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治学科的看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4 11:17:30浏览:1169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素质;政治学习

G633.2

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u频繁,且联系较为紧密,社会发展需求大量通识型人才。只有在各个知识领域都有较高修养的人才被称为“通识型人才”,各个知识领域的较高修养也包括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现代人的必备素质之一。高中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最主要途径是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政治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高中生讲授一些的政治思想及社会价值观,以培养起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识。在高中阶段如何学好政治,成为了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的必要前提。

一、引导学生走出学习误区

日常的政治学习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着误区,部分学生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又有一部分学生把政治看得太复杂,这两种看法都是有失偏颇的,对学生的政治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要做好高中政治的教学工作,要先把学生从误区当中引导出来,使其顺利的进行政治学习。

误区一:把政治看得过于简单。部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认为政治学习的关键在于简单的机械记忆,只要背过书本中的条条款款,就能够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往往忽略了知识的理解、运用,只是在上课时对老师说的所谓的“重点”划上标记,然后进行死记硬背,一旦考试遇到题型稍有变通就摸不着头脑。这样的结果是努力了但是效果不佳,导致学习的信心全无,积极性受到了严重打击,最后更有甚者直接“破罐子破摔”,放弃了政治的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就应当对学生进行说明,通过在正式进入高中教学前专门用一堂课对学生进行指导,告知其初中政治与高中政治的不同特点,同时向学生强调高中政治的学习要点,从而将学生从误区中引导出来。

误区二:把政治看得太复杂。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高中政治学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感,潜意识中认为政治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习,其中的知识过于抽象,脱离于现实生活,大有一种“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感觉。持有这种看法的学生往往对政治学习的信心不足,学习显得过于被动,几乎到了只要教师一提政治,其就觉得头痛的地步,这样一来政治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无法提高。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教材次之,并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将书本中政治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对应的现象找出来,用真实的案例来让学生知道生活中也有政治的影子,政治的学习其实并不难,使其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觉得政治学习也是一件极为有趣的是,从而走出这一学习误区。

二、用分析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政治学习

思想政治课是对社会发展常识的真实反映,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将课本中的政治知识同实际相结合,教会学生使用政治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将政治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此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兴趣,同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政治知识解决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并促进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一,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全面看待问题。任何矛盾都是对立面的统一,二者之间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为存在的条件,离开其中一方,另外一方就不存在。因此,在看待问题的时候必须对矛盾双方都进行考虑,坚持辩证法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如在讲课本上《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这一知识点的时候,就需要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离开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片面的谈论生产关系的反作用,是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的全盘否定,会导致一些不稳定因素的滋生,造成生产力难以为继的局面;离开了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单纯的来强调生产力的决定作用,那么生产对于社会的发展就变成了“一条平滑的直线”。这是不辩证的,也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

第二,运用普遍原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事物与其他矛盾之间有相互联系的共同本质,又与其他事物矛盾有相区别的特殊本质。所以,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必须在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的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要件。

例如,在讲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章节的时候,有的同学说市场经济下,市场对经济的调控具有滞后性;有的同学认为市场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能使资源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所以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显得十分重要。首先,需要明确确定一种经济体制的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其次,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整个中国社会来讲是有利的,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有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性,会一定程度的造成资源浪费。由这些可以看出,对于这个问题要一分为二的来看,不可以一概而论。

三、对课外时间进行充分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政治的时间十分有限,学校一般每周只有2―4个课时的思想政治课,这点课时对高中政治的学习来讲是捉襟见肘的。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要使学生把政治学好,就要激励学生自觉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联系实践,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践活动成为提高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

第一,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求学生在课余观看《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海峡两岸》等新闻类节目,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网上冲浪来关注对热点问题的分析评论,使学生主动关心国家大事,并定期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讨论,并撰写相关热点的时政论文,由教师组织批阅,并将优秀作品在班级予以张贴展示。

第二,要求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实践活动。通过对身边社会现象的调查,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发掘部分优秀学生,使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也能激起学生自我展示的欲望,让其能主动积极的参与到政治学习中来。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 政治教师 自我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160

政治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个人学科素养以及教学技能的高低对于课程教学能否顺利展开、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加强高中政治驾驶队伍建设,引导高中政治教师进行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便成为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

加强教师的自我教育,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是当代素质教育包含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也是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和保障。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所担负的重要教学责任和教学使命,不断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己,切实提升自身的政治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找准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途径和方法,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政治课程教学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学形式,有着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建设方向,在这种教育背景之下,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更应该对自身的政治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能力等,进行及时的审视和反思,探寻自我成长的途径,以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自我成长策略,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教学综合能力和综合水平,提升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中政治课程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学。那么在当今政治教学大形势之下,教师应该从哪几个途径出发,实现自我提升,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

首先,扩展自身的政治专业学科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科素养和政治学科水平。高中政治教师在进行自我成长和提升方面,应该从课程教学最为基础的方面开始做起,打好基础,做好教学和成长保障。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学科素养是课程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教师只有充分知识和掌握教材,拓宽自己的政治学科视野,丰富自身的政治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进行政治知识的教学和分析,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和学习方向,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节奏进行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挖掘。

