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方法探讨
目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初中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探索、发现的科学素养,也具有意义的积极意义。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实际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加侧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以及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数学知识的表面教育层次的理论教学。
一、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
在不断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在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在特定的生活情节中,不断的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数学教师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利用具体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认真的观察,使学生在认真的观察与思考后得出一定的结论。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数学事物时,数学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观察事物的顺序以及总结方式进行一定的指导。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科学探讨。在提高学生观察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其次,在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数学想象。促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得到发现数学的锻炼机会。同时,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方法,进行合理的想象力对数学问题的答案进行一定的推理与探讨。其中相对有效的总结法与归纳法,是学生对数学事物进行想象后,得出重要数学结论的重要方法。
二、在教学活动中全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除了为学生讲解数学教材中重要的数学理论之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思维能力。从相关的教育理论分析,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在生活中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数学在处理一些特殊数据、计算、推理以及证明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利用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重视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相结合。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其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其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以及应用数学的思维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
三、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初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数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的理论知识,需要数学教师通过问题的情境来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理论讲解之前,必须做好相关的备课工作。使之可以在结合数学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合理的设计教学环节的各种形式。在相对开放的、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出学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望。并通过特定的情境问题,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以及数学思维的应用能力。
数学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置环节,应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学习兴趣,设置形式多变的问题。例如:“现在某海洋馆的门票是160元,一次性购票数量达到20张,每张票即可优惠20元,应如何购票最合算?”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解决数学问题,还可适时的引入不等式的教学环节。在解决此问题时,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变换例题的条件,并通过一定的计算求出设置问题的结果。通过一定的归纳分析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不等式理论应用的生活意义。
四、通过发散思维的训练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著名的学者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重要基础。数学教师只有在不断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不断的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活动,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断的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灵活式学习。使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数学相关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归纳与总结,进而在实践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自身创新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学习能力的基础之上,根据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信息的表达能力以及探索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数学的实践探究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追求新知的学习方式,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创造性的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更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使学生能够在遇到具体的问题时,以自身的知识储备,打破传统的惯例,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更好的解决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实现初中素质教育的相关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周政娥.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师版),2007(03).
[2]关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2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1
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1 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类似于创造性想象,源于常规思维,但又高于常规思维,即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视域,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知识的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统合,又是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的统一,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新信息及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通过迁徙作用探索未知的东西。
创新思维的特点在于多维性,即由一点向多极辐射,而非囿于一点一面。当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并在已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依靠头脑进行第一步加工,若能超越现有信息,往往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及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构、多层次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认识“更上一层楼”。
