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1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意识。初中科学教材中,涉及环保知识的内容很多,怎样才能把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应做到适时、适当。如第一册第四章第六节“物质的酸碱性”里,提到物质酸碱性的强弱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其中“酸雨”,和“被酸雨侵蚀的森林”图片,我们就可以深化教育。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物理变化。酸溶解在雨水中,降到地面即成酸雨。它的危害十分严重,能使湖泊河流酸化。酸雨不仅污染水域,还能影响树木的生长,破坏土壤,危害农作物等。这样,学生既能加深了环保意识,又能增强对环境状况的紧迫感。
二、结合科学实验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伟大的化学家波义耳说:“知识从实验中来,实验是最好的老师”。科学实验,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既能培养初中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能很好地对初中生进行环境教育。而“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因此,在科学实验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更生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教育意义。科学实验是对初中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时机,教师必须运用好这一环节,对初中生进行环境教育。
科学实验是初中科学学科中最让初中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我们可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与加强环保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初中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初中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这种教育控制中的自控方法,使学生控制了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作,把自控转化为他控,形成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爱好。
三、利用“第二课堂”丰富课外活动,强化环境意识。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科学学科教学时间紧、任务重,对初中生的环境教育必须与初中生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以鼓励和培养初中生的主动精神和责任感,使初中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采用适合学生特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对初中生进行多层次的环境教育,可促进初中生树立牢固的环境意识,培养良好的环保行为。学生参与的活动可放在课外活动中进行。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调查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自然,感受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保护环境的价值观与态度。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环境中得到体验,开展多项环境教育活动。同时注重结合舆论宣传,营造环境教育氛围。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电视台、电台、广播系统、橱窗画廊、黑板报等视听舆论阵地,通过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并结合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爱鸟周等环保纪念日(周),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宣传环境教育内容,从而形成“人人宣传环保,个个参与环保”的氛围。
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环境意识。在初中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互动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发挥初中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科教学和环境教育的双赢。要尽量选择初中生身边存在的真实的环境问题,通过引导初中生对具体问题多种角度,多种形式的思考、探索。发现所要掌握的观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确立正确的环境意识。如用“头脑风暴”法探讨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如何才能既保护环境,又防治农业害虫?学生会想出许多点子——以虫治虫、微生物治虫、以光治虫、育林治虫、天敌治虫等。
还可以由教师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对问题展开讨论或争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师提供一个旅游服务公司,为全校师生打造生态旅游假期活动,让学生分组扮演导游,分小组进行比赛,通过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大自然,从而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大自然。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培养了参与技能和创造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积极开展讨论和调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环境问题,能进一步培养初中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2
【关键词】科学实验小制作;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一、初中生进行科学实验制作的意义
初中生都是一些13~16岁的小孩子,正处于充满想象、充满憧憬的年龄阶段。他(她)们已经开始接触数学、物理、化学等等的自然科学,在这些学科的学习当中有很多很多的知识跟我们的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于是,这些科学知识的运用激发了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自己的脑子里也产生了一种想法:我能不能也用这些知识做个小发明、小创造呢?于是,这种要进行科学创造的意识就开始出现了。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这是初中生要开始有意识的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是开始由理论走上实践迈出的第一步,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我们给他们引导好了,这对以后让他们自主的进行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在对一些小问题进行探究后才一步一步的走上科学发明当中去的。
二、初中生在进行小科学实验探究、作品制作中遇到的问题
初中生有创造的意识是进行实践活动、科学创造的基础。但是还需要通过很艰苦的实践检验。实践的艰苦性是巨大的,也是多方面的:
1.初中生本身掌握的知识与要进行的小科学实验制作之间存在严重的差距
