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4 16:46:09浏览:1133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1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社会和谐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077-02

引言: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组成的,其中,先进、科学、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构建和谐社会是离不开文化艺术的。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而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对整个社会则具备多种功能及意义。它能在全体人民中起到弘扬正气、凝聚人心、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娱乐身心、沟通感情、增进融会等多种作用,对人际社会的和谐共存发挥着积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因此,群众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是当今新形势要求下的一项特殊的任务。

一、群众文化艺术建设对社会和谐的促进

(一)增强社会向心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能够从思想上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和谐。作为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者,就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党和中央路线、政策、方针,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种种形式,使其走进千家万户,进一步增强社会向心力。

(二)形成社会凝聚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为凝聚力是文化的精华,是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通过文化建设,可以使社会各个阶层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增强社会各个阶层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为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三)提高社会创造力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作为科技的创造者、发明者、传播者和使用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促进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发展,能否增强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和持久动力。对我国而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资源,使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迸发出来,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高度重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反对迷信,注重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观念,倡导科学方法,以此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这将大大激发人们的创造热情,激活人们的创造潜能,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无穷无尽的创造力。

二、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发展对策

(一)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我们应把握一切有利时机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提高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欣赏水平,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我们可以采用各种艺术活动方式,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多元性,推广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方式和形式,增强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来向人民群众全面介绍、普及各种艺术知识,帮助广大群众了解艺术、认识艺术、全面领略艺术的独特魅力,努力使群众文化艺术更好地发挥作用。例如,我们可以定期地举行一些演出、展览活动并且组织群众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让人民群众直接地、近距离地欣赏到艺术的美、品味到艺术的美、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美。这样才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和谐气氛中开展艺术普及工作、传播艺术知识,肯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作群众文化艺术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艺术的质量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有一部分人民群众开始慢慢懂得欣赏高品位、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开始对高雅艺术有所追求,因此,这就对广大群众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进一步开展文艺理论研究的同时,要注重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和情感需求,创作一批有时代气息的高品位、高质量的优秀作品,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反映人民最深切的心灵呼唤和社会最迫切的前进要求。

(三)倡导群众文化艺术精神

我们倡导的群众文化艺术应是先进、积极、健康的群众文化艺术。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根本方针,以公益性文化事业为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基层群众为服务对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纽带、桥梁,教育群众、引领群众、凝聚群众,激发群众建设和谐社会的共同理想与强大动力。

(四)构建群众文化艺术团体

群众文化的生命之源在于文化队伍的建设。文艺骨干来自基层,最能代表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展示。搞好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提高群众文化参与和创造热情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文化神奇之处在于以文化人,只有广大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才能真正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群众文艺团队是群众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的最佳组织形式,也是传播文化,繁荣文化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群众文艺团队有直接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是群众文化的基石,也是艺术文化的延伸,是先进文化在群众的具体体现。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是群众文化重要的基础性工程,只有加强群众文艺团队建设才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和体现广大群众的文化参与,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权利。

结束语: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文化艺术的功能作用及其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先进、科学、健康的文化艺术的建设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作为文化艺术建设有机组成部分的群众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群众文化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作用,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展群众文化艺术,繁荣群众文化艺术,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艺术的功能作用及其意义。

作者单位:哈尔滨青年宫

参考文献:

[1]胡守勇.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浅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2

和谐幸福社会总体可以理解为群众生活稳定,社会环境稳定,和谐幸福社会是大众共同的心愿,也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体现。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鉴赏识别能力,另一方面是群众文化艺术的涵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和谐社会主义时期,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个人为主要关联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是和谐幸福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幸福社会的作用客体即是广大的群众,群众文化艺术生活是广大群众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方面,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更能够直接生动的体现出和谐幸福社会,更能够彰显出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相互影响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提高,则就直接影响着和谐幸福社会建设,反之,文化艺术水平下降,则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文艺水平的下降,不仅影响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更重要的是将会直接影响到和谐幸福社会建设。

二、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社会经济体制,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的文化艺术水平也不断提升,但同样也暴露出更多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

在现代社会环境之下,我国大众文化艺术水平良莠不齐,文化艺术水平的能力高低不一,这是一个客观的现象,更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二)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

文化艺术,可以看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内容,目前,在现实过程过程中,我国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造成这一原因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后,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造成了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多重多样,所以文化艺术的评判标准不一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文化艺术审美误区

一部分大众对于文化艺术的审美存在着严重的误区,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的理解存在着误区,看法不一,这些也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客观问题。

三、关于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建议

积极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不仅有利于群众个体文化修养的提高,更有利于和谐幸福社会建设,个人认为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的开放,但与此同时,也促进了大众思想的开放,与此同时,各种思想文化纷纷涌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意识,虽然有着积极的一面,但一些消极的思想因子,也直接影响着群众的文化艺术观,是造成了大众对于文化评判标准不一或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认为要积极的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通过这一举措从思想的根源为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夯实基础。

(二)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群众提升文艺水平

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作为政府必须要发挥出主导作用,具体而言就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尤其是财(人)力的保障力度,将这种投入更好的倾向于基层,目前,在我国基层存在一些“丑陋”的文化现象,如:“封建迷信”,“黄赌毒”等,因此,作为政府要加大对基层这些不良文化的治理,加大资金(人力)保障力度,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群众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和意识观。

