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范文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1
骨质疏松症合并骨折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骨折后,老年人失去活动能力,由于长期卧床,即使积极治疗,其死亡率也高达15%~30%,存活者中,约有50%以上留有终身残疾,许多人生活不能自理。故骨质疏松症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已引起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认识危害 早防早治
由于骨质疏松症知识尚未在人民群众中普及,许多人甚至连老年人本人也没有认识到此症的危害性,在传统认识的影响下,有许多骨质疏松症患者即使有腰背酸痛、人变矮了或出现驼背现象,也认为这不是什么病,是人老的必然结果,因而不去就医,听其自然。也有一些病人由于夜间下肢抽筋次数增多,无法入睡,失眠、腰背疼痛加重,难以度日时,才在子女的陪同下到医院就诊,经骨密度等检查,诊断骨质疏松症后开始治疗。还有一些患者因出现腰背酸痛、关节痛等症状去医院就诊了,但因有少数医生对骨质疏松症及可能产生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嘱患者只要回去服用钙制剂就可以了,而不给予深入的检查,也不去研究为患者制订何种治疗方案,以致使骨质疏松症状不见好转且逐渐加重。还有少数医生在听患者主诉腰背酸痛或腰椎X光片发现有椎体骨质增生,不深入考虑患者是否还患有骨质疏松症,就认为患者是因老年性退行性骨关节炎,而给予芬必得、戴芬等非甾体类镇痛药予以对症治疗,这样既延误了病情,又使患者承受了由于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而出现的胃部不适、胃溃疡出血和肾功能受损的可能。
由世界卫生组织发起,有各国共同参与的“骨骼与关节健康十年”将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定为骨关节疾病预防、治疗和发展的十年,旨在唤起全人类共同重视骨骼与关节疾病对人类健康,对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骨质疏松症分型
骨质疏松症可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又可分为I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II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继发在其他疾病后出现的骨质疏松(例如柯兴症、糖尿病等)。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少见,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还不太清楚,可能是一种原发性骨代谢疾病。
骨质疏松症主要病理变化是:①骨基质和骨矿物含量减少,骨量下降;②成骨细胞减少,部分成骨细胞细胞核固缩,空骨陷窝数增加;③破骨细胞增多;④骨皮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体积变小,骨小梁变细,出现断裂;⑤骨小管变短,骨髓腔扩大;⑥骨结构退行性变,骨力学强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
最常见的症状
骨质疏松症早期是没有症状的,因此人们也称之为“无形杀手”。病程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逐渐出现症状,最常见骨质疏松的症状有:①腰背酸痛,有的患者还有踝关节痛,早起行走时有足跟痛等;②自觉乏力、倦怠,稍做家务易出现疲劳感,常有失眠、夜多梦,易惊醒,牙齿松动,夜间下肢抽筋,情绪低落,记忆力差、易衰老等症状;③身材变矮,随着骨质疏松症严重程度不同,身材和本人年轻时高度相比自觉变短,轻则矮1~2厘米,重则矮5~6厘米或更多;④出现驼背,似龟背形状,驼背则表示已有脊柱椎体压缩;⑤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大危害。其原因是骨的力学性能下降,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脊柱椎体骨折,下肢股骨颈部骨折及手腕桡骨远端部骨折。重度骨松者椎体骨折可发生在弯腰洗脸时、搬物时、下楼时及咳嗽时;在公共汽车上轻微拥挤也可发生肋骨骨折;在家滑倒时,臀部着地可发生股骨颈骨折,跌倒手臂前伸支撑时可发生手腕部桡骨远端骨折。⑥X线表现,轻者有骨小梁减少,模糊不清;管状骨的皮质间孔隙增大,皮质变薄;重者有椎体边缘硬化,椎体上下呈白色,骨密度减少;椎体发现骨质疏松,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能显示出来。⑦测量骨密度,按照WHO推荐骨密度低于正常青年人均值的2.5标准差以上,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1~2.5标准差,可诊断为“骨量减少”。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1.合理均衡饮食 包括提供骨形成必须的足够的蛋白质和富含钙、磷和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多饮牛奶,常吃蛋类、鱼类食品(包括海鱼和淡水鱼),贝壳类食品、豆制品等。
2.加强体育锻炼 青少年期要加强体育活动,锻炼好身体,这样可使在青壮年时就把骨峰值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以减缓老年时骨质疏松症的发生。老年人也要做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活动,因为通过锻炼,增加肌肉对骨组织的应力,使骨钙沉着、骨量增加。持续的应力可阻止进一步的骨钙丢失,对骨组织的重建有积极的作用。
3.室外活动 室外活动可接受日光照射,日光照射可使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生成维生素D,再经肾转化后形成具有活性的维生素D3 , 维生素D3 可促进肠道内钙的吸收。
4.少吃阻碍钙、磷吸收的食物 例如少吃含有大量植酸和草酸的食物,少吃含过量纤维素食物,例如菠菜、笋等,因为植酸或草酸和肠道内钙结合形成不被吸收的钙化合物而排出;少饮碳酸饮料,少喝浓咖啡,少吃含有添加防腐剂的食品,不要乱服皮质激素类药物和抗惊厥药物。因为这些食物可阻止钙的吸收或增加钙的排出。
5.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儿童及青少年要养成合理均衡的饮食习惯,不要挑食和偏食,要避免吸烟和酗酒,因为过度吸烟和酗酒,会影响饮食摄入量,影响钙的摄入量,影响钙的吸收。
6.合理补钙 钙是人体重要元素,缺少钙会引起各种疾病,老年人缺钙引起骨质疏松症。我国曾进行了四次大规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缺钙现象严重。因此,针对不同人群适当的补充钙剂,是预防骨质疏松,增进人民健康,提高居民体质水平的关键。老年人及围绝经期妇女,在还没有出现骨质疏松症之前,适量的补充钙剂,这也是预防骨质疏松症发生、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2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症才明确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
