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并购范文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篇1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历史回顾
对于企业海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是选择并购还是新建、是合资还是独资,主要从跨国企业的资源状况与投资动因、投资区位的客观因素和投资母国因素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从投资企业动因方面,要选择有利于企业国际竞争地位提升的市场进入模式;从投资区位的客观因素方面看,许多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基于某些政治及经济因素的考虑,对于外资企业并购本国企业及股权比例有所限制,市场进入模式是投资企业和东道国政府谈判博弈的结果。投资母国的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外汇储备及对外经济政策等都会对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模式产生影响。
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阶段,由专业外贸公司建立的境外企业因投资额相对较少,一般都以独资形式在境外注册。随着生产性项目增加,特别是一些较大型生产项目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但由于我国企业缺少国际投资经验,客观上也需要国外合作者的引导和支持,因此在起步阶段,企业大多采用与东道国或第三国企业合资经营的投资模式,且以我国企业对等或少数股权合资模式为主。随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也日趋丰富,独资企业所占比重在逐步提高,合资企业中我国投资比例也有扩大的趋势。
从全球视角来看,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发展,对外投资模式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新建方式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而跨国并购方式逐步上升到了主导地位。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到了8970亿美元,其中跨国并购投资额达5300亿美元,所占比重高达59%。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4年香港最大的电子上市公司——康力投资有限公司因财务危机濒临倒闭,被中银和华润集团联手组建的新琼企业以4.37亿港元收购,这是我国第一起企业海外收购的实践。此后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在并购模式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比较有限,且早期的跨国并购几乎都是国有企业。自1999年中央提出“走出去”战略尤其是在2001年之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活动又开始活跃起来,而且近年来还有一个显著变化是民营企业跨国并购也有所突破,出现了一些较有影响的案例,如浙江万向并购美国UAI公司、浙江华立并购飞利浦CDMA手机业务、京东方并购韩国HYNIX和HYDIS的LET-LCD业务、联想并购IBM电脑等。
虽然跨国并购方兴未艾,但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目前仍然较多的采用传统的跨国新建模式进入国际投资市场。据统计新建方式在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约占70%,而以并购模式建立的企业仅占三分之一左右。这是我国企业多年来形成的“投资就是新建”的思维定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我国具体的国情和对跨国并购模式进行投资的有关法律和规则不熟悉,缺乏实际操作经验所导致的结果。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战略选择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视角
目前,我国企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在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时候,我国跨国企业应该以独资新建或合资模式作为主要的进入方式。现阶段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制造业和机床、自行车、钟表、纺织等机械加工业,都是我国企业技术方面比较成熟的强项。这些产品国内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或者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其出口又面临着同我国经济技术水平接近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激烈竞争,而且还受到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制约,国内企业可以通过独资或合资新建模式,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来释放富余的生产能力,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而对于以高技术和创新为特征的产业,在发达国家直接投资,则应该采用跨国并购或合资模式为宜。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视角
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重要动因是学习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的主要途经就是要置身于拥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环境中,利用其人才资源培养企业自己的人才,自主研发先进技术。因此从减少进入障碍和风险、加快进入速度、尽快获得短缺资源的角度看,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发达、开放度高的特点,对于外汇资金充裕和精通跨国经营业务又熟悉国际惯例的管理人员的企业,应尽量选择并购方式。在股权安排上,由于该类投资对股权无特殊要求,且合资在有些方面还有利于学习的进行,因此,可更多地考虑多数股权的合资方式。特别是对于进入技术程度较高,进入障碍较多的发达国家市场,比如日本和西欧国家,合资并购对我国许多企业来说更为有利。如果没有合适的并购对象,也可以考虑独资兴建投资成本较小的研发机构等,利用当地的人才资源,置身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区位环境中,利用其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溢出效应,从事自主先进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浙江民企飞跃集团就是通过海外并购以获取先进技术的成功例子。从事缝纫机生产的浙江飞跃集团在2003年与新加坡一家公司合资,收购了一项控制系统技术。之后,合资公司又联合并购了德国的一个电脑技术。2006年飞跃大胆收购意大利美福拉公司50%的股份,目的也是为了获取一项电子技术,该技术能够把棉花直接变成衣服。飞跃集团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额已经从1981年几万美元发展到2005年2亿3千万美元,与127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成为一个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中国著名民营企业。
对于我国企业产业转移与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的主要投资区位是发展中国家,因此进入模式应以新建企业和合资为主。从东道国方面看许多发展中国家从自身的政治和经济角度考虑,法律透明度不高,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股权安排和企业并购等方面均有各种限制,而对新建、合资企业却比较欢迎。从进入企业方面看,我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一般都拥有适用的生产技术优势,选择新建企业和合资方式,用技术、机器设备、原材料、知识产权等作为资本入股,既可以节约大量外汇资金,也有利于当地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尽快占领市场,还可以利用合伙企业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更好地利用各种优惠政策,提高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率。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另外一个重要动因是寻求国外的自然资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企业的跨国投资应符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战略导向,直接从国外取得低成本的自然资源供给,以弥补国内母公司资源的不足。此种对外直接投资应以合资为主,其理由有三:一是合资经营有利于与东道国建立长期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有助于风险共担和资源共享,确保长期稳定的海外资源供给;二是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各国都有严格的控制,合资有利于获得东道国的信任与支持;三是资源开发型投资规模一般较大,合资有利于对投入资源的分担,以降低投资风险。
(三)企业拥有的资源、组织管理与整合能力
