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0-24 11:17:30浏览:1000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1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动力,学生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其潜能便会得到开发,主体性便会得到弘扬,并以积极主动和坚强的意志参与探究性活动。例如:在教学教科学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物质的变化第五课“铁钉生锈了”时,我饶有兴趣地给学生例举了生活中的铁锈,再拿出样品让学生比较没有生锈和生锈的铁制品的不同,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铁锈是一种新的物质”,我接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些新的问题:“为什么商店里完好包装的铁钉没生锈?”铁生锈与什么有关?在生活中怎样减缓铁生锈的速度?……此时,学生的探究热情很高,他们纷纷动手观察、试验。最后通过动手实验发现铁钉在水或空气中容易生锈,而在油中却不生锈。给铁加保护层(涂油漆或做成搪瓷)会减缓铁生锈的速度。这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自然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想尽办法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唤起他们探究学习的意识,从而变“接受学习”为“探索性学习”,进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二、积极参与注重探究过程

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掌握如何获得知识的过程更为重要。这就要使我们的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科学课不仅是简单地揭穿谜底,而是将引导我们像科学家那样去研究、探索这些科学现象。初步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所以,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探求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并内化为学习研究的能力。如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章“声音”第二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让每个同学先倾听周围出现的各种声音,并描述自己听到的各种声音。进而思考:这些声音听起来为什么不同?再让学生想办法使一个橡皮筋、钢尺发出声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实践,想出了不少方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亦激发了学生想主动探求声音产生的原因在哪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科学现象经常就在我们身旁出现。

三、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践行合作探究模式

尝试教学理论认为:知识主要是靠学生亲自尝试、探究获取的。学生有了兴趣和热情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增强,才能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工具”。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知识的探究欲,要培养他们去主动参与,善于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了有关”水”的知识后,让同学们五人一小组,各自明确自己的任务,搜集有关水的知识。课堂上,同学们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交流了世界上水资源的分布,淡水和咸水的分布状况,以及水资源紧缺的现状,进而产生了节约用水的意识。通过这一做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题意识,践行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科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加强科学实验教学,特别要加强探索性实验的训练,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初步具有实验技能的条件下,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现象,主动探索,然后得出科学结论。如在教学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时,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做一个磁铁,但这个电磁铁只能吸引一些小物体,你想用什么方法能让电磁铁的磁力大一些呢?

五、创新拓展,探究科学规律

要充分让学生认识到:身边处处皆学问。自己身边处处都有科学现象,培养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知识和规律能力的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在教学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或做一做实验,观察生活现象,进一步了解声音的有关知识,由于刚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同学们兴趣盎然,没过几天有一位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在玩耍时发现:用棒子敲打盆子,盆子就发出声音,而棒子停止敲打后,盆子仍然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面对学生的疑问,让全班同学每人拿来一个盆子和小棒,亲自做实验:结果发现那位同学说得很正确,为什么小棒停止了敲打,而声音仍然在延续呢?我让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最后终于弄明白了:原来声音的产生不是敲打而是震动。并且震动的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振动的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越慢,声音就越低。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规律、总结规律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在科学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在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情感意识、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得以加强。既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真正“活”了起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能力,让科学课堂也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性教学;体会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基础,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不仅是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其实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的认识和重视,科学地使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增长。但是如果探究教学策略不恰当,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会浪费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有效,坚决不实施负效教学,努力避免无效教学,革除低效教学,追求高效教学。那么,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认为,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简单地说:让学生有所得的教学就是有效的。因此,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技能的有效的探究式教学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点体会。

一、趣味创设,自主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我在讲《点亮小灯泡》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我就给学生出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话音刚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我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思维的碰撞处入手,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情境,使探究内容更富吸引力;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指使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除了要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还要设计出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二、指导探究,预设方案