对骨质疏松症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①骨量减少:应包括骨矿物质和其基质等比例的减少。
②骨微结构退变:由骨组织吸收和形成失衡等原因所致,表现为骨小梁结构破坏、变细和断裂。
③骨的脆性增高、骨力学强度下降、骨折危险性增加,对载荷承受力降低而易于发生微细骨折或完全骨折。可悄然发生腰椎压迫性骨折,或在不大的外力下发生桡骨远端、股骨近端和肢骨上端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骨质疏松症及其引起的骨折已成为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该病多发于女性,特别是绝经后女性。根据2010年北京一项4672人参加的关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的调查,60岁以上人群该病发病率女性高达33.92%,男性为17.54%;80岁以上发病率并无明显性别差异,均高达60%~70%(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
年龄(岁) 女性(%) 男性(%)
40~ 1.86 3.65
50~ 5.45 9.74
60~ 17.54 33.92
70~ 36.31 60.92
80~ 60.00 71.15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老年人性激素分泌减少,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导致骨吸收增加;②随年龄的增长,钙调节激素的分泌失调致使骨代谢紊乱;③老年人纳差,进食少,往往存在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摄入不足;④户外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
骨质疏松症的症状
1.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老年骨质疏松症时,椎体骨小梁萎缩,数量减少,椎体压缩变形,脊柱前屈,腰肌为了纠正脊柱前屈,加倍收缩,肌肉疲劳甚至痉挛,产生疼痛。新近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亦可产生急性疼痛,相应部位的脊柱棘突可有强烈压痛及叩击痛,一般2~3周后可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腰痛。若压迫相应的脊神经,可产生四肢放射痛、双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类似心绞痛,也可出现上腹痛类似急腹症。若压迫脊髓、马尾,还会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2.身长缩短、驼背:多在疼痛后出现。脊椎椎体前部几乎多为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致使膝关节挛拘显著。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cm,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一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3.骨折:这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1.审查和评估个人的身体状况,日常生活习惯与方式,以帮助诊断致病的原因。
2.了解骨的存量――检查骨密度。
3.了解骨量的流失速度――生化指标测定。
目前最被医学界认同的检查方法是双能X线吸收测量仪,这个方法可准确地测量骨量流失的程度,过程简单而安全。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建议做到以下几点:①生活要有规律,戒烟限酒;②不能偏食,要摄入足量的含钙质以及各种维生素的食物,多喝牛奶非常有必要;③加强锻炼,平时经常有计划地参加户外活动,如打太极拳、散步、慢跑等,运动量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定,同时要经常晒太阳;④服用一些预防性的药物,一个人每天需求钙的量是1000毫克,而根据我国饮食习惯,每天摄入钙的量是400单位,远远低于正常需求,因此我们建议可适当地服用补钙药物和维生素D。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3
潜伏的骨质疏松
孙博士指出,不少患者因腰背痛求诊,才发现患上骨质疏松症,甚至病情恶化至出现骨折。骨质疏松为慢性骨病,由于没有明显症状,故被称为“无声的疾病”,很多人可能患病了也不知道。孙博士指,骨质疏松症初期没有明显病症,一般患者会出现全身骨痛、腰部或盆骨无力及驼背。
骨质疏松 高危指数
引发骨折
孙博士提醒,不论男女均应注意个人的骨骼健康,避免出现严重骨质疏松时才求诊医治。骨质疏松症没有明显的病症,尤其患病初期,不痛不痒。有不少患者直至出现全身骨痛、腰部或盆骨无力、驼背等情况,甚至骨折才去求医方确诊患上骨质疏松症。
由于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因骨骼的密度和质量减少,令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出现骨折,一般最常见的骨折包括股骨、脊柱椎骨和手腕骨。惟相对股骨及手腕骨折,脊柱骨折较难察觉,部分患者初期并无痛楚,只是身高逐渐“缩水”变矮。若缺乏适当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脊柱骨折,不仅会导致脊柱变形及背痛,严重更可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及活动能力。
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低骨质密度加上脊柱骨折,令日后出现骨折的机会大大增加。孙博士表示,不少患者出现腰背痛,常常误以为是痛症,未有多加理会,最终因腰背痛愈来愈严重而影响步行及生活。
高发人群
中风、白内障患者
中风影响患者肢体的活动功能,并削弱身体平衡力,更因缺乏运动会同时影响骨质。加上部分中风药物会引致患者有头晕症状,以及白内障会影响患者的视力,两方面均会增加其跌倒的风险。
老年人
中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有11%会出现脊柱骨折。75岁以上女性平均每五人有一人;75岁以上男性则每六人有一人。
孙博士建议
预防胜于治疗
定期检查骨质密度
一般来说,骨质密度T-score低于负2.5,以及出现至少一处骨折,这已属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此时患者的骨折风险属于极高,应接受药物治疗防止出现骨折。治疗骨质疏松症药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当中一类用以维持骨骼状态,减低骨质流失(如双磷酸盐类);另一类则是刺激骨质增长。孙博士表示,严重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应接受协助刺激骨质增长的药物治疗。
解读骨质密度
骨质疏松症患者因骼的密度及量减少,令变得脆弱容易出现折最常见包括股、脊柱、手腕等。如何得知是否患上骨质疏松症?孙博士表示,要证实是否患上骨质疏松症,须使用双能量放射线吸收密度仪,以测试量度骨质密度的量度标准,界定是否患上此病症。
