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8 11:29:47浏览:1161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1

关键词:中职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政治课

中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是重视劳动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因此,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对其今后面向社会、择业、就业、创业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政治课的教学,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导向的重要阵地。

一、掌握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意义

所谓科学的思维方法,泛指附和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能够达到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对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难发现,有的学生能够很快抓住问题的关键,而有的学生却总是游离在实质问题之外;有的学生只对自己熟悉的学科或者领域得心应手,而有的学生则善于接触并思考新鲜领域的新疑点、新问题;有的学生只懂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说起来头头是道,实践工作起来却无从下手……这些现象都说明没有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不能科学地去“想”问题,而有了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便可以事半功倍。

二、如何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1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必须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

2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许多学生在进行实验实训的时候,常常不求甚解,习惯用老师教给的一个方法去生搬硬套在不同的实验实习环节。如进行茶艺实训的学生,经常会用开水冲泡各种茶叶,这样的做法既忽略了茶叶的特性,又浪费了实训资源。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指导实践,其实就是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把握事物。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例如,进行茶艺实训的学生必须要承认各种茶叶具有不同的特性,其生长环境、制作工艺都有所不同。另外,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不同的茶叶需要用不同的冲泡方法来炮制。虽然都是茶叶,却各有不同。如绿茶,为不发酵茶,在冲泡的过程中,应先观察茶叶的色、香、形、如杯冲泡可取中投法或者下投法,用95~100℃初开沸水冲泡,盖上杯盖,以防香气散逸,保持水温,以利茶身开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钟后开盖,嗅茶香,尝茶味,视茶汤浓淡程度,饮至三开即可。

3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还要求我们遵循形式逻辑的要求,正确地运用形式逻辑。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要求我们不断进行思维创新。

三、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工具,它能引导我们Ⅱ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学会分析和综合,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

当前,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几种现象。有的学生取得了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同步自封;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就一蹶不振,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还有的学生不能清楚的给自己定位,盲目自满,缺乏自知之明。这些都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阻碍了学生的成才之路。

教师,特别是政治教师,应该利用政治课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不仅要把学习看成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更要把学习知识看做一个思维方法训练的过程。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将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训练这一点重视起来。教育学生成为能够抓住灵感,大胆创新,拥有聪明智慧的人。

四、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用一些已经毕业的中职生的职业发展实例来教育学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如某职校毕业生小李,汽修专业毕业后在北京一家4s店做汽车维修保养工作。他勤于思考,善于研究,并自学了汽修专业英语,经常为公司的技术部门献计献策,不就便成为该公司的劳动能手。公司也大力培养小李,让他担任技术部主管助理一职。结合上述事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信心,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适当的冒险精神。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高低,将会决定他未来发展前途的好坏。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是激发创造潜能的有效途径。我们要教育学生敢于突破一些保守的习惯,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但不可以迷信书本知识,迷信权威,要积极思考,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学生重视实干,重视实践,积极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尝试用创造性的方法来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2

中学物理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主要以观察与实验相结合,同时还包括同数学方法相结合,所以,在中学物理知识的探讨和研究方面,更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常常会听到一些学生反映:"课本熟悉,公式、概念清楚,教师讲课能听懂,但遇到实际问题,束手无策,物理太难学"。究其原因,这并不是物理知识难学,而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跟上教学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没有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思维过程必须是动态与静态、抽象与形象、发散与收敛、纵向与横向等互相对立,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思维方法并存,而学生经验型的思维会形成不同的思维习惯、方法和定势,使思维的结果与客观实际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物理学习较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培养兴趣,激活学生物理思维

