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1
以下是笔者多年留学生活针对大量留美学生的观察与统计得出的对各个专业的看法,可以看出,容易在美国就业的也多数都容易在国内就业:
1 物理学属于好出国的专业,各大美国研究生院物理人才短缺,因此也比较容易获得奖学金。但是物理专业学生出路堪忧。学习理论物理的优秀学生,如果数理基础很好,在经济形势好的情况下选修些金融课程,毕业后可以去金融机构做数量分析,年薪可达15万至30万美元。如果想钻研学术的话,物理学教授一般都需要1至2轮博士后经历,还要有学术界的人脉,过硬的研究文章。物理学一些领域的学生还可去GE等公司的基础研究部门,年薪7万以上。
2 化学也是好出国的行业。就业前景在美国相当不错。其中,有机化学最容易进大的制药公司,如辉瑞,礼来等,博士毕业起薪可达8万至9万美元,硕士起薪约5万至7万美元。但是有机化学比较对身体有害,同时为了去好的制药公司,读书期间要注意积累很多技能,如写作、语言、参加行业学术研讨会、认识行业内人士等。分析化学同样可以去制药公司,分析仪器公司等。无机化学与物理化学就业稍微窄些,但是化学整体上不错,因为化学化工产业比较成规模,有很多大公司需要化学人才,如杜邦,陶氏化学,GE,英国石油,壳牌,爱克森美孚等。
3 数学比较好出国,而且就业前景很好,将来可去金融、保险、银行、地产、信用卡,制药等行业,博士年薪在8万至15万美元以上。优秀的数学博士很多可以不用做博士后就直接做助理教授,一切在美国都是供求关系决定的。
4 统计就业前景好,可以去制药、咨询、金融等行业,硕士年薪在6万至8万美元以上。
5 生物科学出国容易,但是就业机会水深火热。首先是研究手段原始,体力成分多,其次是功课非常繁重,每周几乎要工作70个小时才能出成果。生物硕士很难找工作,博士都要先做工资低并且没有保障的博士后(年薪3.6万至4.8万美元)之后才可能去公司或者做教授。多数中国学生都缺乏对生物学的了解才走上这条路的,即使是美国优秀学生,从博士毕业到教授一般都要努力很多年。有些顶级生物专业的博士毕业后,能进知名咨询公司,如麦肯锡、BCG、但是这绝对只限于麻省理工、哈佛等少数几所大学。
6 计算机与电信科学计算机科学领域很多,多数就业形势都不错,如软件,数据库,网络,硬件,芯片,无线通信等,即使是很理论的行业,就业前景都不差。IT业是成熟的规模行业,可吸收大量优质人才。一般博士毕业多数去大公司做科研,年薪10万美元。硕士毕业做开发人员的多些,年薪5万至8万美元。IT业仍然是美国理工的主流,麻省理工本科与研究生里,50%是ECE专业,电子与计算机工程。
7 工程专业的学生,多数在美国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其中,生物医学工程,电信/计算机工程,工业与制造工程,机械工程,化工,石油比较好就业,而土木,材料,核能,航天等比较难就业。美国基础建设项目很少了,而核能,航天等专业有国籍的限制,这些专业的学生多数靠自己的工程与计算机背景找到了与IT相关的工作。美国顶级的工科学生有时候不一定会做工程,而是选择做工业投资,风险投资,发明投资之类的,收入会高很多,可达15万美元以上。
8 国内学医学的学生很幸运,美国没有本科学医学的,国内的医学本科他们承认为医学博士。而中国临床医学学生多数来美国读生物科学,边读博士边考美国的医学从业考试,考过了就可以从实习医生做起,最终如果能成功,医生的收入是非常高的。顶级的外科医生年薪可达50万至80万美元,普通的内科医生约15万美元。
9 教育学是非常难找工作的行业。
10 心理学学生主要走学术道路,要成为心理专家,需要非常高的语言能力。
11 经济学就业前景不错,好学校的博士甚至可进美联储,世界银行等机构。而且,中国社会比较尊重经济学家,回国做教授工资比别的专业高一大截,甚至几倍。
12 社会学就业前景尚可,学生要注意积累统计功底,如果不能去咨询公司也能靠统计学找到工作。
13 政治学就业前景在美国不好。顶级学校毕业的回国倒是很好,可进政策研究所,高校,政府机构,NGO(非政府机构,如欧洲美国的某基金会),还有去联合国驻中国机构的。
14 历史、人文等工作机会很少,美国人本科学历史与人文的,研究生很多都读法律,经济去了。中国学生读完博士的基本都要走学术道路,而文科的科研经费少,教职也少得多。
15 环境科学工作不好找。一些学大气物理的可去风力发电公司,一些做环境毒理的可以去石油公司。但是环境科学还是比生物学前景好些。
16 中国人即使从美国法学院毕业,英文能好到上法庭的也并不多。经济学金融学功底好的可选择做公司并购,IPO等业务,收入会很高,年收入超过20万美元。很多人选择做移民律师,给中国人办签证与绿卡,收入会少些,10万美元左右。而能应用自己理工知识做专利律师,是个不错的选择。
17 会计学很好找工作,但是企业里的工资不高,约4万至5万,做审计的工资稍微高些。
18 HBA与商学院中国学生毕业多数去金融公司与咨询公司,美国学生因为英文的表达能力好,很多选择去公司做管理。读商学院一定要读好学校才不会浪费学费和时间。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2
孙亚年(1991.06-),男,江苏淮安人,现就读于江苏大学文法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法学教育与社会法学。
摘要: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意向主要是从事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法学专业;毕业趋向
通识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人,而作为文科的重要专业类型的法学专业本科生毕业之后主要从事的是律师、法官、检察官以及公司、企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法务等司法实务性工作,是典型的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目标。在通识型教育人才的培养理念下,研究法学专业学生如何成长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合格的人才,如何在高校本科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寻求自身的准确定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学专业就业前景背景分析
近年来,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根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年本科就业红牌警告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其中曾一度被认为是铁饭碗的法学专业不幸被亮红牌警告。当前的就业形势本就严峻,而被亮红牌警告,法学专业就业前景仿佛进入了寒冬,法学专业本科生的就业行情更加不被看好。
高等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和近几年连续的扩招,使得高校本科生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高。十年前,一个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基本上都有机会进入公、检、法,即使不能到司法机关工作而从事法律实务相关的工作也不会很难。十年后的今天,即使竭尽全力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高校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国家司法机关已经成为不可能。即使想成为一名律师,通过司法考试也成为必须。当前,包括极少数知名大学法学院的法科学生在内,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前景如何值得我们思考。
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向大体可以分两类,即法律职业和非法律职业。前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从事法律职业,他们有的选择公检法,有的选择做律师,有的选择去公司企业做法务等,而后一类的学生就业时,即转行从事非法律职业,多是因为在其他行业有一技之长,或是其他的能力突出,能够适应非法律职业的需要,比如,英语能力突出时,选择去外企工作;个人公关能力突出时,可以去从事公关等。这类学生的毕业趋向大体和法学专业无关。我们不做深入探讨,下面我们对从事法律职业的毕业生的毕业趋向做点探讨。
二、法学专业就业趋向具体分析
(一)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一:律师
律师行业向来是学生选择法学作为专业的驱动力,法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律师作为职业,一方面是做律师能在实践中将已之所学加以运用,另一方面,丰厚的收益也吸引着他们纷纷加入律师行业。然后,有关报告显示,近年来法学专业毕业生去律师事务所就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具体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司法考试制度实施后,律师招聘也要求应聘者具有法律职业从业资格,通过司法考试已经成为在校法学专业学生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二是我国目前的律师事务所大部分是合伙制、合作制,注重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在用人方面注重短期效益,而缺乏长期培养、长效用人机制,没有人才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律师行业具有较大的风险性,许多毕业生经过十多年的学校生活,对直接踏上社会有一定的内心恐惧感,思想准备不足,望而却步。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刚踏出高校大门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即使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获得了法律职业从业资格证,但往往因为缺乏扎实的实务经验,光有空头理论知识,而被律师事务所拒之门外。
