商数量,避免过度竞争或无序竞争;三是,建立线网控制中心并独立运营,充分保障网络化运营、应急联动及政府监管的需要;四是,建设线网综合性基地,实现车辆大架修、培训中心等核心资源的共享,独立运营,避免各运营商的重复投入造成资源浪费。

3.2传统运营管理模式创新

既有政府性质的地铁集团负责的城轨线路运营,若采取委托运营或特许经营的可行性不大,首先是人员安置很难解决,其次是市场缺乏成熟管理经验的运营商,采取自我创新是最为稳妥可行的办法:一是,政府加强对城轨运营监管和预算管理,迫使其提高管理效率和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地铁公司在确保运营安全的前提下,部分业务实行外包,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三是,充分发挥自身运营管理和技术优势,对社会投资人运作的PPP项目运营筹备全方位开展技术咨询、服务和人员培训等业务,创收创效。

3.3PPP项目特许经营期的运营管理模式运作

目前已落地的城轨PPP项目,根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规定,可采取自主或委托运营模式,但从社会投资人能力和经验的现状分析,无论是采取完全自主运营,还是完全委托运营的可行性不是很大,故建议采取"自主运营+委托运营"模式。项目公司组建运营管理团队,聘请技术咨询和服务团队,负责实施与客运服务质量密切相关的业务,其他业务采取委托方式通过市场化配置资源:一是,项目公司在运营筹备和初期选择一家管理规范、技术力量强的的地铁公司(不是咨询公司,他们缺乏实操经验)作为技术咨询和服务商;二是,社会投资人根据自身企业特长,将设备维护、维修及更新等业务委托给下属子分公司,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又可降低管理成本;三是,对于劳动力密集型、市场化成熟度高的专业委托给当地的优秀企业;四是,车辆大修业务采取与厂商联合方式委托实施,可保证车辆维修质量,同时减少日常人员配置数量;五是,项目在设计、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全面融入多元化经营理念,努力提高非票务收入。

4结论

创新城轨运营管理模式,增加供给、化解风险、提升服务、降低成本是城轨行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要求,更是PPP项目公司运营管理面临的新课题,需要持续、深入地进行研究。

作者:王战群 单位:中铁一局集团新运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范(GB/T30012-2013)[M].中国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2013年

[2]梁素枝.城市轨道交通PPP投融资模式研究[R].2015中国天津区域轨道交通发展及装备关键技术论坛暨第24届地铁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3]王灏.城市轨道交通公私合作投融资方案的设计与实施[R].2007年第十三届部级企业管理创新成果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7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

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对快速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国的轨道交通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自2007年起,国内各大城市分两轮递交了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第一轮城市为15个(北京、上海、广州、青岛、深圳、南京、重庆、武汉、杭州、成都、苏州、西安、哈尔滨、大连、长春);第二轮为10个(宁波、无锡、长沙、郑州、福州、昆明、南昌、东莞、沈阳、厦门),其中绝大部分城市都已获得国务院及发改委的批准。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有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广东、四川、重庆、云南、陕西等15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入运营。2010-2015年,全国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线路总里程将达到1 700 km,我国的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各地安全监管的工作

自2009年交通运输部履行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职责以来,行业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总体来看运营平稳有序、安全可靠。2013年,企业平均准点率达到99%以上,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平均低于国标要求的0.4次/万列千米。为提升运营安全管理水平,各地不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摸索好措施好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探索一体化管理体制

部分城市逐步建立了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管理体制,保障规划、建设与运营的有效衔接,规避前期规划、建设给后期运营安全管理和服务组织遗留困难与安全隐患。如:北京和上海均由市交通委员会承担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职能;西安设立地铁建设指挥部管理办公室,负责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深圳成立轨道交通建设指挥办公室,负责建设和运营监管工作。

