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范文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1
关键词: 住宅产业化;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化;工厂化制造;专业化施工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 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
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3、设计、制作与施工的专业一体化公司模式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2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剪力墙;连接技术
0.引言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一种现代化的建筑结构模式,与传统的混泥土建筑方式不同的是,这种建筑采用组装的方式,水耗、能耗相对较少,不会产生固体废物垃圾、污水等污染[1]。同时,这种建筑方式还有助于实现住宅产业化,有利于建筑节能节排。采用装配式结构,主要是通过厂商预定、现场组装的方式来完成建筑的主体结构,在一些施工条件不好的地带有着良好的适应性。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在建筑行业,对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为我国推广这种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剪力墙概述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是一种现场装配的建筑形式,它主要是通过预制和半预制的板墙之间的拼接,以现场装配为主要形式,配合少量的现浇来实现整个建筑主体。对于高层建筑而言,剪力墙结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首先,这种建筑方式现场施工少,受高层建筑运输中的不便影响小,其次,这种结构建筑速度快,由于它是经过预制或者半预制而成的,因此在建造过程中速度很快,满足了现代商业化的趋势[2]。相对于装配式框架结构而言,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有着很大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剪力墙结构中有着很多水平接缝、竖向接缝和节点,这些接缝和节点的存在,使得整个剪力墙成为了一个整体,同时,这样的连接方式也使得建筑物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大大提升,因而接缝和节点成了整个剪力墙结构的关键,决定着剪力墙的质量。
2.国内外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研究现状
2.1预制装配式剪力墙发展历程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首先在19 世纪末期的欧洲出现,主要是一种预制混凝土墙板结构,这种结构在一些工程中有着一定的应用范围。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百废待兴,人们寻求一种快速恢复生产的方式,住宅产业化在这一时期被提出,这为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再次以后剪力墙迅速发展[3]。到了20 世纪 60 年代,这种剪力墙结构已经成为建筑的主流,广泛存在于一些国家之中。
在我国,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发展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结构最开始出现在工业厂房、办公楼等生产型建筑之中,到了80 年代中后期,这种结构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其发展速度一度放缓,直到进入 21 世纪后,装配式结构才重新被人们所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在住房产业化方面的优势及在降低能耗降低资源消耗方面的作用。当前,对于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越来越多,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结构也逐渐增多。
2.2关于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的结构研究
Pekau 等研究了静力荷载下的预制装配结构的整体性问题,该研究一定程度上探讨了预制装配式的受力程度,但没有考虑到正常条件下的预制装配结构的受力问题,因此不具有代表性。有学者针对预制混凝土大板结构设计了预制剪力墙结构的模型,通过模型来测量剪力墙结构的各种性能,这种研究有着一定的参照性,但能够准确模拟剪力墙的实际状况是试验成败的关键。国内研究人员陈锦石[4]等用全预制模型进行反复荷载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发现,这种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比一般的水平要高,抗震能力也较好,达到了国家的地震标准。
3.国内外装配式剪力墙连接技术
连接技术是预制装配式结构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保证其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的关键技术,从当前的形势看,装配式剪力墙连接技术主要分为套筒灌浆连接、预留孔浆锚搭接、现浇带连接和机械连接等形式。本研究主要介绍以下三种:
3.1套筒灌浆连接
套筒灌浆连接技术是以先做好的套筒为连接形式,将连接钢筋插入套筒内,注入高强灌浆料,从而将钢筋和套筒连成一个整体,通过套筒内侧的凹凸槽和变形钢筋的凹凸纹之间的灌浆料来传力。
这种连接方式屈服点大,延伸率较高,抗拉强度较好,可用于装配式大板结构和框架结构中,以实现钢筋的可靠连接。
3.2现浇带连接
现浇带连接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连接方式,主要是通过在要连接的上下层剪力墙之间设置现浇带来实现,在这种连接中,钢筋是以搭接方式的方式为主,通过剪力墙安装后的现浇实现连接。
这种连接方式的问题是,上层剪力墙的位置不好固定,现浇带顶面的混泥土夯实程度不够。
4.结语
尽管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及其连接技术在当前已取得不错的成绩,对其研究和应用有着教大的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一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与传统的装配式框架结构相比,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有着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水平接缝、竖向接缝、边框节点等连接问题上,目前对于连接方式主要集中在“湿连接”,而对于“干连接”的研究较少。二是随着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应用范围的扩大,会在一些抗震设防区域使用,而对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的抗震能力和抗震级别的研究程度不够,不能对实际工作提供有效指导。三是对剪力墙的装配等规定不够规范,对其质量标准也缺乏严格规定。
【参考文献】
[1]李晓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在国外的发展与应用[J].住宅产业,2011(6) : 16-18.
