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7 17:52:07浏览:725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1

论文摘要:教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学会学习的切实可行的途径。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求将学生从传统教育“读死书、死读书”的通病中解放出来,从单纯的学生追求“学会”向学生“会学”转化,最终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功能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方面探研高中语文创新教学策略。

一、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课堂教学中,采用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直接激励。直接激励是指教师采用教学语言或各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直接影响或作用于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较快进入创造性思维的阶段,并产生创造性思维成果。具体方法有:在教学中充分采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采用让学生讲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讲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行必要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因材施教;在教学中充分注意教师对学生在感情、情绪上的交流、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在教学中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影响对创造性思维的激励作用。

2.间接激励。间接激励主要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消除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因素,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具体做法有: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成果超越了教师所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不强行地力图将学生的思维过程重新纳人教师设计的轨道,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和教材上的内容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采用粗暴的手段和语言中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过程;就教学内容的科学性而言,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宜采用批评、训斥、蔑视的语言来取笑、讥讽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不宜过细、过小,要有较大的内涵,不致使问题本身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产生抑制;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行和成果的显示,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注意消除教师的急躁情绪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抑制;充分扩散,延时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扩散思维要充分进行,但对于扩散思维得到的各种想法,解法要推迟作出评价,不一定每一种都在课堂上详细地讨论,要有取舍,有的问题可在课堂上讨论解决,有的可让学生课下研究和讨论。

二、利用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应该说,语文阅读教学能为创新教育提供广阔无垠的天地。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使创新教育之锤敲得准,敲得巧,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营造大的课外阅读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在语文课中有一定的时间作专门的课外阅读指导,系统地指导学生的阅读,并给课外阅读制定明确的目标。这样,既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突出了人文精神,让学生充分地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又搭建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的体会、抒发情感;在朗读、理解、体验、交流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了启迪。

三、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为了培养学生学会读书,获得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创新方法,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分以下几步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以便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单元整体学习方法。

具体方法;要求学生搞好每单元开课以前的预习活动;在教与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将所列内容分条责任到人,在学习中已解决的问题,要及时的归纳总结答案;每单元结束后,做好单元知识的总结方法的归纳、能力的展示工作;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取长补短,全面深刻掌握知识和方法,更好地培养能力和合作意识。

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自主钻研,很好地掌握了单元整体知识,最终获得对他们今后人生都有明显助益的诸多方面的能力。

四、利用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习惯

在作文教学中,以文体为线,对学生具体指导。议论文的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教师在指导写作时,需要设拟各种学习情景,激发思维,鼓励质疑,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做法是: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比赛活动,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素材;开展即兴演讲,可以使学生展开联想,开阔思路,围绕一个点尽快地想出许多材料;组织辩论会,选择合适的辨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防止在议论中出现绝对、偏激的倾向,达到说理的思辨化;鼓励学生对周围的事发表看法,学生能够学会透过现象分析实质,从而实现思维的深刻性,议论就能切中要害。通过这些方法,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就能有很大提高。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新性思维;探究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逐步为人们和社会所认同、接受。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职院校要将素质教育引向深入,必须重视创新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改变过去过度强调共性教育而忽视学生个性及创造性教育的状况。

中职院校教育根本属性的核心内涵是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而非基础教育内涵,中职语文教育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职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基础必修课与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从整体的教学现状来看,还有待于进一步与时俱进。

一、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扮演知识的引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当前的中职教学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语文教师有义务向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而没有权利对他们的自我分析能力和想象力进行抹杀。

