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4 11:00:04浏览:1013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1

【关键词】团体辅导 大学生 抑郁 干预 积极心理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20-03

团体辅导(Group Psychotherapy),是相对于个体心理治疗而言,将心理治疗原理运用于具有共同的发展性问题或类似心理困扰的群体中,个体之间通过互动相互影响,最终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式。抑郁(Depression)是一种忧伤、悲哀或沮丧的负性情绪体验,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已有研究者就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但尚未有研究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基于此,综述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干预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对于探明团体辅导的影响作用机制,充分发挥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抑郁的相关理论

为了对抑郁进行描述、解释、控制和预测,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有关理论,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体系,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关于抑郁的心理学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和人格理论等。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在早期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中,认为抑郁由攻击本能转化而来,是失去关爱的客体的结果,这种失去可以是具体化的,例如亲人的离去,也可以是抽象化的,例如失恋,其中主体对这个客体的爱是矛盾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家认为,个体童年时期的遭遇,使其没有形成积极的、有力的、理性的自我意识,导致个体在与他人的关系当中,寻求认同与安全感,担心分离与被抛弃,允许他人利用甚至虐待自己,却不愿去抗议而导致关系破裂(Arieti & Bemporad,1980)。为了受到他人的喜欢或尊重,这些个体不断地追求极致,尽管自己的表现优异也缺乏自信或安全踏实感觉,最终如果个体没有达到所期望的极致、关系破裂或遇到障碍的时候,就可能引发抑郁。

(二)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者强调学习、环境结果、技能和缺陷在抑郁引发和持续过程中的重要性。Lewinsohn(1974)认为抑郁和反应与伴随性正强化(respone-contingent positive reinforcenent)有联系,抑郁症状常常是那些对造成压力的负性事件的反应,这些事件包括失业、患病、关系的破裂、爱人的失去等。有65%的非忧郁型抑郁症患者都认为他们自己在抑郁症引发的前6个月中遭遇了负性应激事件,相对于非抑郁症个体,在生活中抑郁个体更可能长期遇到应激事件,常常面对各种压力,特别是来自重要的人或事情失去的压力(Kessler,Davis & Kendler,1997)。

(三)认知理论。Hammen(1992)指出,认知理论更强调和关注负性思维与情绪之间的关联,认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个体对自己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何种态度和看法,会影响个体自己所体验到的情绪与引发的行为,该理论强调与抑郁症状相关联的消极的知觉模式、归因模式和信念的抑郁性认知(depressogenic cognitions)。心理学家贝克(1967)提出了认知模式,认为抑郁个体使用了消极的、有偏差的信念作为过滤器对生活事件进行了解释。贝克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激活的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是个体觉知、解释和记忆的内容,并导致抑郁状态的引发和持续。贝克理论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抑郁症认知行为疗法的理论基础。

(四)人格理论。人格障碍与抑郁之间有很复杂的关系。研究者对外倾性、完美主义、神经质、自律自责、社会依赖等人格特质与抑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高阶人格因素与抑郁有密切的联系。神经质(neuroticism)属于人格类型的一种,是情绪不稳定性、焦虑、易怒、冲动、易变、易激动等一类特质的综合,是一个很主要的高阶人格维度。高神经质个体更倾向于体验负性的情绪状态,外倾性(extraversion)是一个可遗传的、具有较高概括性的、稳定的人格因素与内倾性相对应。外倾性与人格两者之间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低阶人格因素与抑郁之间也有密切的关系。众多心理学家认为自律自责、社会依赖性和完美主义等人格特质,都是引发抑郁的重要因素。

二、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类型

(一)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积极心理学由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于20世纪末发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认为心理学不应该仅仅限于关注个体的心理创伤和疾病治疗,还需要更加关注乐观、希望和满足等积极体验。在积极心理学理论思潮的影响下,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基于个体的人格特点和美德,通过团体活动,体验积极情绪、优化心理品质、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让个体在体验中学习和纠正之前消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养成发现自身优势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习惯,最终达到自我疗愈的效果。王丽萍、徐伟、张婷婷(2015)通过量表筛选36名具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组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仅对实验组实施积极团体辅导,用scl90和SDS量表进行前测、后测,结果发现通过积极团体辅导干预后,实验组的成员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抑郁水平下降。有研究者以八位轻中度抑郁的高校学生为被试,给予被试体验时间达6周,以小组分享、主体活动和作业为形式,每周两小时的积极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可以有效地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水平,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控制感,且这种积极的效果在三个月之后依然存在。斯上雯和林潇骁等(2015)认为,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避免接受干预的学生被贴标签、污名化、特殊化和去个性化,有效地保护进行心理干预的学生,更加适合精神状况正常的,又需要心理辅导的具有个体差异的目标群体。