尽管困难存在着,从事律师执业仍然是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重要的求职意向。在目前就业压力明显较大的综合社会背景下,法学准也本科生可以考虑去律师事务所,先从律师助理做起,从简单的法律实务工作做起,跟着业务经验丰富的前辈师傅,虚心学习,在点滴中积累进步。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入世后,涉外的的案件越来越多,无论是诉讼业务,还是非讼业务,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那么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学好英语,特别是法律英语,即使没有扎实的业务经验,但是突出的英语能力也会为律师事务所锁垂青。
(二)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二:公务员
国考热、公考热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聚焦的重要焦点之一。公务员历来是应届毕业生毕业择业的热门选择,其不凡的地位、稳定的收入、完善的保障机制、还有定期的培训进修机会,吸引了众多毕业大军投入公考的行列。而每年国家机关,司法机关放榜的职业需求显示,对于法学专业的需求量依然很大,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国家机关是非常理想的选择。而其中公检法机关对于专业要求特别高,不仅要求是法学专业,而且基本要求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当然对于尚未通过司法考试的毕业生来说,也不是一道坎拦死的,当前法治社会建设的全面建设,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官检察官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和谐稳定提供保障。特别是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基层法院建设的需要,法律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此,我们鼓励毕业生通过公考进入司法机关,在业务实践中,强化理论知识,早日通过司法考试,从而迈上更高的台阶。另外,除了司法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直属机构,也纷纷需要法学专业的人才,而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限制要求,也成为了众多公考的毕业的选择。
(三)法学专业毕业趋向之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
完全专业对口的进入律师行业、或者进行司法系统的公务员职位,只是法学专业本科生就业的一部分。到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法务工作也是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项热门的选择,通常,民商法和国际法这样的热门专业社会需求更大,就业也相对较好,但热门的专业意味着应聘人数较多,竞争也更激烈。通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单位解决法律纠纷或是处理实务,也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很好的途径。然后这一类工作和从事律师职业一样,一般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除了要求通过司法考试获得法律从业资格,还要求有丰富的业务经验和实务经验。而对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着实是不小的困难。一方面,单位需要具有扎实的实务经验的人才;另一方面,刚出校门的本科生恰恰缺少社会实务经验。此外,现今的单位越来越多的需要复合型人才,除了基本的法律技能外,还需要外语能力和公关能力等。因此对于法学专业的毕业生,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多通过社会实践、法务实习或是课外充电来全面完善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经验。
三、结语
以上简要的讨论了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向,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其他影响就业的因素,比如地域因素,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往往成为毕业生的首选;比如发挥前景,很多学生喜欢去外企,认为更能锻炼自己的能力等。法学专业尽管被亮了红牌,但我们不难发现,就业前景还是很大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的,面对压力,作为法学专业的毕业生,要做的是扎实地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多参与实践活动积累实务经验,而且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强化自己,从而在寒冬中,迎风大步前进。(作者单位:江苏大学文法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青年专项重点自筹项目(C-b/2011/01/26);江苏大学2011年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JGYB04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桂林,叶林.当代中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定位[J].江淮论坛,2003年04期.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3
一当前人们对法律专业就业前景认识误区 近几年来,社会上某些人对法律专业发展、就业问题作了不恰当地评价,使很多家长和考生对法律专业发展、就业前景产生了误解:认为法律专业就业很难,对法律专业发展前景丧失了信心。 法律专业就业难的问题的确存在。我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绝不是法律专业本身的原因,也不是社会需求饱和,关键是自己。说法律专业就业难,只是对那些只想混文凭而缺少能力,没有真才实学,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来讲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你学任何专业,就业都很难,因为任何单位绝不会聘用不学无术的人。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如果你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如果你能精通法律,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正在强化依法治国、公民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国际贸易往来日趋繁荣的大国,你还愁找不到施展才华的地方吗?为什么近几年来,人们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某些大学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据我了解,某些法学专业本科院校,偏重理论教学,不太注重法律实务,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少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与国家对法律人才的要求脱节、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脱节。据调查,许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是按照学校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来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四年,知识体系单一,人才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国家司法考试内容要求相脱节。国家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是从事法律行业的通行证,也是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在大学法律本科学习四年,并且都是精英,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足以说明本科法学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再加上学生缺乏其他技术能力,很难就业就在所难免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公检法部门面临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所以就有人指责国家司法考试的合理性,甚至呼吁取消国家司法考试,或者提出限制非法学专业人员参加司法考试,或者提出提高非法学专业人员参加司法考试门槛,所以公检法人才匮乏青黄不接问题,也成了人代会代表的议题。 我本人对国家司法考试是持赞同态度的,理由有四:一是控制法律从业人员的数量;二是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质量;三是给其他非法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一个在法律行业施展才华的机会,用以弥补单纯法律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缺陷,给法律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使法律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四是给法学专业降降温,让一些真正喜欢法律专业的人去从事法律专业。