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范文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原理;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47-03
研究近些年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情况,我们会发现实效性总体上不强是一个急需破解的突出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导致该问题成为顽疾的关键原因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所阐发的一系列原则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去,全社会还未形成共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视角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规律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看待一个事物应该从联系的、发展的视角出发,而不是从孤立、僵化的观念出发。恩格斯曾经讲过:“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这些物体是互相联系的,这就是说,它们是相互作用着的,并且正是这种相互作用构成了运动”。[1]由此看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得是否有效是由内在和外在的诸因素决定的,而非某个孤立因素使然。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系统内部与外部和谐一致,避免相互抵触,这样才能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正常地发挥功能。正如有人所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2]
二是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需要理论看。马克思在《论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里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3]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是教育者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要求传输到受教育者那里并内化为其思想意识和品德,然后再转化为合乎一定要求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人,改善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者必须将大学生的个性特点研究清楚,对大学生们的性格、心理、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爱好、家庭背景等情况做到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是保证我们在工作中既心中有数又有的放矢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生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本质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的人格、道德的形成离不开其周围人的影响,其本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所处的社会体制和社会关系所决定的,所以构建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是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非如此则受教育者的良好人格无法形成。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只有得到自由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其各种各样合理需要的满足。因此,教育者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们各方面需要的满足,既要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即基本生存需要,也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求知、娱乐、交友、获得认同等。只有大学生们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去,整个教育过程才能顺利地完成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看。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而恩格斯则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5]这些话提醒我们:由于现实经济和政治结构与人的思想意识是决定和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所以任何教育工作者包括德育工作者,都应该根据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内容,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现实。正如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黄 森所言,“文化只有与经济和政治相适应,才能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6]。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文化上层建筑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而前者能否为后者提供有效的维护和保障功能则取决于它是否适应后者的发展需要和能否反映后者的发展变化情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些教育者完全不考虑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已经发生的变化,极力回避现实、躲开矛盾、自说自话、孤芳自赏,不根据现实情况调整工作部署,这是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招致学生反感的重要原因。
四是从历史合力理论看。恩格斯最早指出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历史结局都是各种各样的历史合力造成的结果。他说:“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7]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是社会各种各样积极力量共同施加作用于整个教育过程而出现的结果。事实上,社会各阶层、从政府到民间、从校外到校内,各个方面、各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一部分。所以全社会形成共同关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和共识是很必要的,没有这种氛围和共识,仅仅依靠高校单一部门来搞德育,教育合力就无法形成。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几个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充分理解该原则并把这一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勃勃生机,并以此证明此理论的科学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落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搞好这一实践,笔者认为必须在以下几个关键点上着力:
1.全面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只有全面地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实现功能互补,优化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时事政策教育、法律和纪律教育、科学历史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不能忽略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在这几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教育是根本,政治教育是主导,道德教育是基础,历史教育是保障,法纪教育是补充,心理教育是延伸。目前,历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很多地方还是薄弱环节,已经产生了很多问题,如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滥和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等,说明了这两方面的教育亟须加强。