(三)强化教育力度,挖掘文化精品

教育是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更加关注教育的力度和投入,通过教育引导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还要积极挖掘民间的文化精品,打造各种精品工程,通过文化精品工程的示范作用,更好的影响和带动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积极提升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和谐幸福社会的生动体现,也是和谐幸福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对和谐幸福社会更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展开探讨,分析其现状,并提出了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营造和谐幸福的社会氛围、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引导群众提升文艺水平、强化教育力度,挖掘文化精品等建议,具有一定的实践和理论参考价值。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3

一区域旅游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推动作用

区域旅游,即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的旅游及其相关活动,它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尤其是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被称为“土家摆手舞之乡”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除拥有百里乌江画廊、酉水河、桃花源、原始森林等自然风景外,更吸引游客的是孕育在这片土地的人文旅游资源。土家族是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展现出当地独具魅力的旅游吸引力,凭借着这些独特的旅游资源,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近年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如图一①,从1998年到2009年,该县旅游收入呈递增趋势,但从局部可以看出,2002年之后,该县旅游收入增长较快,而2009年是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这是在该县提出“旅游兴县”策略以及制定《酉阳自治县旅游规划》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在《酉阳自治县旅游规划》中,拟重点打造桃花源景区、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后溪古镇四个景点,推出了一系列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为依托的旅游规划及措施:桃花源,辅以民族风情表演、土家织锦体验活动,并打造一条土家风情街,以土家织锦、花儿背、木雕等土家传统工艺为主要旅游产品;龚滩古镇,以土家吊脚楼为依托,形成“土家风情小镇”;龙潭古镇,以土家织染、土家乐舞坊等为内容打造土家风情街;后溪古镇,建设“中国最美土家山寨”,摆手舞、茅古斯、摆手堂、祠堂都将成为重点旅游资源而被运用②。如图二③,仅“国庆”黄金周期间,四景点在2009年的旅游收入约为2148.93万元,同比增长29.1%,其中桃花源景区2009年旅游收入约为781.35万元,同比增长30.1%,仅土家织锦销售收入就在10万元左右。由此可见,土家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打造的优势旅游资源被加以有效利用,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旅游业要发展就必须形成产业,而产业发展必须有商品生产及交换,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区域旅游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必然也会出现商品生产及交换现象。同时,旅游者、旅游活动及东道主社会的介入,使区域内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必然受其影响而发生着各种变化。二区域旅游中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转变民族传统(tradition)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生活生产方式。不管是民族传统建筑、服饰、工艺美术都是在特定环境、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神圣性、独特性、唯一性、民族性,正所谓“文化是特定社会中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世代相传的价值观。”[1]面对着因旅游而带来的外界冲击,这些民族传统能够保持原生态吗?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狩猎、劳作等场面舞蹈化而形成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它表达了土家族对祖先的崇拜、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继承,具有神圣之意。然而,随着大批量游客的到来,摆手舞被规定在游客面前展示,成为一种“不可回避的义务”。土家织机是随人们日常生活而产生的生活必须品,而我们在桃花源景区看到的织布机却是为了展示给游客看,其目的是让游客体验所谓的土家族纺织过程。这些不再是民族所传承的传统仪式,不再具有“传统”的内涵而发生了变迁。当旅游者带着他们的文化结构旅游到此的时候,必然又使得这些传统文化与外界发生交流与碰撞,尤其是那种“帝国主义形式的旅游”或“殖民式的旅游”[2]到来的时候,必然使得当地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涵化或是变迁。文化变迁或者文化涵化都将使传统民族文化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的象征符号,是应受到保护和传承的。但在变化着、前进着的现代社会,尤其是以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为旅游吸引力资源的地方,难免会受到地方、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怎样找到两者的平衡点成为了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博物馆式的文化艺术与文化商品化

博物馆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通过陈列展览的方式把区域内所有的文化艺术集中展示给游客。然而,博物馆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不可能成为直接的旅游产业或者旅游商品,从这一概念和性质而论,所谓的博物馆式文化艺术就是指那些在旅游区域内,具有吸引游客却不能直接作为旅游商品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如民族传统歌舞、节日、建筑等等。文化商品化(commoditization),指旅游使得目的地社会一切能够吸引游客的文化都被标上价格而在市场上买卖。[3]酉阳桃花源景区是一个让游客青睐的地方,然而如果要在这里欣赏土家摆手舞,就得在景区内吃饭,因为摆手舞被附带在餐饮过程中。通俗而言就是有消费才有表演,而表演人员却是餐饮服务员,表演者只为完成表演而表演,对摆手舞知之甚少,不会多跳也不会少跳。这就是一种变相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商品化现象,它借助于餐饮过程而间接收费。我们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博物馆式文化艺术,它不能成为直接的旅游商品,但在这里它已经商品化了,因为只有游客消费才能欣赏摆手舞,表演者不再是以土家族的身份在展示,而是以一种为获取收益的工作者的身份在表演,他们的表演所传达的不再是摆手舞本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只是一种特殊的经过包装的舞蹈形式而已。民族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展现,越来越多的人为了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艺术,不断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民族传统艺术的适应性转型。然而,那些依附于少数民族人民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文化艺术,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就不再是它自己了。因而,必须采用博物馆式的保护,必须维护民族传统艺术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族传统艺术在属于自己的生态空间生存发展。要怎样保存这些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怎样使这些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走博物馆式道路而不被商品化是值得政府及旅游相关人员深思的问题。