(二)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是国外新兴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有别于传统心理治疗的刨根问底,而是跳出思考的黑盒子,强调当事人发挥解决目前抱怨的问题的能力比发挥领悟更加重要,不刻意去分析问题的原因,不以领悟作为咨询的目标;运用当事人自身资源,帮助当事人达到改善的目标;不以抵抗改善的观点看待当事人,强调尊重当事人具有能力的重要性。席明静(2011)运用实验研究和追踪研究的方法,通过设计焦点解决取向的团体方案,以调节抑郁情绪为主要内容、以团体动力为主线、以焦点解决短期咨询理论为理念,激发体验者的改变,结果表明,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治疗大学生抑郁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导策略。有研究者以20名具有抑郁症状的高职新生为被试,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和技术为基础,结合高职新生普遍存在的人际、学习、自我和时间管理等适应困扰,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方案,对被试进行为期7次的焦点解决团体辅导,结果发现,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能有效缓解高职新生抑郁情绪,并认为其有效治疗因素包括:重新建构和一般化,提升自我支持;明确目标,激发动力;发掘资源,提升信心;一小步改变,学会问题解决之道。这些研究通过实证的方式,验证了团体辅导是应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技术的一个良好的平台,团体辅导和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使抑郁个体达到更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三)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人际关系是个体之间为了满足各自的某种需要,通过交往形成的相互之间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是大学生心理障碍和严重精神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樊富珉教授认为,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技能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是指以提高人际交往技能和改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体辅导形式。李凤兰(2005)以50名高抑郁体验和低自我概念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前后测实验研究的方法,发现参加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的被试的抑郁水平和自我概念总分的变化量与控制组有显著差异,因此得出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于降低大学生抑郁体验水平都是有作用的。张海音、孙洲(2010)等研究者采用成长性、结构性和封闭性的人际关系团体辅导,发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大学生在“精神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三个维度上效果提升较为明显,并把原因归结为团体辅导的独特优势:人际交往团体辅导能为团体成员提供情绪放松的环境,能为团体成员提供学习交往经验的平台,能为被试者提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矫正自我的机会。

(四)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为团体动力学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理性情绪治疗理论(Rational Emotion Behavior Therapy Theory)、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rism Counseling Theory)和人本主义理论(Humanistic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即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基于团体的气氛和内聚力,使成员获得社会支持和信任,真诚分享,共同成长;帮助个体用理性认知代替非理性认知,消除不合理认知导致的负性自动思维和悲观体验,改善应对方式;提供个体社会团体学习平台,学习适应行为,达到集体的改变和带动;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设计自我成长历程,去除成长中的不合理信念,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郭秀丽(2010)对高职新生进行研究,针对抑郁情绪的学生进行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发现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可以改善高职生的自尊、自动思维、应付方式以及社会支持,对于改善高职生抑郁情绪有效。也有魏义梅、张明(2010)等研究者对12名有抑郁情绪的大学生进行为期8周的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总主题是“理智应对、快乐成长”,共分8次,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每次2个小时,每周1次,约120分钟,设计实验组和控制组,通过量表进行前侧后侧发现实验组被试在团体辅导前后的抑郁自评量表、负性自动思维量表得分都显著下降,意味着认知行为团体辅导在改善大学生抑郁情绪方面具有效果。

(五)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在抑郁干预中的应用。在临床心理学中,认为个体抑郁的深层原因是不接纳现实自我,大学生处于自我统一的形成阶段,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有助于构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避免引发抑郁,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训练,可以有效地、快速地、低阻抗、多对象地缓解、消除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刘敏和赵富才(2013)以24名自我接纳较低、抑郁女大学生为被试,进行七次自我接纳团体辅导:“你我相识”、“我的自画像”、“情绪知多少回到过去”、“我的短板”、“我其实很棒”、“悦纳自我”、“笑迎未来”,研究发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于增强抑郁状态下高校女生的自我接纳以及降低其抑郁体验有显著效果,并认为自我接纳团体辅导要主要两个方面:一是有机结合团体发展阶段的特点和自我接纳提升的特点,设计针对性强的辅导方案,注重综合训练;二是注重营造安全、信任、积极和理解的团体氛围,激发个体固有的心理潜能。

三、抑郁干预的团体辅导研究趋势

纵观现有积极心理团体辅导、焦点解决团体辅导、认知行为团体辅导、自我接纳团体辅导等对抑郁干预的研究,采用前侧后侧的实验研究设计,借助问卷量表进行抑郁水平的测量,运用数量统计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均发现团体辅导的干预效果显著。但是现有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和值得改进与深入的方面:一是研究中的被试人数较少,样本代表性可能会受到影响,在今后相关的团体辅导对抑郁干预的实验研究中,可以增加被试人数,提高研究的信度;二是实验研究干预时间不长,大多数集中在2-3月,同时对研究对象未有追踪研究,因此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是否具有长期效果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三是目前研究者在运用团体辅导干预抑郁大学生时,团体辅导形式单一(如人际交往团体辅导或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尝试集中团体辅导方法的融合是否对抑郁的干预更有效,也是未来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焦点。四是在目前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主要是运用实验研究范式探讨干预效果是否显著,对于团体辅导是通过哪些因素、何种机制来改善抑郁状况的效果还处于未涉及领域,探明团体辅导对干预抑郁的影响机制、对于提高团体辅导的作用和改善抑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小伟.团体辅导在大学生抑郁干预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2015(13)

[2]童辉杰.常见心理障碍评估与治疗手册[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6

[3]赵亚鹤.沉思和分心反应方式对抑郁者在情绪词汇上再认的影响[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斯上雯,林潇骁,刘娟,等.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J].心理科学,2015(4)

[5]廖冉,孙静.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在抑郁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教育,2015(5)

[6]王丽萍,徐伟,张婷婷.积极团体辅导对大学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5)

[7]汪明春.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实践探索[J].成人教育,2009(2)

[8]席明静.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治疗大学生抑郁[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2)

[9]叶红萍.焦点解决团体辅导对高职新生抑郁的干预研究[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2015(12)

[10]李凤兰.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变大学生抑郁状况的作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11]张海音,孙洲.人际团体辅导对改善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实证研究[J].温州大学学院自然科学版,2010(4)

[12]郭秀丽.认知行为团体辅导改善高职新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0

[13]魏义梅,张明.认知应对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抑郁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

[14]杜福杰.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对抑郁倾向青少年的干预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5)

[15]刘敏,赵富才.自我接纳团体辅导干预高校女生抑郁状态的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大学生完美主义、沉思与抑郁的关系”(KY2015YB413);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2014zz22)