一般来说,企业通过使用跨国并购进入模式,可以获得对并购企业极其重要的资源;而通过新建进入模式的企业则要依靠本身所拥有的优质资源。因此,拥有适当资源的我国企业倾向于选择新建模式进入;而没有适当资源的企业倾向于选择并购进入并且用自己拥有的金融资源交换被收购企业的有价值其他资源。另外,跨国并购相对于跨国新建要求更高的组织管理和整合能力。Anderson和Svensson1994年就指出,如果一个企业的组织和管理技能越强,企业选择跨国并购的可能性越大,相反,如果一个企业的技术能力越强,选择绿地投资的可能性越大。与跨国并购整合能力密切相关的是企业文化差异的整合。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就有其特定的群体文化,即企业文化,它包括价值观、企业理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历史传统、文化环境等。各国企业之间,由于在地域、规模水平、行业特点和历史传统上存在不同,企业文化也表现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导致跨国企业经营思想、价值观念、工作方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冲突,如果目标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文化差异比较大,那么其文化整合难度也较大,此时采取并购就不可取。因此,如果选择跨国并购,在企业文化差异越大时,对其跨国并购整合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从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整合能力来看,相比较而言,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浪潮才刚刚兴起,海外并购则更只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海外并购经验和整合并购企业的能力,因此实施整合或整合过程缓慢,并购后其整合成本也会比较高,并购结果也远远达不到预期值,这样不仅会使预期的“并购协同效应”难于发挥,而且还可能使原先经营正常的企业陷入财务危机和经营危机。如华立集团收购飞利浦CDMA核心技术部门后,被并购企业员工人心浮动、技术研发进展缓慢、投入资金黑洞巨大和并购项目前景迷茫等充分暴露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整合能力差的这一弱点;在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过程中,由于文化和理念的差异,也出现了严重的“1+1<2”的整合问题。例如TCL员工经常加班,而阿尔卡特留下的员工却没有加班的传统;在销售人员的薪酬上,阿尔卡特实行相对稳定的工资待遇政策,而TCL采用相对较低的底薪加上较高的业绩提成的办法;TCL的手机销售采取投入大量资金直接进行终端销售的方式,阿尔卡特主要是通过经销商来做,销售人员不直接做终端;TCL派出的负责在法国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形同虚设,整个子公司处于失控状态。此外京东方并购韩国HYNIX和HYDIS的LET-LCD目前也都处于同样的尴尬局面。因此根据我国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整合能力来看,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时,应当更多考虑的是采取新建投资模式进入。
不同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败与得失。借鉴与比较西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并结合我国企业自身特征的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创新研究,对于提高我国企业海外投资决策成功率与提升国际竞争力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篇2
一、中国对外投资发展越势
(一)对外投资概况
中国自1979年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在1979-2009年的31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生了巨大变化。197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只有50万美元,设立境外企业仅4家,1987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外直接投资突破了1个亿,达到了4亿多。此后,中国对外投资额多年徘徊,总是在几个亿的范围内波动。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又上了一个台阶,投资额突破了20亿美元,达到27亿美元;从这一年以后,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5年,我们又步入一个新的阶段,突破了100亿美元,达到了122亿美元;2008年,我们再上一个台阶,突破了500亿美元,达到了559亿;2009年,尽管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和金融危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仍然有所增长,达到了565.3亿美元,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达1.3万家(表1)。
(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趋势
2000-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快速,年平均增长率达67.34%,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外贸的增长速度。199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增长率是132%,2000年略有下降,此后各年都是正增长(表2)。2000-2009年的10年间,我们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如果按30%测算,2015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就将达到3000多亿美元,基本上可以成为世界上的第一名。到2018年,将实现7000多亿美元。2008年世界上对外投资最多的国家就是美国,其对外直接投资也就是3000多亿美元,而且最近10来年,美国每年的对外直接投资基本上都是排在世界第一位,有的时候1000多亿,有的时候2000多亿,有的时候3000多亿,我们如果能达到3000多亿美元,在世界上就排第一位了。考虑到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不大可能每年都以67.34%的速度增长,所以我们以30%的增长率测算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未来的发展规模,但30%的比例可能还是比较高,如果按10%测算,也就是说未来十年,假设每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10%,到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将达到1089亿美元,2018年达1450亿美元,应当说这个数字也是不小的。比较最近几年世界各国的投资数据,按10%的增长率来预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在世界上也是能排到前五名的。
从2008、2009年两年看,2008年中国对外投资额排全世界第12名,2009年列第5名;中国利用外资,2008年利用外资金额排世界第3名,2009年排第2名。把这两个方面加起来,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国际投资大国。我们常讲中国是一个贸易大国,经济方面应当说排第2、第3就是大国了,现在我们投资方面也成为一个世界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投资强国。截止2009年底,我们在海外投资的累计存量为2400多亿美元,截止今年6月底,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把中国在海外投资的存量和利用外资的存量放在一起做一个对比,比例现在是0.25:1,也就是1:4,这说明我们在海外的投资存量还是没有我们吸引外资的存量数量大。另外,我们在海外除了直接投资以外,还有间接投资,把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加在一起,中国在海外资产的总量已经超过了2万亿美元,在这方面我们也要研究如何使他更加安全,如何保值增值。
(三)中国对外投资潜力
投资研究专家邓宁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与这个国家人均GDP数额连在一起,根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对外投资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在人均GDP400美元以下的第一阶段和人均GDP在400~2500美元之间的第二阶段,对外投资的数量比较少;人均GDP达到2500-4000美元的第三阶段时,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加速发展,如果人均超过4000美元,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将快于利用外资的增长速度。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均GDP的数额差距较大,2009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0美元,北京超过10000美元,天津为9000多美元,有的省5000多,有的2000多美元,贵州的最少,仅为1501.7美元(表3),中国经济的地区发展确实有一些不平衡,人均GDP最多的上海与最少的贵州之间差距达7.6倍。依据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在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处在第二阶段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有6个,占19.4%;处在第三阶段的有15个,占48.4%;处第四阶段的有10个,所占比例是32.3%。这样看来,中国80%左右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已处在对外投资加速发展阶段了,这说明中国已经进入了对外直接投资高速发展的阶段。一旦人均过了3000美元,对外投资你想阻拦也阻拦不了,这是企业自身的要求。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3679美元,正常情况下,预计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5000-6000美元。也就是说,以后我们对外投资的实力将会进一步的提高,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将从以商品输出为主的阶段,逐步走向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举的阶段。
