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6 17:56:30浏览:943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1

【关键字】农学专业 职业高中 教学现状 对策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学专业人才的缺口也正在不断扩大化。职业高中所开设的农学专业,正好契合了我国农村的发展要求。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农业生产实践技能和一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破传统高中教学模式,积极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突出教学重点,同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坚持以公共文化课为基础,以市场标准为导向,最终为社会培养出一批批具备专业技能的实用性人才。

一、当前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情况

职业高中所开办的农学专业是一种经济、实用的专业,其能有效指导农业科学管理、科学种田,在我国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自创设以来,不论在教学实施,还是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校都一直尽可能地满足其教学要求,实现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有机结合。目前,越来越多的农民认识到了农业知识、农业技能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加之国家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学生数量呈现出了增长趋势,农学专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带给农业专业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职业高中要想更好地发展、巩固农学专业,就必须不断创新办学思路、教学模式,以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二、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现状

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中,职业高中主要具有以下作用:一方面是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是为高等院校提供生源,为社会储备技术型人才。职业高中要发挥这两方面作用,就必须在夯实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强调劳动技能及就业能力的培养。但从目前的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情况来看,绝大部分的农学专业都仍然采用了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模式,尽管体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性,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职业性”特点。在教学中,并未以人才培养需要及专业特点作为出发点,未能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剥离开来,未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从目前的职业高中农学专业教学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设置欠合理。首先,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结构设置不合理,公共基础课比重偏大;其次,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比例分配失调,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最后,技能训练选择面过窄,过于偏重专业类课程教学。

第二,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缺乏先进性。在职高农学专业教学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单边式教学模式,一堂课都是教师的满堂讲解,和学生没有交流,没有信息反馈,这种“一本书、一根粉笔、一个教师”的教学模式,必然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第三,教学要求及内容任意拔高。长期以来,职业高中农学专业的理论课教材都使用的是大学浓缩教材,很大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要求及内容方面,出现了“大专化”的高要求。

第四,教学评价机制落后。长期以来,职高的农业专业教学评价都使用的是分数评价机制,所有教学评价都只考虑升入对口师资本科数,教学过程评价基本沦为走过场,有名而无实。

三、职高农学专业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优化课程结构

职高农学专业课程,必须以专业特点、培养目标为出发点,构建一个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职业道德教育为辅、理论教育为基础的课程结构体系。首先,应当保证文化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例,必须在强调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可在现有基础上,对文化课程进行适当的删减,为扩充实践教学奠定基础;其次,优化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及内容,使之体现出实践性、应用性、针对性特点,笔者建议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进行有机融合,然后分为技能实训、职业技术、职业基础3类课程;最后,要加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二)转变教学理念,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下,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在农学专业教学中,应当充分应用信息化技术,使之与课堂教学完美、有效地融合,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堂课”,“在黑板上栽果树、种水稻”的教学模式,要多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在正确评价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差异化教学

受我国招生制度的影响,职业高中生源质量普遍偏低,且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差异化教学,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特点,让每位学生都能成才、成功。

(四)改革评价机制

在传统教学评价机制下,职业高中学生多为失败或亚失败者,在职高教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以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所以,有必要对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加以改革,实施分类考核,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农学专业教学评价,应当抛开传统的“以分数定优劣”的教学评价理念,充分重视过程评价,在教学评价中纳入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技能操作情况以及课堂表现等,以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有效,真正发挥出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志宏.山区农村职业高中农学专业发展思路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卢二乔.农学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

[3]张转民.发展职业高中的农学专业[J].课外阅读(中旬)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2

关键词:中职;农学

农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创新型综合人才,既具备作物生产、作物病害、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的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农学类中职生是支撑我国农业生产的基层技术力量,对于促进“三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对于农学类中职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学部分。

1 中职生的学习现状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加剧困难化,中职生学习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首先,在学习动机上,大部分的中职生是因为考不上高中而被迫选择读中职,只有少数是出于自己的爱好而选择读中职,导致很多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仅仅混日子等毕业,自卑心较强。其次,由于中职生的专业选择很少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的,而是根据社会需求及家长的认知所做的选择,这样,他们便对专业课丧失了兴趣,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不满意而丧失学习兴趣,这样一来,学习也便成了一种负担,或者说是一种苦差事,仅仅为了应付而已。再次,由于中职生的基础知识功底薄弱,就造成了学习动力不足,学生遇到学习困难就想退缩,自卑心理很强,加上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及对“读书无用论”的认知,很多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的上进。

2 做好专业入学教育,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

新生专业入学教育是培养合格学生的重要环节,专业入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农学专业的特点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认识中职生在校生活的特点,怎么样才能实现自我成才。因此,进行必要的专业入学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