【作者简介】冉海涛(1978― ),男,安徽阜阳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陈功兴(1985― ),男,江西赣州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2

关键词 积极团体辅导 大学生 抑郁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5.080

Positive Group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WANG Liping, XU Wei, ZHANG Tingting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group counseling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Methods: 36 voluntary college students,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mplement positive group counseling, control group do not intervene, using scl90 and SDS scale test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o collect data; Results: Through positive group counseling,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in forcing factor, factor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factor has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SDS shows the level of depression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nclusion: Positive group counseling have good effect on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Key words positive group counseling;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0 前言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常表现为情绪的低落、意志力低下,行动力降低等。在大学生群体中,抑郁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消极情绪体验,对生活、学习和交往等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严重者会采取自杀行为,成为学校的不安定因素的重要方面。《沈阳晚报》记者康科峰从沈阳精神卫生中心获悉,名牌大学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通拉嘎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轻度抑郁的占30%,中度抑郁的占10%,重度抑郁的2%。对重度抑郁倾向的个体,需要及时的进行个体心理咨询干预,不然就很容易转成抑郁症。对占比例较高的轻度抑郁和中度抑郁的学生,可以采取团体咨询的干预方式,可以提高效率,节省资源,更多的帮助抑郁学生走出情绪低谷。

近几年,塞利格曼提出的积极心理学颇受欢迎,其积极思想、积极心态和积极行动的理念也逐渐被团体咨询吸收过来,发展出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咨询技术。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咨询能够很好的缓解个体的抑郁情绪,提高其生活满意度,增进其社会适应的能力。本研究即是应用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咨询活动,探讨其对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干预效果,以期发展出对大学生抑郁的预防和干预的积极团体干预模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研究对象均为在校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通过全校招募的方式招募志愿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选择自愿参加实验的抑郁症状大学生36 名,其中男生16名,女生20 名;年龄最大的22 岁,最小的18 岁,平均年龄19.15 ?1.46。年龄和性别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其次,随机确定一半(18 人)抑郁症状大学生为实验组,参加我们的干预研究,另外一半抑郁症状大学生为对照组,和参与之前的生活、学习等没有任何变化,不涉及本次研究的内容。所有学生均为自愿参加,签订书面协议书,保证在实验过程中不无故退出,以保证研究能持续有效进行。

1.2 评定工具

干预前及干预后对两组成员进行SDS、scl-90进行评定。SDS是1965年仲氏制定的,不仅可以测查出抑郁心情的程度,是轻还是重,还可以帮助一部分以身体各种不舒适体验为主的病人,判断出有无抑郁症状,有助于隐匿性抑郁症的诊断。

scl-90是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涉及,并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

1.3 实验程序

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实验组实施积极团体治疗干预,由接受过系统心理治疗理论与实践培训的专职心理治疗师担任团体的领导者。团体治疗形式为同质性封闭式团体,每组9人,分两组,在不同时间由同样的领导者组织团体运行,每组每周2次,每次90 分钟,共8 次。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2 结果

2.1 积极团体辅导前后成员scl-90各因子的变化

由表2可以看出,在团体辅导前后,实验组在强迫因子、抑郁因子和焦虑因子方面都出现了显著性差异,说明积极团体辅导对降低成员的强迫、焦虑和抑郁有良好的作用。

表2 实验组在积极团体辅导前后的scl各因子变化

注: **P

2.2 积极团体辅导前后成员抑郁情绪的变化

由表3可以看出,治疗前后,实验组的抑郁水平有明显的下降,出现显著性差异,而控制组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积极团体辅导的开展对降低成员的抑郁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表3 两组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XSD)

注: **P

3 讨论

通过研究发现,积极团体治疗在抑郁的治疗干预中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与王健、崔丽霞等人的研究一致。在积极团体治疗中,除了一般团体治疗的优势如希望灌注、普遍性、人际学习、修正体验、情感宣泄等,还有其独特的优点。大学生抑郁的成因多是因为社会心理因素,比如学校适应困难、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情绪调剂能力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等。抑郁症患者对日常生活看得更现实,更消极。通过积极团体辅导活动,让成员能够不断增强其积极思维,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更有信心的应对未来生活。

对于抑郁个体,积极行动的缺少会导致他们积极情感的贫乏,让这些抑郁者更加沉浸在消极事件或消极情感中。行动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的,积极的行动可以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反过来,积极情感也可以很好的促进积极行动的进行。抑郁也被称为情绪情感障碍,是以情绪上的持续低落、意志力的减弱和行动力的减少为主要特征的。所以,情绪的高低对行动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积极团体辅导中,注重采用积极的行动让成员动起来,利用积极行动来促进积极情感的产生,让两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积极团体辅导作为一种新的团体辅导取向,更注重发挥成员的积极力量,发掘优势和特长,增强自信心,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和积极行动三个方面,让成员的生活变得积极阳光起来,所以,本取向的团体辅导方法有很好的推广作用。

课题编号:山东省高校科研计划“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青少年抑郁的干预和预防研究”(编号J14WH02)

参考文献

[1] 通拉嘎.大学生抑郁症的成因调查及预防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32(3):15-18.

[2] 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12.

[3] Irvin Yalom.团体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4] 王卫.青少年抑郁的预防:青少年应变力辅导计划简介[J].心理科学,2000.23(4):506-507,498.

[5] Seligman,M.E.P.Positive health[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8.57:3-18.

[6] Seligman,M.E.P.,Rashid,T. ,& Parks,A.C. Positive psychotherap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6.61(8):772-78.

[7] Lyubomirsky,S.,Sheldon,K.M.,&Schkade,D.Pursuing happiness: the architectures of sustainable change[J].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2005.9(2):111-131.

