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范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1
关键词: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251-02
数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课标”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除了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这里的“独创性”不只看创造的结果,主要是看思维活动是否有创造性态度。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思维情景,诱发学生的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发展和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亚里士多德曾精辟地阐述:“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目的。我在讲三角形的特点时,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三角形,我在课前让他们准备许多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看谁准备的最多。在上课时,我让他们拿出来自己事先准备的三角形进行比较,看谁发现的问题多?学生在动手前就已经对三角形进行了自己认知范围内的分类、比较,但他们由于知识和潜在能力的影响,还不能对三角形进行准确的分类,就会有疑惑。这样学生就带着疑问走进了课堂,头脑中自然就形成一种悬念。这时,我就因势利导:同学们已经找到了许多三角形,你们发现这些三角形是否一样?他们是否有区别?你们发现他们之间的规律了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讨论、发现三角形的特点,相信你们通过合作一定会找到答案。然后引导学生从边,角等方面去讨论、发现,和老师一起概括、总结。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很快在老师的参与指导下解决了问题,学习效果显著。
在这节课的导入方法中我就是利用了学生求知欲强的心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个小小的悬念。为了能够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会积极思考,自然对所学知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听课,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践操作、检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
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就必须培养好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直觉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意义,在数学教学中,应予以重视。
数学直觉是建立在知识扎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深厚的功底,就不会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告诫学生千万不要把“直觉”当作是凭空臆想、想当然,胡乱猜想。猜也是有根据的,数学直觉是建立在扎实知识基础上的。知识储备越丰富、越广泛,逻辑思维能力就越强,猜对的几率也就越大。要告诉学生:“没有苦思冥想,也不会有灵机一动,直觉的灵感是勤劳和自信的产物。”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是安排在学生已熟悉了镜子里的图形的基础上的,因此,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实例、图片等,让学生明白左右交换的特点。让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猜测,凭直觉归纳出轴对称图形特点。镜子与轴的关系是什么?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绘画,对折等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样简单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要点的真正理解,而且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并不枯燥乏味,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3.培养分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都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要经常启发学生打破框框,走出书本,进行多项思维,并进行分析比较,异中求同,合理中求灵活,求简捷,不断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改变以往由教师演示,推导给学生看的旧教法,让学生借助旧知识,主动,积极地探索新知识,在巩固、识记乘法口诀时,有效预设,创造互动,化枯燥为有趣。如:首先让学生回顾一首儿歌: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那么2只,3只,4只,5只青蛙呢?学生很感兴趣,都积极参与,举手回答。从而达到了复习巩固乘法口诀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只有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使其最终成为具有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创造型人才。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 创造思维; 培养与研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18-001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又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发掘和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那么,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幼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创新意识,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
幼儿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教育理念陈旧;二、幼儿的创造潜能未被挖掘,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的能动性欠佳。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们常常固守一两种约定俗成的答案。比如:老师问:苹果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绿色、黄色)有孩子却回答说黑色、蓝色、彩色;老师问:坦克在哪里行走?(陆地)。有孩子却回答说水面上等等一系列类似问题时,老师们都不假思索地予以否定,这显然会阻碍幼儿想像力、创造力的发挥。裴斯泰洛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的思想和意识不能受习惯思维定势的影响,应打破常规,提高自己的创造教育观念和创造意识,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有目的的对幼儿进行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决定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是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高效率、高质量的知识经济时代,仅有孺子牛精神还不够,必须与新观点、新方法相结合,才能高产出。所以,要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更新教师的创造教育新观念,提高教师本身的创造能力,在测试中孩子的班级差异也证明了这一点的重 要性,因此,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要增强实施创造教育的使命感、责任感,具备自我更新、自我超越的发展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呵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石