引入物理学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勇于探索的献身精神。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在学习中发扬开拓和探索精神,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把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发生的现象、问题与教材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现实意义,还须把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发现的过程,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了解物理学家的生平、各学派间的争端以及尚未解开的物理课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从中学习到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提出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自由落体运动》一节时,首先举例引入:当人们看到一个苹果比一片叶子下落得快时,似乎可以自然地得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的结论,事实是否如此呢?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断言:"物体的重量决定它们下落的快慢"。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人们对这一论断一直深信不疑,一直到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向这一"天经地义"的论断提出了挑战,他说:既然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那么,把一个重物和一个轻的物体绑在一起,重的物体由于下落快要向下拉轻的物体,使轻的物体运动要比原来快,而轻的物体由于运动慢要阻碍重的物体下落,则重的物体运动要比原来慢。但是两物的重量又比各自大,则运动应比重物更快。伽利略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的自相矛盾之处,并推断重物不会比轻物下落得更快些,他把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原因,正确地归于空气阻力影响程度的不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创设情境,不仅能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必须针对本门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重视学生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的动机、兴趣、情感,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般能力。

二、通过适当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思维

经常进行扩散求异的训练,可以激发人的联想,使思路活跃、敏捷、提高思维的流畅性。保护环境、控制和消除大气污染,已经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的教学中,我们提出如下问题:"如何改进燃烧设备,改进内燃机的结构,或用其它设备来代替内燃机----等"让学生讨论回答,答案都不是现存的,也不是唯一的,经常这样训练,遇到问题时,学生就会思如泉涌,达到提高思维流畅性的目的。

从多角度去探讨问题,如在讲"机械运动"一节的教学中,提问学生:如果你在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里做一个小实验,让手中物块自由下落,那么物块将会落在何处?然后将原题中的"匀速"变为"减速",再度换为"加速",或将原题中的"匀速"去掉,其余保持原题不变,让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从多角度去探究讨论问题,便于打开思路。

中学生由于思维的独立性不强,往往容易形成从众的思维定势,从而严重地束缚了思维的创新,不利于独创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思路和做法如下:对学生的思维定势进行弱化训练,即表扬敢于质疑的学生,鼓励提出有新颖见解的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三、通过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思维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白"教"的真正意义。"教"不同于"训练"!如果我们烙"教"混同于"训练",就会强迫学生去全盘接受所教的内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使学生按照一一个别人的模式、计划和步骤去达到他人设计的目标,这就会大大地扼杀了本属于学生自己的自由发展和思考的权力。其次,我们也要理解,"各种思维只能培养,不能教"!她需要的只是一种友好的、和谐的生长环境,教育工作者只不过是要去创造这样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各种思维的环境而已。应该说,中学物理教学是营造这种培养学生思维环境的良好途径,中学物理教学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物理模型"就是其中之一。由于中学物理教材中有许多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往往不易理解和接受,并会因此而失去学习的信心,但如果借助"物理模型"教学,通过采用模型方法,突出物理问题的主干,疏通思路,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象,使物理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这样不但起到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作用,同时还潜意识地培养了学生科学的物理思维。

四、通过规范性解题,培养学生科学的物理思维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学物理一开始,就应该要求学生解物理题时要分析物理过程并画出草图或受力分析图;列方程要有依据,要有解题过程......。这些良好的解题习惯有助于克服乱套公式等坏习惯,培养逻辑思维,掌握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物理思维的重要环节。在物理教学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思考的氛围,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究物理知识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制订探究计划,设计探究性实验,学生动手操作等活动,既能有效启动学生思维集中,又能刺激学生大脑思维,加快思维速度,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发展,增强学生思维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3

关键词:科学课 科学思维能力 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

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3]连文星,等.《浅议科学思维方法教育的紧迫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19(2).