从部分省2009年人均对外投资的数额看(表4),上海人均对外直接投资有50多美元,北京是17.4美元,从人均来看,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还是比较低的,对外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
从企业层面看,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潜力也是巨大的。2010年5月,中石油对外宣称,未来10年将投入600亿美元发展海外业务,这一家公司未来10年发展的计划就等于“十一五”期间全国商务发展计划所要达到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中国“十一五”商务发展计划是每年对外投资120亿美元,五年对外投资600亿美元。中远集团计划在未来三年,将向希腊投资51.31亿欧元,大体上为66.7亿美元,主要用于希腊港口的购买和改造。这两个例子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现在对外投资的动力、能力、欲望还是比较强的,企业对外走出去的层次,也将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逐渐发展到品牌输出和文化输出,渐进发展,逐步提高。
总之,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企业发展的动向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潜力是很大的,投资规模将快速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将达到6000-8000亿美元,海外企业资产将超过15000亿美元,跨国母公司数有望突破5000家,海外企业数量有望达到3-5万家,进入世界500强的跨国企业数有望达到50-70家。
二、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
海外并购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我国对
外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海外并购现状
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额达302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的54%,也就是说我们有一半的对外投资是通过海外并购实现的;2009年,海外并购金额为17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的31%,有1/3的对外投资是通过对外并购实现的。这说明并购超过新建,已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每年海外并购达到几百件,涉及石油、有色金属、汽车、金融、电子、电讯等行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品牌并购。从海外并购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海外资产和股权等类型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但品牌和技术并购基本是不成功的。
(二)品牌并购的误区
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中国海外并购的案例,特别是海外品牌并购的情况,发现很多企业对海外品牌并购比较感兴趣,积极性比较高。但从上汽集团收购韩国双龙汽车,北京京东方集团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器,TCL收购德国的施奈德以及法国的汤姆逊,还有南京汽车收购英国的罗孚,联想并购IBM,以及其他的一些品牌和技术并购的案例可以看出,有的失败了,有的效果一般,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经过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方面存在4个误区:
1 误认为购买品牌快于自己培养。事实证明,自主主导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必须自己长期培育,想一下买来一个大的品牌,不太可能。
2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可以当主导品牌。这也是一个误区,买来的品牌一般只能当辅助品牌,主导品牌应自己培育。
3 误认为人家会将好的品牌和技术卖给自己。实际上错了,出售的品牌一般都是亏损的或走下坡路的品牌,蒸蒸日上的品牌、盈利的品牌是不会卖的。
4 误认为买来的品牌就可随心摆布。实际上,整合被并购的品牌的难度,不亚于整合一个被并购的企业。
(三)结论
经过研究中国企业在海外品牌并购的案例,总结出以下5点结论:
1 海外品牌并购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有效和主要的方式。海外并购是加快中国跨国公司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培育辅助品牌的一种方式,但不是中国企业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一个有效和主要途径。要发展国际知名公司,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怎么发展必须要好好研究,主要还应该靠企业自己认真培养。
2 国际知名品牌和主导品牌需要企业自己长期培育。从世界品牌发展史来看,大企业与跨国公司的品牌、主导品牌、知名品牌基本上都是自己培养出来的,而不是买来的;在品牌建设上急功近利不行,想走捷径行不通,国际知名品牌也买不来。从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国家来看,国际知名品牌需要长期的培育,通过品牌并购形成国际知名和主导品牌的案例比较少。
3 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当不了主导品牌。这里的“血缘”关系是指人家培育的,不是自己企业培育的,我们的一些企业误把并购来的海外没有“血缘”关系的品牌,当成培育国际知名品牌的主要途径。这实际上是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了,但儿媳妇儿毕竟不是闺女,没有血缘关系,要求不要太高,否则就会产生婆媳矛盾。当然,这个比喻不一定很恰当,有的儿媳妇儿比闺女还好,但是这里讲的是一般的道理;闺女十月怀胎,有血缘关系,肯定是能说悄悄话的;儿媳妇是跟你儿子结婚,法律上领了一个证,成了一家人,不能把儿媳妇当成闺女;买来的品牌成不了主导品牌,只能成为辅助品牌。
4 并购辅助品牌成功概率较高,但并购后需要认真整合,需要呵护。最近这些年的海外品牌并购也并不是都不成功,在机床和化工行业有一部分海外品牌的并购是比较成功的。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并购与本企业业务相近的品牌,第二,并购辅助性的品牌,第三,并购后,认真整合,不求造势。真正的并购往往是要沉住气,并购完了要认真整合,要使其能够发展起来。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篇3
关键词:跨国并购 引发因素 模式
在近20年间,伴随着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跨国并购的浪潮,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研究这一经济现象,对于正确判断世界经济新结构和未来趋势,籍以制定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和政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传统跨国并购理论的局限性
在国内企业并购达到一定程度后,跨国并购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跨国性现象登上历史舞台,其理论渊源首先是并购理论,但是,跨国并购与国内并购相比,由于涉及企业的国籍不同,因此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相关的并购理论主要有规模经济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市场力理论、效率理论和问题理论,而建立在微观基础上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是以企业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的。对外直接投资微观理论发展的主流是一系列优势论说,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国际产品周期理论与区位因素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所有以上跨国并购理论分别从不同方面描述了企业跨国并购活动,导致了众多理论假说的产生,这有助于对企业对外跨国并购的认识和理解。但是这些理论假说也存在着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现有理论的研究对象大多针对发达国家企业,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企业的对外跨国并购,并不能在所有的国家得以“通用”,表现出对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现象的解释力也显不足。
