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6 11:33:59浏览:481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高职考生 就读学校专业 影响因素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039-04

开展高职考学生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可为学校进行特色办学、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招生宣传等提供依据。本文试基于对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新生的问卷调查,对影响高职考生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五点启示。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设计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主要是想获取学生性别比例、来源乡村与城镇比例、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比例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第二部分是学生选择就读院校与专业倾向的内容,主要是想获取学生了解学校的途径、选择学校和专业的考虑因素、选择专业所咨询对象、对就读专业可从事工作(职业)的了解程度、对专业就业前景看法、否考虑重新选择就读专业等方面的资料。

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新生,共发放问卷2543份。回收的问卷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构成

参与调查学生1927人,其中,男生870人、女生1057人,男女生比为9:11,与2011级全体学生的男女比9:10接近。来自乡村的学生1525人,占79.2%;城镇学生405人,占20.8%。农业户口1562人,占81.1%;非农业户口365人,占18.9%。

从学生来源来看,80%学生来自乡村,81%学生为农业户口。这与该校是广西唯一一所农类高职院校有较大关系。农类专业是该校当家专业、品牌专业,农类专业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想学农考生自然把该校作为首选学校。

(二)关于学生了解学校途径的调查

对于学生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学校的问题,设置了13个选项,可多选。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

从结果看,学生了解学校4种主要途径依次是:《高考指南——招生计划篇》一书、招生考试院网站、学校网站、学校招生宣传册。而通过报纸、参加招生咨询会、学校到中学宣传、电视4种途径了解学院的比例最小,均不足2%。

《高考指南——招生计划篇》一书是广西招生考试院编印的,专供考生填志愿用,考生人手一册。从该书了解学校招生情况既准确可靠又便利。当今,网络已十分普及,不论城市还是乡村,人们上网十分方便,网络是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的途径之一,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具有较高权威性和知名度,当然成为考生和家长了解招生学校的主要途径。另外,考生和家长对想报考的学校都会到学校网站去了解情况。现在,普通百姓很少订阅报纸,加之从报纸中查找信息不够方便,自然而然,通过报纸了解学校的人就少了。招生咨询会上来的多数是名牌本科大学,本科以下分数的考生一般不去这种咨询会;招生院校到中学去招生宣传通常是在高考前,学生正处于复习备考紧张阶段,还无心关注招生院校。

(三)关于影响选择就读学校因素的调查

对于选择就读学校是基于什么考虑的问题,设置了7个选项,可多选。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结果显示,48.4%学生看中学校“专业优势与特色”,34.4%学生看中“学校地处南宁市内”,28.2%学生出于“父母亲友的建议”,仅有7.7%学生看中“生活条件”,有7.0%学生是基于其他原因(主要是高考分数限制、个人兴趣、学费较低等)的。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广西唯一一所以农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农类专业数和学生人数均占50%多,“农”字特色鲜明,专业优势突出,大部分教学改革成果和科研成果是与农相关的,农类专业的社会知名高,影响力大。另外,大家都向往到城市里读书,学生和家长都把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之一是情理之中的事。现在的考生家长大多数40岁左右,文化教育程度较以往的家长高,对子女读书和将来的出路有较多考虑,影响子女选择学校的作用自然就增大了。仅7.7%学生看中“生活条件”,这一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选择学校时是很理性的,目的明确,即来学校是为了读书,而不是来享受生活。

(四)关于影响选择专业因素的调查

对于选择专业是受什么因素影响的问题,设置了11个选项,可多选。调查结果如表4所示。

从结果看,有53.8%的学生把“将来的工作(职业)”作为考虑因素,有53.3%的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考虑因素,有45.3%的学生把“就业前景”作为考虑因素。这说明大部分高职生选择专业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和目的性,同时把个人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考虑。值得注意的是,有19.3%的学生把“有利于自己将来创业”作为考虑因素,这说明一部分高职生有创业意识,这可能受当前就业形势、家庭自有实业(生意)和个人理想等的影响。有11.3%学生把“专业热门”作为考虑因素,说明大多数高职生在专业选择方面是比较理性的,知道就读高职院校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五)关于选择就读专业所咨询对象的调查

对于学生选择就读专业时会向什么人咨询,找谁商量的问题,设置了7个选项,可多选。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结果显示,在选择就读专业时,56.8%的考生会咨询父母亲友,28.5%学生会咨询同班或同届同学商量。父母亲友、同班或同届同学都是考生身边的熟人,无疑是比较值得信赖的。多数考生父母40岁左右,有一定文化程度,对子女将来的职业、出路有较多的影响。再者,从尊重父母、争取父母支持的角度考虑,考生也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有23.8%的学生自己拿主意,说明高中毕业生是有一定的个人主见的,当然也可能与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低等背景因素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招生学校老师或同学熟悉情况,学校也开通了咨询电话和网络,但可能存在陌生、联系不够便利等诸原因,选择咨询想报读学校的老师或同学的人数不多,仅占14.2%。