我在与学生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将班级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课前先让学生预习,由组内解决好作者、读音、节奏等相关问题,并且找出学习的重点,互相帮助学习;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给学生预留一段时间,让他们将集体加工整理后的知识点展示,一个小组准备一道问题,这样营造了课前学习气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与学生进行学习的时候,我有意识地围绕教学重难点,通过提问题,进一步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吩咐每个小组内将通假、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知识予以归纳解决,要求人人动手、互相合作,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浓厚,我则在一旁适当地予以引导。当学生交流后,让每一个小组提出疑难问题,指定另外两个小组的一个组解决,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戏剧表演,表演父亲与我的动作、表情、心理等,学生这样会对父亲和我的心理变化有了深入的理解,我在此时给予点拨。让学生放开讨论,他们很快谈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并不统一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课堂上虽然不如传统课堂那样安静,但学生在合作中学到了知识,有了体验,有了感悟,创造性的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二、多采用情景教学法,感染学生,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情境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让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会被激发,迸发出想象的花朵。在课堂教学上,根据语文的学科特征,我用自己的语言和各种教学手段经常采用情景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述关于李白的诗词中,开课导语首先要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酒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样既言简意赅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又由于学生的人生经历很少,文章中很多故事是他们所难以理解和体悟的,所以教师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帮助他们理解。在讲到《秋声赋》的时候,学生体验不到这种悲秋的思绪,搞不清楚古人为何悲秋?于是我便借助多媒体,找一些表现秋天萧瑟的图片和作者的经历,以及一首古筝曲《细雨微风》作以背景音乐,边让学生欣赏,边娓娓动听的讲述,这样学生便会真切地体会得到作品中的悲情,会让他们联想翩翩,有利于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并不局限于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分析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阅读定义为:“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所以我认为语文阅读应该是一种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一个过程,它与思维辨析能力又是一个互相促进的双向过程。我一向认为,学习语文,没有阅读是不可以的,阅读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空前的活跃,让学生自己学会独立思考。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必然会对课内阅读起到促进作用。我在教学的时候很注重向学生推介他们这个年龄段应该看的书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开阔他们的视野与知识面大有帮助。每周都会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馆集中阅读,并且要求学生如果对他们所看的作品中一些优美的文字摘抄下来,记在心里,这对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很有帮助的。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时候也要注意将课内与课外阅读二者结合,纳入教学计划,既可以防止学生盲目阅读,又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留出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杨立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J]. 教育评论,2006(4).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3

一、多样化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必须立足于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挥全脑的功能。而加强多样化的问题方式的设计与训练,有利于把学生的单向思维活动转变为全方位的立体思维活动并促进其全面发展。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难易适度。例如,学生学习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基本习题后,教师出示习题一:已知一个长方形周长是18厘米,长与宽的比是5:4,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往往将周长和按5:4分配所得的数值,误认为是长方形长与宽的值。此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按5:4 分配长与宽与长方形的周长有什么关系?这样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使学生懂得按一定的比例分配是以它特定的、相对应的数量为前提的,从而加深学生对比例分配知识的理解。

上述教学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采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假设演绎等学习方式,由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归纳总结出解题方法,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融会贯通,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

二、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对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不失为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一种途径。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这样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选准知识点,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1.教学中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如:小学数学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一般是通过由教具的直观演示对圆形面积的割补转化,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学习圆面积计算方法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积累了由平行四边形割补、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探究出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体现在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模型,一步一步地展开推理论证,将圆转化、割补为长方形,启发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转化”的数学思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教学,提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愿意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数学课中善于提出数学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有良好的数学意识。教师作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首先就要发挥的作用是努力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成为数学问题的发现者,而不仅仅是数学问题的解决者。数学中要以问题为纽带进行教学。既以激发学生产生问题为始,产生新的问题为终。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和探索的精神。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看动物赛车,山羊骑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猫的车轮是长方形的,小猴的车轮是圆形的。比赛的结果小猴为什么是第一,这是不是和圆有关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兴趣,想学,好学。

四、巧用原例题,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多元化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有利于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知识点,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意识过程可归纳为:

1.创设情境。教师对现行教材进行认真分析,整理出那些有利于训练学生创造思维方法和创造思维能力的知识点,并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师生密切交往的教学情境。

2.建立假设。精心设计教案,适时引出假设,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

3.分析、酝酿、综合。分析材料,酝酿思路,提出新的想法。

4.验证、求得新知。采用已有知识经验验证结论是否正确。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4

【关键词】初中物理;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一切创造性的活动,都源于创新性思维,为什么要创新思维,江总书记讲的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构建适合培养创新思维的学习环境

1、教师应保护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物理环境、物理认知结构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而不应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了那些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为此,需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

2、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增加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活动量,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充分展示他们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好动性、表现欲,从而有效地发现学生的个性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师除了为学生营造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外,还要克服喜欢“循规蹈矩”、歧视“思维怪异”学生的倾向。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见解,发展创新性思维。