[2]栗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 PC) 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9( 3) : 201-202.
[3]陈子康、周云,张季超,等.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研究与应用[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2,34(4) : 1-11.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装配式建筑;对策
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人们对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性能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各地政策推动下,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传统建筑建造方式受到冲击,粗放型建筑发展方式亟待改变,建筑行业迫切需要推动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的协同发展,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组成元素,两者的融合发展能有效提高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尽管如此,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深度依然不足,仍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合力解决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1]
1相关政策
202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建立以标准部品为基础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生产体系。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在建造过程中加大建筑信息模型(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这明确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智能制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做了积极引导。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打造支持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物联网接入能力,加速推进全面感知、泛在连接、安全可信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技术创新,壮大产业生态,深化重点领域应用,推动物联网全面发展。”这将继续推动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深度融合。
2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
2.1应用原理
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上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来与建筑构件完成信息连接的。其中,感知层是通过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二维码等拥有数据采集功能的感知终端来获取建筑构件信息的。网络层又称为管理层,主要对感知层获取的数据进行传输、处理、分析及管理。应用层是指装配式建筑信息化系统的门户网络或者App,项目各方可以通过应用层顺利开展监督、统计、管理等工作。[2]物联网以设计参数为基础,利用信息传感设备将建筑构件信息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管理。全过程管理是指对建筑构件原材料加工生产、检测检验、运输、存储、安装与验收等全部环节进行管理的过程[3];全面要素管理是指对建筑构件质量、成本、工期、安全等要素进行管理的过程;全方位管理是指对与项目有关的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材料生产单位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全寿命周期管理是指对建筑施工前期、施工过程、建筑使用等所有阶段进行管理的过程。其中,从全要素管理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表现在质量溯源、安全管理、成本控制、进度管理四个方面。
2.2具体应用
(1)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体系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质量追溯体系是以装配式构件生产产业链为主线,使建筑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可以得到准确追溯。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来采集构件原材料入库检验、生产过程检验、出库检验、运输过程检验、进场检验、装配过程检验、验收检验等数据,并且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要求,实现各个环节的质量信息互通,保证质量问题可追溯。(2)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在吊装作业、高空作业方面面临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装配式建筑的搬运、存储、吊装、安装等方面需要得到重点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对人、物的实时监控,从而达到安全管理目的。(3)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成本控制中的应用。装配式建筑成本主要包括技术研发成本、生产成本、物流运输成本、仓库保管成本和现场安装施工成本。[4]装配式构配件生产单位、采购单位和施工单位可以通过物联网的云平台数据对构配件在储存、运输和安装施工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对构配件损伤部位进行实时查找与处理,从而降低构配件损耗以及物流运输成本、仓库保管成本、现场安装成本。(4)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进度管理中的应用。相关部门应将物联网技术与BIM技术结合在一起,实行全方位的计划管理,将各流程连接起来,并通过云平台的协同管理、信息优化、预警机制等的有效结合,形成一个实时监控系统。这一系统可明显提高管理的精细度,加快资源调度、减少沟通时间,协调不同参与方协同作业,从而提高项目的进度管理能力。[5]
3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3.1应用成本较高
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需要以大量装配式建筑项目为载体。目前,装配式建筑暂未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建造成本较高,规模较小,集聚化程度低,因此物联网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实际应用成本较高。[7]
3.2不被广泛认可
应用物联网技术会带来一定的成本增加,加上部分建筑企业高度依赖原有传统管理方式,造成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受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即使部分建筑企业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应用了物联网技术,也只是采用传统管理手段嫁接物联网设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这些建筑企业往往采用传统管理系统与物联网智能管理系统并用的方式,将物联网当作摆设,这就使得物联网技术难以发挥最佳效果。另外,同时使用两套管理系统,会造成信息沟通交流复杂化、重复化等问题,进一步导致建筑企业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缺乏信心。
3.3现有人才匹配度不高
(1)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需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筑业”“电子技术”等领域复合型人才。目前,相关人才主要来自建筑行业、计算机等行业,在知识结构上有所欠缺,这种情况造成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契合度不高。一些涉及多学科的工作任务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的人才共同协作,这容易导致沟通交流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技术衔接困难等问题的发生。(2)高校针对装配式建筑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以基础课和传统专业课为主,应用课程占比较小。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高校缺乏实训基地、学生实践机会少、学生的实际操作运用能力不强等问题,导致高校向装配式建筑行业输出的人才与行业需求不匹配。(3)装配式建筑、物联网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制度不健全。这主要是因为装配式建筑与物联网技术融合属于前沿技术,专家稀缺,行业培训机会较少。