教师做好指导学生探究的计划,学生制定好探究的方案,这是使探究教学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今天这节课中,我组织好了探究活动的研究计划,制定了研究方法、形式,提供了交流及评价方法;学生预设好了方案,明确了探究的目标、探究的活动程序,这样的探究教学才能走向成功。探究不是信马由缰,更不是盲人摸象,需要探究的是内容,形式是可以预设的,否则,教学的效率反而会下降。

三、探究释疑,得出结论

学生根据探究方案由浅入深,最终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在今天这节课中,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猜想等形式,手、口、脑并用,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答案和结论是深刻的,教学效率也随之是高效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使用“跳板”的技巧。这种技巧其实也就是为了便于讨论、研究项目或探究活动而用作“起跳点”的任何一种呈现。图画、角色扮演、都可以用作“跳板”。另外,能导致这样一些问题产生的任何事情都可以用作“跳板”,诸如“为什么?”“这可能会是真的吗?”或者“如果是这样,然后又会怎样呢?通常,在这些“跳板”之后,教师还会继续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会让学生产生新思想、知识之间的新联系或超越基本已知事实信息做出的新结论。一个真正有效的“跳板”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往往不需要进一步的激励就会促使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究与发现事情的原委。

四、迁移探究,应用新境

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新情境,从而探究规律,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本节课中,学生在探究之后,将面对一些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科学方法和拥有的探究能力(如系统概括能力,体验知识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的能力,分析、评价自己的思维质量和探究的能力,总结探究经验的技巧等),运用到新的探究情景中去,这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深化过程。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3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授《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底花纹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鞋子,这就为学生自行获取“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学习《植物的叶》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叶子,柳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栗子叶、月季花叶等,上课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老师分发的各种叶子及自己带来的叶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有了充足的观察材料,便很容易去自行观察获取知识了。

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观察科学的积极性

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感兴趣的事才会积极去做,才会发挥出他们的内在潜力,为此,我上课时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通过表扬鼓励、降低学习难度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我还抓住学生喜欢看电视的特点,布置学生课外观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让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自己通过看电视获取的知识,并加以表扬,以此满足学生的荣誉感,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求知欲。另外我也利用许多同学的老家在农村这一优势,指导同学回家观察某种植物,返校后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讲给大家听,以引起大多数学生的好奇心,逐步培养他们对大科学的浓厚兴趣。这时学生们不再只期待别人回答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了,而是自己去观察寻找“为什么”的答案,并自豪地告诉家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求知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探索大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让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凡是学生通过自行探究可以认识的,在能力培养方面有比较大的价值的,教学时间又允许的教学内容,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自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展现某种现实,启发学生对这些事实提出一些问题,而后针对问题展开探究。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得出初步的假设,再根据问题的需要,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方法得出对问题的假设。接着,再利用观察、实验的方法对假设进行验证,经过验证得出问题的结论。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即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例如在学习《水往高处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帮老师一个忙:放假了,教室里的花如果长时间不浇水会干死,在没有人浇水的情况下,怎样让花盆里保持湿润?我先引导学生观察老师做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手中的材料自行设计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水并不是沿所有的材料往上爬升,能让水爬升的材料都有空隙。这样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动手实验,观察现象,获取事实,归纳得出结论。

四、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点拨学生智慧火花

教师的指导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切忌画蛇添足,做填鸭式传授。例如在学习《凸透镜》一课时,课堂上我采取了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后再追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太阳光使火柴头燃烧这种现象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用它来看很小的物体这说明放大镜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叫放大镜?为什么叫它凸透镜呢?根据插图你说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答案,自行了解到凸透镜的聚光、放大作用及凸透镜镜片的特点、凸透镜的原理。学习成像知识时,首先,我让学生看实验1的文字部分,学会做实验1。其次指导学生做实验并讨论得出结论,巩固结论。再次,我提出问题:“凸透镜有什么规律?”读实验2文字部分,有部分学生讲出做实验的方法后全体学生做实验,讨论得出规律。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成的像有时大、有时小,为什么?什么情况下得到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得到缩小的像?然后学生继续实验,讨论得出结论。到此,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自行获取到了有关凸透镜的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正确制定学习目标,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和问题的情境。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进行启发和引导,在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帮助和指导,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等。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48-01