(六)关于对所选专业可能从事哪些工作的调查

对于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对所选专业毕业后能从事哪些工作是否了解的问题,设置了5个选项。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学生填报专业时对于毕业后可从事哪些工作是有一定了解的,其中,比较了解和很了解的人达25.3%,一般了解的人达47.2%。这与“大部分高职生选择专业有明确的职业倾向性和目的性”的结论是相一致的。了解较少和不了解的人占27.4%,表明有1/4的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的职业意向性。这与近3年来每年新生入学时都有300人左右要求调换专业的情况基本一致。

(七)关于对所读专业就业前景看法的调查

学生对所读专业的就业前景看法的问题,设置了5个选项。调查结果是:选择“很好”227人,占11.8%;选择“比较好”913人,占48.3%;选择“一般”726人,占37.7%;选择“不好”43人,占2.2%;选择“很不好”18人,占0.9%。如图2所示。

从调查结果看,选择“很好”、“比较好”的人占59.2%,表明近六成的学生对所读专业就业前景充满信心。选择“不好”或“很不好”的仅3.1%,表明对将来就业前景担忧的学生为少数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生填报专业志愿时,对有关专业作了较多的思考和判研。

(八)关于是否考虑重新选择专业的调查

对于是否要重新选择专业的问题。有1699人选择“仍选现读专业”,占88.2%;有228人选择“另选其他专业”,占11.8%。另选的其他专业主要是:管理类、园林园艺类、计算机类、畜牧类、建筑工程类、机电汽修类;另选其他专业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个人兴趣和就业前景两方面。

这一结果符合2011年该校实行第一专业志愿录取的做法,除补录的少数学生外,学生专业志愿满足率达100%。

四、几点启示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分析中,可得到如下五点启示:

(一)优化招生宣传策略,提高宣传效果

1 招生宣传途径与方式。应将《高考指南——招生计划》一书、自治区招生考试院网站、学院网站、《学院招生宣传册》作为招生宣传的主要途径。尤其要加强学院网站建设,网站要图文并茂,全面展示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办学成果、办学特色、优势特色专业、就业工作成效等;抓住考生关注的问题精心设计制作《学院招生宣传册》。另外,可适当减少在报纸登广告、参加招生咨询会、考前到中学宣传、电视广告等方面的投入,以节约宣传经费,以较小投入获得较大收益。

2 招生宣传对象。除针对考生进行招生宣传外,要重视对考生家长的宣传工作,让家长了解学校、熟悉学校情况。调查结果表明,家长对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影响作用是不可低估的。19.5%的学生通过家长亲友了解学校,28.2%的学生选择学校是听从父母和亲友的建议,56.8%的学生在选择专业上咨询了父母和亲友。

(二)注重培育优势专业,形成鲜明特色

好比是企业的主打产品,优势专业是支撑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拳头产品”,也是区别于其他高职院校并形成鲜明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之一。高职院校要科学地规划专业的发展,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要找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位置,培育优势专业、特色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形成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成为支持地方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摇篮。

(三)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优良环境

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的硬件设施、环境条件也十分重要。既要加强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的建设,又要加强生活、学习环境条件的建设,给师生营造一个环境优雅、设施设备先进、文明和谐的大学校园,使师生在校园内能开心生活、愉快学习和工作。

(四)加强新生专业教育,帮助了解专业

作为职业教育,应该让学生一跨入校园就有一个较强的职业意识和明确的职业目标。开展新生专业教育无疑是帮助新生及早全面了解所学专业,包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毕业后能从事哪些工作(职业),就业方向如何等内容,树立学生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之一。前述调查结果显示,有四分之一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存在盲目性,没有明确的职业意向性。据调查,88.4%学生认为经过新生专业教育后对所学专业有了进一步了解,43.9%学生认为对所学专业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要把新生专业教育作为学生跨入校园艺的第一课来抓好,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所学专业,确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

(五)加强就业工作力度,提供优质服务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2

提到农学,估计大部分人会联想农作物栽培之类的,其实,农业是专业中的一大学科,它包括多个学科。

农学都包括哪些

农学是一个大的学科门类。它是研究与农作物生产相关领域的科学,包括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的关系、病虫害防治、土壤与营养、种植制度、遗传育种等领域,包含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畜牧学、兽医学、林学、水产学等8个一级学科。因涉及农业环境、作物和畜牧生产、农业工程和农业经济等多种科学而具有综合性。

农学的培养要求是什么

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以及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它相关部门或单位从事与农学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农业生态科学、作物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作物生产和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作物育种、作物栽培与耕作、种子生产与检验等基本能力。

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科学主要研究农业资源如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与动植物生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协调发展,是农业科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如何高效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农业资源利用科学必须解决的问题。