3.4融合尚不完全
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尚不完全,具体表现在融合深度不够、关键技术存在短板、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不足、装配式建筑机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等方面。例如,物联网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数据采集与存储方面,在数据处理、预警、预测等方面的应用不足,且平台缺乏自我优化功能;高端传感器、芯片、边缘计算等关键技术方面仍需要加大攻关力度;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的上下游产业协作程度较低,缺乏物联网行业领军型企业;目前,物联网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的体系尚未形成,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缺乏统一的设计和应用规范。[8]
4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优化对策
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离不开政府、建筑企业以及相关行业人员的共同努力。针对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优化对策。
4.1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政府可针对推行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建筑企业采取税收减免或差别税率、资金扶持、现金奖励等政策,引导建筑企业积极在装配式建筑项目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一批技术先进的骨干企业和示范基地,对示范试点项目进行经济支持。同时,政府可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模式,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孵化创新,对攻克物联网、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的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重点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对物联网技术、装配式建筑技术研发进行支持。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与专家、行业龙头企业共同制定和完善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规范标准,从而实现标准的规范化、系统化。
4.2多措并举,提升市场信心,提高市场认可度
政府投资项目(包括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应积极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并对相关经验进行推广。建筑业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积极建立物联网信息系统,通过此系统对装配式建筑项目进行监控与管理;其次要落实政策优惠,让勇于尝试新技术的建筑企业在经济上受益;最后要建立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的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融合发展效果评比,对优秀企业进行资金奖励。
4.3加强行业人才培养,提高人才供应与市场需求匹配度
教育部门应加快培育具有示范试点的高校,创设跨建筑、信息通讯、电子科技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在专业设置上和培养目标上,教育部要协助大专、中职院校分层次培育一批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以补足人才缺口。高校要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行校企联合、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创设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实验室,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学生。[9]此外,教育部应与高校应联合开展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方面的资格考试,从而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
4.4加强新技术的应用,推动物联网技术和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企业应创新生产及管理办法,不断加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自我认识,组织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一些标杆企业在示范试点项目中,要及时推广新技术,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推动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技术发展以及上下游相关企业协同创新发展,从而形成合力,攻克关键技术。
5结语
综上所述,“十四五”时期是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协同发展的关键期,我国建筑行业应牢牢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目前,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融合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应相互协同,攻克和物联网技术与装配式建筑融合发展相关的技术,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建立相关标准,推动建筑行业朝着绿色、智能、高质量方向发展。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4
摘要: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国家将加快推进预制装配式住宅发展。本文从国内外工业化住宅发展现状,着重提出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研究工作和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笔者通过中兴建设有限公司(国家房屋建筑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从事预制装配式住宅研究的经典实例,较为详细的向读者介绍了当前国内工业化住宅设计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装配式、预制构件、住宅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F287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住宅建筑飞速发展,其建造和使用对资源占用和消耗都非常巨大。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住宅建造周期长、施工质量差、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大、产业化程度尤其工业化程度低等问题,迫切需要采取工业化手段来提高住宅建设的质量和效率。开发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工厂化、标准化程度高,施工速度快,节能省地、经济性好的新型工业化住宅体系,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 、工业化住宅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背景 1、立项必要性 我国“十五”以来,对住宅产业化问题进行过研究和推广,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关键技术没有进行过系统、深入的研究,至今没有形成配套的工业化技术政策和标准规范体系,已建成的示范小区工程多是现浇混凝土结构,不具有高效环保的工业化节能减排特征。研究实施装配整体式工业化住宅建筑体系,符合目前我国正在推行实施的住宅产业化政策要求,不但可以提高住宅工程质量和装修品质;而且可以最大限度满足我国倡导地 “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要求。 