但在现阶段的政治教学中,由于受到陈旧的政治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应试教育理念的约束,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往往习惯于将重点和精力放在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上,认为只要向学生进行必要的知识点解析,使学生掌握相关的政治知识,就算是完成了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履行了教师所担负的教学责任和教学使命,这种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不仅无法有效的提升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还会使教师在无意识之中,形成一定的教学惯性和教学惰性,使教师忽视对于自身政治素养的提升,对于政治学科知识的更新,从而制约了教师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针对这种教学现实,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扩充自身的政治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科素养。在具体的途径方面,教师一方面要对现有的政治课程教材进行更加系统的研读和整合,加深自身对于政治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则应该通过不同的学习渠道,例如学科培训、远程学习等手段,吸收新的政治学科知识,不断开阔自身的学科视野,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

其次,着眼课程教学过程,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能力。对于高中政治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工作便是对学生进行政治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和学习更多的政治知识,加深学生对于政治课程内容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政治课程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良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是课程教学顺利展开,学生有效吸收知识的重要条件和辅助手段,教师应该通过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进一步完善和提升自身的政治课程教学技能,切实激发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升高中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自我成长。

在现阶段的高中政治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政治课程教学方法,这种教学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不利于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和教学过程的展开,同时还会影响教师自身的进步和提升,对教师今后的学科教学和学科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对自身的课程教学方法和过程等,进行及时的审视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整合。在具体的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观摩的方式,在其他政治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吸取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手段;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让学生能够得到抒发自己见解、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和时间,让学生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学生认为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的地方,进而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提升。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之外,教师在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过程中,还应该秉承与时俱进的教学态度和学习理念,树立共同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学习意识,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科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促进自身的全面协调发展。能够对自身所担负的教学学科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挖掘,提出自己的学科观点,得出相应的科研结论,已经成为当代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考验。对于一名政治教师而言,除了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知识储备以及学科教学能力,实现自我成长和完善之外,还应该跟随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更加严格的要求自身,提升自身对于政治学科前沿问题和学科热点问题的敏感度和认知度,提升自身的学科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使自己在作为一名政治课程的任课教师之外,还应该成为一名政治学科的研究者和创新者,做到立足学科、立足岗位,勇于创新,认真科研,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科素养,实现自我成长。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3

关键词: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学;学科史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03-02

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两门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是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不研究属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学科范畴的具体问题,是理论与学科关系层面的探讨,或可以说属于学科史研究的范畴。对于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关系,从学科史的角度予以厘清,有助于合理界定两个学科的方位和边界、正确理解学科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人们更好地把握它们的发展变化与相互间影响。

一、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概念辨析

要进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分析,首先需要考察学科的属性,即该学科是研究什么的。首先来考察政治学。政治学英文“Politics”一词源于古希腊语Polis(城邦)。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首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提出“善”、 “正义”和他的哲学王理想。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理论及其体系的著作,他倡导以个人幸福为最高政治目标的城邦政治论,使政治学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其后大致经历了中世纪神学政治学、近代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权利政治学、20世纪以来现代意义的政治学等几个阶段,①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而言,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1]政治学,则是研究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IR)是国外学术界比较常用的词语。在英文《韦氏词典》里对它的解释是:“国际关系是政治科学的一个分支,关注的是国家间的联系并且主要关注对外政策”。从这一定义来看,“国际关系”的属性有三点:一是在学科上它从属于政治学;二是它的研究对象是国家间的关系;三是对外政策或外交是其关注的重点。“国际关系”不仅仅是指国际的政治关系,还涉及经济、军事、科技、教育、文化、宗教、卫生、民族、政党等各种联系。也有学者认为,“国际关系是超越国家界线的国际社会关系。进入世界近现代史的国际关系主要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关系”[2],“严格来说,国际关系的领域集中在世界上政府间的关系,但这些关系不能被孤立地理解。这些关系和其他因素(如国际机构、跨国公司以及个体)是有紧密联系的;与其他社会结构(包括经济的、文化的和国内政治结构)也有联系;甚至与地理的和历史的因素也发生关联。国际关系学是交叠了几个其他领域的庞大学科。”[3]可见,主权国家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或主要方面。所谓“国际关系”,主要指主权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主要方面的联系;“国际关系学”,则可被看作是一门研究这些联系和及其规律的独立学科[4]。

二、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的历史关联

19世纪,受西方实证主义思想学说影响,人们对政治学的独立地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了较一致的看法,当时主要以国家政治行为、政治体制与机构、政治理论与原则、政治家的思想行为等为研究对象。20世纪早期,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意义上的国际关系学也产生于20世纪初,是现实国际关系发展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是人们对国际关系认识日益加深的产物,相对来说是新学科。