因为在前十几年法学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岗位都是令人羡慕的行政机关部门或高薪阶层,为此各个大学都纷纷开设法律专业,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低,学生能力难尽如人意。 3.对法学专业就业评价有问题。人们评价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当年的就业率,对法学专业来说,这是不十分科学和片面的。法学专业是一个跟很多学科不同的专业,在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国家司法考试。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刚毕业为什么就“失业”呢?其实,很多毕业生是在复习备考国家司法考试。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毕业生,毕业后没去急着找工作,其真正开始找工作是在考完司法考试之后。有的毕业生当年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也没有签约单位,所以其当年就业率低也就不奇怪了。 4.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并非只有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如果只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温家宝总理就不会动员各级政府及全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就业了,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奇谈怪论就不会存在了。 二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那么,法学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呢?我的回答是: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行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但前提是你必须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技能,能通过司法考试就更好了。 1.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单纯就律师行业来说,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多万家,仅有4万多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因此,法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要坚信: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法律越健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就越大,社会对法律人才重视程度就越高,法律人才社会地位就越高。 2.我国部分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岗位需求数量较大。为此,国家对这些地区报考司法考试人员,报名条件给予放宽,学历放宽到专科,过关分数线给予极大照顾。以2008年、2009年为例,总分600分,全国平均成绩360分,放宽地区为315分,西藏地区280分。即使如此,每年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也非常少。国家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地区,放宽报名条件、降低分数线?就是为了使这些地区通过率高一点。为什么希望其通过率高一点?很显然这些地区人才缺乏。司法部给这部分地区降低分数线也是无奈之举:一是为了缓解社会需求的压力;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据粗略统计,国家司法考试放宽地区达24个省市自治区,涵盖860多个县市区。这足以说明在当前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法律人才是匮乏的,法律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3.近几年来,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法律专业仍是受青睐的专业之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都说法律专业不好就业,而每年又有众多非法律专业在职人员(有的还是国家公务员),自愿放弃原有工作,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用一种锲而不舍地的精神,连续拼搏几年,拼命往法律行业挤。一些非法律专业毕业生也放弃原有专业,加入司法考试大军。据司法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人数达到了37万人,2009年报名人数达到42万人。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这说明法律行业并非不好就业,而在于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在于如何攻破国家司法考试这座堡垒。如果法律行业就业不好,待遇很低,发展前景不好,那全国几十万人自愿参加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国家司法考试,,不都成了“傻瓜”了吗?有人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难就难在司法考试,怕就怕在司法考试。#p#分页标题#e# 有人说法律专业不好就业:一是道听途说;二是对司法考试缺乏自信。我认为,现在别人不愿意报考法律专业而你报考,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这是你抓住了机遇。报考的人少了,就业的几率就大了。反正社会越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才越多。 4.律师行业收入高、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律师人均业务收费收入在2002年就达到了6.5万元。北京地区律师在2003年人均业务收费收入是40万元,这个数字在全国各行各业中是比较高的。山东省律师2009年业务收费收入平均约10万左右。有同学问,律师有没有收入低的?我告诉你,有。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一是因为不是所有的律师都能力很强,也不是所有的律师都受人们喜欢。道德品质不好、工作能力差,对当事人态度不好,工作不严肃认真的律师,也会被淘汰。其收入当然不会高;二是律师都有成长过程,新律师与老律师,还是有差距的,就像当兵一样,你不可能一参军就当将军,就像医生一样,年轻医生与年老医生,因为年龄与经验能力的差距,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还是有不同的。其待遇也是有区别的。 尽管中国的律师,存在诸多让人感到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律师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还是让人看到了律师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正如中国的法学泰斗江平教授,在评价中国律师时所称赞的那样“:律师兴则法治兴,律师亡则法治亡,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律师兴则国家兴,律师亡则国家亡!”律师作为社会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必将在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舞台上展现出多姿多彩、举足轻重的一面,发挥其越来越多的作用,社会地位也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三现阶段法律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对高职院校来说,在现阶段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专业人才呢?我认为: 1.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要明确。总的意思可概括为: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问题。具体地说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二是培养既具有法律专业基本能力,又具备其他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三是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2.努力发展本科学历。学生只有具备本科学历才能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放宽地区除外)。 (1)对高职专科学生入学后实行高职专科课程与自考本科考试课程套读,力争在三年内使学生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习、取得专科学历的同时,获得自考本科学历,在达到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加强对司法考试辅导培训。 (2)对自考本科学生,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历考试通过率,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达到本科学历。在达到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加强对司法考试辅导培训。 (3)对普通本科生来说,就是要加强司法考试方面的强化训练和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要改革课程设置,实现“三个结合”。对高职专科教学,实现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教学结合、与国家司法考试结合、与其他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对自考本科教学,实现与业余专科结合、与国家司法考试结合、与其他专业技能培养结合。 4.实行课堂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接轨。有些科目在讲授内容、期末考试内容与方式上,参考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以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提高通过率,为就业打下基础。我概括为教学三原则:讲,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讲;练,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练;考,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考。法律专业的教学重点就是为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因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的体现。 5.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大概有三个去向:一是毕业后当年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去公检法部门工作或者去当律师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二是当年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选择其他行业先就业,然后来年再考;三是毕业后直接考研,继续深造。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三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理想目标教育,树立自信心。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力争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教育,灌输司法考试理念,培养自信心,强化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领会这种精神,都必须确立这个目标,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奋力拼搏。 (2)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司法考试固然重要,但不把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作为就业唯一渠道。为了扩大就业渠道,在学好法律专业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有所长,学有所专,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选修课或业余学习,掌握除法律专业之外的一种实用强的技能,如办公文秘,打字速记、实用性电脑软件等。加强考核力度,让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而非只获得一个证书。这样,学生既具有法律知识专长,又能熟练掌握一门技能,就业路子就相对较宽了。在先就业的同时再谋求新的发展。其实,很多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是非常欢迎和需要既懂法律,又有其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的。如此复合型人才,就业和发展空间同样是比较乐观的。 (3)鼓励学生继续向高层次学历深造。如考研、考博等。 四、打破国家司法考试难的思维定式。 有人认为国家司法考试很难,这也是许多考生在法律专业面前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从表面上看,国家司法考试很难,因为每年的通过率摆在那里。08年最高,据估计通过率也就是25%左右。不过,这个通过率已经很高了,远远超过美国、日本和韩国。 说国家司法考试很难,但也不尽然。有一个例子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山东东营市“破烂王”(收废品为职业)李坤,35岁、高中学历。自2007年1月到2009年9月,用两年零九个月时间,通过了法律专科、本科自学考试31门课程,取得了全国自考法律专科、本科文凭。2009年9月,他又顺利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以456分的总成绩居东营市第一,名列全国前茅。创造了自学考试奇迹。#p#分页标题#e# 我们就是要通过努力,通过教学改革,打破司法考试通过难的思维定式。从我的考试体会来看,国家司法考试正如《小马过河》故事中讲得那样:既不象老牛说得那样“浅”,也不象松鼠说得那样“深”。只要有信心、有毅力、肯下功夫、学习方法得当,我相信一定会通过的。我觉得司法考试难,既是坏事也是好事。说是“坏事”,它使一部分只想混文凭、不认真努力、缺少毅力的人望而却步,被淘汰出局。说是“好事”,它可以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提高了它的含金量,提高了法律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对法律行业从业人员进行适当的控制,不至于使法律行业鱼龙混杂。如果花几百块钱,就能轻而易举拿一个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那我们国家司法系统人员的执业能力和律师的执业水平就真的令人担忧了。有的资格证,如计算机资格证人人都能过。这个证还有多少价值?现在,你想找一个计算机不精通的年轻人都很困难。 总之,我认为法律专业是一个社会需求的专业,是一个具有恒定发展的专业,她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有分析人士预测,5年内,有十大热门行业,把法律类专业列入其中。这些分析人士认为,现阶段我国法律人才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国际法、国际经济商业法、国际商法等,同时认为,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逐渐在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也在增强,合同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对法律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提高。 宋保年:高职院校法律专业未来发展前景浅析修指南等方面的素材。在选材及体例上,应突出交际性和实用性原则,所选语言材料应具有多元性、内容趣味性、语言风格多样性、语言题材时代性。 四结论 英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走向成功的一把钥匙。高职院校的教学主管领导及英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认识,确立学以致用,突出能力本位教育的思想,认真进行市场调查,以市场人才的英语能力调查为基础,以先进的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有效的工学结合,与职场有机接轨。不断调整英语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闯出一条高职英语教学的新路,真正为国家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满足社会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英语要求。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17-0031-05
高职教育的教育性、职业性和跨界性等品性特质决定了专业设置和调整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内外部规律,灵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市场行业发展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1]。数据显示,2014年高职院校停招或撤销的专业点数多于新增专业点数,主要停招或撤销与地方产业相关度低、重复设置率高和就业率低的专业点数5269个,多于新增专业点数2004个,超过61.4%[2]。这些数据足以说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上出现的偏差。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质量与大学生就业状况密切相关,从理论层面,大学生就业前景与专业设置呈现出对立统一的互动形态[3],大学生就业需求和市场需要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起着制约和导向作用[4]。实践研究方面,李婵娟[5]、赵婷婷[6]、王志军[7]等人就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状况以及相关性问题进行过不同调查样本的实证分析,指出专业设置问题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从专业就业前景视角反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样态具有合理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关照。