2 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创新并非神秘之物,人人皆有,处处可见。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它更多地意味着发现新事物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行为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2.1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心理学理论认为,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发现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土壤。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还可以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创新离不开怀疑和批判,善于怀疑、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培养勤思、善思创新品质的前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监督者,主体性、民主性荡然无存,这样无疑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盲从,大胆挑战和否定自己的知识权威,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创造性因素,以思维训练为主题组织教学,基于所教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量新颖别致、灵活多变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将其思维带入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急于寻找答案的氛围之中。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思维的开拓性。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和健美操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融机械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为一体,开拓了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 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蕴涵着教师的理性智慧,凝聚着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而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选择。传统型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造,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萎缩。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等,从最优化原则出发,采取灵活、高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和创造热情,启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3 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名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法,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向性和多维性,即不囿于一点一面,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种目标、多种程式、结果或方案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头脑中涌现出尽可能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发散性思维不是着力寻找旧知识,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两种思维形式的融合,突出发散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交互网络系统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漂亮的界面、妙趣横生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具有开放性、主动性、互动性及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使计算机从单一处理字符信息的形式发展成能同时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由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由静止画面进入动态画面、影视图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与自己生活背景和思维模式相对差异较大的学习环境之中,必然会产生意见、想法、观点的不一致,这样容易克服学生由于两种思维定势造成的想法的单一性,不同的观点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4 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协作性、参与性、系统性、可控性、实证性和自我纠正机制等特征。黄远振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高级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以问题为重要载体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主动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挖掘学习潜能,主动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纵横交叉的状态。而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多寡密切相关,知识的继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创新夯实了雄厚的基础,离开知识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造就过程。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性学习,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双新,王苏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 折惠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3] 李湘芝.加强体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询导报,2006(20).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3
高教师素质,发挥课堂作用,利用课外活动。
关键词 : 中学语文 ;创新思维;
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具体说,创新精神是一种永远不满足已有成果,坚持与时俱进,永不停滞的精神。我国著名企业海尔集团提出创新是“创造性地破坏”,也就是说敢于破坏原有的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方法;敢于根据事实和自己的思考,同书本和权威质疑,不人云亦云,说自己的话,走自己的路,新颖、独特、灵活地应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辩证地阐述了创新精神。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学习中学语文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对中学语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转变观念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按照这一概念,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的观念必须更新。要打破“教师万能”及“唯我独尊”的观念,允许学生自行探索,容纳各种不同意见,放弃权威式的发号施令,让学生能够依其能力与兴趣学习。教师应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因为创新教育的先决条件是教师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接纳其意见,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上建立无权威性的学习环境、无批判性的学习气氛。另外,实现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教育观念的转变,就必须树立大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观念,必须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转变,进而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教师用课改的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尽快转变课堂教学行为。观念是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当观念自觉地体现在教学行动中,变成教师的精神追求时,才能发挥其指导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发挥课堂的作用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同样地,课堂教学也是创新性思维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就是提出疑问,质疑是创新的前提,对事物敢于质疑才能有所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发问质疑,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引起疑问,获得新的发现。学生不但要敢于质疑,更要善于质疑。 目前,一些学生不敢质疑,其原因有三:第一,学生没有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因为知识是质疑的条件和基础;第二,教育氛围不佳,没有形成敢于质疑的风气,个别教师不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于敢于质疑的学生没有给予及时、恰当地鼓励;第三,一些学生性格内向,由于胆怯、缺乏自信心而不愿表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要积极引导、积极鼓励,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学生发表的意见,延缓对学生意见的评判,保护好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意识,倡导师生间的互动、协商、合作和对话,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多向思维中依据自己的不同想法自觉地进入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质疑要讲究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取批判的态度对待课文,把课文作为审视、研究的对象,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进行评判,发现课文的正误、优劣,发表个人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质疑:第一,从字、词、句入手;第二,从重点、难点入手;第三,从作者的写作思路入手;第四,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入手;第五,从文章的表达方法入手。如在学习《师说》时,经过教师的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皆出于此乎?”一句,翻译时一般译成“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或“它的根源都产生在这里。”这个句子本是疑问语气,为什么在翻译时变成了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这一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议论,试寻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有的同学找不到合理的解释,就提出了各种设想。