推荐选择其中的土壤学专业,因为它是整个农业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如何合理利用土壤资源、消除土壤低产因素、防止土壤退化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等都是农作物生产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土壤学又与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密切联系。除农业外,它又可服务于水利、工业、矿业、医药卫生、交通和国防事业等。

作物学学科名片

作物学是最传统意义上的农学,有时也直接把它称为农学。提高作物的产量、品质和抗逆能力,甚至改变植株和植物器官的构型,使之增产增收或者适应栽培、贮运等措施的需要等都是其研究的范畴。由于关系到国家粮食的增产增收,因此作物学是农学的重点学科,大有可为。该学科人才济济,如袁隆平、戴景瑞、傅廷栋、盖钧镒、刘大钧。其中的作物栽培学实践性强,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它主要研究作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调节控制技术及原理。现代作物栽培学需要综合多学科的相关知识。电子计算机、自动化诊断、自动化监测等新技术的应用也使作物栽培学的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部分其他专业介绍

园艺学是研究集约栽培的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及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繁育技术以及园艺产品贮藏加工和营销的综合性科学,包括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药用植物学等二级学科。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文明及健康的追求,花卉和药用植物市场逐渐火爆,园艺学渐成农学这个冷门学科中经济收益较大的一个。

动物科学研究经济动物生命规律,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动物产品。研究范围从畜牧业扩展至水产动物、珍禽异兽、观赏动物的各个领域。克隆羊的诞生说明动物科学是今后生命科学中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毕业生可考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硕士和博士。

种子科学与工程在中国农业大学首设,受到种子部门用人单位的欢迎。其主干课程有:植物育种原理、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专题、种子生理学、种子生产学、种子检验、种子贮藏加工与种子经营、成本会计、公共关系学、农业推广学、国际贸易原理、市场营销等。

农业水利工程在解决水危机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研究范围从灌溉排水工程已扩展至城市供水、绿地灌溉、污水处理及防洪、喷泉设计等诸多领域。学生毕业后,可去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植物保护学综合性最强,与农学门类中的作物学、园艺学和农业资源利用等有紧密相关,与生物领域中的动物学、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细胞生物学、主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工学中的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也有密切联系。毕业生能胜任各类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研制、检测和开发应用,昆虫资源科技开发工作以及城市园林绿化、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等工作。浙江大学该学科总体水平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

林学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好,就业率高。

农学就业现状与前景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文化素质较低,基层农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很少,所以人才需求潜力大。但毕业生因怕吃苦、风险大、待遇低,不愿到基层工作;很多涉农单位经费不足,人员满额等理由拒绝接受毕业生。这些原因使得农学毕业生就业较难。农业投资高、产出少导致涉农学行业目前不景气,使农学毕业生待遇普遍较其他专业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仅重视食物的量,而更重视其质。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学农就是种地”,农学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观念,农学类专业呈现蓬勃上升之势,就业面也越来越广,社会地位和声誉都在提高。

随着国内绿色景观神态的逐渐重视和深度开发、农业、园林、绿化、环保,园林/园艺景观设计及建筑规划类人才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宠,也是当前人才市场供求的热点;从而绿色之旅和以人文为主题的农家之旅成为当今旅游的业的时尚,与园林,环保形成了就业链;一向相对冷门的农业人才近来也备受社会关注。

目前,人们在注重食物的可口之外,将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构成。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愈来愈成为竞争的焦点。从1997年起,食品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为食品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空间。进入WTO后,农业产品出口贸易日益活跃;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在FAO(国际粮农组织)中越来越被重视。所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可观。

院校重点推荐之中国农业大学

作为农业型大学的龙头,中国农业大学农学类专业在全国排名具有相当的优势。其中,作物学,农业资源利用学,植物保护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和农业工程均很棒。

该校在玉米育种、作物节水栽培技术、杂种优势机理等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者先进水平。食品科学学院下设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食品生物技术系和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三个系,葡萄酒研究中心、食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日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国家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四个中心。与许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院校形成了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院校重点推荐之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其畜牧学科始建于1917年,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

学校充分发挥自身学科及人才优势,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为“三农”服务,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院校重点推荐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也是我国目前农、林、水学科最为完备的高等农业院校。它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部级重点学科7个。土壤学的科研水平在国内领先。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其重要成果有培育出我国小麦推广面积第一的“碧玛一号”、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最大的“秦冠”等。依托杨凌示范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的48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院校重点推荐之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农、理、工、文、法、经、管相结合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设有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水产学院、园艺林学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等11个学院和食品科技系等4个直属系部。

其果树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已形成生物技术与果树遗传改良、生理生态与果树高效栽培技术、果品采后生物学与保鲜技术3个较稳定的研究方向。生物技术与果树遗传改良方向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行列;生理生态与果树高效栽培技术方向,为我国柑橘等果树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果品采后生物学与保鲜技术方向,在果实采后安全防腐保鲜研究领域有新的突破。

院校重点推荐之山东农业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坐落在泰山脚下,环境优美宜人。学校设有农学院、园艺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植物保护学院、林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20个教学院部。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农科学生;学习动力;对策