将测试结果,与处于骨质密度高峰期的同种族年轻人做出比较,计算一个比较的数值,称为T- score,以显示骨质流失的程度。
分类及界定 T-Score 骨折风险及建议
骨密度属于正常 高过-1 骨折风险低,但仍须保持健康生活,
摄取足够钙质,保持恒常运动,防止
骨质流失。
骨密度偏低 -1至-2.5 骨折风险属于低至中,应谘询医生,
以防止骨质流失。
骨密度极低 -2.5 骨折风险属于中至高,应向医生求诊,
找出骨质流失的原因,并接受治疗。
严重骨质疏松 低于-2.5及患有骨折 骨折风险属于极高,应立即求诊接受治
疗,防止骨折。
Tips:孙博士饮食提醒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4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0-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减低,从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是老年前期与老年期人群中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人类最普遍的骨骼疾病,全世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慢性疾病中已上升到第6位[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正日益上升,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OP是一种与激素、年龄、运动、饮食、体重和种族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的退行性疾病,其中缺乏运动是加速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2、3]。早在1989年WHO就明确提出OP治疗的三大原则:补钙、饮食调节和运动疗法。1992年北京国际OP会议再次肯定了这三大防治措施[4]。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以疗效可靠、无副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为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质疏松引起的伤害,以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接受内科治疗的OP病人进行运动疗法的指导,将其骨密度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与只接受内科治疗的OP病人相比,以探讨运动疗法的疗效。旨在寻求社区居民预防骨质疏松、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5月一2013年4月选择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张桥、虹关、新港和提蓝四个社区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50名,共200人,年龄55~87(平均65.31±9.72)岁。其中男73例,女127例。
入选标准:(1)年龄55岁以上;(2)符合国际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具体标准:骨密度(BMD)下降达到或低于峰值骨量-2.5 SD者为骨质疏松;(3)伴有周身骨痛、腰背痛、肌肉痉挛等症状;(4)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风湿病等内分泌性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干预前的骨密度值、疼痛分和临床症状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2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各100例。在接受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干预的为干预组,只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为口服元素钙和维生素D或口服福善美,注射钙制剂。
1.2.2 干预方法 由医护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对干预组病人进行运动疗法具体指导。所有运动均为有氧运动,运动训练每周锻炼5~7次,每次45~60 min。尽量在阳光充足下锻炼,室内外结合。坚持适量、全面以及微超量恢复性训练原则。运动量以病人能适应,且以轻度疲劳为限;运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加强进行小量的超量恢复训练。运动强度以低中度如散步、慢跑、太极推手等活动为宜。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如局部症状突出,在坚持全身整体运动的同时也要结合局部运动。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性质的运动:如有严重骨质疏松和运动受限,不得不卧床者,要扶病人坐起,协助其依次活动肩、肘、手指、髋、膝和踝等关节,达到运动目的。如下肢无力者,可做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反复放松、绷紧大腿小腿肌肉方式进行锻炼;如腰背疼痛者,可结合腰背肌肉锻炼立正姿势,足尖慢慢踮起,足跟抬高,挺胸抬头,然后足跟向下着地,反复锻炼。
1.2.3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包括(1)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记分法: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中医症候量表测量。量表包括6条自评条目:周身骨痛、腰背酸痛、抽筋、下肢无力、乏力、出汗。对前三项实行0、2、4、6四级记分,对后三项实行0、1、2、3四级记分。由受试者根据自身症状选出最适合的分值,总分27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2)腰背四肢疼痛分级评分法:根据疼痛的程度分为5级:依次为负重后疼痛,记1分;活动痛,记2分;休息痛,记3分;运动受限,记4分;服止痛药,记5分。每级又分无、轻、中、重4种程度,依次记0、1、2、3分。二者分值相乘,最高积分15分,无疼痛记0分;(3)骨密度:双能X骨密度仪(DXA),对病人治疗前、后(每年一次)分别进行腰椎正位骨密度测定;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患者治疗前、后(每6月一次)分别进行足跟部骨密度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双人双机录入,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00人中男性73人,占36.5%;女性127人,占63.5%。年龄55~65岁66人(33.0%),66~75岁63人(31.5%),76~85岁48人(24.0%),>85岁23人(11.5%)。本组妇女中自然绝经者163例占81.5%,其余37例为子宫和/或卵巢切除者占18.5%。