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培养课程(热门18篇)
范文范本通过多样的写作方式和技巧,展现了作者的独特才华和思维深度。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设置要体现语言、业务培训和道德培养的结合性。任何培训项目,都是要建立或强化一定的价值理念的。国际化培养要建立思想道德培训与专业培训有机结合的机制,使思想道德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3)国内短期培训的举办方式
——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短期国际化培训可以尽量委托外部培训机构承办,尤其是在语言、电脑等通用技能培训方面。但这种培训必须通过竞争机制进行。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员可以选择培训机构和培训课程;第二,的培训资金可以“选择”培训机构。
——完善培训体系。完备的内部培训体系是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此,的经验很值得借鉴。设立了专门的“公务员培训处”,下设7个组别,还在许多部门建立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机构。培训处拥有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高级培训人才和专业顾问、每年有超过2亿元的财政拨款,培训设施在亚太地区一流。
2、开展人才国际化的国外培养
(1)开展人才的国外培养要实现几个转变
——从短期培养向中长期培养转变。国际上通常认为,只有通过一年以上的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才有可能初步塑造出熟悉一国情况的国际化人才。要把过去低层次、短时间、开眼界式的境外培训方法(出国培训人员在境外接受培训的时间在一个月以下的占41.5%),转变为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具有较高学历和较高外语水平的年轻干部到国外进行中长期系统培训的培养方式。
——从单纯地听课向在国外工作、实习转变。目前74.3%的人员在境外接受的是进修、学习型的培训,只有5.7%的人员是在国外工作。只有亲身参与工作实践,才能真正学到国外同行的管理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和语言沟通能力。因此,要加大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力度,为培训人员提供更多接触实际、了解实际的工作机会。
——从简单地获取知识向完成课题转变。在进行培训方式和内容的选择时,可以考虑通过完成行业内的重要课题的方式让受训人员接受国际化培训,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培训无定所向建立海外培训基地转变。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软、硬件资源,设立“有形”和“无形”的海外培训基地。
(2)培训内容要丰富全面
培养的现象。但在一定意义上,这些部门恰恰是最需要通过人才国际化来推动职能转变的部门。
三、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紧迫形势
1、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迫切要求。建设国际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这将对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部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同时国际化城市也将使得城市发展越来越注重包容性、外向型,社会发展也将越来越重视借鉴世界先进经验,这些都要求政府拥有相应的国际化管理和服务人才。
2、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实现战略构想的迫切要求。不仅是机遇,也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挑战和考验。要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最关键的是要靠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如何应对城市重大问题的人才。
3、国际化人才培养是国际人才竞争加剧的迫切要求。高层次人才是国际社会共同的稀缺资源。从国际人才流动的特点来看,人才总是从经济发展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在此种情况下,作为发展中国家仅仅通过吸引是不够的,必须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培养自己的国际化人才。
4、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推动部门职能转变的迫切要求。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职能,实现由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是改革的方向。进行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学习国际通用的惯例和规则,提升国际化视野,吸收国外服务型的理念,是推动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
四、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原则
总体目标是通过建立定位清晰、目标明确、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运作高效的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为部门培养一批既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理念,又深刻了解中国国情的德才兼备的国际化人才。具体目标为:国际化人才的数量要满足北京的发展需求;国际化人才的层次高;国际化人才的结构合理;国际化人才的效能高。
部门国际化人才培养要注重遵循实用性培养和素质性培养相结合原则;普遍性培养和重点培养相结合原则;渐进性和适度超前性相结合原则;培养形式多样化和平衡发展原则。
五、完善人事部门的宏观管理体制,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国际化培养是开发人才资源的重要工作,是人事部门的重要职责。人事部门是综合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担负着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以及搞好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改变各行业、部门,乃至基层政府都独立设计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的现状,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使人事部门在部门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首先要求政府部门掌握符合国际惯例的行政管理手段和提供具有国际水准的公共服务。而政府部门要提供这些政策产品,迫切需要一批具有国际管理水平、熟悉国际运营规则和能够跨文化交流的人才。因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建设国际城市的目标要求,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建立际化人才系统培养体系,规范培养形式和培养过程。
一、国际化人才的定义
根据工作性质和国际化要求,我们把政府部门国际化人才定义为:具备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具有一定的国际背景、国际视野和时代意识,熟练掌握外语,熟悉相关国际惯例与规则,较深刻理解中国现实国情,具有创新能力,并能够将自己的见地、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工作人员。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形成了以领导干部出国(境)培训为主的国际化公共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后备干部的英语培训工作和英语中、高级“强化班”的专门培训工作也都取得很大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国际化人才培养总量不足,培养层次较低。目前培训的国际化人才的数量,和现实需要量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本次课题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各个部门平均拥有国际化人才7人,而平均需求量为10人。在接受国际化培训的个人中,更多的是侧重基础语言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其中54.9%的人只接受了单一的语言培训。
2、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培养结构不合理。现在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自己把握,缺乏专门部门进行统一规划和统筹,很容易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从培训人员年龄结构上看,51岁以上人员比例高达98.2%,其中56岁以上人员高达85.3%;急需接受国际化培养的和所需人数最多的专业技术类人员只占25%;有86%的人员接受的是短期培训。