这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利用课外活动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远远不够,必须向课外延伸。开展适量的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让学生尝试新的体验,对于有兴趣的事物作进一步的探究。学校要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置身其中,去看、听、尝试、探索及操作,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图画等方式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意义上将便是使得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导入自身的思维习惯和思维体系,进行深入的思考,了解问题的内在本质,进而解决新问题和新难点。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的自然学科,解决问题的方式永无定式,只有不断的创新思维,探究新的问题解决方式,才能推动数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和完善。正如波利亚所说,非常规的数学问题求解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才是真正的创造性工作。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在以必须的数学基本理论知识为基础,通过观察、对比、分析、联想、假设、嫁接、归纳等数学思维方式对所研究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研究,对问题的解决不能拘泥与特定的方式。初中数学在课题内容和考试试题难度设置上都不是很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的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和对同类问题的数学思维能力。这同时也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学生的自身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将教学的内同延伸到课堂内外的具体实践,使得学生逐步的形成缜密和发散式的逻辑思维习惯,为学生此后的学习历程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思维能力的培养便是授人以渔的本质体现,教师借助自身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才是教学的真正意义所在。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体现在学生是否敢于思考和独立思考。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思维上大多依赖于教师的点拨,离开对教师或家长的依靠往往表现为思维上的暂时性空白,其实并不是学生不能够自主思维,而是没有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将课堂理论知识和题目的解决一气呵成的全盘托出,而是注重教学中的思维诱导和互动交流,初中数学的课程的安排具有极高的逻辑性。教师要善于借助课程的逻辑性设置,在新课题的导入时设置问题情境和对问题的多方面假设,组织学生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思考,把知识的传授作为过程而不是结果传授给学生。课程教学中注重问题的提问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探讨,囫囵吞枣式的教学方式肯定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因此要引导学生不断的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样解决的反射性思维习惯,循序善诱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大部分是借助于不同形式的课堂情境教学。无论现在教育体制如何进行进一步改革,课堂始终是教学中的前沿阵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资源,做好课堂备课,系统的把握初中数学的课堂之间的逻辑性设置,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注重过程额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利用已掌握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合理问题情境的构建,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数学基础知识的深层内涵,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提供能力提升空间。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初中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时候容易形成思维上的误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应该有法可依,有路可循。对出现的新问题,脑中首先闪现的是教师是否教授过此类问题?之前是否独自解决过?等具有很大惰性的思维习惯,体现在不敢独立思考,没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和思维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思维定势,出现新问题便照搬原有的解决方法。思维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便被禁锢。教师在教学过程要针对此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维,对新问题的讲解在注重基础知识讲解的前提下,不断的挖掘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讲解方式,以榜样的姿态出现来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导入数学问题实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例如已知正数a、b、c、d满足,求证。这是一道代数题,定向思维认为,代数问题只能用代数方法去解。恰好反,有些问题用代数方法困难重重,而构造符合题设条件的几何图形,用几何方法却相当简便。证明:根据题设作RtABC,使,过C作CD垂直于AB于D,易得。由此得从中让学生深刻的意识到数学各项理论之间的高度统一性,解决问题不能有死板的思维方式。
4、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科学既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具有美学上的形象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体现在数学代数教学、函数教学和代数教学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对其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数学抽象逻辑概念的引入和验证大多起源于形象思维上的归纳和推测,进而提出新的数学理论模型,通过缜密的逻辑推导而对形象化的数学认知提供数据上的有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的了解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意义。通过对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可以提高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能直接接触抽象化的数学理论模型或数学数字符号,其原理大多隐含在事物表象之中。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相结合的能力,发现生活中的丰富的数学知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无穷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心理状态出发,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起学生思考和探求答案的欲望,有效的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忠伟.数学课堂呼唤教学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覃海兰.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1)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5
【关键词】 音乐教学;途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向。音乐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并让学生从音乐中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怎样才能够得到更好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问题。为此,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探索:
一、在发声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发声训练即练声。音乐课上,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利于进行创造思维训练的练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的曲子,常常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老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短小的曲子:3/4 1 3 5│5 3 1 ,学生通过识谱后很快学会了。教师便进而再问:“如何将这条小发声曲唱得像小河一样流畅、连贯呢?你们可以试着添加我们以前学过的音乐符号。”学生通过联想和试唱,有的学生想到用连音线(⌒),把它添加到音符的上方,这样一唱,情绪果然流畅、连贯了。教师继续再问:“我们如何才能使曲子变得像小兔子一样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就有同学上来把曲谱上的连音线擦去,换上了跳跃的顿音记号(),通过这一次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们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练习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与此同时,他们也从中真正理解了这些音乐符号的作用和唱法,进一步掌握了有关的音乐知识和技能。
二、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奥尔夫更是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在节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方面采取以下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从而达到能力的培养。
1、即兴创编2-4小节的节奏短句