在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是主要的构成部分。那么,如何理解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学生的探究活动,就是指学生从对自然事物的不知,经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像科学家那样自行探求达到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认知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活动的主角,认知过程中的驱动力也来自学生自己。可以说“探究”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的获得知识的行为。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呢?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趣味创设,自主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望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趣味化的导入和学生自主提出合理、科学的探究内容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例如,在讲《点亮小灯泡》时,课堂上要做的第一个实验,用导线连接电路,叫小灯泡亮起来,为了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谜语“世上千万家,都有这种瓜,两根藤儿牵,夜夜开新花”给同学们猜,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是“电灯”时,这个谜语既唤起了学生对黑夜中明灯的回忆,又点出灯的特点是“两根藤儿牵”为下面做实验起着提示作用。两根藤儿向何处牵,灯才亮呢?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这样既活跃了气氛,又增加了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中思维的碰撞处入手,创设以教学目标为中心的情境,使探究内容更富吸引力;学生连接电路时,自主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性学习课题,课题源于学生,源于课本,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而不是指使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除了要创设有趣味的情境,还要设计出充满智慧挑战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探究与发现,这样才能使探究教学更有效。

二、合作交流,制定探究活动计划

在学生猜想、假设的基础上,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筛选出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并让各小组向全班说明,进行横纵向交流,取长补短,教师要倾听并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修改。通过这种迅速,公开的现场评价,使学生反思自己应对问题的过程,完善自己的设计,提出更好的研究方法,从而制定出比较切合实际的探究计划。但刚开始制定探究计划时,可以让学生说说打算怎样做,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交流完后再逐步让学生写出来形成书面计划。

三、要关注探究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参与度都可能达不到应有水平。弱势学生从提出问题开始就很有可能被他人牵着鼻子走,不能很好地通过自我思考去解决问题,造成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的被动地位。

因此,教师应该呵护他们的幼小的脆弱的心灵,帮助他们重拾自信,逐步培养学习科学的热情。的确,与其他同学相比,也许他们的探究所得不值一提,但哪怕是他人看来毫不起眼的一点一滴收获,也是经过他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所得到的,如果加以适时的表扬、鼓励,必将使他们感受到没有被遗忘,从而保持探究的动力。

此外在探究活动分组时,不能老是实行好、中、差三搭配。如此搭配固然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探究活动顺利进行,可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将会主导整个探究过程,如此一来,处于弱势地位的所谓差生就永远得不到锻炼机会。长此以往科学探究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理念背道而弛。因此教师在分组时,可以考虑将同等程度的学生编成一组,让学生面对来自同一层次的竞争,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再是唯我独尊,原本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因大家水平相近也不再有自卑心理,个人的意见会得到小组成员尊重自然而然会更主动地去探究。

四、体验生活,学生都成为实践者

在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让学生在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展开交流和讨论。人类的学习活动一般认为有三种形式:一是接受学习,二是发现学习,三是体验学习。体验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在情感、行为支配下,通过努力观察、尝试,最终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该学习方法追求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认识的积累和更新。围绕体验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科学现象、规律,善于用科学的眼光审视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日常生活、医学领域、尖端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玩具里的科学”、“给文具分类”、“秋天里的动植物”、“岩石的用途”等教学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所以教师要超越材料和课时的束缚,设计玩具市场调查、秋天里动物的变化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接触现实、体验生活,学点“有用的科学”。

总之,在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老师要做到: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要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乐于探究;要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善于探究。只有这样小学科学的教学才不会把能力、情感、知识等目标进行分割教学,才能把学生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从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使他们变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吴保定.认识自己 感悟生命DD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上),2012,(01):104-105.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5