3、缺乏有效的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培训效果一般。在目前的培养中,从项目的设定、人员的选拔、接受培训、学成结业到培训后工作效果评估,都没有成形的有效激励、监督和评估机制。此外,还存在让不具备资质机构进行培训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单位中,有54.5%的单位认为现有培养措施的效果一般。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方案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2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3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4
5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6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7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8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9
一、培养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人品塑造工程,实现人才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本专业培养面向在企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从事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从事进出口业务与管理工作,具备较强国际商务实际能力,熟悉通行的国际商务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外经贸企业或相关行业从事外销、报关、报检、单证、跟单、货代等业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
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体现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职业能力培养为特色的 “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定位为导向,以证定课的课程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能适应国际市场的、社会急需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贴近社会对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求。课程、学时设置合理,符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外贸进出口工作的基本业务操作技能,能够完成从寻找国内外目标客户、建立业务关系、报价、交易磋商、合同签订、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托运订舱、投保、报验、通关、制单结汇,到业务善后处理的进出口贸易业务流程的各个环节操作。使学生具有从事国际商务的相关工作的综合能力。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为推动人才培养与引进,广州开发区推出利好的政策支持:
具有国(境)外学士学位,年龄在40周岁以下人士,可入户广州。
全日制应届毕业生,可申请新引进入户人才住房补贴,本科生标准为2万元,硕士研究生为3万元。
全日制本科学历人才租房面积不超过60m的,可申请50%的租金优惠。
开发区聚集国内外知名企业超过1000家,积极推进孵化创业项目,同时为海外人才提供近800个高含金量岗位。
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专业必要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国际商务专业理论与操作知识,具备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基本管理能力及涉外商贸能力,能够从事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外贸岗位群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掌握数学、英语、计算机等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
(3)掌握基本经济活动分析理论基础与商务活动管理知识;
(5)掌握外贸跟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函电、商务谈判等所必须的专业知识;
2、能力要求
(2)具备单证、跟单、报关、报检、货运代理等涉外业务实践操作能力;
(3)具备市场调查及外贸营销等市场开拓能力;
(4)具备识别与预测涉外商贸环境的能力;
3、素质要求
2
专业认识实习、工程基本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六、课程结构(表一)
七、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专业外贸公司、自营进出口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工贸公司、工业自营公司及各类中外合资企业、中外合作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等。
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群有:外销员、报关员、报检员、货代员、单证员等。
八、课程与教学进程安排 1、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表二)
一、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简介
1.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的基本服务面向
二、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的培养目标定位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和创业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商务英语沟通交流能力、跨文化管理与交流能力、国际市场营销能力、进出口合同履行能力、国际采购及供应链管理能力,面向专业进出口公司和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代表、国际采购员、外销员、服装跟单员等相关外贸岗位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
1.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2.培养年限:三年
3.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要求
(1)商务英语应用能力;
(2)国际市场营销能力;
(3)国际贸易业务规范运作能力;
(4)外汇风险规避与防范能力;
(5)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能力;
(6)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4.方法能力要求
(1)独立完成岗位工作的设计建构能力;
(2)具有不断钻研获取新知识、新技术能力;
(3)不断总结,提升质量以满足岗位需求的能力;
(4)借助参考资料、网络、手册等途径进行信息获取、加工与处理利用能力;
(5)计算机及电子商务基本应用能力;
2
(6)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5.社会能力要求
7.职业资格证书
四、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课程总学分为141.5学分计2536学时,其中必修课程117学分1912学时占75.4%,选修课程28学分624学时占24.6%;公共课与基础课32学分544学时占21.45%,专业技术平台课75.5学分1272学时占50.16%,专业方向课34学分720学时占27.31%;集中实践教学35学分840学时占33%(学时)。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为全院统一设置的公共与基础必修课程。
3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4
5
五、制订与实施说明 (一)制订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具有熟练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在充分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总结我院过去两年示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教高(16号)《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创建示范性高职院的要求,制定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指导思想
6
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毕业制度,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业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努力培养服务于江苏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服务要求的具有熟练技能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
2.具体做法
(1)扎实做好专业调研工作。专业调研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的团队性工作。本培养方案是对近两年教师深入企业指导毕业生毕业顶岗实习时完成的企业调研报告、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中来自生产与技术一线人员阐述的观点和提供的信息和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向的职业领域的数据进行全面仔细的梳理分析,在首先形成高质量的专业调研报告的基础上,做好职业技术领域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全面梳理和清晰各项能力培养目标,完整地形成专业能力目标体系。