由于初中生刚刚开始步入自然科学的大门,对很自然科学存在着很大的好奇心,喜欢问为什么、怎么做,这是好的方面。但是如果一旦要自主进行小科学实验的话,知识的狭隘性就比较明显了。知识的缺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往往不知道该从何、怎么做、哪里找材料、找资料、怎样才算成功等等。其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知识的狭隘性带来的。有些人或许会说,学生不会做正好可以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啊。这也许是对的,但是实际上操作起来就会遇到非常大的麻烦。试想一下:比如某学校要开展一项科学实验设计大赛,要求每个学生制作一个小作品,这样的话很多学生就会凭自己的想象去做,对于实际操作就不会做出正确的估计,他们往往想象的都是一些很理想状态的情况(当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面),如果一遇到麻烦他们只知道问老师,依赖性态强,很少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话老师怎么能忙得过来呢?所以说,学生自身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产生了巨大的障碍。但是,并不是说学生就不可以进行小科学实验的探索了,只是学生探索的广度、深度不够,不能做出一些有影响、高质量的作品来,只能是对某些方面做一些改进。
2.初中生的动手能力不足,有待提高
做科学实验、制作小作品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是不行的。这种不足主要是表现在学生们对日常生活、学习当中的一些技巧性的东西不了解、不感兴趣,很少有自己动手制作小作品的机会,体会不到实验当中技巧性的东西,也就缺乏了本身的创造力。这一点大家体会最深的就是我们国家在奥林匹克竞赛上拿金牌是常有的事,但是拿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却一个也没有。这说明了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就反映在这动手方面我们还是做得不足。
3.进行小科学实验的条件不是很充足
很多人都会想,你要做实验那肯定是在实验室进行。现在看来,这样的话是不对的,但是有一定的道理。实验不一定在实验室做,但必须要具备一些实验室里才有的条件,比如说某些特别的仪器、设备、条件等等。这些在普通家庭里是少有的,有些是不具备的,特别是一些条件落后的学校,实验室的设施非常的简陋,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设备。 以上的几点基本上是初中生在科学实验、作品制作当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也是大部分辅导老师感受最深的头痛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环节
1.要做好选题的准备
学生要进行科学实验探究、作品制作的第一步是选题,也就是他们要做什么,这决定了学生创造的大概方向和目标。学生们的知识性是有限的,我们必须要把选题与学生能够了解的或者是经过讲解后可以接受的知识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进行这项科学探究、作品制作的价值所在。比如,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能不能把它运用到各种器件中去,提高器件性能、能不能把它运用到工厂里去,为工厂提高利益等等。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些实地的调查,做出一些调查报告,研究我们选题的可行性、操作性等等,不要盲目的做。
2.做好科学实验、作品制作前的准备工作
在选了题之后,我们必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包括查找资料、了解这个题目的最新动态、理论知识、查找科学试验和作品制作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等等。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们走上实际操作的第一步。很多学生在找原材料中不知道去哪里找;有些材料没有的,能不能用别的材料来代替;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原则、哪些技巧、哪些方法等等。准备工作的充足与否往往决定了你对整个实验、作品的实施情况。
3.科学实验、作品制作的实施
在做好了准备工作后,开始进行操作的环节。操作是学生智力与劳力结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从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的过程,也往往是考验学生毅力的时候。实验和制作期间可能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这个时候正是老师发挥指导作用,鼓励学生继续科学探究、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时机。所以我们应该在这个时候给予他们最大的支持。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意他们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要做到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协调好大家之间的感情。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3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思维 探索能力 培养
2015年杭州市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数据报告出炉,数据表明杭州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比例为10.04%,这一比例相对过去已经增长许多,但是在比较中就远远落后。早在1995年,美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就达到了12%。这无疑说明了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上的不足,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提升。
“人人具有科学素养”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科学教育中就必须加强实践培养,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备自主探索科学自然规律的能力。初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在科学能力的培养中自然也应承担起重任,而对初中生的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科学教育的重点。
1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表现
1.1善于提出科学问题
科学规律的探索是基于科学问题的发现,科学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引导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提出科学问题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自主的去探索,以问题为导向,最终得到解答,会发现很多科学原理也并不是深不可测的。但也要注意,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符合初中生的发展水平。
1.2善于动手解决问题
科学课是实证科学,不同于知识主导型的教育,在科学探究学习中,需要通过实证资料的总结,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和分析,解释这一科学现象。例如通过各种各样的实验来探究,通过动手实验和公式推导,得到现象结论。
1.3善于解释科学问题
科学探究,需要找到科学规律的因果关系和解释,在这一过程中,掌握归类、分析、推论、预测等逻辑方法,将科学规律和实验结果结合起来,形成认知的飞跃。例如学习酸雨,掌握其原因是由于SO2引起,那么进一步深入探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从根源提出解决措施。可以通过技术开发,降低SO2排放,或经过工艺处理将工业废气净化后排放。这样,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培养中引入实际的问题,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初中生的科学实践和创新有一定的提高。