3、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抛弃应试教育那种“重死记、轻理解”,“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效果”的学习习惯,养成善于发问、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习惯。为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能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写、算、说等活动都是如此。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诱导、点拨,长此坚持,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创新能力就会得以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大要素,从‘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四个方面入手,并通过培养学生质疑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

三、教给学生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1、中学物理解题方法有多种:整体法、隔离法、图像法、等效法、极端思维法、类比法、估算法、移植法、微元法、逆向法等。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使认识活动变得有序,可以把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按照一定的规律去实现预期的目标,这样,创新不再“高不可攀”,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从而发展创新能力。

2、在实验中巧设障碍或矛盾,促使学生想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改变过去实验时只动手,动脑少,按着课本或教师的提示,照着葫芦画瓢的做法,我在设计教学时常常增补一些实验,有时还有意设置一些障碍,以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例如在“摩擦力”一课的实验结束后,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在拉动小木块是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稳定?他们都是不是那么稳定。我又问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认为木块的运动不够匀速,接着我又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保证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稳定呢?在我的指导下有个同学提出固定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的方案,经过试验证明,这样做果然解决了测力计示数不稳定的问题,这样一来既动手又动脑,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有参与设计实验和提出实验新方法的机会。

为了让学生的聪明才智有施展的机会,在上实验课时,除了让学生做课本要求做的实验外,我还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或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法。例如做液体热胀冷缩的实验,让学生按课本提出的方法给装满红色水的玻璃瓶安上一个细玻璃管,用双手捂住玻璃瓶,瓶里水变热后,红水在玻璃管内向外移动。放开双手后,瓶里的红水变冷,红水又往回流。从而验证了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空气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一个学生举起小手说他想出了一个实验。我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表演。他拿起实验用的玻璃瓶,把瓶子上的玻璃管倒插入水槽中,再用双手捂住玻璃瓶,发现水中冒出了气泡。他小结说:“这说明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这时课堂上响起一阵鼓励的热烈掌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在习惯上也被称作思维上的“惯性”。在物理学习中,思维定势还有着相当程度的影响作用。有这样一道调查测试题:一人站立在平面镜前,然后慢慢后退,则:A.人在平面镜中的像越来越小,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远;B.人的像越来越大,像离平面镜越来越近;C.像的大小不变,但像离人却越来越远;D.像的大小不变,像与人的距离也不变。错选A的比例竟占40%。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么多的学生之所以错选,是因为在解该题时凭借视觉的通常经验,而没有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思维活动,忽略了“像的大小与镜中看到你的大小是两回事。由此可见,思维定势在人们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时,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时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利因素。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

在人类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什么样的奇迹都会发生,问题

在于,你是否敢于尝试;邱学华尝试教学理论全书:“题记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是尝试教学理论的精髓,能够在尝试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创造性思维,是数学教学效果良好的体

现。现代社会中高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起因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竞争,创新是教和学的灵魂,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教学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教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在教学课堂中积极探求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创造力是这个时代对我们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创造性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

创造性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性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获得新成果、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新颖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新颖独特和灵活变通是创造性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

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开放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

进,师生共同参与解决,使学生在探求问题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内涵和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结果开放,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样的结果;②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

③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从不同角度思考得到不同思路。

2.活动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探索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发现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等过程。虽然这种教学可能会用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和谐教学氛围

激发创新火花。公平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孕育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本质,是以民主、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以尊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呈现出宽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才能积极配合教师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去,从而发挥创造潜能。因此,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也必须想办法解决他们的疑惑从而获得成功感。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数学教学中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活动或习题,在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创新意识。教学创新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性教育的内容。例如,八年级在轴对称图形教学时,提出“在学校修一个电话亭,使它到教学楼、学生宿舍所用的电缆线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电话亭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学校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

2.参与教学活动,引发创新意识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教师上课时,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可操作的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创新。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组教学时,我们设计开展小组活动,每个小组的同学准备五根吸管,使它们的长度依次为3cm,10cm,6cm,9cm和14cm,用这些吸管来搭三角形,要求所搭成的三角形的三边中必须有3cm和10cm这两根木棒,先让学生想想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式,它们都能搭出三角形吗?学生再动手试试,并验证他们的想法。