(2)认真进行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本专业所服务的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确立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并按专业方向细化具体岗位群要求。以强化学生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岗位实践技能的训练,同时注重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石,在形成的专业能力目标体系基础上,基于学院顶层设计已形成的 “技术平台+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框架,以能力为本位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并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形成不同类型课程的设置。建立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真正构建起“基于核心课程与综合实训+针对岗位的专项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达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整体化解决综合性专业问题的技术能力、思维方法与综合素质。
(3)精心安排技术平台综合化课程。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共性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分析设置好专业技术平台课程,其中的综合实训课程,针对本职业技术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体现“完整工作过程”的设计思想,通过每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课程从技能到综合性典型工作任务的递进设计,达到对学生进行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工作项目训练,为学生岗位迁移与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对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两年实施总结的基础上,围绕核心课程的综合化改革,进一步明确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及按预设能力培养目标确立的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核心课程综合化改革的具体思路与安排。
(4)明确落实专业方向能力培养课程。在近几年教学改革实践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理念,按照专业方向的岗位专项能力分析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清晰所面向具体岗位群情况,按照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设计与开发思路设置综合性项目化教学课程,具体实施时也可以按照企业需求、按订单培养的形式进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以实现学生首次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5)深化“毕业项目”的教学改革。在过去两年全面实施以半年以上“毕业顶岗实习”为核心的“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就业”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毕业设计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毕业项目选题结合学生顶岗实习岗位选择综合性技术问题进行综合项目训练,并完成毕业项目报告。
(6)与国家职业资格相衔接----实现职业资格“直通车”。依据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围绕技术平台课程模块及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将职业资格鉴定标准中的专业内容,融入相应的课程教学及实训教学内容中,实现专业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内容的衔接,使学生通过正常的教学在毕业时实现双证就业。
7
(二)实施说明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进程安排,以实验、实训、实习循序渐进落实能力培养的方式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并充分利用与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的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来达到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目标,从而充分体现以校企合作为特征的高职办学模式,并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上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具体实施中要求:
1.专业核心课程:要求在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所确定的课程预设单项及单元共性专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项目化教学课程为主体,在前两学年完成。
2.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以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技术领域内通用基础技能及若干综合化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完整工作过程设计形成的具有学习领域课程特征的一组递进安排的综合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前两学年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各学期设置的综合实训项目训练,获得今后在本职业技术领域工作中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
3.专业方向课程:根据从业岗位技术需求及对本方向培养学生的具体要求,由本专业方向教学团队按本专业方向适宜的课程模式(学习领域课程/项目课程等),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线进行,或根据企业需求共同设置一组课程模块,与企业一道围绕企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从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完成,并通过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半年顶岗实习,以各专业(方向)清晰的服务面向(典型服务企业、实习或就业基地企业)进行学生顶岗实习,并完成毕业项目的教学与考核,使学生获得职场体验、从业岗位职业技能与职业发展能力,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附:国际商务专业(中加合作)人才培养教学计划
8
注:课程名称前有“#”的课程为加方老师教授。
9
国际商务单证课程人才培养目标概述
摘要:国际商务单证贯穿着每一笔国际贸易的过程,例如货物的商检、保险、运输、交付、结算等。商务单证人员是目前我国国际贸易中急需的一种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是该课程的理想培训对象。本文结合商务单证的特点及所需条件分析、对学生知识结构现状的分析及对现阶段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希望对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开设“商务单证”课程进行人才培养有所收获。
商务单证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须课程、专业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各种商务活动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刘慧.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商务单证缮制就是属于该要求和该技能中的一个,是商务英语专业技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
商务单证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实务》是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它主要讲述的是进出口贸易的宏观概念。内容丰富,知识广阔。内容涉及到了进出口中的各个领域,为其后的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务单证课程就是承接《国际贸易实务》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性课程。它的内容只是《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一个节选,并对其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其无后续课程。
为什么商务英语的学生必须要学习商务单证课程?