首先,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及发展前景,农学专业的学科教学质量及其在学院中占据的分量,能让新生热爱学校及所学专业,进而愉快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其次,从农学专业的科研成果方面进行阐释,介绍这个学科的主要内涵,着重分析农学专业的背景、特色、优势和就业前景,并举出相关成功案例,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农学知识的求知欲望。中职主要以掌握技能为主的,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让他们明白怎么样才能利用专业知识从事实践活动,要让学生精通专业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再次,要在入学时培养农学专业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他们在遵纪守法的同时,有集体主义观念,懂得组织性纪律性的重要性,以便更快的融入社会。此外,还应在入学初期就帮助学生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对未来的职业进行初步的定位,让学生熟悉就业环境,要务实而不好高骛远,在校期间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考取本专业所需的各类资格证书。

3 合理有效的教学环节

3.1 课前引导应灵活多样性 农学专业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通常来讲,课前引导可以以复习旧课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这样既可以导入新课,又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如:讲葡萄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先回顾葡萄的生长习性,葡萄生长需要的光照、土壤等,然后引出新课。课前引导也可以联系实际,如讲解花菜时,先让学生回答吃花菜有哪些好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也就为讲解花菜的习性及特点奠定了基础。也可以拿一些实体农作物在课前展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进行观察和分析,便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观察及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有谚语导入,如:“ 二月清明不要慌,三月清明早下秧。”“ 七月初一起了北,扯了棉梗种荞麦。”图像导入等多种方式,这种突出主题,具有新意的导入方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3.2 课堂教学应有针对性、灵活性 从课堂内容设计上来看,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如讲解《大豆的解剖特征》时,老师一味的讲大豆如何栽培、大豆的种类,这也就使得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不突出,课堂环节的组织上出现了问题。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还体现在教学对象上。很多老师在讲授中职生农学课时,无形中提高了课堂内容的深度,如讲“能量代谢与体温”过多的增加了“脂肪、蛋白质”的代谢等大学里才学的内容,这样的教学也便失去了针对性,脱离了教学实际。

农学专业课与农时季节关系密切,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不防分类梳理,按“春种、夏管、秋收、农闲”的农业规律,进行分类教学,这样课堂教学不至于显得过于呆板,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的时效性大为提高。

3.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不断提高中职生的素质,就要不断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是通过大量的实践得到的。例如果树的种植技术、环剥技术、嫁接技术、修剪技术等就可以安排在林场开展,通过实践的方式,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将抽象的教材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实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3

1.1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要途径

农业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大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农业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育种、栽培、病虫害防治、环境资源调查、畜牧、养殖,还是花木栽培,都不可能在教室里完成,都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都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和探讨。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把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在实践中观察和发现客观现实与原有理论的矛盾,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理论。农科毕业生一般到农业战线就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作为农科院校,必须根据高等农业教育的规律和农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为导向,结合农业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要,从实践教学入手,在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实行早训练、早开发,使农科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农业科技创新的先锋。

1.2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要引导大学生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潮中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提供服务,尤其是利用自己的特长,参与地方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农科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已经初步掌握了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某方面的准专业人才。在“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聪明才智,组织他们到田间地头,通过科技宣传、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与实施

2.1“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1)宁夏大学农学院成立了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主要是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统筹规划和设计“科技服务”为主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并进行决策、宣传、动员和组织。

(2)将“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3)设立了专门的学生服务社会实践基金。学院制定具体的服务社会实践基金管理办法,为学生服务社会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学院同时也规定:根据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和“对于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校,鼓励学生开展社会有偿服务”的精神,通过这种形式筹措了实践经费,使学生“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了资金支持。

(4)建立服务社会活动档案和记录卡。农学院对学生“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分类并赋予一定的学分值,设计并制定了服务考核指标和程序,每学期进行一次登记和考核,及时计入学生学业档案。学校会发给学生一张记录其在校4年所进行的全部社会服务活动记录表,以证明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所获得的业绩。

2.2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形式

针对“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宁夏大学农学院对学生、教师和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占96%的被调查者是认可和喜欢“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并认为它是最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根据农学院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农学院实际情况,学校组织实施了以下形式的“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1)组织学生参与农学院专家服务团。农学院建立有13个由专家、教授组成的服务地方专家服务团,组织学生与专家服务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直接参与服务地方社会的实践活动。

