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9 11:28:32浏览:432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1

举一个写作的病例来说明。作文题为:

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病文如下:

习惯之后(片段)

清晨,“屏蔽”学校广播起床铃20分钟后,在手机铃声的催促下慢吞吞地起床;周五,我在寝室里边享受着空调,边用手机上网了解NBA季后赛的战况;晚上,熄灯后躺在床上,必须先在人人或微博上发条状态或转载一些有趣的文章或图片,然后再把手机放在床头,开始睡觉。这,是习惯手机以后一个学生的一天。

……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是否应该被允许在学校里使用手机一直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更应承认的是,无论家长老师争论得如何,广大学生群体们已经完全习惯了有手机在身边的生活。正如成年人思考的,手机无疑具有两面性,手机方便了日常生活,但对于学习生活,它是把双刃剑。上物理课,讲到一个很有争议的题目,全班讨论很久却没能得出结论,其中一人上网,在各大搜索引擎中寻找答案;同时也不乏一些同学听不下去了,以手机来“放松”自己……

于是,许多无法自拔的同学们,开始了戒掉“手机瘾”的专项活动……

很多人怀念小学初中的日子,没有手机,但照样活得好好的。可惜,昨日永远不会重现。习惯手机以后会不会是灾难,全凭己见。本文写作动笔之前,作者曾挣扎是否动用手机上网寻找素材,最终忍住,且因此灵感涌现,写出此文。谨以此文献给所有即将升入高三的战友们共勉。

这篇文章较多地罗列学生使用手机的现象,对其中的利弊缺少理性的分析和本质的揭示,缺少思维的批判性。材料要求写的是“习惯之后”,而非“习惯”,重点当放在对“习惯了某某”的明辨和反思上,而不是对“某某”的阐释和证明上。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批判的”含义。“批判的”(critical)这个词语来源于希腊文kriticos(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或判断的能力”)和kriterion(标准)。从语源上说,该词指称的意义就是“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将“批判的”应用于思维,意味着利用恰当的评估标准确定某物的真实价值,以明确形成有充分根据的判断。美国的学校认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的是思维方法,是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能力。它是用自己的头脑来评判权威,指出权威的不足和缺陷,体现了一种敢于超越、敢于向权威较劲的勇气和自信。“批判是科学的生命”,一个具有批判思维的学生已经克服了天真幼稚,能够抵制欺骗行为,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的评判者。尼采说:“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花冠,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算真正掌握了我的学说。”这也许是批判思维的意义所在吧。

回到作文这个话题来,这种批判的思维,在文章中往往表现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怀疑精神和分析能力,它是学生作文走向具有高度和深度的一个关键。带着批判的眼光去怀疑一切,去构思立意,是写作成熟的一种表现。这样的具有思维批判性的文章,经常可以在我们学习过的经典文本中找到。

例如,1835年秋天,马克思写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文章。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或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总之,他们从利己主义出发,以个人幸福作为选择职业的标准。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在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显然是运用了批判的思维,实践着他毕生恪守的人生格言——怀疑一切。他说:“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正如人们在社会上的其他活动一样,并不是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希望和志愿,而要受到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中的关系的限制……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这是一种基于批判思维的深刻思想。

孙绍振教授指出:“写作应该在原始生活和感情的基础上把潜在的智慧激活、把深层的理性挖掘。”这种理性挖掘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批判的思维。这种思维的批判性,正是心智逐渐成熟、可塑性极强的高中生所不可或缺的。例如,2011年的广东高考作文要求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作文。题前还有一段阐述性的文字:“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从这段提示文字看来,“原点”指称的内容很多,因而这个题目可写的东西也就很多,这里需要学生对所选择的写作内容作出有充分根据的判断,也就是需要学生具有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不仅可以体现在审题环节,也可以体现在立意环节。笔者曾经要求学生写过以下题目:

渔父是古代诗文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比如我们学过的《楚辞》中的“渔父篇”就生动地刻画过一个渔父的形象。南唐后主李煜也曾写有一首《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我”)有几人?”对于“渔父”这种人物形象,你有何感想和领悟?又有何认识和评价?以“渔父”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很多学生从生活态度、文化意义、哲学思想等角度对“渔父”大加赞赏,但也有学生对“渔父”持批判态度:反对渔父式的人物和生活态度,认为这是责任感的缺失,也是逃避和懦弱的表现,一个逍遥、自在的“渔父”还不如一个务实、勤劳的“渔妇”。这篇文章显然有些另辟蹊径的意味,能够从对“渔父”的“破”(反对)开始,去深入地分析渔父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责任的承担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指出“渔父”形象背后所具有的伦理学和社会学的价值,这恰恰说明了这名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批判性,也正是这样的思维品质使得文章摇曳生姿,而不是亦步亦趋。

笔者曾以“热议善举”为话题范围要求学生写作,在学生的批判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学生作文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情形。他们能够客观分析身边中各种善举行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提倡“助人为乐”。有的认为“慈善”从来没有很高的门槛,不是富人的专利,应该让“善举”日常化,使之成为普通人的自觉行为。当然,把批判的思维运用得最好的,当属后面的这篇《我看“施舍”》:

我看“施舍”

■徐玮琎

许多人以为世上的道德标准是统一的,譬如孔子,但他兢兢业业周游列国渴望统一道德的一生被“善与恶”两种道德无情得分割了,这告诉我们,道德的分化是客观而不可变的。

尼采的伦理学的角度将道德分为两个极端——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这对于现实恰恰是非常贴切的。主人道德即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反之,奴隶道德代表一种甘为人下、接受恩宠的道德。温州市“红日亭施粥摊”的老人们恰恰沉醉于主人道德的泡沫之中。老人们为穷人施粥,完全是超脱于无聊网友的猜疑之外的,这不是作秀,更不用谈金融危机的涟漪已经波及退休职工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完全是一种对自我内心潜藏的主人道德的满足。

其实两套完整的道德体系均潜藏在人的内心中,以时势的变化而激发、异化为某一种特定的道德价值观,而在平常人的生活中,两种道德均存在而时隐时现,所以,普通人的道德观是薄弱的。只有到了一定的时候,譬如被施粥的穷人被激发了奴隶道德,甘受恩宠。又譬如施粥老人,不亦乐乎地享受赏赐的过程,客观地说,他们这时才成为道德的主体。

人们总是以主人道德为善,以奴隶道德为恶,其实这是片面的。我们首先要明白施舍的意义,施舍其实是以自身的强大去侵犯弱者的生存空间,而所谓的感恩,就是于受施舍之后,发奋而图强,反以自身去侵犯施舍者的过程。老人们受社会的施舍,又反去施舍社会就是这个过程的完美注解。奴隶道德的载体——老人们也是无辜,他们不过是社会的道德副本,重复着感恩的过程。是谁培养了穷人的奴隶性?社会。

斯威夫特说:“一个人的感恩程度等同于他的复仇程度。”一个人受的恩惠越多,他的复仇也就越多,这是一个引导人类走向覆灭的恶性循环。作为此循环的始作俑者和最终受害者,社会根本不应该让这个循环得以开始,一旦开始,也应该在人们异化为乞丐之前终止这一循环,否则,人丧失了存在于世的唯一凭借——优越感——之后,如何能立足社会?而社会失去了一半人的支撑之后难保不会倾覆呢?在物质层面上说,要让人人都充满优越感、成为主人道德的拥有者,是违背我们刚刚建立的恩惠与复仇的守恒定律的,但不要忘记,精神的施舍不断灌注到社会中,优越感的基数也会随之不断增加。

所以,对施舍的态度,我否定此种纯物质的施舍,而提倡:精神的施舍与物质的施舍共存。就好比查拉图斯特拉的痴愿:我欲馈赠与分发,使智者重又满足于他的无知,贫者重又满足于他的满足。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2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批判性思维 提出质疑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由儿童去认识自己原有观念的错误所在,能够激起儿童的求知欲望,强化学习动机,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辩论的过程就是在学生充分暴露认识矛盾的基础上,围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明辨是非。这样学生在认真倾听、捕捉信息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再在教师的引导下恰当适时地展开辩论,不断提高、强化认识,从而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一、鼓励学生向传统经典名篇挑战提出质疑