2.全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这里的全员不仅是指单个部门、机关、院系这样一些小社会的所有成员,也是指整个国家的所有社会成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全社会形成合力才能增强其实效性,所以要想取得这项工作的成功有赖于全社会形成一个教育联动机制,有赖于校外教育部门的配合。全社会应该树立这样的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应该是所有社会成员,而不应该只是特定的人群,如大学生、干部等。这是因为每个受教育者都不是孤立的离群索居的个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是与周围其他社会成员构成这样那样的社会关系,他们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影响和被影响、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社区,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必要把教育对象扩大到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不能留下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死角;否则,大学生们在课堂里所受到的正面教育效果就有可能在其走出课堂之后很快被负面的社会影响所抵消。
3.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诸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过程中各构成要素在某种机制的作用下形成的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它包括运行主体、教育目的、运行动力、运行环境、运行控制、运行方式、运行程序和运行保障等,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部分都可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的协调性原则。它要求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保持平等顺畅、双向互动的关系,前者应力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的架势,后者则应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实现自我教育。“‘教是为了不教’,因此,不仅要增强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更要增强其主体性,把受教育者变成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进入更高的境界、取得最佳的效果。”[8]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须防止教育活动非正常中断这种情况的出现,好的教育信息须要反复刺激受教育者的头脑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意识。第三,多个教育者主体施教应保持一致性。承担不同课程的老师必须在工作中通力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否则会让大学生们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种说法。
4.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环境是人造成的,它反过来又影响着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人的整个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突出的作用。基于社会大环境和单位小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至关重要性,我们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层面要加强自身执政能力,努力搞好经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为整个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之外,在高校层面,有关部门还须发动各个院系、各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小环境。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应该首先将本单位的作风建设搞好,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环境。应该承认,由于大学校园社会关系的相对简单和自身特殊的学习型社区这一属性,它比社会上其他地方,如厂矿企业、医院、政府机关等,更容易构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识到这一有利条件,以增强工作的信心。大力发展校园文化,用整洁卫生、绿树成荫的校园面貌和富含教育意义的横幅、墙报、雕塑、画廊、展板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营造良好校园环境,让广大师生员工切身体会到积极价值观的魅力和高校人文精神的感召力,这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可或缺的条件。
5.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它是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和方法的具体表现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种类是很多的,除了传统的形式如报告会和演讲会、文艺活动、政工管理、志愿者活动等校园文化载体外,电影、广播、报纸杂志、校园网等大众传媒载体由于渗透力比较强而越来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主要信息载体。每一种载体都是各种思想必然要争夺的阵地,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会去占领。综合利用这些不同的载体,发挥每一个载体的最大效用,让马克思主义思想占领这些领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分内之事。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已经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学习和信息沟通工具,青年人对它的依赖程度随着社会发展模式的转轨而不断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在新兴媒体如互联网上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成败。电脑网络上的新闻栏目、BBS、论坛、博客、微博以及手机网络上的短信息、手机报等都既是舆论阵地,也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这些新媒体应该受到高度的重视和严格的管理,轻视和放任自流以至于随意让出这些阵地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2.
[2]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0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5][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697.
[6] 黄 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EB/OL].http://.cn/peixun/xkpx/sxzz/1x_1/jcjs_1/201009/t20100929_921426.htm.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当代我国大学生各个方面的特点不同于10年前,乃至5年前我国大学生,生活环境更丰富,生活条件更优越,无论从家庭、学校抑或社会,都对大学生的心里特点及思想的形成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因此,这篇文章想要从当今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局势上简述目前我国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有资料表明,当代大学生中间存在大约三种信仰偏差。其一是,不少人存在“物本信仰”的倾向,对物质的追求为目的,以获得物质、交换物质、消费物质为表现,从而使人格特征表现出的是功利性、享乐性,而享乐主义思想又会激发人们对物质追求的无限欲望,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适当的追求物质本来就无可厚非,可任何事情都要有“度”,超出了这个界限,陷身于物质而忘却了人的精神,就会走向信仰偏差。其二是,“器本信仰”的倾向,及就是崇尚技术和手段、追求科学好工具,以拥有业务、智能、专长为根本目的,而人格特征则显示为功用、表现的狭隘了。其实专心于科学技术学习是没有错,学习、掌握科学技术也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可如果只是以科学技术为唯一的目标却忽视了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价值目标的缺失,精神动力不足,社会责任感不强,人就成了缺乏主体性的工具,并非一个完整的“人”。其三是,倾向于“神本信仰”,就是去追求不现实的力量,崇尚宿命理论,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目标难以实现,或者和自己理想的相差甚远,从而心灵受挫,就把希望寄托在虚幻中,去相信有神灵,从而使自己陷入迷信。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是在因为日常学习、生活、就业等各种压力下,信心不足,担心自己在与其他同学竞争时落后乃至出局,从而形成的一种恐惧心理,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就会把这种心理压力转嫁寄托于超现实力量上,以期望活得超自然能力的帮助和庇护。