3.应用变式培养创新能力

应用变式指改变某一数学知识的非本质属性,而不改变其本质属性,沟通知识的纵横联系。如:“某班女生和男生人数比是2∶3”,可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

(1)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3;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5倍;

(4)女生占全班人数的2/5;

(5)男生占全班人数的3/5。

4.注意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

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新的

活力。

5.培养直觉思维,点燃创新火花

爱因斯坦说:“直觉可以说是思维的洞察力,直觉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活动几乎就是直觉。”在一定意义上,创造性思维是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的统一。直觉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是自由联想在某一问题意识边缘的持续活动,它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结构为背景。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例如:学习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要让学生初步养成数形结合思想,如何结合函数图象巧记图象性质。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注意事项

由于数学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数学教学不应该局限在某个知识点上,而应该根据学生特

点,拓宽数学后续活动,注意知识之间联系,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如,数学组别之间竞赛,让学生上台谈感受,做数学模型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要对创新给予评价,总结和反馈

教师要对学生创新课业作出正确评价,要加大创造性成分的权重,对具有创新特点的作业要给予鼓励。教师还应对其及时进行总结和反馈,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同时,要在学生作业上附以简评,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教室展出。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肖利民.数学教学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2).

[2]林培榕.数学思想方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08.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6

创新性思维的起点是问题,终点是问题的答案。创新性思维过程,它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它的特点是主体对知识经验的思维材料进行新颖的组合分析,抽象概括以期达到人类思维的高级状态,也就是说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只要不依赖于前人的结论而自己探求的新知识就是一种创新。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在解题教学中,充分发挥习题的潜在功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去观察与思考,是培养和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巧设悬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根据课文的内容而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平面内有n个点,任意两点连接成一条线段,问总共能连多少条线段时,首先提出假设:假如我们毕业已10年了,现在大家又见面了,每两人之间都要握一次手,问总共握多少次手?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际操作,得出结论,然后再提出以上问题,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

二、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

所谓独创性思维,就是有别于常规思维方式的思维方法。在数学解题过程中,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常常表现为能用特殊的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这是形成独创性思维能力的标志,并且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越新颖,越简单,独创性思维能力就越强。因此,教师在解题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要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征,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独创性思维能力。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不设标准答案,鼓励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先驱。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要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进行开放型问题的训练

开放型问题可能条件不够完备,结论也不唯一固定,具有开放性。进行此类题目的训练具有探索性,对学生自觉独立思考、参与科学发现有重要意义,即对培养学生创新性有重要作用。

2.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

对于一道数学题,往往由于审视的方向不同而得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例题教学中,教师若能抓住一切有利时机,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在所学的知识范围内,尽可能地提出不同的新构想,求异、求新地解决方法,这将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在解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思维批判性的特征在于评价解题思路选择正确与否和这种思维导致的结果的合理取舍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反思学生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及时改编成错题,判断题和选择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和矫正,以增强辨别能力;例题解完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题目是怎样解出来的?应用了哪些相关知识?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或解法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否把这种方法或结果用于其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表达过程是否合理?等等,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改变以住一味追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做法,传授知识和技能训练不是教育教学的唯一目的。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在解题教学中,只要教师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是一定能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创新性思维要求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沿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作为学生,一方面,要能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突破束缚才能有所创新。教师应从这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参考文献:

\[1\]卞继轩.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12-19.

\[2\]韦宝山.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09,(9):20-29.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7

【关键词】幼儿教师 教学情境 创设

幼儿园《新纲要》明确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情境”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可见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幼儿语言教学中非常重要。那么,作为幼儿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创设让幼儿“有话可说”的教学情境呢?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 

1. 利用真实物品创设教学情境 

情境教育的直观性更能促进幼儿的语言学习。幼儿将看到的、观察到的东西融入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的过程,也正是内部言语形成的过程。比如,上“糖果王国”这一活动时,我用各种糖果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充满童趣的“糖果王国”,让幼儿到“糖果王国”作客,与各种糖果做朋友,在这一情境中,幼儿在欣赏、摆弄、品尝中轻松自然地认识了各种糖果的名称、外形,感知了糖果的味道,并根据自己的体验对糖果进行了生动的描述——“糖果的包装太精美了!”“糖果的种类许许多多。”“糖果的味道棒极了!”……又如在学习诗歌《圆圆圆》中,在仿编时,我把整个活动室布置成圆的世界(活动室四周张贴并摆放各种圆形的图片及实物),让幼儿在室内寻找圆的物品,并通过看图例体会诗歌中圆形物体进行仿编,幼儿的思维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的非常有趣也非常投入。孩子们朗诵着自己创编的诗歌,语言得到提高的同时,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