2、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发建设的预制装配式住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照搬过去的经验已经不适应现时期我国住宅建设的实际需求。目前开始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住宅建筑的基础性研究工作和工程试点,主要从性能和功能两方面完善提高工业化住宅的技术经济性。由于多年来我国缺乏工业化住宅的研究积累和工程实践,结构构件和部品的工业化率仍然很低。 3、主要研究内容:1)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抗震性能等关键技术研究。2)建筑配套部品的系统研究、产品开发、设计配套技术研究。3)构配件生产、施工安装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4)技术标准的研究与编制。5)较大规模的示范工程。 二 、住宅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1、基础理论与试验研究:1)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体系研究:包括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等;主要研究装配式叠合楼盖结构性能;装配式框架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装配式剪力墙节点受力性能、抗震性能;构件承载与变形性能,装配节点大直径钢筋浆锚连接构造的承载及连接整体性能等。2)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的建筑性能研究:包括墙体保温隔热性能、接缝防水性能、建筑防火性能、外墙装饰性能、墙体耐久性能及隔声性能等。3)装配式混凝土工业化住宅经济性能研究:包括设计与施工总体策划管理,标准化设计与施工技术,项目实施的时效性与规模效应对比等。 2、工业化建筑设计技术 重点研究开发三点技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3、构配件优质高效加工制作技术应制定采用机械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预制工厂取代目前无质量保证的分散的小厂认证管理办法,鼓励预制工厂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流水线、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完善运输安装过程服务。实现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主要研究开发三点关键技术:1)构配件高效生产技术:采用机械化生产线可以减少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2)构配件清洁生产技术:采用工厂化定点批量生产,最大限度减少建筑垃圾及废弃物排放,满足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对建筑业推广绿色施工要求。3)构配件节能生产技术:采用自动控温的节能养护窑可有效降低能耗,加速模板周转,缩短工期,降低成本。 4、专业化施工安装技术:1)工业化施工安装软件管理系统开发:应针对工业化住宅结构体系开发施工安装管理软件,规范指导预制构件的施工装配。2)安装设备及配套机具开发:结合具体工程示范开发标准化定型化住宅配套设备安装机具。3)工业化定型模板配件及支撑系统开发:配套模板及支撑固定用脚手架的开发与完善。4)装配节点专业化施工及配套材料开发:连接套筒及高强无收缩灌浆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三、住宅工业化实施方案1、政策引导与行业管理 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研究、建立或完善有关技术经济政策;针对装配式工业化建筑的特点,建立推广装配式建筑体系的构配件工业化生产、专业化施工安装的管理体系;建立设计研究、构配件生产、安装施工队伍的培训体系;走专业化、集成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2、预制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立与完善 建立以科研院所、高校、设计单位、大型房地产开发企业、构配件生产企业、施工企业组成的“产学研”团队;建立符合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要求的预制装配式混凝土住宅结构体系,并建立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立适用于装配式住宅建筑体系的节能配套技术,保证装配式建筑的能耗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 3、设计、制作与施工的专业一体化公司模式 确立以企业为中心,形成一套完整的建筑产业化链条,建立“研究―设计―预制―施工”一体化的专业化房屋工厂模式,带动一批传统建筑企业向专业化房屋工厂企业的转型,长期从事住宅工业化的设计与施工业务。进而推动我国住宅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升。通过大规模试点工程的推广应用,形成专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为主,预制构件专业化加工为辅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方式,培训出一批新型建筑工业化企业,为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和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良好的住宅体系。
结束语目前,根据我公司对于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一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节点控制、抗震性能已有很大改善,并且我单位也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预制构件相关的标准规范,从技术体系上具备了推广的基础。随着国家鼓励政策日益明朗,工业化住宅建筑的法规和规程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也积极的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房屋,大面积搞试点工程,工业化住宅设计作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为推动工业化住宅更快,更好的发展持续助力。参考文献[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2]吴东航、小见康夫.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3]李忠富.工业化住宅及其生产过程.住宅科技.1999.[4]钱志峰.对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思考.江苏建筑.2008.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5
关键词:工业化住宅、装配式、预制构件、住宅产业化
1、工业化住宅设计的研究背景
国外住宅建筑工业化主要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近年来预制结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原因:一方面由于住宅需求巨大,劳动力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的推动,所有这些为住宅产业化和预制构件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受当时标准化、工厂化生产的要求,预制混凝土产品应用较为广泛,主要有预制梁柱、预制楼板、预制叠合楼板及预制混凝土墙板等。在80年代中达到鼎盛时期。进入90年代由于预制构件技术自身原因及现浇混凝±技术的突飞猛进,预制梁、柱、墙板逐步被取代。究其原因预制混凝土构件之所以衰退主要还是技术上的问题。首先是设计原因,构件跨度太小,形式陈旧,不能发挥预制混凝土的优势,缺乏对预制拼装房屋结构的认知;例如大板多层和高层公寓建筑,就由于开间太小,承重墙过多,加之预制构件间连结困难,用钢量大等原因,缺乏市场竞争力。其次是加工制作和装配技术的原因,当时预制构件加工精度和生产工艺的落后影响建筑质量。
鉴于传统建筑方式以上的弊端所在,各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都感受到今后建筑生产方式改变的压力。因此,为解决上述传统建筑方式带来的弊端,适应将来建筑市场的变化,国内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力推行工业化住宅。预制装配式建筑生产和工业化住宅设计是我国建筑业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是建筑领域贯彻实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的重要科技支撑技术,对企业和政府应对建筑业形势的变化、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传统住宅与工业化住宅的对比
2、1传统住宅存在的弱点
如:(1)住宅质量及安全性能差;(2)大部分地区的住宅都是毛坯房直接进入市场;(3)保温隔热性能差;(4)施工以户外施工为主.