(2)组织学生参与农学院教师的应用性科研项目和横向项目。

(3)力求将以上2类项目与服务地方项目相结合,使创新性项目和挑战杯项目能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4)成立了以学生为主的农学院学生科技服务团,并按专业进行分组,作为服务地方科技的组织机构,统筹学生为地方提供科技服务的工作。服务团每年选派约10名优秀大学生到银川市郊区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挂职锻炼或志愿服务,在学院专家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周末、假期到户、到园区开展志愿服务,积极服务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大三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到养殖企业和食品企业中实习,了解生产的实际状况,对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和不同能力的学生,分层次安排参与科技服务活动:高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可直接参与教师和企业的科研项目、技术革新,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事技术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低年级生专业知识欠缺,可参与知识培训活动或参与专业性不太强的技术性劳动,还可向农民发放相关农业知识的宣传单,从而达到学知识、长才干的目的。

(6)在“学雷锋”活动中,组织农科类大学生,尤其是园艺专业和植保专业学生到西夏区盈北村大棚种植户中进行科技服务,帮助农民解决蔬菜种植相关病虫害防治的问题。

3宁夏大学农学院“科技服务”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果

从2009年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来,农学院35%的学生以参加专家服务团或教师科研的形式参与了“科技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有28组社会活动小组参与了“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所到单位及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农学院4次获得宁夏大学暑期“三下乡”先进集体;农学院三下乡“三农服务”小分队被评为国家优秀小分队;先后有65名学生获得学校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92%的学生通过参与“科技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创新能力实践学分”。近3年,农学院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年均达95%以上,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通过“科技服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校农科类大学生近距离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增强了学习专业的兴趣,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目的,增强了学习专业的使命感。在实施本项目的过程中还注重了解用人单位对往届毕业生的评价,这对于在校大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4

关键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202-02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全国高校在巩固自身传统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不断新增专业或专业方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高等农业院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现代化农林渔业专门人才的神圣使命。为适应新环境、新形势,高等农业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在深入研究传统农业专业的同时,不断开设涉农、非农专业,才能避免单一学科发展不适应时代潮流的弊端。

一、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现状

吉林省2所高等农业院校(吉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都具备悠久的办学历史,高校经历历史的沉淀,审时度势,不断新增本科专业,改变以往单一的专业人才一培养弊端,在最近10年,吉林省两所高等农业院校新增本科专业数目分别为吉林农业大学增加35个,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增加了20个,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教等门类。目前2所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占所有专业的百分比为23.6%,吉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17.2%左右,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农学专业相对较多,占28.3%。涉农专业很多是交叉学科专业,还在逐步发展建设中,所占比例较少,占10%,非农类专业占据主导优势,吉林农业大学较高,比例高达72.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相对较少,占61.7%。

二、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由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高校类型多样化,缺乏统一的分类标准,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专业盲目设置,缺乏特色专业,一味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设置雷同等现象层出不穷,这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现象严重。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同样面临着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数量的发展。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数目逐年增加,然而专业扩招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必将带来弊端,不仅造成办学资源的浪费,还可能造成专业建设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因为农业院校毕竟是农业类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更倾向于原本就是综合型的大学毕业生,专业内涵不明晰,众多专业鱼龙混杂,却没有核心专业,这对高等农业院校的长远办学是很不利的。

2.专业设置重复性明显。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发现,很多高校相同名称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发展方向、教学课程内容等都大同小异,甚至同一学校不同分院之间也存在重复专业。高校对专业设置缺乏明确的定位,必将导致同专业毕业生规模超过市场行业所需,数量上供大于求,质量上却供不应求,出现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现象。

3.专业点布局不够协调。吉林省内高等农业院校专业规划性不够科学,注重短期效益,有点急功近利。从新增的专业中笔者发现,近几年经、管、文等非农专业上升趋势加快,未能充分考虑今后专业发展前景就匆匆上马,忽视高校核心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缺乏长远打算,与传统综合院校同类专业比较,缺乏竞争优势。

4.专业调整机制未形成。两所高校本科专业几乎都在逐年增加,淘汰现象却没有。新增专业开展火热,却基本没有撤销或是淘汰不合适专业。高等农业院校专业优胜劣汰动态调整机制尚未形成,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培养出的人才可能滞后于人才市场需求。

三、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本科专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1.科学调配专业数量的发展。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应当着重参考市场调研数据,在国家层面,建议国家教育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深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进行实地调研,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宏观性参考建议。在高校层面,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建立区域市场调研组,保证专业人才服务区域的同时,面向全国,定期深入省内当地企事业单位进行人才需求实地调查访问,摸清所需人才的专业和大致数量,了解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方向,将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反馈给高校专业优化小组讨论研究,制定可行的专业配置方案。