传统经典名篇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中华民族的骄傲,对它们前人已有许多定论。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传统经典名篇,从而使学生突破传统定论,有所创新。学生有好奇心,因好奇而发问是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表现。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提得很幼稚,离题万里,但反映了学生知识、智力、能力的实际状况,清晰地呈现出学生的思维流向。对于学生课堂上的大胆质疑,教师必须学会准确判断,因势利导。如果教师轻率地否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势必就会挫伤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发现学生对文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有的甚至很坦然地否定。有一学生质疑:本文的题目不够准确。既然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的结尾却是夸娥氏二子移的山,那题目还不如《神仙移山》好。一时之间许多学生也纷纷响应。根据原文的客观事实,愚公并没有真正移走“太行、王屋二山”,真正“移走”山的是夸娥氏二子,如果没有神的帮助,则愚公的愿望再美好,意志再坚强,恐怕也是空中楼阁。学生的说法不无道理,事实上,愚公并没有真正战胜大自然,这似乎留给我们一个“神定胜天”的结局。然而教学参考书却这样说: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反衬出愚公精神能惊天帝泣鬼神,从而说明了“人定胜天”的道理。我想,不必把这种观点强加给学生。从客观上讲,从原文无法找到能充分证明“人定胜天”的理由。学生能够尊重事实,尊重原文,这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的,何必把学生全部限定在一个框架里呢?又如《唐雎不辱使命》已入选《古文观止》,可这叹为“观止”的千古名文,也有虚假可笑的东西。唐雎谈了“士之怒”之后,“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试想:戒备森严的秦宫,唐雎哪来的“剑”?荆轲刺秦王还是把“匕首”藏在图纸中。一代霸王秦王在自己的宫里哪会那样胆小如鼠、低三下四?他连荆轲那样的顶尖杀手都不畏惧。如此不顾历史地想当然,如何使人相信?

二、敢于向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

有些文章,作者对自己写的人物很喜欢,大加赞美,但这些作者赞美的性格,却让人不能苟同。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批判性”地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问有质量的问题,有意识地营造“提问”的气氛。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从中发现其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揭示规律,为学生质疑问难引路,为学生积极的思维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讲授《孔乙己》一文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作为现代文学旗手的鲁迅,其作品的思想与技巧确有高人一筹之处,然而,有时又很令人费解,同学们在阅读《孔乙己》时,一定会发现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现在不妨把它们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于是,同学们就会提出以下问题:小说开头为什么介绍鲁镇酒店格局?“我”是鲁迅本人吗?作品写“我”的意义何在?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这样,学生一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就会主动地思索、研究,不知不觉地提高实践能力。

三、让学生大胆抒发感悟,是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前提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强调思考问题时要有高度的自主性、独我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个性特长、个体优势的独立创见,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后尘,而是多元化地寻找问题信息并个性化地予以表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摆脱传统习惯的禁锢,突破常规束缚,提出新颖独特的见解,抒发自己的心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唤醒学生的智慧潜能,激发学生的探求志向,鼓舞学生大胆发言,激励学生自尊自信,而思维的自我完善甚至灵感与创新的火花,将在自尊、自信的背后闪现。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归纳主题时,我让学生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及作者写作本文时的社会背景。学生会通过想象和联想,得出两种、三种甚至更多不同的看法。这时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利用所学的知识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扩散思维能力和个性思维能力。

以上所想的、所做的,只是我教书生涯中的“一滴水”而已。我们只是想让学生感叹:原来阅读还可这么学,标准答案的价值永远低于自己的创造性答案。其实,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想有创新能力就要有批判性思维,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深入研究,并在实践中落实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思维;批判性