2、2工业化住宅的优势
如:(1)建筑设计标准化;(2)构配件生产工厂化;(3)现场施工装配化;(4)装饰装修一体化;(5)专业配送物流化减;(6)其次工业化方式建造房屋能够减少资源和能源投入量;减少环境污染、削减环境负荷;有效提高材料利用率;减少对施工场地条件的需求;减少建筑垃圾和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减少现场劳动力需求;提高建筑结构性能和质量;实现“四节一环保”的绿色发展要求。
3、工业化住宅设计的社会效益
预制装配式住宅是以预制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部分现浇而成的混凝土结构。与传统的全部在施工现场完成的工艺相比具有如下特点:(1)施工进度快,可在短期内交付使用。(2)施工现场劳动力减少,交叉作业方便有序。(3)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精度,保证质量。
4、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关键技术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4、1工业化住宅设计的关键技术
通过我们公司住宅产业化发展中心对从事工业化住宅设计单位的调研和研究。同时通过对80-90年代的预制构件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分析,我们认为预制装配式住宅工程的设计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以下几方面的处理:(1)预制墙板功能设计,包括墙扳的围护和防雨功能、隔声功能及保温隔热功能等是否能达到相关要求。(2)结构连接采用的体系形式。(3)节点防水,包括材料密封防水、构造防水等。(4)预制墙扳在各种工况的受力分析及配筋设计。(5)叠台楼板和阳台板以及悬挑构件的设计。(6)合理构件拆分设计。
4、2需要解决的问题
主要是:(1)结构体系选择与模数化、标准化设计:我国的住宅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立,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导致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最大的原因是缺乏有经验的设计咨询人员。(2)构件及装配节点的深化设计:工业化住宅的关键是要解决构配件的标准化定型和装配节点的构造详图设计。(3)工业化专用三维设计软件开发: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设计构造的自身特点,要求设计方案必须在施工前检查复核,确保各专业的交叉重复在设计阶段解决,提高工业化设计的准确性。
目前,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考虑到装配式住宅的设计特点,制定了工业化图纸设计流程、装配式住宅详图制图要求和预制构件加工详图作图规则等一系列图纸管理规定。具体内容详见下表1:
5、结束语
目前,根据我公司对于工业化住宅的研究,一方面预制装配式住宅的设计节点控制、抗震性能已有很大改善,并且我单位也参与编制了《预制装配式混凝土技术规程》和预制构件相关的标准规范,从技术体系上具备了推广的基础。
随着国家鼓励政策日益明朗,工业化住宅建筑的法规和规程逐步健全和完善,政府也积极的推广工业化住宅的房屋,大面积搞试点工程,工业化住宅设计作为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提高,为推动工业化住宅更快,更好的发展持续助力。
参考文献
[1]纪颖波.建筑工业化发展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
[2]吴东航、小见康夫.日本住宅建设与产业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社.2011.
[3]李忠富.工业化住宅及其生产过程.住宅科技.1999.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6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结构 装配式 应用
一、预制混凝土技术的特点
预制混凝土技术可以说是现代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在预制工厂生产预制构件,第二部分是预制构件运送到工地上进行现场安装。预制混凝土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工业化生产,工业化劳动生产效率高、构件的定型和标准化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按标准严格检验出厂产品,质量保证率高。
(2)施工方便,模板和现场浇混凝土作业很少,预制楼板无需支撑,叠合楼板模板很少。
(3)建造速度快,对周围生活工作影响小。
(4)预制构件表面平整、外观好、尺寸准确、并且能将保温、隔热、水电管线布置等多方面功能要求结合起来,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5)预制结构工期短,投资回收快。由于减少了现浇结构的支模、拆模和混凝土养护等时间,施工速度大大加快。
二、国内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应用
我国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制造出整体式和块拼式屋面梁、吊车梁、大型屋面板等,70年代,预制混凝土空心楼板在国内的建筑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北京有30%的房屋采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技术进行建造,上海则有50%的建筑采用预制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但在这些关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实践之后,此结构未能进行大规模的推广。限制其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人口众多,能采用这种结构进行建筑的多半是东南沿海地区,而东南沿海地区正是人口集中的地区,这种结构对建筑物的高度有限制,不能满足人口的需求;(2)我国有大部分地区处在地震带上,居民现在并不信任预制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难以进行推广使用。