这些理论对于跨国直接投资的决策问题,即跨国创建和跨国并购的选择问题缺乏有力的理论解释。现有理论没有将跨国并购纳入到对外直接投资的范围内进行研究。
因此,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需要进一步对跨国并购进行理论研究,以分析解释跨国并购行为,指导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实践。
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分析
(一) 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分析的假设条件
通过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分析发现,跨国公司子公司的国外工厂、设备开支和直接投资的流量,要么与子公司的销售额有很高的相关关系,要么与在该行业、国家或有关地区总产出的某种尺度有相关关系。这些调查结果同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各种形式相一致。同样,尼克博克对寡头相互制约的研究也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既同工业集中指数,又同相关行业国外投资的盈利性有相当重要的关系。这些结果显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利润导向行为。由此,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的跨国公司的行为与利润最大化理论大体相符。跨国公司的并购战略和计划主要取决于对收益成本的预期和对风险的分析。
作为一种跨国界的企业行为,对外直接投资有跨国并购和跨国创建两种方式。对于跨国并购的分析,应考虑到企业在决定对外直接投资时必须在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在建立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复合分析模式之前,首先设定假设前提条件:
对跨国并购的分析是在对外直接投资范围内进行的。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面临跨国并购与跨国创建两种选择;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直接投资行为,企业跨国并购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投资收益。
(二)跨国并购引发因素的内在机制
本文认为,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是由引发因素支配的,而引发因素是由需要产生的。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一般来说都是有目的的,都是在某种需要的策动下达到某个目标。需要、引发因素、行为和目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需要引发因素行为目标
由此可知,需要是引发因素的内驱力,没有需要就不可能产生引发因素。需要是引发因素产生的源泉。但并不是任何需要都能成为引发因素,只有需要指向一定的目标,并且展现出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时,才能形成引发因素,才会对行为有推动力。也就是说,有需要产生,还要有外部条件及内外相关条件对企业行为主体产生作用,才能成为实际活动的引发因素。只有和需要相适应的外部条件和内外相关条件出现时,需要才能成为跨国并购的引发因素。因此,形成企业引发因素的条件有三:内在条件;外在条件;内外相关条件。企业跨国并购,往往是在三种条件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这就是企业跨国并购产生的机制。
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复合分析模式基本内涵
根据跨国并购引发因素的内在机制分析,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其引发因素系统分析包括需要层次论、外部环境推动论和相关因素影响论。需要层次论是关于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内部条件的理论,外部环境推动论是关于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外部条件的理论,而相关因素影响论是关于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内外相关条件的理论。需要层次论、外部环境推动论和相关因素影响论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复合分析模式。
(一) 需要层次论
在市场经济中,任何企业都要维持或提升本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的这种愿望和追求可概括为三种需要,即维持企业生存需要、提高竞争力需要和追求寡占地位需要。跨国并购的内在推动力都直接来源于这三种需要。
1.维持生存需要。维持生存需要指的是一个企业维护现有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并维持企业在世界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不被淘汰的需要。从并购企业的角度来看,跨国并购满足其迅速扩充实力抵御被并购的需要。这是指企业在竞争现实和预期的驱使下,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以免在严酷的竞争中失败,从并购中寻求自身实力的壮大,以维持市场地位。
2.提高竞争力需要。提高竞争能力需要是指一个企业增强企业实力和扩大国际市场能力的需要。通过跨国并购可以在产生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加速科技发展及增强市场份额等几个方面满足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需要。
3.追求寡占地位需要。追求寡占地位需要指的是一个大型跨国公司在相关产业或行业内支配市场价格的需要。追求寡占地位的公司,通常是巨型跨国公司。有些巨型跨国公司由其母国经济制度的性质所决定,不存在控制世界产业经济的愿望。然而,跨国并购无疑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巨型跨国公司追求寡占地位的需要。
跨国并购企业三个层次的经济需要的同一性和对立性,使之既成为推动跨国并购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又成为酿成跨国并购错综复杂的根源。
(二)外部环境推动论
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经营成为必然趋势。而在跨国直接投资决策中,究竟是选择创建方式还是选择并购方式,则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创建和并购两种方式的强化程度有关。
1.企业产权股份化和证券交易国际化对跨国并购的正强化。企业产权股份化和证券交易国际化的迅速发展,对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首先,企业产权的股份化和分散化,使得“以少控多”的资本经营方式成为现实,这是跨国创建所难以匹敌的。其次,现代公司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公司的经济信息和财务信息越来越透明化,这就有效地降低了跨国并购价值评估、“黑箱”问题等对跨国直接投资的不利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证券交易国际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使跨国并购方式的融资变得比跨国创建更为容易。因此,企业产权股份化和分散化,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使并购企业比创建企业具有更大的益处。
2.全球经济自由化对跨国并购的正强化。近年来出现了世界范围内经济自由化的大趋势,这一趋势的实质就是所谓的“市场化”。我国采取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式,引进市场机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同程度地解除了原先对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原来严重制约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国内传统经济管理体制已产生了有利于企业实行跨国并购的变化。国家政策鼓励“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这为组建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样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企业在国内和国际两个领域,通过自由市场实行自由经营的普遍趋势,由此推动企业在自由竞争压力下主动或被迫进行跨国并购活动。例如,上海制订专门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在非洲和东南亚国家收购兼并当地企业,并积极利用中国援外贷款参与非洲的资源开发。因此,政府放松经济管制对跨国并购起到了正强化的作用。
大量统计数据和研究资料表明,在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能力和区位因素相似的条件下,上述各种因素对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方式中越来越多地选择并购方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导致并购方式在全面实施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过程中的优势愈发显著,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
(三)相关因素影响论