长期受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在的小学生极其缺乏批判性与敏捷性的思维,尤其在数学等自然学科方面,小学生早已习惯于听从老师的解说,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更注重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即对小学生思维过程中批判性与敏捷性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小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分析、推理,对相应的数学材料进行正反两面的分析,并区分相似概念,区分不同运算法则和定律适用条件之间的区别等。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模式,首先就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相互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老师进行争辩。由于学生长期地、惯性地听从与教师的观点,因此,为打破这一思维惯性,教师可在初期授课时,故意制造一些错误,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予以纠正,从而帮助学生克服惯性思维,养成独立思考、勇于批判的习惯。

在运用理论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思维、推理中存在的漏洞与错误,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思维、推理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反省错误,逐渐培养其自我反省的主动性。其次,教师可以多对学生进行多项选择式练习,它不同于单项选择或计算题,多项选择题因其题目设计内容广,陷阱多,有助于学生锻炼其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思维过程中能够选取最优路径,尽量缩短思维过程。这一思维品质有助于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优选择。作用到数学学习中,则可帮助学生缩短思维过程,简化解题思路,更快更准确地得出结论。

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注重所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转换。教师在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抓住原则性、基础性的知识点,讲明知识的体系结构,建立起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将性质相似的知识点进行迁移,从而将大容量的知识点归纳为几个相似的结构形式,即将解决简单问题所运用的方法和结论,类推至比较复杂的情形中,化繁为简。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批判性与敏捷性并非一朝一夕便可完成,因此,教师应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时刻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反省,允许学生质疑自己的,甚至是书本上的观点,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善于将数学问题中复杂的内容,简化成简单的体系框架,并与相似的问题相类比,直接运用类比的方法和结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4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08―0085―01

历史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其间,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历史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历史教学是一个引导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过程。但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受“唯上”、“唯书”等思想的影响,教师多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其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并把答案告诉给学生,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机会,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则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笔者在注重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如,中国古代有几个封建王朝在建立初期,都以垦荒作为主要经济政策,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是当时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我鼓励学生对这一观点进行分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我则告诉他们: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要想对这一观点作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应运用唯物主义史观进行批判的分析。学生通过我的引导和小组讨论,不仅对经济活动的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明白了人类对历史的认知本质上是一个批判、扬弃的过程。其间,有一个小组提交的意见很能自圆其说。他们认为,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下,垦荒在一定程度上能缓和因土地兼并而激化的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垦荒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加速了土壤的沙化进程,造成了水土流失,是一种“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其不利于农业生产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创设批判性思维情境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历史教师应注重其问题意识的培养。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需要创设批判性思维情境,使所创设的情境与学生认知间产生冲突。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满足于让学生识记一些历史概念和知识要点,而是要关注学生“如何想”、“根据什么想”、“想到了什么”等,要让学生从教材和教师讲授中发现问题,逐步形成质疑问难的习惯。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课,2004年版中有这样一句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007年版中则把这句话删除,这是为什么?中国历代君主调整相权就是为了防范宰相专权吗?教师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相关历史资料,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历史事实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可有效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阐释批判性思维过程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5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进行独立分析的过程。”从哲学上来讲,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就人类思维来看,实际上就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就是人类对事物的反思与质疑,进行独立分析;最后“否定之否定”则绝不是简单的重组,是在前面反思的基础上,一种新的观念的产生。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1.教师做好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和榜样。课本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引导学生批判、纠正和改进,教给学生批判的方法。课本是人编的,出错也很正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迷信权威,崇尚书本,只会使思维僵化。对课本上的知识,我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于那些不知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老师设计的问题对他们具有很大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悬着的果子摆在“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位置,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在层层剖析中、在问题的解决中去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而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也有所了解,他们会模仿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地、更好地提出问题。这对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学习方法的培养都有正面引导作用。

2.创设良好的批判性思维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应当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给学生提供发展批评性思维技能和批判精神的机会。

教师一定要问学生有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应用和评价信息,要求他们支持自己的答案和结论。强调不要只给出正确的观点,而是要说出观点的理由,必要时可以在课本之外引用所需的补充材料。