1、国际环境。
首先,世界在越来越开放,中国越来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的整体运营中,这都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对外贸易不断的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市场地位于全球采购和全球销售。国际贸易不再局限于外贸和“三资”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有国际贸易业务发生。国际贸易涉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环节众多、手续复杂,各国的法律也不尽相同,因此风险相对较大。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贸易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并以单据为中心,结算方式相对集中于汇付、托收和信用证三种。在长期的业务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国际惯例和规则,如incoterms2000(《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ucp600(《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cru522(《托收统一规则》)等(江舟子.国际贸易结算单据)。这些规则和惯例经过长期的实践,已为大多数国家的公司和银行所遵从,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人去学习这种规则,对防范国际贸易中的风险,安全收取外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培养目的是要求学生系统学习在货物进出口过程中的单证的缮制方法以及处理和解决因单据买卖所涉及到的纠纷等的贸易知识。
2、专业需求。
要学习、运用和缮制商务单证,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并且是商务英语知识作为基础,没有这一前提就根本无法学习和缮制商务单据。只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普遍具备这一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其专业优势,学习一门专业性强、操作性强的技能,成为能为国家、为企业创收外汇的专业人才。
要完成以上的人才培养计划,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就如一名好的导游,能引导老师和学生从简到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渐入佳境的感觉。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姚大伟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江舟子编著、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国际贸易结算单据》等教材都是不错的选择。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国际贸易实务》对国际进出口贸易中使用的单证有了概括性的了解,如信用证、贸易术语等。
但是,对于各种商务单证的缮制方法、有关单据买卖的国际规则没有详细系统的学习,学生对单据的缮制没有亲身所见,对有关的贸易规则也无法理解和运用。
另外,要学好该门课程,必须要求学生要有学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必须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作风。单证的缮制没有60分,也没有90分,只有100分,哪怕是一个单词、一个字母都要求做到百分百的准确。只有百分百的严谨才能为国家为企业创收外汇。
教学方法。
商务单证的缮制是一项要求非常严谨的工作,在实际的操作中不能有任何的差错,必须百分百的准确。本门课程操作性非常强,因此以理论联系实践、理论指导实践、实践理解理论、实践巩固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总结深化为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达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在教学方法方面,笔者主要采用的是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授教学法与实例教学法讲授教学法主要是对理论进行精辟的讲解。要求做到深入浅出,易懂易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理论总是枯燥的,是难于理解的,并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社会各方资源为教学所用,这时便使用了实例教学法,例如在讲授商业发票时,我拿出了某进出口公司制作的某商品的商业发票。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再联系教师的理论精讲,既学得轻松,也记得牢固。
(2)实践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法。
实践教学法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学生才能理解理论、使用理论、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这又需要有任务去驱使,使学生细致的、认真的、一丝不苟的去完成任务。例如在学习缮制单据时,学生根据教师开出的信用证,通过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完成任务。
课程特色。
商务单证课程不是一门单纯的单证缮制课程,它还涉及到了国际进出口贸易的各个规则、各个国家的法律条文(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作为单证人员我们还必须要对个别国家的一些特殊规定有所了解,例如欧盟与加拿大的特殊要求。另外,电脑与网络的快速普及,使用电脑进行单证缮制与传递已经成为主流,这还要求我们学习单证的学生要及时更新观念,掌握新业务,跟上行业潮流。因此,在使用实践教学法时,教师还可以使用电脑机房和有关的教学软件,使学生能体会与学习新的单证缮制方法。
总结:国际商务单证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作为该课程的教师需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除了要使学生具备完备的国际贸易知识外还要让学生有充足的实际模拟操作时间与次数。只有让学生具有与实际工作岗位一样的操作与练习,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大伟.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2]江舟子.国际贸易结算单据[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
作者: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刘峻兵男初级1977。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中心面向海内外高中学生提供国际名校本科升学计划,中外联合培养,升学模式灵活,可选择2+2"国际本科或“2+3”国际本硕模式。
学生在广州教学中心学习2年,包含1年暨南大学教育学院国际英语学术课程,与1年新加坡管理学院国际大一课程。满足升学标准后,可直接升学至新加坡管理学院,继续攻读国际名校本科课程;也可选择升学至英美澳等其它海外院校。
轻松过渡出国有保障。
中外过渡式学习经历,名师指导,升学无忧。
权威认证留学新选择。
留服认证,同等学历节省百万留学费用。
安全留学首选新加坡。
独特的安定社会环境及中英文双语环境。
参加本项目学生可在新加坡校区攻读享誉全球的世界百强院校如英国伯明翰大学、伦敦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本科学位课程。金融学、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传播学、数据科学与商业分析等商科领域热门专业全覆盖。
国际人才培养及引进计划项目
本计划将从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出发,为学生提供多重提升计划的支持,培养及提升学生在国际社会的综合竞争力,发展学生成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为学生提供课业提升方案,加深学术理解,提高学术水平,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方案,安排企业参访,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职场技能及素养。
国际人才培养讲座心得体会
近日,我参加了一场关于国际人才培养的讲座,讲座内容丰富,引人深思。通过听取海外工作人员的经历分享,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启示。
首先,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培养专业技能的人才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体现在多元化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他们的才能综合对领导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培养国际人才需要加强文化融合。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中,了解和尊重各种文化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国外工作的经历,他们强调了文化融合的关键。他们认为,只有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团队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跨文化沟通的能力。