2培养初中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思路
2.1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动手习惯
科学课是动手的学科,需要在不断的动手实践中积累科学经验,形成科学素养,建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实验是获得科学知识的最主要途径,这就需要重视科学实验,以实验为载体,设计富有探究性、创造性的实验课题。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实验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提醒学生注意科学实验的规范性。
其次,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培养科学洞察力。对科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去探索科学实验的现象,让学生来探讨和总结。
最后,科学实验进行总结,评价学生的探究活动,总结经验,找出不足。
2.2联系科学史实,提高探究意识
科学探索是一部人类的血泪史,是无数科学家用自己的毕生心血付出换来的科学知识规律,兰克林研究雷电差点牺牲生命,布鲁诺宣扬哥白尼的学说而受火刑,伽利略为了坚持科学信仰而长期蒙受冤屈,人类的科学探索历史是艰辛的。人们在回顾科学发展史时总会感慨万千。因此,引入这些科学历史,突出科学规律的探究历程,对于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的知识脉络,让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索价值,提升科学意识,感受科学探究过程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生动手和开阔思路以及加深对科学的理解提供基础,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自主新的科学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2.3运用科学探索方法,培养探索能力
科学知识是无穷尽的,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也远远不够,还有大量的科学规律需要去他说和发现,因此培养科学的探索方法和能力,让学生形成自己的科学体系,实现“授人以渔”、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因此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方法,学会运用一定的分析工具概括总结。教师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科学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培养分析处理的能力,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技能。
2.4创设情景,激发探究兴趣
通过营造探究式学习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现代科学教育能够在实现图、文、声、像的结合,使得科学知识的呈现日渐多样化,一次你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一种新颖别致的探究情境,去探索科学的奥妙。例如风霜雨露、火山地震等自然现象,利用视频资料,3D资料去引导深层的自然现象的原因,思考其中有着怎样的规律,从而提高他们对于科学认知的感性认识。
参考文献
[1] 吴佳玲.试析初中科学教育实践--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J].决策与信息旬刊,2016(5):200.
[2] 程春雷.论初中科学教育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策[J].教育,2017(2):150.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能力;创新能力
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初中生物学科,主要是向学生展示基本的生物学科内容,让学生掌握研究生物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现在生物教学重在培养初中生理性思维的习惯和养成积极的科学态度。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把提高初中生生物科学素养作为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不断改善。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生物是与我们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而初中生物主要向初中生介绍基本的理论观点和基础的生物常识及生物现象。有效的生物教学可以带领初中生走进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对于初中生物教学重点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培养初中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初中生物教师开展教学,重点不是肤浅地复制教材,而是注重学生生物科学思维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初中生物学科的发展还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首先,初中生物课课时安排不合理。部分学校生物学科仍被视为副科,因此课时安排较少,每周仅有三节课,甚至更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一些实验活动因没有充足的时间而无法实施。其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重理论知识讲授,轻动手实验能力的问题。还有部分学校因条件限制,实验设备不能满足生物教学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展开必要的生物实验,只能局限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初中生实验探究意识薄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初中生对教师形成依赖,缺乏自觉探究和实践的意识。所以,教师需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能力。
二、如何在日常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1.明确培养学生生物实验能力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提到:“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学习,使初中生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因此,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应注重初中生生物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备课时,应该结合具体学情设置培养初中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例如,学习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时,教师备课时的能力目标即可设置为: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切片,增强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觉探究的意识。