4个居委会居民在年龄、性别、生育史及绝经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4例占12.0%,初中及高中140例占70.0%,初小及文盲36例占18.0%。见表1。在从事的职业中,脑力劳动46例占23.0%,服务及体力劳动122例占61.0%,家庭妇女32例占16.0%。见表2。提蓝居民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情况优于其他[5],但对骨密度及临床症状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是与增龄相关的一种缓慢骨丢失。最常见的特征为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改变,骨脆性增高和易致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6、7],是一种影响生命质量的常见病。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数量增多,更易患有此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及腰背疼痛,肌肉痉挛,下肢无力等症状。目前骨质疏松症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由于临床应用各药物只分别作用于骨重建的某一环节,需同时应用,且价格昂贵,老年人吸收利用率差等因素,非药物运动疗法开始得到重视和肯定。
3.1 缺乏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老年人,其骨密度比缺乏运动的同龄老年人高,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他们继续补充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其可能的机理:缺乏锻炼,骨内血液循环减少导致骨内基质和矿物质减少;户外运动减少,体内维生素D合成降低,肠道钙磷吸收下降;食欲降低,营养要素特别是钙摄入减少,缓冲肌肉酸质的钙不足。这些均使骨形成和骨矿化降低,造成骨量丢失增多。
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症状,以腰背痛尤为多见,据国内外临床观察统计显示其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8];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骼,肾与骨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指出“肾主骨,生骨髓”,“肾虚,腰脊痛”,出现腰脊痛、骨髓酸痛、膝软乏力、筋骨挛缩、倦怠汗出等症状缘于肾精亏虚、骨失濡养。疼痛多伴软组织抽搐,夜间腓肠肌痉挛。国外学者认为,疼痛是由骨量丢失减少,椎体压缩变形,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或脊柱变形前曲,腰背肌为纠正脊柱不良姿势,加倍收缩,从而使肌肉疲劳甚至痉挛所致[9]。老年人往往因为疼痛、乏力和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下降易于摔跤的恐惧,不愿运动。而长期缺乏运动,肌肉收缩对骨刺激应力减少,骨量不足,可使正常骨代谢遭到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钙溶出,尿钙排出增加,进一步加重骨萎缩和骨质疏松症。
3.2 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理 运动可以逆转骨质疏松症,也可缓解因年龄增长而丢失骨质的过程,从而保持骨的正常形态。其机制在于:运动通过肌肉的活动对骨产生应力,骨骼应力增加使骨产生负压电位,使之易结合阳性钙离子,促进骨细胞增生分化;运动增加了骨皮质血流量,使血钙向骨内输送和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增加,促进骨形成;运动能促进性激素分泌,增加骨钙含量;运动还可以在增加骨质的同时,增加骨组织对血钙利用。另外,经常在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促进体内钙吸收。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数量增多,更易患有此病。
3.3 运动干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 运动对骨的生长和适应性变化的影响虽已得到肯定,但其研究多集中于运动对骨量的改变。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适宜进行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及疗效研究甚少。
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特点,根据病人具体症状进行对症运动指导,鼓励其在家做肢体活动和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条件下的户外运动。根据骨质疏松症病人病情和具体症状的不同,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突出重点,先活动大肌肉,再活动小肌肉,最终做到尽量多的肌肉得到活动,使其相应的骨骼受到一定的生理压力;逐步进行微超量恢复性训练治疗。运动量以病人能适应(参考运动的适宜心率=170一年龄),以病人感到轻度疲劳、汗出、心率不超过本人最大心率的80%,休息后可恢复,全身各部位无明显酸痛不适为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坚持一段时间后,两组前后的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
总之,骨质疏松症主要累及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社会老龄化,其发病率升高趋势明显。据预测,我国到2025年约15100万人,到2050年将超过两亿。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因而迫在眉睫。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该围绕:获得最佳峰值骨量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根本、维持中老年时期的骨量、减小骨量丢失速度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核心和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10]等三方面内容来进行,防治骨质疏松任重道远[11]。根据患者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干预,从而更有利于患者采取预防骨骼健康的行为,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致谢:论文资料的积累得到张桥、虹关、新港和提蓝里委会干部的帮助,论文的写作得到上海市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鲍勇教授的关怀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操良玉. 骨活素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94.