一、研究设计与思路
(一)研究思路
基于毕业生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麦可思将高职院校的专业划分为红牌、黄牌、绿牌三种类型,见表1所示。结合麦可思公布的高职院校红、黄、绿牌专业分布和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的《海南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选取海南省高职院校为研究样本,拟对就业前景专业分布现状进行以下三个维度的分析:海南省高职院校红、黄、绿牌专业总数量的设置情况;红、黄、绿牌专业在各高职院校的数量及分布情况;红、黄、绿牌专业数量占各高职院校专业总数量的比例情况。
(二)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选取海南省全部独立设置的11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院校5所,占总数45%;民办院校6所,占总数55%。2015年该11所高职院校共开设14个学科大类,涵盖303个专业,平均每个院校专业设置数量30个。相关专业信息和数据均来自11所高职院校官方网站、2015年度招生简章以及海南省教育行政部门官方网站。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实样态分析
《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红牌专业有6个,黄牌专业有4个,绿牌专业有5个[8],具体见表2。
据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统计的高职院校连续三年就业率低于70%的前10个就业困难专业中,其中7个专业(工商企业管理、语文教育、投资与理财、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法律事务、会计电算化 [9])列于红黄牌专业范围中,占到70%以上,需求增长型的绿牌专业也较少呈现于海南省高职专业布点中。地方高职院校红、黄、绿牌专业设置与全国相比,尽管有其存在的特殊性和地域差异性,但海南省红、黄、绿牌专业在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共性和普遍性。这也是事物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关系的体现所在。因此,红、黄、绿牌专业情况对海南省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分析具有一定程度的参考作用。暮D鲜11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数量,开设专业中红、黄、绿牌专业的数量及占各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情况中,可以获得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一些信息,具体统计见表3。
(一)红、黄、绿牌专业总数量的设置情况
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中,红、黄、绿牌专业开设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情况可以直接反映出其专业设置的现状。红、黄牌专业设置的数量越多,占高职院校总开设专业的比例越大,表明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越不理想,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与之相反,绿牌专业设置的数量越多,占高职院校总开设专业的比例越大,表明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越理想,毕业生就业前景尚可期待。海南省高职院校总共设置的红牌(15个)、黄牌(19个)专业数量较为明显,共34个,占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总数的12.2%,绿牌专业仅占全部高职院校专业总数的0.6%。由此可见,海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红、黄牌专业所占比例远远超过绿牌专业所占比例,专业设置总体情况不理想,毕业生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二)红、黄、绿牌专业在各高职院校的分布情况
在表3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将表3中海南省高职院校设置的红、黄、绿牌专业的数量划分为0个、1个、2个、3个及以上四个象限。在海南省高职院校红、黄、绿牌专业的院校数量及比例的统计基础上,分别分布在四个象限中,具体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中,有6所院校设置了红牌专业,占海南省高职院校总数的54.5%;有10所高职院校设置了黄牌专业,占院校总数的90.9%;45.5%的院校(5所)设置了3个及以上的红牌或黄牌专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中设置绿牌专业的院校仅有2所,绿牌专业设置数量分别为1,也就是说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中共303个专业仅有2个绿牌专业。显而易见,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中,设置的红、黄牌专业的院校数量过多,而设置绿牌专业的院校数量明显偏少。
(三)红、黄、绿牌专业数量占各院校专业总数的比例情况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专业设置状况到底合理与否,关键还是要看红、黄、绿牌专业数量分别占其专业总量的比例。在表3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将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设置的红、黄、绿牌专业的数量与海南省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数量的比例一栏划分为4个象限,呈现出海南省高职院校在不同象限中的具体院校数量,以及该院校数量占海南省高职院校总数(11所)的比例情况,具体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通过表5可以看出,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中,红、黄牌专业占本校专业总数比例超过5%的均为7所(63.7%),超过了一半。红、黄牌专业占本校专业总数比例超过10%的均为1所(9.1%)。相对而言,设置绿牌专业占院校专业总数超过5%的院校数量为0,即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中没有1所院校绿牌专业占本院校专业比例超过5%。仅有HNGZ6院校设置一个绿牌专业,占本校专业数总量2%;HNGZ10院校设置一个绿牌专业,占本校专业数总量3.1%。可见,海南省11所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中,红牌和黄牌专业占本校专业总数的比例偏高,而绿牌专业占本校专业总数的比例偏低,就业前景好与差维度间形成了鲜明反差。
(四)结果分析
1.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契合度偏低
《2015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为23.1∶23.6∶53.3[10]。高职教育专业对应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结构比重为0.81∶15.3∶83.9,两者的错位幅度分别为22.29、8.3、-30.6。显然,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脱节现象明显,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表现尤为显著。
2.专业设置的错位发展意识不强
海南高职院校过多的红、黄牌专业现状反映了专业总体布局结构失衡,专业设置趋于雷同。例如,在11所高职院校中,有10所院校(占院校总量90.9%)设置了会计专业,7所院校(占院校总量63.6%)设置了会计电算化专业,两个专业人数为4581人,占到全省高职在校生规模总量的9.91%,该数字比海南平均专业在校生165.04人的规模高28倍。部分高职院校重复设置共有的“热门”专业,一方面由于院校自身存在规避风险求稳心理,简单效仿本科专业或区域同类院校设置专业,可以节约办学成本,减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风险,从而促使低成本和“热门”专业设置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院校不顾自身办学性质、功能定位和人才就业市场需求,贪大求全的办学动机较为明显。海南省11所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专业数量达300余个,平均设置专业30个,院校最多的专业设置数量达60个。专业设置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也是造成毕业生就业前景堪忧及诱发人才结构性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专业设置缺乏区域特色