传统上,国际政治学属于政治学的范畴,而国际关系学则是国际政治学的拓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国际关系成为学者们必须密切关注的焦点。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The 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les),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席(Woodrow Wilson Chair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3]。显然,国际关系学(IR)最初是以国际政治学(International Politics)的面目出现的,并且被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1949年在巴黎,各国的政治学者共同建立了“国际政治科学协会”(IPSA),协会确定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有五项:政治理论、政治制度、政党和政治团体、国际政治关系、社会舆论[4]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际政治研究伴随着一系列特定刊物的出现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科领域和范式。这些刊物包括:《外交》(Foreign Affairs,1922)、《国际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1947年)、《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1947年)、《国际研究季刊》(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63年)、《和平研究杂志》(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1964年)等,此外,英美国家都出现了国际关系方面独立的博士教程[5]5。20世纪50年代末,以国际政治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学成为政治学的三个主要分支学科之一,另两个是行政学和比较政治学。在学科史上,“国际关系”可以说是“国际政治”在空间范围上的延展,在时间上也存在一定的先后顺序。由于这种特征,使得“国际关系学”稍微偏离了政治学领域,与政治学的联系不如“国际政治学”与之紧密。但反过来说,国际政治始终都是国际关系学研究的重点,原因在于“国际政治”关系一直以来是各种国际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类关系。

三、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不同

(一)学科生成、发展历程(学科史)的不同

政治学在古希腊时期就产生了,中世纪的政治学和其他学科一样,受神学统治。近代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学最终摆脱神学束缚,恢复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20世纪早期,政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生成是20世纪的事,但这个过程几乎跨越了整个世纪。

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作为一种现象也有久远的历史。其实,不管是古代的城邦国家还是现代的民族国家,只要有国家,就存在“国际关系”。“如果把古代学者的研究,诸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研究古希腊城邦国家间关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The History of the Peloponnesian War)和中国记述春秋战国历史的典籍《春秋》、《左传》、《论语》、《战国策》等视为某种“国际关系”研究的话,那么这种研究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5]4。国际关系学到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二)研究对象与学科特点的不同

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它的视角通常会围绕政治关系,从政治行为、政治体系、政治文化等方面去阐释政治的本质,关注国家、权力、权利等核心概念,关注人类围绕这些核心价值所做的价值选择,关注对自由、正义、和谐等终极理念的追求;国际关系学的研究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这个社会没有中央权威,主权国家间的互动在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国际关系的研究不仅涉及政治因素,而且涉及军事、经济、宗教、文化、法律、生态、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等多个方面,其中关注较多的是国家的外交关系和外交政策。其研究对象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经济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对于国际关系学都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还涉及哲学、地理学、生态学、心理学乃至数学、统计学等众多学科,表现出十分庞杂的特点,但国际关系整体的运动规律仍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①

(三)研究方法的不同

在研究方法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都经历了传统研究方法和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两个阶段。传统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方法、法学的研究方法等;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学界大多数学者沿用政治学或法学的一些方法,注重对主权国家、战争与和平等问题的研究”[4]7。战后六七十年代科学主义盛行时期,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开始利用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铸造本学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经济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结构功能主义的方法、行为主义的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等等,统称为现代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上的传统与现代两个阶段是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共性。所不同的是,由于国际关系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也表现出复合多样化的特点,更多地具有“科学主义的”倾向,研究的问题与政治学的课题相较更为现实具体,更多采用实证主义、定量分析的方法。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大大丰富了政治学学科的资料库。笔者以为,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存在根本性的不同。研究方法作为一种工具,对于某一分析课题来说只要是恰切的就可以大胆采用。

四、结语

在学科发展史上,学科之间从属、分离以及综合是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表现。国际关系学传统上被认为是政治学的一个从属学科,但随着其研究领域的扩展和深化、研究成果的繁荣丰富,国际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地位已经在人们当中达成了共识,大家都承认它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学科目的与学科价值。

同时,国际关系学与政治学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支撑的关系。国际关系学虽然研究的是一个类似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当中各行为主体互动的关系问题,但它始终离不开政治学所提供的关于国家、权力和权利等基本概念体系的支撑,以及政治学提供的价值规范的牵引。政治学也迫切需要国际关系学在这方面的成果来大量丰富政治学研究的资料与素材,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当天,政治现象常常是超越国界的。 总之,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相互支撑与相互分离是二者间关系的主要特点和趋势,学科发展也会受这对矛盾运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袁明.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美]Joshua S.Goldste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3.

[4]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新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04.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4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合理运用时事,能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运用时事需做到:端正学生对学习政治学科的认识,改变政治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运用

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思想政治与时事政治。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是相辅相成的,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的实际案例补充,思想政治是时事政治的理论说明。现阶段,我国的高中教育忽略了时事政治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本文结合时事政治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和现阶段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作出浅析,并对当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该如何运用时事政治提出一些见解。

一、时事政治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影响

政治学科是高中教学中的基础学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中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但是,现阶段的高中教育过多地注重书本知识,大多教学目的都是以适应考试为主,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吸收教师讲课的内容,也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在高中政治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注重结合时事政治,从学生的思想角度和生活实际来讲解高中政治。生活中的时事政治与时俱进,信息与生活实际相关,教师合理地运用会提高学生对政治书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政治学习的效率。加强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注重结合实际,发挥政治学科在实际中的应用,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并解决实际政治问题的能力。