[2] 高素霞,孟和.运动缺乏病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82.
[3] 王法全.骨质疏松与力学[J].力学与实践,2004,26(3):94.
[4] 何成奇,熊素芳,易文远。等.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2001,5(4): 10-12.
[5] 姚保富,许祖芳.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知识和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2,10(11):1767-1768.
[6] 章振林.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方向[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1―362.
[7] 秦跃娟,章振林,黄琪仁,等.母患骨质疏松的女儿呈低峰值骨量吗? [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6-370.
[8] 张宝慧.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804.
[9] Marcus R.Post-menopausal osteoporsis.Best Practice andResearch [J].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2002,16(3):309―327.
[10] 夏泰. 骨质疏松的危害及其防治[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9):719―720.
[11] 章振林. 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2):2953―2955.
通讯作者: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5
骨质疏松在老年人中相当普遍, 有资料统计,6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10%有骨质疏松,女性40%有骨质疏松,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80岁以上老人绝大多数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多发病、常见病。
骨质疏松是骨质中钙的排出增多,吸收减少,骨皮质变薄,骨髓腔变宽,骨密度减低,胶原纤维减少,无机盐增加,骨头犹如鸡蛋,脆弱易碎,这就是老人为什么遭受轻微的外伤或用力稍猛就发生骨折的原因所在。
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是骨痛和抽筋,骨痛多见于下腰部或中胸部及下肢,是老年人腰腿症的常见原因之一,严重者易发生骨折,尤其是瘦弱的老人。骨折的发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胸腰椎、股骨颈,脊椎的骨折多是压缩性的,还可引起许多继发症状,脊柱变形,向后突出,腰背部肌肉韧带容易疲劳,身体前屈明显,严重时可累及脊椎神经根,可表现为坐骨神经痛,行动困难。高度变形的脊椎,使病人身高下降,逐渐变矮,胸廓产生畸形,肺活量明显减少,影响其呼吸功能及心脏功能。抽筋多发于小腿部,常在夜间痛醒。
骨质疏松时有一半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往往不引起老年人的注意,只有在体格检查时偶尔发现,骨质疏松诊断可以依靠X线照片,可看到骨质降低,骨小梁稀疏,全身骨骼中以海棉状骨最先发生。老年人如果感到全身不舒服,腰腿乏力,莫名其妙地骨头痛等症状,就应该去医院进行检查,看有没有发生骨质疏松症。
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鼓励老人多作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使皮肤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增加。每天运动锻炼半小时或更长一些,运动形式可因人而异,比较好运动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打门球、做各种健身操,有条件的可以进行游泳锻炼等。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病,是随着我们每个人年老后慢慢发生的,与我们平时缺少运动很有关系的,人体的骨组织是一种有生命的组织,人在运动中不停地刺激骨组织,骨组织就不容易丢失钙质,骨组织中的骨小梁结构就会排列的比较合理,这样骨质疏松症就不容易发生,研究发现,经常参加运动的老人,体内骨密度要比不爱运动的同年纪老人的骨密度要高,他们的平衡能力特别好,不容易跌跤,能有效地预防骨折的发生,所以千万不要小看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膳食预防,不要挑食,应该低盐饮食、清淡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应多吃含钙及维生素D较为丰富的食品,50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每日钙摄入量不应少于1200mg,豆制品含钙量较高,每500g豆腐含钙量在1085-1385mg,每500g大米含钙量为40-280mg,面粉为100-345mg。多吃素食,素食者胆汁中的雌激素和类固醇激素(如可的松)排泄量较高,肠粘膜钙重吸收量也增加,钙质的丢失也减少。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的蛋白质量少时,老年人会发生负氮平衡,这对于骨与关节的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尤其是老年妇女和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如此,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之间的比例关系应在1:2-1:1左右为宜。动物蛋白中以猪骨头汤比较有益,可以用鲜猪骨与黄豆炖汤,鲜猪骨中含有天然钙质,骨胶原等,黄豆含有黄酮甙,也含有钙、铁、磷等矿物质,有较好的预防骨质老化、骨质疏松作用。补充足量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B6,有人研究指出,老年人血液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B6的浓度都比青年人低,这两种维生素的降低,对老年人健康十分不利,因此要考虑从食物中补充,大多数粮食不含维生素C,因此要获得足够量的维生素C则必须从副食品及瓜果中去摄取,蔬菜中含量较高的有扁豆、刀豆、四季豆、胡萝卜、青菜等。
三是药物预防,可给予乳酸钙、维生素D、钙尔奇D、鱼肝油、食用钙、密钙息等,以增加骨质密度。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6
如何尽早地发现骨质疏松症