(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重创与真实性的困惑

旅游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游客和东道主社会是一个相互影响的关系,游客体验目的地资源的同时也带来外界的文化、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等等,当东道主社会在取得经济回报的同时又能得到外界的肯定和各种文化模式的影响的时候,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自信心得到加强,更自觉更自信地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其直接后果可能带来民族文化的重创或文化复活。笔者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调查时发现,一种叫“柚子龟”的旅游工艺品在后溪古镇一家非旅游工艺品商铺出售。据说“柚子龟”是土家族长寿龟图腾崇拜的产物,寓意“健康长寿”,在2005年左右才重现后溪古镇。笔者在后溪河湾山寨也见到了土家族传统婚俗里的花轿,从花轿主人处得知,这是为了发展当地旅游业、复兴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第一辆花轿。在酉阳县各景点还见到一种称为“炭画”的工艺品,它借助现代工艺表现土家族、苗族人物故事题材……这些事实都说明了,地方开始抢救那些濒临灭绝或是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恢复和保护,但另一个事实却是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这里我们不免又会产生困惑,即旅游人类学中常提到的“文化真实性问题”(authenticity)。我们说博物馆里陈列的展览品、民族传统舞蹈、建筑物以及为日常生活生产需要而制作的各种服饰、工艺品等,都是真实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体现。而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见到的歌舞表演、服饰、民族工艺品难免是一种所谓的“舞台化真实”(stagedauthenticity),它呈现给我们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对象,正如戈夫曼(ErvingGoffman)“前台与后台”理论中所言,游客所领略到的只是前台的舞台化表演,而存在于“后台”的真正涵义是不可见的[4]。正如我们看到的为了旅游收益而拿一辆轿子在游客面前展示,为了获取利益而表演摆手舞。可见,东道主社会及其从事旅游工作的民众,通过重构、创新来复兴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带来的利与弊同在,其结局可能是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发展,也可能是传统文化艺术成为获取经济利益的伪真实产品。

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原生态”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

“原生态”,可以定义为没有被刻意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化艺术形态,然而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应当是变化发展着的活的生命体,积淀着民族生存过程中最精练的信息,是本土文明延续生长最基本的精神要素。在区域旅游中它对当地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因此也在区域旅游中悄然转变,这种文化的变迁或者说转变是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我们要求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保持“原生态”必须是在深刻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这种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原生态”要求也与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相辅相成,区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的鲜活特色。

(一)建立新型社区参与———文化保护模式,杜绝纯商品化交易

旅游业要发展,必然有当地政府、决策部门以及相关开发经营商的互动,然而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是社区的参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各民族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社区是其不可或缺的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生活化的性质,社区参与有利于对这些公共资源的保护。同时,社区参与要以参与决策、管理、经营、监督、利益分配为主要内容,从而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这种社区参与旅游的新型方式,能够打破那种“因物质激励而参与”的思想局限。文化商品化现象的出现大都在于只为获取经济利益而“盗卖”文化,要使得这种现象较弱或消失,就要社区躬亲感受所处文化旅游资源带来的利弊,同时去反思他们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性,从而建立一种正确的文化保护观念,在文化氛围中寻求经济增值。让社区参与旅游的过程还在于能够带动民众的积极性,笔者在酉阳后溪河湾山寨考察时发现,这里仅有的106户人家,只有酉水河沿岸的十来户户主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回应我们提出的关于发展旅游方面的问题,而住在“上坎”④的人家却只是一味地忙于农活,对于开发旅游态度“冷漠”。他们认为,旅游给他们带不来收入,还会耽误干活。当问及土家族文化时,他们更是知之甚少,而且认为要忙于生计也没必要去学。由此可见,社区参与旅游的重要性,只有当民众在其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以及所处环境的意义的时候,才能转变思想,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保护的队伍中,才能以主人身份来经营旅游事业,才能懂得文化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平衡关系。

(二)真正做到“前台”真实与“后台”传统文化的衔接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在旅游体验过程中,游客感受到的大多也是经过加工包装的地方文化。节日里的民族服装、舞蹈、戏剧都是在舞台化背景下出场的,这些传统民族文化艺术经过现代艺术转换而成为更“赏心悦目”的视觉影像,在旅游人类学看来,这就是舞台真实,即“前台”真实。但旅游人类学更担心的是,这种舞台真实所呈现的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内容,地方的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个民族异于另一个民族的标志,是镶嵌在民族潜意识里的生活方式,所以,会形成传统的节日、服装、民族生活工艺品,而这些都是一种主动且具有“神圣”意义的事情,当旅游把这些变为一种“义务”的时候,地方就不会感到这些是为自己而活动的。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就必须有“后台”作为衔接,人类学中所谓的“后台”就是游客所看不到的,只有这些地方的民众自己才知晓的民俗传统活动。在旅游过程中就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后台”,让“前台”的“义务”和“后台”的“自主”结合起来,让地方既能上台表演,又能充分意识到本民族传统文化依旧属于自己。如将旅游活动与民族传统节日分开,地方有开展自己传统节日活动的自由,有自己独立活动的区域。

(三)全方位、多角度教育模式,提高民众文化自信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4

关键词: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功能;途径

文化馆作为我国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在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在文化保护与传承,还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当中,文化馆尤其是基层文化馆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凤山县文化馆为例,对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殊功能及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