形成当代大学生这些心理特点与思想的原因,追其根源,是由于现实社会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在这些因素中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有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的,也有不好的使人消极的。第一,是市场体制与竞争压力的因素,市场体制的优越性通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时间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但其一定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我们也不可忽视,人们热衷于功利,喜欢竞争。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中,要在科技与人文张力中去寻求平衡,不仅要发展有形的科学技术,而且也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第二,信息压力和科技发展的因素,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不仅对我们国家,乃至是对整个世界都有深远意义的影响,但是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大量信息的存在,这使得大学生对于有效信息的选择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科技的地位和作用凸显造成对人文的压迫,大学生在对科技方面的不断追求和过分的崇拜造成了对道德方面的不重视,有时更是忽视了道德的存在。流动强化与风险压力因素,当今社会我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句话适合于各个行业各个岗位,对于大学生,也是有一股投机取巧的风味,如果真的以这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就会以片面的眼光看到社会的一些因素存在,从而不相信这些片面因素中隐含的一些规律。因而也会造成自身对社会的认识以及人类的发展产生一些不确定因素的排斥,使具有理性特征的理想信念再难以形成。第四,个人需求和社会存在中的压力因素,自己只有在确定了目标和信仰后,这样才能有足够的毅力去控制外界的干扰,在不被外界因素干扰后,才有足够的精力和动力去不断创新,不断进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就是为了正确的去引导大学生用广阔的胸怀去面对世界和未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理论,伟大实践中,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视线、不断吸取营养、丰富自己、形成理想。
与当今时代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恐怕不能单单只在课堂中采取“大满灌”的方法,联系实际,运用网络,运用微博等一系列网络社交工具,更适合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更易于大学生接受。
在最近的《中国互联网络大战状况统计》中表明,大学生是互联网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所占比例最高的网络用户人群。随着大学生越来越沉迷于网络之中,网络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发展对大学生的各方面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加大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加强和完善高校网络辅导员的队伍建设,努力建成一支政治能力强、业务能力精、全方位发展的网络辅导员队伍,充分利用网络有利资源开展网络的思想教育。加大网络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自我本身的修养,提高工作效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建立在网络辅导员素质的高低之上的,网络辅导员一定要准确把握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时有效的对网上的信息进行评估并筛选。网络辅导员自我本身更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要把握好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积极向上的教学。同时网络辅导员也要经得起言行举止的考验,克服畏难心理,树立起信息传播的权威者角色。第二,对网络资源的开发,抓住教育的主动权。加强网络教育的吸引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受到网络教育,吸引力是能否成功实施网络教育的关键。有了足够的吸引力,能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既然其兴趣,去探索,才能不断的创造。更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第三,赢得大学生的认同,增强教育时效性。要充分关注并合理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的发展趋势,在网络上倡导热爱生活、健康友爱的氛围,关注偏离主流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消极群体的发展,在网络上提倡讲道德、守法律等社会责任,解决好青年的心理危机。第四,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舆论危机管理。当今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群体之间的矛盾、利益的冲突以及突发事件这些不稳定因素都有可能通过网络显示 出来,从而造成大学生思想的波动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危机事件。为此,网络辅导员一定要做好网络上的舆论动态的跟踪和调研,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趋向,及时正面权威信息引导舆论发展,以化解或弱化舆论危机事件。网络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引导,使谣言失去生存空间。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五个方面的作用:1、作为宣传的阵地;2、作为教育的窗口;3、作为交流的场所;4、作为展示的平台;5、作为评价的工具和方法。
以微博为例而言,它对用户的文字功底要求并不高,只需要用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简短的一段话即可;也可以将自己的见解、评价、想法发到微博上,形成大量的信息反馈,经过交流、碰撞和整合形成网络舆论。正是因为这种信息交流没有界限,可以言论自由,不受任何外界的限制,有时候也会有不法事者借用这种方式蛊惑人心,混淆视听。大学生们作为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的阶段,最容易被洗脑,导致自己正确的价值观被颠覆。因此,网络辅导员是必要存在的。一方面,网络辅导员在网络上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解答疑惑,并且能及时给与帮助和引导,这些都能针对性的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开展。另一方面,及时宣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潜隐默化地深入人心。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社会需求和发展为依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创新,紧跟社会的步伐才不会落伍,才可能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才会更具成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关注网络新媒体的影响,主动研究、积极利用网络新媒体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开拓育人新空间。(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元.“围脖”传声:新情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教学实践与管理,2011,4.