在知识经济的新形势下,农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动力明显不足,及时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的世界观和心理变化是极为重要的,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探因

(一)传统观念、专业思想的影响认为所学专业没前途,就业前景不理想。90后的学生们独立生活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抗挫折能力低、缺乏吃苦耐劳精神。他们经历了十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实现了心中的夙愿,迈进了大学的殿堂。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曾是学生们度过题海如山的高三日子的动力,但真正的大学生活并未像他们想象的那样轻松、自由。有些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失落感,尤其在他们进入农业院校,更是对学校产生抱怨。农业院校的新生大多来自农村,经过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走进了象牙塔。原以为离开了农村与黄土地,结果又进了农业院校,天天与农打交道。尤其是那些第一志愿未录取,高分而被调剂到农科院校的。社会上认为“学农没出息”的专业思想根深蒂固,使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没兴趣。而因为高考一时失手的学生,欲再次见证自已的实力。刚进入学校,就到处打听社会上的“热门”专业,准备参加跟本专业无关的第二学位考试,投入到双学士的奋斗之中。学习目标的迁移必然导致马虎应付在校本专业课程的学习。

报告显示,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280万人,2010年增至631万,201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765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70%左右。从这个数字上来看,每年有大量毕业生不能在当年找到合适的岗位。从总体上看,就业压力比较大。而对传统农科类毕业生近3年来一次就业率更是呈明显下降趋势。据统计,近几年农科类毕业生中有80%留在了城市,而且大部分从事了与农业无关的工作。许多农科大学生认为就业前景暗淡,所以学好学坏一个样,专业思想不牢固,学习上少了动力。据对河北农业大学2013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75.2%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最大的困难是学习没动力,目标不明确;50%的学生感到动力不足,努力不够。四年大学生活在毫无目标与方向中匆匆度过。

(二)教师的职称比例、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不理想。北京高校教授密度最大,北京高校在校生与教授的比例约为53:1,而全国高校在校生与教授比例则为141:1。由于高校在校生人数的增加,高校教师人数相对短缺。且高校教师职称达到一定水平后,只带研究生、博士生的课程。为本科生上课的,多为年轻教师,高校教授上课率较低。多年来,应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据了主流,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以几何级数增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不能运用现代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不能将现代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不能将现代前沿科学与课本相结合,教学效果不理想,不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动力下降。

二、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对策

(一)强化校风、班风管理、加强学风建设。针对传统专业思想的影响,加强对新生的思想教育、引导新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营造一个较浓的学习氛围,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很大帮助。可以让新生了解和熟悉本校、系、专业、班级情况;介绍农业院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结合本省具体情况,介绍本省农业特点和农业院校学生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介绍在农业学科中所造就的一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的实例;同时邀请一些有名望的学术带头人介绍本校、本专业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二)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造型人才,应该具有以下素质:第一,应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第二,应该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使思维具有一种超前性。第三,应该具有创造力,具备宽广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善于综合、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大学生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注重提高学习能力。因为创新的基础在于学习和继承前人成果,而踏着历史巨人的肩膀登上创新之阶则靠思维和实践。教师可以把科学研究引入大学教学过程,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

(三)教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大学应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怎样研究”、“怎样共处”、“怎样生存”。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我们常讲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是对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的最好诠释。所以,教师应将复合型的知识交叉、渗透组合,而摒弃单一知识领域的局限,开展复合型跨学科的学习,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帮助学生进行未来职业规划,以自己的实际出发,以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坐标,制定自己人生的蓝图;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

(四)多角度提高教学吸引力。农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等方面必须适应社会需要,对专业课要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增设学科交叉的综合型课程,改变目前知识和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相互分离的状态,把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充实进去,使学生掌握最新科技前沿,不断提高教学吸引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同时,还必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农业素质教育质量的生命线。只有让学生到农业生产第一线,才能使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诱发其创造思维的火花。

综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

河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015YB30);河北农业大学理工基金(LG20150404)、理工基金重点项目(ZD201618)

作者简介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4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障碍

一、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群体存在的弱势分析

1.专业弱势。受传统观念影响,城市生源不会报考农科专业,农村生源上大学就是为了能跳出农门,绝大多数也不愿再入“农门”。同时,受社会因素影响,目前农科仍是高等教育中的弱势学科。在农业院校中,农科是主要学科,处于相对强势地位,学生专业思想较为稳定;而在综合性大学中,出现强势理工科更强、弱势农科更弱的局面,更加凸显农科的弱势,让农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承受更大的压力。

2.生源弱势。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生源的平均录取成绩是高于同批次农业院校的,但却是综合性大学各院系中最低的。就读农科的学生绝大部分是非第一志愿或调剂的,甚至还有的把农科专业作为进名校转专业的跳板,这样的弱势生源是不可能有稳定的专业思想去学好农科专业的。