1.腰背疼痛:腰背疼痛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这是因为当人们患了骨质疏松症后,其椎体骨的骨小梁会发生萎缩,导致椎体变形,使脊柱前屈。这时,腰部的肌肉为了纠正脊柱的前屈,会加倍地收缩。若此种情况长时间地存在,就会使人腰背部的肌肉出现疲劳,甚至痉挛,从而产生疼痛。这种疼痛可沿着患者的脊柱向两侧扩散。当患者处于仰卧位或坐位时,这种疼痛会减轻。当患者处于直立位(尤其是长时间站立)或弯腰、运动、咳嗽、用力大便及清晨醒来时,这种疼痛会明显加重。另外,一些骨量丢失较多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发生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此类患者可出现腰背部(脊柱棘突附近最为明显)有强烈的压痛及叩击痛。这种疼痛一般可在2~3周后逐渐减轻,部分患者可转变为慢性腰痛,并可能伴有四肢放射痛、双下肢运动障碍、肋间神经痛、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2.身体变矮,出现驼背:此类症状多发生在骨质疏松症患者出现腰背疼痛后的2~3年内,并会逐年加重。这是因为人脊椎椎体的前部大多由松质骨组成,而且此部位(尤其是第11胸椎、第12胸椎及第3腰椎)是身体的重要支柱,其负重量极大。当人们患了骨质疏松症后,人脊椎的支撑力会下降。这时,在体重的压迫下,人的脊椎就会变形,向前倾斜,形成驼背。同时,每个椎体之间的距离也会缩短2毫米左右,使患者的平均身高缩短3~6厘米。
3.呼吸功能下降:一些骨质疏松症患者会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弯曲的脊椎会导致其胸廓发生畸变,从而压迫其肺部,导致其肺的换气量明显减少。
4.骨折: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患者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还严重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动,甚至缩短其寿命。一般来说,较轻的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多发生在桡骨部位,而较重的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折多发生在腰椎、股骨上端和髋骨等处。
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若出现上述4种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就应当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骨质疏松症的主要方法包括生化检查(如检测患者的骨钙素、尿羟脯氨酸、血清总钙和血清无机磷等指标)和X线检查等。
如何治疗骨质疏松症
目前,临床上治疗骨质疏松症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用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目的,一是预防病理性骨折的发生,二是解除患者的腰背疼痛。由于骨质疏松症是由骨钙流失和性激素减少所引起的。因此治疗该病应以使用钙剂、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二膦酸盐类和雌激素等为主。
1.钙剂:目前,临床上主张50岁以上健康的中老年人每天至少应补充800~1000毫克的钙,而已经患了骨质疏松症的中老年人或绝经后的女性每天至少应补充1000~1500毫克的钙。补充钙剂可选择碳酸钙、氯化钙、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等。虽然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单纯地补钙能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几率,但补钙至少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主要辅助手段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人们应在饭后服用钙剂,而且在每次服用钙剂后最好饮用200毫升以上的清水,以防止尿路结石的形成。另外,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吸收的作用。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将维生素D制剂与钙剂联合起来使用。目前常用的维生素D制剂有鱼肝油等。
2.二膦酸盐类药物:二膦酸盐类药物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的新型抗骨质疏松药。该类药物具有抑制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的作用。目前常用的二膦酸盐类药物有羟乙膦酸盐(又叫依替膦酸盐)、氯甲二膦酸盐(又叫骨膦)、帕米膦酸盐、阿仑膦酸盐(又叫福善美)、替鲁膦酸盐、利塞膦酸盐等。其中阿仑膦酸盐用于治疗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症效果极佳。需要注意的是,该类药物宜空腹服用,服用后应立即饮温开水500~1000毫升。另外,由于该类药物与钙剂、抗酸药物或其他口服药物同时服用时会影响其药效。因此,人们应在服用完该类药物至少半小时以后,再服用其他药物。
3.雌激素:临床研究发现,绝经后的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发人群。这与其体内雌激素的减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专家建议绝经后的女性在治疗骨质疏松症时除了可按上述方法进行服药治疗外,还应及时地补充雌激素,否则是不会起到明显效果的。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雌激素类药物主要有:结合型雌激素(又叫复合雌激素,其主要成分为马烯雌酮)、戊酸雌二醇和尼尔雌醇等。其中结合型雌激素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的有效率高达60%以上。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女性在单独使用雌激素进行治疗时容易引起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因此女性在使用雌激素进行治疗时,应同时使用孕激素。目前常用的孕激素制剂有安宫黄体酮、利维爱和倍美力片等。另外,使用雌激素进行治疗的女性在用药前和用药期间,应定期进行子宫和乳腺检查,同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雌激素,切不可擅自使用,以免发生意外。
4.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具有促进肠道内的钙离子吸收、增加远曲肾小管对尿钙的重吸收和促进骨形成的作用。常见的甲状旁腺激素制剂有罗钙全等。罗钙全又叫钙三醇,其用法为每日服1~2次,每次服0.25微克。
>>链接
教你自测骨质疏松症
如果你已经过了50岁,那么请回答以下十个小问题:
1.你是否已经绝经?