[2]赵亮.从师生、校生关系变迁看高校育人[A].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3.
[3]赵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影响[N].Economy AND Education,2012(09).
[4]王仕民, 郑永廷.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特点及原因分析[A].教学与研究,2008(05).
[5]赵文生.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A].探索,2010(10).
[6]林诗锋.关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现状的几点思考[A].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9(11).
[7]杨洋,徐利颖.加强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从透视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状况谈起 [A].赤峰学院学报,2010(11).
[8]陈玲.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A].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1).
[9]李瑞.浅谈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促进作用[A].科教导刊,2012(03).
[10]潘斌,武兵.浅析高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A].新西部,2012(05)
[11]宋菊芳.试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A].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12]柯贇洁,曹晓旭.微博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途径探析[A].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13]蓝振师,朱家全,韦 容.依托网络媒体开展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A].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04).
[14]欧阳沁,王三环,张超.掌握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A].网上德育,2010(12).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课程改革的契合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生的进步和其自身发展的根本要求。因此,该课程改革的人学环境具有学生主体意识唤醒、教育教学工作创新和自身发展的特点。
(一)学生主体意识的唤醒渴盼人学发展
在过去,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改革重在政治性、工具性和知识性,这是当时的环境决定了的,这种改革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因此,原有的马克思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模式就越来越凸显出不足的方面。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的时代里,他们要求自身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渴望个体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人文关怀。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创新互换人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课程改革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工作要想创新需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的创新,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过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模式基本上都是在突出政治性、工具性和知识性的基础上进行的,很少涉及到人学视角的创新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坚持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向人学视角的倾斜,就可以实现原有模式和人学视角的优势互补。人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必将课程改革与思想政治课的创新紧密的结合起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站在理性、全局性的角度来观察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最终达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创新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人学构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研究人是生存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它的目的在于使人类通过实践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的发展等各方面的关系。根据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要遵循科学指导,促进该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提高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结合当前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改革方式方面,“社会哲学”模式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以显性为主,而人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模式则侧重于隐性教育;在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方面,前者重视在党的领导下,巩固党的地位,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而后者强调在前者的基础上,重视大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自由发挥,重视在课程改革的引导下,达到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改革主体方面,前者有特定的改革主体,改革主体一般是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具有明显的单一性特点,而后者的改革主体较为多元化,大学生也可以参与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中去。
(一)把握时代脉络,抓住改革契机
当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方式、途径、内容等方面十分全面,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有些突出的时代问题被忽略了。比如,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时代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来课程改革的方向不得不按照“社会哲学”式的要求发展,在这种时代环境下,其政治性的特点尤为突出,但是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人学理性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原有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新的时代呼唤对原有课程改革的模式进行拓展,这就需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指导,准确的把握住时代主题,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下,实现马克思主基本原理的课程新模式的创新,实现教育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新要求。
(二)抓住问题意识,打牢改革基础