2.强化引导专业的合理布局。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专业结构已经由以前单一的农学专业向多种学科专业共同发展转变。在现有专业结构下,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应当仔细审视本校现存专业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历年的招生率、就业率以及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适当淘汰不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专业,整合资源,分享给有潜力的专业。集中力量建设具有产业优势的专业,吸引更多学子加入农业大学。虽然高等农业大学看似学科门类齐全,实则专业壁垒深严,各高校内专业应当相互融合,向多科性、综合型大学迈进,最终发展成为以农学或生命科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在巩固传统专业优势地位的同时,不断扶持新兴专业,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3.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①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意识。高校可以将几个培养方向或专业相似度较高的专业组成“专业类”,下设几个专业或是专业方向。学生入学前2年进入专业类学习时不分专业,仅在其下实行基础性通识教育,自主选择课程,只要修满学分即可。经过2年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在学生对已有专业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下,根据个人兴趣、人生规划,自主选择上述4专业中的其中之一,进行专业课学习,深化专业知识,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方式。②加强专业差异性建设。专业的重复性建设很难避免,但是相同名字的专业设置不同的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内容,高校完全可以做到。不能因为跟其他高校专业名称一样,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也如出一辙,应当根据本校办学特色,明确4年后专业人才服务方向,升华专业内涵。③深化传统专业的有效改造。农学类专业是吉林省高等农业院校传统优势专业,应当加强传统专业优势,改造传统专业,使其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农业产业。高校应当对传统专业进行纵向延伸,加入新课程,引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学生与产品研发,在实践中迸发出火花,挖掘传统农业新优势。横向上,与别的非农、农专业交叉发展,提高传统专业的生命力。④促进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根据吉林省规划实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农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地位依旧没有改变,正向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迈进,预计未来几年现代农业将为成为热门产业,农业高等院校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从实际出发,了解农业产业所需,对传统农学专业新增设的课程内容,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吸纳企事业单位、高新技术产业人才进高校教学,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专业学习含金量,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教学“十一五”规划课题GH08239项目资助。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5

参考文献:

[1]林小珠.自学考试、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J].中国农业教育,2005,(5).

[2]杨学为.中国考试改革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熊伟.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5,(9).

[4]鞠家玉.关于保证自学考试质量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5).

[5]郑若玲.自学考试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平台[J].教育与考试,2010,(2).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6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改革教学教学效率实践教学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强,学校培养人才被赋予新的内涵,中职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一定量的知识,更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各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都进行了很大幅度的调整,每一门课程都面临着教学改革,农学专业更是如此,那在农学教学中我们应当怎样改革教学,提高农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实用性呢?

一、灵活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它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等特点。但教材只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教师不应只是教材的执行者,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使用好教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随着农学类专业的快速发展,农学专业相关书籍如雨后春笋,许多教材是东拼西凑而成的;有的书内容写了一大堆,有用的东西只有一点点;有的书还会把读者带入误区,许多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可能用不上。作为职业学校的农学专业教师不应把学校的教材教完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应当在拿到新的教材时以专业带头人的形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究,通读教材,吸取精华,弃其糟粕,增加书本上没有却实际工作中非常有用的内容,进行教学备课。

二、强化知识体系,精心组织教学

如《作物栽培技术》涵盖了我国主要农作物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而且零碎,课程深讲和细讲一方面受学时限制,另一方面会使学生感到枯躁乏味。

新时期农业生产呈现新的发展趋势,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其教育观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都将深刻地变革,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阐述了农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实现课程体系多样化、综合化、现代化,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进行了探讨。

三、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课件在农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具有传统教学所没有的趣味性、直观性,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又丰富的表观力和交互性,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由平面走向了立体,由静态变成了动态,使抽象变得具体。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并把教学效果化难为易,删繁为简,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可信性。从而能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加强现代教育观念,灌输现代教育思想,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农学课程内容涵盖面广、素材丰富。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教学信息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是任课教师不断追求和研究的方向。以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进行农学教学,有增加教学信息量,教学内容更加直观;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利于知识的交流、共享等诸多优点。但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应注意教学准备和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四、重视实践和实习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缺少或不完善的作物栽培实践教学,就失去了职高专业教学的意义。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和加强作物栽培课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了解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发现、探讨、解决农村作物栽培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服务于农村,使学生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技术型人才。为此,要在保证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理论水平的同时,通过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等多种措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合理安排生产实习的时间

农学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其研究对象是作物,作物生长的周期长,北方地区一年一般只能种植一季作物,所以安排学生生产实习只能在作物的生长季节内进行,而一季作物从备耕、春播到秋收,需要近6个月的时间。将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定为作物的一个生长周期是最为理想,但是在学制为4年的学习过程中安排这么长的生产实习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毕业生产实习安排多长时间,什么季节才合适呢?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季节,所以我们把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时间安排在春季,春季里土壤的耕翻耙压,作物的布局,品种的选择,播种、育苗,肥料的选择与施用,除草剂的选择与喷施,等等,旱田从备耕、播种到出苗大约需40多天,水田从播种到插秧约需50天,我们安排8周毕业生产实习,可以完成春播生产的全过程。余下的作物生长期的田间管理实习,则安排在学校的试验田中进行,这样就可以完成作物整个生产周期的实习过程。