二、当前高中政治教学的状况

(一)学生对政治学科认识不够。对于高中政治学习,学生主要是以达到考试目的为主,并没有从政治学习中了解到政治理念的真正含义,更不会把课堂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因为高中生直面高考,在政治学习方面都以高考作为前提,不会发挥主观能动性深挖渗透政治知识。加上其余的课业繁重及高考的巨大压力,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大都停留于应付考试的阶段。

(二)教师讲课不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在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课的模式单一,完全不注重生活实际,一味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会让学生失去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出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着两大原因:一是由于教师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二是迫于高考的压力,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育,让学生应付高考。这两大原因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的被动性,学生也就被动地接受课堂内容。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由于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不足,加上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政治思想教育,使学生产生应试的心态来学习政治学科,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根本无法更深层次了解政治知识的含义,也无法在实际生活当中运用政治知识,导致高中生的思想教育发展不全面,有的甚至缺乏政治思想,对当下时事政治漠不关心,完全失去主动自学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单一。政治学科是进行学生德育教育的基础学科。通过政治教育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理念,促进思想健康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仅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解决实际政治问题的基本方针原则。在对国内外的时事政治时间中,学生可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政治大事和社会经济现象。但现阶段政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根本无法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

三、高中政治教学运用时事政治的措施

(一)端正学生对学习政治学科的认识。教师应帮助学生加强对政治学科的了解,认识到政治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能专门以考试为前提对政治学习采取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方式。例如,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当下的政治大事件作为前提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讲课内容,然后结合书本理论知识来讨论时事政治事件的发展趋势,或者分析时事政治时间的意义目的,让学生结合书本理论来发表对当下时事政治事件的看法。

(二)改变政治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现阶段的政治教学中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采用填鸭式教育。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并且结合当下的政治话题,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融入到生活当中,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主动积极思考政治知识。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结合当下的政治话题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自由发挥。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对时事政治有自我认识。教师要从学生的表现中看出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从而“对症下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的政治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到书本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一味地只注重背诵课本,而不结合实际,不提高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学生就只能成为应付考试的机器。例如,在课后的政治考试中,学校出题考试的试题也可多加入当下的政治话题,让学生结合当下的政治话题来对书本知识进行总结运用。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课后对国内外时事政治事件的关注度,更能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点,促进德智全面育发展。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高中学生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更会影响学生对当下政治事件的看法。高中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正需要教师予以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道德规范和正确的政治思想观念。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下时事政治事件是息息相关,学生可通过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来了解当下的时事政治事件。时事政治事件不仅是对政治书本知识的扩充,更是政治书本知识的实际案例。大多教学目的都是以适应考试为主,学生并不能很好地吸收教师讲课的内容,也无法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学生也没有从政治学习中了解到政治理念的真正含义,更不会把课堂政治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教师根本无法达到政治教学的目的。将时事政治运用到高中政治学科的课堂上,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开阔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孙寿玉:《浅谈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0)。

[2]秦利广:《如何作好时事政治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1(4)。

[3]徐小松:《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5

【关键词】内地西藏班 初中政治学科 核心素养 培养路径

初中课堂是小学到高中的过渡阶段,让西藏学生既能一改小学时的随性,也能适应科目的多样化。然而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采取的大多是灌输的形式让学生记忆、背诵政治学科知识,并没有很好的将知识理解、看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现并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因此,要认识到初中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训。

一、发展核心素养的历程和内容

初中政治学科是以激发中学生心理、智力和体能等方面的潜能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身、他人和社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将核心素养分为六大要素,即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中国提出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来发展核心素养,初中政治学科能更好的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素养。

随着内地西藏班初中学政治学科的不断改革,对于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也有了很大的帮助,学生可以在独立思考、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更好的激发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伴随着长时间的学习,其核心素养的提高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内地西藏班初中政治学科的改革、演变,与核心素养有着很深的关系。

二、初中政治学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

政治学科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在课文中其教学内容是与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层层相扣,而核心素养是每个西藏学生都应具备的的,它使人能够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要能力。初中政治学科所含内容多样化,是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结合,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成长中的我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珍爱生命,提高自我保护和明辨是非能力的培养;我与他人和集体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于学生交往能力的意识;而我与国家和社会模块的教育内容则注重于学生国家认同、法治意识和人文底蕴的培养。

三、借助初中政治学科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内地西藏班初中政治学科知识的积淀结果是核心素养,培养核心素养的基本条件就是学科知识。因此,树立西藏学生正确的课程意识,是奠定其核心素养的关键。所以说,对西藏初中政治学科教师的要求也很高。首先,教师本身应将W科的整体课程计划明确下来,在每个教学版块过程中,要有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能力,使要学习的知识和要让学生了解的社会技能充分掌握,在此之中,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不断摸索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这就考验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然后,对于政治教研组来说,可组织教研组会议,一方面有利于交流各种教学方法,使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为西藏初中政治学科更长久的发展和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在此,可分为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不能局限于传统教学方法,在新时代的引领下,用社会实践来开展内地西藏班初中政治学科的学习就有了很大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活动体现在,校园中的教师可举办辩论赛、小组讨论等各类实践活动,运用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去参与,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提高了内地西藏班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园外,教师可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些正能量的事物,如参观博物馆、走进水利局等,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和自身的探究,树立内地西藏班学生的正确公民意识,有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能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通过了解到的信息,做出相应的筛选,最终解决问题,形成理性的生活方式。