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建构争论的过程。课堂上要以论题为中心,强调争论。争论时,允许学习方式和能力存在差异;允许学生对争论过程做观察、相互作用和内化。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少用考试来驱动学生学习。要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和自由的讨论。学生在向别人的观点和理由挑战时,一定要感到安全。学生一定要学会相互尊重和评价,这样他们才能彼此互相学习。要鼓励他们参与对立的讨论、辩论活动,以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活动。通过变换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学会批判性思维。当然,这样做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为教师对探究方法既无准备也不适应,而且学校的传统和管理不易改变。

3.加强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1)可开展课堂三分钟演讲和两分钟讲评训练。演讲要求学生能围绕话题,抓住中心,突出重点,表述完整流利,让人爱听,而且能接受你的观点。这可以在中心话题确定后,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语句间的联系是什么;哪些详说,哪些略说,重点放在哪儿;用哪些材料,什么时候用;哪些词语要重读,哪些语句要缓读等,都要考虑得十分清楚。这可以训练思维的清晰性。如果每天课前坚持用3~5分钟让学生上台脱稿演讲,通过抽签让一位学生评讲并打分,对学生思维的清晰性品质的形成必将大有裨益。

(2)辩论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热门话题开展辩论。辩论时不分对错,只要说出理由即可,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课堂上的辩论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反思是在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点或对一个论据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的回顾分析和检查。我们进行反思训练,目的是为了尽量减少失误而达到自我完善。在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掌握好反思手段,如严谨地回顾思维过程;设计多方位、多角度的旨在进行殊途同归的思维程序;将思维结果与实际生产、生活的客观规律和现象进行比较,及时有效地反思,会缩短由于学习内容难度较大、条件隐含较深而造成错误的思维结果持续占据大脑的现象。

总之,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塑造,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教育的殷殷期待,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将交往精神真正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科学把握当代全球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积极建构现代教育交往新模式,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6

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个体对各种相关知识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相信什么和选择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信息时代个体生存的需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对已有的数学表述和论证提出的见解,能独立思考,不盲从,不轻信。在数学课堂上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教学,才能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对知识理解先从整体掌握,再局部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可以克服知识理解时遇到的困难,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信,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知识理解是先难后易、由复杂到简单,这才能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小学生愿意参与课堂讨论,打破学习数学的陈旧思维模式,激发数学思维系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增强小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是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内容引发的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在学习理解知识的同时能对知识提出问题,即质疑。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为问题意识创造了合理的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小学生能用批判性思维觉察到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他们在寻找答案过程中多角度地理解知识、消化知识、巩固知识;有利于激发他们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模式下对小学生注入式教学的模式,逐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无论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小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知识进行思考,能够较全面地把握其实质,获得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下对新知识的理解。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对知识理解不断地置疑反思、推理,这使小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并影响小学生以后学习和理解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从而改变小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促使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及能力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缺乏批判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难于对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

问题意识是批判意识的前提。在小学,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仍采用自己当年接受知识所用的固定、僵化的教学模式,不注重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很少有给小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导致在课堂教学中大多数小学生不会提问。在课堂上,有些教师认为个别小学生一直提问,是不认真听讲破坏课堂纪律行为,对提问小学生的批评会导致其他小学生不敢问问题。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小学生认为教师是神圣的、权威的,不愿意质疑发问,形成思维定势,难以培养批判意识,从而对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产生了阻碍作用。

(二)教师缺乏一定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难以贯彻对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由于批判性思维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系统,使得有些小学教师本身缺乏理解批判性思维的知识,他们想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没有这方面知识对小学生进行教学,不知如何入手。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上,小学生本身知识储存量小、经验少,对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贯彻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榜样。

对于教师而言“身教重于言传”,在培养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上也是如此。小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很自然地会模仿教师,如果教师的数学教学思维也是盲从的,就很难指望小学生会有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做好榜样:首先是不照本宣科,不迷信课本。其次要勇于做自我批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难免要出点差错,但只要谦虚地接受同学们的批评,完全无损于教师的形象,反而会使学生更佩服、更尊敬。