注重法规制度建设

各城市结合本地特点和实际条件,逐步制定和完善了城市轨道交通地方性法规制度,促进政府监督、企业运营、乘客乘车等相关工作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在开展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活动的19个城市中,上海、武汉、昆明等11个城市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或者管理办法,其他部分城市制定了运营安全类管理规定。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各运营企业与城市政府签订安全生产管理主体责任书,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运营企业成立安全生产委员会,组建了“公司级、部门(车间)级、班组级”三级安全网络,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把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事故控制指标及防范事故措施等,逐渐落实到具体部门、岗位和人员。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为规范运营安全管理,各运营企业通过建立安全管理、行车、客运、施工、维修养护、消防、应急管理等各类安全管理制度,使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如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制定安全管理制度54个,安全操作规程19个,形成了以“基础管理、监督检查、评估考核、安全保障、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处理”为基本框架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应急处置能力

多数地方政府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规定了发生突发事件时的人员疏散、公交接驳、部门联动、指挥协调等要求。运营企业大多数建立了“总体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程序”多层级的预案体系,注重采用桌面演练、现场演练提升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现场处置能力。

重视公共安全防范

为应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形势,公安部于2014年2月24日、6月27日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地铁公交安保工作。各地公安部门成立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分局,在车站设立公安值班表,配备警力、保安进行日常巡查。北京、上海等地组织开展了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小组,确保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

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

自2013年12月起,交通运输部、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联合了《关于深入开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展了为期5个月的运营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项活动。通过专项活动,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隐患,进一步厘清了今后的工作思路,有效促进了当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工作。

在专项活动开展前,交通运输部组织专家研讨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内容,制定工作方案和安全隐患排查明细表。

对于企业,确定了运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行车组织管理、客运组织管理、车辆及车辆基地管理、设备系统管理、土建设施管理、人员管理、应急管理、公共安全防范管理、消防安全管理等10个可能存在运营安全,需要进行深入排查的问题。

对于政府部门,则明确需要深入排查隐患的方面:是否编制了城市轨道交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是否制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引导、平衡措施和方案。《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和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的通知》(简称《通知》)下发后,对新开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否按要求开展试运营基本条件评审,评审是否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组织程序是否规范、安全隐患是否落实整改、是否存在未达到条件载客运营的情况;对已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否定期组织运营安全评估,内容包括是否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组织程序是否规范、安全隐患是否落实整改、是否有存在运营安全隐患继续运营的情况。政府相关部门是否设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管理制度,是否开展监管工作,是否建立了运营信息报告制度、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和事故调查处理制度。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是否有专门部门或者机构负责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和安全管理工作,是否组织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等。

在《通知》下发后,相关省市迅速动员,组织有关城市进行“拉网式”排查。2014年3月前,按照“安全检查全覆盖、安全隐患零容忍”的总体要求,各地政府管理部门对照职责要求和制度建设情况完成自查;运营企业通过岗位互查、班组自查、公司抽查等方式完成自查。2014年3-4月,各省级交通运输部门会同公安、安全监管等部门,组织专家通过查阅资料、现场问询、实地检查等方式进行抽查,督促指导专项活动开展。2014年5月,交通运输部会同公安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成3个督导组,分赴上海、成都、昆明等9个城市开展督导,从地方政府部门和运营企业两个层面,检查专项活动开展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建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逐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公共综合交通体系,让人们充分享受轨道交通所带来的便利与快捷,更好地服务于公众。

我国自从1965年北京地铁一期工程开工,到现在已经在国内十几个城市开通了较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而且某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载客量出现了惊人的增长。例如,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最大日客流量已超过了500万人次,深圳的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高达250多万人次,这些交通线路的建设,给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轨道交通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的交通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例如,2011年7月,在北京地铁4号线,发生了扶梯逆行事故,这一事故导致一人死亡,多人受伤。同年9月,上海地铁10号线,由于设备故障和调度指挥失误,造成列车追尾事故,这些事故给运营单位及乘客带来不利影响。目前,轨道安全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们常说“安全第一”,“安全”既是乘客的基本要求,也是轨道交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运输管理工作的重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轨道交通事故,下面就分析一下当前我国轨道交通运营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目前国内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意识缺乏