2.加强学生生物实验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高生物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初中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觉探究、动手实验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体现在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源于一个“为什么”。面对学生的不解,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发学生,为学生创造解决疑惑的条件。例如,初中生对种子萌芽的过程充满好奇。我们则以此为契机,开展“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亲自探索,不仅解答了学生心中的疑惑,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3.在实验步骤解析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能力
科学实验具有严谨的步骤,生物科学实验也不例外。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总结交流等。对于初中生物实验,我们主要要求初中生了解一般的实验步骤,并能自主完成简单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实验中分析观察的能力。我们操作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证明一些结论或者观察一些现象。分析观察是实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谨慎细致地观察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4.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理论及思想
归纳总结也是实验探究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目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结论。学生参与实验,根据在实验中观察的现象或者实验结果归纳出实验理论或思想,可以让学生对生物理论有更加深刻的认识,甚至通过实验能够获得新的发现,实现提升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转变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理念,改革初中生物教学模式,为初中生提供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抓好实验教学,不仅是现代初中生物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初中生生物成绩的有效途径。提高初中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日积月累的付出和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刘学勇.浅谈高中生生物实验能力培养的途径[J].东方教育,2014(08).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5
现阶段中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很多的老师还是在采取较为陈旧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相对来说,还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转变,出现了很多的弊端。首先,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中,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都是老师占有着主导地位,引导着学生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这样的引导模式,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很大的自主性,不能够在自己的思维中进行系统性质的学习,仅仅是遵照老师的意愿来进行学习,这样就会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其次,传统的生物教学方法,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不能够将生物课程中的知识传达给学生。除此之外,现阶段中,初中生物课堂上的教学方法,部分进行了很大的改进,但是有些则会乱用教学模式,造成课堂教学秩序错乱,导致初中生在学习上难度加大。诸多的弊端都使得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过低,因此就需要尽早地进行课堂教学方案的改进。
2.如何进行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案的改进
2.1科学实验自主性培养
在上述陈列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弊端中,缺乏很大的自主性。这样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因此,对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案的改进,首先就要求进行学生自主性的培养。而对于初中生物的学习来讲,自主性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就是科学实验自主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都是教育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死记硬背,都是进行知识的灌输,而不是开展实验形式的教授。因此,基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就要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加入适量的实验,倡导学生在课堂老师的监督下进行安全性的生物实验,比如一些动物的解剖,以此来了解动物的生理结构,再者还能够进行一些观察实验,对各类型小动物进行亲身观察,查看其身体部位的形状,并且在保护措施下进行触摸感受。在初中生实验自主性的培养下,才能够加大学生对初中生物的兴趣,在试验中进行高质量的学习。
2.2多媒体的应用
现代社会中人们在多媒体下生活,更加具备有趣味性和现代化。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生物知识较为无趣,学生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没有较大的兴趣。在新课改下,将多媒体应用到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中,使用PPT、Flash等软件。比如在植物生长发育的学习中,使用Flash软件,可以很生动地将绿色开花植物从胚胎到种子,再到幼苗的生长,直到其开花结果这一整体过程展现出来。初中生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明确植物的生长过程。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形象、生动地将生物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授课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强化记忆,并且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
2.3教学中概念图的使用