(二)加强基础教学,突出数学思维训练,树立学生独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是建立在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上的,没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想要提出批评、发表见解就会成为空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认知特点进行基础性数学教学。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本知识,掌握了数学学习方法,才能在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与数学学习任务发生矛盾时,有信心进行思考和分析,也不会轻易地相信和服从别人。

(三)引导小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认识,加强对数学思维的自我监控。

对数学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认识就是要小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正在思考什么,自己又是怎样进行思考的,从而监控自己的思维。这才能在碰到问题时多加考虑、发表自己的看法。具体可以通过“松、激、设”达到这个目的,“松”就是充分发扬小学生数学教学民主,营造宽松和谐的数学教学氛围;“激”就是在课堂提问时,要激发小学生批判性思维潜力;“设”就是创设学习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7

一、明确目的,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成为师生双方的自觉活动

明确目的,对于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是极为重要的。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必须学会批判,学会否定。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每一届新生入学后,我的第一堂课的课题就是“怀疑一切”。在第一堂课上我就告诉学生:怀疑、否定与批判是科学进步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他们自己在今后学习、生活中不断进步的动力;没有怀疑,伽利略不可能推翻亚里士多的错误;没有怀疑,马克思不可能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体系;没有怀疑,人们永远都只见苹果落地而不知万有引力;没有怀疑,也不会诞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只要敢于质疑,大胆探索,人们就可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明确目的之后,学习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枯燥乏味的过程,学生的主动性一旦调动起来,思想政治课教学便变得生动起来。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让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从学生实际出发,就是要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的特点,从学生学习、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人手,结合教材知识,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学生实际着重在三种情境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一种是对那些公认的已成定论的观点进行分析。我努力引导学生看到定论之外的更多东西,比如,定论之外这一问题还有哪些观点,它们的错误或缺陷在哪里,定论是否就是真理,它有没有缺陷或错误。

利用已有的定论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练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是随时可以进行的。教材上讲的那些理论、观点,教师都可以让学生换个角度想一想:别的观点为什么不对?对教材上的观点可不可以有新的理解和解释?教材上的观点是不是一定正确?

学生们思想活跃,对新事物很关心,于是,我便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第二种情境中对未有定论的新事物进行分析、讨论。

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应该贯穿于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始终。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教学,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都应始终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训练渗透进去。

三、让学生学会兼收并蓄,在宽容的基础上怀疑与批判

对同一事物,由于观察者观察的角度不同、知识结构不同、观察时所凭借的物质条件不同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和了解到的往往是事物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内容。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越深入,往往伴随着意见的分歧和思想冲突越明显,这就是所谓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要求我们对不同的观点要有宽容的态度。

我在教学实践中,就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宽容、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我常常向学生们介绍一些教材知识以外的观点,并同他们一起分析其包含的合理与错误成分。在课堂提问时,我常常要求学生对前面发言同学的意见进行分析,找出别人正确合理的部分。在习题指导课上,我结合分析习题特别是辨析题这种题型,要求学生了解和辨别不同观点。在分析和评价事物与观点时,我经常对学生讲的两句话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将要消亡的”。要求学生明白任何事物或观点的存在与出现必然有其合理的理由,无视这种合理性会使我们在分析和判断时出现偏差,陷入武断和片面。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事物与观点的产生与存在不可能是永恒的,它必然要发展,必然被新的事物和观点所取代、所否定。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8

关键词:数学思维;批判性;敏捷性

数学思维的批判性是一种思维品质,它指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估计思维材料、检查思维过程,不盲从、不轻信。思维的批判性来自学生对思维活动各环节、各方面的调整、校正,即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的“调整”“校正”又来自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只有深刻的认识、周密的思考,才能全面正确地作出判断。因此,思维的批判性是在深刻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品质。

小学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精细地估计数学材料,准确选择推理条件;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推理过程,并能及时调整和校正。在推理过程中表现为善于从不同角度、正反两方面去理解概念,区分相近概念;善于区别不同的运算法则、定律、性质及其适用的条件;善于发现并指出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倾向,排除错误的干扰。在运算过程中表现为解决数学问题时善于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善于进行辩证地思索与分析,自觉检查思维过程,自我控制和调整思维方向,对解答结果能自觉作出估计和检验。在维理效果上表现为推断、估计、自学以及对结论与推理过程进行评价的能力较强。