目前,我国国内只有一部分地区采用预制楼板,建筑主要结构体系仍采用现浇。大部分地区,尤其有设防要求的地区,基本全为混凝土现浇结构。总体来说,我国的预制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更为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对预制结构的抗震性能不够信任,因此采用较少,比如,发生大地震后的唐山为了尽快建好居民住处而使用了预制楼板建筑了很多的6层以下建筑,但大部分居民由于不信任其抗震性能而拒绝入住,从那之后的唐山建筑也普遍采用现浇结构;另一方面是由于预制混凝土结构尚未形成标准化、产业化,难以进行推广使用。
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分类及其特点
预制混凝土结构可以分为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预制装配式框架以及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四种结构体系。预制装配式结构中的所有承重构件全部可以采用预制构件或者也可以部分采用预制构件其他部分与现浇结构相结合。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与现浇结构几乎具有相同的结构性能,预制装配式结构在建筑适用高度、抗震等级以及设计方法等方面与现浇结构相差无几;预制装配式框架可以结合预制外挂墙板进行应用,可以实现主要承重结构尽可能的预制化应用,以此来尽量减少现场的施工作业。从受力分析、结构性能、构件生产及施工安装等方面考虑,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是最简单、最适合应用的结构体系。
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指的是内墙现浇、外墙预制的结构,由于内墙现浇,只有外墙使用预制结构,因此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的性能和全现浇结构基本类似,适用高度较高、适用性较好;采用部分预制剪力墙结构进行施工,其预制外墙可以与保温、防水、门窗等进行一体化生产,充分发挥预制结构的优势,之后再进行内墙现浇施工时进行组合以此来节省诸多繁杂工序。该体系是目前阶段较为实用也是建筑行业应用比较广泛的的一种结构体系。
全预制剪力墙结构指的是建筑中的全部剪力墙采用预制构件在施工地点进行拼装装配。装配施工时最关键的部分就是处理好预制墙体之间的拼缝,而墙体间的拼缝连接需要通过设计计算满足拼缝的承载力、变形要求,其结构性能等方面基本可等于但也可能会低于现浇混凝土结构的要求。全预制剪力墙结构体系的预制化率高,但接缝的连接构造较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目前在地震区(尤其是高设防烈度区)的推广应用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四、展望
尽管目前关于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在国内展开很长时间,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但是在实际建筑施工的应用中,施工过程的关键技术仍不够完备以及系统化,缺乏支撑规模化应用的集成技术及技术标准,也缺乏能支持规模化生产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工厂,因此规模化推广仍受到限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现在国内外建筑生产领域都在关心着同样的问题:即努力提高建筑产品质量、功能与效益,建立建筑市场的良好秩序,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筑生产方式也正在进行着一场革命,即逐渐扩大预制装配式结构进行住宅的建设;工业化、标准化、集成化和信息化是装配式住宅建设的基本特征,预制装配式结构把制造业的思想引人建筑业,改变了传统的建房方式,提高了建筑效率。我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了其他研究部门,正在组织申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这一项目主要是针对框架结构及剪力墙结构两种结构体系的关键技术部分进行系统的研究工作,并结合配件生产技术及安装施工工艺、技术经济政策的研究,来进行预制混凝土建筑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这些相关部门的研究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对于预制混凝土结构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应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使建筑行业的技术向着便捷、环保、产生更多经济效益的方向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Li Zhenqiang , Rigoberto Ramirez C. Precast Prestressed Cable-Stayed Pedestrian Bridge for Bufalo Industrial Park. PCI Journal,2000(3):22-33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7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前景;结构设计
引言
一、装配式建筑的方案设计
建筑设计的过程是复杂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但建筑的作用一般只有一个,是做住宅、办公、商场、还是剧院。此过程一般都是建筑外观设计,明确设计任务,考虑到建筑信息化,主要是建立项目的工程信息。最好还能给详细设计软件提供统一的设计模板,模板可以是一个配置文件,可以是一个数据库,里边规定了本项目中应用的一些构件属性的限制值。比如使用的入户门宽不能小于多少,梁、柱的承载力不能小于多少等等。设计室负责人将从设计师的草图中挑出相对较好的创意,通过各种绘图软件进行精细效果图的绘制,建筑项目的信息化从这里的开始。
二、装配式建筑的详细设计与并行化
设计精细的效果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详细设计,数字模型工程师能够使用BIM 软件使建筑模型由精细效果图变为三维建筑信息模型。这种模型包含各种基本的建筑构件以及构件的尺寸、材料、强度等等物理特性。在装配式建筑的详细设计的过程中,基本包括3 个专业:建筑、结构、设备。BIM 软件的发展使建筑、结构、设备进行并行设计成为可能。