这种创作活动特别适合于学生刚学会某种节奏型。例如学习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时,请学生创编的节奏短句必须含有这个刚学的节奏,这样可以使学生有兴趣地感受和巩固。
2、即兴创编为歌曲伴奏的固定节奏型
在教学中,一首歌曲或欣赏曲熟悉后,可以选择几种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如:X X | X - (师拍击并板书出来),学生马上可以拍击出多种节奏:X X X | X X X 或 X X | X 或 X - | X - 等等。可以单独选用其中一种节奏型,也可把几种简单的节奏型组合起来,再把歌词加进去由简到难为歌曲伴奏,成为学生很喜欢的教学形式。
3、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直接以一个节奏命题。
让学生围绕主题把自己的见闻感受拍着节奏说一句话,如“上课”:教师拍“上课 铃声已敲 响”,学生就边拍节奏说:“全体 起立问声 好;各位 同学都坐 好;音乐 老师 微微 笑;大家 一起把歌 唱……”。
4、可以先给学生定几个节奏,然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展变化,进行节奏问答、节奏接龙、节奏重组等游戏。
如:教师拍“”节奏,让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有的学生就即兴拍出了“的节奏,这里的“”是学生根据所定的节奏即兴拍出的。此外,学生们还争着拍出许多不同的节奏,如:、 | - 、| - 等。在此基础上,我可以还鼓励学生为创作的节奏配上语言,进行边拍边说:如:“我 们很快乐”,学生们的大脑被积极运转起来,课堂上一个接一个地边拍边说: “ 我读 书 |我写 字, 下课 了快做 课间操 -,春天 到小鸟 小鸟喳 喳叫-,……”。将这些简单的1-2-3-4小节的创作连起来,发展成一个乐句、一个乐段的创作。
三、在编创旋律、歌词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的创作不一定是一个完整的乐曲(或歌曲)而是设计富有创新求异的、留有余地的一些乐句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1、创编旋律
1)为节奏编写歌谱
教师出示节奏卡片×× ××│×××│××│×─要求学生编写曲谱。学生六人一组,分成六组,通过讨论,会编出不同的曲谱。
如:11 55│66 5│4 2│1 ―
34 54│34 5│2 3│1 ─
56 54│34 3│5 3│2 ─
6 76│54 3│2 3│1 ─
2)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
曲调创编活动在儿童自发的音乐活动中是非常自然而平常的。可以尝试从“旋律接龙游戏”创编曲调,请几名同学,每人依次接在前一人后面即兴唱出一个旋律短句,接不上者算失败,自动退下,最后剩下的为优胜者。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用自由探索、即兴创作,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得到培养。
3)为歌词谱曲
教师给出一句歌词,让学生根据歌词的内容、意境及情感进行编创旋律。如:歌词“我们多幸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创编出各种各样的乐句。拍子有2/4拍,3/4拍,4/4拍;旋律走向有上行的、下行的;节奏有密集的、舒缓的;乐曲的情绪有活泼跳跃的、抒情优美的。
2、编创歌词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给熟悉的歌曲创编新的歌词或改编部分歌词,既能提高学生演唱新歌的兴趣,又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须因势利导,鼓励、启发学生创编歌词,学生唱着自己改编的歌曲,创造力顿时被激发出来。一个同学唱完自编歌词的歌曲后,其他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创编的歌词唱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四、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为歌曲创编动作,为歌曲画幅画,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气氛及孩子们内心的喜悦。这样做也符合孩子们好奇好动的心理,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在配器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三角铁、碰钟、等等,而活泼欢快的歌曲则选择双响筒、响板、铃鼓等等,然后再请同学们为歌曲设计伴奏型,并请学生考虑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等等。
2、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创编舞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音乐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具有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它是摸不着,看不见的。怎样让孩子去实实在在地感受音乐,不妨寻求一种良好的载体。于是,让孩子们将学过的歌曲,通过小组的合作自编成舞蹈。这样既缴发了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使他们进一步感受音乐的深刻内涵的魅力。
2)创作画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不同的音乐表达不同的情感。同样,不同的颜色和画面也能表达不同的情感。在学习歌曲《蜗牛和黄鹂鸟》一课时,在学会歌曲后我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歌曲中都唱到了哪些内容?同学们都积极的把自己听到的内容说给大家听。之后,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画画,每个同学画出来的画儿都是不相同的,构图、颜色各具特色。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思维教学
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知识时代,创新思维更是一个人能力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当前我们一再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思维是智力发挥和能力培养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学中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多元化智能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在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培养有益于社会的具有综合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1.提升学习兴趣。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科目,虽然文体很多,但是议论文等文体让人生涩难懂,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进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抵触心理。为了提高初中语文学习和教学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有效地提升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只有学习兴趣得到了提升,才会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创造能力。
2.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对于其中的一些问题理解不到位,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必须加强初中学生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解决相关的问题。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且通过努力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追赶先进理念。
学生在学习语文中,面对不同的问题总是一个想法,知识面太狭隘,致导致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不强,大大降低了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为了培养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先进理念,必须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还要灌输先进的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紧跟时代的创新人才。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方法不正确。
许多语文教师都在讲解书本知识,让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没留给学社自由思考的时间,以至于很多学生没有自己个人的想法。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实践和自主探究学习不重视,没有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不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就是一门文字性学科,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知道通过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应用能编织出优美的诗词和文章,而如何有效应用修辞手法、字词等知识点的,组织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正是需要用到语文的思维能力的参与和支撑。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效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是师生共同努力、积极互动、和谐相处的成果。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经常与学生的互动,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及时发现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课堂环境。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表现自我,并且加强创新意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实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虽然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但是目前仍然采取的还是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以至于不少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习惯于照搬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追求答案的标准化,对学生缺乏质疑问难的训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鼓励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独立性思考,敢于对老师的教学质疑问难。在面对疑难问题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大胆创新,敢于打破常规,通过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