生物中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相对于初中生来说,会存在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只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死记硬背,而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能够获得暂时性的知识吸收,有极大的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忘记。因此,这就需要在初中生物课堂中使用一些概念图。概念图的合理使用,能够使得晦涩的生物知识点得到具体的说明,并且有利于将相关性质的概念进行一个关联性理解。进而能促进初中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逻辑性思维的形成。最终更加有利于初中生物的学习。初中生物知识除去有些难以理解外,生物知识还比较散乱,不像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一样,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上进行概念图的使用,能够将零散的知识点进行一个合理有效的整合,最大程度地将知识点概括起来。初中生在这样的总结下,才能够认识到各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进行高效学习。
3.改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的重大意义
传统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存在很多弊端,不能够良好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够避免以上陈述的诸多弊端,也可以较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另外,改进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方法,在很多方面,都能够增加学生对初中生物的极大兴趣,基于较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初中生物课堂的趣味性,最终促使初中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生物的学习。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
4.总结
科教兴国,是我国在文化建设中需要遵守的原则。因此就要求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在课堂上较大程度的增加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并且将生物知识的学习投入到生活中,使用多媒体课件,诸多改进措施的开展,才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乐趣。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6
关键词:初中科学;实验;教学;自主
初中科学教学要以实验为基础和依托,用创新的、生活化的、探究性的科学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和精神,通过科学实验教学的自主参与实践,使学生能够在初中科学实验中验证科学结论,更好地生成科学素养和能力。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如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有所收益。
一、创新初中科学实验教学方法,融入趣味性教学
在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中,科学实验是有力的工具,通过科学实验可以客观地呈现新奇的现象,让学生惊讶于趣味性的科学实验过程,而不自觉地融入科学实验过程之中,产生极大的自主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保持浓郁兴趣的前提下,获得初中科学知识。例如,在浙教版初中科学《大气的压强》一课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并分析沸腾的条件,在这个知识导入的教学之中,可以将传统的实验创新成趣味性的实验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创新实验“越冷越开花”的趣味性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将红墨水倒入试管之中,灌注到试管的约1/3处,然后盖紧橡皮塞,在下面将酒精灯点燃,将试管中的红墨水加热,直至t墨水达到沸腾状态,再将试管倒立,用盛有冷水的塑料袋包裹住试管的中下部,用力旋转试管,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停止加热后没有沸腾的红墨水又重新沸腾了起来,而且当教师用装有冰块的塑料袋取代盛有冷水的塑料袋时,则可以看到红墨水的沸腾状态更为强烈。在这个具有极强趣味性的科学实验之中,学生产生极大的自主参与热情,并且进行了自主尝试,思考这个神奇的现象背后的科学原因,进入了自主探究的阶段。
二、合理适宜的课题导入,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课题的良好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良好的课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科学实验中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旧知和新知之间的联系,导入适宜的科学小实验,并根据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基础性认知,获得新知。例如,在浙教版的初中科学实验“摩擦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将这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与科学小实验相链接,教师事先准备三块质地不同而厚度一致的玻璃,让学生分别在这三块不同的玻璃上写字,并记录写字的时间。由这个小实验可以获悉,纹路较多的玻璃需要花费更多的写字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其中的缘由,由此引入课堂的教学内容:摩擦力的概念知识。
三、实现初中科学实验与生活的融合与创新
在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与生活相链接,从生活中取材,并列举与初中生日常生活密切相联的例子,从而使学生不再拘泥于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而是将视野转向更为开阔的社会生活课堂,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情境之中进行科学的探究和认知,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价值和意义,进而激发初中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形成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浙教版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物体沉浮条件的应用》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创新的科学实验――“蛋壳浮沉子”实验,引入生活化素材,具体实验操作过程为: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细铁丝置入蛋壳之内,然后,将这个蛋壳放入盛水的玻璃杯之中,在增减蛋壳内细铁丝的数量的操作之下,确保该蛋壳不会沉底、也不会浮露出水面,再将玻璃杯口封堵,下面加热一小会儿,可以看到悬浮于水中的蛋壳开始下沉。为了更清楚地展示这一过程,可以将玻璃杯离开一会儿火,在水温下降到原来的温度时,下沉的蛋壳又逐渐回升,到达原先的位置。
从这个新奇的生活化实验中可以看到,科学实验取材于生活中普遍的铁丝和鸡蛋壳,减少了科学实验与学生的隔阂感,并使学生意识到科学实验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价值,产生热爱科学、探究实验的热情和兴趣。
四、课堂实践案例
以《物质的溶解性》实验为例。
1.课前准备
在科学实验课程开始之前,首先,教师需要根据班级学生人数以及教材内容,对实验操作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教师或者教师指定的学生需要在实验课程开始前在实验室准备好所需的实验器材。再者,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课前对实验内容进行预习,了解实验流程,以确保实验的正常进行。
2.情境设置
物品场景:准备食盐、水和醋放置在实验桌上;
教师引导:我们每次吃饭的碗筷,每次能够将它洗干净的原因是什么?单纯用水容易洗干净吗?