2.1构件的详细设计、分析与制造流程
装配式建筑的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建筑信息模型,应包括装配体、子装配体和单个设备等相关的所有数据,都会与三维模型的数据联系在一起,包含在一个统一的建筑信息模型中,同时连装配体如何装配,装配的顺序都会有所说明。在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过程中,有包括建筑构件设计、构件生产工艺、构件装配工艺、后期的构件维护工艺人员参与其中。经过BIM 软件系统仿真后获得结果,知道满足需要为止。
2.2设计领域的改变――并行化
并行工程已经在制造业十分成熟了,但在建筑行业,并行工程的提法还很少见,并行技术是绿色建筑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建筑设计的并行化是面对建筑领域的绿色倡导,同时降低成本,缩短时间的唯一捷径。
实现并行工程,需要建立一个并行工程集成管理环境。其中关键方面包括以下几点:
1)建筑软件(包括建筑、结构、设备专业)的信息化。BIM 软件的大力发展,为并行工程提供统一的协同平台与数据管理平台,便于各个专业充分在数据层面表达自己的设计。
2)建筑的详细设计过程改变。详细设计过程变成一个类似敏捷开发的过程,逐次修正迭代。一个项目在详细设计阶段由众多专业的工程师参加,每个专业都会对模型做出本专业的修正,但每次修正表现在整体的模型上不一定总是积极的,出现消极冲突的时候,就需要相关专业的人员对修正进行讨论迭代,趋向于共同解决消极修正,以此避免建设过程中的设计冲突返工。
3)分布式管理、统一协调、持续的跟踪,也就是人的作用。随着并行工程的进行,工程内部系统复杂程度进一步加剧,问题也多样化,分布式管理便于信息收集、统一协调,并与信息整理,持续跟踪便于问题的解决。
随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大力推广,并行工程一定会得到重用。
三、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的BIM 与射频技术
装配式建筑的统一制式,有利于BIM 软件的管理,同时装配式建筑的大空间的移动离不开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射频技术的大力支持,射频技术是BIM 数据从虚拟三维计算机空间输出到现实的捷径,两者都是装配式建筑转向绿色全寿命周期建筑的关键技术。
3.1 BIM 技术
BIM 技术是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的核心管理技术,避免在虚拟的三维空间中产生阶段性的信息孤岛。建筑设计多专业协同与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管理是BIM 技术的优势,装配式建筑需要的管理系统正式这样管理系统。BIM 以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为核心,对装配体、子装配体和单个设备等相关的所有数据继续管理,同时提供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接口,便于导入数据到分析软件进行建模计算,也可以实现一些耦合软件,在整体与构件之间做分析。
3.2射频技术与物联网技术
射频技术能随时随地的记录构件的几何、物理信息。因装配式建筑是在工厂内生产,项目地组装,会涉及到构件的生产、仓储、物流、安装与验收,各个环节都需要能随时识别出构件的身份,避免产生阶段性的信息孤岛,减少人工信息录入出错的可能性,有利于BIM 模型信息及时更新。同时射频技术有利于工程材料的物联网监控管理,极大方便构件的动态运输。
3.3维护的技术难点
在装配式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建筑的维护、加固是不可忽视的问题,轻型装配式物流中心仓库有过替换的实际工程,但是又太多装配式建筑还没有发挥出这一优势。如何找到那个合理的“千斤顶”是装配式建筑能够像机械一样做替换的关键。
四、结束语
未来预制装配式技术的发展,应充分发挥工厂预制件和现场装配的优势,将新材料、新工艺不断应用到建筑上,使结构与建筑及设备等专业密切配合,充分优化建筑性能与功能。 随着低碳、节能、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深入人心,预制装配式建筑会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作为结构设计人员,应密切关注国家建筑产业政策,转变观念,积极推进新型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栗新.工业化预制装配式(PC)住宅建筑的设计研究与应用[J].建筑施工.2008(03)
[2]严薇,曹永红,李国荣.装配式结构体系的发展与建筑工业化[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05)
[3]张锡治,李义龙,安海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研究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4(01)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篇8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问题;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P4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1-0165-01
1 导言
装配式建筑很多传统钢筋混凝土建筑不具备的优势,也是目前我国大力倡导的建筑工程施工工艺,但我国对装配式建筑施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的施工工艺和现场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建筑行业的装配式已经迸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的高质量建筑已经使用了预制装配式结构施工技术来建造施工,并取得了良好的|量和经济效果。
2 装配式建筑的优势