通过对于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工作的调查发现,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教师的引导性效能不能完全发挥;教学方式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过多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学。上述提到的问题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积极尝试以探究式教学理念去引导现阶段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将探究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更多情况下,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入手。探究式教学法不仅仅可以使得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而且还能够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最大提高,要想发挥这样的效能,就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课程引导者的视角开展教学。探究式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抛开传统灌输式教育的理念,积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更多情况下扮演好引导者就可以了。这不仅仅要求小学科学教师从思想意识上去调整,还需要掌握好课程引导的节奏,避免与学生的探究步伐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为此,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合理设置课程问题的难度,避免因为过难问题的设置给予小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其二,积极在课程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抓住有效的引导时机和范围,带领学生慢慢去理解科学含义,科学规律,使得学生的思维跟随教学进度去进行,在此基础上达到教学目标;其三,积极改变科学是辅课的观念,同等看待科学课程的开展,对于公然占据科学课程时间的行为进行严格的惩罚,以便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开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注重教师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小学科学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除了需要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思维之外,还需要高度重视教师的素质提升。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小学科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学习和培训,使得其深刻理解探究式教学理念的含义,并且指导其积极尝试将其运用到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去;其二,扩展小学科学教师在职教育渠道的扩展,鼓励小学科学教师积极在探究式教学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融合教学资源,以最大化的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其三,鼓励教师积极针对于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开展深入的探讨,构建完善的教学技巧交流平台,以保证教学经验和技巧的总结和归纳。

3.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评定都是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开展,往往忽视了小学学生科学学习态度,学习努力程度等因素,因此难以全面的反馈出小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是很不利的。对此,应该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将探究式学习的情况纳入进去,以此去引导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参与到实际的科学探究课程中去。另外,合理界定平时成绩,学习态度,探究学习能力,合作精神的比重,制定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以便给予学生科学公正的评价,帮助学生去查缺补漏,并且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科学教学方案。

4.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以探究式教学法去开展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探究物质环境。在缺乏相应科学探究设备的环境下,其教学工作的效能自然难以达到理想的水平。对此,各个学校应该注重以下工作:其一,积极将小学科学教材,器具等设备的采购纳入到学校预算范围,不断夯实科学探究的教学物质基础;其二,注重科学器材和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保证最大化发挥其效能,避免因为缺乏保护而造成的使用率不高的问题;其三,注重利用校外资源,如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带领学生去了解真实的科学世界,使得学生的科学视角放到实际生活的范围中;其四,积极通过校园板报等方式去进行科学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校范围内的科学实践活动,希望可以以这样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科学教学环境。

二、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仅仅是义务教育范围内的基础性课程,但是由于其初始性的特点,往往会成为影响后期学生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正确认识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总结和归纳自身教学方面的缺陷,积极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进去,引导学生在科学世界中去进行探索。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6

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打破了一味由老师灌输、学生消化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于学习的枯燥乏味感,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兴趣正是学习活动中重要的催化剂和提神剂。它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实现合作,将课堂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科学探究是学习的中心,学生在自主进行观察和实验,并交流合作进行科学问题探讨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获得学习的乐趣和自信,形成科学的思维,识别科学。事实上,由于小学生个体对知识的涉猎范围窄、生活经验少、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未完备,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会显得相对合适些,也相对比较普遍。下面我根据实例进行分析,谈论合作探究式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设置情境,激发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兴趣的激发往往要借助于情境的设置。例如在《排序和分类》一课中涉及到指纹问题,如果直截了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们自己去了解、探究问题,他们很可能会对这个课题感到淡而无味。但如果利用魔术引入课堂,首先让学生在各自白纸上按一下指印,接着用特殊的刷子刷一刷,于是白纸上就出现了指纹,这时学生们对于新奇的东西往往会产生好奇心,此时教师只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们自然会乐于与同学们交流看法,形成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二、观察提问,催生合作探究的动力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提问。例如在《加热和冷却》一课中,教师提出展示若干装水的瓶子,并询问其共同点,学生们就会开始按自己的观察在小组内踊跃讨论起来,并且一再细致、不断地实际观察,同时相互碰撞自己的观察所得,他们便会集体好奇为什么瓶子都不装满水,进而开展下一步的探讨。另外,在《纸》一课中,学生通过建立小组,教师设定研究目标,让学生小组进行问题提出和理论研究,于是小组选择宣纸、瓦棱纸、卡纸和牛皮纸来进行研究,比较其吸水性,将红墨水滴到纸张上,进行仔细的观察,有的小组得出瓦楞纸厚度并不比牛皮纸厚,但是却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于是提出疑问进行讨论和研究;有的小组发现纸张的吸水程度不一样;有的小组发现纸张的承受弯曲的能力不相同等,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索,思维特别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三、讨论、实验,探究积累知识

