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交通管理方案范文

栏目:文库百科作者:文库宝发布:2023-11-02 14:55:39浏览:1188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1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警学结合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公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交通管理岗位和创设交通警察职业情境作为实践平台,培养适应道路交通管理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种模式不仅培养了交通管理类高素质警务人员,加强了教学与公安实践相结合,还打破了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践技能培养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交通管理专业“警学结合”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警学结合”满足了现代交通管理实战需要

2013年,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其中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37亿辆,与2003年相比,我国汽车仅有2400万辆,增长了5.7倍,全国已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了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汽车已成为机动车构成的主体,我国快步进入汽车社会。但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并不适应汽车文明社会的发展,交通安全基础仍比较薄弱,安全隐患还大量存在,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作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承担者———交通警察,在肩负着维护道路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严格执法、热情服务,又要熟悉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工作高效的业务素养。在公安院校实行的“警学结合”模式正好能够满足现代交通管理的实战需要。公安院校是向公安部门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公安院校只有发挥其职业办学的优势,加强与公安实战部门合作,实行“警学结合”,才能为培养高素质交通民警奠定基础。

(二)“警学结合”是公安院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校是知识传播、创新和应用的重要基地,高等教育就要肩负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使命,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打破封闭的办学模式,实行教育同科技、经济发展相结合。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要求:“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科技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建立科技企业,企业在高等学校建立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公安院校的“警学结合”正是按照《决定》的要求,结合公安职业要求发展方向,进行创新发展。第20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曾反复强调培养人民警察实战能力的重要性。公安院校从事与公安工作有关的教育,要根据公安工作的要求从事教育,在教育教学改革中,从办学思路和理念上都要注重“警学结合”,把公安工作的要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同时把学校优秀的教学资源投入到公安实战中去,实现“警学”双赢。

(三)“警学结合”是交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面对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公安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交通警察具有较高的知识能力素质,而且要快速适应工作环境,胜任职业岗位工作。基于此,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就是在以公安实战部门需求为导向,为当地公安交通管理服务,坚持与道路交通管理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公安交通职业办学特色,培养应用型人才。“警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和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所以“警学结合”便成为公安院校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的客观需要。

三、交通管理专业构建“警学结合”模式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警学结合”确定交通管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高素质人才,必须按照“着眼于实战,服务公安,适应交通管理实战需要”设置专业,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些任务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学很难完成,在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上,必须有交通实战部门管理人员和专家的参与,充分调研和听取实战专家的意见,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交通管理工作需求。同时,要加强学校与交通管理部门、教学与实习实训相联系,建立警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形成开放式的办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另外,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的同时,要勇于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段论”的划分,在着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突出交通管理专业特色,以确保交通管理专业毕业生除了掌握必备的政治理论、法律知识、警务技能之外,还要以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拓展学生的专业领域。

(二)通过“警学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构建具有交通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结合岗位需求,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就要以交通管理专业为出发点,结合公安实战部门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以实验实训教学为基础、以模拟训练为核心、以实习为突破口的交通管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首先,要合理安排实践环节。实践教学通常包括基础实践、实验实训实践、实习实践和综合实践四个环节。基础实践包括军训、射击、查缉战术、模拟教学、参观、观摩教学、计算机实践等,这些实践教学内容是作为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所具备的通识警务技能;实验实训通过模拟公安交警的职业活动真实场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熟悉、掌握交通管理中处置问题的基本步骤和程序,进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应用能力;实习实践包括寒暑假到交通管理部门见习和毕业实习,这种实践过程可以使学生深入公安机关,实现了实践教学与岗位训练有效对接,使学生在真实的道路交通管理环境下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面临的工作;综合实践包括创新课题研究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等,学生结合本专业课程内容,设计相应的交通管理实践项目,既可以是创新课题研究的形式,也可以是毕业论文的形式,充分体现了专业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其次,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以“强化实践,突出实训,注重实效”为原则,增加实验、实训的教学时数,使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时数达到总教学时数的50%左右,从教学时间上保障教学内容的实施。再次,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为培养职业技能应用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实验实训条件,这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物质基础。学院不仅要加强资金经费的大量投入,还要通过“警学结合”,加强校局合作,让交通管理部门为学校提供定点实习基地。通过挂牌创建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拓展办学空间,充分利用了公安实战部门教育资源,还有效解决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问题。

(三)“警学结合”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教育教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完成“警学结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目前,由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有教师参加培训、挂职锻炼等,长期囿于课堂,不从事专业实践,出现知识陈旧、实践能力弱化等问题。实行“警学结合”,教师必须从事基层实践工作,处理纠正交通违法的实际问题,既提高了教师实践能力、丰富教师实践经验,又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有效改变了教师队伍知识和实践能力结构,使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能从事基层实践工作,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与此同时,通过“警学结合”,还要吸纳、聘请交通管理部门有理论、有学历、有实战经验的民警做专兼职教师,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是高校得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公安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除了建设专业特色外,还要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种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在“警学结合”的模式下,学校和公安实战部门共同制定、量化。同时,要围绕人才质量的标准来调整课程评价质量、实践教学效果、师资队伍建设、教研能力等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的确立,要以公安机关交管部门跟踪反馈获得的信息为依据,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得以不断修订和完善。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2

关键词:校园交通安全;深圳大学;交通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812-2485(2013)09-018-03

1深圳大学交通发展历程

深圳大学是响应中国改革开放而建立的一所现代化高校,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决定了深圳大学的财力雄厚。由此可知,深圳大学的教师待遇比一般高校的好,工资较高,于是机动车便成了大多数老师的代步工具,而且出于保护本地生源的政策,在校学生多为本地生,经济条件较好,因而大多数人拥有电动车。车辆一多,安全隐患就逐渐凸显出来,学校为了满足学生需求和保护学生安全,出台了相关政策。以下是深圳大学最近这些年采取的措施:

1.1 2007年交通管理

1.1.1 机动车辆的管理。

(1)所有进入校门的机动车辆须减速慢行,本校车辆和教职工私家车凭《深圳大学机动车通行证》进出;进入校园的校外车辆领取(交回)“深圳大学临时停车卡”方能进(出)。学生生活区严禁机动车进入。

(2)严禁无牌无证车辆、出租车、拖拉机与社会旅游车辆进入校园。

(3)严禁在校园内无证驾驶机动车车辆,练车和试刹车。驾驶证照必须年检有效,并与所驾驶的机动车型相符。严禁酒后驾驶,严禁逆向行驶,严禁超载或病车上道。

(4)摩托车、超标电动助力车禁止在校园内行驶(治安巡逻车除外)。达标电动助力车必须按指定位置停放。

(5)车辆进入校园后,禁止鸣号,行驶时速不得超过20公里/小时;严禁超车,在遇学生上下课人流高峰时,机动车应主动避让,严禁与学生争道。上课时间,所有机动车辆严禁在教学区内行驶。

(6)本校车辆按指定位置停放,校外车辆在特殊情况下经保卫处批准,并交纳停车费可在校内停放。所有车辆严禁在禁行区域、道路和距离校门、路口、消防水栓15米内乱停乱放。

1.1.2 非机动车辆的管理

(1)非机动车进出校门时,须在黄线区域内下车推行。

(2)校园内禁止骑车带人,不准双手脱把或手中持物;不准扶身并骑,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

(3)所有非机动车应停放在自行车棚或划定的停车线区域内有序停放,严禁乱停乱放。

1.2 2008年交通管理

(1)清理、收缴机动摩托车、超标电动(仿)摩托车。

(2)调整校园内部分行车路线和车辆停放秩序,具体如下:

一是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二是西南学生宿舍区(除学生餐厅生活保障车外)禁止车辆进入。

三是车辆从正门(西大门)右转经留学生楼与研究生楼路口转入文山湖餐厅前,经杜鹃山到海望楼路段单向行驶,禁止停放车辆;海滨小区西岗亭至东岗亭路段为单向行车道,右侧可有序停放车辆。

四是光电所至办公楼路段实行单线行驶,靠文山湖一侧划有停车位,车辆可有序停放在此路段。

五是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斋”字学生宿舍区、教工区、西南学生区禁止机动车辆(餐厅生活车除外)进入。

六是车辆从正门(西大门)左转经后勤楼、科技楼、艺术村、校医院到南大门为双向行车道,禁止停放车辆。

1.3 2009年的交通管理

1.3.1 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1.3.2 非本校师生员工车辆(凭《深圳大学校园车辆出入证》)进入我校停车超过半小时的车辆,实行分段收费制度。

1.3.3 电动车自行拆除报警器。

1.4 2010年的交通管理

1.4.1 禁止超标电动(仿)摩托车在校园行驶。凡外观仿摩托车,整车重量在40公斤以上,时速在20公里以上的超标电动车为超标。

1.4.2 校大门(大西门)实行限时限行管制,在管制期间暂停机动车辆进出,所有机动车辆从校北门、南门进出;教工班车在正门外停靠,乘员步行进入校园,车辆由校外返回车队。

1.4.3 施的方案。

(1)从各大门进入的车辆均按指定路线单向行驶并停放在指定位置

(2)车辆定向出入须避开高峰时段,车辆停放后,若需在校内更换停车区间请走校外公路。

(3)禁止的机械动力摩托车、电动仿真摩托车、时速20公里以上或重量40公斤以上电动车在校园行驶的规定。合格电动车自觉限速10公里以下并且自觉拆除电动车报警器。

(4)规范西南区、桂庙学生公寓电动车行驶路线。上下课高峰时段电动车行驶路线为潮汐楼海滨小区溜冰场教学楼、潮汐楼海滨小区海边游泳池校医院聚翰斋艺术村科技楼文科楼。下课后原路返回。

(5)启用IC卡智能车辆管理系统,对未持有本校固定出入卡的车辆进出校园将按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计时收费。

1.5 年交通管理

1.5.1 标电动车行驶。自行车、合规电单车不得载人,合规电单车、汽车在校园不得超速行驶(电单车限速15公里/小时、汽车限速20公里/小时)。

1.5.2 电动车定点出入:凡基本符合电单标准的电单车,前往文科楼按以下路线行走:学生区南门田径场元平体育馆建工学院文科楼的路线往返。

1.5.3 单车应当停放在指定地点,不得停放在道路出入口、消防通道上。

1.5.4 速行驶、飙车,

1.5.5 校园车辆出入卡进出南校区,不赞成学生开车上学。

2 2012年交通现状

从2007年开始,深圳大学的交通在不断完善。学校分析各种可能危害到学生们安全的隐患,学习有关交通管理方法并借鉴中外校园的车辆管理方法,制定了“定向出入、定点停车、限速行驶、凭卡出入”等方案,这些方案的成果是显著的。校园的交通得到相当大的改善,在实现了保护学生利益的同时,也保全了同学们的安全。

然而交通管理的完善是从来没有止境的。深圳大学2012年的交通管理在沿用2011年的交通管理的同时,仍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案。因为校园的交通问题在交通管理改进的同时也在发生着变化。以下是目前常见的交通安全问题:

2.1 部分开电动车的学生交通知识薄弱

安全开车和文明驾驶的前提是熟悉交通规则,然而大部分学生为了上课方便而购买电动车,对交通知识了解并不多。若仅是一两个学生不懂交通规则也不会构成太大威胁,倘若是大部分学生不懂交通规则,那么情况将是混乱的。而且电动车异于自行车,它的速度难以控制,在密度如此大的电动车族里,总免不了擦伤甚至碰撞。据统计,从2012年1月到5月发生了48宗影响较大的有记录的交通事故。

2.2 部分学生交通安全知识薄弱

在侥幸心理的促使下,开快车、曲折竞驶等,一旦发生了意外,部分学生选择马上逃离或者推卸责任,最为重要的是部分学生傲慢、不知悔改。

2.3 停车不规范

乱停乱放现象严重,堵塞通道出口。譬如教学楼后门,因为后门被堵,从后门出来的学生改走草地,导致后门地带草地损坏严重。类似的堵塞不仅发生在教学楼,图书馆等地方也时常发生。有统计的违规停放的车辆一个月平均有18辆。

2.4 开小车的走读生和教职工在交通岔口不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譬如在石头坞,自石头坞改为停车场以后,出口处总会时不时发生车辆擦伤现象。在石头坞停车的车辆不主动减速避让与陡坡开上来的非机动车、上下课时间段涌下来的人群发生碰撞。虽然曾发生的事故不大,不被引起重视,但依旧能成为危害学生安全的因素。

2.5 学校的车辆以几何倍数关系上涨,而且车辆集中在一个时间段(上下课)进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道路的交通压力。

2.6 南门车行道与人行道设制不合理。人行道过于宽阔,而车行道只能容纳一辆机动车经过,使得大部分电动车走人行道,导致电动车与公共设施(围栏等)发生碰撞。

3 安全隐患背后的原因

3.1 在校园的交通安全事故主角多为电动车,虽然深圳大学的禁摩风波从2007年就刮起,但电动车的数量在这些年来浮浮沉沉,在禁行电动摩托和超标电动车期间,数量大有减少,一旦放缓,数量又多起来了。深圳市今年规定超标电动车在全市主干道禁示行使。目前学生骑行电动车的区域局仅限于学校内,但学生依然冒着禁摩风险购买电动车。学生坚持骑电动车的具体原因如下:

(1)从地势上分析,深圳大学就是一个小山坡,学生生活区在下坡(斋区除外),教室在上坡。一般学生都是提前半个小时出门,遇上夏季日,去到教室也汗流浃背,(据了解,骑自行车去上课的也不比走路的人流的汗少)若某学生整整一天都有课,那他就顶着臭汗奔波于教室之间。倘若学生在冬季日的中午回宿舍午睡,除去吃饭,来回的时间,仅有半个小时多的睡眠时间。

(2)从电动车本身分析,电动车以电为能源,一般学生能负担;体积较汽车小得多,可直达目的地,方便学生上下课;马力足,上坡不费力。自然电动车成了学生在校园的主要交通工具。

(3)增长率最大的群体是大一新生,一般而言,交通知识较为薄弱。新电动车一族得不到很好的交通知识教育,在路标不足的校园,新电动车一族乱放乱走现象严重。

(4)学校地小车多,停车位缺乏,对于与日俱增的车辆,导致乱放现象严重。常有堵塞消防通道、安全出口的现象发生。

(5)学校内路段宽度有限,难以实现双向行驶。一旦车辆逆行,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6)学校南门通道配置不合理。自人行天桥建成以来,经过南门的人流转向天桥,减轻了南门进出的交通压力。但随着机动车的增加,只能通过一辆机动车的车行道无法满足广大师生需求,致使较为轻便的电动车走上人行道,时常损坏公共设施。

(7)部分驾驶员不遵守交通规则,逆行、载人、超速行驶、单手驾驶。而单手驾驶最常发生在下雨天路滑的情况下,危险更甚。

(8)校外路段的封锁堵塞,使得部分外来车辆进入校园走捷径,增加校园交通压力。

4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深圳大学是个人性化的大学,各个部门都能做到倾听学生意见,学生也能为营造更美好的大学而出一份力。纵观历史,深圳大学部分有效的交通措施来自于学生与保卫部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保卫部认真调研,协调,想方设法,力图找到更好的治理方向,一心一意为保障学生安全而努力。

深圳大学的交通管理都是在理论知识的支持下,寻找符合实际的管理方案,最值得一提的理论是交通流量均分原则、单向交通原理等,通过实施这种方案案,大大的缓解了深圳大学的交通压力。为了更好的保障学生的安全,学校拟将建设一条从南校区通往北门的车行天桥,这将是一个缓解目前交通问题的极好措施。但就目前而言,仍有很多地方值得进一步改进。本文从现有交通规则的基础下,提出以下方案:

4.1 南门人行道与车行道的分配

合理增加车行道的宽度,使得南门车行道在只能容纳一辆机动车的前提下,增加电动车和非机动车辆的行驶通道。

4.2 增强新生的交通安全知识

每一个刚来到深圳大学的学子,必定对学校充满着期待与迷惘,我们能通过举行交通知识讲座让新生更好地了解到,深圳大学是一个关心同学,管理到位的大学。同时在校园增加指示牌、限速等交通标志,不仅让来深圳大学办事的市民找到方向,更让新一代电车族能更加规范行驶。

4.3 规范车辆的停放地点,有序整齐排放,禁止在主要交通路段停放。清理交通路段和安全疏散通道的车辆。方便上下课的同学。譬如在教学楼前的下坡路限制停放车辆,车辆统一放在教学楼前的空地,但要维持一条通道通行。在教学楼前后门、图书馆门前留出一条通道。所有车辆要统一排放。