3.管理弱势。在综合性大学中,历史积淀形成了完善的管理模式,农业院校的并入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原来管理独立建制农业院校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要求,适合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模式又难以形成。管理弱势既影响了学生的培养、发展和成长,又得不到学校相关部门的支持。另外,农科专业教师同样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因为其地位、待遇、声誉和发展在学校都是底层的,同样会产生心理失衡,因此难以安心为学生解惑和服务。

4.就业弱势。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个大学实力的标准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学科的盛衰。综合性大学的农科毕业生在就业工作中,不愿意到低收入的农口单位就业,大部分以第二专业就业,致使超过半数的学生丢弃农科学历,但在与其他学科学生竞争中他们又处于劣势,这就形成“学农的不爱农更不务农”的怪现象,自己的强势不利用,以弱势去竞争的结果可想而知,就出现了表面上的就业弱势。

二、各类弱势导致的常见心理问题剖析

1.自卑心理。生源弱势造成农科学生基础普遍较差,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中(体育竞赛除外),农科学生明显处于劣势,自卑感油然而生。另外,农科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与城镇学生的相比,差距明显,日常生活的相对寒碜,也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2.抑郁心理。农科学生由于就业前景不乐观,专业思想不稳定,不少学生整天就琢磨如何转入其他专业。结果往往是少部分学生转入了其他的专业,不能转专业的学生容易与之对比形成的反差,造成心理上的失落感,觉得前途渺茫,以至没有了学习的热情,从而产生抑郁的心理。

3.焦虑心理。一些学生不愿毕业后在农业行业工作,想转专业又转不成,因此,想通过辅修第二专业来补救,毕业后从事辅修专业相关的工作。而辅修第二专业,势必造成学习内容的大大增加和上课节奏的大大加快,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就会造成沉重的负担,使农科学生承受着较大的思想压力。为了考试过关,他们比一般的大学生学习更刻苦,加深了精神紧张和焦虑的程度,进而引发焦虑的心理。

三、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学生难以自我调适。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学生普遍缺乏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其心理问题难以自我调适。

2.亲人难以及时帮助。大多数学生在外求学,家长关心生活较多,关注心理需求较少,学生的心理困惑难以得到家庭的帮助。

3.教师难以适当引导。学校政工队伍成员绝大多数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的,缺乏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知识结构的缺失,制约良好心理素质引导能力的形成。

4.专家难以及时解惑。虽然许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其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一是因为一些参与咨询的教师并非专家型的,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二是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加上学生参加心理咨询往往都有一些顾忌,以致学生有了心理矛盾,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解决。

5.领导难以引起重视。学校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农科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不会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

四、综合性大学农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加强职业规划引导,稳定专业思想

1.加大对农科专业的宣传力度。首先,应积极宣传党的基本政策。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大学生毕业后在农业行业是有广泛发展天地的。其次,应该加大对农科专业就业状况的宣传,纠正学生和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2.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甚了解,缺乏深刻的认识。要想改变他们在认识上的偏见,只有让他们亲自去参与和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才能亲身感受农科专业深刻的内涵,加深对农科专业的全面、完整理解。

3.充分发挥优秀校友的榜样作用。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特别是与其有相似经历的榜样更能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通过定期请优秀的校友回校开讲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让学生更加具体深入的了解自己所学专业,激发学习动力,为自己以后人生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二)加强就业指导,畅通就业渠道

1.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学校要面向社会需求对口培养人才,围绕国家提出的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做文章;围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和农业区域布局等设置相关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的专门人才。

2.加强就业形势教育,帮助农科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念。首先,积极引导学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目前,大部分农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在大、中型城市和沿海地区就业,愿意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毕业生还比较少。据调查,中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西部地区更低,而发达国家是3%~4%,可见,基层很需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3]。其次,积极向学生宣传自主创业的思想,树立到农村去当现代农民的观念,树立自主创业的观念。另外,学校应在政策之上再给予适当的倾斜,给去基层、到西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进行奖励。

3.加强毕业生就业培训,增加农科学生面试技巧。针对农业单位招聘的特点,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如在准备材料、自我推荐、接受面试等方面,举办一些就业指导讲座,传授就业技巧,并通过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来体验,充分培养毕业生的自我推销能力。

4.重视农科专业就业工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学校就业工作管理部门开展就业工作时,要充分认识到农科专业的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在就业指导、信息收集、招聘服务、资金投入和硬件建设上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和支持。

(三)促进政工队伍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高

政工队伍是和学生打交道最多的人员,肩负着教育引导育人、管理约束育人、服务支持育人的重任,只有他们具备了较强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重视政工队伍建设,将政工队伍变配角为主角,充分体现班主任在学校育人中的地位。首先,必须把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心理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纳入高校师资培训系统之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其次,要经常送辅导员和班主任外出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心理教育能力,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四)积极构建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普通的心理学理论课,不仅仅是心理学理论的讲授,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帮助其增加大量的感性认识。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作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聘任专业心理学教师,开设心理咨询专线电话或专用QQ,鼓励学生主动谈出心理困惑。应重视在学生中要建立信息员网络,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主动寻找、筛选、发现有心理障碍或有潜在障碍的学生。另外,学校心理咨询必须从单一和被动的障碍性咨询走向与发展性咨询并存,把现实咨询与学生今后的发展联系起来,尽力把咨询过程变成一个引导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训练过程,以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3]。