首先,人学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工作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回归到问题实质上去。也只有是改革的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存在的真实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进一步优化课程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次,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中,还要具有世界眼光,虽然资本主义社会下的高校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但是同样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开设了其他具有意识形态渗透的课程,对此,可以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高校意识形态课程建设、改革的先进经验,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最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改革要抓好“群众基础”,走好“群众路线”,这就要求课程改革的目的要始终以大学生这一群众主体为出发点,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真正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急、所想,做好大学生的信息提炼工作,找到课程改革与大学生之间的共同话题,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方式去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体系。
拓宽原有改革模式,做好体系构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方法、模式只用应用于实际中去,才能真正体现出其理论的优良品质,从而理论也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中,首先要树立问题意识,发现原有的改革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人学理论的指导下,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解释,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上,突出人学指导,在解决方法上,突出问题生活性的、可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改革模式。
这种改革模式的构建是在原有的“社会哲学”式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原有模式与人学视角的区别与结合,区别上要注意人学理论的指导地位,联系上要注意二者体系上的逻辑自洽,要避免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原有模式与人学视角的互相冲突,混淆改革中的原有模式和人学理论,最终削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效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相信在人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供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改革的模式将会不断得以完善。这这个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大家的集体智慧和通力合作,切不可急于求成,流于形式,否则,改革是难以取得效果的。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4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和政治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当今世界的政治发展实际,结合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际,结合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政治生活实际,进行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The brief analysi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what reason i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ssence
Ma Hanbing
【Abstract】Using Marxism's basic principle, the Marxism politics' basic principle and the political science's newest achievement, the union the world political development reality, the union ha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 socialism politics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reality now, unifies the people are the youth university student's political life reality specially, carries o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Guarantees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scientific foundation.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olitical education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
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1 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1.1 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1.2 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1.3 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
2 “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我们要特别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要研究带原理性质的、普适性的政治理论,即无论是当年共产主义像幽灵一样在欧洲上空游荡时,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制度化的方式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变成政治实践时,还是新千年到来之际,在西方千年思想家评选中,人们关注马克思时所看到的那些人类政治生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必须遵循的恒常规律。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必须研究的。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知识体系构建 逻辑分析 逻辑建构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知识的分析往往涉及知识的基本原理及知识的发展与应用,而在实际分析过程中,更多学者愿意从思政教育知识应用方向进行探究,然而实际逻辑分析或者对知识体系本身构建的逻辑思考却相对缺乏,这种情况下,整个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的逻辑结构无法得到明确,或者说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无法以合理逻辑进行梳理。因此无论从知识体系内容本身,还是从知识理论基础拓展方面讲,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进行逻辑建构性分析有显著的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
文章基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从不同方面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分析探究的基本组成进行介绍,进而为文章整体分析提供相关切入点,保障文章分析的有效性。
1.1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
根据基本定义,主体指有目的地从事实际认识活动或者实践活动的人,在高校思政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一线思政教师及研究人员往往是整个教育体系实践的基本主体。其中研究人员主要从学科发展、知识脉络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方面不断验证知识体系的科学性及实用性,进而不断促进学科有效发展。对于思政教师来说,一方面主要是从事思政教学工作的人,主要工作是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完善整个教学工作,进而传授学生间接经验,指导学生在高校的正常生活及正确价值观的构建。另一方面则是高校辅导员或者班主任等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人员,通过自身对思政理念的有效把握将相关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教育过程中,进而通过理论不断指导实践,并通过实际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人员、一线教师及思政辅导员构成了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其从知识理论的研究、间接知识的传授、理论实践等方面不断对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与验证产生影响。