2.社会实践活动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适应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尊重每个学生对事物和社会的看法,他们会通过实践活动找出相应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组织讨论,教师在经过监督和判断发现问题的确是存在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行去解决问题。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遇到问题的适应能力,也能使他们对初中政治学科有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因此说,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内地西藏班初中生培养核心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能使初中生培养核心素质的更高效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内地西藏班初中生有实施的必要性,另外提高初中政治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初中政治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关键问题之一。内地西藏班初中政治学科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成熟性,能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实现初中政治学科的弘扬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颖. 思想政治学科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99-100.

[2] 田建军. 中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以政治课社会实践活动为例[J]. 创新人才教育,2016(03):19-21+45.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6

一、《政治学概论》的学习困难

(一)学生受应试思维影响,学习中缺乏学科意识学生往往把《政治学概论》看作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延续,在学习思维上也沿用了以往的应试思维。最明显的表现是学生习惯在学习中追求一字不差的唯一标准答案,对教材介绍的同一名词的不同定义,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往往缺乏独立思考,无所适从。甚至要求教师提供练习册,通过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复习。这种应试思维严重影响了学生以学科意识来整体把握《政治学概论》课程的内容体系,奠定政治学理论基础和认知框架,造成学习的困难。

(二)学生学习政治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往往安排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同时,使用的教材大多理论性、系统性较强,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学习理解抽象概念和理论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往往是名词听起来熟悉,但却不能准确表述与理解,如“政治、国家、权力”等。对政治学中的基础理论,特别是某一理论的不同观点,如“民主理论、国家理论”等往往是似是而非,不知其所以然,更谈不上用其概念与理论分析现实政治问题。[1]

(三)学生课外阅读政治学经典着作存在困难 阅读经典着作是人文社会学科入门非常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倡学生不要囿于教材,要阅读经典着作。但政治学经典着作多数来源于西方学者,无论是内容体系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抑或行文表述都令学生觉得艰涩难懂,难以坚持。例如《政府论》、《学术与政治》,还有马列经典原着等都不是大一新生能够轻松读懂的着作,单纯强调学生阅读经典着作,不仅无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反而加深了学生认为政治学是一门枯燥、难懂的课程的刻板印象。[1]

(四)学生自主运用理论分析现实政治现象存在困难

《政治学概论》教材由于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并囿于篇幅,往往限于简单介绍理论的主要观点或是简单得出结论。表现为作者在论证观点时仅仅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思辨与价值判断等传统的规范手段,缺乏以令人信服的事例、数据等事实资料作为观点的支撑,懈于进行田野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未能及时反映政治生活中的变化。虽然教师常常运用“讨论法”、“案例法”等去弥补教材的不足,但学生往往还是难以信服结论,更难以自主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

二、《政治学概论》的教学建议

上述学生在学习政治学中存在的困难,既涉及到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的问题,也涉及到政治学的教材建设的问题,但笔者主要就教学中的应对学习困难提出了一些建议。主要是课程讲授中应凸显学科意识与学科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一)教学体系安排应凸显学科体系的完整、独立,帮助学生建立学科意识

政治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丰富,《政治学概论》课程到底应该涵盖哪些基础性政治学知识呢?为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政治学概论》的基本框架及其独立的学科地位,需要对其内容进行分类,进而明确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联系。[2]而且这不仅仅是在导论课给学生做一次性的介绍,教师应在每一章节的课程讲授中起到“串珠成宝”的作用。以政治内容可分为实体、观念、活动三个方面为线,根据所选教材的分析框架,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系统把握政治学概论的课程内容,而不是通过“背多分”的应试方式来获得概念或理论观点。

(二) 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

关于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往往是导论中的一节内容,但这远远不能让学生掌握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更不足以让学生自主运用这些学科方法去学习、研究。学者们的理论成果是通过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得出来的,教师进行理论分析也运用了一定的学科研究方法,但是,如果我们疏于介绍与分析方法的使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以接受知识性内容为重,以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为轻。就如大厨端出美味佳肴,食客能品尝到食材,却不懂炮制方法一样。师生之间的教学,不仅要授之以鱼,亦要授之以渔,因此强调理论教学过程注重学科研究方法的介绍与分析。如:在讲授历史上“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时,需要对每一思想家的历史背景、经济地位、阶级地位以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不同政治观的合理性、局限性进行辩证分析,作到有理有据、全面客观,可以向学生介绍综合运用到的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