[8] 王健,吴海艳.基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的抑郁干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14(3):80-84.

[9] 崔丽霞.积极心理学与青少年抑郁的预防干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42-146.

[10] 李婷婷,段文杰,张永红.在线积极心理干预技术运用进展及方案设计.心 理科学进展,2012(2):44-51.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3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轻度抑郁大学新生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用Zung式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前测,筛选出20名SDS量表得分为53―62分之间的大学新生,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0名学生,实验组参加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不接受任何心理干预,实验结束后采用SDS量表对其进行后测,结果发现实验组大学新生干预后,SDS总分与实验前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轻度抑郁 大学新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13-01

抑郁是一种极易出现的心理障碍,被称为精神疾病的“普通感冒”,个体感到无力应对外界的压力,从而产生消极情绪。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抑郁症患者的人数已达到3.5亿,而在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为6.9%,我国每年自杀事件高达28.7万起,其中80%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而《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研究发现,14%的大学生出现过抑郁症状,大学生的抑郁症状严重影响其生活学习,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通过人际互动,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心理辅导方式,宋玉冰等对40名具有抑郁心理状况的贫困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进行干预治疗,结果发现被试的抑郁状况有明显的下降,本研究旨在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轻度抑郁的大学生的研究效果。

1.研究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 Personality Inven?鄄tory)对2015级大学新生进行心理测量,筛选出第25题作出肯定回答的46名学生,通过访谈与SDS量表得分,最终筛选出具有轻度抑郁的2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10人,女生7人,男生3人,控制组10人,女生5人,男生5人, 对实验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实验前各项抑郁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1.2测评工具

大学生人格问卷简称UPI问卷,该问卷有64个问题构成,包括身体健康状况、积极交往、学习心理、情绪反应等方面,较为客观的反应大学生的身心状况。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用于测量抑郁的严重程度及治疗中的变化,包括20个题项,反应神经性―情感症状、躯体性障碍、神经运动性障碍、抑郁的心理障碍四组特异性症状。

1.3干预时间

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每周一次,每次2.5小时,为期8周,共计20小时,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照常上课和学习。

1.4团体心理辅导过程

设计八次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共计三个阶段即:开始、发展、结束,每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开始阶段主题:有缘来相聚;发展阶段主题:我是谁、爱从哪里来、提升爱的能力、价值观的探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际交往的技巧;结束阶段主题:发挥自身优势和美德。每次活动包括做游戏、角色扮演、讨论交流等内容。

1.5数据的处理

数据处理软件为SPSS17.0。

2.结果

如表2所示所示,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之后,实验组在SDS总分以及“精神性―情感症状”、“抑郁的心理障碍”两个维度上的得分与团体心理辅导前差异显著(p0.05)。控制组在抑郁自评量表(SDS)中总分以及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p>0.05)。

3.讨论

积极心理学为理念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为大学新生提供了一种解决心理困惑的平台,并且让学生学会新的认知方式。

3.1团体心理活动帮助团体成员改变不良认知模式

参加团体心理活动使得个体打破以往自我封闭的状态,在团体活动中积极参加游戏、与团体其他成员交流学习,探讨人生观、价值观,团体其他成员的接纳使得个体找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更加积极的去认识自己,改变以往别人都活得很开心,只有我活得不好类似这样的不良认知。

3.2团体心理活动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戴高帽”“优点轰炸”等活动,让个体关注自己的优点,激发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让个体运用自身积极能量消除抑郁情绪,使个体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3.3团体心理辅导使个体学会自我反思和调节

在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后环节,每一个成员分享自己的收获,团体成员积极探索自身的不足,以及自己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挑战,自身的应对策略有什么不完善的地方,积极的反思,并给自己提出解决的办法,提升自我反思与自我调节的能力。

4.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缓解轻度抑郁学生的抑郁程度。

参考文献:

[1]付春江. 轻度抑郁者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4

【关键词】 认知疗法;行为疗法;危机干预;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1-0010-02

Effects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University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XU Ruo-lan*, GUO Zhao-hui.* Center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depressive emotion and depression in undergraduates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 Methods

130 undergraduates with mental troubles were chosen a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experiencin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while 100 students at the same university were chosen by random as control group. SCL-90, SCCS, SAS and SDC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both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indices according to pre- and post-intervention,and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hile after intervention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any more between them. It suggested the psycho-condition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obviously improved, and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was positive. Conclusion The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has a positive effect in crisis intervention at university, which makes sense in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cognition, emotional adjustment,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in undergraduates.

【Key words】 Cognitive therapy;Behavior therapy;Crisis intervention;Students

心理危机干预是近年来社会和高校普遍关注的一个主题。心理危机干预的任务是要帮助当事人提高应付能力,恢复心理平衡,获得成长和发展。大学生的抑郁情绪及抑郁症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关注的重点对象。认知行为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等创建的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方法,对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认知行为治疗理论认为,导致个体情绪混乱、出现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事件的认知与评价。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上的缺陷是由于其认知上的缺陷引起的,一旦认知得到矫正和改变,情绪和行为上就会相应好转,危机得以缓解[1]。本次团体辅导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负性情绪调适,以探讨认识行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此次团体辅导是在“青少年学生生命教育模式研究”课题背景下开展的。2005年3月课题通过公开招募,在成都理工大学内选择了130名存在一定心理困扰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从新生适应、人际沟通、考试焦虑、职业生涯规划等不同角度组织11个辅导小组,进行了近1 a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团体心理辅导。另外随机选取校内3个班100名学生作为课题研究的对照组。