一、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县级文化馆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公益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它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中具有特殊地位,主要表现在它将搜集整理民间艺术文化作为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并且具有强于文化站和群艺馆的客观优势。县级文化馆一般具有开展群众文化工作所必须的设施条件,对当地群众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现状有一个全面而详细的了解,能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去开发和探索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具有与群众交流的便利条件,容易引起共鸣。以凤山县文化馆为例,其建筑面积为3039.32平方米,而且配备了馆务办公室、非遗文化研究室、音乐舞蹈室、美术、书画、摄影、戏曲山歌创作研究室、综合辅导室、展览厅、多功能厅等,功能完备,设施齐全,这就决定了凤山县文化馆在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工作中的特殊地位。

二、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殊功能

(一)挖掘与整理。县级文化馆基于其特殊的群众基础优势,在挖掘和整理民族民间艺术文化方面具有特殊功能,基层文化馆由于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因而与民众联系的最紧密,也就容易挖掘出有价值的文化艺术,并将其整理记录下来,使其得到保护,并以特殊的形式传承下去。

(二)展示与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包含持续拥有和展示利用两个层面的含义。文化馆作为特殊的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民间艺术文化展示利用方面具有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化馆可以在前期挖掘整理的基础上,对已有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充分展示,比如凤山县文化馆举办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举行民族风情文艺晚会,用当地原汁原味的舞蹈和山歌演唱诠释了凤山的古老传说,将民俗民风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形式使得当地民间文化艺术具有可视性、可读性和可识性,非常有助于推动其传承和保护。文化馆的展示利用功能还体现在可以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开发创造,与当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创作出新的东西,进而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跨时代的史料价值和当代的实用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三)辅导与引导。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保护中的另一个特殊功能还体现在辅导和引导方面。这里所说的辅导不仅包括对文化传承过程中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思想等方面的引导,还包括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专业辅导以及对当地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活动辅导,能够达到规范民众思想,启迪民众智慧的作用。凤山县文化馆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比如开展基层文艺骨干戏曲山歌舞蹈声乐等培训班,分别从挖掘、整理、传承和创新当地民俗与舞台艺术创作的关系,山歌的编创与演唱;戏剧小品编导演的基础理论与技法,舞蹈编导演的技法和作品分析等对学员进行辅导,为当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奠定了基础。

三、发挥文化馆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功能的途径

(一)加强调研工作,注重民族民间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进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和保护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做好调研工作,加强对文化史料的搜集整理及研究。在这方面,国家及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基层文化馆的重要作用,并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的投入,还要强化文化馆工作人员的文化保护意识,鼓励他们走入基层,走近百姓,将流传在民间的各类艺术搜集上来,然后加以整理研究,或搬上舞台,或编印成书、或制成音像作品等,使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保护。

(二)加大对民间文化艺术的宣传。随着我国人民平均文化水平的提高,其思想认知、观念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近年来,民间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认同,文化馆要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宣传引导作用,抓住一切机会宣传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意义以及每个人的责任,利用丰富多样的宣传手段来提升宣传效果。比如,文化馆可以借助自身的地域优势营造良好的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社会氛围,还可以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重视对已拥有和新发现的文化艺术的展示和利用,进而提高全体人民文化保护的自觉性。

(三)立足本地,挖掘特色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每个地域、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对于凤山县来说,文化馆要想充分发挥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特殊功能,一个关键的途径就是立足本地,挖掘特色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文化馆不仅是群众文化的建设者,更是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文化馆工作人员要在充分了解当地民俗文化以及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的基础之上,挖掘和创新民间特色文化艺术,并采取展览、民间艺术表演、民间艺术旅游、民族民间艺术出版等形式弘扬民间艺术文化,比如凤山县开展民族风情文艺晚会及打造创作本土节目参加上级比赛,将民间艺术展现的淋漓尽致,并使其得以传承。

(四)发挥文化馆优势,大力开展文艺辅导工作。文化馆在传承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方面的特殊功能还体现在对人民群众的文化辅导上,随着新时期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丰富,文化馆要大力开展文艺辅导工作,积极引进专业的文化辅导工作人员,利用人民群众的业余时间组织开展群众文艺辅导,并鼓励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积极参与;还可以根据人民的实际需求举办各类艺术讲座、举办艺术培训班等。

参考文献:

[1]吴炜.县文化馆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特殊作用[J].池州学院学报,2007,No.9406:66-68.

[2]何海宁.文化馆、站在保护与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中的作用[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2.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5

建立长效机制促进音乐事业科学发展的提案徐沛东(中国音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作为文艺工作者,在建设文化强国的进程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今天,我们谈到的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的,是一个角度和内容的综合体,应该包括创新、传承、保护和公益、惠民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前不久,李长春同志在视察广州交响乐团时就谈到了交响乐发展,以专业的眼光指出了许多制约音乐事业发展的客观问题。比如如何洋为中用的问题,一直是几代交响乐人孜孜探索的关键性课题。他在其中还谈到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改革问题,如何解决民乐队的乐器配备并使之更加科学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民族乐器的低音问题等等。这些课题客观存在,关系到我国音乐事业的整体发展,也是摆在音乐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长春同志提了出来,对我们既是一个警醒,又是一种鞭策。我们要仔细组织调查,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来。