4.4 限定学生购买电动车的标准,禁止学生购买超标电动车。一定程度上限制上涨的电动车。

(1)处理废旧车辆,腾出更多的空间停放。

(2)加大交通管理力度,让每个措施确切落实。

注:以上涉及电动车的管理方案均以深圳市政府不禁止电动车行驶为前提。

参考文献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3

为进一步加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道路功能,实现城市道路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使交通管理工作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批转建设部、公安部关于加强城市道路与交通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司《关于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畅通工程的意见》(公交管〔**〕198号)的有关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通知如下:

一、基本原则

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规划、设计、建设,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并根据交通需求及时调整。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时,道路交通管理设施与道路建设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建设,同步竣工验收,道路交通管理设施建设投资及维护费用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

二、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主要内容

城市交通管理设施主要包括停车场(点)、标志、标线、信号灯设施、隔离护栏、过街设施、安全防护设施、交通流检测及交通技术监控设施等。

三、明确经费来源,进一步加大对交通管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应的评定指标,要确保我市达到二等(优秀)管理水平标准,我市实施城市道路新、改建工程,交通管理设施投资占道路基础设施总投资的比例应不少于4%,由市财政拨专款解决。

四、理顺关系,进一步明确管理职能

新建、改建城市道路工程,由建设部门牵头,委托设计单位对城市道路交通工程施工设计时,应对交通管理设施进行同步设计,通知交警部门组织会审并监督实施,交警部门参与道路的竣工验收,对交通安全设施不齐全或明显不合理,给行车安全带来许多隐患的道路,实行交警部门一票否决制,不予验收、启用。未经验收的不得开放通行,擅自开放通行,因此发生交通事故的,应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

在城区内实施大型项目建设开发时,建设部门应责成开发业主进行交通影响分析,并将《交通影响评价报告》报送交警部门审查备案。

对于一直处于交通设施不配套,事故多,秩序乱,群众意见较大的城市道路,由公安部门牵头,委托设计单位对交通设施进行设计,通知交警部门组织会审并监督实施,市政府将交通设施经费列入总投资预算,施工完毕后,由公安交警部门统一验收。

城管部门负责交通设施的保洁工作和对已缺失的交通标线的施划工作。交警部门负责停车场,道路配套设施交通安全隐患的排查工作和对已损坏,不能正常投入使用的标志牌、信号灯、电子监控设施、安全隔离护栏等进行更新或维修。

五、政府主导,大力发展现代交通科技设施,推进“畅通工程”建设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4

关键词:交通管理 实习基地 实训教学 实战

交通管理是一门社会性强、实践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工作。我国近年来汽车数量迅猛发展,小汽车家庭化浪潮已经到来,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汽车化交通条件下,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更高,社会民众与交通的联系更加紧密,交通管理的社会属性更加突出。新形势下,交通管理工作对人才的需求,突出强调对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迫切要求学校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公安交通管理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交通管理教学越来越注重警务技能、实战能力和服务民众的意识的训练和培养[1],要求各公安院校在职业化教育中必须进一步贴近实战培训合格人才,积极建设实训实战设施,加强实训实战教学。

交通管理实习基地为交通管理实训实战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全面的综合实训条件。交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安排了一定课时量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课堂教学在开展理论教学上具备优势,长期以来已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受客观条件限制,如教学中设计的实践情景及实践氛围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不可避免,所以校内课堂教学在实施实践性教学上相对薄弱,效果不尽如人意。实训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条件的良好衔接。交通管理实习基地为交通管理理论与实践条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衔接平台,为实习教学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训条件。将实习基地建设成为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实训教学作用,是新形势下深化交通管理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目前交通管理实习基地实施实训教学问题分析

公安高等院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托行业办学的优势,教学实习基地一直比较稳固。就交通管理专业来说,每一个交通管理机构都可成为学生专业实习单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在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的改革背景下,公安高校普遍存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教学实习的地位不相适应的问题,公安院校虽然有较多的交通管理教学实习单位或者实习基地,但在交通管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上却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突出表现在基地要素建设薄弱和实习教学组织的欠缺上,这些问题必须引起各公安高校的重视[2]。

目前,公安院校依然缺乏规范的、高标准的交通管理实习教学实习基地,基地并未能充分发挥对学员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作用。从专业学习上讲,基地为学员提供了实习岗位,但对以实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使实习效果受到影响。交通管理实习在综合实训教学上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是制定的实习计划简单,对实习实训内容、步骤缺少安排,对学员实习目标未能明确;二是考核管理措施相对不足,对学员参与实习实训教学的热情激励不够;三是学员到实习岗位后,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缺乏规范和系统的岗位及专业技能培训;四是实习岗位单一,基本是以路面交通指挥疏导为主,交通管理其他业务则很少涉足;五是缺乏系统的实训实战培训。因而,学员并不能充分利用宝贵的实习机会而有效地得到全面的实践实战能力的培养[3]。

2、交通管理实习基地实习实训教学指导思想

实习基地既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保证。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梁[4]。交通管理实习基地综合实训教学要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实战能力和创新精神。

2008年,中央政法委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印发〈2008年政法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开始启动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文件明确提出政法院校以培养和造就政治业务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专业特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也对公安机关的整体素质、对公安院校实践性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为指导,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在交通管理实习基地的综合实训教学中,应围绕交通管理岗位职责和交通警察核心职业能力培养开展实训教学,突出实战导向,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训教学模式,使实习基地真正成为为公安机关培养实践性和创新性人才的基地。