随着幼儿独立性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周围环境,对许多事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偶尔爬到脚边的一只昆虫,随风飘来的一片树叶,还有在耳边呼呼作响的风;为什么空调一开就凉快了?为什么电话里能听到远方的声音?为什么电视里会出现图像?……一切都是那样的不可思议,吸引着幼儿的心灵,活跃着幼儿的思维。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试着以幼儿的思维方式了解孩子想象中的世界,留住童心,顺着孩子们幼小天真的心灵,去寻访千姿百态的知识世界,并进一步鼓励孩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思维来源于问题,历史上不少有很大成就的人,往往在幼年时就对事物有了特殊的兴趣爱好和观察习惯。如爱迪生孵小鸡,牛顿和瓦特运用联想和类比的方法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从壶盖被水蒸气顶起找到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就是因为他们幼时萌发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达到了入迷的程度,促使他们走上了成功之路。所以我们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欲。
三、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纲要》中提出,教育者要为幼儿创设一个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着力营造激发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环境。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是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土壤,任何形式的创造都是在情感自由、探索自由和活动自由的条件下实现的。我们必须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生活、游戏、学习的环境,鼓励孩子别出心裁地做自己喜欢的事,使孩子的思维处于开放的活跃的状态。
首先,在幼儿园环境中,我们应为孩子们提供良好的活动场所及各种活动工具、材料,供孩子们选择,使孩子们不受限制地按自己的思维活动进行游戏,不断开创科技活动的新天地。也只有在这丰富多彩的、富有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里,才能促使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创造。其次,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空间广阔、内容丰富的生活环境,使孩子拥有较多的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机会。要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许多孩子都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却不能因此而对孩子大加斥责,甚至因此而给孩子做出种种限制,剥夺孩子动手、动脑的机会。比如,有的孩子为了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是什么,而把新买的玩具给拆坏了,对此,一味的惩罚只能阻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长在耐心地给孩子讲明道理的同时,应该对孩子的这种探索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励。
总体来讲,我们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合理发展。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是纯真的天使,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只有通过方方面面的分析、研究、探索,才能诱导天使的灵感,开发潜能,发展个性。
参考文献:
[1]吴海燕.10个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关键,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年7月版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3
关键词:生物教育;创造性思维;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文明、经济的发展,要有各种各样的发明家和创造者,需要亿万人的积极改革和创新。因此,在现代教育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尽快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型新世纪建设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见解的思维活动,就是在思维领域追求“独创”和“最佳”,在常人、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创造性思维具备独立性、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综合性等特性。
二、生物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1 实验引探,启发创造思维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生物教学中挖掘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中学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探索性实验,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创造条件,增强生物实验的探索性,启发、引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创造性地提出假设和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是用百分之三十蔗糖溶液验证植物细胞能够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地设计一个用百分之五十蔗糖溶液做的对比实验,并分析比较其结果,其结果是蔗糖溶液浓度过高,细胞严重失水而死亡,所以只有质壁分离现象而不能复原。“假设”是科学创造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在学习或研究中发现问题,根据已有的背景知识,运用丰富的想象进行合理的虚构,大胆提出假设,并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进行检验,以得出正确结论,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基础知识更加扎实,并且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
2 培养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就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获得符合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的结论。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核心形态,是解决问题的主观基础。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是在逻辑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直觉思维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直觉思维是逻辑思维的凝结或简缩,直觉思维是对现象或所提问题未经严密推理和论证做出