早在“文革”后期,国家即已经成立了以音乐界专家为核心的乐器改革小组。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今天已经初见成效。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停止了。不少亲历过、见证过这一改革过程的同志坦言,尽管当时乐器改革的路很艰辛,但专家克服了种种困难,攻克了一些技术性难关。像笙改革、古筝和扬琴的改革,以及唢呐和笛子的改革等等,都已被后人的创作、演出实践证实是成功的,这些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而且这些成果至今还在发挥着作用。乐器改革是我国音乐事业发展的一个长远战略方针,需要专家的培训、科研的投入及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尤其是需要一个长效机制,要保证其连续性,不可因“人”的因素止、不能因“政”的因素而止。像乐器改革这样的关系到整个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问题,宗旨在于优秀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此对文化事业和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为更好地促进音乐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在促进当前音乐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需要有一个既有科学性、建设性,又具备可操作性的长效机制,建议由相关部门牵头,组织科研力量,整合资源、强化协作,由财政提供经费支持,盘活市场资源,形成产业化的运作态势。这样的一种发展思路,前提是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大的基调里突出文化的公益性、惠民特征,是适合当前文化强国的重要战略决策。唯有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探索和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音乐的科学发展,这也可视作我们这代人为子子孙孙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积淀。

关于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几点建议

王次(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部署,如何贯彻和落实党中央的精神,真正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发展和大繁荣,是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一个时代或一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才;第二,精品;第三,观众。文化史或艺术史主要描述和评价的是每个历史时期的大师及其他们的作品和思想。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高素质的接受者,也就是读者、听众和观众,也同样是某个时代和某个社会的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要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应该做好人才培养、精品创作和全民美育三方面的工作。下面就这三方面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 要实现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人才培养是关键,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艺术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可以说,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尖端培养是处在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但目前高等艺术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才培养的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师范大学的艺术教育已经完全靠拢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式;而同样,有些专业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违背艺术教育的规律,采取“批量生产”的方式,这样是难以培养出艺术家的。此外,对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以致造成院校办学上的种种困难。鉴于以上情况,我提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明确划分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界限。目前我国有专业艺术院校31所,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的艺术学院有1306所,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规模。建议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根据办学条件区分学校的办学职能,并根据艺术人才培养和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同办学目标,确定各自的培养计划和教学方案,以确保各类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二,合理控制艺术教育的规模,重点抓好艺术院校的教学质量。就目前来说,我国1337所设有艺术教育的院校,它们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差距很大。不少学校只从学校的利益出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因而导致一些本来就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不足的学校,由于扩大招生而无法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建议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机构认真负责地对艺术院校作出评估,并有效控制盲目招生的学校,以确保全国范围内艺术教育的质量。

第三,建议各级财政部门要增加对艺术教育的投入,并根据学校办学职能的不同,调整原先平均主义的投入方法。应该加大对中央和地方所属的重点艺术院校的投入,以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

第四,建议国家人事部门和教育行政机构应该消除重理轻文的错误观念,要在大学文科专业包括艺术类专业设置一级教授,以保证艺术教育人才队伍的稳定。

二、培育精品和国际交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文艺体制改革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样的形势下,特别要注意文艺展演的质量,尤其要重视文艺精品的培育。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精品之作是每个时代文艺兴衰的标志。此外,对外文化交流是宣传我国文艺发展的重要窗口,近年来举办的各种中国文化年对提升我国的国际文化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由于国际交流的特殊性,国外听众往往只从一场展演来了解中国的文艺水平。在以往我们所了解到的出访演出中,的确有部分演出的质量并不高,不能代表国家水平,因而造成国外观众对我国当代艺术水平的误解。同时,文化交流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展示,因而它不仅要展示历史文明,也同样要展示现代文明。鉴于以上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文艺院团要重视展演质量。一定要精心选题、精心制作。文艺展演不仅是展现艺术家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大众的艺术趣味和审美品位。因此,文艺展演不仅要对艺术负责,更要对观众负责。

第二,要重视培育精品。精品创作不仅需要艺术家对这个时代生活的体验和对整个社会发展的认知,也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现代的眼光以及国际化的视野。精品之作是用艺术精神培育出来的,对艺术家来说,一定要消除利益和金钱的驱动,带着强烈的艺术使命感为之努力。建议各级政府在抓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该设立文艺创作基金,为文艺家静心创作提供物质保证。

第三,要重视对外交换交流的艺术质量和题材选择。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在审批出访项目时,除了严格把好政治审查关口以外,还要充分把握好艺术标准。各级文化部门在计划和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以及国际性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应充分考虑体现现代文明的内容。

三、国民教育和学校美育 国民的整体文化素养也是一个时代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标志。文化艺术一方面需要顺应大众的需要,创作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和建立公共文化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努力从文化内涵上提升全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从这个角度上讲,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不能单纯迎合民众的需要,还要引导大众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努力在人民大众中间建立起一个健康、多样、雅俗共有的社会审美心理结构。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在文化设施上投入较多,各种文化场馆纷纷建立,这无疑为开展文化艺术活动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但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更需要有良好的接受环境,这就需要有高素质的读者、听众和观赏者。鉴于以上情况,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充分重视国民教育中的审美引导。建议文化场所、文艺院团、艺术院校、新闻媒体都要为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和艺术品位不懈努力,要引导我们的读者、听众和观赏者为推动我们时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做出努力。