3、改进以实战为导向的综合实训教学的措施

3.1制定详细的综合实战实训教学指导书

目前,交通管理实习基地安排实习学员工作以路面交通指挥为主,较多地考虑了实习地单位的工作需要,较少地考虑学员实训学习需要,使整个实习过程的实训教学缺乏系统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满足学员实习实训教学为主,兼顾实习地单位工作需要安排学员实习期工作。为此,学校与实习基地应根据实训需要和实习地工作需要,研究制定学员实习计划,并为实施“教、学、练、战”一体化的实训教学制定系统的综合实战实训教学指导书,为学员的实习实训提供指导。实战实训教学指导书应涵盖实训教学的目的、内容、步骤、要求、组织、成果及考评等。同时,公安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安排具体课程教学内容时,既要充分考虑校内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性教学的有机衔接与相互补充,又要着重发挥实习基地实践教学在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5]。

3.2培养和科学安排实战实训指导老师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5

关键词:项目协同教学法;交通管理与控制;教学改革

苏州科技学院交通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学校在硬件设施、师资引进、课程设立、专业方案与教学改革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学科和专业发展迅速,获得校内外、社会和地方政府的认可。《交通管理与控制》是交通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经过课程建设、课程评估、教学改革,已建设成为优质核心课程,其具有高政策性、强技术性、多实践性、大综合性等特点。随着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越来越受到重视,常规教育模式难以适应现在的人才需求变化,如何培养高知识技术水平、综合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积极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之适应现代大数据等高科技背景下人才的高技能、高创新、高度信息化等需求,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1]。

一、教学方法简介

在《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教学过程中,有多种教学方法,适应不同的教学需求,各有其特点,具体如表1所示。结合《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学科特点、苏州科技学院的地理优势和相关技术实践资源,本教学改革拟采用项目式教学法,达到以下目的:(1)通过将实际应用或科学研究中的相关项目引入《交通管理与控制》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了解本课程内容的应用场景并加以实际应用,做到活学活用;(2)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中,身临其境地体会研究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找出问题突破点,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3)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及早适应社会,缩短学生步入社会初期的适应期。

二、项目协同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学生作为主体,充分融入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从问题分析、项目发展目标、策略、方案设计、方案评价、项目实施到项目后评价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所学,将看似独立的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利用系统方法,总体把握统筹安排[6],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资料查询、专家指导、应用实践等方式获取相关知识,通力合作共同完成项目。协同学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自我内部协同,自组织地出现功能、时间和空间上的有序结构[7]。它的主要目的是在各不相同的各学科中发现系统自组织运行的内在规律。协同学理论可以应用于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方面,将企事业单位、各类学校、政府部门等作为复杂的开放式系统,通过信息共享、交流互动、学科交叉和渗透演化而成的关联模式,突破单个实践教育组织的局限性,整合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各类资源、设备,形成开放性的资源共享系统,促进各学科同步互补,扩大学科融合的协同效应。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协同式教学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教师学生互动性”的教学理念。在此思想的指导下,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内容、案例、项目等。项目协同式教学法的实施方法是将整门课程的讲授过程融入一个实际(研究)项目中,并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根据课程的固有特点、知识要点、掌握重点、内容难点等,将实际项目进行细化,细分成多个子项目。在具体的进度安排上,每一节或多节课完成一项或多项子项目;课程结束,也意味着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的分阶段、分模块的逐步完成,加强了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队合作精神,将知识的传授无形地融入项目的实施中。使学生充分享受知识应用带来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因此,项目协同式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高度,从“实际应用”角度把握所学的知识体系,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应用、实践、创新等自主学习能力。采用项目协同方法进行实际教学实施时,项目本身是项目协同教学的核心,学校、企业、教师、学生、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围绕着项目进行交互,实现预期目标。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以项目为纽带,帮助企业完成项目,为企业节省成本;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减少项目成本,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可以筛选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潜在合格人员,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教师和学生通过实际项目进行交流,在项目实施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需要讲授的知识分阶段、分程度地融入项目,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有着更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得到了进一步成长,能够促进进一步创新,实现产学研协同发展;学生不仅完成了必要的课程,学习了丰富的知识,还在项目应用中深刻体会知识的价值,为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价值观的建立提供了正确的指引。围绕着实际的项目,可以基础课程理论同实际项目实践结合起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应用,也能根据实际的需要推动理论的创新和重构;具体的项目实践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增加项目成功完成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节省项目耗费的时间、经济和社会成本,并能促进理论的更新、发展和创新,最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协同发展。

三、项目协同式教学法的主要实施步骤

针对《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确定新区某一区域为研究对象,对该区域内的所有路段进行交通管理与交通控制设计,分别从交通法规、交通行政管理、交通秩序管理、交通运行管理、优先通行管理、交通系统管理、交通需求管理、特殊事件交通管理、以及交叉口信号控制、智能交通控制等方面进行交通组织于设计[8],将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具体的实施步骤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中使用项目研究式教学法,应该从社会的实际需求出发,对具体的需求、项目进行必要的抽象和总结,概括出适合本课程本科专业层次教学目标的项目。在此基础上,将教学目标进行详细分解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三个子目标。为了理论教学方便,实现三个子教学目标,将本课程教学内容分成交通管理和交通控制两大方面,其中,交通管理内容主要包括:交通法规、行政管理、需求管理等;交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单点、线、面控制,智能交通系统等。这些理论在基于项目的协同实践平台中进行应用,成为联系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的纽带和平台,最终通过合理的评价标准进行教学效果和项目实施评价,达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企业、教学和学生的协同发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实际实践项目的统一。

四、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多种教学方法,并结合《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特点,将项目协同式教学法引入该课程的本科教学体系,通过简要介绍项目协同式教学法的设计理念,并设计出针对该课程的集体实施步骤,通过制定一定难度的项目任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贯彻理论知识与项目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吴兵,李林波,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30).

[2]王震刚.实战理念下的交通管理教学创新[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8).

[3]翟忠民,等.道路交通实战案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4]翟京.仿真软件在“交通管理与控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2(9).