的一种迅速而“径直”的猜测,其作用是快速缩小范围,直逼问题突破口。创造性思维就其方法来说是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两者紧密结合的思维,先直觉、后逻辑,从而产生最佳的思维效果,所以培养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利用模型、标本、挂图、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创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高效率地吸取知识,迸发“灵感”的火花,发展创造想象,启迪直觉思维。
3 培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
创造思维与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密切相关,辐合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对一个问题要求并产生单一最佳解答的思维方式,而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指对同一问题产生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不依常规,不受传统知识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求新图异的思维方式。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中,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都必不可少,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交互发展,有机结合,构成
了个体创造思维的基础。例如:在鸟纲的复习中,教师让学生讨论回答鸟纲的主要特征,学生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纷纷列举出:鸟类体温恒定;具有飞翔的能力;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发达;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等。教师又引导学生从适应于飞翔的角度来谈鸟类的特征,学生答:鸟类身体呈纺锤形,被羽毛,有翼,骨骼轻而坚固,胸大肌十分发达等,教师因势利导问:鸟类这些适于飞翔的特征,在仿生学方面有何意义?飞机是怎样在空中飞行的?人能不能飞起来呢?这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发散思维,从而通向创新之路的过程。
4 培养辨证批判思维
辨证批判思维能力泛指个人能够辨证地评判某一事物现象好坏利弊的能力,辨证思维是按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最高形式。在生物教学中,对于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很有必要。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提出疑义,鼓励他们提出设想,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争议。不能因为学生提出离奇怪诞或离经背道的见解而嘲讽或斥责他们。教师要因势利导,使他们的批判不偏离正确的轨道。要引导他们从反面,从错误中得到教育。给他们讲述科学史上科学家的失误或走过的弯路,新旧交替中革命性批判的作用。例如:学生对于细胞结构的认识,初中教材介绍细胞质中有液泡,高中教材介绍细胞质中还有叶绿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核糖体,内质网等细胞器,使学生明初中学习的知识不全面,继续学习还会对高中所学的知识有个正确的评价。
5 培养创新情感,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智商对一个人的成功是有相当影响的,情感智力在某种意义上比智商更加重要。
非智力因素可以对智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起促进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想象的能力。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和鼓励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积极提出新思想和新方法,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留出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探索未知领域,成为科学知识的“再发现者”,教师要以情施教,营
造和谐、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
性,教师对学生创新情感和创造人格因素的培养,不仅要采取课堂教学和讨论的方法,还要通过各种社会实践的观察和体验来展开。生物教学中应高度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
养。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开放阅览室,图书馆和实验室,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社会交往方面,学会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关心生命科学,环境保护,社会改革等生产生活实践,关注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
发展。教师要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自行设计完成力所能及的探索课题,进行小发明和小制作,而且还要思考和探索如何将其发明创造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去。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尽可能多的学生积极参加,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三、结语
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与世界各国经济产业一旦结合就会创造巨大的社会财富, 显示出无限的生命力。现在全球生物技术产业( 包括生物芯片、生物医药、生物塑料、生物环保技术、生物反应器、酶工业、微生物发酵工程、转基因农业、克隆技术、基因治疗技术等等) 销售额每五年翻一番, 生物经济年增长率已达25~ 30% , 是整个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十倍) ) ) 生物经济已在全球崛起, 并将为人类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浪潮的来临做出卓越的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倪映月.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2] 张旺.科学创造与科学素质培养[J]. 教育研究. 1999(10)
[3] 韦可艾.浅谈生物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S3)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4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创造性思维 培养策略