(二)认识农村

让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到农村去考察实际情况,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我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并要写出社会实践活动的考察报告。学生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既看到了农村富裕的典型,又看到了农村落后贫穷的一面,使他们对我国农村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增强了责任感。在座谈中,同学们深有体会地说,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一些偏远的农村还很落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农业、农村和农民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十分迫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增长才干,将来为农业服务,报效祖国和人民。

(三)认识作物

近年来,由于农学专业的升温,来自城市生源的比重不断增加,这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对农业生产接触很少,即使是来自于农村的学生,也较少接触农业生产实践。他们多数对作物认识得不多,甚至是五谷不分。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让学生增强对作物的感性认识,我们要带领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田间,服务社会。根据农时季节,作物生长情况,带领学生下乡为群众服务,传播实用技术。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作物的了解。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7

关键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现状;问题;发展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14

专家系统就是包含了某个领域内的大量的经验和知识的程序系统,并且人们可以根据这个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模拟以及处理,从而解决需要专家处理的复杂问题。在植物保护的过程中,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是需要较高的费用和较长的时间,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不仅可以解决复杂的问题,也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

1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现状

我国对于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比较早,该系统已经涉及到作物的育种、施肥、灌溉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病虫草害诊断、预测以及决策3个方面。

1.1 病虫草害诊断

准确快速地病虫草害诊断是有效进行农业生产管理的基础,因此对病虫草害的诊断与鉴别是植物保护专家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该系统根据当前的病虫草害的危害程度和特征,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进行判断,鉴别病虫草害的目标,然后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措施。目前关于植物保护诊断的系统已经有许多了,比如说针对水稻的病虫草害诊断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根据害虫的形状和水稻的状态来判断病虫草害的种类,然后为用户提供专业的、科学的咨询和措施。

1.2 病虫草害预测

专家的预测系统就是根据过去和现在的经验和状况进行分析,并且对未来的状况进行推测。该系统不仅可以对病虫草害的进行预测,还可以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依据。过去遇到病虫草害和疫情时,要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并且需要专家对分析的结果进行专业的解释,这种方式费事又费力。因此运用植物保护专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专家系统的预测分为定性和定量2个方面,定性只能做出简单的分析与预测,定量分析可以将预测模型和专家系统进行结合,可以实时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报。目前我国有白蚁虫害仿真预测系统,该系统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白蚁虫害的蔓延规律。从而对水稻的白蚁虫害进行预测。

1.3 病虫草害治理决策

病虫草害的治理决策是农业生产的根本目的。决策系统是专家系统中最常用的系统。它根据病虫草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作物生长中的异常状态,根据病虫害的程度和风险进行评估,然后帮助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监控、预测和控制。目前开发的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主要方面就是病虫草害的防治决策方面。

2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问题

2.1 技术开发人才缺乏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多方面交叉研究,但是当前的专家一般缺少专业的计算机编程技术,反过来专业的计算机编程专家缺少植物保护的专业知识。因此当前的系统研究面比较狭窄,技术比较落后。

2.2 知识库广度深度不够

植物专家保护系统需要收集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才能对问题进行分析、预测、防治。当前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更新需要大量的人力与时间,系统只能提供一些基础的判断,不能详细地解决用户所遇到的问题。因此该系统在实际的应用中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

2.3 系统灵活性差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目的就是根据大量的信息模拟专家的思维进行分析。但是当前系统的推测方法比较单一,使得系统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大大地降低。大部分系统的系统只包含的当前地区的信息,并且信息不能进行共享,因此在使用过程中有许多的障碍和不足。

3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3.1 系统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网络的无穷潜力。在实际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比如新型农药的开发应用,新病虫害的发生等,我们只能应用网络来共享这些信息和数据才能保证系统的实用性和快捷性。

3.2 技术多元化

目前大多数的系统一般采用数学回归模型,但是这种模型只能分析几个影响因素。但是有些问题是许多个因素共同影响产生的。植物保护专家在遇到这一类复杂问题时,也很难将自己的想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但是运用多种开发技术手段,例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人工神经网络、多媒体技术等。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可以极大地丰富专家系y,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

3.3 功能综合化

植物保护专家系统的开发的趋势就是多学科交叉,高度综合化。因为农作物的生长受到了条件、气候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在对其管理的过程中要全面的分析考虑,包含种子、土地、肥料等各个方面。只有功能综合化才能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参考文献

[1]杜艳艳,岳桂兰.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在作物育种和栽培中的发展概况[J].辽宁农业科学,1995(06):25-27.