第二,建议各级政府要倡导文化消费,要引导民众在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重视文化消费。图书音像、艺术展出、文艺表演等要设定合理的低价票位,保证普通老百姓读得起、看得起、听得起。努力使文化消费意识深入到人民大众的心中。

第三,建议学校美育应该面向每一个学生。艺术团和文艺比赛可以作为一种活动形式来开展,但更重要的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文艺知识、文艺鉴赏和文艺实践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审美教育的权利。

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既不是群众运动,也不是形象工程。它是国家长期建设和发展中的常规工作,既包含在国家建设的计划之中,又渗透在政府整体工作之中。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不能急功近利,只有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真正出成果。作为文化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努力克服浮躁的文化心理,肩负起发展和繁荣文化艺术的责任,用我们的智慧与情感去创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精品,用我们的热情与心血倾注到艺术教育和全民美育的工作中,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尊重艺术规律 尊重艺术家

张国勇(中国音协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主任)

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该尊重艺术发展规律 文化主管部门应给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宽松的平台,加强服务引导,减少管理干涉。创作是艺术家的自发行为,泛行政化管理、领导命题、集体讨论很难出精品。音乐剧在西方有一个从正歌剧、喜歌剧到轻歌剧的衍生过程,像《悲惨世界》这样名剧的成功是在50多部失败作品的基础上诞生的。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反映了追求政绩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对文艺体制改革,我持审视态度,要认真研究艺术发展规律,了解各艺术门类的特点,深入调查市场的现状和大众的需求后再谈改革。文化部官员不了解文艺院团的现状和特点,硬把文艺院团推向市场比作学游泳,不扔到池子里,不喝几口水就永远学不会游泳,但忽视了一个条件就是池子里必须要有水,现在的首要问题是要向池子注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一个健康的市场和广泛的观众。

中国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到大国、强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话语权的增强更需要提高软实力。中国的交响乐团、歌剧院要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应了解世界一流院团的生存发展条件。如亚洲一流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一年支出为一亿人民币,而中国爱乐乐团只有2500万。美国旧金山歌剧院一年支出为5亿人民币,上海歌剧院是5000万。不在同一个层次上创业,谈何一流水准。

二、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趋势

一个真正强国的标志不在GDP的增长,而是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让世界了解中国,认同和接受中国文化,我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有战略规划地把有代表性和一流水准的文艺表演院团派出去,让西方真正了解中国。因为国家对此投入不够和规划无序,导致中国一流的院团出不去,民间资金资助的二、三流院团随意登上西方著名表演场所,造成大众对中国的误读。

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促进与世界的沟通交流,化解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由于北欧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压和不敬,中方今年再一次停止与挪威的文化交流是消极之举。上海歌剧院联合国内五家乐团邀请挪威诙谐指挥六一期间来华演出,已被排入演出季内。此人热爱中国,友好和善,他的演出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普及交响乐,深受听众和孩子们喜爱。我们应该显示一个大国的气度和海涵,应加强民间的友好交往,消除误解、增进友谊、化干戈为玉帛。

西藏、新疆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影响了社会和谐。我坚决支持对于少数民族分裂分子采取强硬措施。但国家应该在这些地区加强文化投入,丰富边远地区的文化生活,尊重认同他们民族文化,对化解矛盾会有积极作用。我去了新疆爱乐乐团,他们艰苦程度让人不忍,乐器差、工资低,但是他们的敬业认真态度是中直院团所不及的。尤其可贵的是乌市、克拉玛依、喀什的听众对交响乐之喜爱也明显好于内地。他们理当得到最大的支持和投入。

四、文化自觉和自信是建立在艺术家被尊重的基础上的 我曾应邀去厄瓜多尔国家交响乐团指挥,厄瓜多尔的经济在南美不算发达,乐团水准最多是中国二流,却得到国家每年700万美元的支持,排练工作的环境宜人,每天后台都免费提供饮料、点心和水果,艺术家的自信和优越感从平时点滴积累,台上厚积薄发。中国爱乐乐团、国家交响乐团请的是一流的指挥家,都在很破旧的排练厅工作,很难培养优良的审美情趣和舞台自信。厄瓜多尔国家交响乐团由于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音乐会的门票是免费领取,所以无论什么曲目,何人演奏,音乐厅永远是满座,听众素质之高完全出乎意料。而我们的乐团为了维持生存和正常业务运转,不得不靠大量的商演(如单位包场、演通俗小曲)来获得经济效益,根本无暇顾及业务训练、音乐季内容等。

为国歌立法 唱出民族之魂

于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团长)

这是我连续第五年提出《国歌法》的提案,我之所以对这一提案如此执着,一方面,是因为我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的指挥,曾经无数次在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欢迎仪式和国家重大庆典活动中指挥乐团演奏我们的国歌,对国歌怀有特殊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对国歌重要意义的宣传不够,在使用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目前社会上损害国歌尊严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让我寝食难安。