通过观察提出疑问之后,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希望了解观察所得背后的原理。以《加热和冷却》为例,学生对观察所得百思不解,必定会在组内激烈讨论,以求正确的答案。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验,例如将水瓶放到冰箱中冷冻一段时间,让学生自己看到冷冻后的瓶子的模样,那么热胀冷缩的原理便有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比起填鸭式的灌输,更容易被记住和被想起。

在《神奇的水》一课中,为了探究“用什么方法可以使物质溶解得快点”,用方糖进行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过程。首先配置两杯同样的、过度饱和的食盐溶液,将没有溶解的食盐进行过滤,成为饱和溶液,然后再向其中加入两勺食盐,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发现两杯溶液无论放置多长时间都不会溶解;之后给两杯加入同样多的开水,一杯搅拌、一杯不搅拌,发现食盐竟然溶解了,但搅拌的那杯明显溶解得更快。通过实验,学生很直观地发现加热和搅拌都能使物质溶解得快些,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为了验证实验,强化认识,我让学生进行课后拓展。一是,将食盐溶液倒入封闭的杯中密封冷却,发现有食盐晶体析出,这从反面证明了温度升高能够加速食盐的溶解度这一科学知识。二是,学生小组网上查找资料,可以涉猎到初高中的化学知识内容,大多数的固体物质溶解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中硝酸铵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当温度为0度时,其溶解为120g;当温度上升到20度时,溶解度可达到200g。但食盐受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当温度为0度时,其溶解度为35.7g;当温度上升到100度,其溶解度为39.8g,而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总之,通过教学发现:小学科学课堂融入合作探究式教学能够有效地丰富课堂知识,以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和合作交流式的学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习惯,通过亲自实践和感知,得出课本上的知识,并将知识延伸。

【参考文献】

[1]张鹏云.合作探究式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第01期,2011.

[2]杨立平.论英语课堂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第01期,2011.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7

关键词: 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 应用

一、对探究的理解[1]

美国《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中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究在教育中是指一种复杂的学习活动。它涉及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资源,以便了解已有的知识,设计调查和研究方案,根据实验证据来核查已有的结论,运用各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得出答案、进行解释并做出预测,把结果告知于人。探究需要明确假设、运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

教育中的探究和科学中的探究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包括一系列过程,如:观察、产生问题、尝试作出解释、形成结论、检验结论、交流、修正结论等。

二、探究的类型

探究具有不同的类型,我们可以对探究作不同的划分,大致有如下两种:

(一)广义来分[2]

1.开放式的探究

开放式的探究是指学生自主地开展非指导性的探究,从探究问题的确定、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选择、步骤的设计到结果的分析、结论的得出等都是学生自己完成的。开放式的探究,要求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同时探究活动所需的器材比较简单、安全。开放式科学探究也较适合一些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规律的定性研究,社会性的探究,以及实践性的探究。

2.指导式的探究

指导式的探究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探究。教师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预测探究过程中会出现的种种问题后,适时、适度地进行暗示和指导,使科学探究顺利进行。指导式的探究非常灵活,实用性强,课堂效率较高。

(二)具体来分[3]