爸妈炒菜时候的盐,丢进锅里之前明明是白色的颗粒,为什么炒出来的菜里找不到那些白色的颗粒呢?它经历了什么?
3.实验操作
实验活动一:
(1)将白砂糖分别放入盛有热水和凉水的两个杯子里,结合自己对生活的实际经验,学生会对此产生什么疑问或者对此现象有什么看法?
比如说:
如果一直往水里加糖,会全部被溶解吗?是可以无限制地加吗?
如果把水换成醋的话,它也能溶解吗?溶解所花费的时间也是一样的吗?
为什么热水会比凉水能更快地溶解物质,是因为温度吗?
实验现象:白砂糖在水里溶解了,且热水里的白砂糖比凉水里的白砂糖溶解得更快。
(2)继续往杯子里加糖,看会发生什么现象?白糖是否还会继续被溶解?
可以看到,在过了一定量后,白糖便不再被溶解,由此可以得出,水的溶解能力并不是无限的,当超过一定量后,物质便不会被继续溶解,并且温度能够加速物质溶解。
实验活动二:
将白砂糖和食盐分别放入盛有水的两个杯子里;
教师调动学生兴趣:我们现在要让它们举行一次比赛,你们准备给它们制定怎样的比赛规则?
学生:水的质量要相等……
学生:水的温度要相等……
学生:食盐和白砂糖的质量也要相等……
由此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条件下,在其他因素不变,只变动其中一个因素会带来的效果,由此得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素。
实验现象:白砂糖在水中完全溶解了,食盐在水中并没有完全溶解。
实验结论:不同的物质即便是在相同条件下,其溶解能力也是不同的。
4.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交流、讨论,分析变化的原因,对“物质溶解”现象进行总结、归纳
5.拓展思维引导
(1)为什么水在严冬容易结冰,而盐水和食醋却不容易结冰?
(2)为什么煮沸的水比煮沸的汤温度要低一些?
五、科学实验教W过程优化
1.转换教师的角色
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不应该再依照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实验中心进行实验讲解,而应该以学生为实验中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提问,对学生的提问不能置之不理,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他们如何思考实验内容,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一起讨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创新,敢于提问,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学习中。
2.学生心理优化
虽然学生普遍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但是在实验过程中,不乏胆小自卑的学生,他们性格内向,害怕在操作过程中出错,害怕被其他人笑话,这导致这些胆小的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去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实验技能也得不到有效训练。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将大胆外向的学生与胆小内向的学生分在一组。
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还应该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实践能够促进创新思维,主动探究实验内容,对实验内容进行思考,并进一步设计实验,由此来验证自己的一些推断。因此,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还要在他们实验过程中积极鼓励引导,对于简单的实验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比如说在进行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的实验时,对于想要尝试制作其他水果和蔬菜的临时装片的学生,教师应该予以积极鼓励,让他们去尝试,让学生主动去查阅并分析为什么不同蔬菜水果的表皮细胞显示不同。
六、生成科学探究性的初中科学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在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其设计为科学探究性的实验课堂,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切身体会科学实验实践活动中的感触,在教师精心创设的科学探究性的初中科学实验课堂上,有效地进入科学知识的探究之中,从而避免传输式教学的弊端,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参与到科学探究实验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
例如,在浙教版初中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演示实验改变为学生自主的分组合作实验,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明晰“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实验,更好地理解杠杆原理。
综上所述,在初中科学教学之中,科学实验是基础和依托,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教学,引领学生进入科学实验的场景之中,观察实验、思考实验、分析实验、探究实验,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启迪式的引导之下,逐渐生成科学创新思维能力,在科学实验的趣味性设计、生活化设计和探究性设计的前提下,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秋菊.科学专注实验,技术源自创新:初中科学实验的创新教学研究[J].读书文摘,2015(10).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教学
新人教版教材初中《生物学》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如观察、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等。教材的安排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积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验操作技能。而科学方法教育此时在生物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显微镜的使用教学,教师通过例子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在观察比较显微镜不同放大倍数下植物细胞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出细胞结构和显微镜成像原理,使教学更为生动有趣。结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科学方法。这就是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良好运用。
一、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概述
1.科学方法教育的概念
科学方法教育,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点及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应用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手段,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传授和渗透某门学科的科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熏陶,逐步掌握最为基本和最为主要的某门学科的方法,以达到促进知识的有效学习、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进而提高所有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含义