比如:在一些非常庄严的大型活动中奏国歌时,有的与会人员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交头接耳,有的军人、警察等不肃立,不敬礼;在国际体育赛场上,我们的一些运动员唱国歌时连嘴巴都不张,有的人随便哼唱应付;许多国人连歌词都记不清,曲调唱不准;有的学生在升国旗、唱国歌时嘻笑打闹;国歌乐谱的出版发行有不同的版本,错误很多,差异较大;乐队演奏的国歌不准确?穴包括一些中外著名的乐团以及在国外礼宾仪式上演奏的?雪。更有甚者不分场合乱用国歌,把国歌作为一般娱乐性的乐曲,在婚礼、葬礼上乱用,在各种商业和娱乐场合演奏播放;有的人甚至将国歌设为手机铃声;还有人恶搞国歌,将国歌歌词改编成短信。这些现象的产生使我感到很痛心。

我们的国歌创作于1935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之际唤醒民众团结抗战的号角,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嘹亮战歌,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上选定为代国歌,1982年在全国人大会上正式确定为国歌。我们的国歌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展示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精神,展示了一个公民对国家的责任,展示了万众一心、精诚团结的精神……毫不夸张地讲,在我们的国歌中凝聚了中华民族之魂!

从国际上讲,许多国家都已经专门为国歌立法(如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它们在规范国歌正确使用和确保国歌得到尊重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建议:

一、抓紧制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 应像制定国旗法、国徽法那样,将国歌的正式文本、国歌的演奏或演唱场所与时间、国歌的制作与发行、对侮辱或肆意破坏国歌形象的惩治等内容进行专门立法,将国歌法的制订列入国家的立法规划,维护国歌的宪法地位和尊严。作为国家声音形象的国歌没有立法,是我们法制国家的一大缺憾。

二、加大对损害国歌尊严行为的惩治力度 在行政法、刑法等实体法中应体现出相关的惩治内容。如随意播放国歌、恶意增删修改歌词和乐谱、肆意改变国歌音乐表达形式、将国歌用作广告和其他牟利等等现象应尽力避免和及时制止,严重者应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开展公民国歌教育 爱国主义精神就是一种认同感,是对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同。国歌的历史作用、精神内涵需要我们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的民族认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社区为依托的国歌知识教育体系,引导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国歌的尊严,通过国歌等国家象征形式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如将国歌的宣传教育进行统筹规划,从立法的重要性和国歌的起源、内容、演唱?穴奏?雪等进行宣传。把国歌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教育,一项公民教育,视为凝聚民族精神、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教材。对国歌的演唱?穴奏?雪进行辅导,举办“国歌教育宣传行动”并统一中外演唱?穴奏?雪的乐谱。

加强艺术人才与 乐队建设

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吴玉霞(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

让世界进一步认识一个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现代中国是当今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各种艺术作品和文化产品通过不同渠道、载体面向大众走向国际,使中国在世界面前变得不再那么遥远。听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是关于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结合自身的工作特点谈两点思考。

一、艺术人才与基本建设 艺术创作离不开人才及其队伍建设。我国现有的艺术招生中缺乏灵活性,一味地追求某些“指标”,忽略了特殊人才有其自身的特性因素,使得有些“好苗子”因此错过了施展和深度培养的机会。社会在人才的使用和认知上,亦存在着唯学历论现象。我认为技能展现离不开艺术实践与文化积累,学历并不完全等同于学问,如何鉴定人才、合理地用好人才值得探讨。

此外是有关民族乐队中低音声部的乐器研发问题(主要包括弦乐的低音和管乐的中低音群体)。中国的民族乐器个性强,相比西洋管弦乐队缺乏整体的融合度,普遍地高亢、明亮,致使我们对音色、音量的平衡性要求更高,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的特性加以改良和拓展以符合中国语汇的表达情怀。虽然中央民族乐团以及其他相关团体、人士曾经对此类乐器的改良和改进做过努力,但由于研发团队和个人缺乏财力物力的保障以及科学的技术支撑与实践的沟通对接,低音群体至今尚未在音质和共鸣上有大的突破,特别是在一些外事演出中常令人困惑:用大提琴、贝斯,会显得不够“中国”,用现有研制的乐器,除了外形上的不同,其音量、音质上存在的差异比较突出。因此希望批准由中央民族乐团融各方优质资源组建乐器改革小组,将科技和艺术、数据和技艺有机地结合,改良研制适合中国乐器特性的低音群体。

中央民族乐团是文化部直属的部级院团,具有示范性、标志性和引导性。数十年来,乐团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关怀下不断地积累提升,拥有一批高水准的演奏人才,是国内外有实力和影响力的一流团体。乐团除了在国内成功举办多种形式的音乐会以及参与部级的重大艺术活动,还积极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如第23届奥林匹克艺术节、中华文化美国行、中法文化年等。无论是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还是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无论是在萨尔斯堡艺术节还是在“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签署十周年”专题音乐会上,都让世界瞩目中国!作为业界的领头雁,中央民族乐团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如何保持中华文化的特色、意蕴,完善中国民族乐队的编制、乐改,是中国音乐人的目标和任务,我们有能力、有理由向更大的世界范围推广中国的民乐艺术。

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人熟悉的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自中央民族乐团1998年、1999年“虎年、兔年音乐会”成功演出以来,已形成品牌并产生影响力,这是中国音乐团体首次进入“当地主流层面”的成功案例,其中包含了诸多的因素,具有演出水准、项目运营、媒体支持等优势,是一流的演出团队+专业的演出策划,即强强联手,并非所谓的只要上了“金色大厅”就意味着成功的说法。而近年来围绕“金色大厅”扎堆亮相和盲目镀金的现象,也让我们从中看到浮躁的当下所折射出对“光环”的盲目与追求。如何面对80%赠票以及“碍于情面”和“华人捧场”等现象的出现;如何理解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走出去”;如何缩小文化在国际贸易中的逆差等等。建议对出访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审核与把关,严禁“自费包场式的自娱自乐”,抵制不切实际的夸大其辞。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全民艺术普及;优化机制