再次,国际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语言能力的培养。语言是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国际人才的培养中,语言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分享了他们在国外工作的体验,他们对语言的重视程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语言能力是国际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掌握一门流利的外语,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团队进行沟通和合作。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语言学习机会和资源。
此外,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开展实践教学。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该方面,他们分享了一些他们在国外工作期间的实践经历,这些经历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实践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实践平台。
最后,国际人才培养需要不断与国际接轨。在讲座中,海外工作人员强调了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只有不断学习和接触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才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环境,并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因此,在培养国际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应不断加强与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教育资源,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通过这次讲座,我对培养国际人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明白了国际人才培养需要全面发展、文化融合、语言能力、实践教学和与国际接轨等多方面的要求。相信只要我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将这些经验和启示融入实践,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国际人才。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该文《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探讨》,主要针对目前我国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这一问题,指出要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就必须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会计应用型人才,而要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设计,增大实验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比重,建立理论与实验相配合的会计课程体系,该文主要是从课程体系的设计这一方面着手分析如何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该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首先论述了会计学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其次论述了会计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其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协调;最后论述了会计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的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
近些年来,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的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也对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它撕裂了传统经济体制下会计教育和职业界的固有联系,但二者之间新的联系通道却未能及时开通,这导致了会计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界的脱节。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导致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的会计专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而用人单位需要能尽快直接上岗的人才,他们不愿意花费培训成本和时间来进行培训,所以从学校毕业刚走上岗位的学生必须在学校里就要培养实践需要的动手能力,而要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对现有的课程体系重新进行设计,以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中高级专业人才,是独立学院本科专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会计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管理科学,它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会计学本科专业教育要实现培养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目标,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同时,会计学作为一个有着极强技术性的经济管理专业,它对实践性教学更是有着特别的要求,实践性教学不仅应贯穿于其四年本科教育的始终、贯穿于其各主干专业课的教学之中,而且各实践教学环节还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并由浅入深、环环衔接,构成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体系,才能实现其预期的教学目的,较好的完成培养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的任务。下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
一、会计学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
1.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所构成。会计学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税法、财务会计法规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商业企业会计、施工企业会计、预算会计、税务会计等。这三部分的课程在整个大学阶段要进行科学的设置和安排,做到让学生最有效地学习掌握知识,又不相冲突或是知识衔接不上。
2.会计学专业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协调。一个好的财务人员不仅只是简单的做账、记账,他还应该站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所以会计学专业的学生首先应该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一般来讲,专业基础课在前面开设,大一上一般是开设通识课程,从大一下开始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加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顺序非常重要,因为专业核心课程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如果基础没有学好,后面的知识学起来就会很吃力。首先开设的是会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是讲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账户、记账方法、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及核算程序等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会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全面了解会计学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其次就是财务会计,财务会计的重点在于会计经济业务的实务处理,是全面阐释财务会计原理、原则和方法,并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全面掌握企业会计的核算内容与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课程。