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的活动过程。创造性思维是指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开拓式思维方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目的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思维方式逐步地从正向思维向逆向思维,从常规思维向立异思维,从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从单向思维向发散思维,从分散的思维向组合思维迁移和扩展。这对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复杂的、综合性的物理问题,增加解题准确度,加快解题速度,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思维意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创造性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我国古代学者也曾说:“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学贵有疑,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位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对感知到的物理现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找出其原因、发生条件和规律,让学在思维过程中逐步运用多种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一活动中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要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之中。教师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在挖掘物理知识的思维价值,设计学生思维活动,选择能开发启迪学生思维能力的内容设计成疑难问题。设置的疑难问题应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惊奇,除要做到言简意赅外,还要富于情感、形象直观、趣味幽默,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问题的难度。例如在讲解“参照物”概念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一个千古奇闻的故事,即古代小说《镜花缘》第七十九回中“宝云问奶公家有什么趣闻,奶公说:前几天刮了一场大风,把咱家的一口井,忽然吹到墙外去了。”学生听完后非常活跃。紧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井会吹到墙外呢?”学生按照“惯性思维”纷纷讲不可能,纯属虚构。此时我加以点拨:古代小说中的墙实际是篱笆做的墙。请同学们根据“参照物”的概念,结合物体运动的相对性,再认真思考一下是否有可能。学生经过变换思维方式认真思考后顿时醒悟:原来被吹动的不是井,而是篱笆墙,以篱笆墙为参照物,井则是跑到墙外。通过设疑,我引发学生思考,拓展学生思维。
二、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也称辐射思维)是思考者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地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性思维。
在物理教学中,通常是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律、公式和性质,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应该说这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但是长期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就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所写去机械模仿,使物理教学仅成为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用发散思维去思考问题,启发学生一题多思、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解题方法,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寻找解题方案,防止照猫画虎、生搬硬套。例如测物质的密度是一个重要的实验,在对密度实验进行复习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实验:现有天平、量筒、烧杯、水,如何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实验方法是显而易见的。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继续设问:若提供的器材是天平、烧杯、足量的水,如何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此时学生按惯性思维觉得橡皮泥的体积不可测量而无法回答,教师这时要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橡皮泥的体积可否用所给的水的体积来替代。结果许多学生想出了实验步骤。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疑:若所给器材是弹簧测力计、烧杯、水,如何根据浮力测量橡皮泥的密度?也可更进一步设疑:只有量筒、水,如何利用浮力测量一块橡皮泥的密度?此题始终围绕着以密度作为中心,以体积作为突破口,结合多种知识作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尝试到用发散思维方法从多个方面思考问题的全新感觉,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打破“时空顺序”,培养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是从题给的已知条件出发,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去研究某一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自始态到终态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就是倒过来想问题,也就是把思维顺序颠倒过来,逆向时间和空间顺序,把始态与终态、条件和目标、原因与结果沿着相反思路思考问题。逆向思维也是人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考过程,往往是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交叉进行,互相补充、互相结合的过程。一个问题从已知条件和原因去推导,结果往往只有一个解,反过来从结果分析条件和原因就可能有两个或多个解。解题过程中适时利用逆向思维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实可独辟蹊径,突破难点,化繁为简。
在物理计算题中,用分析法来解决问题就是一种逆向思维,这种方法是一种从结论到已知的思考方法。在解题时一般先明确题目要计算什么,然后根据待求量选择方法即计算公式,这一步很重要。因为可用的公式较多,必须依据题目提供的条件采用恰当的公式,第三步就是从题目中找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当遇到综合题时还要多次使用上述步骤。例如这样的题目:一物体在空气这用弹簧测力计称时读数是392牛顿,把它浸没水中称时读数为343牛顿,则该物体的密度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1.求什么(物质密度);2.用公式(在初中用密度公式);3.找已知(质量、体积是多少),其中体积又变成待求量,再次用上面步骤1、2、3的方法分析,直到未知数都变成已知为止,最后进行计算。
四、强化“互译”训练,培养“抽象构图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许多物理定律、公式,以及问题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许多复杂的物理问题如果对其物理规律没有深层次的理解,解决起来常常束手无策。如果采用图形来描述其物理问题,常可使问题简化,一旦找到图形所蕴藏的深刻的物理规律之后便能茅塞顿开,使物理问题难度得到降幂处理,并且常常从图形之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因而把这种寻找图形所蕴藏物理规律的思维过程称为抽象构图思维。