2.你是否不经常服用钙剂?
3.你每周的运动时间是否少于5个小时?
4.你每周晒太阳的时间是否少于3个小时?
5.你每天的吸烟量是否超过10支?
6.你每天是否喝100毫升(2两)以上的白酒或喝2瓶以上的啤酒?
7.你是否曾经或经常出现腰腿疼痛的症状?
8.你是否曾经因为轻微的碰撞或者跌倒就发生了骨折?
9.你是否连续应用过3个月以上的地塞米松、可的松等激素类药物?
10.和年轻时相比,你的身高是否降低了3厘米以上?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7
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紊乱引发骨质疏松
糖尿病对钙磷代谢的影响已被科学家们证实。现在,科学家们还观察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骨基质及骨矿物质代谢紊乱有关。其主要原因是:1,高血糖时渗透性利尿作用及糖尿病并发肾小管吸收功能障碍。使大量钙、磷、镁离子排出体外而出现低钙、低镁血症,使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2,胰岛素不足或胰岛素敏感下降及并发糖尿病肾病,可影响维生素D代谢,使钙吸收减少,进而影响骨代谢。
胰岛素缺乏造成骨质疏松
胰岛素缺乏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1,当胰岛素不足时,大量蛋白质和氨基酸被消耗,致使骨基质减少。2,胰岛素缺乏时,可通过骨钙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使成骨细胞数量减少,活性降低,引起骨质疏松。3,当胰岛素缺乏时,环磷酸腺苷生成增多,影响骨的吸收,骨量丢失。
高血糖造成骨质疏松
短时高血糖可以调控成骨细胞的基因表达,刺激成骨细胞的增生。而长期高血糖可使骨胶原纤维发生糖基化,形成糖基化终末产物(AGE)。糖基化骨胶原纤维一方面可引起成骨作用明显降低,另一方面还可加速成骨的吸收,最终引起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的典型症状与常见并发症
典型症状:老人缩个、驼背
随着年龄增大,骨质疏松加重,脊椎前倾,背曲加重,形成驼背,而驼背严重时,膝关节也会显著。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身高可平均缩短3~6厘米。另外,驼背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呼吸功能,因为驼背造成的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患者往往会出现胸闷、气短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由此导致肺气肿的发病率也很高。
常见并发症:骨折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篇8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异常,骨折危险度增加等为症候群的疾病。尤以老年患者居多,为观察老年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病特点,现将我院2003~2006年度骨科急诊患者进行分类总结,归纳其特点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3~2006年骨科急诊患者8 325例中,选择符合年龄45岁以上男、女自然跌倒,轻微外力致骨折者1 128例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以性别、年龄段(按WHO对老年者定义划分为50~59岁为老年前期,60~79岁为老年后期,80岁以上为长寿期组,45~49岁为对照组),骨折类别以及年度划分。计算不同划分组骨折发生率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骨质疏松引起的老年性骨折人数占整个急诊患者的14.88%,并且随年龄改变数量呈递增趋势分别为10.11%,10.23%,10.73%,12.39%。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女性患者数量在各年龄段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男女比例为1∶1.64。
2.3 老年性骨折的高发人群集中于50~59岁,60~79岁,即老年前期、老年期。占整个研究对象的81.24%,80岁以上骨折发病率为3.91%。
2.4 近关节处骨折发生率较高为63.97%。桡骨远端骨折发生率占首位为24.00%,其次依次为足部骨折15.67%,股骨颈骨折10.73%,股骨粗隆间骨折9.12%,髌骨骨折7.61%,椎体骨折6.28%,肩部6.17%。
2.5 骨折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占62%。
3 讨论
3.1 由骨质疏松引发的老年骨折数量随年度增加有明显的递增趋势。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是老年性骨折数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人口面临老龄化的挑战,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最常见的骨关节疾病之一。早期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到了中晚期主要以腰酸背痛为主,可伴有骨关节疼痛,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疼痛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即可出现骨痛。有些患者还出现两膝关节的酸痛、脚抽筋等。经常在上下楼梯、起立、弯腰、起床或做家务时出现骨关节疼痛,或行走无力等。重者则全身疼痛,难以忍受,导致长期卧床不能活动。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近手腕处)多见,老年期以后腰椎和股骨上端(近大腿根部)骨折多见。一般骨量丢失20%以上易发生骨折。