[5]何林锦,翟云波,李彩亭,等.项目式实验教学模式及其可行性评价方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4-96.

[6]蓝钢.职教电子专业应用“项目式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教法研究,2011(21):107.

[7]百度百科.协同理论[DB/OL].http:///view/1455975.htm,2015-06-13.2015-09-11.

[8]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6

园区交通现状湖南某高校位于湘潭市郊北二环线旁,同时位于上瑞高速(潭邵高速)湘潭收费站出口不远,校园外交通出行非常的便利.该高校整体分为南北校区,该校正校门位于南校区,与湘潭市二环线接壤,宏伟的新校门占地面积约4000m2,视野非常开阔,进出校园交通顺畅,安全性较好.位于北校区的老校门占地面积相对较少,相对出入交通流密度较大,运行冲突较多.校园内随着南北校之间的连接线路的开通,校园内整体道路网络已基本形成,南北校区整体来说道路网络完整。园区交通组织协调现存问题国内各大高校,该校的交通管理模式都是以人工管理为主,无专门交通管理人员,缺少智能化的管理.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步步深入,各行各业的管理系统趋于智能化,这也是人类的管理体制向高层次发展必然之路,就该园区目前来说半智能化管理是目前的方向.全智能管理就是当智能化的管理被人们当成一种习惯的时候,管理就不存在了,管理的发展就是从被他人管理,到被计算机管理,最后到自己管理.该校园的交通管理系统还处于初级阶段,而且管理的力度还没产生实质性的效果.2008年3月该校园区内通勤车的开通,一方面给师生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另一方面随着运营时间的加长,也给其园区交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的问题,诸如:与校外公交的衔接是否连续和顺畅;校园机动车道路通行上是否应该给予校园通勤车以优先通行权(尤其是道路使用高峰时期,重大节日等期间);运行线路的选择上是否考虑到校园师生的整体利益和方便性;运行管理上是否考虑不同时间段里的高峰人员流动特点随时增加和减少出车量;车辆本身运行的安全性是否有保障等.通过连续15h调查通勤车满载率情况可知,该校区的满载率随着时间段的不同载客率存在很大的不同,通过优化我们会提高通勤车满载率.解决措施与建议针对该校校园交通日趋复杂化及机动车的不断上升,引发的校园交通安全、车辆停放无秩序、交通管理不到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深入分析大学校园交通特点,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出以下措施和建议,以满足该校园及其他高校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要.

园区交通组织管理措施建议为了更好地适应大众园区交通管理的发展,针对该园区的交通管理进行了优化:第一,建立完善的交通管理体制.遵循校园交通组织协调依据的科学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教师、学生的心理及行为方式,采取科学化的理念,建立健全的校园交通管理体制.这包括一整套的交通子系统:机动车管理系统,非机动车管理系统,人行管理系统,道路设施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针对不同交通子系统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策略,跟进学校发展的进程,建立既满足于现在交通需求又能够保障未来发展需要的校园交通管理体制.第二,加强对基层管理者的工作责任心的培养.要加强对校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和责任监督,人员管理上做到区域责任化,小事责任具体化,事事责任到人.需要加强对被管理人员(驾驶人员)的校园机动车行驶与停放的管理控制和建立与之对应相关的惩罚制度(包括合理管理教职工私家车和校外车辆的限制通行)也即是为校园交通管理体制的建立打好前期基础.第三,加强校园交通管理.校园园区的基础设施发展永远跟不上校园机动车的增长速度.在校园通车问题日益复杂的今天,少不了从交通需求管理入手,控制需要总量,缓和供需矛盾.对进入园区的机动车辆采取登记制,计时收费或者按照次数收费.该校园停车收费管理,采取了承包制,校方与承包人签订协议,停车收费标准校方可以对承包方的停车收费管理采取监督,防止出现蛀虫乱收费,影响校园形象.第四,对校园进行合理规划.现在许多的大学校园交通问题都是在已有的校园规划实施情况下产生的,显然就是因为校园规划期间并没有全局考虑园区未来发展情况.在规划期间需要吸收诸多专家的规划意见,编制园区未来发展趋势情况报告、未来社会发展对园区交通的影响报告、校园规划设计群众意见报告等,以利于规划人员更好的规划好校园蓝图,同时采取多方案化,专业和社会化评选机制确定最后规划方案.优秀的校园规划方案,必将给未来的园区交通管理带来便利.前期通过采取以上的措施,园区的交通秩序明显得到了改善,交通管理体制虽然还在逐步完善中,但是目前效应已明显,各个单位基本都能依照各自系统管理模式处理好相关区域的交通状况,各基层的人员的工作态度明显得到改善,都能很好的负责好自己份内的工作,时常有巡逻人员在校内巡逻.随着各个管理系统的的初步建立,很大程度上规范了园区交通的合理运行,消除了外来车辆在园区内的乱停乱放现象,前期校内停车收费管理标准也在试行中,群众的反馈意见还在不断的收集,已经签订合同的校内停车管理公司也在运营中.