由于跨国并购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企业,因此两个国家或企业之间的相关因素成为跨国并购引发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因素影响论包括:
1.社会结构相似度影响。统计表明,社会结构越相似,相似度越高,则并购发生的可能性越大。美欧国家等相互并购的迅猛发展,是与社会结构的相似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美欧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密集的地方,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消费结构和市场规模也较为一致,彼此能为对方的资本、技术、管理方式流动提供完备的外部条件,而在社会结构差距较大的国家之间的并购,则会产生更多的并购壁垒,因此社会结构相似度与跨国并购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
2.制度安排影响。企业并购,实质是将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和交换,所以企业并购现象的多寡,取决于这种生产商品的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从制度经济学来看,这种市场供求关系和买卖或交换程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跨国公司能否以并购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还取决于东道国是否竖起跨国并购者的进入障碍以及跨国并购者跨越这种障碍的难易程度。
当进行跨国并购企业处于两种不同制度安排的国家时,客观上会对跨国并购产生更多制度上的障碍。跨国公司在选择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时,即使有主观上选择并购方式的愿望或者某些特定需要产生的并购偏好,但面对制度安排的障碍,有可能也能采用以创建方式进入这些国家的市场。
由跨国并购引发因素系统分析可知,企业在选择对外投资方式时,在当代世界背景下有利于并购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多且影响力越来越大,以至于选择的平衡被打破,两者的可替代性不断被弱化,因此在跨国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方式成为主要形式。
跨国并购引发因素复合分析模式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企业对外跨国并购的引发因素,但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只有结合起来才能较为完整地解释跨国并购。同时,跨国并购引发因素系统分析容纳性较强,一些主要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流派不同程度地在该分析方法中得到体现,并从某一个角度进行论述来支持该分析方法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鲍曼.战略管理.中信出版社,1997
2.孔杰,韩建军.2001中国年度最佳资本运营案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3.黎诣远.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篇4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绿地投资;跨国并购;经济发展水平
1.从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之间的联系说明国际直接投资发展不同阶段进入方式的选择
绿地投资与跨国并购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来看,这两种方式可看做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两个阶段。初级阶段为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不具备最基本的工业和生产技术,而跨国并购要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如东道国必须具备并购的条件和投资环境,具有可以并购的目标企业,具备能保证投资商从事有效生产和经营的条件和政策。一方面,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早期阶段,这些跨国并购所需要的条件不存在,国际直接投资不得不放弃跨国并购的方式。另一方面,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之所以进行绿地投资,是因为母国具有相对于东道国来说先进的技术或其它垄断性资源,这样进行绿地投资可以使跨国公司最大限度的保持垄断优势,充分占领目标市场,并且投资母国新建厂房、生产能力、销售渠道等,对东道国工业及技术水平要求较低,因此在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初级阶段,投资主体愿意也不得不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
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则为跨国并购的方式。这是因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满足了跨国并购的条件,有了十分成熟的或者比较成熟的行业和可以成为跨国并购的目标企业,因此,跨国并购可以说是跨国直接投资和东道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二阶段。
2.经济发展不同水平国家国际直接投资方式选择的论证
2.1 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发达国家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力军,也一直占据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垄断与优势地位。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对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贡献度来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与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变化的特点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演变与世界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演变过程基本是一致的。以美国为例,其国际直接投资主要进入方式也经过了从绿地投资演变为跨国并购的过程。
据《探索跨国企业:关于总部在美国企业的原始资料》相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美国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时,主要是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只有在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跨国并购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所占比例为49.1%,绿地投资为43.7%,其它投资方式为7.2%,其余时间内,一直是绿地投资占其国际投资的比例高于跨国并购,因此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绿地投资额与跨国并购额占其国际直接投资比例大小关系与占国际投资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1951年至1975年间,除1966年至1970年间,美国的国际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为主,也可以说这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第一阶段,即以绿地投资为主的阶段。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跨国并购在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幅度较小,80年代后期则呈现出加速上升的趋势。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统计,1990年至2003年间的14年中,美国公司的跨国并购案共计16000多起,年均超过1000起,并购金额约5700亿美元。跨国并购额超过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10个,超过70%的年份为6个,并且跨国并购额不超过国际直接投资总额50%的年份有3个集中在1990年至1995年之间。表一显示的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跨国并购所占的比例。
表一可以看出从1995年至2001年,跨国并购一直是全球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这于美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方式也是一致的。另有据数据显示,在2004年至2009年间,美国跨国并购额在其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一直高于80%,甚至有的年份高于90%。因此可以说,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国际直接投资已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方式的阶段。另外在这一阶段中,美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直接投资方向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
表一 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并购情况 单位:亿美元