[4]张明声.《利用“理想模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j].物理教师.2010,31(7).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4

关键词:理性思维 美术学科 教学 人格

理性思维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运用概念以推理方式得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自然科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思维特征是: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形象思维片面发展,并由此缺乏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支撑,继而体现出一种知识和逻辑层面的不足。因此,注重培养理性思维对于帮助美术学科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背后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文革’前,艺术高考的文化课分数线和文理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艺术学科的招生一直采取的是‘重专业、轻文化’的录取方式” ①。这种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所谓“先天”不足。这种“先天”实际上指在培养美术学科大学生之初,理性思维就不在教育教学目标之列。由此相应的考试、选拔和培养也就顺理成章地将理性思维划作盲区。

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封闭和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对美术学科教育造成了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治学传统,学科教育上的含混和孱弱也是源远流长。无论是先秦的六艺,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的科举制,都把艺术修养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的一种误解:似乎只要是将艺术修养作为重要一极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包括建立在经验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不少教师认为,“美术作为诉著于视觉的艺术科学,它是人们培养观察、感觉、判断、分析、理解、记忆、联想、想象等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手段……” ②换言之,美术教学本身似乎已经涵盖人才培养所需的一切方面了。

实际上,艺术形象的创造, 主要是自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 更多地体现出想象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 当然是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想象的结果, 往往也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想象和形象思维很难从本质上去分清界限。形象逻辑思维的活动, 有着抽象思维参与, 从而使形象逻辑思维能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因此,理性思维能力的薄弱意味着美术学科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开始时片面发展形象思维,忽略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难以及时有效地接收和消化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只能退而继续依赖经验思维对不断更迭的实践情形做出偏差判断,判断的偏差不断增大,以致困于形象思维之中无法实现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级能动活动。这种知识、逻辑和高级思维层面的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很多方面,包括人格养成。

二、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和策略

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的思维情况应该是:情感与理智达至平衡,左脑与右脑达至平衡,最终人格达至成熟和完善。对于美术学科大学生而言,这一理想情况则具体为:以理想的教育特别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善结合为大学生人格养成提供最佳的温床,其实现是以理性思维的自觉运用为过程手段和最终形式;亦即,美术学科大学生在擅长形象思维的同时,也擅长用理性思维筛选、接纳知识,以逻辑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最终实现理性照亮生活的传统启蒙目标。这些,可以看作是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

针对之前的因果分析和相关目标,具体实现的策略又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调整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制度不发生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从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入手来谋求中学阶段美术人才的培养形态。比如,依文革之前的旧法将美术学科的统考分数线提高至与文理科比较接近的水平,虽然短时间内必将影响各个高校的招生,但是长远来看,也必将大大改观美术学科的生源和风气。也可以参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术科分数作为类似专业课成绩与统考科目的分数相加,以总分为录取第一标准,同时对单科成绩也有一个底限的要求。高考作为中学教育现实的指挥棒,其中美术学科招考内容一旦变化,势必影响中学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至少会改变上文所谓“先天”不足。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短时期内以极高的速度增长起来。有人综合计算,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翻一番。知识爆炸的两个特征,一是与科技或计算机科学有关的新科学不断出现,二是传统学科的边界不断扩展。前者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存在与传播形态影响甚巨,后者使传统艺术理论震荡不已。以儒家诚心正意和格物致知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传统美术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认知和思考任务,而必须面对互联网进行一种敞开式的洗礼。

3、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情境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教授学生,而是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实质,即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将理性思维的实质教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理性思维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将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美术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逻辑知识的辅助,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得到美育的陶冶,不仅对于理性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均有所裨益,也会对良好人格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一种教学对于教育的实现。

三、良好人格养成对提高理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良好人格的养成。虽然一般认为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即为养成良好人格,但是反过来,良好人格的养成对于培养理性思维而言意味着事半功倍。只有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才能使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才能做到美于中而秀于外,真正把自己塑造成真诚、善良、才华横溢、诚实守信的人。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严谨的作风、独立精神、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这样的人格才能使他们逐步朝着自我完善的目标迈进。大幅度提高美术类学生素质和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逐步健全塑造学生的人格,最终使他们成为内美外秀、人格健全的人。