[2]陈铠,石慧心.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J].安徽农业科学,1996,24(03):242-244.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8

旅游产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产业,在统计年鉴的产业目录中以旅馆业、餐饮业、交通业等行业复合而成。过去旅游管理专业属于工商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才改革为管理学下设的一级学科,包含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三个二级学科。就学科设置来看,旅游管理的依托学科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依托管理学、地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外语)、林学等一级学科。在旅游市场人才供不应求的前景下,众所高校在没有考虑到学校自身特色及旅游市场实际情况的前提下便盲目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造成专业设置方向不明,使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下降,旅游专业毕业生的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还有较高的离职率等等。众多情况表明,各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水平较差,这种情况制约了今后旅游教育的发展。因此,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是各旅游院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专业忠诚度与专业认知有很大的关联,其中与对专业的感兴趣程度和就业前景的态度之间关系较为明显,而对现有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关系不太明显。性别、人格类型与专业认知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部分人格维度可作为判断大学生专业认知的有效变量,人格等因素对学生专业认知情况有着显著的影响。新生对于专业认知的情况普遍偏差,以及一些来自家庭、社会的一些负面影响使旅游管理专业新生的学习情绪低落。我国对于各院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专业认知情况的部分研究,综合文献研究得到的结果,影响旅有管理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因素包括对专业的理解、定义;行为特征;就业前景状况;性别;个人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专业认知情况的好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较差的学生很难进入学习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效果,并导致了大量专业人才的流失。国外对学生认知的研究理论的基础,认为专业认知是自我认知、社会认知在专业上的结合。而国外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认知情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国外关于此类的研究都是包含在professional identity 的研究之中,与专业认同和职业认同混合在一起。学者Henning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对于实现社会中的专业在主观上的一种感受,是个体与该专业内心保持一致的程度。本文将以北京农学院为例,分析农林类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认知,从而发现问题,为专业未来的特色发展提供思路。

一、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

就农林类院校的专业发展历程来看,旅游管理多依托林学和风景园林学科,由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演化而来。北京农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也是如此,园林系设置的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到2001年转变为生态旅游方向,2007年正式以旅游管理(生态旅游方向)招生。

(一)依托园林学科,突出生态特色

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生态旅游方向)依托于园林二级学院设置,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与学校其他管理学专业相比,有明显的生态特色。观赏植物学、城市规划原理、户外游憩规划设计以及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均是由园林专业的教师亲自讲授,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在讲授中关注景观设计,并配备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实习的地点有城市公园、林场、农场等,因此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能够掌握基本的区域、城市、景观规划技能,这一点对比国内其他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这些课程虽源自于过去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的课程体系,但对于目前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过去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毕业后进入公园相关部门工作,这些课程为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储备。

(二)关注农村发展,聚焦都市农业

北京农学院的办学宗旨是服务于首都的经济建设,尤其关注郊区的农业和农村发展。而农学院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自然享受到学校与北京郊区农村的合作便利。旅游规划课程实习地点延庆四海镇,正是农学院与当地合作创办的实习基地和产业转化基地。学生每年还有机会去参加农业会议会展。在各类专业课程讲授中,由于教师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涉及农村,课程的内容和案例也绕不开农村问题。农学院的学科设置以农林为主,因此学生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学农科的同学交流。由于农学类院校加上旅游与园林的符合专业背景,在北京郊区村官招考中,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极具优势,近年来,已有十几名同学毕业后投身京郊农村的建设发展和乡村旅游发展之中,这些同学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表现又进一步提升了旅游管理专业的名气。

(三)紧扣首都建设,融合产业要素

在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要不要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怎样的农业和农村是重要的选择。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的专业设置从第一产业的林学,延伸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施工及环境艺术设计,直至依托于农业和农村的旅游规划设计。学科渊源相同,理念相似,因此,旅游管理所在的园林学院紧扣了首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从现代都市农业的角度进行专业和课程设置,依托林业和园林学科的旅游管理既具有自身特色,也能够顺应区域和产业发展趋势,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二、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的层次

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为专业基础课,是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提供了专业学习的基础知识,如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种为专业提高课程,在这种类型中,课程大体分为两个方向。其一为旅游企业管理,包括旅行社管理、饭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景区经营与管理等涉及旅游六要素的课程,其二为旅游地规划设计方向,包含旅游地理学、旅游资源学、旅游规划、户外游憩规划设计等课程。第三类课程为实习实践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代表的课程有旅游专题讲座、旅游规划案例、旅游综合实习以及企业实习。