年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国际直接投资额 3287 3590 4643 6439 8650 12632 7600
跨国并购额 2290 2750 3420 4110 7200 11000 6000
并购所占份额 69.7% 76.6% 73.7% 63.8% 83.2% 87.1% 78.9%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发会议1995年至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
2.2 发展中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选择
由于经济、技术等发展水平有限,虽然在某些领域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可以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总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投资时,一般缺少向发达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因此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进行的国际直接投资较少。在发展中国家之间,虽然技术水平低于发达国家,但在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上相对于当地企业而言存在着竞争优势,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时,东道国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例如我国,目前绿地投资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但随着我国经济、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进入方式的也将会由绿地投资逐步演变为跨国并购。
在我国建国初期,由于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鼓励下,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有了新发展。在“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是国内企业合并重组,增强公司实力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发展速度缓慢。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近十年的积累与准备,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开始呈现加速上涨的趋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布以亚洲、拉丁美洲最为集中,2008年末,亚洲、拉丁美洲的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313.3亿美元、322.3亿美元,分别占总量的71.4%和17.5%。2009年末,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超过同期存量总额的90%,在发达国家的国际投资存量为181.7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4%;其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1855.4亿美元、306亿美元、93.3亿美元,分别占同期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75.5%,12.5%和3.8%;在欧洲、大洋洲、北美洲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存量分别为86.8亿美元、64.2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总量的3.5%、2.6%和2.1%。投资地区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决定了我国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以绿地投资为主。
联合国贸发会议FDI数据库显示的我国1990年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以及绿地投资额和跨国并购额在我国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其中我国际投资额来看,我国的国际投资额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04年以来,对外直接投资额呈现迅速上升趋势。从绿地投资在国际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在统计的将近二十年中,绿地投资所占比例低于50%只有3年分别为,2000年48.9%、2003年8.3%,200年27.3%,从数据可以看出,绿地投资是我国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2.3 最不发达国家国际直接投资进入方式
最不发达国家是那些长期遭受发展障碍的低收入国家,特别是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低和有严重结构性缺陷的国家。虽然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定并实施了对这些国家的援助计划,但是这些最不发达国家所面临的外部经济条件并没有改善,加之最不发达国家本身受国内政治动乱、武装冲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多最不发达国家一直没有能力、条件进行国际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篇5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文化渗透;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4―0095―05
一、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根据商务部2005年的公报,当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40.3%都流向商务服务业,达到49.4亿美元;到了2007年,行业分布比较齐全,商品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八成;2008年,该六个行业合计占存量的85%以上。表1反映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俺行业划分的情况,图1为2008年对外直接投资按行业划分的额度。由这些图表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现状。
投资企业多为在国内行业具有垄断地位的资金雄厚的公司。我国国家政策支持的对外投资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在我国国内具有绝对优势的公司,这些公司在该行业具有一定的优势,又得到国家的政策、金融的等方面的支持,因此,在国外能够迅速发展起来。
2 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问题。首先是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产业层次低,位于小规模技术及技术本地化投资阶段。虽然我国投资的资产越来越多,行业覆盖越来越广,但是,产业的低层次现象却依然存在。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贸易公司、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金融保险等服务机构以及乡镇或者国有集体所有制小企业这四大类,由这四大类产业可以看出我国投资产业过于单一,产业层次低并且技术水平也不高。没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生产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就很难取得一席之地,尤其是生物技术、软件制造、精密仪器等产业,如果没有核心技术,企业很难发展,就整体而言,中国企业的技术层次很低,技术创新也比较落后。
从产业的分布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仅仅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小规模技术和技术当地化的水平。这些产业劳动密集性强,成本低,灵活性很高,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低收入水平国际的市场需要。同时,我国也有另外一种方式:引入外来先进技术,加入发展中国家特色后,到周边发展中国家投资。这两种对外投资理论所阐述的投资是初级的,没有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的提高的对外直接投资。因此,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并不是处于领先地位。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2007年末,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一共分布在全球的173个国家地区,较上年新增了2个。2007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投向金融业的流量16.7亿美元,其中亚洲地区12.2亿美元,占73%;非金融业投资流量来看,2007年对拉丁美洲的投资为49亿美元,较上年减少35.7亿美元,同比下降42.1%;亚洲153.8亿美元,增长100.1%;下表3为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下表4为2005年至2008年中国对主要经济体投资情况,图2为2008年按国别划分的对外直接投资的额度,由表2、表3和图2可以直观地看到我国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2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问题。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现状体现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部分都集中在周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区位选择过于单一化。这样的区位选择的原因是十分明了的,就近熟悉周边国家的环境;同为发展中国家,国情、生活水平、消费习惯等相当,更加利于公司的发展;同时,由于同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就可以利用从国外引进的先进技术本地化后在当地使用,同样可以获得不菲的利润。