由于多媒体能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唤起了幼儿的有意注意,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例如:在进行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教学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平面的秋雨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秋日私语》,雨嘀嗒嘀嗒地从天空中落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菊花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诱人的糖炒栗子冒着香气,秋天的落叶慢慢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人们忙着采摘果子……,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到、所看到的秋天告诉大家。使其充分感受到了散文中所表现的意境,感受到了文学作品的美。 

3. 利用角色表演创设教学情景 

在开展语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我因地制宜,恰当地把故事表演、角色游戏等引进活动之中,提供富有变化的道具,创设亦真亦幻的场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融教育与情景之中的一个多角度的语言环境。例如故事教学活动《小熊请客》,我请几个小朋友排练好小话剧进行表演,让孩子们观看,这种生动的角色表演引起幼儿的浓厚的兴趣。孩子们很容易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及对话,学起来显得轻松愉快。在基本熟悉故事的基础上,我引导孩子进行角色表演,孩子们表演的兴致很高,语言表达也很流畅,这种表演情景的教学形式远比比枯燥的讲解更能吸引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语言教学中,儿歌、看图讲述等都可捕情置境,化静为动,让幼儿在愉快的表演中学说话。如在《丁丁穿鞋》的教学中,幼儿就在扮演爸爸妈妈、丁丁的游戏过程中学会了儿歌,而且活动过后还能自发表演呢。 

4.利用悬念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

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对其未知事物进行开放性的质疑,能提高他们投入活动的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师在活动中巧妙设计悬念式情境,给幼儿留下质疑的空间,也是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发展语言的有效手段。开放式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不受故事语言和情节的限制,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思维的空间。我们经常创设的各种悬念式情境,如判断性问题有:“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他这样做为什么对?为什么不对?”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引发幼儿在掌握概念和判断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想象和推理。这无疑会提高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促进幼儿连贯叙述事物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创编故事《三只熊》中我就使用悬念式情境设置,效果很好。在活动这中,我为幼儿布置了一个三只熊脏而乱的家,幼儿一来到这个情境,就马上产生了疑问:“小熊的家怎么会这样?是谁弄的?”等幼儿讨论后,紧接着又是一个疑问:“三只熊回到家看到家里乱七八糟的,他们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让熊不生气?”等等一连串的疑问让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预期”和“假设”,幼儿在活动尽情的想象、表达,编出来的故事比原版还丰富精彩,而且很快掌握了故事中“谁动过(喝过、睡过)……?”这一疑问句型。在悬念式情境中,幼儿在“设身处地”的情况下,与作品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不仅乐意用语言积极表达,而且容易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

5.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维创新训练 

5.1发散性思维创新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发散思维训练,拓宽了幼儿的思路,增强了幼儿思维发展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开发发散性思维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幼儿勇于探索、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5.2直觉思维创新训练。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很多的心理学家认为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活跃的一种表现,它既是百思不解之后突然获得的硕果,也是发明创造的先导,在创造发明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这种直觉性思维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8

通过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调研发现,在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学或研究性学习课程交流展示中,教师的即时指导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综合实践能力的连接点,是教师完成由“教授式”向“导师型”角色转变,实现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基本措施,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基于即时指导的创新思维训练与不同交流活动阶段相关

即时指导是教师在学生学习的交流展示中,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自主理解、语言表述,所表现出对问题理解的深度与广度,自我实践的真实、奇特与创新性的认识时,应给予的即时肯定与思维发散的指导。在学生不同的交流活动情境中,应该采取不同互动方式的即时指导。