情绪调适小组是11个辅导小组之一。在招募会谈中,选取6名自述有过较多抑郁情绪困扰的学生,其中男生2名,女生4名;2名学生自述曾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曾经服抗抑郁药物;3名学生曾有过较强的自杀念头;另有教师1名,作为本组组长。

1.2 方法 开展心理辅导前后,对辅导组与对照组均进行心理测试,测试量表包括SCL-90、自我和谐量表(SCC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情绪调适小组还单独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的干预前后测试。辅导组和对照组都接受了常规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了5次大型讲座。情绪调适小组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要求小组成员参加公选课“大学生情绪管理”的学习,掌握相关的情绪、情商的理论和情绪调适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知识,有的活动在课堂内学习和完成,并根据认知行为疗法模式设计团体辅导过程,依次按“情绪体验―认知建构―行为训练―反馈调整”顺序组织活动[2-5],小组活动分为8次,每周1次,一次2~4 h,有的小组成员又个别辅导3~8次。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小组,进行SDS前测;(2)玫瑰之旅―情绪体验、情绪自觉;(3)开展“谁控制我们的情绪”、“主观和客观”的活动[6],介绍艾里斯的“ABC理论”,让成员们将平常的想法分为理性想法(积极的、正向性的)和非理性想法(消极的、负性的),并尝试对不合理信念进行驳斥;(4)识别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帮助小组成员认识到不合逻辑的或非理性的信念是情绪痛苦和交往冲突的基础;(5)重建积极的、合理的信念,学习评价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放弃对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代之以理性的、积极的人生观,引入认知重构的思想和信念[7];(6)小组成员在小组中表述体验、宣泄情绪、分享感受、角色扮演等,其本身就是一种行为训练,学习情绪的适时适地适当表达;(7)小组进行全身放松训练,学习制作提醒卡技术,鼓励学生抵御外来的伤害和攻击,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和紧张;(8)小组总结,并进行后测。

2 结果

团体辅导结束后,情绪调适小组和其他辅导小组与对照组同时进行了后测,结果见表1,2。

在前测中,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过近1 a的辅导,辅导组与对照组在SCL-90所有指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从辅导组自身的前、后测来看,除了躯体化、敌对和其他3个指标没有显著改善以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改善。

在SCCS前测中,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显著高于对照组,自我的灵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在后测中,虽然辅导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得分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自我的灵活性上,辅导组已显著高于对照组。辅导组后测中,各指标均优于前测,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达到统计学水平。

在SAS前测中,辅导组焦虑显著高于对照组;后测中,辅导组焦虑均分低于对照组;辅导组自身后测焦虑水平显著低于自身前测水平。

情绪调适小组在辅导前后还进行了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结果表明,团体辅导后,6名学生的抑郁得分均有所下降。

3 讨论

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辅导中的应用,干预前、后小组成员心理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在提升大学生认知水平、缓解抑郁、调适情绪、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方面效果良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缓解情绪障碍。小组成员在小组里能够将痛苦的、失望的感受用话语表达出来,使情绪得以疏导,抑郁症状明显好转。(2)促进认知功能完善。小组辅导对自动思维、核心信念的认识和修正,实际上是发展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积极地、全面地看待环境、看待人生。在小组里学生通过认识自我,开放自我,重塑自我,进而改变原来绝对的表述,变为能被接受的客观的表述。(3)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小组活动,原认为自己主动与同学交往会被人瞧不起的学生,学会交往技巧,并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主动与同学沟通,化解双方原有的隔阂。在交往中,学生们增强了自信心,适应了环境,在学校、班里和家里逐渐有了安全感。(4)在小组中意识到并矫正负性自动思维和核心信念,现实生活中的调整还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对小组中有的学生继续进行个别辅导,和他们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困惑,巩固新的核心信念,调整负性自动思维。另外,团体辅导的疗效能持续多久,还有待于追踪调查。

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开展的团体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整合深化,强化了危机干预的效果。笔者在辅导中感到,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很多的困扰和痛苦,但他们乐于接受帮助,有能力通过认知和行为层面去解决自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的过程中真正地成长了,学习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技能和知识,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认知行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实施模式。

4 参考文献

[1] LDJUDITH SB.翟书涛,译.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5-45.

[2] 林孟平.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香港商务,2000:25-28.

[3] 杨眉.大学生考试焦虑的认知―行为―情绪管理小组治疗.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3):195-198.

[4] 李靖.认知行为取向危机干预的效果及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3):266-268.

[5] 许若兰.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20(2):26-29.

[6] 吴丽娟.理性教育课程设计.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20-30.

[7] PAUL G.宫宇轩,译.走出抑郁.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91-99.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5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抑郁 因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2.080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负性情绪和心理亚健康状态,是当前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抑郁情绪会造成人行为反应缓慢、行为孤僻异常、思想情绪自闭、情感波动较大、易激动易消沉、多疑多愁多虑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过长会严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危害其身心健康,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和精神疾病,导致过激行为发生。①针对高职学生的抑郁特点、分析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因素,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教育和疏导咨询,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

1 抽样调查分析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浙江省某高职院校大一在校学生共计1082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样本中男生105人,女生977人。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制的抑郁相关因素调查表为测量工具。SDS共有20个反映抑郁主观感受的项目;自制问卷包括基本情况、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18个相关因素。调查数据用SPSS1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SD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3分,其中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以上为重度抑郁。依此标准,被调查1082名高职学生中,抑郁情绪检出人数318人,检出率为29.4%。其中轻度抑郁273人,发生率为25.2%;中度抑郁45人,发生率为4.2%;重度抑郁0人,发生率为0%。与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进行比较,②高职学生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并呈上升趋势。