生物是研究生命起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日常的生物教学活动中,以一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作为载体,以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作为依据,应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系统性地学习生物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个体性发展。如:调查法旨在倡导学生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训其实践能力。调查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内的植物种类”,也可以是本班同学某种生物性状如单双眼皮情况调查,学生有了参与调查的体验,进而对调查法加以运用,延伸扩展到对其他选题的调查。
3.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学的选择原则
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科学方法,其选择原则是:(1)从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内容出发,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几乎所有的生物学理论知识都是由无数的实验得出的,这就决定了每一个生物知识点都具有相对应的科学方法。学生学习不仅要了解生物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因而科学方法的选择必须建立在生物的具体知识的基础上。(2)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生物学知识对应的科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不是每一种科学方法都适合生物课程的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该阶段的学生开始形成认知观和世界观,对于科学方法的概念还是不够清晰,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际的知识水平等方面进行科学方法的选择。
二、我国初中生物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对科学方法的具体内容不够清晰
目前我国生物教师对于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对比法等一般普通的科学方法较为了解,但是对于模拟比较法、假说法及想象与创新思维等方法则较为陌生,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就是科学方法。由于教师对科学方法的内容认识不到位,很难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科学完整的科学方法体系。
2.科学方法还处于自发阶段
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都是凭其感觉和以往的经验应用科学方法。没有从教育心理学等方面思考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大部分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还处在自发操作阶段,没有很好地将科学方法和理论相结合。
3.科学方法的应用缺乏计划性、层次性和系统性
虽然说初中生物教师对于科学方法教育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所注意,但是没有相对应的理论作为基础,并且没有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使得科学方法教育失去了完整的体系,缺乏完整性的安排,在使用科学方法教育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理想。
三、科学方法及初中科学方法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
1.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科学方法
结合教育心理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常用的初中生科学方法包括:(1)观察法。就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和一定的理论基础上,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考察研究,从而获得被观察事物现象的一种科学方法。如:观察花的结构。(2)科学实验法。为了达到一定的研究目的,应用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等,人为地进行操作和改变客观物质和过程,以求进一步认识自然生物规律。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3)资料分析法。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4)比较法。将研究对象的现象个别部分、个别方面和特征进行比较,确定比较对象异同点的方式。这四种是较为常用的科学方法,还有数学方法、假说方法、想象与创造性思维等科学方法。
2.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学生的作用
新时期,教育有着不断的改革和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极有必要对中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生物相关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动物的影响的教学内容,生物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生物生存需要的因素做出总结,再进行假设、设计实验及开展实验,让学生进行自我组织讨论。如此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其实很普通,并非只有科学专家才可使用,还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实验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在观察生物表象、认识生物形成和构建、了解生物规律及分析解决实际的生物科学问题的过程当中,所有的认知结构及相关生物知识和方法都和科学方法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3.科学方法教育对于教师的作用
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初中生物教师而言,主要是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积极地对学生的学习内容有所了解,针对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和单元内容作出详细的科学方法目标,并且可以在恰当的时候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初中生物的教学活动中。如,植物的绿叶在光照作用下制造有机物的教学,生物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找出可进行试验的素材,比如天竺葵,其他植物也可进行实验。但是菠菜叶是不可以进行的,因为其不可积累淀粉,所以不能进行相关实验,所以对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教师需要做足功课。
四、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意义