(二)依托学科与专业设置的矛盾

从课程设置上看,由理论到实践,由生态到管理,由基础到研究,层次鲜明、覆盖全面,在这种课程设置体系下,已经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不少毕业生在毕业实习环节表现优秀,提前进入了工作岗位,毕业后留在了实习单位继续工作。但从深层次来看,目前的课程体系与专业门类以及就业去向还是有一定的错位。主要体现在:

1、作为管理学专业,经济管理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比其他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依托的专业无论是地理学、工商管理还是林学,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诸多经济管理学基础课,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等经济管理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在管理类专业中具有通识教育的作用,不论依托的学科是什么,还应该夯实专业基础。

2、两大学科方向不明确,学生课业负担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划分方向,而是将选择权利交给学生手中,学生以自身兴趣出发,通过专业选修课的选择来确定课程。然而,根据多年来的经验,选修课逐渐变成了必修课,并没有哪个同学真正拥有了选择的权利。伴随着三年课程一年实习的教育改革,大二大三的同学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阅读和实践。面面俱到造成了门门不精,学生对课程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深刻认识,有些非常重要的课程没有花精力,而另一些以补充知识为主的课程却占据了大量实习时间。

3、就业方向与课程的错位。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的同学就业的方向主要为旅行社和酒店。由于北京农学院没有旅游管理硕士点,考研一般要转向其他院校。规划设计单位的主要接受对象为研究生,这就造成了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不匹配的情况。

三、基于学生认知的调查研究与结论

(一)研究方法与问卷设计

针对专业特色与主要存在问题,问卷涉及除基础问题之外共计25题,共分专业了解、专业认同、专业发展3个部分。专业了解13题、专业认同6题、专业发展6题,采用5点计分法,1-5分别表示“完全不认同”至“完全认同”,分数越高表示专业认知度越高。通过对问卷中25题进行可靠性检验,可靠性系数为0.887,可靠性较高。本问卷以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为主要人群目标,进行有目标的发放问卷,其中男生占37人,女生104人。大一新生40人,大二学生44人,大三学生35人,大四学生22人。2015年12月10-20日期间,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有效问卷141份,有效回收率为94%。

(二)主要研究方法

问卷回收后,采用数据的录入、分类、统计均有SPSS20.0软件完成,并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了描述分析,均值比较等统计处理。描述性统计:是通过对变量的描述统计所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和了解样本数据的相关统计特征和总体分布的形态,进而可以深入地了解变量变化的统计规律。均值比较:均值比较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出样本与总体数据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因为在所有数值特征中,均值是反映总体一般水平的最重要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均值比较的方法来判断统计分析的质量。单因素方差:指对单因素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是两个样本平均数比较的引伸,它是用来检验多个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从而确定因素对试验结果有无显著性影响的一种统计方法。

(三)主要结论

1、专业了解

本部分从对从专业的设置情况、发展方向、专业特色几个方面去调查学生对“专业是什么”的认知情况。所有问题总体得分在2.35-3.51之间,对专业的了解处于不太清楚也有所了解的水平。通过每个问题的均值情况,可以看出,对专业知识本身的了解度并不高,如培养目标、学习计划、行业热点等,得分都在3分以下,处于不太了解的区间。而对于就业方向、课程收获方面学生认知度得分稍高,体现了学生对于学习知识、实习就业等“现实问题”有更高的热情。对专业特色来讲,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在课程反应上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均值3.01),而对特色的了解和对未来就业的帮助上得分不高,在3分以下,并且学生还认为在课程上应该有农林特色更好的体现。

针对每道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其显示四个年级只有“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了明显性差异,其显著性小于0.05。而“总体对本专业的情况非常了解”以及在“我认为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可以看到虽然其显著性大于0.05,但置信区间也达到了85%到90%。在“总体对本专业的了解情况上”的问题来看,主要的差异来自于大一新生,其分最低、大二,大三,大四的评分较好且差异不大,但也可以看出评分是随年级的增长而增长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在农林特色上有很好的体现上”来看,大四学生得分最低,其次是大一新生,得分均在3分以下。而大二、大三学生得分情况较好在3分以上。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看,结果显示大一、大二、大三年级之间的差异性并不明显、主要差异显示为大四的学生,其分较低。从专业了解度整体来看,虽然由表2中数据表示再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有了一定提升的评分较高,但本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对专业了解的整体程度上还是普遍偏低的。对本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特色很了解的问题上四个年级的平均分都不高,可见多数同学对本专业的特色并不是很了解。而造成大四学生在对农林特色对今后旅管专业的就业有很大帮助上产生较大差异的原因这可能与大四学生在经历实习后发现认为本专业的农林特色对今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帮助的想法有关。