1.提问

提问是不是探究?教师用可以操作的材料向学生演示一种现象,如小车在地上转弯不往前走,然后指导学生得出一种科学的概括。教师演示一种现象,让学生对这种现象研究后得出一种科学结论,这是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做的,这也是一种探究。尤其在低年级时,我们经常用这种方式来让学生探究,不要一讲到探究,就认为必须有实验、有变量。

2.发现法

发现法是探究中的一种类型,但是它没有变量。发现法有两种:

(1)纯粹的发现。如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孩子们会有很多的发现,磁铁不但可以吸铁,而且可以隔着书吸起来,隔着水杯也可以吸起来;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调一个头,它们不仅不吸了,反而会相斥。所以,孩子们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可能会是一种纯粹的发现。如教材中的《照镜子》,让孩子们有一种纯粹的发现,在照镜子的过程中,看哪个学生能发现很多他原来不知道的东西。

(2)指导下的发现。当希望孩子们都具备某种经验时,我们可以采用指导下的发现。比如当孩子们并不知道磁铁还可以隔着水杯对铁起作用时,老师们可以建议孩子们这样去试试看,这就是指导下的发现。在一学期的活动中间要有1―2次这种用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探究。

3.实验法

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探究。狭义的实验有假设、数据搜集、数据分析、解释结论等,实验法实际上就是叙述你认为正确的东西,并找到一种方法来检验你正确的叙述,这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

4.研究法

它有一定的程序,也要搜集数据,但是没有假设,也没有变量,比如:“月相是怎么变化的?”虽然不知道,但我可以去观察,每天记录一定的数据,这就和前面讲到的“乒乓球反弹与什么因素有关”不一样,它有一定的程序,有数据的搜集分析,但没有假设,也没有变量的控制,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研究法。

所以,探究有不同的分类,探究不仅仅指实验,还包括很多内容。

三、探究式教学方式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教育家约塞夫・施瓦布(Schwab,1960,1966)提出教师应该以探究的方式将科学呈现给学生,学生也应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知识。探究逐步受到科学教师的重视,这种教学方式主张儿童的学习可以用类似科学家“做中学”的方式进行,其作用一是可以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二是可以学习科学家认识事物的方式是以逻辑―实证为主的,这对于发展儿童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科学教师大多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或含有探究成分的其它教学方式。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到以下几点过程技能的规范性问题,如对比实验中变量的控制问题,让学生讨论,在改变某一变量的同时,要保持哪些变量不变,怎样控制它保持不变等。除了关注综合过程技能的规范性问题,教师也要加强对初级过程技能的训练,如分类技能、预测技能、测量技能、推理技能等。我们常听到教师问这样的问题:你根据什么作出这些假设的?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作怎样的二分类?

探究的思维因素加强了,探究本应该充满不确定性,充满对智慧的挑战,但为了节省时间,有的教师把探究的历程铺设得太平坦,如:种子萌发需要什么外界条件?从材料用具到方法步骤,一一为学生设计好,探究的时间大大节省了,但同时思维的成分也大大减少了。教学中,我们也欣喜地发现一些教师已开始关注探究的“难度”问题。如:河北省石家庄市桥东区运河桥小学李云老师执教《四季的成因》。

师:你觉得一年四季是怎样形成的呢?

生:四季的变化与温度有关。

师:温度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生:温度的变化和太阳有关。

师:你觉得温度的变化和太阳什么因素有关呢?

生:太阳每天不同时间的高度不同,温度不同;一年不同季节温度不同,高度也应不同。

师:太阳高度的变化我们可以从哪些现象观察呢?

生:太阳影子在一天中的长短不同。

师:是什么导致太阳高度和影子长短不同呢?