由于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起步较晚(2009年第一批启动建设仅8个特色专业),基于地方优势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尚未形成,可带动的集成优势和引领作用尚未凸显[11]。一方面,相对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专业优势,海南省第一和第二产业专业力量较为薄弱,尤其是以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的第一产业专业。海南省具有我国最大的热带高效农业生产优势,但就目前来看海南高职院校设置对应的第一产业专业布点仅有畜牧、园艺及园林技术,且仅有3所院校进行了专业设置,专业布点仅占全省专业总数(303个)的0.9%,2015年农林牧渔大类高职毕业生仅占0.81%,难以适应热带高效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以旅游业为首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海洋养殖、海洋交通、海洋生物制药、休闲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色专业布点较少。
三、高职院校专业科学设置实践路径
专业设置是一个关联高职院校内部要素(师资建设、教学设备、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就业前景等)以及外部要素(国家、地方政府、市场、企业、行业、区域社会经济产业结构等)的动态协调发展开放系统。科学的专业设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做好专业设置的顶层设计
2015年,教育部为进一步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重新修订并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明确提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实行审批制,对于非控制布点专业实行备案制,高职院校可依据《目录》自主设置专业,同时专业方向完全由高职院校自行设置,教育部不再备案或审批[12]。《新办法》进一步落实和扩大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和调整自主权。为避免陷入“一放就乱,一统就死”的怪圈,地方行政部门要结合地方实际制定适合本地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调控措施。依据专业的不同准入标准和程序,完善专业审批与评价制度,将前置性专业设置审批与后置性专业建设评估结合起来,并严格执行专业设置淘汰机制。
此外,为克服院校专业设置各方面信息匮乏的数据瓶颈,以及高职院校在挖掘应用数据的负担,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效应提供多方位的数据支持与服务保障。一方面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w系建设,向社会全面开放公共数据。另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本区域内不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统筹和协调,建立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共享区域范围内高职院校专业布点设置以及学科建设等信息,以数据服务提升统筹能力。引导高职院校遵循自身办学条件和海南地方经济社会行业发展特色,结合海南省“三大优势”(生态环境、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和《海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十二大重点产业方面,科学规划并主动适应市场行业需求,灵活设置与上述产业链对接的特色学科和专业群,形成区域社会发展和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所需的人才支撑优势。
(二)增强专业建设“错位”发展意识,建设基于产业特色的专业集群
通过分析海南高职院校红、黄牌专业设置情况,可见专业设置“拥堵”和雷同导致的同质化现象严重。根据《2015年海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海南高职院校设置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分别为8所、10所、10所,分别占全省高职院校总量的72.7%、90.9%、90.9%,三个专业人数达5755人,占到海南省全部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的12.9%。虽然海南省具有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天然优势,以旅游业主的现代服务行业增加了相应的人才需求,但是追赶潮流式的专业设置速度是否会造成以后的专业人才饱和而形成人才结构性“拥堵”,值得深虑和考究。
高职院校应持有高度自律性的责任感,立足自身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地方优质资源和海南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产业发展特点为依托,准确掌握海南、广东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状况,根据市场需求和同类院校专业设置情况采取规模适当的差异性、错位化专业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在自身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挖掘和细化专业特色方向,建设基于产业特色的专业集群,拓展专业建设空间。如以HNGZ6院校珠宝首饰工艺专业为例,根据海洋水产宝石产业调整升级需求,可考虑拓展宝石工艺产业链相对应的专业空间建设,增加宝石自动化生产、宝石设计、宝石营销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宝石方向)等专业;另一方面,注重跨学科专业和新兴专业设置,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增设跨学科和新兴专业。例如,在国家海洋强国的战略背景下,海南省拥有国内最大的海洋面积和最多的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培养海洋人才教育和科技人才支撑,业已成为海南省“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举措。而目前海南涉海专业分布屈指可数,涉海人文社会学科专业更是空白,以海洋或海运命名的海洋类院校仅有1所,与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以及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极不匹配。
(三)重视专业设置的利益相关者诉求,构建社会参与的共同治理机制
专业设置是涉及“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隐含着校内外沟通、宏观微观统一协调、自下而上的多方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诉求。专业设置合理与否,不仅影响院校自身发展和适应本地十二个重点产业发展的智力和人才支撑能力,而且关联着学生和家长对专业选择甄别判断以及行业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效率。因此,从专业设置涉及的诸多利益相关者需求出发,应搭建行业协会、企业代表、政府部门、社区、媒体等共同参与的沟通、监督、协调机制,给予不同利益主体相应话语权,对专业设置和调控、学生就业前景、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鉴定评估、监督引导,对生源不足、专业效益差、或脱离市场需求的专业进行及时预警,避免人才供给和需求间结构性余缺导致的资源浪费。同时要积极引导真正独立于政府意志的民间机构和第三方力量参与学科专业建设的论证、评估,保障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专业建设良性发展,以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
(四)深度挖掘大数据,创新专业设置决策模式
在稻萃诰蚝头治銮动教育变革,实现高校科学治理的大数据时代,专业设置的合理决策有赖于客观、全面、可靠的判定依据。“大数据”有助于高职院校扭转专业设置的粗放型“拍脑袋”决策短板,增强专业设置过程控制,提升专业需求预测能力,促进专业设置行为决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13]。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构建“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导―企事业单位(行业)参与―专业技术公司(机构)介入―高职院校决策”的机制创新模式。一是加强需求数据预测。地方政府应联合区域行业联盟对市场人才需求,尤其是新工艺、新职业、新工种等进行数据分析,以适应区域行业主体发展态势和市场技术变革。二是实施过程数据监测和就业数据反馈。建立校级过程管理和行业参与过程管理的监测因子体系,对人才培养过程和就业连续性数据信息及时跟踪分析,发挥“反馈―矫正”的灵活专业调整效应。三是依托专业的中介技术公司(机构)提供数据处理技术支持。如美国的ESP工作组(ESP Solution Group)、微软、IBM等公司专门受美国一些州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区院校委托研究教育领域数据分析,致力于高质量数据收集和分析、策略性数据管理、以及行动性数据分析[14]。四是建立数据驱动决策机制。构建高职院校校级数据管理平台综合分析来自政府、行业的数据及高职院校自身的就业反馈和过程数据,适时推出专项数据分析报告,以改变以往的经验直觉式决策模式。
参考文献
[1]丁刚.论高职教育的生态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4(5):57-59.