2 抑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抑郁情绪的产生主要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几方面,其中和遗传素质、个人性格、家庭成长、社会环境、突发意外等有关。高职学生抑郁情绪的产生往往是在心理问题突显的初期,其中学习压力、适应压力、人际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是引发高职学生抑郁情绪最主要的危险因素。③

2.1 高考严重挫败

高职学生大多是中学阶段成绩不好或是高考失利成绩不理想,导致学生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身一无是处。新的大学生活开始,又没有及时的建立新目标,理想的缺失让生活失去了方向感,渐渐的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从而产生抑郁情绪。

2.2 人际关系不畅

现在90后、95后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存在很明显的缺点,如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语言表达、缺乏团队忠诚、张扬自我个性、价值观现实、嫉妒心较强、承受挫折力弱、反叛意识严重、依赖虚拟网络等是导致高职学生人际关系困难及恶化的重要因素。而大学生活比起高中生活更为复杂、更贴近与社会,恶劣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导致抑郁情绪产生的根源。

另外,目前的高职教育还是比较注重技能培养,轻情商教育。在前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教学中通识教育课程较少,而在后期的实践、实训、实习又是与企业岗位、社会行业紧密接触,学生深深感到人际关系缺乏、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导致困惑、不安和忧虑,甚至对未来个人发展产生悲观和郁闷。

2.3 期望与现实差异

现实与想象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过高的期望值也会带来情绪问题,比如高中毕业时想象中的大学是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享受生活的……但实际进了大学还是要上课正常出勤、不能在外留宿、遵守职业形象要求等等,造成梦想的破灭、情感上的抵触、心情上的压抑;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很好的“应付”每门课程,及格还是很容易的一件事,但是随着挂科门数的逐渐增多,来自心理上情绪上的莫名的紧张和恐惧也油然而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从事低职位工作,造成求职屡屡失败,但又没有及时调整就业目标,从而容易嵌入恶劣情绪积累和滋长中……长期处于这些不良心境,极容易导致抑郁产生。

2.4 职业学习压力

高职学生一般都有“双证出门”的要求,即一方面要完成各门课程学习,一方面又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这种双重压力对于本身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并不强甚至薄弱的高职学生来说,易引发紧张、忧虑和无望。同时可能会存在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要不断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教师为了达到专业教学需要采用边学边教的方式,对于本就缺乏学习兴趣、专业热爱度的高职学生而言,会进一步降低对所学专业满意度和学习动力,从而产生失落和悲观。

2.5 情感恋爱困扰

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身心机能已经成熟也逐渐产生了恋爱的需求,但若处理不当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学习和生活。缺乏处理恋爱过程中感情纠葛的能力而造成身心受到伤害或情感严重挫折,又由于阅历少,经验不足,无力调适和减压,加上自制力差和挫折容忍低等,长期处于苦痛、恐惧、忧虑之中,甚至产生绝望而自杀。

2.6 家庭经济差异

高职学生大多来自二线城市或农村或偏远山区,故贫困学生相较本科重点院校较多,在校期间除要支付学费、代管费、住宿费还要支出生活费和各类职业资格考试费用等等,这就会使部分经济困难学生产生愁烦和苦闷。另外,高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中单亲家庭、特困家庭、离异家庭的比例较高,造成这些学生不愿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不善于合理宣泄自已的不良情绪,更容易产生自卑、悲观、自闭等消极情绪。

3 解决对策

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对于较为严重的抑郁情绪的学生必须遵守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建议找专业的心理医生做正规的鉴别与系统治疗;对于有一般抑郁情绪的学生,则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

(1)进行正确自我评价。通过老师的逐步引导,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真实的自已,并对自已给予相对客观评价,同时学会对自己进行积极暗示。比如对自己说:“这次我很不错啊!”“下次继续加油!”“我很快乐,无须在意别人的眼光。”……以积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生活。同时在老师的教育指导下发现自我评价不合理的认知过程,重新建立对自身的客观认识,树立自信心,寻找自我价值体现,慢慢摆脱抑郁情绪。

(2)积极进行人际沟通。首先通过自我调整训练学会在日常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放松心情。其次因为倾听和鼓励是抵御抑郁的良药。所以要主动养成和朋友保持联络的习惯,学会向朋友、同学倾诉内心的烦恼。再者还可以通过乐于助人、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等等形式主动帮助他人,从一定程度上抵御抑郁情绪的侵袭。还能从中获得和分享助人乐趣,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意义,增强自身价值感,这也是应对抑郁情绪的好方法。

(3)行动代替思考。针对有轻微抑郁情绪的高职学生,可以采用行为训练方法尽量远离抑郁情绪的困扰。行为训练是一种减轻或改善不良行为的心理疏导技术。老师在帮助疏导抑郁学生时不要过度纠缠抑郁情绪产生的原因,应具体分析将如何进行目标行为的开展,指导学生实施行为训练方案。比如制定规律的生活、学习计划,多进行户外活动、集体活动,参与团队辅导等使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充实,这样可以更为有效的避免抑郁情绪的蔓延。

(4)课程教育和咨询辅导相结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课堂教学讲授相关的理论知识、自我认识、自身调整方式,使学生能第一时间识别自己或者同学的异常情绪,展开自主性的调适或提供相关信息给老师,让大家能在抑郁情绪产生或将要产生的初期短时间内给予适当干预和疏导,以防因长时间的积压而引发的严重抑郁。普及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同时,配合各种测量手段对学生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筛查排摸,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并针对个别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指导与服务。

(5)发挥团体辅导的作用。团体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采用共同商讨、训练、引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或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④团体辅导是目前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对治疗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事件预防方面具有实效性,很适合用于抑郁情绪的疏导解除。其中采用的技术有“反映”“澄清”“角色扮演”“解析“,通过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形式,可以有效消除孤独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在团体中找到共同体归属感,创造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正确激发自我潜能;与个案辅导相比较不仅省时省力,还能有效模仿社会现实环境,增强感染力和影响力。这样能很好的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消除心理抑郁引发的过度防御,对压力进行有效释放,在互动中进步和发展。

总之,高职院校应树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理念,⑤有效的预防和化解学生的抑郁情绪,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重视心理咨询的硬、软件建设,切实做好学生抑郁问题的辅导或咨询。

本文为2015年金华市科技局项目“高职学生抑郁状态早期筛查及干预的实证研究”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倪仕钢等.高职院校学生抑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2.31(4):338-340.