3.2 老年性骨折与性别的关系 不论男女,都会发生骨质疏松症,但女性罹患的概率高于男性,其原因为女性骨质原少于男性,上更年期后由于雌激素分泌停止,导致骨质流失的速度加快。女性患者在每个年龄段的骨折人数明显的高于男性患者,说明女性患者在绝经后由于体内代谢的改变而加速骨矿含量的丢失,破骨过程大于成骨过程,从而使骨显微结构变得异常,这种不利的结果直接导致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导致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高的一种系统性骨骼疾病。国内外研究成果表明,女性在绝经后有一个骨量快速丢失期,其每年约丢失骨量2.1%~2.31%,加上绝经期前约丢失3%~7%,这样到60岁左右骨量丢失可达25%。传统观点认为,老年男性患者的骨质丧失是由于其体内睾丸酮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自然降低的结果。美国研究人员对405例年龄在68~96岁的男性患者进行了8年的追踪研究,监测其体内的睾丸酮和雌激素水平,检测这两种激素水平与骨质丧失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发现,睾丸酮水平的下降对骨质密度的影响很小,而雌激素水平与骨质密度有显著相关性。
3.3 老年性骨折与年龄的关系 由结果可以看出老年前期和老年期患者为骨折的高发人群。相反长寿期老人骨折发生率却明显降低,这说明年龄的增加,骨矿含量的减少以及骨显微结构的异常改变虽然是骨折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绝对的。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老人日常生活可以自理,活动范围相对较大,行为能力较强因而受伤的概率相应增大,加之骨髓抗骨折能力的下降,所以此年龄段骨折的数量多便可以理解。长寿期老人(80岁以上),则外出活动减少是骨折数量明显下降的最主要的原因,同时此年龄段骨矿含量轻度回升也可能是骨折数量减少的一个因素,因此老年人加强自我安全意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3.4 骨折类别和骨折数量的关系 骨质疏松症的原文定义为充满空洞的骨骼,所以骨骼之外表单位体积是一样的而质量却减少,其支撑力大为降低,空洞的骨骼经不起压力,稍受外力就易断裂。骨质疏松症就是骨质加速流失所导致的结果。主要的原因是钙质从骨骼组织中流失。它会导致骨骼严重减少,使得骨骼疏松、变脆、变弱,因而容易骨折。这种现象在脊椎骨特别明显,因为在脊椎骨的构造中,枝状骨的含量比皮质骨高出许多。此外,股骨的上端(大腿骨)是支撑体质量的主要位置,骨则是在人跌倒时常被用来承受冲击的部位,因此,这两处骨骼也容易发生骨折。各类骨折中以近关节部发病率居多,约占全部骨折的63.97%。尺桡骨远端骨折、足部骨折含踝关节、股骨胫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髌骨骨折、椎体骨折以及肩部骨折依次排在骨折前列。这是因为由于以上部位多为松质骨,坚固性差,同时还因为年龄的增长使这些部位骨量的丢失较密质骨骨量的丢失大而快,此外年龄增长自身肌肉收缩力量的减少将导致骨髓纵向应力的减少,从而使骨小梁数量和质量,骨骼的坚固性同步降低,提高了骨折的危险度。所以建议老年人沿骨小梁的排列方向,进行有效的力量训练有助于增加骨小梁数量及改善骨小梁的有序排列,达到延缓骨矿丢失和防止骨显微结构的异常改变。
3.5 骨折患者中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占62%。说明糖尿病是发生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也是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有效措施。
3.6 骨质疏松症是随着绝经、年龄老化而逐渐发生的一种常见疾患,与糖尿病、老年痴呆一起,被列为世界范围内三大老年性疾病。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视其表现,但后果是严重的,在老年人中有很高的骨折发生率。骨痛是骨质疏松症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最常见的部位是腰背部、髋部及双下肢,所以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和治疗。目前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方法有骨X线像、骨密度的测定和骨形态计量学检查。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治疗、运动疗法。现在采用的双能X线吸收法(DEXA)骨密度测量仪是目前国内外骨质疏松诊断和防治措施疗效观察的金标准。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后,骨量就要开始减少,通过骨密度的测量可以了解骨量是否减低及减低的程度,从而引起患者的重视,及早予以预防和治疗,防止骨折的发生,另外,通过定期随查骨密度,可以了解骨量丢失的速度,并判断各种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实用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641-642.
2 潘时中.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最新进展.糖尿病新世界杂志,2005,12(6):31.
骨质疏松最常见的症状范文
本文2023-11-02 18:02:55发表“文库百科”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kubao.com/article/1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