科学方法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设计问答、思考、讨论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际的生物教学中,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及应对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合作型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方法支持。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教学,教师可根据科学方法教育的理论,设计出以实验和讨论为形式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内部变化进行归纳阐述。根据初中生物教学内容和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教师需要把科学方法教育贯彻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开展和教学评价等环节,随着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把科学方法教育和初中生物教学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教学模式,把具体的科学方法与生物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初中生物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转,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军.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0.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篇8
关键词:现代初中教学;问题化教学;问题设置;应用问题
化教学理念起源于美国,这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教学方式在国外备受教育界关注。近年来,国内及时更新教育改革体制,将学生初步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积累学习方法的过程逐渐提上教学日程,广大教师尽力改善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引导初中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并积极解答,尽快使初中教学脱离“灌输式教育”的崎岖道路。
一、现代初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试教育模式背景下,学生逐渐丧失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体现为初中生堕于思考、堕于发现、堕于创新,将学习过程简化成机械化重复。传统教育方式以教师依照教科书讲解为主,对学生进行灌输式口述教育,不先设立问题,而学生被动参与学习,不需要过多思考,只要紧跟教师思路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即可。整个过程并不需要学生有创新思维,更不需要过多思考,课后习题过程中对当节课堂内容进行巩固复习,以记住知识要点为重,殊不知,这样的学习方式过于被动,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力并不持久,学习效率无从谈起。如今,考试成绩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标准,教育初衷并非如此,而在学生学习生涯中所占比重并不是最大,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是探索过程的经历,学习方法的获得和求知经验的积累。
二、实施问题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课程中实施问题化教学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利用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可以促进学生增强学习热情,让学生紧跟教师思路,在课程推进中积极思考,积极提问,善于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开发学生创造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将解决问题视为求知的美好成长过程,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宝贵的知识和终生受用的学习经验。
三、问题化教学中问题的设置参考
问题化教学进程中,能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是否设置了有效问题有直接关系,很多教师已然认识到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并积极参与问题化教学方式改革,因未能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非但没有发挥问题化教学的特长,反而导致教学效率一再降低。因此怎样设置有效问题是增强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设置有效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参考。(一)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设置问题设置问题时从学生生活经验着手,能从中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因相似生活经历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使学生因问题的亲切感产生心理共鸣,因而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使其探索问题的答案。(二)从科学实验角度着手设置问题青少年时期属于动手能力相对较强阶段,因此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兴趣,源于青少年对未知事物的强烈好奇心。实际教学中应紧抓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切入点,通过实验提出相关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将教学目标明确化。(三)围绕教学内容设置问题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设置问题时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以免问题脱离教学主旨。若问题脱离教学主旨,就偏离了设置有效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则教师连最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无法完成,科学教学意义更无从谈起。
四、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科学实验上,科学是一门更接近自然,更能引起学生探索兴趣的课程,科学实验过程中,怎样合乎时宜地提出有效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探索兴趣,是值得所有教师潜心观察和不断实践的问题。教师要从细微之处观察学生的兴趣所在,结合教学目标给予适当引导,让学生不自觉对未知问题产生强烈好奇和探索欲望。鉴于此,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应及时普及和推广,让更多学生从被学习、被考试的围墙中解放出来,把学习视为生活经验积累中的重要环节,努力探索、积极思考、勇于创新,把学习视为生活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更重要的是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会拥有较系统方法,对解决问题会有自己独特见解,对将来更多未知问题充满解决动力,这便是成功的教育。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化教学模式,是非常符合学生心理成长要求的,让教师轻松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吸收课程营养。从教师角度看,一改往日的教学模式,有了更系统有效的教学方法;从学生角度看,锻炼了发散性思维,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学会以问题为导向求知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养成对整个生命都有意义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探索与实践,2012(31).
[2]楼灏.浅议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
[3]王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新课程,2015(05).
[4]梁新姝.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才智—创新教育,2016(09).
初中生的科学实验范文
本文2023-10-23 17:56:3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