② 刘冰帆等.高校新生抑郁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1.24(2):100-102.

③ 刘晓华.高职学生抑郁的表现及心理疏导策略[J].教育探索,2013.3:142-143.

④ 李菁.团体心理辅导的价值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8.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6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抑郁症

抑郁症是精神疾病的“普通感冒”,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一种神经症,它主要的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疲劳衰弱等,本病多起于青少年时期,大学生中本病患病率较高,大学生群体虽然在躯体健康方面情形较好,但由于高校校园内特殊的竞争环境以及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负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其中抑郁症就是经常发生的一种。在我国,一些研究表明大中学生抑郁症的检出率可高达18%~36%。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意义自不待言,因而,关注、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精神状况很有必要。

1 大举生抑郁症的治疗

1.1 心理治疗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多种,如患者中心疗法、行为疗法、心理分析疗法、集体疗法、森田疗法等,虽方法各异,但都能够帮助患抑郁症的大学生分析他们的问题来源,教会他们如何去应付学习、生活中的各种诱发抑郁症的事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增加和强化学习与生活的满意度,减少导致抑郁症的行为。研究表明,对抑郁症有良好疗效的心理治疗有两种:即认知治疗和人际治疗。在认知治疗中,心理医生可帮助患病学生改变导致抑郁的行为和思维方法。而在人际治疗中,心理医生则可帮助患病学生改变人际交往中导致抑郁的行为方式。

1.2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法是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常用方法,但必要的药物治疗也是必需的。特别是对于多次复发的大学生抑郁症患者,抗抑郁症药物的维持治疗对预防抑郁症的复发具有重要作用。

1.3 自疗 除心理治疗和服药之外,大学生抑郁症患者可以通过对自己学习、生活上的一点一滴的改变来慢慢自疗自身的抑郁症:比如不给自己制订一些很难达到的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现状,正视自己的病情,根据学业的轻重缓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切莫逞能,以免因完不成学习任务而心灰意冷,尝试着多与他人接触和交往,不要自己独来独往-尽量多参加一些活动和体育锻炼,看看电影或听听音乐等,也可以参加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社会活动,如讲演、球赛、参观、访问等,但不要太多;不要急躁,消除抑郁症状并非一日之功,请不妨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然后分析、认识它,哪些是消极的,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然后想办法摆脱它。记住专家的忠告:培养正确的人生观是治疗抑郁症最有效的方法。

2 大学生抑郁症的预防

2.1 建立早期预防和干预系统

由于抑郁症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的负面影响,因此关注、正视这一问题的存在,及早建立早期预防与干预系统乃是当务之急。一般说来,早期预防可分为三类:初级预防是在目标群体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问题症状情况下对其实施干预,预防问题的产生,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有关的心理讲座等。二级预防是在目标群体开始显示一些症状,虽未达到临床诊断标准却有可能发展成为实在的临床问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干预,以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如在了解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上,重点帮助需要加强指导的学生。三级预防是指对已符合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大学生进行干预,以通过减弱问题的强度,缩短发作时间,防止由此带来更大的痛苦。在这三级预防中必须包括对大学生群体的施测与筛选,同时根据心理、社会因素来选择那些高危个体,如有家族抑郁症史、家庭不和、低自尊、羞怯、有轻生意念、社交孤独等情形的学生,及时预防干预,做到防患于未然。

2.2 建立心理社会支持

抑郁症的发生往往与患病学生的个性类型有关,据我们观察,这些学生大多性格比较内向、不少人还多愁善感,对自身躯体的一些小毛病及心理上的不良情绪过分关注,当遇到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时就易诱发抑郁症。例如当出现学习压力过重、环境严重不适、人际关系紧张、家庭有矛盾、患有躯体疾病等因素时,就常常出现担心、焦虑和无助,以致于产生抑郁、苦闷的悲观情绪。对于这类学生应引导他们谈出致病因素及内心的苦闷,同时,应征得学生家人和所在院系、班级等的合作,尽可能为他们解决学习或生活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尽量为其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解除或减轻心理负担或压力。

2.3 建设专业性强的高校心理咨询队伍

目前,一般本科院校心理咨询机构不够完善,比如我校担任心理咨询人员的主要有:心理辅导教师、政治思想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他们中的多数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对心理学知识了解不多,对心理测试技术和心理辅导方法不熟,对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归因不准。教育效果差强人意。高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讲述心理卫生保健知识,让学生尽早认识和了解有关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自我防御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免疫能力;还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精神科医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消除对抑郁症的偏见,让他们能正确面对抑郁症。在教育内容上,增加有关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内容;提高大学生自立、自强及在学习、人际交往、社会适应及抗挫折等方面的能力。班主任、辅导员应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主动走到学生中间,为学生服务,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随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关心、体贴、爱护学生,一些大学生在出现抑郁的各种症状时,为避免被他人轻视、嘲笑,常常掩盖自己的症状,装做若无其事,而实际上却陷入了更深的焦虑之中,这就需要老师及辅导员理解、同情他们,平时多留心,多了解同学,尤其是对那些心胸较为狭窄、内向和自视较高的同学,更要及早防止出现心理异常,在春秋季节,学生开学前、毕业前,重大考试前压力大等易发抑郁症时期,均要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提前采取预防措施。