财务会计分为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日常业务内容核算基本上都包括了,而高级财务会计则主要是针对大型企业以及上市公司的特殊业务,它比中级财务会计的内容更深;第三是成本会计的开设,掌握了财务会计的内容之外,还应该掌握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成本会计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门学科的重要中介;第四是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课程的开设,一个好的财务人员不仅是只会做账,还应该会进行财务分析及资金管理,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在掌握财务核算的基础上还必须学习管理会计及财务管理知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最后开设的是审计学,审计学是为社会培养经济监督人才开设的课程,同时作为一名会计也应该自觉把关,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除此之外,作为一名财务人员,必须熟悉国家的财经法规及税收法律制度,只有懂法,才会守法,企业的经济业务与税法知识紧密相连,因此,还应该开设财经法规及税法课程,以上这些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只有将前面课程的知识学好了,那么学习下一门专业课才有基础,才会更容易理解。而专业选修课程则基本上都是些行业会计,里面有与核心课程交叉的一些知识,但又有各个行业的特殊业务的核算内容,这些课程可以安排在大三下到大四上开设,这样就避免了与专业主干课程的冲突,课时可以安排少一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
二、会计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其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协调。
既然各会计理论课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那么对于会计实验课程的安排也毫不例外。会计实验课程内容的设计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验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1.会计实验教学的作用。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实践形式,它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全仿真的模拟实训,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通过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二是可以让学生毕业一走上会计岗位就能投入到工作中;三是可以提高学习会计专业课程的兴趣;四是对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有了更具体的体会,为今后学习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指明了方向。
2.会计实验教学环节的设置及其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协调。会计实验课程的教学环节设置非常重要,要注意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协调,他们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如果有的理论知识还没有学习,就在实验中出现这些内容,那么就达不到实验课所需要的效果。有的实验课需要专门进行单独实验,而有的则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随堂进行。
大一学生在学习了会计学原理以后,就可以在本学期末进行会计学原理模拟实验,也可以在紧接的下一个学期开设,这样既可以学习实际的账务处理流程,又可以对所学的理论知识有一个巩固,同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指明了方向,因为会计学原理是门很重要的专业理论课,建议进行专门的'单独手工实验要好一些。大二学生在学习了中级财务会计后,就可以开设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中级财务会计模拟实验较会计学原理实验来说,要综合一些,其中会涉及到税法的一些知识,所以它应是在学习了税法之后开设要好一些,可以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进行,建议单独进行,既可以采用手工形式也可以采用电脑做账。大三上可以安排会计电算化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会计核算中使用的财务软件,以适应现代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需要,这一实验课程可以与会计信息系统理论教学相结合。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可以安排在大三下学习了成本会计理论课之后来开设,也可以随堂进行。税务会计模拟实验的开设也很有必要,因为学生在学习了税法、税务会计之后,对企业的税务登记、各个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及报税表的填制要有一个具体的认识,而理论知识对这些讲得虽然很详细,但不很直观,难以理解,而通过模拟实验,会让学生对企业的涉税业务知识掌握得更深刻,并加深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大四上还可以安排一个大综合模拟实验,这一实验是在学生学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之后来进行。这一实验应是模拟一个较大规模工业企业12月份的经济业务为内容进行,既有财务会计的知识,又包括成本会计的知识,还涉及到税务方面的处理,即从审核原始单据到编制记账凭证,到登记账簿,再到编制会计报表,最后报税的整套账务处理流程有一个全面的熟悉,而且它包括手工做账和电算化处理两部分,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经过这几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让学生一走上岗位就能进入到工作状态中去,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培养更高级的会计应用型人才及经济监督人才,建议还应该开设财务管理实验以及审计课实验,这两门课程的实验可以采用案例的形式进行。
而会计毕业实习则是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进行,主要采取的是校外实习形式,完全让学生进入到实习单位中去实习工作,可以让学生真正的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进行的一次锻练。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毕业实习报告或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会计学专业全部主干课程的各个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安排及其相互关系的协调。
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大学来讲,实践课程的开设比较多,那么如何来安排各门实验课的开设内容及开设学期、学时就显得很重要了。象会计学原理实验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因此其实验教材内容模拟的应该是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全部的经济业务,其分录处理题可以稍微简单一点,重点在于学习流程,可以安排在大二上进行,学时分配48个学时左右。中级财务会计实验的内容要丰富一些,因为财务会计理论课程的内容很丰富,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各种业务,因此其经济业务题的难度可以比会计学原理实验有所加深,同时经济业务里面还可以加入一些涉税内容,可以安排在大二下进行,课时分配48个学时左右。成本会计的实验也很有必要,主要是掌握工业企业的成本费用核算,可以安排在财务会计实验后进行,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生产费用的归集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的核算及成本报表的编制方法等,可以安排在大三下进行,课时分配48个学时左右。税务会计实验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各种涉税处理事务,因此实验的内容应涵盖经济业务中的涉税处理及纳税调整,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等知识,各个税种均应涉及到,可以安排在大三下进行,课时分配28个学时左右。会计综合业务模拟实验是会计学专业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一门必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借助会计实验室环境的仿真性和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告到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等全部会计工作的操作程序,涵盖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税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课程内容,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安排在大四上进行,课时分配56个学时左右。