(一)在研究性学习的选题阶段,由学生奇特问题引起,教师引导展开讨论时的师生互动

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异常活跃,各种奇特的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有很多是有趣味性却没有操作性的,此时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逐步聚焦,从而确定有大众性、探究性、操作性的活动主题。这一阶段的师生互动,可以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一主题涉及的领域产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探究这一主题的意愿;或者从学生感兴趣的某个话题入手,引导并调动学生参与该主题活动的兴趣;或者抓住学生中或社会中的某个热点话题、某种现象,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在研究性学习的方案设计阶段,由学生的奇特问题引起,其他学生针对奇特问题展开或思维集中,或思维发散式的讨论,即生生互动

研究主题确定后,学生的活动方案是五花八门的,教师的即时指导要关注方案的合理性、操作性、全局性、有效性。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生生互动,可以是头脑风暴法,让孩子们说说本主题可以从哪些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与研究,围绕主题可以设计哪些有趣的活动,然后大家一起选择有意义的、可以实施的内容进行分解;可以是筛选论证法,教师组织学生集思广益,选择有价值的、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活动方案来实施。

(三)在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交流阶段,由教师或学生提出的核心问题展开,组织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答辩与交流,即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

在这一阶段,教师一定要对总结交流要达到什么目的、总结些什么、怎么总结、组内如何进行合作等问题有思考,采用双向交流的形式,这比单向的汇报效果好得多,更有利于其他组的学生参与。如采用答辩式、辩论会,并设计必要的互动参与的环节等。

二、基于即时指导的创新思维训练与师生的应激思维相关

应激思维是人脑由于外界刺激物引起的积极的心理应对过程,是激发创新思维的源泉。在研究性学习交流展示中,由于教师或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都达到高潮,师生之间应激思考问题的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多种多样,师生的应激思维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师生通过提问答辩的讨论获得交流的信息,实现了师生互动的初步效应,继而引导其他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从而达到生生互动的目的。

(一)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应激思维影响着教师即时指导的有效性。

1.教师是学生研究信息的交汇枢纽,是学生研究问题的组织、建议与协调者

在课堂教学或交流展示中的学习信息,往往稍纵即逝,如果教师不能敏锐地观察、分析与迅速地捕捉到,针对有效信息即时处理并展开随机的师生交流,有可能就错过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机。

2.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开展的促进与开拓者

在课堂教学或交流展示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是在定向的学习目标下完成的。由于学生在学习资料的选择、感知、理解、运用,以及自身学习、技能等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其中不乏处于学习的重复、徘徊、方向偏离等状态,因此学习的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在这种状态下,教师的这种角色特点就会显得突出和重要。

3.教师是学生学习重点阶段的有力支持与参与者

面对学科内或研究性学习课程,都有其必然发展的过程和重点阶段。在这个重点阶段中,教师作为学习的领导者,要从保证学生有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来学习,扫除学习道路上的障碍。教师作为学习的领路人,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进展,参与他们的学习过程,体验学生进行学习的思维。针对学生自己提出的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问题,深入挖掘,引导学生展开研讨。

4.教师是社会、家长与学生的桥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开发者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教材的媒介与对话作用日益突出,学科教学观将逐渐被学科课程观所取代。作为教师,只有将已有的教材、身边的资料、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学生收集的资料、社会素材等进行拓展与整合,才能实现由“学科教学观向学科课程观”的转变。

(二)课改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生的应激思维影响着教师即时指导的方式

1.学生是学习的自主者

首先,要求学生具有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其次,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基本能力。因此,教师的即时指导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经验,有效捕捉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反应,协助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自主学习者和思考者,而不是包办学生的一切。

2.学生是问题(或研究课题)的发现者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只有学生自己能够从身边的教材、生活等方面发现问题,善于分析、研究问题,才能使教师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寻找出导学的关键因素,进行有效指导。

3.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反映出知识的“填鸭式”与技能的“训练式”,而新课改强调的是师生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知识建构活动。因此,教师应抓住在课堂教学或研究性学习交流展示中的“即时有效信息”,做到不失时机、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拓展与深挖,从而实现师生知识建构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发展。

4.学生是“知识超市”的采集者

随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深入,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越来越丰富,如同商业活动中的自选超市。这就要求学生要有目的地进行取舍。特别是在课堂教学或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对所采集到的信息合理地运用,即时分析、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范文

如何培养创新性思维篇1论文摘要:教师教给学生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是学会学习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创新性思维是创新性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力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