依马克思,人格具有先天的物质属性,是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③。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建构,并指向自我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美与人格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美在人格中具有先在性和习得性,它们统一于人格的确立和发展中,后天的教育可以使美在人格养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格养成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的形式获得的,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地按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建构,最终达到美的状态,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美育是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人格是对一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 也是社会化成熟与否的标志。人格养成应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人文认识调动起人的一切主观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好恶,并将其溶化于认识成果中而具有了人格的特征。“而在许多人文认识领域, 如艺术、文学之中往往包含了某种深刻的主题, 贯穿着对社会、人生和其他对象的理性沉思。” ④对专属于人的那些特性的弘扬和开掘, 就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 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 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这个外部世界,就是我们以理性思维予以观照的客观世界。如此,人文“纹饰”后的人格,作为一种能动的主体性力量,必将对理性思维的启蒙力量实现反思性的涤荡。这种反思性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对培养理性思维的补充和促进。

注释:

①张从渡.我国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招生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②王钟.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时代文学2003年07期.第121页―第123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④肖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57页

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B083

作者简介:刘琨,女,汉,1981年9月2日, 河北省武邑县,研究生,哈尔滨林业大学 风景园林专业,职称: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美术基础理论教学;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5

关键词:中医内科学;病例教学;脏腑证治;临床思维

对于中医类医疗专业在校生而言,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中医临床思维,即建立真正的辨证论治思维体系。从教材编写和临床实际来看,目前辨证论治使用最多的是脏腑证治体系,脏腑证治思维是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最应该培养的基本临床思维和能力,为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和快速进入临床状态打下坚实基础。笔者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套培养学生脏腑证治临床思维的方法,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教学现状

中医内科学既是临床课程,又是学习其他临床课程的基础,故一般安排在其他临床课程之前进行讲授。学习中医内科学时,学生虽已完成了中医基础理论及方药知识的学习,但尚未接受过系统的中医临床思维训练,不懂和谐的医患沟通、从容接诊患者和收集四诊资料,尤其不熟悉一边有目的地进行四诊,一边逐步确立证素、合成证型和合理处方用药,更谈不上最后的交代医嘱。目前,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病例引导教学法,如PBL教学、标准化病人教学和文字描述典型病例教学等[1~3]。这些教学法均强调与教材病种证型一致的典型性,较为简单,系统辨证体现不足,不符合临床实际,而且学生的理法方药整体思维得不到训练,学习主动性差,教材内容与临床实践脱节,学生在面对复杂临床实际病例时,会感觉学无所用,以致无从下手,进而延缓进入成熟的辨证论治临床状态。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进入临床前从未独立接诊过患者,从未独立开出一张中医处方,缺乏临床感觉,与处方用药的“下笔如有神”相去甚远。另外,中医类医疗专业学生毕业后轻视辨证论治,片面追求秘方、验方,甚至全盘西化,仅用现代药理指导处方用药。这些都应引起警示,临床课程教学,尤其是中医内科学教学,要在学生脑海中打下中医处方用药必须辨证论治的深刻烙印,培养学生真正的中医临床思维[4,5]。

2教学方法

在介绍中医内科学总论时,应该围绕脏腑证治实际操作做好前期准备,安排脏腑辨证技巧、脏腑基本证治、临证问诊思路、处方与医嘱思路等专题讲座,结合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技能考核第一站和第三站的答题要求与技巧。教师在讲解各系具体病证前,应精心备课,选择较复杂的临床多证素组合的实际病例(最好是来自临床的病例),并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讲述具体课程内容前,教师对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进行板书,师生分别扮演患者与医生,学生围绕主诉问现病史、相关病史,教师将先前准备的临床实际病例按照问诊思路演绎出来,一边回答学生问诊,一边在黑板上板书关键信息,问诊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课程讲授过程中也可适当结合此病例。下节课上,在简要复习上节课内容之后,抽查5~10名学生的处方用药作业,并选取一份较好的处方在黑板上板书,结合病例分析处方得失,尤其是处方实施与疗效分析。由于时间紧张,建议一节课演示病例,一节课分析处方,间断实施。