(六)及时给农科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农科大学生是心理健康问题高发群体实际情况,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学校在制定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一系列政策时,要能给农科学生进行适当的倾斜,以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减少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各种压力。另外,学校要专门针对农科学生群体,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都有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积极进行表扬和鼓励,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引导学生成才成人。

参考文献:

[1]金海燕,路平,林伟连.易发心理障碍研究生的人口学特征及其教育对策[J].研究与探索,2004,(3):11-15.

[2]周敏.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及启示[J].农业教育研究,2008,(3):15-18.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人才培养;卓越人才;拔尖创新人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制定了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针对黑龙江省“大农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2013年黑龙江省启动了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支持农、林、牧、副、渔、水利、粮食以及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涉农专业改革建设,将着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创业能力、管理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能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解决重要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应用问题的高级人才。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13年被黑龙江省确定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专业,2014年被国家遴选为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

一、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及目标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农林人才”试点专业招生实行计划单列,按照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单独编班进行培养,各省均在重点本科(一表)批次招生,只招收当地考入我校高考分数在前10%的学生进入拔尖班培养。农林经济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班自2011年开始招生,目前本专业在校生94人。其人才培养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核心,素质为目标”,秉承“多元化人才培养”“实践为先”“自主学习”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理念。针对行业产业的人才需求、构建以“能力+素质”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现“立足龙江,面向全国”的理念,服务于黑龙江省建设农业强省的需要,服务于“三农”的人才培养需要,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具体来说本专业培养具有系统、宽厚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的农业科学知识,熟练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农业企业、农垦系统、教育科研单位从事政策研究、科学研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

二、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充分利用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优势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差异化专业教育,在课程修读、科研训练和实践锻炼等方面突出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构建符合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模式。(一)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共性培养方式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创新设计了“基础课程精品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研讨课程国际化,拓展课程网络化”的“四化”专业课程体系。在培养课程设置上,所有专业课程均按模块化设置,如对所有学生实行通识课程(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数理化类、计算机类、导论类、公选类、艺术类等)模块、大类课程模块(大类必修课程、大类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实践)模块培养。学生通过宽厚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并养成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通过专业教育课程学习,掌握精深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同时为学生提供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修读的选修课程,学生通过选修课程学习,充分体现个性化培养特色。(二)突出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以提高学生能力为核心,以素质为目标,强化“创新•创造•创业•素质训练———三创一训”的能力培养模式。坚持创新教育和科研训练四年不断线,提出“一年看,二年练,三年带人干,四年能实践,全程创新不断线”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通过开放实验、创新项目、创新竞赛、创业实践项目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环节。除创新教育课程和科研训练外,要求学生每学期听取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或教授学术报告2次以上,本科期间必须完成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至少一项,参与学术导师科研课题,并结合课题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三)实行学分制管理,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管理,扩大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实现跨学科、跨专业、跨学年选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空间。采取小班授课方式,将体验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勤学好问和自我获得知识能力的培养。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中,逐步推行国外原版教材的英文授课。在实际教学中创新设计“小班上课,小班研讨,课外跟进”的“三层次”教学新模式,让教学从“教”向“学”转变;从“课堂”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和结果结合”转变。学生考核从“多人一题”向“多人异题”转变,再到“自主命题、自我测试、自行评价”的“三自”模式。(四)构建多级实践教学平台,深化实践教学建立“一个基础、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四个结合”的“1234”四级实践教学平台。“一个基础”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搭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平台。“两个平台”是指构建为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课内实践平台和课外实践平台。“三个层次”是指实施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研究创新性三个不同层次的实践项目。“四个结合”是指在两个实践平台上,突出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科研相结合,与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素质训练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院校的社会知名度、优势学科、优秀教师和先进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校外合作企业渴望与大学合作,提高企业知名度,加快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企业发展需要吸引人才的特点。在知名企业多建立校企合本科实践教学基地,并与老师科研和学生培养相结合,研究、探讨、寻求大学生校外实践实习的新模式。同时针对拔尖学生培养特点搭建学术平台,拓展国际化视野。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学术平台,建设中外网络开放课程,利用国家交换留学生项目,以及通过联合培养、暑期学校、短期访学等方式,提供机会将有潜力的学生送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习和交流,强化学生国际化意识,开阔国际视野。(五)实行“三个一”导师团队为学生配备1名学院专业教师,1名实践导师和1名高年级学生,分别负责指导熟悉和了解专业发展、学生课程选择和创新实践、实践方案制定和毕业设计、学习实践督促等。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导师负责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其指导下实现“实践训练四年不断线”,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各类科技竞赛,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导师负责督促和监督,实施“一帮一”助学制度,将同学间的水平关系拓展为“高年级-低年级”的纵横立体模式,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三、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尽管实行了导师制,但学生与指导教师的联系并不密切为鼓励创新,强化创新教育与科研训练,学生进入第三学期后,专业为每位同学配备专业学习指导教师,拔尖学生的导师均为在专业领域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教授或副教授,由学生和教师双向选择结对,每个导师指导的同一届学生不超过2名。在每年分配导师后会举行师生见面会,导师的职责主要包括(1)根据学生特点,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选课;(2)导师必须亲自负责学生的学业、考研和科研实践的指导;(3)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实习及其他的教学实践活动,指导教师要对其进行辅导和点评。(4)定期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辅导;(5)要求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进行指导,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近几年拔尖人才培养来看,尽管学校与专业都实行了导师制并对导师的职责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是导师制的效果并没有体现出来,学生在导师分配初期与导师保持较为紧密的关系,但随着学习阶段的推进,渐渐与导师失去联系,师生之间关系并不像硕士生导师及博士生导师与学生关系那样亲密。(二)部分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不强,“悖农就业”现象比较普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为农业、农村、农民发展输送科技、管理和经营人才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专门人才。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方向与专业培养方向出现了背离,学生期望就业地区大多在城市,选择非农就业岗位,就业意愿出现了“悖农”倾向。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性较低,学生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不清楚,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盲目性,没有把专业作为择业的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学生不看好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这也导致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就业时出现“悖农”的倾向。此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强调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较弱,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对东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调查过程中,只有8.91%的学生认为专业所学知识是实用的且能够指导实践,其余的学生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实用或一般。此外,48%的学生不清楚所在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96.12%的学生不看好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三)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经验相对落后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目前有专业教师16人,14人拥有博士学位,教师全部为高校毕业生,只有1人挂职任科技副县长3年,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余教师均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企业或基层的实践检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此外,由于专业教师的科研、教学工作压力较大,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教学工作中,没有机会到基层或企业锻炼,这也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实践能力较差。