1.2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的研究不仅在于学科体系的有效发展,更在于对学生的正确教育与有效指导。高等教育环境下,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判断观念,而其主体意识或者对外界认可的渴望程度愈发强烈,如果在专业教育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的思想发展做出正确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则学生的行为很容易发生偏差,进而其个人发展将受到严重阻碍,因此高等教育环境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显著的必要性。而由于研究与实践的客体不同,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的过程中,实际侧重点及研究主要方向需要适度改变,现阶段大量对课程知识的研究局限于整个思政教育的本身,其与高校实际联系的内容显得相对缺乏,因此从这一方面讲,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对研究客体给予高度重视,明确知识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保障高校思政理论逻辑分析的特点与有效性。
1.3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
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内容非常繁多,其中以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价值观、认识观教育为主要内容,而从实际学生教育方面讲,个体的思想教育、人格与道德观念的构建是整个教育的主要内容。从理论体系方面讲,在高校从事思想教育理论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要充分结合高校教育实际目标,从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价值观、人生观、荣辱观等方面进行基础知识体系构建,而在后期,思想教育内容可以从社会层面进行职业观等方面知识内容的补充。从实际思政教育工作讲,一线教师要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入学时的情况对学生开展基本道德观、学习观等教育,而在学生成长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个人品格、社会实践认知方面教育,最后在学生进入社会前期,教师还可以根据思政教育中的职业观指导理念,对学生融入社会进行指导。这两方面内容从不同层次构成了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其与思政研究的主体及客体共同构成了整个教育知识体系,为整个学科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基础。
2.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的简单评价
为了更好地探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建构性,文章在本节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分析逻辑进行简单评价,根据体系发展现状找寻更多参考,保障文章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建构性分析的有效性与合理性。
2.1高校思想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
基本原理构建是整个学科分析严谨性、严密性的基础,如果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则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及逻辑分析基础将会失去必要的科学性。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支持,但是在学科研究方面,各个学者对于理论的解读出现了非常大的差异,同时对于理论知识与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结合方面,整个知识体系构建出现了非常多的不同点。进而在这种情况下,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缺乏必要的理论依据,即在基本原理无法完整构建的基础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逻辑思考进程受到限制。在微观应用方面,高校思想教育知识的逻辑分析缺乏合理支持,很多时候,所谓的理论体系依据知识在原有相关理论基础上找寻了一个研究或者应用方向,而后形成的对于体系的构建、应用等方面还是缺乏共同认可的参考。在这一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逻辑的基本原理构建就显得非常不足,体系构建的认可程度不高,实际教育效果无法凸显出来。
2.2逻辑分析的统一指标缺乏,实证分析难以开展,规范分析缺乏必要依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分析工作长期缺乏统一指标,即使在现阶段大量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整个理论体系仍然没有形成共同认可的判定因素。因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逻辑分析工作时,实证分析内容难以形成,数据的搜集、对现状的挖掘工作非常困难,即使对某一方面的具体分析工作,在现有数据下,大量学者也只能从应用层次对相关现象的发展趋势进行简单分析,本质问题的深层次解读工作难以展开。而对于规范分析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证研究,整个思想政治分析工作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对现状判定的困难,对相关趋势的简化分析,对本质内容的浅显探讨都不能为实际思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参考,进而整个规范分析工作也不能有效进行,很多时候高校思政教育的逻辑分析只能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行一定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课程逻辑体系要想实现科学化非常困难,学科内逻辑分析的结论差异化显著,观点的探讨及论点的辩驳很多时候带有显著的主观因素,学科理论体系实质性发展受到严重阻碍。
2.3思政教育体系下的逻辑分析缺乏科学方法,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缺乏保障。
统一的、科学的研究方法的缺失是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一个显著欠缺点,由于学科发展偏重主观思考,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的构建及相关逻辑思考一直以来没有形成科学的分析方法。从逻辑分析工作讲,很多时候这一学科下的逻辑分析工作往往只是指单一的主观思考或者对部分理论体系的解读,实际现象及逻辑科学性分析仍然非常欠缺。因此在这一情况下,基础原理的构建、理论体系的发展、理论知识的有效应用都无法得到保障;研究成果的互相交流、论点的科学辩驳及实际的验证也无法顺利开展起来。进而理论研究的最后成果即理论预测及理论应用也不能获得保障,学习体系的构建及逻辑思考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无法凸显出来。
3.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的逻辑建构性分析
根据文章之前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即理论主体、研究客体、研究内容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基本原理构建的缺乏、研究指标及研究方法的缺失又对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思考的构建造成严重阻碍,因此文章在本节以之前分析为基本参考,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有效逻辑构建性分析进行探究。
3.1加强对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
现阶段,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的基本原理建构工作相对缺乏,因此整个学科的分析缺乏科学性,课题研究很难获得一致认可。因此在现有资源及前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人员及一线实践者要加强对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即从马克思主义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方面寻找切实的理论依据,并根据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提炼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形成统一认知,为整个高校思想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的建构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在现有逻辑分析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提升对相关原理的解释比例,即有意识地凸显部分基本原理的构建工作,并适当寻求其他研究人员的点评与讨论,力求在学科讨论过程中共同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而对于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方面,研究人员要尽量争取开展独立的课题形式,必要的时候可以高校学生管理部分内容为课题的切入点构建相关研究,以争取单位的支持,保障逻辑分析工作的有效性,进而从基本原理构建与客观条件方面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工作。