园区通勤车线路优化建议良好的校园交通秩序需要顺畅的校园公共交通(园区通勤车),该校园通勤车的开通虽然已有近两年,但自开通带来的许多问题并没有及时得到重视和解决,因此通勤车的线路优化是解决问题的本质所在.(1)考虑该校园区范围不大,组团较为集中且土地开发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将该校划分为园区内34个交通小区及4个对外交通区.根据前期调查,得到各交通小区现状交通发生量、吸引量OD,并进行平衡计算,得到交通小区规划年发生量、吸引量,然后应用transCAD软件中的双约束重力模型计算各小区的出行分布OD,经过方式划分后,采用TransCAD软件中的随即用户平衡模型经得到的通勤车OD分配到现状通勤车线网上,以分析和评价目前通勤车线网的运行状况,同时在主要路段设观测点,对分配的结果和观测得到的通勤车流量观察值进行比较,以便调整计算方法.在TransCAD软件的帮助下,运用“四阶段法”得出园区各交通小区如图3所示的出行分布期望线,随之得出园区如图4所示的交通分配图,根据图4的交通量分配情况知,目前的通勤车线路覆盖率较小,如图5所示,由此研究预测出未来校园交通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轨迹,根据交通流的主要流动特点和轨迹方向来选取如图6所示的通勤车优化后线路.根据园区连续调查通勤车的满载率情况,可以采取在不同时间段采取不同的发车数量,以减少资源浪费.同时根据学校特点,在优化后的通勤车线路上增设通勤车站点(图略),以此规范校园师生的乘车行为,增加道路的使用安全性.(2)对校园部分区域道路采取通勤车优先通过原则,在道路使用困难阶段可以保证公共交通(通勤车)的顺利通行,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师生出行畅道;(3)对某些道路采取对其他机动车量限行的管理办法,保证通勤车的使用优势和安全行驶,尤其是对园区教学楼附近的道路,更要限制外来机动车的通行;(4)通勤车日常出车管理细则上,要准备多套出行方案,以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确保师生出行方便,如重大节日期间出车预案,恶劣天气出车预案,高峰人流发生时出车预案,意外事故紧急出车预案等以应对未来校园复杂变化环境,保证校园公共交通正常运营;(5)在南校校门口建立一个通勤车中转站,以利于与校外公交的衔接,保障公共交通出行的连续性;(6)在通勤车运行线路上每隔一定的距离设置站牌,规范校内师生的候车行为,减少不必要的交通混乱,尤其是针对南校区的菜市场附近道路;(7)对部分道路和其附属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如将图书馆前大下坡放缓,改造原商学院附近的道路,保障其与其他道路的顺畅链接,各园区道路的路灯,需要保障其夜间的亮度,确保晚间师生出行安全.校园交通组织与管理研究一方面立足现在同时面向未来,建立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交通系统管理体制.本文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引进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开发智能化管理机制,采取计算机自拟最优线路等方法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交通问题,在一定时间内全方位的适应其校园交通发展。

作者:韩阳 单位:湘潭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7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2009年6月即将来临,为切实做好高考安全保卫工作,怀集县公安局交警大队高度重视,结合本辖区交通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对广大考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周密部署,提前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努力营造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为考生保驾护航。

一、提前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落实各项责任。大队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高考前期的交通秩序管理工作,成立了高考前期交通秩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工作方案,科学合理部署警力,明确目标,量化任务,强化责任,切实将高考安全保卫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要求每一位交通民警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全力以赴投入到高考期间的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之中。

二、科学安排警力,加强路面管控。为营造良好的考点周边交通秩序环境,大队决定在高考前期指派人员专门在辖区考场附近设点值勤,确保周边道路畅通无阻。高考期间,对人流、车流高峰期和易引起堵塞的重点路口路段提前制定预案,通过采取车辆分流、禁行等措施,保证道路畅通。同时在各考点门前及相邻路口安排值勤民警,设立禁行、禁鸣标志,联合相关部门,清理沿街商贩,降低噪音的污染和干扰,保证考生入场、出场集中时段的交通畅通,确保考生人身安全。

三、净化交通环境,切实消除隐患。大队组织民警对辖区学校及周边道路的交通流量、安全状况重新进行了一次排查,尤其是对学校门前和通往学校的主干道逐条逐段加大检查排查力度,及时发现存在的乱点和安全隐患,提前安装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标志和设施,部置警力控制。对学校周边有施工工地的,及时和他们联系提醒,最大限度降低噪音,确保考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集中时间和精力,加强道路巡逻和管控力度,最大限度地将警力部署在学校周边的道路上,严防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确保学校及周边道路的交通治安稳定。同时,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切实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全市高考期间平安、畅通。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8

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主题,按照“统筹安排、分类整治,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的要求,整合执法资源,动员各方力量,通过采取宣传教育、执法管理、源头治理、配套建设等系列措施,整治交通秩序,优化交通环境,提升市民文明交通素质,努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全、畅通、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二、组织领导

成立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丁宇,副市长,副市长、市公安局长任副组长,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和市开发区管委会、指挥部及宣传、公安、城管、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规划、工商、质监、教育、残联等部门相关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市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和市公安、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工商、城管、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残联等部门各抽调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集中办公,具体负责整治工作调查研究、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三、工作目标

(一)市民文明交通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市区显见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灯控路口遵章率明显提高,市区道路交通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二)市区交通管理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马路市场得到取缔,三轮车非法营运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规范管理。

(三)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市区道路“微循环”进一步优化,道路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实现跃升。

(四)城市交通综合管理机制有效建立。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更加密切,“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城市交通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四、整治步骤

综合整治坚持将宣传教育贯穿始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先期准备阶段。针对市区道路交通突出问题,制定整治方案,进行动员部署,同步开展先期宣传。

(二)集中整治阶段。坚持统筹安排,分类整治,以公安部门为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着力整治各类显见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坚持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通过源头治理、政策帮扶、执法管理等手段,妥善解决三轮车管理难题;坚持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推动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检查巩固阶段。对照目标要求,查找整治工作存在问题,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责令责任单位挂牌整治。