对学生抽象构图思维的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要对学生强化“互译”训练,即把用文字描述的物理规律定律去训练学生反复用图形表示,反过来将反映物理规律及定律的图形让学生“翻译”成文字描述形式。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晶体熔化凝固图像、欧姆定律图像,等等。并且训练学生对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况下的图形表示形式的表述,例如可让学生作出匀速直线运动在s-t、v-t等不同坐标系上的图像。在训练中做到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逐步深化。对学生“抽象构图思维”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方面。采用“抽象构图思维”方式常可使物理问题更易于解决,并能方便地找到独创性解题方法。
有这样一道习题:甲、乙两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甲的速度为2米/秒,乙的速度为6米/秒。当甲运动20秒后乙开始运动,用图解法求出甲、乙两物体相遇的时间和路程。利用路程时间图像可知,甲运动20秒后乙才开始运动。所以,乙图线的起始点应从时间轴上20秒处画起,两图线倾斜度不同,表示物体运动速度不同。两条图线相交于一点,从这点作时间轴的垂线,可知甲物体运动30秒,乙物体运动10秒后相遇。从交点作一条路程轴的垂线,可知,甲、乙两物体通过了60米的路程。相遇时二人离他们的出发点60米。在运用“抽象构图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过程中,适当选择一些趣味性的物理问题,更能得到较好教学效果。例如将寓言故事“龟兔赛跑”让学生在v-t坐标系中画出龟兔各阶段运动情况及速度变化情况,既寓教于乐又活跃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打破知识界限,培养组合思维
在物理知识的教学中,常常要把一个问题放在知识体系中作横向联系,明确这个知识在体系中的地位,从而确定它和其他知识是上位关系,还是下位关系,或者是并列关系。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找到两个知识之间的结合点,这往往是新知识、新应用所在。这种按照需要把不同知识相交叉的方法叫组合式思维,组合式思维是创新思维中一个重要部分,其结果是常常产生意想不到但又在情理之中的新发现、新发明。在具体操作时可在坐标系中分别沿纵轴和横轴列出各知识,然后过每一个知识作所在轴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就是两个知识的组合。例如这样一条习题:现有一把刻度尺、一支温度计、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块手表,你能用这些测量工具或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直接和间接测量出哪些物理量(至少说出6个能被测出的物理量)。学生在分析时可以在坐标系上分别沿纵轴和横轴标上刻度尺、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和手表,然后过每一个器材作所在轴的垂线,两垂线的交点就是两个器材使用的组合。当然,组合出的新的物体一定要实用,符合实际。
总之,思维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教学的对象,而思维的灵魂在于它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物理教育不只是掌握现成的理论,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及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因而在物理学科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意识,激励学生经常用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抽象思维、组合思维思考问题并提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解题方法及思考问题的方法。这对提高学生素质,为未来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无疑十分的重要。
参考文献:
[1]镜花缘(第七十九回).
[2]点击中考 中考物理复习导航.农村读物出版社,P138.
[3]八年级物理学习与评价(下册).江苏科技出版社.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同一物体不同的观察方位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同理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思维的能力的发展也会不同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从多方面对同一问题分析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I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有时候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看起来荒诞可笑,其实里面蕴含着宝贵的思维品质,即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6
关键词:阅读 写作 创新能力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关于语文学科的思维本质,朱绍禹教授曾有明确的说明。他说:“语文学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同对语文科是工具性学科和思想性学科的认识一样,这样的认识也是语文科的一种本质观。” 正因为思维是语文的本质所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一.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
学生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1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欲望
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向同学们讲清创新意识的含义;利用古今中外新人才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趣味性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2 把握学生创造性的学习特点
创造型学生在学习中具有不同于普通学生的表现。在学习内容上,创造型的学生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的记忆,而是自己对求知世界的探索;在学习态度上,创造型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探究,思考问题的领域和方法不为老师所左右;在时间安排上,创造型学生不按照规定的时间去学,除了完成课堂作业以外,更多的时间是花在阅读课外书或从事其他活动上;在学习目标上,创造型学生不仅获得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和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批判的吸收。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朱智贤认为,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还起作用。由于知识经验的局限,他们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都正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不断加强。我们应抓住这个时期,大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使他们将来成为创造型、开拓型人才奠定基础。
1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1) 鼓励学生质难问疑
勇于创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创新意识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已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的点拨应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 教师要精心设疑