3.2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
由于研究指标的缺失及研究方法的缺乏,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的分析逻辑建构工作无法获得科学性、客观性的保障,进而实证分析无法有效开展起来,规范分析在缺乏必要支持下也不能进行,逻辑分析工作只能局限于主观理解与思考。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关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工作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其指标的评定体系为思政教育体系的逻辑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因此在现阶段开展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研究人员可以借助社会学科分析方法构建本学科必要的知识体系,思政教育内容本属于社会学科的一个部分,其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相通性,而教育学研究内容又对高校思政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尤其是高校思想教育的研究成果对学科的规范分析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在这两方面补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下逻辑分析方法的构建获得参考,实际分析方向及指标的构建得到保障,进而整个逻辑分析的科学化、客观化及分析成果的实用性也能得到显著提升。
3.3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逻辑分析工作往往以部分学科为基础进行,如经济学、管理学等,进而通过这些学科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分析思路及相关结论推动整个思政逻辑分析工作的进行。虽然在这一方法下,思政教育分析工作获得了显著推进,但是学科的主体性无法有效凸显出来。所以现阶段在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开展逻辑分析工作时,相关研究人员应当借助前期基础理论构建、研究方法的探究等工作不断强化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尽量将相关方法与思政研究分析内容结合,以思政研究主要目标与主要指标为指导开展研究工作,逐步把本学科的逻辑分析方法凸显出来,进而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只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下分析逻辑的建构才能逐步获得认可,尤其在逻辑分析的独立性、客观性方面逐步获得提升。整个逻辑体系的分析工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也能逐渐变得科学化,整个逻辑分析对其他学科的依赖性逐渐降低,对于其他学科理论成果应用的效果逐步增强,自身理论分析结论形成与探讨也能获得认可。
文章根据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其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探究,在整体分析工作开展之前,文章首先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的基本内容进行探究,认定思政教师与思政研究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基本主体,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客体,并对高校思政教育理论逻辑分析重点内容进行基本探究。在对思政教育体系逻辑分析现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文章对其基本原理构建不足,体系分析缺乏基础;逻辑分析指标缺乏及逻辑分析方法的缺失进行描述,进而客观分析现阶段思政教育体系下逻辑分析的不足。最后文章结合之前分析,从基本原理的构建,开展独立课题形式的逻辑分析;借助社会学科及高校发展研究的成果构建科学的逻辑分析体系;在传统学科交叉分析的基础上提升思政逻辑分析内容,强化逻辑分析的有效性等方面对分析逻辑建构性进行深入探讨,以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逻辑分析工作,最终谋求学科分析的高度认可及学科地位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雯.关于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品牌(下半月),2014,12:245.
[2]徐娜.基于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J]. 中外企业家,2014,36:180.
[3]糜泽敏.对高校思政教育知识体系分析逻辑建构性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3,01:129-132,143.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6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设立,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入,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被提了出来。陈秉公教授就把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再系统化的第一个具体课题。按照他的梳理,思想政治教育的阐释“大概可以归结为四类: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心理综合教育实践”。为此,他呼吁要加强学科基础理论建设,要科学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笔者深以为然,并提出以下思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本质内容。一个国家、一个群体必须对生活在这个政治共同体中的成员从普通大众到政府官员进行政治教育,以形成关于政治权利、公共权力、政治活动多方面的共同政治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政治理想、政治行为规范、政治秩序等。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是说人不可能脱离政治体系而独立存在。而要使个人成为优秀的政治动物,要使政治共同体形成优良的政治生态,则必须使自然人经过政治社会化而成为“政治人”,而政治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方面就是对政治共同体的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人们科学的政治意识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和谐是其关键领域,而政治是否和谐,科学的政治意识的树立又是基础。因此,“政治教育”的弱化乃至消解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不利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理解也存在泛化和转化的倾向。2006年3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思想理论教育热点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和《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四本书组成的一套丛书,非常醒目地推出了“思想理论教育”这一核心概念。《新中国思想理论教育史》开宗明义讲到:“思想理论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也明确指出:“思想理论教育教学由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和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两部分构成。在我国,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而在《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作者认为:“思想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是三个同时并用的概念。这三个概念由于分别在字面和意象上突出了道德、政治和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特色。而且如果从狭义上来看,可以说它们代表着不同的层次。其中,‘思想道德教育’层次较低,同时范围最广,可以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更高一些,并不是社会中所有的人都得懂政治,都对政治感兴趣。‘思想理论教育’层次最高,它有很强的理论性,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因而主要面向学养较高的人群。从道德到政治,再到理论,体现着一种上升的阶梯。因而,由低到高的排序是: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这个论述是值得商榷的。