3.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能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其充分感受到创新的乐趣。
4.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具有导向功能,它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因而是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试教育制度和观念制约了初中语文课教学质量提高。因此,必须要摒弃落后的教育观念,创新出一套可行性强、教学效果好的的评估机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和长远发展。语文教学作为各学科教学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改变观念,通过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尽可能多的创造机会、营造氛围,激发兴趣,让学生参与实践,从而更好的激发出学生的潜能,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新一代新人。同时,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要站在学术和教学的双重角度上,进一步完善教学机制,推动初中语文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7
境;科技活动;一题多解;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2―0115―01
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的课程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新课标指导下,以高中化学课改为契机,化学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掘和培养。
一、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化学课堂上,发现和发掘学生的自由想象潜能,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积极引导其异想天开的想象力是特别重要的。发挥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对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其消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讲“氯气的漂白作用”时,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根据掌握的知识可能会联想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如漂白剂是否可以漂白染料?除了能够漂白纸张以外,能否漂白金属呢?在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家中的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工厂的锅炉为什么会发生爆炸等。由此及彼,通过联想,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从创设问题情境入手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催化剂,教材这样下定义:催化剂是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改变。笔者设定如下的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催化剂是否参与了化学反应?“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加快反应速率还是减慢反应速率?本身的质量不变是指始终不变还是指反应过程中也可以改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总结,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从开展科技活动入手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化学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开展化学知识画报的编辑活动,教师要和同学们一起设计画报的版块内容,如“班级化学新天地”、“每月一星”等栏目,可以请同学们对班级里有趣的实验进行记录,对在化学探究活动中作出创新的同学进行表扬。还可以定时地组织一些化学实验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创新能力的舞台,通过科技活动让学生明确创新意识是受到教师、学校的认可与尊重的,有创新意识的实验成果是可以得到肯定的。
四、从“一题多解”入手
心理学认为,“一题多解”是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一题多解”所使用的化学知识是多维的,“一题多解”的训练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使思维灵活、认知深刻。例如,鉴别Na2CO3,NaCl,NaBr,KI要求学生根据四种物质的特性设计不同方案。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理清各知识点的关联,精选质量好的习题来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而拓宽学生思路,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平面性,促进思维的迁移。比如实验室制Cl2时,提出以下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反应中浓盐酸体现了什么性质?可否用浓盐酸与实验室制O2的残渣制取Cl2?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Cl2?以H2、O2及Cl2的制备为例总结出气体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如何鉴别盐酸和氯水?“一题多变”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便于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思维和智力得到升华。
五、从开展实验教学入手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由直观现象上升到抽象思维。例如,在钠的化学性质教学中,先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钠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响声,火焰呈黄色的,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反应本质。设问:钠可否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得到的并非是铜,而是Cu(OH)2沉淀。新旧知识的尖锐矛盾摆在学生面前,诱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学生的发散思维也由此展开,分析推理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通过判断推理获得真知:Na先与水反应生成NaOH,NaOH再与CuSO4反应生成Cu(OH)2而不是置换出铜。
六、运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课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过去,在讲“分子和原子”这一节时,学生对于用分子、原子理念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问题感到疑惑。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了Flash动画,生动地展示了这一本质。在讲“爱护水资源”这一节时,我在网上下载了一些有关水资源受到污染的视频,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很多学生看了这些视频后,都纷纷地提出了如何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篇8
[关键词]创造性能力 兴趣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的重要摇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能力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我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1 教师要创设学习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物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由此也决定其与生活实际关系密切,很多知识内容都贴近生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多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比如,可以在天气变化比较强烈的时候为学生创设温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体会室内外温度的差异:在有风的天气里创设阻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体会风力的大小等等。由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学生会比较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会被唤醒,会进行积极的创新此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情境的刨设要以学生为本,以教学内容为基础,以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为目的,不能只为有趣、吸引学生兴趣而创设,以免本末倒置,事倍功半,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2 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上初三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3 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情愿进去的知识框中。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在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4 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范文
本文2023-11-08 17:56:31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