促进全民文化艺术普及,满足城乡居民的文化艺术需求,还要从日益多元化、个性化和广泛化的群众文化艺术需求出发,合理的组织多种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更好发挥文化馆的阵地作用,切实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力量的广泛联系,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和低成本的群众文化工作机制。

一、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机制建设的现状

(一)供需不对等的问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还没能充分地考虑群众需要,存在群众文化供给与服务之间不对等的问题,导致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定位不准确,供需不平衡,在数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例如,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对戏曲文化感兴趣,但总体上戏曲文化艺术活动的供给不足。而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形式单一,免费开放场馆资源相对有限,现有群众文化设施不能充分满足群众艺术活动的需要。目前,还缺乏完善的群众文化服务创新供给机制与优化体系,不能灵活地调整群众文化服务内容,因此影响了群众文化服务的整体质量。(二)管理机制有待优化。首先,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与管理机制不完善,未能全面调研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现状,不能深入总结群众文化普及的问题,未能加强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导向管理。其次,政府对社会主体的群众文化服务供给的评估不足,未能形成标准化的管理机制,导致群众服务供给质量参差不齐,政府购买群众文化艺术产品的成本过高,未能有效约束市场主体。因相关的管理机制不完善,动态化管理能力不足,导致群众文化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三)服务均等化的问题。树立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均等化的意识,才能更好地落实群众文化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虽然政府在群众文化普及中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仍然存在城乡服务不均等问题。目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存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均匀,各区域性水平差距较大,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未能深入基层的问题。例如,有些地区品牌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开展,广泛地组织社区开展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但是乡镇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开展不足,乡镇群众文化艺术的创编能力不足,特色文化资源挖掘不足,群众文化艺术影响力不高。

二、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群众文化产品的精品化。群众文化艺术创作应当走精品化路线,全面加强市场调研工作,进一步提高创作队伍的质量,积极创作反映群众需求的文化艺术作品,这样才能激发群众情感共鸣,促进群众文化广泛传播。(二)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机制。过去的群众文化服务具有自由而下的特征,虽然提高了群众文化服务的规模,但是与群众的心理期待距离较大。新时代的群众文化服务还要有完善的管理机制,重点建立群众反馈评价机制、供需导向机制,探索自上而下和上下结合的机制,创新群众文化服务方式,探索群众文化的供给侧改革,能够充分的评估群众文化服务的效能,避免群众文化服务供过于求的问题。应当探索群众文化服务精品化的基础上避免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成本过高和效率低下的问题。(三)优化服务供给主体结构。新时代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应当破除主体结构单一的问题,进一步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强调根据不同角色、不同优势完善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机制。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加强政策制定,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指导纲要,由市场主体提供更加多元化和特色化的群众文化艺术产品。(四)积极提高群众的参与性。人民群众是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服务的对象,号召群众参加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突破传统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弊端。为此,应当简化群众使用群众文化艺术场馆和各种设施设备的程序,提供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形式,积极创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品牌,建立促进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激励机制,促进群众在参与文化艺术活动时良好的体验感,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和机制创新路径

(一)建设数字群众文化艺术普及共享平台。各级群众艺术馆、区、县(市)文化馆应当大力开展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地利用国家数字文化云、数字文化馆建设、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满足广大城乡居民对一站式综合群众文化信息的使用需求。持续扩展数字文化艺术的服务项目,进一步发挥云课堂、云赏析、云点播、云互动的效用。例如,2016年正式上线的上海文化云成为全国范例,该平台融合了七百余家市、区县、街道文化场馆,市民可以通过APP了解全部线下群众文化资源,实名注册后既可以进行线下课程和场馆的预约,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再检索舞台、戏剧、器乐等在线资源。(二)以多元化主体满足群众文化艺术需要。促进群众文化艺术普及,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公共文化的财政支持。目前,各级政府普遍地加大了对群众文化的建设投入,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文化的新机制,从而弥补群众文化艺术资源不足。为此,应当探索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机制,积极完善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项目的招投标机制,通过云平台尝试建立群众文化艺术资源的招标机制。还要大力探索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法人治理结构的建设,建立理事会制度,通过理事会广泛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需求,进一步引导文化艺术服务企业进行针对性的资源供给。例如,嘉兴市探索建设了群众文化艺术服务的订单式供给模式。运用互联网+方式整合各类群众文化艺术的场馆资源,将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文化纳入供给服务范围。群众可以互联网+平台以订单、众筹方式表达个性化需求。(三)大力加强基层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建设。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文化馆为载体的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的领导力量,目前还要加强志愿者、群众文化艺术团队骨干和群众文化艺术创编人员的建设工作,这样才能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地快速发展,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普及的整体质量。首先,应当大力打造群众文化艺术志愿者队伍,尤其重视聘请具有艺术专长,有丰富教学经验,有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创编指导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投身到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范文

文化艺术和艺术文化篇1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建设;社会和谐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26(C)-0077-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