教学中,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巧设疑问,用课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步步深入地去进行思考。善于设疑的教师,不但能在有疑处设疑,更应善于在无疑处设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深入思考问题,去解决疑问。从而大大提高思维的积极性。
新课导入处可“设疑”。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生动有趣和科学有效的新课导入语能够迅速将学生的思路引入课堂所需要的教学情境之中。例如:学习鲁迅的《阿长与》可以从鲁迅童年的百草园生活和三味书屋生活说起,继而引入他的童年生活中那个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不但会讲故事,还有“伟大的神力”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长妈妈究竟有怎样的“神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可“设疑”。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于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设疑”,这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这样做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内容无疑处可“设疑”。宋人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材中,有些文章的语言看似平淡,似乎无可疑之处,但如果我们去细细品味,有时也会让我们发现此处同样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觉得意味深长,感觉到恰是作者匠心妙笔之处。
2 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人的想象过程就是创造力的发展过程,想象以形象性或直觉性为基本特征的,想象越发展越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永远和创造性思维不可分割的联系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
(1) 扩大生活和知识积累
想象是σ延斜硐蟮闹匦伦楹虾痛丛欤因此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就要有丰富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因此,创新能力的体现离不开丰富的知识,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因此,创造型学习要丰富知识,夯实基础,拓展视野。
(2)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的想象,自主创新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想象功能,找准想象的切入点,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鲁迅的《阿长与》,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3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宜强求同一的标准答案”。这句话是《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最好的解释。由于发散性思维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寻求变异探索解决问题多种可能性的思维方法,所以它的思维途径具有多样性,思维过程富于变通性,思维结果富于独特性。学生语文水平高低,是否具备创造力,发散思维能力强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7
一、激一激,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产生,往往是同对事物的新鲜感、新奇感、趣味性及一定难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要十分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大脑皮质某一区域形成兴奋状态,产生“我有问题要想,我有问题可想”的念头。
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可问学生:“课文的第一段写詹天佑,你觉得哪两个词最重要?为什么?”这样的设计比提“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工程师?”的要求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回答这一问题,不仅要找准“爱国”、“杰出”这两个词,还要说出为什么重要。这样,学生就有问题要想,有问题可想。有时还可以以“猜一猜”的方式唤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说“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部分课文,猜一猜老师想提的三个问题。”孩子们听了兴致很高,个个读文动脑,进而提出了不少问题。不管学生提什么疑问,老师都说:“不好意思,不是。不过,你想得对,提得好。”前者是激发其他学生提问的需要,后者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鼓励其再思考有创见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活跃,就会产生“我愿思”、“我想思”、“我喜欢思”的兴趣。
二、问一问,培养学生思维的敏锐性。
精心设问是引发学生心理活动,促进学生思维敏锐性的有效途径。老师提出的问题不应只限于复述课文或教师参考书所要求的答案,而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寻求答案。只有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才是全面的、完整的,也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和敏锐性。
《给颜黎民的信》一文如按常规问:“鲁迅在信中谈了几件事?”思维训练显然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是否可以变换角度,从学生内心感受来问呢?“同学们,读了鲁迅先生写给中学生颜黎民的信后,你感到敬佩不敬佩?你愤恨不愤恨?你亲切不亲切?”这三个“问”有深度:敬佩谁?为什么?愤恨谁?为什么?谁令人亲切?为什么?涵盖性强,整合力大,从鲁迅对年青人的关切、对敌人的义正辞严,对同志的怀念倍感敬佩,从敌人的残暴倍感愤恨,从鲁迅言语的自然,对假名的善意指出倍感亲切。学生定然从内心真切感受出发,投入学习思考,捕捉到相关信息,经讨论、点拨,得到各自悟出的思维结果。
三、想一想,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联想是创造思维的翅膀,“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小学生的联想能力是极为丰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大胆启发,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以培养思维的流畅性。
教学《游园不值》后两句时,让学生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教师播放古筝乐。“在音乐声中,你们现在徜徉在花园中了,仔细欣赏这满园的春色吧。”音乐结束,让学生睁开眼,介绍所看到的春景。音乐把学生带进了百花争艳的春天:“我看到了各色的鲜花、弯弯的垂柳,许多棵争芳斗艳的红杏树。”“我看到了青翠的小草,红灿灿的杏花,还有一条小溪轻轻地流过美丽的花园,几条小鱼悄悄地在小溪里做游戏,生怕破坏了这美丽的春色。”“我还看到了五彩缤纷的蝴蝶在五颜六色的花丛中翩翩起舞,勤劳的小蜜峰也飞来忙着采蜜。几只小鸟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唱歌。”……你能说我们的小学生想象思维不丰富,不流畅吗?