首先,从这个论述来看,“思想理论教育”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简称了,而是在教育内容、教育对象上相互区别的两种教育。其次,就政治教育而言,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人都不可能置身政治体系之外。尤其是在政治民主化的现代生活中,政治生活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再次,思想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真属于不同层次而呈现为一种上升阶梯吗?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政治教育”性质的泛化和转化现象是应该纠正的。正如在2006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学术会议上达成的共识那样,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姓“马”,既不能将其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也不能搞“借船出海”,“耕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地”。马克思主义学科如此,它下属的二级学科理应如此。借用这个思路,“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应该彰显“政治教育”的本质特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彰显政治教育本性的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怎么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明显改善?当然不是从根本上取消“政治教育”,也不是变相地泛化和转化“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在于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增强“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从宏观角度,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从世界范围来看,人类政治生活已经基本走出专制政治的历史阶段,正大踏步迈向民主政治的新天地。在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身政治生活的主人,也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人。从中国的政治发展来看,中国共产党已经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正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宏伟目标只有当每个人的政治热情即主人翁精神、创造活力被充分激活出来才可能实现。
其二,要科学认识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际上这也是对全民族各个阶层一切社会成员进行政治教育的共同目标,即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所有社会成员培养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其三,要科学规范政治教育的墓本内容。这个基本内容应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应是政治实践、政治生活层面,包括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具体的政治行为规范的教育;第二层面即政治理论、基本的政治原则的教育,也就是“政治观”教育。它应包括对人的政治人本性的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假设的理解、政治生活的基本框架的认识、政治生活的基本制度的把握、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的把握等。这两个层面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第一层面的教育是第二层面教育的具体体现,第二层面的教育是第一层面教育的理论基础。离开第一层面的教育,第二层面的教育就失去了价值;离开了第二层面的教育,第一层面就可能背离真理,从而难奏实效。就目前我们面临的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具体任务而言,我们特别需要的是加强第二层面的教育。而要实现第二层面教育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研究则是基础。
三、“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它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两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学术理论支撑和人力资源支撑。相应的,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为此本文认为,对政治教育进行“顶天立地”的科学研究,是保证政治教育科学性的基础。
关于政治教育的“顶天”研究有两重天:其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天”,即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我们的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立场、方法和观点是我们进行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点。对此,我们要弄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底说了些什么,要弄清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本来含义是什么,要弄清楚我们在哪些地方误读或者曲解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甚至要弄清楚哪些东西根本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而是我们强加给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中,我们要特别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要研究带原理性质的、普适性的政治理论,即无论是当年共产主义像幽灵一样在欧洲上空游荡时,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制度化的方式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变成政治实践时,还是新千年到来之际,在西方千年思想家评选中,人们关注马克思时所看到的那些人类政治生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必须遵循的恒常规律。这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必须研究的。其二是政治学理论的“天”,即政治科学研究的理论前沿和最新成果。我们要善于吸取东西方一切政治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从政治哲学到政治科学的研究都应该进入我们进行政治教育的视野。例如政治生活追求的基本价值:自由、秩序与正义等;政治运行的基本矛盾:利益、权利与权力的关系等政治行为的基本层面:政治统治、政治管理和政治参与等;政治组织的基本框架:国家、民族和公民社会等;政治活动的基本制度:民主、选举和政党等。政治学的基本理论构成了政治教育更为宽大的理论平台,离开了这个平台、政治教育就缺少了理论深度和说服力,不能吸取政治学研究的前沿成果,政治教育也就失去了活力。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篇7
关键词:思政教育学;理论体系;形成;发展
思政教育学理论形成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这门学科取得了显著发展与进步,其理论体系逐步趋向完善。从形成至发展阶段,在教育体系的地位与作用较为显著,对于推动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阶段
(一)理论背景的提出
1984年中共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召开了会议,会议围绕全国高等学校是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而展开。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作专业课程,并初步拟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方案。1987年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列入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课程的专业代码为0804。课程目录的安排和代码的制定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代表作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办与初步发展,其理论体系供应链更加牢靠,并衍生出大量代表作。比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
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范文
本文2023-11-07 17:52:06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2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