2.4 积极的自我身心调节

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可能承担生活压力的程度也不同,进行积极的自我身心调节,是防止有抑郁倾向的人发展成心理异常的关键。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使自己有自知之明,能够自尊自强,也知道努力的方向。其次,要勇于承认现实,面对现实。第三,多方面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兴趣,多参与社会实践,多参加文体话动。第四,多关心他人的疾苦,因为,关心他人往往能帮助自己正确地看待烦闷和苦恼,搞好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社会。第五,不以寻求心理上的帮助为耻,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了解和自我帮助是有限的,必要时候需要有其他人帮助,特别是积极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召云。仲伟法。祖久胜。济宁医学院学生精神抑郁症状现状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0,2l(5),345。

[2]钱焕琦。大学生心理卫生[M]。江苏: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172~174。

[3]孙琳,王祖惕。大学生抑郁症及其防治[J]。中国校医,2002,(5)。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7

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的人数大大增加。据《中国青年报》2005年上半年报道,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约为10%,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数已达到240万。实证调查和分析表明,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非贫困生而言,在心理焦虑、偏执、抑郁、自卑、人际敏感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张兰君对贫困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定性研究表明:贫困生经济困难,心理状况较其他同学差。贫困生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自卑、抑郁、人际交往困难、忧虑、嫉妒、怨恨、苦恼、不诚实、性心理变态等。笔者在咨询实践中也深刻感受到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在步入高校的适应阶段往往面临比一般学生更多的困难。寻找切实有效的方式解决贫困生面临的适应问题是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目标,而团体心理辅导是人们近年来尝试使用的方式之一。本研究使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以期寻找到在贫困生心理适应方面的有效途径。

对象和方法

1.被试

黑龙江大学2005级新生中共有贫困学生724人,从中随机抽取120人,其中男生64人,女生56人。把120名贫困生按男女比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28人。

2.方法

量表评定

(1)焦虑自评量表(SAS)。20个条目,均按1,2,3,4分的4级评分,累积各条目分为总粗分,再将总粗分乘以1.25取整数换算成标准分。以标准分≥50分为界值,评估有无焦虑症状。

(2)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换算方式同上。以标准分≥53分为界值,评估有无抑郁症状。

(3)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由90个项目组成,每个症状的严重程度按1~5分评定,分别为“没有”1分,“很轻”2分,“中等”3分,“偏重”4分,“严重”5分。

施测方法

SAS及SDS、SCL-90首次评定于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前一天进行测试,每30人一组,统一指导语,集体施测,被测学生独立完成问卷。心理辅导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第2次测试。

观察指标

两组学生治疗前后SDS、SAS、SCL―90评分比较。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所有数据均用m±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 检验。

实施程序

将实验组60人分为2个团体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每个团体30人。团体心理辅导每周活动2次,每次150分钟,共8次。团体辅导方式为理论知识介绍与互动活动结合。团体辅导采用了结构式、封闭式的形式。团体辅导主题为“担当自己的生活”。在第一次的团体活动中明确团体规则,以真诚、开放、尊重、保密、守时等为原则,通过“马兰花开”“滚雪球”、“组员心声”等活动使团体成员建立初步的信任与凝聚力。第二阶段为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阶段,每次活动确立一个主题,包括认识自我与树立自信、做情绪的舵手、我这样看待我的生活、人际交往对对碰、价值观探索、我能为家人做的10件事。最后一次活动为团体的结束阶段,主题为“笑看未来”。在每一次活动后,都会有一个分享的环节,而最后一次活动则要求团体成员交流自己在整个团体辅导中的感受,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收获,之后进行对比测量。

结果与分析

1.团体心理辅导前后SDS和SAS评分的比较

心理辅导前评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抑郁及焦虑程度一致。心理辅导后评定结果:实验组SDS及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DS:39.68±9.02比48.45±9.47.SAS:40.38±5.57比48.98±5.96)差异有显著性(t=3.45、3.67,P均

2.两组心理辅导前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比较

实验组:躯体化、强迫、抑郁、敌对性评分低于对照组。

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团体心理辅导后,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对大学的适应性方面有很大的改善。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贫困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相对较差,他们往往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的干扰。另外,在于团体心理辅导起到的助其成长作用。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帮助贫困学生增强自我认识,发现自我潜能。在团体中,通过成员各自的自我分享,成员往往会听到一些与自己相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无论他们自我评价如何,面临何种困惑,却都有很多机会亲耳聆听到其他人的故事,别人所做的较佳适应和进步的情况,往往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以至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发现自我潜能。

第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了贫困学生的归属感,克服孤独、自私、自闭心理。团体辅导中安全、温暖、可信任的团体气氛,会缓解成员的心理压力,成员在互相支持帮助中寻求解决方法,慢慢打开自我封闭的内心,驱散孤独感。

第三,团体心理辅导可增强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心理辅导实际提供了安全的现实模拟场。当一个团体发展成熟时,成员会相互真诚地开放自己,真实地表现自己。

第四,团体心理辅导能够帮助贫困学生调整情绪。贫困学生面临着许多的压力和矛盾,也有很多负性情绪,团体温暖、安全的气氛可以有效化解这些情绪,大家一起讨论情绪的调节方式。

建议

第一,在开展贫困生团体辅导的方案设计中,应将认识自我、接纳自我作为重点。只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范文

学生抑郁的辅导方法篇1【关键词】团体辅导 大学生 抑郁 干预 积极心理【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2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