3临床思维训练

3.1问诊思路首先对患者进行望诊、看舌摸脉(这些资料由教师提供),其次问主诉(患者最主要、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最后围绕主诉问现病史,旨在搞清楚西医诊断是什么病和中医诊断是什么证。现病史分两段,一段问主诉产生的诱因、当时的状态、诊疗经过(包括就诊医院、检查、诊断、用药及效果等),此段应有意识地考虑或排除西医疾病诊断,在较为明确的情况下可决定给患者开用中药。二段问当下,首先,搞清楚主诉现在的具体状态,围绕主诉问伴随症状,注意结合舌脉有针对性地问诊,一边问诊一边考虑证素,一边试探一边肯定或排除,先考虑病性再考虑病位。病性分虚、实两方面,肝心脾肺之虚从气、血、阴、阳方面考虑,肾之虚从精、气、阴、阳、方面考虑;实从水湿痰饮(或化热为湿热、痰热)、气滞、血瘀、食积、外感等方面考虑。病位从肝心脾胃肺肾等方面考虑。常规的食纳、睡眠、大小便、妇女月经等均需问诊。其次,问患者相关病史、其他症状、特殊要求等。再次,患者自我补充。最后,注意是否已问患者脾胃状态。3.2脏腑辨证思路与技巧脏腑辨证关键在于提取证素,包含病性和病位两方面。提取证素后,下一步就是将这些证素分主次(病性的主次和病位的主次要分别辨析),组合得出合适证型。病位因素辨证技巧:胁肋胀闷或其他不适与情绪有关,病位在肝;心悸、失眠、健忘,病位在心;腹胀、纳差、便溏,病位在脾;咳痰喘,病位在肺;腰膝酸软,头昏耳鸣,病位在肾;脘胀、嗳气,病位在胃;尿频、尿急、尿痛,病位在膀胱;高热神昏,病位在心。病性因素辨证技巧:虚者:气短、乏力、自汗,劳则更甚,为气虚。血为红色,血虚则淡或白,一方面表现在唇、甲、舌、眼睑,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另一方面表现在血不养心的心悸、失眠等。阴虚则内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阳虚在气虚基础上见寒象(形寒肢冷、畏寒肢冷、手足凉、喜温喜按等)。先天矮小、痴呆,为精亏。实者:水湿痰饮一为阻滞气机,表现为胀闷困倦;一为困阻脾胃,表现为纳呆、呕恶、便溏等。食积见嗳腐吞酸或大便臭如败卵。肝阳上亢、肝火上炎均见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胀闷疼痛不定,与情绪有关,为气滞;刺痛,痛有定处,夜间为甚,舌紫暗、瘀点瘀斑,脉涩、结、代,为血瘀。口臭、口干、便秘为胃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必为湿热、痰热、食积化热之一,脉濡为湿。3.3论治思路首先,针对主要证素选择最佳主方,针对次要证素选择合并用方或者针对性加药。针对最主要的证素看是否需要个别加强,选择相关方药。其次,考虑主症或者患者感觉痛苦的某症状,进行强化对症治疗,其余次要兼症,不需个个处理,因为前面主方已治本,若患者特别要求或特别不适,尤其是食纳、睡眠可适当考虑。最后,考虑西医病因,思考是否有较好的针对性中药对因治疗,注意考虑脾胃,调和药性、凝聚药性。可在熟悉方药和中医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对处方进行适当加减。处方加药:一般从相关方中选取关键药物,根据中医基本理论,如五行生克、气血津液、药性升降浮沉等加用相关药物。处方减药:开每一味药时,顿思该药的药性、功效和患者当前状态,不合适时可考虑减量、换用或舍弃。3.4医嘱思路仔细交代药物的煎服方法,尤其是先煎、后下、服药时间等。若患者或家属难以体会,则需书写清楚,嘱其寻求帮助。此外,还需交待饮食注意事项、休息或运动注意事项、特殊注意事项等。