[2]上海市教育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曹洪军.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关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8(9):119-121.
[4]郭社军.论我国高等职教育与劳动就业的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3):48-51.
[5]李婵娟.不可忽视的结构性矛盾:专业与就业[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12):78-82
[6]赵婷婷.大学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2):97-103.
[7]王志军.就业质量视域下高校专业设置现状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4(6):92-100.
[8]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高职高专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67.
[9]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海南省201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R].2016-01-29.
[10]海南省统计局.2015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6-01-27.
[11]程立生.海南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结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41-43.
[1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Z].2015-10-28.
[13]郑燕林.大数据在美国教育评价中的应用路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7):25-29.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篇5
近几年来,社会上某些人对法律专业发展、就业问题作了不恰当地评价,使很多家长和考生对法律专业发展、就业前景产生了误解:认为法律专业就业很难,对法律专业发展前景丧失了信心。法律专业就业难的问题的确存在。我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绝不是法律专业本身的原因,也不是社会需求饱和,关键是自己。说法律专业就业难,只是对那些只想混文凭而缺少能力,没有真才实学,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来讲的。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如果没有专业能力,你学任何专业,就业都很难,因为任何单位绝不会聘用不学无术的人。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如果你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如果你能精通法律,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正在强化依法治国、公民法律意识正在逐步增强、市场经济日趋活跃、国际贸易往来日趋繁荣的大国,你还愁找不到施展才华的地方吗?为什么近几年来,人们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某些大学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据我了解,某些法学专业本科院校,偏重理论教学,不太注重法律实务,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缺少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与国家对法律人才的要求脱节、与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脱节。据调查,许多本科院校法学专业学生是按照学校统一计划来培养的,而不是按照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要来培养的。学生在校学习四年,知识体系单一,人才培养如同流水线生产,难以形成自己的专长和优势,不能适应社会需求。
2.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与国家司法考试内容要求相脱节。国家司法考试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是从事法律行业的通行证,也是法律专业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学生在大学法律本科学习四年,并且都是精英,不能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足以说明本科法学教育是存在问题的,再加上学生缺乏其他技术能力,很难就业就在所难免了。所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一方面,法律专业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部分地区公检法部门面临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所以就有人指责国家司法考试的合理性,甚至呼吁取消国家司法考试,或者提出限制非法学专业人员参加司法考试,或者提出提高非法学专业人员参加司法考试门槛,所以公检法人才匮乏青黄不接问题,也成了人代会代表的议题。我本人对国家司法考试是持赞同态度的,理由有四:一是控制法律从业人员的数量;二是提高法律从业人员的质量;三是给其他非法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一个在法律行业施展才华的机会,用以弥补单纯法律从业人员专业技能方面的缺陷,给法律行业注入新的活力,使法律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四是给法学专业降降温,让一些真正喜欢法律专业的人去从事法律专业。因为在前十几年法学专业是热门专业,就业岗位都是令人羡慕的行政机关部门或高薪阶层,为此各个大学都纷纷开设法律专业,其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匮乏,教学质量低,学生能力难尽如人意。
3.对法学专业就业评价有问题。人们评价就业指的是毕业生当年的就业率,对法学专业来说,这是不十分科学和片面的。法学专业是一个跟很多学科不同的专业,在现阶段,法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国家司法考试。很多法学专业的学生刚毕业为什么就“失业”呢?其实,很多毕业生是在复习备考国家司法考试。有相当一部分法学毕业生,毕业后没去急着找工作,其真正开始找工作是在考完司法考试之后。有的毕业生当年即使通过了司法考试,也没有签约单位,所以其当年就业率低也就不奇怪了。
4.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社会大环境影响,并非只有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如果只有法学专业大学生就业难。温家宝总理就不会动员各级政府及全社会都来关注大学生就业了,大学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奇谈怪论就不会存在了。
二法学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那么,法学专业就业前景究竟如何呢?我的回答是:就业前景比较乐观,行业发展前景比较广阔。但前提是你必须扎扎实实学好专业技能,能通过司法考试就更好了。
1.中国巨大的法律市场需求尚未开发。广大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法律需求和服务还没有启动。单纯就律师行业来说,就个人律师的拥有量而言,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平均每万人拥有律师的数量仅0.8个,这个比例不但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就企业方面讲,我国现有企业5000多万家,仅有4万多家聘请了律师当法律顾问。因此,法律专业目前面临的就业种种挫折,只是暂时的。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公民法治意识的增强、法治环境的改善,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要坚信: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展,法律越健全,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就越大,社会对法律人才重视程度就越高,法律人才社会地位就越高。