但是,这些都体现了我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目光过于短浅,仅仅抱着盈利的目的,没有学习型的动机,没有考虑到选择科学技术、企业制度、产业结构等更加先进的国家,去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长足发展,这种看中短期利益的区位选择是不可取的。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进入方式问题
1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现状。多样化投资,跨国并购为主。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是企业,而企业主要通过自主创建和跨国并购两种方式来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要根据自身条件、机遇、投资国情况、行业特点等来选择到底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进入投资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多采用独资方式,近年来,全球出现了并购的热潮,中国起步比较晚,比不上发达国家甚至比不上发展中国家平均的水平,但是近来中国跨国并购有增长的趋势。伴随着全球并购的热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跨国并购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10%-20%上升到了05年的46.7%。
表4显示,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并购活动取得长足的进步,在发展中国家的比率也不断提高,说明了跨国并购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进入方式。
2 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的问题。跨国并购成功并不等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跨国并购后也面临着一些很现实的问题。首先是并购企业人员安置问题。并购企业人员安置向来是让并购公司头疼的问题,更何况是跨国并购。有些国家的法律的劳工制度使并购后人才整合变成一个大难题,并购企业控制权的人甚至不是本国的人会对员工造成一直恐慌感,也会使他们产生一些偏激的行为,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
其次是并购企业与国内企业相磨合的问题。并购的企业与国内母公司之间国别与风俗习惯、工作习惯等的差异,会影响并购企业与本土企业的融合,不能做到共同协作的效果,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比如TCL并购汤姆逊公司后,由于整合时候没有处理好,使得汤姆逊原班工作人们不适应这种转变,不习惯被指挥和管理。中国总部不能实行监管,TCL一汤姆逊总部也无法控制欧洲的采购、生产、销售,但却要承担两个全球彩电中心的运营成本。终于最后汤姆逊成了TCL的包袱,并购案也失败了,也使得TCL元气大伤。
再次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动之前,过于急功近利,对并购企业并未考察清楚。又以 TCL为例,TCL在并购汤姆逊公司之前并未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评估,也没有考虑到收购汤姆逊公司后汤姆逊的大多数专利都已经过时,且公司体制僵化,产品老化等问题。并且与此同时TCL还收购了另外一家海外大型企业,这对TCL负担过重,并购后内外部矛盾重重,其解决超出了TCL的能力范围。
(四)其他问题
1 品牌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并不太注重品牌问题。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全球共有8.5万种品牌,著名品牌的数量占全球品牌比例虽然不到3%,却拥有世界40%以上的市场,名牌产品的销售额战了全球销售额的50%。同样一件衣服,贴上不知名的本土标签,售价在1500元到2000就不错了,可是贴上世界级品牌,放到纽约第五大道,就会卖到2000美元以上,相差10倍不止。这就是中国品牌与世界品牌的差距。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不注重品牌建设。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美国占245强,占据49%;法国以46个品牌占据9.2%,排在第二;日本占据第三占据总榜的8.8%,一共有4.4席;而我国只有海尔、联想、央视、长虹、中国移动和中铁工程6个本土品牌。
2 人才问题。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凸显我国人才的短缺。由于我国公司具有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的缺点,很难吸引国际尖端人才。
虽然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在国内发展时,积攒了一些不错的人力资源,但是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就暴露出了其本地局限性的特点。他们的管理理念等不能适合全球化的经营理念以及时机操作,并且存在语言沟通不畅,对国外文化习俗不了解等缺陷。因此,这些人力资源在企业的海外企业中不能发挥出很好的作用。我国境外企业缺乏既懂得外语又懂得当地法律,既懂得管理又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国家和地区FDI成功的经验借鉴
(一)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
首先,一个国家应该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初期,只投资在毗邻的几个国家,投资的产业集中在采矿业等初级产业。在经济逐步发展后,美国才将投资地区转向更远的地区,产业形式也随着国家的经济能力提高了。其次,国家的支持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尤其重要。为了支持对外直接投资,美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体系,该体系中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税法保护、对外直接投资保险制度、资金资助、提供信息和咨询五个方面。最后,对外直接投资要具有一定的战略性。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计划性和战略性的活动,美国大公司的重大决策项目的决策期平均为3至5年,前期准备很充分,即使项目发生一些变动,或者投资环境发生些许变化,也不会引起战略项目的很大改动。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经验
1 应用了比较优势理论。日本采取的是比较优势创造型,限制具有优势的企业和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使这些产业的产业规模和结构性更具优势;与此同时,让那些不太具有优势的产业到该产业发展繁荣的地区,使本国的弱势产业获得各种良好生产要素。日本对外投资的往往是已经在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些企业就会去在该产业仍然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地区进行投资。利用这些在国内市场已经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来占领市场,赚取利润。不仅使本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也促进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2 注重品牌和技术。在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上,日本占据第三名的高位,占据总榜的8.8%,一共有44个品牌上榜。这说明,日本的品牌已经站立在世界品牌之林,在国际品牌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且这些品牌创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3 日币升值时,日本积极地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日本经济增长快速,五大工业国召开会议提出调整美元兑换率,之后几个月,日元快速升值。这种条件下,日本国内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降下,于是日本企业将眼光转向国外,依靠已经大幅升值的日币,在国外大量置产,收购企业等。同时,银行也降低利率,日本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来支持协助日本企业度过经济难关。
4 和东道主国家搞好关系。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都会和东道主国家搞好关系,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日企品牌在公众中的形象,促进日本企业的经济发展,规避政治风险等,还能提高自己的品牌影响力,品牌价值,一举多得。