4实践体会

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师生共同演绎临床较复杂病例并处方用药和分析的教学方法,连续实践3年,广受学生和同行认可,反响较好。学生普遍反映该教学方法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的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学生在实际处方用药学以致用的过程中,看到教师临床实践取得较好疗效后,增强了中医自豪感和信心,坚定了中医临床职业取向。这种脏腑证治中医临床思维训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以前所学中医基础和方药知识进行复习并综合应用,反复练习后,大部分学生反映有一种临证自然而然,处方“下笔如有神”的感觉,为后续临床课程学习及将来实习和毕业后执业打下坚实基础。实际上,这种教学法正是对学生“早临床、多临床”认识的实践。不足之处是,这种师生演绎实际病例的教学法,只是反复强化脏腑辨证论治思维,对应用其他辨证方法的训练不够。

参考文献:

[1]杨舒,陶庆文,李宝钦,等.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J].中医教育,2015,34(5):46-48.

[2]孙丽霞,薛博瑜,汪悦,等.中医内科学案例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苏中医药,2014,46(1):71-72.

[3]杨勤,杨德全,李勇华,等.学生标准化病人(SSP)在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1):93-94.

[4]林辉,符逢春,李媛媛,等.“思维导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8):68-69.

[5]周小琳,周新强,韩华刚.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126-127.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6

关键词: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

当今人们面临各种各样的污染,生物的、化学的,这些污染对人类伤害极大;美国食物召回制度就是针对有问题的食物实施全部召回的一种常态制度,其实人类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更有甚者癌症也是吃出来的。这说明人们在对待污染和其他问题的时候的态度往往是不正确,究其原因,往往是科学素养不高所致,因此科学素养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现代人基本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阶段更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关键阶段。

我们已经步入21世纪,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创新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造就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时展的需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资料的收集,我就来谈谈如何实施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教育的问题

一、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教学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需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培养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探索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以及正确的价值观。

二、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特别是注重开展生物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是便学生被动听讲为动手、动脑的 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新教材中,探究性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教学中充分并灵活运用这些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例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中,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让学生初步感知细胞,引导学生注意参照教材和挂图或投影等,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增加对植物细胞的感性认识。接着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有污点、气泡等问题进一步分析,然后变化材料重新制片,重新观察。在这一实验中,一方面使学生初步感知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另一方面动手练习了显微镜、制作装片,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生物学的创新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想象能力。一是学生有意识地去联想,二是鼓励学生去猜想、幻想,甚至于异想天开。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如在“观察植物细胞结构”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在观察植物细胞后,发挥想象力,制作模型。学生的想象特别丰富,有的学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有的用塑料壳做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有的同学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学用巧克力做细胞核,有的用绿豆做叶绿体,一个完整的植物细胞结构模型很鲜明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想象力,掌握了知识点,培养了创造的成功愉悦。 2.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上。如在设计测量食物中能量的实验装置时,要让学生不受课本中装置的限制,要根据实验室和生活中的物品,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装置。比如:学生分析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以下问题①易拉罐不容易剪孔且剪口极其锋利,容易把手割伤,不安全②锥形瓶底部较大,燃烧空间很有限,花生会熄灭,能量散失多。于是学生提出改进意见:①用废弃的牛奶纸盒代替易拉罐作为防止能量流失装置。②用100ml大试管代替锥形瓶作为盛水容器,可以直接在酒精灯上燃烧,让操作更“自动化”。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观察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诸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

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是新课改的目标之所在,是新目标教学的重要策略,我们生物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和能力。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7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教师;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将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思维能力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它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自我分析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依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制定培养其思维能力的授课环节,以此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其更好地掌握知识。

一、兴趣教学,设计情景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对学习具有兴趣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情景。目前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教师应该注重把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中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广东省近几年对于小学科学的教育逐渐重视,并相继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了改革,注重定期对各个小学科目的任课教师进行培训。小学科学是一门关于教授科学的学科,其需要结合实验和现场演示,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教师只有从实际出发,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发展其科学兴趣。