(四)总结建制阶段。全面总结整治工作的经验和做法,表彰奖励先进,落实长效管理。

五、方法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

1营造整治舆论氛围。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通过开设专版、专栏等方式,对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宣传报道。电信、移动、联通运营商发送市区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公益宣传短信。区政府、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和指挥部分别组织人员,在辖区居民小区、村组以悬挂宣传横幅、发送公开信等形式开展宣传。市公安局、市城管局等部门分别出动宣传车,在市区主要道路巡回开展整治宣传。市公安局在市区设置固定宣传点,摆放展板、散发宣传单,营造道路交通综合整治浓厚氛围。

2动员机关学校带头遵守交通法规。市级机关工委、市监察局、市教育局牵头,召开专门会议,动员市级机关干部、工作人员和学校师生员工带头遵守交通法规。各区也召开此类会议进行动员。

3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市公安局牵头,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以“各行其道、不闯红灯”为重点,深入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推动文明交通公益宣传,各新闻单位编制群众喜闻乐见、形象生动的公益广告,在规定的版面、频道、频率、时段刊播。组织文明交通实践活动,市公安局牵头,市教育局、团市委等部门和单位配合,组织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和院校学生成立文明交通志愿者队伍,每周至少开展一次文明交通志愿服务活动。深化文明交通示范创建,市公安局负责,开展文明交通示范路和示范路口创建;市教育局负责,开展“文明交通示范学校”创建,在各学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落实各中小学校将交通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内容,推动交通安全课堂教育经常化、制度化,并全面推广中小学生交通安全联系卡制度。

4深化交通安全“五进”宣传。市公安局负责,组织开展交通安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宣传;选择交通肇事典型案例,通过媒体、专栏、印发交通安全手册等方式开展经常性警示教育;交巡民警执行职务时,把交通宣传贯穿执法执勤全过程。

5实行交通违法抄告制度。市公安局负责,对机关公务车辆闯红灯、公务员交通违法行为,一律告知其所在单位和市监察局。

(二)加强源头治理

1加强公务用车交通管理。各机关、事业单位负责,加强对本单位车辆驾驶人的教育管理;市监察局对机关公务用车交通违法行为予以内部通报。

2严格建筑垃圾运输车管理。市城管局牵头,市公安局、城乡建设局配合,严格城市建筑垃圾处置的申请核准,组织力量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车的日常管理,从严查处运输建筑垃圾过程中沿途丢弃、遗撒建筑垃圾行为。

3强化出租车行业监管。市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负责,市公安局配合,通过严把资格准入门槛,采取停运、暂扣服务证、取消服务资格等措施,加强出租车及从业人员的管理。

4取缔三轮车非法制售。质监局负责,对全市范围内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伪造或冒用产品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拼装、改装电动、机动三轮车的经营者依法予以查处;工商局负责,对全市范围内电动、机动三轮车销售点开展拉网式检查,依法查处取缔无照经营、非法销售电动、机动三轮车行为。

5.实行电动自行车登记上牌。市公安局负责,对电动自行车全面登记上牌,实行规范管理。

6.规范静态交通行为。市城管局牵头,区政府、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指挥部具体负责,督促沿街单位、门市落实门前“三包”,规范、有序停放各类车辆。

(三)加强综合执法

1.严查显见交通违法。市公安局负责,针对闯红灯、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酒驾”、无牌无证等交通违法行为,组织警力,从严查处。

2.拉网取缔违法占道。市城管局牵头,工商局、市公安局配合,区政府、区政府、市开发区管委会、指挥部按管理区域,对市区所有马路市场及其它占道行为进行拉网检查,坚决取缔,畅通非机动车道。

3.从严打击营运“黑车”。市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负责,以市区商贸娱乐场所、车站、学校、医院等周边道路为重点,集中力量严厉打击各类营运“黑车”。

4.取缔无牌无证三轮车。充分运用宣传教育、执法管理、政策帮扶等疏堵结合措施,组织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妥善解决三轮车管理难题。

(四)加强配套建设

1增设市区停车场和停车泊位。市规划局牵头,市城乡建设局、公安局配合,围绕市区商业网点密集区、学校集中区,着眼疏堵保畅,规划配套停车场地;市公安局负责在城市道路和公共场地及后街后巷施划临时停车泊位。

2改善道路通行条件。市城乡建设局牵头,相关建设责任主体配合,加快实施城市道路重点工程建设,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及时修补坑洼路面,改善非机动车道通行条件,为车辆各行其道提供保障。

3优化城市公交系统。市城乡建设局牵头,市公安局配合,广泛征询各方意见和建议,以方便群众为首要原则,科学设置市区普通公交站点,优化市区公交运行网,实现普通公交与BRT互补,进一步提高公交车对市民出行的分担率。

4扩大市区禁行区域。市公安局负责,根据城市道路交通现状通告,明确大型货车等车辆禁行区域,削减城市中心区道路交通流量,减少交通拥堵。

5提升交通管理科技含量。市城乡建设局和区、区、市开发区、及承担道路建设的其它责任单位,坚持把信号灯等道路交通设施建设与道路建设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市公安局、区、要加快主要路口信号灯智能化改造,通过优化信号灯配时,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市区所有灯控路口安装“电子警察”,不断提高交通管理科技含量。

六、工作要求

(一)全面动员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成立专门班子,按照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措施和责任。要通过召开专门会议、舆论宣传等方式,深入发动干部群众积极参与、大力支持整治工作,尤其要把机关广大干部和全体在校师生发动起来,使之成为文明交通的带动者和推动者。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地、各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对本单位整治工作负总责,要亲自过问,并明确一名领导具体负责,建立自上而下的层级责任体系,确保整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要通过签订责任状、挂钩联系、督导检查、考核奖惩等手段推动整治责任落到基层、落到实处。市监察局要会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范文

学校交通管理方案篇1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警学结合模式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或公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交通管理岗位和创设交通警察职业情境作
点击下载文档
确认删除?
VIP会员服务
限时5折优惠
回到顶部