相比于传统的现浇式建筑,装配式建筑施工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设计形式多样化,能够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第二,功能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和钢筋混凝土建筑相比,在外墙设有保温层,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夏季空调的使用,冬季采暖的能耗,在建筑梁柱节点上增设了复合材料抗震加固的作用,在不增加重量的前提下,达到抗震、防火、隔音的效果;第三,制造标准可以统一,传统的建筑工程仅仅依靠现场施工达到外观优美和保持色彩的持久性,非常困难,但装配式建筑能够很轻松做到这一点,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都是厂家定制生产的,无论是性能还是外观都能进行就紧密控制;第四,减少施工时间,相比传统的现浇施工,装配式建筑最大的优点是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施工时间;第五,操作流程比较简单,装配式工艺操作流程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即基础工程板块、主体结构工程、装饰工程。其质量主要有基础板块和施工工艺决定。
3 装配式建筑质量问题分析
3.1 坐浆质量问题
现阶段我国在装配式建筑中采用最多的方法是坐浆的方式,由于实际施工中各环节配合或操作不当,为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在机械设施方面,主要缺乏了科学有效的质检工具,导致质量管理效率降低。因此要开发针对坐浆层厚度不规范和套筒注浆不饱满问题的检测工具,提高坐浆的质量。在材料方面,坐浆料的质量和配比也是影响坐浆质量的重要原因,坐浆料的搅拌要坚持“少拌”和“勤拌”的原则。在人员方面,现场产业工人较少,对坐浆料没有达到精确控制水平,而且工人对施工质量没有从高度重视,缺少对应的技能培训。工艺方面,坐浆层在洒水养护环节易产生结合面的裂缝,缺乏有效的坐浆层厚度检测仪器,如果坐浆层太厚,垫块容易发生偏移,坐浆层太薄,结合面又会出现空隙。环境方面,气温过高会加快预制构件结合层水分蒸发,温度的过高也会影响工人行为状态,舒适的温度环境有利于工人施工。
3.2 安装尺寸偏差问题
安装尺寸偏差问题主要体现在墙板拼接的接缝处理,装配式预制墙板之间的接缝不通顺、不均匀、标高误差等方面。在机械设施方面,由于缺乏实用的精度控制工具,导致拼缝误差偏大,造成与建筑的理想目标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吊装构件时构件晃动不易控制安装精度。人员方面,装配式项目较少,工人实战经验偏少,预制构件安装经验和操作技能有待积累和提高。材料方面,构件尺寸误差的累加和运入工地时没有及时剔除出来。工艺方面,施工放线的不准确,导致标高产生误差。
4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1 装配式建筑选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在我国装配式建筑全寿命周期中应当采用射频技术和建筑信息模型,这两种关键技术能够推动装配式建筑向绿色建造发展的进程。其中射频技术能够将构件的物理信息和几何信息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在组装和生产装配式建筑的过程中,需要在验收、安装、物流、仓储、生产等环节准确的辨识出构件的信息,防止出现信息孤岛问题,降低出现信息录入错误率,从而便于及时更新建筑信息模型的信息。而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建筑工程的核心技术,有效的防止了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在构建建筑信息模型的时候,模型的核心数据主要是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数据,持续管理单个设备数据、装配体数据等,通过建模计算对构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从而分析其与整体的耦合度,判断出装配的合理性,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发挥积极效用,提高其质量。
4.2 做好临边防护
为防止临边坠物的问题发生,可以使用脚手管,在临边口搭设护栏,并用安全网进行围挡,同时,使用颜色醒目的油漆进行涂刷,从而使作业人员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基坑工程中,临边围护结构也可采用脚手管进行搭设,该围护结构最少要达到防1000kN的外冲击力,搭设好的围护结构可以使用黄黑双色的油漆进行涂刷;工具化围护栏杆的底部可以采用混凝土浇筑挡土墙的方式,并将护栏杆固定在挡土墙上;所有登高通道的两侧边均必须设置安全护栏,在进行搭设时,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标准的规定要求,通道可以采用宽度足够的脚手板,并进行牢靠固定;楼梯的防护应当与安全防护标准的要求相符,可以采用脚手管进行搭设,楼梯的坡度必须与规定要求相符,不得搭设过于陡峭的上下楼梯。
4.3 建立完善的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机制
很多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并不是施工人员造成的,而是装配式建筑工程设计或者预制构件在生产加工中存在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施工质量问题。通过建立科学完善质量监督机制,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检查,把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控制在萌芽当中,进而减少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施工效率,以便更加全面的保证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由于其中涉及的吊装工序较多,从而增大了施工安全隐患。虽然我们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某些重要的关键点还需要解决和提高,需要广大同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克强.装配式建筑在施工过程中的优势及相关问题[J].中华建设,2017,(03):90-91.
[2] 李月霞.试析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J].江西建材,2017,(02):268.
装配式建筑关键技术范文
本文2023-10-24 16:46:33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