(三)构建互动课堂,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

构建互动课堂的方式,已经有很多学者作了有益尝试,提出了“引导讨论”式、启发式、辩论式、师生角色互换式等,这都值得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应用。值得重视的是,构建互动课堂不能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有趣性,更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述议”能力,提高学生的明辨、批判和创新等思维水平。例如,在介绍了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之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政治的概念,可以鼓励学生对不同的界定进行发言,讲出自己赞同或者反对的理由。在涉及到观点评价的讲述时,还可以让多

个同学针对彼此的看法进行发言,以更深入明了观点的逻辑。“述议”能力的锻炼,能够培养学生在表达思想观点时拥有清晰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有力的论据和明确的观点,这十分重要。“凭借这种思维,在了解必要的预备知识后,对于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话题,就能够独立思考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争论,也能够给予恰当评价。”[3,4] (四)教师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课堂教学效果的取得与巩固,少不了课外学习的配合。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推动学生的课外学习。

第一,推动主题阅读,夯实理论功底。阅读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理论思维能力的基本载体。针对学生阅读经典的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少而精地选择一些经典的章节,先教师导读再学生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学科发展前沿与中国政治热点、难点为依托,推荐学生阅读一些比较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还可以通过举办“两会精神我解读”、“读书笔记大赛”等常规性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为学生提供阅读交流、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以读书笔记、小论文等作为作业形式与学生考核方式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7

[关键词]旅游;旅游研究;政治学维度;旅游政治;权力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1―0081―05

一、引言

事实表明,与其他因素相比,政治对一国或地区旅游业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旅游政治在20世纪70年代初便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关注,旅游政治研究在旅游学与政治学的夹缝中逐步成长。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文献已经大量出现,一批学者活跃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政治对旅游的重要影响决定了旅游研究政治学维度的重要作用。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极大地拓展了旅游研究的领域与范围,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本文在对旅游政治主要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作出尝试性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二、旅游与政治及旅游政治学维度

人类与政治的关系,如亚里士多德两千多年前的名言“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所揭示的那样,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就与政治相伴相随。在一定程度上说,利用政治(权力)获取资源,或者说通过争取政治资源而获取其他资源,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

毫无疑问,旅游是一种高度的政治现象(Richter,1989)。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产业的旅游业,固然受到来自世界各地和各国经济、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但一国或地区的政治对其影响往往更具有根本性作用。因此,相对于旅游研究的经济、文化、地理等其他维度而言,其政治维度不仅不应该被忽视,而且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何谓政治?何谓旅游?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或旅游政治学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

旅游政治的倡导者大都是从权力的角度来阐述政治的,认为“政治研究不可更改地是研究权力”(Hall,1994),因而也就倾向于赞同拉斯韦尔(Lasswell,1936)对政治所作的定义:政治就是权力,是“谁得到什么?何时与如何得到?”(Elliot,1997;Hall,1994;Richter,1982,1989)。根据这种观点,政治的本质要素是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一个简单的事实是,人们的需求和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其欲望的资源却永远是有限的,政治由此而被视为围绕稀缺资源的争斗,权力则是进行争斗的手段(海伍德,2006)。

关于旅游的认识与界定,一般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旨在为其提供理论框架的概念性定义,另一类是技术性定义。二者均围绕游客这一旅游活动最主要的施动者而进行。概而言之,旅游是人们短时间离开常住地旅行到异地逗留,追求以休闲、游览为主要目的而不是在旅游地定居、就业所形成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Theobald,2005)。

随着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各种利益诉求和问题的凸显必然导致它与政治发生深刻关系,正是这些利益诉求和问题促使了政治与旅游的联姻。作为一大迅速发展的产业的旅游业,必然涉及到各种利益的获取与分配,而以权力为主要特征和动力的政治介入也就不可避免,政治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开发旅游资源,由谁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如何开发旅游资源,决定着旅游的具体政策,因而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旅游利益的获取与分配,等等,以至于旅游成为一种高度的政治现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20世纪70年代初,政治学者开始运用他们的学科知识进行旅游研究,从而开启了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

什么是旅游政治或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呢?学者们并未做出明确的界定,但他们几乎都是从权力与利益的角度去解读旅游政治,于是对旅游也就产生了不同于一般学者的看法,“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稀缺资源的竞争与消费,是对寻求怎样才能使人必定成为旅游政治――政治就是权力,是谁得到什么?何处、如何与为何得到――的必要组成部分”(Hall,1994)。因此,旅游政治是“‘谁得到什么’的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Matthews,1978)。通观西方旅游政治(学)论著,不难发现,围绕旅游这一稀缺资源,各利益相关者以权力为主要手段而进行“谁得到什么”的争斗,是西方旅游政治研究的基本立论。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是运用政治学方法,从权力和利益的角度出发,并从广阔的政治活动和视野,如权力政治、政治稳定/不稳定、国际关系、政治系统分析、公共部门管理等政治学视角研究旅游活动与问题,并采用拉斯韦尔关于政治就是权力,就是“谁得到什么,何时与如何得到”的观点,强调权力在旅游资源分配与获得中的重要作用。

三、旅游研究的政治学视角

从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旅游政治将政治学的宏阔视野纳入旅游研究,为旅游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角。