目前,轨道交通出现安全事故,有一些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例如出行乘客没有遵守交通规则,为了自己能上车或比别人先抢到座位就簇拥而上,导致其他乘客因拥挤被人流挤下站台,甚至还有被人流踩死、被列车压死的惨剧发生。还有上文提到的扶梯逆行事故,这些都是乘客没有遵守交规造成的。此外,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也会造成安全事故,例如,2005年,因为调度人员和作业人员的疏忽,导致南京地铁列车连挂车钩发生碰撞。再如,2011年上海地铁10号线,由于工作人员调度指挥失误,造成列车追尾事故。以上事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乘客与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缺乏。

(二)技术水平与设备落后

我国的轨道交通事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所以在设计、施工、技术、设备等诸多方面相对落后,如在综合交通规划与设计方面、在一些关键技术设备和运营管理水平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目前,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的机械施工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地铁事故应急预案不够细化并缺乏演练

据调查,有些事故的发生与运营单位事故应急预案不够细化并缺乏演练有直接的关系。工作人员因为缺乏对地铁线路在试运营期间的救援、抢修、抢险、消防等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致使在安全事故将要发生时不能沉着应对、合理调度,导致不必要的事故发生,给轨道交通带来安全隐患。

(四)管理制度不健全

规章制度是管理工作的基础,只有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目前,一些运营单位,没有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各项安全法律法规,在地铁开通运营前也没有制订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不能用规章制度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不能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指引,致使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 提高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措施

(一)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市民的安全意识近几年来,由于广大市民缺乏安全意识,导致很多交通事故发生,例如,某市民进入轨行区域导致列车中断运输;某市民因提前找座不顾其他乘客的安全,发生踩踏事件等,乘客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不考虑后果,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运营安全。为了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应该借助不同载体,积极推进建设运营安全文化,广泛开展乘客安全宣传活动,督促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规,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中的“全员”概念延伸为“全民、全社会”,提高全民的安全防范意识,达到“全民讲安全,全民懂安全”,从而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

(二)提高轨道交通技术装备水平

技术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直接影响着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只有各项设备可靠运作,才能保证列车高效完成运输任务。所以运营公司应制订统一、完善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切实做好各种设备的日常保养和维护,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早处理,使各类运营设备符合标准,保障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切实满足运营的实际需要,最大限度地消除故障隐患,为运营安全创造必要的条件。

(三)优化应急预案并组织员工进行模拟演练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员工的应变能力是目前运营公司的重点工作。目前,因为员工经验不足、指挥不当,造成的交通事故很多,为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运营单位要建立起地铁灾害抢险救援联动机制与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种事故的应急处理预案,并且经常对员工进行各种救援抢险等突发事件的模拟仿真演练,通过演练检查各类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提高员工的抢险能力和应变能力,避免交通事故给人们带来的危害。

(四)制订并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

完善安全规章制度是抓好运营安全工作的保障。运营单位要想使安全生产有章可循,就必须在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的同时,建立并完善运营单位内部的各种规章管理制度,例如建立安全生产管理办法、安全奖惩办法、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不仅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使各专业的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此外,运营企业还要加强管理,将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消除安全隐患,将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将安全风险的损失降到最低,将安全方面产生的干扰降到最低。

(五)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多处于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城市环境条件十分复杂,工程建设面临重大风险,工程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为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运营单位一定要建立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安全风险管理应用的是安全风险学理论和风险控制技术,是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运用安全系统论的方法辨识、评价风险,并能根据所存在的风险作出客观而科学的决策,从而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以最小的成本处理风险获得最佳的业绩。

(六)实施信息化监控措施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这种信息化已应用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我们轨道交通事业也应该充分运用这种高科技手段,科学地预防安全风险,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目前,我国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难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基于这些特点,我们要提高信息化施工水平,建立轨道交通工程安全风险管理平台系统,建立站点区间视频监视系统,通过管理人员的及时监控、及时上报、及时处理,从而控制险情的进一步发展,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三、小结

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而且可以带动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所以工作人员应积极探讨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相关策略,探讨促使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的有效方法,确保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促进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志勇.浅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5).

[2] GB/T50438-2007,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Z].北京科文图书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8.

[3]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Z].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5.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范文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办法篇1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企业、基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