四、疑一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
教学《西门豹》这篇课文时,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思辩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例:
师:我们要学会怎样读书,就要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现在我们以第一小节为例来掌握方法。(生齐读第一节)
师:想想这小节里的关键词语是什么?用“”圈出来。
生:关键词语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师:非常好(师圈出这两个词)看这两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田地荒芜”是什么意思?
师:非常好,你们平时要注意老师是怎样提问题的。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是指田里野草丛生,无人耕种的意思。
师:那从“田地荒芜,人烟稀少”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生:田地怎样荒芜?
师:非常好,问题可以有多种提法。
生:耕地的人到哪儿去了?人烟为什么会稀少?
师:这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怎么样”和“为什么”。
学生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就要设法使学生“起疑”,进而“质疑”,做到学思结合,在积极思维的情况下理解课文的语言和思想内容。以上教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鼓励学生质疑,而且教给了质疑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思辩能力。
五、动一动,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动手动脑,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从实际出发,针对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内容,设计出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内容;其次,活动中还要采用多种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在开课伊始把学生带入活动氛围之中:“同学们,大家一定都非常喜欢恐龙,想研究它们吗?”在同学们热烈的欢呼声中,教师提出活动要求:“下面老师就赋予你们考古学家的称号,去读读课文,把你们研究中最感兴趣的一点记下来,向大家汇报。”这样,同学们就积极投身于课文之中,去读、去想、去演……在引导学生汇报时,教师并不要求拘泥于一定的形式,而是让同学们自由的发挥,可以说、可以演、可以唱……正因为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动一动的机会,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才有了很大的提高。
当然,这种动一动的机会不仅可以放在课文的理解中,还可以贯穿与课堂教学之外。如有些教师指导学生尝试演课本剧,让学生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自编自演,这既培养了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说、唱、演的才干。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只有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才能使学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得到真正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造性思维;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4-190-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造性思维是指认识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以头脑中已有的信息为材料,通过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借助于想象与联想、直觉与灵感等,以渐进性或突发性形式对头脑中的现有知识和信息进行新的加工组合,从而产生新观点、新设想的过程。
一、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那么如何把那些平淡的、抽象的问题通过教师的构建变成一个个能使学生睁大眼睛、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呢?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在回答别人问他为什么能作出创造时说“:我没有什么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问问题罢了。”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谓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现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总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中,不要把学生的创造性问题扼杀在萌芽之中,再请记住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但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造性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知识面,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在习题教学中力求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开拓思路,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设想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如通过观察所给图片,可提出哪些物理问题?又如为了测出石块的密度,可用哪几种方法?答案有用天平和量筒测、用天平测、用弹簧秤测、用量筒和小浮筒测等等。
四、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途径。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良好的情绪和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要讲究内容的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六楼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还可布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深究的奥秘,去触摸课内教学所无法获取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范文
本文2023-11-06 16:56:22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