总之,要培养会计应用型人才,就要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科学合理地安排会计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体现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刘永祥,宋轶君.从会计人才供求矛盾论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职业圈,,(2).
[3]兰自珍,徐文杰.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
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心得体会
如今,数字化时代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标志,同时也给人才培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则是针对这一现状而设立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多样化,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专业技能已经不能满足人才的要求了。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不仅包括了编程、数据分析等技术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软实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能力提升,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其次,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注重实践和项目实战,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则更加注重实践操作并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实战。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我们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第三,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提供了与企业合作的机会,增加了就业竞争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与企业的合作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接触的机会。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了解企业所需要的具体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我们还能够积累实践经验,增加我们的简历竞争力,提高就业的机会。
第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创新和创业精神是数字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素质,而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而设立的。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数字人才培养课程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能,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创业梦想。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最后,数字人才培养课程需要持续的学习和不断的拓展。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新的技术和工具层出不穷。因此,数字人才培养课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拓展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进步,才能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中保持竞争力。
总结起来,数字人才培养课程的学习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字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实践项目、与企业合作、创新创业的培养和不断的学习拓展,我们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数字人才培养课程,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发展,为自己的未来铺好道路。
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摘要:应用型本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直接产物,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是一种新生事物,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还很不成熟,还没有形成一套被普遍接受的设计理论和模式。从实践的角度,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过程提出一些初步构想。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作者简介:刘守合(1975-),男,山东菏泽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
任何一种大学教育过程都可以描述为: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并实施课程和课程体系,最后根据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可以说课程和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载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终要靠应用型的课程体系来完成。
一、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设计的价值取向。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空中传递最有价值的知识、经验,正成为当下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这些知识与经验在课程教学中转化为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人文与科技、职业与生活的关系,如何看待这些关系并对其进行组合,将从根本上影响课程体系总体设计和模式。
基于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好发展后劲的应用型人才之需求,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设计应遵循以下价值取向和总体思路:面向工作过程,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应用学科为支撑,兼顾学生个体需求。
(一)面向工作过程。
从本性上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不是升学教育,而是一种为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倾向或就业导向。这种职业性不是面向单一职业,而是面向某类行业或职业群,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性。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只有少量的学生有机会立即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或出国深造。根据重庆晨报与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联合开展的“大学生初入职场的感受如何”调查结果,有53.7%的人认为针对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素质的提高,专业对工作没有直接帮助。面向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
(二)以应用学科为支撑。
本科专业建设不能离开学科的基础,专业与学科的关系十分密切。专业建设和结构大体上“折射”了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是“处在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交叉点上”。如果学科是根,那么专业是干、课程为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必须以学科为支撑,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使学生具有发展“后劲”。
(三)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这是处理“面向工作过程”和“以应用学科为支撑”关系时要遵守的原则,贯穿于课程设计的全过程。无论是设置直接面向特定职业群的课程,还是设置学科课程,都应为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服务。应用能力可以分为:关键能力或基本能力,即面向所有职业、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具有的能力;专业基本技能,即与具体学科专业相联系
国际人才培养课程(热门18篇)
本文2024-02-01 20:21:07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17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