怎样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的批判性?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自由争辩”的学风。小学生往往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随从,这不利于增强思维的批判性。为克服学生的盲从心理,教师有时可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去发现、评价。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出示左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数据用两种方法求图形面积(单位:厘米)。学生计算后发现,两组相对应的底和高求出的面积不相等。这是为什么?教师便引导学生讨论,找原因,从而发现,两条直角边长度之和等于另一条边,就不可能组成一个三角形。这样设计,在审题时即对题目条件的可靠性进行论证,无疑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同时还向学生渗透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必大于第三边”的知识。

在运用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习惯。由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还不成熟,往往忽视自己的内部心理活动,对自己思维的破绽、错误不易注意。因此,在组织练习的过程中,要经常引导学生反省自己的思维,自觉地表述思维过程,自觉地加以检验。另外,进行多项选择题的训练,也有利于思维批判性的发展。多项选择题和其它类型相比,问题提法改变了,题目虽然不大,涉及内容却很广,有很多的陷井,要想选出正确的答案,必须用批判的态度去思考。

数学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简缩性和快速性。具有这一思维品质的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能适应紧急的情况,迅速作出正确判断。在数学学习中,具有这一品质的学生能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直接”得到结果。克鲁捷茨基的研究表明,推理的缩短取决于概括,“能‘立即’进行概括的学生,也能‘立即’进行推理的缩短。”

小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在概括过程中表现为善于快速地概括出数、式、形和数量关系中的数学特征、规律以及相应的解题技巧。在理解过程中表现为善于迅速地抓住数学问题的实质,熟练地进行等价变换。在运用过程中表现为用压缩了的结构进行数学思维,思路清晰,弯路少。在推理效果上表现为从冗长的分析推理中解脱出来,减少中间环节,简缩数学推理过程和相关的运算系统。

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意抓基础促迁移,于简明的结构中包含较大的知识容量,把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放在教材的中心地位,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并充分发挥这种知识结构所具有的知识之间的联结和转换功能。例如,以“两商之差”数量关系为基本结构的应用题,抓住a/b-a/c=f这一结构形式,就可把以下具有可逆关系的12种题型统一在这个关系之中。

(1)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多少台?(360/20-360/30=f)

(2)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实际可提前几天?(360/12-360/18=f)

(3)原计划30天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30=6)

(4)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几台?(360/b-360/18=10)

(5)生产360台机器,实际20天完成,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0-360/c=6)

(6)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几台?(360/12-360/c=10)

(7)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30天完成,实际20天完成。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20-a/30=6)

(8)生产一批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12台,实际每天生产18台,结果提前10天完成,这批机器有多少台?(a/12-a/18=10)

(9)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完成的时间是实际的1.5倍,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实际多少天完成?(360/b-360/1.5b=6)

(10)生产360台机器,实际每天生产的是原计划的1.5倍,实际提前6天完成。原计划每天生产多少台?(360/b-360/1.5b=6)

(11)生产360台机器,实际完成的天数是原计划的2/3,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生产6台,原计划多少天完成?[360/(2c/3)-360/c=6]

(12)要生产360台机器,原计划每天生产的是实际的2/3,实际提前10天完成,实际每天生产多少台?[360/(2c/3)-360/c=10]

这是一种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高于用单纯分析和说明数量关系的解释方法。其本质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规律上揭示数量关系。而且研究数量关系的结构形式,可以运用迁移的规律解决同构异素问题。某些应用题尽管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实际上具有相似的结构形式,这就是同构异素问题。教学时可以使形式超脱内容,把不同题材中共同的结构形式分离出来,进一步抽象化、符号化,只研究结构形式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概括程度越高,迁移量也就越大。小学数学中按照抓基础、促迁移、简结构、大容量的原则来组织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篇1举一个写作的病例来说明。作文题为:不管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已经习惯了很多很多,但习惯之后你又有什么样的经历或感悟呢?请以“习惯之后”为题写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