如广东省的小学科学教材中的《重力》一课,教师可以先从牛顿的故事讲起,如“孩子们,今天老师首先为你们讲一个科学家牛顿的故事……”,由于小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不够深入,目前还是对“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拿出一个苹果,当手放开时,苹果就自然地落到了地上,然后在拿其他的东西,让学生观察,这样学生就会增加对这种现象的好奇。还可以将苹果和各种涉及到教学内容的物品发给学生,让其自己体会这种掉下去的感觉。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思考重力问题,有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提问,建立自主学习环节

在广东省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前制定教学计划,建立自主学习环节,并结合新的教学思想,改善教学模式。如今,省内的很多小学科学教师都做到了边讲课、边演示的方式。据调查显示,广东省很多小学教师在教授科学知识时意识到了适当运用间接的传授方式的重要性,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利用自主思考找到知识的答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建立讨论小组,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加强对思维的培养。思维的培养是依托教师教学环境实现的,其注重的是探索知识的经过。

如广东A小学某科学教师在讲授《可爱的蚕宝宝》一课时,在讲完“蚕”的知识后设置了解疑答惑时间,让学生随意提问,并将提出的问题让其他同学解答,对于提问和回答的学生,无论问题和答案的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给予正确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这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促使学生日后更加踊跃的提问和思考问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开展关于科学学习及思维拓展的活动,让学生将小学科学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培养其多次运用知识并领悟其中深层意义,以此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自主思考问题的思维,让其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正确评价学生学习成果

2015年初,广东省召开了2014小学创新成果大会,并颁发了171个科研奖项,这一会议充分体现了对科学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实践”对于科学学科的重要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观察事物和知识,而不是走表面化和形式化。由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尚不完善,理性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弱,且没有充分的自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适应学生的特点,做到以学生为本,养成学生爱观察、爱思考、爱动手的好习惯。

中山市B小学的某教师在讲《热胀冷缩》一课时,拿2个空瓶子,在两个瓶子中分别装冷水和热水,在倒水的时候让学生观察瓶子,看看大小有怎样的变化。随后对学生提问问题,如“瓶子在装水后大小还一样么?”、“哪个瓶子变大了?”、“哪个瓶子变小了?”等等,由于在问问题的同时,孩子就会为了回答问题而去观察,以此利用自己的观察找到答案,以解决问题。在孩子回答后,该教师及时评价,赞扬学生的回答,让其找到自信,提高思维和观察的积极性,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这位教师已经成为该校的科学教育领军人物。

又如在讲《我的观察研究》一课时,教师在课堂开始前应让每个孩子对自己的器官和身体部位进行观察,让其总结每个器官是用来干什么的。比如提问“嘴是用来干什么的呢?”,让学生各自回答并分析嘴的作用。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的教学需要结合实践。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基础知识,更是对学生智力、思维、创造力的一种开发,只有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做到这一点,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最大程度上发挥科学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从中受益,活跃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蔡海军,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06)

[2]丁春林.改进科学教育方法提升学生科学素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

[3]易娜伊.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8

关键词:思维过程 思维途径 思维方法

为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时代要求的新课程改革,从传统的强调学生学习活动中以“理论实践验证认识”的验证性学习方式为主变革为以“实践探究认识反思理论实践”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培养的方向则由应试教育模式下以知识型兼顾能力型转变为素质教育模式下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能力型、素质型,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首要任务。能力的核心部分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决定于思维品质。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活动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学生学科文化素养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问题。

在具体的高中化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并运用学科思维方法呢?