2、专业认同

本部分通过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与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两方向进行了专业认同度的调查,总体看,对专业的喜爱以及对行业的信心得分尚可(在3分以上),但对未来本专业就业和发展得分较低(3分以下)。对各个问题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各个年级在对于喜欢本专业,毕业后会选择出国继续本专业的深造和继续本专业的考研上产生了较大差异。差异性主要都来自于大四学生。并且大四学生的评分最低,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大四学生在经过3年的学习并且参与过实习初步进入社会之后,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了新的规划,从而使他们的想法与没有经历过社会学生的想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性。有研究得出,学生对本专业实习的满意度是影响学生专业认同感甚至最终是否从事本专业就业的关键。因此可见学生对实习期间的满意度对专业认同度也有着重要影响。

3、专业发展

本部分通过对学生是否愿意继续本专业的学习对专业的发展进行了调查,根据表2,对课程、实践、专业信息兴趣都不大(得分小于3.5),只有在考取导游证等专业技术证书方面体现了较大的兴趣,说明学生对有就业帮助的立竿见影的事情还比较关注。对不同年级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为0.62,大于显著性概率p值0.05,表明不同年级学生在专业发展方面不存在显著区别。

四、农林类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建议

(一)坚持课程建设,加强宣传教育

针对问卷反应的农林特色不了解以及与就业关系错位问题。

1、应完善旅游管理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就业去向、调查情况和课程体系情况,应完善在经济学、财会管理、数学、世界旅游地理、中国旅游地理与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建设。

2、通过对问卷的分析可得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尤其是大一新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情况及目标其实了解不深,针对此问题我认为学校应加强对专业的详细介绍,尤其是在招生宣传上,应尽可能的全面介绍旅游管理专业的基本情况,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正确认知是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只有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家长更加理性的选择专业,才能提高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另外也应扩大宣传范围,可通过网络,报纸等媒介突出北农旅游管理专业的农林特色的优势进行宣传,让学生对北农旅游管理专业有更深刻的认知。

3、针对各个年级的情况开展专业认知的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专业思想问题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不仅有利于大一新生尽快的融入新的环境,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专业认知。对于刚刚开始接触一个具体的专业的学生来说一切都是迷茫的、尤其是有些学生并不是在主观上选择的本专业,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加强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等方面进行介绍,促使学生对专业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大二大三的学生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专业学习之后,有些同学找到了今后的前进方向,而有些同学开始产生了倦怠的心理,这个时候学校便应加强心理辅导,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对于大四的学生,他们即将步入社会,对于未来的择业就业十分迷茫,学校应及时开展有关就业方向的介绍咨询。帮助学生做好适合自己的职业未来规划,树立正确择业观。

(二)加强实践实习,培养复合型人才

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可看出,约有70%的学生都提出了实践课程较少的问题。有研究提出,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向不明确,会使学生的专业认知情况较差,专业认同感下降。Kusluvan通过一个多维的测量表来测量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待旅游工作的态度,结果发现多数学生都强烈的表示希望可以改善实践教学现状。而北京农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从12届毕业生开始,增加了4个月的实习阶段,但在实习单位选择上过于局限,很多同学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所选择。实习生的职位普遍较低,在较长实习期里实习岗位单一且绝大部分是高强度的体力工作。其中部分在酒店的实习生对酒店的工作评价不乐观,认为酒店工作不能发挥个人专长,缺乏挑战性且没有成就感。酒店提供培训机会较少,与实习生期望培训存在较大差距,上级给予赞赏和帮助也不如人意,尤其是薪资方面大大低于实习生的期望值。并多数同学表示今后不愿意在旅游行业。

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参与实践来了解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并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更好的规划。因此认为学校应调整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技能型”的课程,更多地要强调学生的切身体验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加适当的实践课程,将专业知识与实践课程更好的相结合,并将本院校的农林特色更好的融入其中、形成独有的专业特色。

(三)开拓学生眼界,体现农林特色

问卷反映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学生对于跟就业相关的就业信息、职业证书考取等问题十分关注,而就业中遇到挫折之后的大四学生对相关问题回答得分普遍偏低。这表明学生并非发自内心热爱行业,而是把大学专业学习当做走向职业生涯的一块“敲门砖”,在对专业态度、行业信息、旅游特点等领域没有主要学习的热情。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非毕业生年级开展更多的思想和人生规划教育,端正学习态度,令学生树立更远景的人生目标。

农林特色教育方面获得了学生的认可,但在课程设置比例和与就业的联系上还做的不够,因此,在加强农林特色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多为学生开辟新的专业实习地点和就业渠道,令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范文

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现状篇1【关键字】农学专业 职业高中 教学现状 对策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农学专业人才的缺口也正在不断扩大化。职业高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