四、进一步推进拔尖创新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实行学术导师与实践导师相结合,专职导师与兼职导师相促进的师资配备制度为拔尖创新班学生配备具有深厚学术造诣的若干名教授(副教授)为导师。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按自身能力及兴趣选择个性化课程、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利用东北农业大学海外优秀人才回国(来校)工作政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师资人才。聘请国内外相关领域资深专家、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知名教授或学者为学生授课。建立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走出校门,面向社会、行业和企业,聘请高水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特别是具有博士学位或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承担各层次专业课程教学,指导企业学习、实践和训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和论文。兼职教师实行聘任制,制定兼职教师的薪酬政策。(二)实行学年主任与拔尖班主任制强化学院领导直接管理拔尖班职能,实行学年主任与拔尖班主任制。学院主要领导、副书记、教学副院长作为学年主任,分别负责一个学年学生的管理工作,并担任拔尖班主任。大一主任由副书记担任,侧重入学思想教育;大二主任由教学院长担任,侧重学习方法与专业教育;大三主任由院长担任,侧重专业提高与创新教育;大四主任由书记担任,侧重择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实现交叉融合,协同配合。(三)多渠道筹措经费,保证教学科研经费充足多渠道筹措经费,包括由学校联合知名企业发起设立“卓越农业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项基金”等。加大对卓越农业人才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资助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强化校企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保证对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训实习补贴、购买学生保险的投入。除了日常教学运行经费外,对各种专项经费在年度预算中单列,以确保经费的专款专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经费在学校正常水平上浮50%,加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参加挑战杯、大学生SIPT、创新竞赛项目并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四)创新人才质量控制机制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实时沟通反馈信息,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数据库,分别在毕业半年、1年、2年和5年向用人单位和学生本人进行调查,反馈信息,并分析整理。根据分析结果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保证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求。

作者:颜华 张永强 杨志武 余志刚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A].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高函[2013]14号,2013.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5-09-05].http://.cn.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多元化 大学生 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并促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学习动机是激发和维持个体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发展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大学生学习动机状况,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心理条件之一。本研究拟采用学者田澜、潘伟刚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及特点,为改善、提高和激励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式抽取华南地区某综合性大学农业科学类、工程与技术科学类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类等三个学科的大一学生。本研究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有效率95.3%;调查对象中农科127人(33.3%)、工科135人(35.4%)、文科119人(31.2%);男生196人(51.4%),女生185人(48.6%);农村户口199人(52.2%),城镇户口182人(47.8%)。

2.研究工具。采用田澜、潘伟刚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该问卷包含两个分问卷:“内部学习动机问卷”“外部学习动机分问卷”、四个维度:“求知兴趣”“能力追求”“声誉获取”“利他取向”,共34个题项。问卷采用licket 5点记分法,被试得分越高,表明其学习动机越强。