2.我国部分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公检法系统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岗位需求数量较大。为此,国家对这些地区报考司法考试人员,报名条件给予放宽,学历放宽到专科,过关分数线给予极大照顾。以2008年、2009年为例,总分600分,全国平均成绩360分,放宽地区为315分,西藏地区280分。即使如此,每年能通过司法考试的人数也非常少。国家为什么会对这部分地区,放宽报名条件、降低分数线?就是为了使这些地区通过率高一点。为什么希望其通过率高一点?很显然这些地区人才缺乏。司法部给这部分地区降低分数线也是无奈之举:一是为了缓解社会需求的压力;二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据粗略统计,国家司法考试放宽地区达24个省市自治区,涵盖860多个县市区。这足以说明在当前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地区法律人才是匮乏的,法律人才的需求量是比较大的。
3.近几年来,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人数越来越多,说明法律专业仍是受青睐的专业之一。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都说法律专业不好就业,而每年又有众多非法律专业在职人员(有的还是国家公务员),自愿放弃原有工作,参加国家司法考试,用一种锲而不舍地的精神,连续拼搏几年,拼命往法律行业挤。一些非法律专业毕业生也放弃原有专业,加入司法考试大军。据司法部公布的数据,2008年参加国家司法考试人数达到了37万人,2009年报名人数达到42万人。这个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应该明白。这说明法律行业并非不好就业,而在于如何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在于如何攻破国家司法考试这座堡垒。如果法律行业就业不好,待遇很低,发展前景不好,那全国几十万人自愿参加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国家司法考试,,不都成了“傻瓜”了吗?有人认为法律专业就业难,难就难在司法考试,怕就怕在司法考试。有人说法律专业不好就业:一是道听途说;二是对司法考试缺乏自信。我认为,现在别人不愿意报考法律专业而你报考,这是一种逆向思维,这是你抓住了机遇。报考的人少了,就业的几率就大了。反正社会越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人才越多。
4.律师行业收入高、社会地位日益提高。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律师人均业务收费收入在2002年就达到了6.5万元。北京地区律师在2003年人均业务收费收入是40万元,这个数字在全国各行各业中是比较高的。山东省律师2009年业务收费收入平均约10万左右。有同学问,律师有没有收入低的?我告诉你,有。这没有什么奇怪的。一是因为不是所有的律师都能力很强,也不是所有的律师都受人们喜欢。道德品质不好、工作能力差,对当事人态度不好,工作不严肃认真的律师,也会被淘汰。其收入当然不会高;二是律师都有成长过程,新律师与老律师,还是有差距的,就像当兵一样,你不可能一参军就当将军,就像医生一样,年轻医生与年老医生,因为年龄与经验能力的差距,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还是有不同的。其待遇也是有区别的。尽管中国的律师,存在诸多让人感到不足的地方,但是在中国,律师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职业,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还是让人看到了律师行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正如中国的法学泰斗江平教授,在评价中国律师时所称赞的那样“:律师兴则法治兴,律师亡则法治亡,甚至可以进一步说:律师兴则国家兴,律师亡则国家亡!”律师作为社会法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必将在未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舞台上展现出多姿多彩、举足轻重的一面,发挥其越来越多的作用,社会地位也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
三现阶段法律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对高职院校来说,在现阶段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法律专业人才呢?我认为:
1.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要明确。总的意思可概括为:高职院校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解决毕业生就业出路问题。具体地说有三点:一是培养学生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就业;二是培养既具有法律专业基本能力,又具备其他学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三是鼓励学生继续深造。
2.努力发展本科学历。学生只有具备本科学历才能有资格参加国家司法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放宽地区除外)。(1)对高职专科学生入学后实行高职专科课程与自考本科考试课程套读,力争在三年内使学生在完成高职专科学习、取得专科学历的同时,获得自考本科学历,在达到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加强对司法考试辅导培训。(2)对自考本科学生,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学历考试通过率,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业,达到本科学历。在达到本科学历的基础上,加强对司法考试辅导培训。(3)对普通本科生来说,就是要加强司法考试方面的强化训练和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要改革课程设置,实现“三个结合”。对高职专科教学,实现高职专科与自考本科教学结合、与国家司法考试结合、与其他专业技能培养结合;对自考本科教学,实现与业余专科结合、与国家司法考试结合、与其他专业技能培养结合。
4.实行课堂教学与国家司法考试接轨。有些科目在讲授内容、期末考试内容与方式上,参考国家司法考试大纲和考试模式,以适应国家司法考试的要求,提高通过率,为就业打下基础。我概括为教学三原则:讲,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讲;练,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练;考,要围绕国家司法考试考点来考。法律专业的教学重点就是为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因为通过国家司法考试本身就是一种职业能力的体现。
5.要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法律专业毕业生就业大概有三个去向:一是毕业后当年就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去公检法部门工作或者去当律师从事法律服务工作;二是当年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选择其他行业先就业,然后来年再考;三是毕业后直接考研,继续深造。为实现上述目标应采取三项措施:
(1)加强对学生理想目标教育,树立自信心。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力争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教育,灌输司法考试理念,培养自信心,强化训练。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领会这种精神,都必须确立这个目标,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而奋力拼搏。
(2)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国家司法考试固然重要,但不
法律专业的就业前景范文
本文2023-11-08 11:29:50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