(一)政治权力视角

可以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韦尔那句政治就是权力,是“谁得到什么?如何和为何得到?”的名言,一直是支撑旅游研究政治学维度的核心理论。“对于旅游而言,权力无处不在”(Cheong and Miller,2000)。在当代,“政府角色是旅游的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方面,包括政策和政治哲学”(Pizam,1997),不论一个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政治哲学是什么,权力拥有者总是决定着谁得到什么,何时及如何得到。用权力解释旅游现象,如何以政治的力量占有、分配旅游资源,可谓是旅游政治研究核心问题之一。旅游研究的政治权力视角,为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资源分配等当代旅游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解释。

(二)公共部门管理视角

从公共部门管理的角度研究旅游问题与现象是旅游研究政治学维度的又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传统旅游研究的重大推进。传统旅游研究往往更加注重旅游的经济回报与效益,而缺乏将旅游视为公共物品,因而较少从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而在旅游需求日益扩大,旅游资源却相对有限,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从国家的高度,运用政府权力对旅游资源、旅游现象与旅游问题进行有效的管理,成为新时期旅游研究的重要使命。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其中的代表作是伊洛特(Elliot,1997)的《旅游:政治与公共部门管理》。该书通过比较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政府应如何管理旅游这一具有高度多样化与易变性的行业,包括 政策制定、旅游管理组织建筹建、地方政府协调、航空和环境控制以及可持续发展等。

(三)比较政治视角

比较方法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虽然国家内部与国家之间有关旅游的社会问题为比较政治学专家长期所延误的问题(Richter,1983)。然而,自从旅游政治维度兴起以来,比较政治方法便成为旅游政治学维度常用而有效的分析工具。通过对不同地区或国家政府体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与政策制定过程等政治因素的比较,分析该国或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旅游政策的制定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如里奇特(Richter,1989)对亚洲旅游政治的研究,就是通过对中国、菲律宾、泰国与印度等国政治制度、政策过程等因素加以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霍尔等(Hall and Page,2000)的《南亚与东南亚旅游:问题与案例》,也是通过比较政治学方法对南亚与东南亚各国政治制度等因素的比较,探讨这些地区旅游存在的种种问题。政治学者的比较专长在协助政策制定者,从事风险咨询或执行计划等与旅游发展相关的方面最能发挥作用(Richter,1983)。总之,比较政治视角为旅游政治学维度为研究各国旅游政策、旅游发展、旅游活动与旅游问题等提供了颇为有力的分析方法与工具。

(四)政治系统分析视角

旅游是由一系列具有高度复杂性而易变性的活动所构成的行为系统,如何从政府的角度对这一系列复杂而易变的活动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使来自社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流转化为官方政策、决策和执行行动,是旅游政治研究重点所在。而政治学恰恰为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即政治系统理论。自旅游政治研究产生以来,该理论便成为相关学者所钟爱的有力工具。旅游政治学的重要开创者马修斯和霍尔分别在《国际旅游:政治与社会分析》和《旅游与政治学》中,根据著名政治学者伊斯顿的政治系统分析模式,从政治与政府管理的角度,通过对旅游决策过程的步骤及其相关变量的分析,提出了旅游政治系统模式。根据政治系统分析模式,马修斯(Matthews,1978)将旅游决策与行动视为旅游政治系统模式中两个关键性互动变量,决策者与系统成员通过输入和输出这两个环节实现相互之间的沟通。霍尔的分析模式也是建立在政治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但相对马修斯所构建的旅游决策模式而言,更强调权力安排、价值观与制度安排等对旅游决策的影响。政治系统视角为旅游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为在当代复杂而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制定科学的旅游政策提供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四、旅游研究政治学维度的基本框架

虽然旅游政治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和深化,研究方法及作为一门独立的子学科发展还亟需进一步规范,但是,它以旅游学与政治学为母学科,同时吸纳二者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并将政治学的宏阔视野纳入旅游研究,大大丰富了旅游研究的内容。经过30多年的发展,它初步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框架。

(一)政治稳定/不稳定及其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霍尔(Hall,1994)指出,政治稳定是吸引国际游客前往目的地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旅游业发展成功的根本性决定条件。里奇特和沃(Richter and Waugh,1986)也说:“当政治环境出现不稳定时,旅游会急剧下滑”,“不幸的是不少国家的领导人和旅游规划者既不明白也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即并不是自然风光和文化的吸引,而是政治上的平稳才是构成旅游的首要与核心条件。”在当代社会,影响旅游不稳定性政治因素主要有国内国际战争、政变、恐怖主义、政治暴乱与社会动荡等暴力事件。这些事件对游客心理和旅游供求关系等方面所造成的消极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深远的,直接影响一国或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大量有关南亚与东南亚国家旅游政治研究,都将旅游与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研究作为重要内容,并通过大量的定量分析,以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美国“9・11”事件以来,该领域研究更是引起了相关学者的空前重视。