3.施测和统计处理。本调查研究采取才体施测、当场发放、回收问卷。问卷采用SPSS17.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学习动机各因素的总体状况。由表1可知,四个维度得分的高低排序为:能力追求>利他取向>求知兴趣>声誉获取,能力追求的得分高达4.18。大学新生的总体学习动机水平为3.56,超中点“3”。从分问卷得分来看,内部学习动机水平(3.74)高于外部学习动机水平(3.38)。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比较。由表2可知,男、女大学生在求知兴趣、声誉获取、内部学习动机和总体学习动机上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P

3.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户口类型差异比较。由表3可知,不同户口类型大学生在能力追求、利他取向、求知兴趣和声誉获取等四个维度,以及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分问卷和总体学习动机上的平均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专业类型差异比较。由表4可知,农科、工科以及文科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生在求知兴趣、声誉获取、利他取向、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以及总体学习动机上的平均得分,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在能力追求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多重比较表明,在求知兴趣、内部学习动机、外部学习动机和总体学习动机的平均得分上,工科学生极显著高于农科学生,文科学生显著高于农科学生,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能力追求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工科学生显著高于农科学生;在利他取向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工科学生极显著高于农科学生;在声誉获取维度上,工科学生显著高于文科学生、极显著高于农科学生,文科学生显著高于农科学生。

三、分析与讨论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状况。大学生的总体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偏上,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能力追求、利他取向、求知兴趣、声誉获取,分问卷内部学习动机水平高于外部学习动机水平。可见,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较强,其动机主要为个人能力追求、知识获取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而为追求虚荣、谋取个人利益而学习的大学生只占少数。与学者易晓明、田澜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一致。他们的研究发现,强烈的求知兴趣、能力追求和自我报偿是推动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而外部学习动机对大学生学习的推动力较小。可见,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大学学习充满期待,渴求知识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学习动机积极向上,并对学习充满信心。

2.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本研究显示,在求知兴趣、声誉获取、外部学习动机以及总体学习动机上,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男生表现出较强的学习动机。笔者认为男生比较争强好胜,注重个人地位、社会利益以及社会权力的追求,注重自身知识面的拓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专业知识的追求较强烈;此外,男生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在班级的地位,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声誉,以此获取他人的认可。而女生富有情感性,追求较安逸的生活,对权力和地位的追求不是很强烈。在能力追求、利他取向和内部学习动机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3.学习动机的户口类型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的学生,其总体学习动机、内外部学习动机以及能力追求、利他取向、求知兴趣、声誉获取等四个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笔者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平台日益公平。作为新时期的青年大学生,无论出身农村还是城镇,他们均面临共同的社会机遇与挑战。因此,他们都试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来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增强社会竞争力,从而表现出趋同的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的学科类型差异。学科类型的差异比较分析显示,在学习动机的所有维度上,不同学科的大学生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农科类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工科和文科类的大学生。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学习动机较低的原因如下:首先,农科类大学生生源情况导致其专业认同度较工科和文科类学生低,学习动机不够强,学习动力较弱。其次,学科的社会认同度导致农科学生的自我认可度较低,自信心不足,学习缺乏动力。最后,不同学科的就业前景导致农科类学生普遍觉得将来就业前景暗淡,个人发展前途不明朗,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不足,学习动机较弱。

四、对策与建议

1.以能力素质提升和服务社会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本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的总体学习动机以追求自身能力素质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和贡献社会为主流,呈现出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一面。然而,在价值诉求多元化的当下,部分大学生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功利化的一面。学习动机偏向满足对金钱与物质的需要,学习行为中表现为对自身职业发展有利的专业性、技能性和实用性等“硬知识”就认真学习,而对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社科类知识似乎“无用”的“软知识”则敷衍了事,无心学习。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的竞争更加激励,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用人单位特别看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大学生应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能力为导向,不断激发求知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杜绝唯利是图、物质享受等不良的学习动机,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以满足内在与外在的需求为导向,挖掘、激发和强化大学生学习动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低一级的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只有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对大学生来说,在知识经济和用人机制市场化的当下,唯有学好文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方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满足最基本的需求。再者,学生之间比较的是学业成绩的优劣而非金钱物质的多寡。荣誉的获取、他人的尊敬、个人的自信等需求都与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优秀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刻苦学习是获取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有效路径。

3.以服务“三农”为导向,增强农科大学生专业认同度。长期以来,农科类专业的招生相对比较困难,无论是第一志愿的录取率,还是录取的分数,均低于工科类和文科类专业;而降分录取和调剂志愿录取的比例较高。由此,致使农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度和专业满意度均较低,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不强。针对农科类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较弱的现状,一要加强农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强化他们对现代农业的认识,培养“学农、爱农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范文

学农业专业就业前景篇1【关键词】高职考生 就读学校专业 影响因素 调查 研究【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