一、揭示思维的微观过程,提高学生元认知水平,使学生学会有序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老师“您为什么会那样想,我怎么想不到?”,或者学生拿到问题或习题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进行分析。通常存在这些情况的学生已经在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寻找思维方法,如果适时地加以引导则其自身的潜力即可很快明显化。学习就是从“已知”到达“未知”的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则学习活动就不单是已有知识的习得过程,而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学生获得的体验和思维方法的积淀就会演变为我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事实上,课程中的很多知识内容都存在合理的逻辑结构,挖掘课程资源中已知和未知内容之间相互联系的合理内核,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领学生探究、学习新知识固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思维发展水平层次较差的学生在思维水平、学习水平方面的提高仍然收效甚微,其学习过程像“猴子掰苞谷”似的“掰一个、丢一个”。化学是一门以实验科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常常需要由实验现象的分析探讨得出结论。我们在进行“钠的性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保存在试剂瓶的金属钠的观察、对试剂瓶中的液体嗅觉上的感知、切割金属钠的方法的了解运用以及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的实验现象的观察,通过学生讨论探究进行思维加工将将金属钠的密度大于煤油而小于水、硬度小、呈银白色等物理性质掌握达成知识目标,这和我们通过阅读教材或多媒体展示所达成的知识目标没有质和量的区别。即使通过学生探究得出结论之后,从表观上看大部分学生似乎能力得到提高,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种探究活动本身主要是“体现”或“展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学生并不多。但是,将实验中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动的微观过程通过归纳、梳理之后再现给学生,所收到效果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二、反思思维过程,整理思维途径,提炼学科思维方法

对思维过程的反思对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为思维能力提供了可持续提高的前提。而学科知识内容决不是在现有知识基础上的简单的重复,知识结构无论在纵向还是横向都在拓展、衍生,并趋于网络化、系统化。知识结构的复杂化要求我们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要掌握必要的思维方法才能满足学科知识学习的需要,才能实现思维的持续发展。各学科科学的思维方法,来自于清晰的思维途径,清晰的思维途径源于对思维过程的反思。

高中学生在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时,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压强等”到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温度、压强”,再到影响水的电离的因素以及谁的离子积常数,知识呈现的逻辑关系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范式。引导学生对这一阶段性学习的思维过程的反思,条件分析法的一般思维途径就会比较清晰地再现出来,而条件分析法不仅在化学基本理论学习中用到,在其它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部分学生在解答化学平衡的习题时,也能进行一般较简单的分析,但不会处理较为复杂“影响化学平衡移动因素”问题。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将教材内容中的“平衡”分为“等效平衡”和“等同平衡”,并且界定其使用条件、范围,将解答化学平衡问题的计算类习题的思维途径整理为特定的思维方法──“三行式法”运用于解题。于是,学生的解题思路清晰了,章节知识检测通过率提高了。

如果说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是“空对空”的“以心印心”的话,那么学生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通过干燥的氯气不能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干燥的氯气能使润湿红色布条褪色或未经干燥的氯气可使干燥的红色布条褪色等,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自然而然得出结论即是“由实而虚”不自觉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这一思维过程则可使学生获得由实验现象到实验结论的一般思维方法──讨论分析法等。将这一分析方法运用其它性质实验的探究中,则学生在掌握该学科思维方法的同时,思维过程逐渐由不自觉思维变为自觉思维,既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也培养了学科文化素养,埋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

三、运用学科思维方法,逐渐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从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归纳、提炼出来的学科思维方法符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具有更广泛的实用范围,但学科思维方法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来加以训练、巩固,使之不断完善和得到补充。

教学中发现:对于“4可分为2和2,也可分为3和1或1和3”,这一小学数学中分“数”的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得到运用不止一处,但有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的理解程度却差得让人啼笑皆非。如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其中表现酸性的盐酸与起还原作用的盐酸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即“4分为2和2”,而铁和过量的稀硝酸反应,表现酸性的硝酸和表现氧化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3和1”。究其原因,学生在小学所学的分“数”的方法伴随着“小棒”的丢失,遗落在孩提时代,以后再没有找回来过,直到我们再唤醒。可见习得的学科思维方法,如果不经过必要的训练就回处于休眠状态,需要在不断运用中才能得到强化,在运用中才能将提炼的较为抽象的方法转化为良好的思维模式,也只有在运用中才能使学科思维方法得到补充和完善。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1关键词:中职学生;科学思维;创新能力;政治课中职教育教学的特点是重视劳动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因此,如何培养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