(二)旅游与世界和平及增进国际理解的研究

这既是旅游政治学研究中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领域。目前对该问题的看法主要存在三种态度:乐观派、折中派和悲观派。以世界旅游组织为代表的乐观派认为,无论是从社会文化角度,还是从政治角度考察旅游与和平的作用,旅游都是一种增进理解与和平的巨大力量,因为旅游能通过人际间的接触与交往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渗透与宽容,促进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皮匝姆(Pizam,1996)、霍尔等折中派学者则认为,旅游在世界和平领域的确有积极的作用,能间接促进不友好国家问和平的实现,条件是游客要有机会与东道国居民进行零距离接触,但遗憾的是现有的旅游设计与市场运作不能满足这样的条件。因此,那种坚信旅游会导致全球范围理解与和平的观点难免有点夸大其词。一些学者对此却持悲观态度,认为旅游作为重要的和平力量还为时过早(Barlow,1988),很少有证据能表明它在一般程度上能充当和平使者的角色(Henderson,2003)。

(三)对国际旅游与国际关系互动关系的研究

国际旅游作为一种异文化交往行为,不论在民间还是官方,往往能起到互通国家间关系的桥梁作用,如果官方能够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互通旅游的方式,对消解国家间的误会和隔阂,促进国际关系的改善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起到改善国家间关系的“破冰”、“融冰”之效果。国家间旅游的鼓励与限制通常是积极政治关系与消极政治关系的“晴雨表”。霍尔(Hall,1994)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旅游作为国际关系基本组成部分的表现形态:第一,旅游是国际外交、国家对外政策议程和国际贸易的一部分;第二,旅游被威权体制国家作为取得国际合法性和正当身份的一种工具;第三,旅游被当作满足国家领土要求的一种手段;第四,旅游不一定是和平的动力。马修斯(Matthews,1978)则认为,世界旅游主要表现为非政府、公共与企业一政府三个层次的国际关系,都将会对国际关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另一方面,学术界对阻碍国际旅游发展的种种限制也颇为关注,霍尔(Hall,1994)将其分为五大类四十多个选项,内容包括东道国和客源国对出入境手续、随身携带物品、投资经营许可等领域。

(四)对旅游政治学学科建设的研究

该领域研究至今不过30多年,作为旅游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其他分支学科相比,总体上显得幼稚得多。里奇特(Richter,2005)认为,虽然旅游“逐渐引起社会科学家们更多的关注,仍然缺少持续的政治方面的研究”。对旅游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学者们认为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落脚点是政治学,即用政治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旅游现象。《旅游研 究年刊》于1991年所出的《旅游社会科学》专辑将政治科学同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一起列为与旅游相关的十大分支学科,从而确定了旅游政治学的学科地位。而对旅游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学界的看法不尽相同,就连该领域的两名主要开创者马修斯和霍尔之间也存在明显分歧。马修斯(Matthews,1978)的早期研究指出,旅游政治研究有三个主要方面:市场营销,尤其是城市化国家市场营销中的旅游政治;发展中的东道主的旅游政治;关于旅游,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旅游的意识形态探讨。该领域第一本专著《旅游与政治学》的作者霍尔(Hall,1994)指出,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涉及国际、国家、地方或区域与个体四个层面及政府在旅游中的作用、旅游政策等七大内容,每个层面所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尽相同(详见图1)。霍尔的这一分析,对该领域研究影响深远,它初步确立了旅游政治的研究框架。

另外,随着旅游的发展和旅游政治研究的深入,经济与发展关系,旅游与国界关系,性旅游与政治关系,旅游与政治结构的关系等问题,也纳入了旅游政治的研究框架。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详述。

五、余论:旅游研究的政治学维度与中国旅游研究

旅游学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对旅游社会学、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地理学、旅游人类学等领域研究均已有所涉及。这些研究,对推动我国旅游业与旅游学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在旅游研究的许多方面都反映出它还处于一个萌芽阶段(Xiao,2000),由于受功利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研究集中在对旅游现象的经济层面进行考察,或者从管理的视角进行规范性的研究(赵幼芳,2000;吴必虎,2001;Aramberri和谢彦君,2003),从而出现了研究视角的过渡倾斜的不良现象(谢彦君,2003),这尤其表现为对某些重要领域的完全忽视,其中对政治与政治学维度的忽视便是突出表现。直到2006年,介绍国外旅游政治(学)的研究才出现(唐志明,2006a,2006b)。这不仅与“旅游是一种政治现象”的事实很不相适应,也与政治对旅游发展实践的重要影响不相适应。因此,高度重视政治与旅游的深刻关系及政治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政治学维度对旅游研究的重要作用,在旅游研究中引入政治学理论与方法,尽快建立旅游政治学的研究框架,是新世纪中国旅游学与政治学的共同使命。

如何将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引入旅游研究,如何确定自己的研究框架,是中国旅游研究政治学维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既要与世界旅游政治学研究接轨,又要有中国自己的问题意识,构建既符合国际规范,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政治学。笔者以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政治学研究框架除了在旅游研究中引入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外,在研究内容上至少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在旅游中的作用研究。政府在旅游发展中应如何发挥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作用,使之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范文

对政治学科的看法篇1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素质;政治学习G633.2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逐u频繁,且联系较为紧密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