(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经验
1 借鉴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不管是发达国家对外投资理论,还是发展中国家多外直接投资理论,只要合适适用的,都可以运用到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摸索,检验,调整自己的投资计划。
2 政府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在这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政府支持对外投资,成为它们取得一定成果的保障。有了政府在政策法律等方面的支持,让投资企业更有发展拳脚的空间,也能够发展得更快。
3 投资多样化,灵活多变。不管是组织结构,还是投资方式等都是灵活多变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或许没有发达国家大型的海外企业,但是灵活机动性的特点也适应某些国家某些行业,为自己在国际市场求的生存。
三、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对策
(一)引进人才,重视研发,提升产业结构
1 引进人才,重视研发。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先进的科技人员,重视科技研究和开发。我国公司具有对文化差异重视不足,僵化的薪酬和聘用制度的因素的问题,因此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就要重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灵活的运用薪酬制度和聘用制度,提供优厚的条件。只有引入了人才,我国在对外直接投资的管理理念各方面才能和世界接轨,才能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
在高科技核心技术方面的人才引进和研发上面,要借鉴韩国三星电子的成功经验。三星最初的产品依赖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稍加以改造后投产,因此三星被国外公司控诉侵权,损失惨重。在惨痛的教训中,三星决定自己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并从国外请回具有高技术水平的韩裔专家,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最终三星以质量和品牌在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 调整和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占据主导地位。另外,我们还具备大量成熟的适用技术。所以,我们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重点应放在生产能力过剩、拥有成熟的适用技术或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制造业。
要将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方向与国内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发展趋势保持一致。美日等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放在第三产业,同样的,对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我们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能盲目地追求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对外投资,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我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
根据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我国的企业做前两步的原因就是为了累计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将产品结构升级。完成了这样的产品结构的升级,我国的跨国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中得以更好生存,才能有争取到自己的
控制权。
(二)稳住地盘,及时抽身,进军发达国家
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国的经济恢复很快,这是我国的跨国企业发展的前提,在这个前提下,我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做到在经济还稳定的地区要稳住自己的地盘,在经济危险的地带要及时抽身,然后慎重地进军发达国家和地区,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结构。
由于近年来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在欧美经济大受打击之际,为我国企业进军发达国家提供了机会。20世纪80年代,日币升值后就是采取在海外广置资产,投资收购海外企业,国内政府对企业提供优惠等政策躲过危机的。面对金融危机和我国人民币增值的情况,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已经增值了的人民币在发达国家的某些行业占据地盘。华为在面临俄罗斯经济下降时,抓住机遇,进军和开辟了俄罗斯市场,同理,现在也可以根据稍纵即逝的机遇,进军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市场。
(三)文化渗透,企业本土化,打造企业文化
所谓文化渗透策略是指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的过程。
华为在2000年在中国香港开展了一个名为“东方丝绸之路”的品牌计划,把全球的电信专家、运营商的决策层请到中国,令他们领略现代中国的魅力,通过这种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国家是承诺,是实力的体现,这样的文化渗透给并购企业呈现一个全新的中国,全新的企业,增强了企业的说服力,提升了企业的地位。
并购遇到人才问题时,尽量采取本土化原则,因为当地人很了解当地的资源和当地政策等情况,更加利于并购企业的发展。
我国很多企业都会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在并购海外企业时,人才流失就更正常了。这时,企业文化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让并购企业更加快速的整合完毕。所谓的企业文化,是指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推动企业的进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贸易系,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2007[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210―227
[2]万丽娟,彭小兵,李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宏观绩效的实证[J],重庆大学学报,2007,(5)
[3]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季度形势分析”课题组,2008―2009年经济增长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I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65―66
[4]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管理局,2007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
[5]马海滨,我国企业境外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8,(12)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篇6
【关键词】国际直接投资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后,国际直接投资实现了快速发展,存量与流量实现了持续增加,不断发展成国际交易中的重要力量,技术、贸易都归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结构的框架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伴随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合作、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国际直接投资出现了新情况,尤其在投资流向、结构和规模等方面表现明显,将对企业国际竞争力、收支平衡、经济增长等产生重大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的现实效益
国际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本对输入、输出国都将有益。国际直接投资能让输出国家的投资直接进入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国际性的生产与营销网,实现在全球资源的科学配置,提升企业竞争力与输出国家的经济效益,为输入国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对我国来讲,它能有效解决资金储备不足的问题,借助国际直接投资去掌握技术,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推动经济社会的科
对外直接投资并购范文
本文2023-10-23 17:55:14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