四季循环一次的时间是一年,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生:应该和太阳的公转有关。

教师不断追问学生:从一天不同时间影子长短的变化,你们联想到了什么?夏天影子和冬天影子为什么会不同?等问题,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四季的形成和太阳的公转有关。这些问题都具有挑战性,真正具有探究的性质。

四、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究的模式化和简单化

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研究自然界的各种方法和根据他们所收集的证据提出解释的过程。科学家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有多种类型的探究方法,不同类型的问题适合于不同类型的探究方法。科学课的教学也应对应科学探究的这一本质。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常被僵化、简单化成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资料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相互交流这样一套固定的模式。有些十分简单的问题,通过观察就可以找出答案,教师也要学生先提出假设,再设计实验,这实乃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在小学的中年级阶段,除非教师精心设计和控制变量,学生可以做一点控制变量的实验,大量的探究还是属于有序观察、客观描述等活动,不一定非要有假设、实验设计不可。模式化和简单化的另一表现为绝大多数的探究结果是已知的,因此,这种“重演―再现”式的探究或多或少被打上了验证既有知识的烙印。没有不确定性,鲜见失败,鲜见另辟蹊径,一切均在掌控之中,这可能和科学教学主要以掌握科学概念、原理的价值取向有关。探究为概念的理解服务,除此,没有其它价值,这就把探究的功能窄化了。

探究除了为概念学习服务之外,本身的价值不可低估。它是一种思考的方式,我们在系统分析时会用到它,如消化系统的某一方面出了问题,将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会用到它,如用气球作动力做一个尽可能跑得远的小车,学生要综合运用有关力和运动的知识,获得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我们在发明创造的过程中会用到它,如学生可以利用他们对心血管和肌肉的理解,发现一种新的锻炼形式;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也会用到它,如选择什么树作为城市或校园的绿化为好?当然,最常见的探究还是教师熟悉的实验研究,但须切记,实验研究只是一种探究,其它类型的探究也很重要,切不可将复杂的探究窄化。

参考文献:

[1][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科学、数学及技术教育中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科学探究附属读物编委会.科学探究与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教与学的指南[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4.

[2]http://blog.省略/hbmzh/entry/1914.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8

一、创设情境,提出质疑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好奇心、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

例如,讲授《哪种材料传热快》一课。一上课,教师可在3只不同杯子里,分别倒满热水,提出问题,他们的温度下降的一样快吗?让学生猜测,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师接着说:“那么,大家就一起来研究哪种材料传热快。”这样就逐渐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中。

对探究的问题提出假设,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猜想、推测。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在这个环节上也可能出现问题,教师要注意适时地调空和引导,既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同时也要注意灵活疏导。

二、假想设疑,实验求真

在创设情境,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后,教师应及时的巧妙设疑,这样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益

如,讲授《纸的研究》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从光滑度、吸水性、结实程度三方面进行比较,并做出假设。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法来进行验证。学生想出了用手摸光滑度,在不同纸上滴水测吸水性,用栽成同样的大小纸条互相拉来测定结实等等,教师让学生分组都进行实验。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启发他们的主动地、创造地进行学习,又能逐步训练他们的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学生设计好实验后,就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求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三、操作探究,整理归纳

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查找资料等手段在收集资料后,充分运用创造性想象,在广阔的思维空间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选择出最佳方案。在很多课中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归纳。这更有利于学生找到“证据”说明自己的假设,并说服别人。

如在上《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观察记录,纷纷得出实验结果,而且数字完全相同的几乎没有,呈现在实验记录表上的是12克、14克、17克的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不应先给学生们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是要学生们分组把自己的答案汇总,再说说自己答案的依据,然后请学生们分析。教师适时指出食盐中含有碘的成分,因此和标准答案有一定误差,使学生们知道科学概念要有事实作依据,在实验中要认真仔细、严谨,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事实求是。

四、拓展延伸,联想创造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问题一节课是无法解决的。我们要把在课堂探究中没有解决的问题和新产生的疑问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不断的动手探究中,不断的发现新问题,不断的解决新问题。课外延伸的小实验、小制作、小课题活动,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回家后自找资料,因时因地取材地动手去做。可依据学生所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一些网站信息或推荐一些科技书刊,让学生再去游览学习,也可编排一些主题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相关信息,让学生永远做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篇1兴趣是一种带有情趣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